中国外贸:一路荆棘一路歌

中国外贸:一路荆棘一路歌
中国外贸:一路荆棘一路歌

中国外贸:一路荆棘一路歌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的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04年首次跨过万亿美元大关,中国外贸用了整整26年;而从1万亿美元到如今超过4万亿美元,却只在弹指十年间。碾过时光岁月,中国外贸既负载着开放前行的荣光,也经历过颠簸泥泞的困顿。

大国崛起,在志,在行,也在心。如今,在制造与“智造”比肩、“引进来”与“走出去”交融、开放和改革共舞的节奏中,积蓄了更强大动能的中国外贸,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向着更高峰放歌前行。

奋进路,青睐改革者

“有一次,我想买一盏台灯,走遍了商店,只有三种,一种是样式非常古旧的绿色玻璃罩的,一种是伞形纱罩的,还有一种是‘丁’字形的荧光管台灯,仅此而已。”这是李岚清所著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物资匮乏的描述,是属于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与之相伴的,还有商品价格、质量和企业管理等问题,而改变的方法“只有改革,放开计划和价格管理,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到国内外市场去竞争”。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的外贸体制也随之破冰。

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是当时最为迫切的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陆陆续续开始设立对外贸易口岸,完善进出口许可证、出口配额管理,理顺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实行地区差别的外汇分成制度等措施也相继推出。

外贸体制改革初期探索的成效是明显的。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增长了3.98倍,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88倍,平均每年递增15.2%。也是在改革最初的10年中,对外贸发展影响深远的两项政策——放开外贸经营权和实行出口退税,登上历史舞台。

从1979年开始,外贸经营权由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逐步向地方外贸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下放。随后,1987年外贸公司开始实施承包制改革,地方公司和总公司脱钩;1991年外贸企业全面实现自负盈亏;1994年,国家又取消了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提出在外贸企业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4年,中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

放权一直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主线,其中深意,在于理顺政府部门对外贸的管理关系,并打破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制度“隔层”。“在最初的‘统治贸易’体系中,即使亏损,总公司也会补给下面的企业,体制改革对我们影响较大。”谈起那段历史,曾经在浙江某国有进出口公司供职过的赵国林说,感受到压力的国有外贸企业纷纷加快改革步伐。他所在的企业不仅加入工业园区,加强硬件建设,还在2000年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从改革开放之初只有10多家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开展外贸业务,到2013年有进出口经营实绩的企业超过30万家,放开外贸经营权激发了各类企业和个人开展对外贸易的热情,为中国外贸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与此同时,财政金融改革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985年,我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结合增值税全面实施,1994年国家又提出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2004年,中央、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建立。事实证明,虽历经多次调整,出口退税在不同时期都有效发挥了支持出口发展、促进贸易平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在金融领域,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形成机制又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

常项目可兑换。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相继成立,为外贸护航。

1994年7月1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其后外贸法制建设持续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如今,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在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共同分享着中国4万亿美元的大蛋糕,同时也提升着整个中国外贸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从此后,环球共凉热

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打响了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第一炮。此后,深圳从中国南海边不知名的小渔村,逐渐成为东方之珠璀璨绽放。从深圳特区的一枝独秀,到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连成片的沿海开放城市,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次第交辉,渐进精彩。

为了参与更广阔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1986年,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沈觉人,将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书,送到了其位于日内瓦的秘书处。此后,中国开始了长达8年的“复关”谈判历程。1995年,由关贸总协定转为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又为加入WTO在艰苦的谈判中耗时7年。

直到2001年12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一槌定音,石广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国外贸的使命从最初的“互通有无、调节余缺”和“出口创汇”,开始转向积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此,“中国制造”从制造地证明,正式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和对世界市场贡献力的烙印。

虽然当时仍有人对“(加入WTO)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心存迟疑,但此后十多年的事实证明,中国外贸,在不断提高的开放水平中,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给世贸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新市场,而世贸组织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技场。”世贸组织原总干事拉米,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表达他的看法。

12年来,中国利用外资连续多年稳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突破1100亿美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首次占比过半;对外投资合作步伐加快,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也认真履行了关税减让承诺,至2010年降税承诺履行完毕,关税总水

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近些年,区域贸易协定体制内的贸易额已同WTO多边贸易体制平分秋色,并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投资贸易的版图。”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认为,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的前沿。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东盟、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在自贸区中,我国对90%以上进口产品实现零关税,赢得了自贸伙伴对我国相当甚至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和经贸关系深入发展。例如,2013年,我国与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436.1亿美元,增幅为10.9%。

比筹划,战略谋高远

如果说中国外贸是一艘出海巨轮,那么引领它破浪前行的,便是凝聚了一代代外贸人智慧眼光的战略“罗盘”。

国门开放后,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鼓励出口成为了最简明的战略指向。30多年来,“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大经贸”“科技兴贸”“扩大进口”“走出去”等一个个发展战略,清晰地勾勒出大国崛起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最先被提出并实施的。通过为各类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政策引导和服务,在非洲、拉美等有条件的地区组建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等措施减少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风险,为外贸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时至今日,市场多元化仍是调整外贸发展结构的重点内容,东盟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对外贸易中的新增长点。2013年,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10.9%、8.6%、9.4%。

为了帮助出口企业在外经贸工作中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推动外贸增长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我国提出“以质取胜”的战略。从打击假冒伪劣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营造重质量守信用的氛围到推行国际标准,再到创出口商品名牌战略,以质取胜战略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商品的形象。

1994年,旨在推动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外经贸发展的“大经贸”战略开始付诸实施。该战略针对当时现实的深层次问题,有效打破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国内各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界限,增进了竞争,促进了协作,中国外贸进而继续保持了适度超前增长的发展速度。

随着“科教兴国”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外贸人也开始了一系列“科技兴贸”战略布局行动,1999年制定了“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此后又陆续制定“科技兴贸”计划纲要,计算机、通信、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因此得到重点支持。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持续提升。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尽管出口迅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却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外贸政策进行重大战略调整,正式确定“积极扩大进口”。此后,中央在调整进口关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出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明

确信号。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对外投资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几经演化和深入,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被明确提出,获得了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放宽对外投资外汇管制及财税金融等多方面政策扶持。

近几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际贸易摩擦增加、中国传统优势弱化等问题,中国外贸又开始了构筑新的外贸竞争优势的战略思索与脚步。“2014年,商务部将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这既是外贸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迫切任务,也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然要求,还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日前在赴广东、江苏开展外贸形势专题调研时如是说。

虽已登上世界货物贸易顶峰,但中国外贸仍值青春,仍有更多梦想值得期待。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的史籍记载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在临海东南”,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一带;气候:夷洲“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物产:“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文化特征:如凿齿,“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台湾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时期,仍有此风,男女青年相爱,男“凿上颚门旁三齿授女,女亦凿三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妇以处”。又如猎头,勇士“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据上所述,《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当时台湾的情况。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人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酲髓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陈棱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剌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隋代称台湾为流求,但《隋书》中的流求指的是什么地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世纪末,荷兰学者施列格在《古流求国考证》中从地理方位、王居及民居、政治、衣饰、兵器、战争、学术与宗教、外貌风俗及习惯、丧事、动物等12个方面,详细论证古中国地理家记载之流求,即今日之台湾。此外,大陆、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也都主张流求即台湾。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流求即今日之冲绳。如果用《隋书·流求传》与《临海水土志》互相印证,并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关系。 澎湖驻军与巡检司的设立 关于汉人在台湾地区的活动,在唐朝有施肩吾《岛夷行》一诗述及,但因没有其他史料可证,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楼钥《汪公行状》指出,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汪大猷认为原来春季遣戍,秋暮始归,花费太大,因而在当地造屋200问,“遣将分屯”㈩。真德秀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则直接提到澎湖:“朱宁寨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人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因此,《汪公行状》所云海中大洲“平湖”应为澎湖无疑。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有的史书还说澎湖“宋时编户甚蕃”。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对外贸易依存度及数据

199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一、导论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该指标是反映报告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总水平的重要统计指标。进出口总额统计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总额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一般贸易是指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 计算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税率 加工贸易是指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其他贸易是指除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以外的贸易方式。 二、数据与图形

表一:199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表(单位:亿元) 表二:按贸易方式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进口倾向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进口倾向分析 黄彦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总量上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拥有一定的特征,该特征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总量,分析和探讨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思路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进口的基本情况 (一)有形商品进出口一般分析 1、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80年至2008年,中国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激增至14307.0亿美元。1980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仅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0.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为第26位。2009年,中国商品在世界出口国的排 名跃居第二位。1980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仅为200.2亿美元,在世界商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0.98%,2008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增长至11325.6亿美元。 2、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常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对外贸易额除以GNP或GDP,西方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来测定对外贸易对经济 的增长作用。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如果不考虑中国GDP被低估等因素,中国进 口和出口依存度虽然有所波动,但依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 是出口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占G D P 百分比% 19 80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单位(亿美元) 199 2 199 3 199 4 199 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 0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20 08 对外贸易依存度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进口 出口 时间1980-2008 (二)无形产品方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水平不高。 2、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的服务几年来出 口结构虽有所变化,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在旅游、建筑、咨询等方面 有竞争力,但是在金融、保险、专利费等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3、进出口不平 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 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4、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具有 比较优势的是旅游、海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 业发展滞后。 图 2: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00 出口额 进口额 年份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1、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 重不断上升,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 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从 1995 年到 2006 年,我国消费品出口所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① ----基于1978年-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关于“对外贸易如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文根据泰勒1981年建立的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在国内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1978-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出口、进口和进出口总额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并具体测算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比较稳定,但是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波动却很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出口,进口,还是外贸总额,其贡献份额与之前相比都有很大增加。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贡献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不仅与国内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科学技术水平及劳动生产率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主要是进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136875.9亿元.增长了将近38倍。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增长很快,1978年进出口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2004年进出口为11545.5亿美元,增长了将近56倍。出口5933.2亿美元,进口5612.3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0.8倍和51.5倍。 此外,外贸依存度②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受外部因素影响的重要指标。在这27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外贸依存度 也迅速提高,从1978年的9.796%急剧上升到70.01%,大大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意味着我国年产值中对外贸易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外贸易的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深入研究。 本文接下来先是关于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然后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及相关数据的说明,再就是进行计量模型相关变量的计量检验,并测算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本文的结论及进一步思考。 二、文献综述 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此之后李嘉图、穆勒分别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相互需求理论”等等,都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到了当代,国外学术界在这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以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国际贸易的未来”,1937)和R.纳克斯(R。Nurkes.)(“贸易的格局与经济发展”,1953)为代表的R-N学派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 第二种是以劳尔.普雷维什和辛格(1949)为代表的持否定态度的观点,他们从分析贸易条件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与外围,而且二者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对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①本文是笔者的学年论文,得到任保平老师、何爱平老师、张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我班同学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②外贸依存度是指对外贸易占当年产值(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的比重,包括出口,进口及进出口依存度。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史进 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 “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浅谈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体制并比较其利弊

浅谈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体制比较其利弊 一.中国大陆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整个社会分配是按劳分配为基本形式。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维护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2优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2)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鉴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3)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最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迅速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而市场经济制度又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的效率。” 事例证明: 1、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国内生产 总值在最近五年内实现“三超”: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上台阶”:2008年超过3000美元,今年将超过4000美元。 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到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到他纪录的8万亿元 以上%,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我国外汇储备达到 2.6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二位升为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增强。 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截至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7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1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到26万亿元,农村

大陆和台湾的关系

大陆和台湾的关系 一、对大陆和台湾关系的三方面认识 首先,大陆和台湾是一家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有文献记载为证的,最早的记载始于公元230年的三国时期。从地理角度分析,台湾是我国大陆架向东自然延伸的部分,地质历史上曾长时间同大陆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入侵台湾才同陆地分开。从政治角度看,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大陆与台湾人民同缘同种,“两岸一家”。 其次,目前两岸分离的状况是国内战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之后,被打败的国民党率军队逃往台湾,并割据台湾。由于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一再阻挠和外来势力的干涉,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局面。 再者,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到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海峡两岸分久必合。台湾人民与祖国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继承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务实的对台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争取“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取得了极大地进展,突出的反应在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方面。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

的一个重点目标。共同的文化基础能够促进两岸人民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共识,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为两岸的进一步融合有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近年来,各行业、团体间多种形式的交流非常紧密,两岸故宫的互访和联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 另外,两岸的经济往来日益紧密。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的农业合作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两岸的金融、保险业合作的前景也很广阔,丰富的旅游资源,相互间旅游、往来的人员数量不断攀升。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台独势力非常猖獗,在一些台独份子和美国的干涉下,目前台湾还难以非常轻易的回归大陆。台独分子妄图分离台湾,形成台湾独立、“一中一台”的局面,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够允许的。 三、对未来的展望 未来大陆和台湾的发展存在三种可能,一是维持目前的台湾不独立,但两岸难以统一的局面,从目前情况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大概率事件;二是两岸和平统一,这是我们争取的目标;三是台湾宣布独立,是我们最不希望看见的。 对我们来说,要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争取和平统一,但也同时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一旦台湾宣布独立,两岸爆发战争的可能是很大的。 另外,祖国大陆的稳定和发展是两岸统一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稳定,就没有了谈的基础;没有发展,就难以形成向心力。只有把自己发展好了,两岸的统一才有可能,否则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历年中国进出口数据,完整版,(100%真实统计数据)

年度进出口出口进口贸易差额比去年同期 ±%/进出口 比去年同期 ±%/出口 比去年同期 ±%/进口 19817353683680- - -198277141435856 4.912.5-2.7 19838604384221711.5 5.817.9 19841201581620-4039.732.646.9 198520678091258-44972.139.2102.9 1986258010821498-41624.833.719.1 1987308414701614-14419.535.97.7 1988382217672055-28823.920.227.3 1989415619562200-2448.710.77.1 199055602986257441233.852.717 19917226382733994283028.232.1 199291204676444323326.222.230.7 19931127152855986-70123.61334.7 19942038210422996046280.897.266.4 1995235001245211048140415.319.510.9 19962413412576115571019 2.71 4.6 1997269671516111807335411.720.6 2.2 19982685015224116263597-0.40.4-1.5 1999298961616013736242311.3 6.118.1 2000392732063418639199631.427.735.7 200142184220242015918657.4 6.78.2 2002513782694824430251821.822.421.2 2003704833628834196209237.234.740 2004955394910346436266835.535.335.8 20051169226264854274837422.427.616.9 历年中国进出口数据(商品总值)单位:亿元人民币

中国历年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历年对外贸易分析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位成员,为此中国付出了15年的努力。“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利益至上,在经济上面,中国为入世贸付出的15年说到底是为了追求更大更好的利益,为了能够同世界更好的进行贸易往来,在世界经济的大蛋糕中分上一羹,它值得中国这么做。有利益就会有风险,就得看中国如何看待和应对了。纵观这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利大于弊,但是弊端也是越来明显。 入世带来的经济成果是巨大,中国作为世贸成员后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自然会少了许多约束条件,多了许多待遇,虽然这是建立在中国也必须要降低关税、更加开放市场等等的条件下,但是对于迫切需要更大发展空间的中国来说,这是可以预料和接受的。数据通常是能最直观的表明结果的,来看看下面的一组数据: 表1 入世前后商品进出口总额及增长情况 (注:以上数据来自世贸人才网:国际贸易商务人才门户《中国入世5周年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001~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4.56万亿美元,这一数值比我国入世前的1981~2000年20年的进出口总值3.67万亿美元还高出了24.25%。其中,2001~2005年出口2.39万亿美元,比入世前的1981年~2000年的1.84万亿美元增长28.26%;2001年~2005年进口2.17万亿美元比入世前的1981年~2000年的1.41万亿美元增长53.90%。此等惊人的经济成果,何不让人惊讶?入世后的中国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就一直在快速的发展,但着重于计划经济的中国始终对经济发展存在着太大的阻碍,入世后,为了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大减小,这就让许多资源配置和发展因素有了充分的自我发挥和调控空间,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的调控下,中国的经济体会向着更大的利润靠拢。入世之所以能够带来如此飞速的经济增长,除了能够在众多的成员国享受世贸组织的待遇和消除了不少的贸易壁垒,同样,中国的经济体制向更自由的市场经济迈步也是功不可没,巨大进步是在内外因的作用推动下产生的。

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概览

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概览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公布的数据,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44160.21亿元,增幅达到686.78%,其中,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67.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29359.25亿元,增幅为770.83%;进口总额由1978年的187.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4800.96亿元,增幅为611.60%。 表1:1978年-2012年中国GDP 及进出口状况(单位:亿元) 图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发展状况(单位:亿元) 图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单位:百分数) 2005年以前,“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对外

贸易飞速发展,外贸依存度持续攀高。由图2可见,1978年至200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01年加入WTO后的前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超过50%,2006年达到最高点67%后平稳回落。2006年之后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但仍保持在40%以上。下降的原因主要是2005年我国进行了汇率改革,随着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上升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改变,再加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衰弱和欧元区经济不景气,导致全球范围内需求疲软,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贸易环境逐步恶化,使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 表2:1980年-2012年进出口货物分类(单位:亿美元)

到2012年为止已下降到4.91%;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则持续上升,到2012年为止已达到95.09%。在进口货物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例维持在35%以下波动,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例维持在65%以上波动。总体说来,工业制成品占据了进出口货物中最大的比重。 图3:2012年中国同各洲的贸易情况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一、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1、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 3、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 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 5、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6、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 二、2010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增长的特点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各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出现较大幅度回升,顺差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口加快恢复 在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需求增加的带动下,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比2008年同期增长3.3%;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创季度增速历史最高。3月当月进出口总额2314.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0%。 2、顺差规模持续下降并在3月份出现逆差 由于进口增速持续快于出口,今年以来中国顺差规模延续了去年10月份以后大幅下降的态势。一季度,顺差144.9亿美元,下降76.7%,其中3月当月逆差72.4亿美元,结束了自2004年5月以来连续70个月顺差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内外需复苏不同步,内需回升的速度高于外需,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出口价格回升幅度,导致进口增速高于出口。 表3 2008-2010年中国第一季度进出口情况金额单位:亿美元 出口进口贸易差额 金额同比(%)金额同比(%) 2008年1月 1095.8 26.5 902.3 27.6 193.6 2月873.2 6.3 791.3 35.6 82.0 3月1089.3 30.3 958.0 24.9 131.3 2008年1-3月3058.3 21.4 2651.6 28.6 406.8 2009年1月 904.5 -17.5 513.4 -43.1 391.1 2月648.9 -25.7 600.5 -24.1 48.4 3月902.9 -17.1 717.3 -25.1 185.6 2009年1-3月2455.4 -19.7 1832.0 -30.9 623.4 2010年1月 1095.6 21.1 954.1 85.7 141.5 2月945.2 45.7 869.1 44.7 76.1 3月1121.1 24.3 1193.5 66.0 -72.4 2010年1-3月3161.7 28.7 3016.8 64.6 144.9 3、主要商品进出口均实现持续增长 一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出口额分别为1890.8亿美元和990.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1.5%和39.1%。机电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增长43.3%,集成电路出口增长54.3%。消费类商品出口总体平稳,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26.6%,服装增长9.1%,家具增长20.6%,彩电增长48.2%。这说明全球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也与企业库存正常化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原油进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49.8%,铁矿砂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131班学号:5702113002 学生姓名:李忠旭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贸易。从此时起到中国加入WTO这一过程中又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的对外开放,在体制上并没有和世界经济接轨,因此在对外贸易的路途上总是有许多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又重新开始认识关贸总协定,认识到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地位,既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从1986年起,我国就踏上了冗长而艰巨的“复关”、“加入WTO”之路。最终, 2001年12 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 那么,为什么加入WTO后我国国民经济会有如此大的增幅呢?根据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图中知道:在分工和贸易前,中国会消费60单位大豆+40单

位布;美国则消费60单位大豆+40单位布。在以下假设:(1)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2)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3)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4)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5)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不变;(6)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7)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成立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在生产大豆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后应该生产大豆;美国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分工后应该生产布匹。在进行国际分工后,总产出为100单位大豆+100单位布匹,中国会消费35单位大豆+65单位布;美国消费65单位大豆+35单位布。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在国与国进行了分工和贸易后两国就可以只生产其优势产品,在劳动力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当然,在实际的情况中显然不会如此简单,但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各国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后将对经济有极大的益处。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97.7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6418.6亿美元,增长了6倍。根据美国商务部发布的贸易统计,美国2012年的商品贸易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5%,达到38629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中国2012年的贸易总额为38671.2亿美元,已经小幅超越美国。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的贸易方式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近年来,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放缓,大宗产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加快。中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由2001年的9.8%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由2011年的90.2%上升到2012年的95.1%。 (3)出口市场稳定 我国出口商品主要是流向美国、日本、欧盟、东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欧盟、日本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较为集中。2012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出口增速最快,达到20.1%,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贸易增速略有上升,与欧盟的贸易增速略有下降。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层次较低,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近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目标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世界性危机的影响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最后,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也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困难重重。 对于上述我国外贸所面临的问题,为确保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我们在面对这些隐患与问题时,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一起积极可行措施,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扫除障碍。 (1)提高国内消费率,扩大内需 1994年的财税改革使我国的“投资—消费”模式逐渐变成“投资—出口”的模式,这对于本来就偏低的消费率更加是雪上加霜,使我国消费率甚至低于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 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