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与著作权

新闻报道与著作权
新闻报道与著作权

新闻报道与著作权

——以许结诉王东岳、中国工商时报社案为例

作者:夏倩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侵犯新闻报道著作权的案件日益增多,新闻报道的著作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著作权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著作权是大众媒介的重要的权益之一;一方面媒介要切实尊重和维护其他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何界定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何种新闻作品享有著作权,区别著作权与邻接权,理清著作权的主体,抵制剽窃和抄袭,以及非法使用新闻作品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梳理侵权行为的情节,坚决打击侵犯新闻作品的著作权的违法行为。

关键词:新闻报道著作权邻接权权利主体侵权情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转载量猛增,数量突飞猛进的背后有着一系列的问题,侵犯新闻作品著作权的案件日益增多,加上我国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立法远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法律严重滞后,新闻报道的著作权问题凸显出来。

一、理论分析:新闻报道著作权的认知

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人们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创造活动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广义的著作权包括基于创作作品而享有的权利和基于传播作品而享有的邻接权。

著作权的主体根据主体性质划分为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根据是否直接进行创作划分为作者和非作者著作权人。著作权的客体是由著作权法规定的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简言之,就是作品。作品的构成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即有独创性,还要有形式要件即可复制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①

著作权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著作权是大众媒介的重要的权益之一;一方面媒介要切实尊重和维护其他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明确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保护。《新闻法》又尚未颁布,长期以来部分新闻作品的著作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合法利益。

然而,何种新闻属于作品?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如何界定?

新闻作品和时事新闻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新闻作品是指新闻记者或有关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人员在新闻活动过程中,通过采访等形式反映新闻事实的作品。②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的规定“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而新闻作品虽是以时事新闻为材料的,但由报社安排记者、编辑进行深入采访、进一步加工而创作出来的新闻作品就不是简单的“时事新闻”,这种作品是以“时事新闻”为基础的具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

新闻作品和时事新闻并不属于同一概念。新闻作品是对时事新闻的二度创作,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围。新闻作品著作权是指作者创作完成新闻作品后所享有的和新闻作品相联系的专有权利。③

此外,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相同的使用方式使用该作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该情形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此外,《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中应当履行的职责。著作权法第16条第2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为公民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闻作品不同于时事新闻,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且新闻作品在一般情况下都属于特殊职务作品,作为媒体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报社等理应享有新闻作品的著作权,这也是《著作权法》第16条的应有之意。这样就为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此类案件的诉讼主体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

二、案件回溯:许结诉王东岳、中国工商时报社案

2003年7月,许结注册了一家名为“走进中关村”网站,开始委托其聘用的人员在该网站上报道中关村市场信息。许结与聘用人员兰庆约定:对委托兰庆创作的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权。许结与聘用人蒋乐约定:对委托蒋乐创作的作品享有著作权以外的其他各项权利。 2004年4月17日许结与这个计算机报社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从2004年5月1日至2004

②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③《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0期

年7月31日,中国计算机报社的inforweb网站有偿享有对许结网站所刊载的全部信息网上转载权,中国计算机报社需向许结支付使用费6000元。

同年4月29日许结与中国电脑报社签订合作协议,约定:2004年5月1日至2004年8月10日电脑商报社以6000元的价格有偿获得许结在网上信息的纸质媒体上的独家使用权。

2004年4月30日至5月9日期间“走进中关村”网站陆续刊登兰庆创作的《电脑节未到,广告战已来》,蒋乐创作的文战俘《心有余悸,杀毒软件热销电脑节》,兰庆与许结共同署名的《北约轰炸中国使馆电脑节上码抗议》,许结创作的《今日市场点滴》等文章。

2004年5月5日中国计算机报社Inforweb网站使用了许结于5月4日在其网站登载的《大恒DIY计算机今天开张》并将文章改名为《大恒DIY—PC销售新概念》、《心有余悸杀毒软件热销电脑节》两篇文章,分别署名为intozhgc。

2004年5月12日中国工商时报社在其报纸第13版刊登的题为《电脑节中关村日记》的文章,署名“本报记者王东岳/文”,此文以5月3日至5月8日为时间段,用日记形式报道“中关村电脑节”。

其中5月3日以《节未到,广告战已来》一文;5月4日以《大恒DIY计算机开张》为题,对许结网站上的同名文章删改后使用;5月5日以《“粘客”又有新差事》为题,对许结网站上的同名文章删除后使用;5月6日以《心有余悸,杀毒软件热销》为名,将许结的网站上的《心有余悸,杀毒软件热销电脑节》的文章略作删减;5月8日以《王码抗议北约轰炸中国使馆》为题,将许结网站上的《北约轰炸中国使馆电脑节上王码抗议》一文进行了删减后进行了使用;文章最后一段全文使用了许结网上的《今日市场点滴》一文。

许结遂以王东岳、工商时报侵犯权利为由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立性并且能够有形形色色的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应当属于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

本案中原告许结作品主张著作权保护的《电脑节未到,广告战已来》等6篇文章系对中关村市场行情与社会事件从个人角度所进行的记述评论,上述文章在被上载到“走进中关村”网站时便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服务器磁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持续地供访问网站的社会公众化借助于计算机感知。

因此上述文章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称从作品。著作权人对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著作权保护范围和保护期间拥有的一般原则为作者原则,即作品的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归属享有,同时法律也规定,通过合同约定未进行创作的委托人可以享有委托人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拥有控制他人侵权使用该作品的权利。

对于原告许结主张的损失赔偿额因其主张是其网站全部作品转载的月使用费,不能作为其中某作品被抄袭以及使用的计算根据。由于原告未能提供作品被侵权利用的损失证据,本院将依据原告作品的可能来获得收益并考虑被告主观恶意程度、侵权行为的情节以及影响予以判定。

综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七条、第四十六条第(一)项、第(二)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两被告在《中国工商时报》上向原告许结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须经本院审核;

二、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两被告赔偿原告损失伍千元。案件受理费人民币三千三百九十元,两被告负担三千元。④

三、案例分析:侵犯新闻报道著作权行为剖析

(一)该案中的作品属于个人创作的新闻作品,不属于时事新闻,且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享有著作权。

在本案中,原告许结称自己于2003年7月24日正式注册创办了“走进中关村”网站,同时有偿租用了北京东方网景数据通讯有限责任公司的磁盘空间。这是一个利用互联网适时反映中关村市场行情的个人网站,其刊载的信息绝大多数是由许结本人以及聘用的人员亲自采写的,最后由许结统一进行审定修改后发布,许结称自己对此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被告王东岳在辩解时,称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网站上的文章属于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王东岳的不妥之处在于使用原作但未经原作者同意,但是,因为这些原则属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时事新闻,所以不应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虽然有明确规定“我国门户网站未被赋予新闻采访权”,但由于许结创办的“走进中关村”网站属于个人网站,网站聘用人员对“中关村电脑节”的相关活动的时事新闻进行创作,该行为属于基于时事新闻的个人创作。

在本案中,由于中国工商时报社是国内知名的新闻类报社,其涉案文字作品均与“中关村电脑节”这个时事新闻密切相关,但由于这些作品并非“时事新闻”,而是“时事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既具有独创性,又有可复制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和第4条的规定符合享受著作权作品的构成要件,因此,文章的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权。

换言之,这些作品虽是以时事新闻为材料的,但所有文章均是由许结的“走进中关村”

④闻名法律网

网站的聘用人员进行深入采访、进一步加工而创作出来的,因此不是简单的“时事新闻”,而是“时事新闻”为基础的具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所以,作者享有著作权。

(二)在该案中,许结享有传播者权,他既享有著作权,又享有邻接权。

被告中国工商时报社称,许结的诉讼请求缺少证据支持。原告没有证据证明其是网站的合法权利人;没有证据证明许结是合法的著作权人。《电脑节中关村日记》所使用的是原作品是雇佣作品,对于雇佣作品应当在劳动合同中予以规定,在被告王东岳的进行编辑询问之时或者之前,由于原告许结和相关文章的作者,而不是归许结所有。

许结作为传播者,对自己在传播作品的过程形成的“传播作品”应享有自己的权利,即传播者权。

该案中包含了传播者权利的两种情形:一种是传播者通过自己的创作性劳动为原有作品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由此产生了新的作品,获得了此类作品的著作权,而许结和另一作者有合作作品被中国工商时报采用,他获得了该作品的著作权。

另一类情形是,由于传播者的创造性不够,不能获得著作权的保护,因此被赋予另外的权利,即邻接权。我国《著作权法》除保护创作者的权利外,在著作权法第一条中还明确规定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而许结享有传播作品的邻接权,也受到法律的保护。

著作权与邻接权的主体不同:著作权的主体是作品创作者,邻接权的主体是传播者。被告人王东岳在编辑过程中,对所选取的六篇文章进行了选择、编辑修改,体现了编辑者的创作性劳动,这和将一篇文章不改动或者略作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存在明显的不同。

然而,王东岳并不是作品的传播者,他也并不是邻接权的主体。且邻接权的获得须以著作权人的授权及对作品的再利用为前提,而王东岳并未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王东岳的辩解是没有依据的。

(三)中国工商时报社剽窃和抄袭,以及非法使用许结作品的行为侵犯了新闻作品的著作权。

被告工商时报作为一家有影响的大众媒体报纸,既没有许结网站内容的转载权,又没有纸质媒体的使用权,在未通知许结的情况下,擅自将许结的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以《电脑节中关村日记》为题刊载于2004年5月12日的《中国工商时报》第13版,并署名“本报记者王东岳”。

被告王东岳称,其对有关文章的利用询问,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编辑行为,不是抄袭、剽窃行为。王在编辑过程中,对所利用的六篇文章进行了选择、编辑修改,体现了编辑者的创作性劳动,这和将一篇文章不改动或者略作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存在明显的不同。

该案中,中国工商时报刊登的作品基本上是通过选择、修改、删除、调换、抄袭等手段,将许结网站上的文字作品部分变换标题与内容结构,王东岳在处理稿件时,不仅未联系许结,而且在没有列明出处及作者署名的情况下,公开发表这些侵权作品,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这显然属于非法使用他人作品,同时也构成了《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的剽窃。作为著作权侵权的主要形式之一,文字作品剽窃的具体手法多种多样,按照原作文字变动、内容改动程度,可粗略分为文字抄袭、内容编改、创意搬套、语际变换等几大类型;每一种类型则又可细分为若干子项。⑤

本案中,中国工商时报社的行为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抄袭、删除、调换等,更为关键的是该报刊载的这些作品均没有列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在原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署上本报记者王东岳的名字。该报社及记者王东岳在客观上给该报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即作品是由中国工商时报社委派记者王东岳原创。

中国工商时报社和记者王东岳的行为完全符合《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的剽窃行为。此外,中国工商时报社在剽窃行为实施之后,又将剽窃作品进行复制、发行,因此构成《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的“未经许可,复制、发行”的侵权行为。可见,中国工商时报社的侵权行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剽窃;二是复制、发行。

(四)被告存在主观恶意,且侵权行为情节较严重。

在侵权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中除了要对侵权行为表现形式作分析外,侵权行为的情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法官对于判决结果的裁量。影响到侵权行为情节的主要有侵权时间、地点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就本案来说,要考虑的情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被告作品几乎与原告原作品在各自的发布平台上于短时间内刊载发行的。这说明中国工商时报社有侵权行为。

被告于2004年5月12日,共发行的侵权作品数量为6篇。且王东岳改动稿件后,署自己的名字,这种行为和态度说明被告没有对其侵权行为予以重视,其侵权行为带有恶意。2004年4月17日,许结以拍卖形式将“走进中关村”网站上信息的网上转载权有偿独家转让给中国计算机报社Inforweb网站;同年4月29日,许结又将专业纸媒体的转载权有偿独家转让给中国计算机报社,转让期均为3个月。

被告工商时报作为一家有影响的大众媒体报纸,并未参与竞拍活动,但在竞拍活动于4月31日结束后,却在未通知许结的情况下,擅自将“走进中关村”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以《电脑节中关村日记》为题刊载于2004年5月12日的《中国工商时报》第13版,并署名“本报记⑤韦群林:《论文字作品具体剽窃手法的识辨》

者王东岳”。

被告的侵权行为同时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可见,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平等诚实原则而损害竞争者市场地位的行为。本案中,被告发表的作品是以中国工商时报的名义刊登出去的,损害了许结以及和许结合作的其他媒体的合法权利,这违背了平等和诚实的交易原则。

从市场竞争关系来看,被告是原告及与原告有合作关系的媒体之间有不平等的低成本竞争。被告刊载原告原创的新闻作品是一种欺诈行为,误导了受众。被告刊载原告原产作品,且署本报记者的名字,这会给读者一种本报记者对事件深入采访的错觉,忽视了原告的劳动成果,有误导他人之嫌。

总之,该案件中,中国工商时报社及其记者王东岳剽窃抄袭,以及非法使用新闻作品《电脑节中关村日记》的行为,侵犯了许结及其他作者的著作权,并侵犯了许结的邻接权,被告存在主观恶意,且侵权行为情节较严重,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通过对该案的分析,为了加强对于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在相关立法和理论中,要注意理清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的区别,界定好邻接权,在侵权行为的情节上,应当将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一个考虑因素。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2009-02-12 08:06:55) 转载▼ 标签: 杂谈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赵智敏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于: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报道失衡的后果严重,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衡、客观性原则 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是不可或缺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的8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强调喉舌性质和凸显宣传功能,平衡原则实际上长期被忽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所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才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1]但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以上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的今天,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报道的过度偏向:“一边倒”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可是,媒体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注重一面之词的“一边倒”的新闻占据媒体。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

论新时期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2009.5

论新时期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的三种基本能力 作者:胡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 高晓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开放以及国力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建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国际新闻传播规律的人才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面对纷繁的世界,中国传媒人不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善于在国际背景下思辨和认知;同时应该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熟悉国际新闻宣传规律和信息传播规律。新闻传播人才应做到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认知习惯,在国际舆论中强化中国的声音。 一、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要具有舆论引导的能力 舆论引导就是要牢牢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发挥言论与观点的优势,引导人们思考的方向,扩大社会影响,迅速营造舆论氛围。……要想扭转和校正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平衡舆论,就要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具体说来,应牢牢抱我以下要点: 第一,抢占第一话语权。遇到突发事件,要力争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时间报道,抢占先机,定准基调,赢得话语权。不论好事还是坏事,率先发出声音,就抢到了说话的权力。……我们的国际新闻传播要做到快速、公开、透明,注重发布时效,掌握主动权。 第二,抓住议题设置权。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解读和分析,站在不同的媒体立场,就会选择不同的议事角度,设置不同的议题。……因此,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我们要抓住议题设置权,增强国际新闻传播的能力。 第三,巧用新闻解释权。……围绕着一桩新闻事件,要设法寻找独特的切入点,展开深入的调查分析,挖掘相关的背景材料,思考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深化新闻的解释和分析。 第四,强化新闻评论权。对事实进行点评,就是要引导人们思考的方向。……记者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善于挖掘与透视,洞察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具有冲击力的观点。 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要具有国际报道的能力 新时期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肩负着新的使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要逐渐实现三个转型: 第一,从“简单了解型”转变为“平等讨论型”。 第二,从“一般报道者”转变为“专业报道者”。 第三,从“发布新闻信息”转变为“展开深度报道”。 跻身于国际新闻传播的人才,要善于把中国的事情向国外说清楚,并把外国的消息及时向国内报道,构筑起双向交流的信息格式。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应了解国外的新闻思维和新闻风格,熟悉中西方对接的关键环节,新闻报道既要具有中国特色也要符合国际化的传播规律,既要具有中国气派也要适应境外受众的接受习惯。 三、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要具有掌握国际传播语汇的能力 国际传播要求我们学会“用事实说话”。……国际化的表述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选择一系列细节支撑观点,通过客观叙事、公正表达、真实呈现对新闻进行报道。 新技术把我们推到了国际传播的前沿,未来的传媒人必须了解国际传播的规则,善于使用国际化的语汇。文字和语言有着鲜明的国别和地域特征,而绘画、图像、音响、音乐则是国际通用的视听语言。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要娴熟掌握国际化的语汇,增强国际传播的能力,以应对全球化的媒体竞争态势和挑战。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府谷一小国学经典诵读汇报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西方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纪。”,而国学知识在当代青年中日趋淡薄,这种现象让我们非常忧心。为继承和发扬国学,提高当代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从2017年2月起,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已纳入到所有班级的课程里,有专门的课时、教材,并由具有一定古文功底的语文老师教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校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型融为一体,让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目的 1、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普及国学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同学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弘扬文学艺术,营造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我校班级的校园文化生活。 2、诵读国学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

3、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4、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在经典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人员安排 (一)领导小组 王向荣、刘霞、张勇、王向莉 (二)讲课教师 各班班主任及语文老师 (三)学习人员 全校学生 四、活动时间 1、从2017年2月启动本活动,在1-6年级学生中全面推行。 2、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分年级指导读书,检测。学校将此读书活动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长期的开展下去。 3、汇报会时间:6月19日-6月23日(下午自习)

抢盐事件:论平衡报道和公众的媒介参与

抢盐事件:论平衡报道和公众的媒介参与 事件回顾: 2011年北京时间3月11日下午13:46,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九级强烈地震,随后,地震还引起福岛严重核泄漏,至3月15日,福岛核电站相继发生3次爆炸,检测出辐射量超过平常8倍。3月16日起,我国国内开始出现抢购食盐现象,抢盐大潮从江浙一带开始,随后北京、广东等地,逐渐波及中国中部地区及至西部内陆省份,继而演变成公众抢盐风潮。3月17日抢盐风潮愈演愈烈,当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大媒体开始辟谣,至18日这场全民抢盐风波基本平息。据调查,由于国内盛传福岛核泄漏将导致海水污染,进而能够食用的海盐将会十分紧缺;另一方面,民间盛传食用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最终导致了中国公众盲目抢购食盐的突发公共事件。 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日本3·11特大地震引起福岛严重核泄漏,核危机进而引发中国公众食盐抢购风潮,这就是核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对于导致这场闹剧的原因,正如事后各界分析指出,有核危机本身的不明确、高危害、影响久远及不可逆性易引起恐慌,有公众对核辐射及医学认识不足产生的非理性情绪,加之核危机爆发时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有预谋的煽动和利用等原因,但作为社会舆情的监测者与引导者,媒体也应该反思自身是否也应对这次抢盐事件负些许责任——对日本地震和核泄漏的报道是否做到了平衡? 在新闻报道中,平衡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让受众通过获得全面的信息、多方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真正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新闻的平衡报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微观平衡、中观平衡和宏观平衡;从报道内容来分,可以分为事实平衡和观点平衡。因为国内媒体对此次日本地震和核泄漏所做的基本是事实报道,所以在此我们讨论的是此次报道媒体是否做到了宏观平衡和事实平衡。宏观平衡是指社会众多媒体的报道互相补充,使各类报道在总量上保持合理比例,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事实平衡是指,对报道中所涉及的事物诸多方面的事实信息作较为完备的陈列。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从电视、报纸和网络三大类媒体从3月11日到17日之间关于此次日本地震和核泄漏的相关报道做了详细整理和分析。结果如下: 视听冲击力最强的电视方面:笔者对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央视做了统计分析。 从播报数量上看,3月11日下午14点04分,即大地震发生19分钟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直播间通过滚屏字幕播出日本发生大地震的消息;14点05分演播室插播最新消息;14点17分即连线驻日本记者,播出日本地震画面,并报道了中国地震台网正在会商、稍后连线的消息;从15:00点就开始报道地震引发海啸、东京成田机场关闭等最新消息,一直到18点,日本强震的直播窗口始终打开,对地震灾情持续直播。从14:00点到19:00“新闻联播”

经典诵读活动

创新路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特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经典诵读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 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 3、提升语文素养 在诵读熟背中,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增加经典储备,扎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推进素质教育

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三、经典诵读活动主题 活动以“诵经典品书香塑人格”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校广大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机构 组长:时圣文 副组长:程素芹 成员:周攀黄素静姜忠良王凤霞各级部主任 五、经典诵读活动口号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2、读高雅书,做优雅人。 六.经典诵读篇目 各年级应借助学校校本课程《畅游经典》读本,制定背诵计划,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对学生背诵进行抽查。 另:每学期至少阅读《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2本课外书。 七.经典诵读活动措施 (一)诵读时间 1.每天保证学生有十分钟的诵读时间 保证诵读时间。每天早读时间,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

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方案

陈家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让小学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与小学作文教学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努力实践武当路小学的办学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实施途径 (1)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由各班语文老师负责该课程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2)把路队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让每个班诵着经典回家。 (3)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吟诵经典诗文。 (4)每日早读时间7:50——8:00,进行十分钟的诵读活动。 (5)把经典诵读与写字课结合起来。

(6)把经典诵读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音乐课上唱经典,美术课上画经典。 (7)把经典诵读与德育结合起来,利用班队会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对照经典评价自己的言行。 (8)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说明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内容、要求等,取得家长的配合,把经典诵读从学校引向家庭,要求学生在家读经典,家长与学生一起读经典。 (9)组织经典诵读公开课、示范课,提高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效果。 (10)黑板报、宣传栏要开辟“经典诵读”专栏,营造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让师生们在休闲娱乐之余,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提升师生的文化修养。 (11)小雏鹰广播站在下午2:10分开始轮流播放《三字经》、《弟子规》、古诗等内容,营造诵读氛围。 (12)组织3——6年级学生编写经典诗文手抄报。 三、活动形式: (1)诵读: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

“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章

声明:引用请注明出处 《语文学习》2006-09 编者按: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试编本),经过近2年的艰苦工作,已接近尾声。从2006年第5期起,本刊陆续刊登该课本的试编样章,目的是促进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我们欢迎各界人士提出批评,尤其期盼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实地试教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章① 执笔: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 一、单元说明 文章阅读,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必修),语体文阅读共13个单元,其中有6个是文章单元。本单元所学的,是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的阅读。 新闻报道向来是语文教材内容之一,落实到教学内容,则主要是获取事实信息、学习新闻结构、揣摩语句内涵、学习表达技巧。我们认为,这是需要斟酌的。 提高可读性是新闻报道自身的追求。在长期的实践中,新闻在结构、语句表达以及排版形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规范,这些规范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新闻“力求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甚至要求“不带一个让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取新闻报道的事实——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的信息,是不需要在中学语文课特意教的。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而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图式的自觉。过去的新闻教学,基本上是走“为学写而读新闻”的路子,所谓“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又被狭隘地理解为按所读新闻的结构模式学写新闻。把新闻写作当成一个结构模仿的问题,这是十分肤浅的,而且导致了一个很不正确乃至有害的观念: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地理解为表层的真实——“事实”的被建构性,“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发掘事实的真相,这些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为公众提供对事件尽可能完整而准确的报道,被悄悄地篡改成了给报道者个人或集团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报喜”。我们认为,学习写作从来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问题,学写新闻必须让学生

5.5经典诵读活动纪实

经典伴随成长书香润泽人生 -----华州区西关小学诵读经典,构建书香校园活动纪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近年来,我校一直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做为我校的亮点工作长期来抓,认真开展了“阅读工程”。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全校师生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 一、集体智慧,确定阅读目标 让学生快乐阅读,让伴随经典成长是我们开展阅读活动的宗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徐吉任组长,语文教研组长古华丽为副组长,各班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阅读工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制定学校和班级的《诵读经典活动方案》、《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做到诵读目标明确,确定篇目,定进度,定诵读成果方式,对于各年级的阅读内容也做了具体的规定,即各个班级在完成校本教材《童年如诗》中的经典诗词以外,又以各班配发的教材《小学古诗词诵读经典》为主要诵读内容。我校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了以下要求:“着眼熏陶,欣赏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要求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学生逐渐养成热爱读书,与经典为友,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二、特色课堂,构建阅读氛围

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凸显了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接送生来校早,午托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开辟特色课堂“经典诵读20分钟”、“课外阅读20分钟”和“指导阅读课40分钟”,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并在老师的阅读方法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 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以爱为魂,厚德载物;以生为本,注重发展”学校在全体师生中发出倡议书,积极倡导,宣传经典作品的魅力内涵,感悟经典文化的精神气息,让学生意识到诵读经典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自发地开展诵读活动。 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黑板报等空间和角落,张贴精美的诗文图画,读书名言,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和书香气息。学校各个班级利用黑板报,定期刊出经典诗文,并提供诗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供学生阅读、赏析、感悟、积累。每个教室都设有阅读专栏和展示牌,张贴有学生的照片、阅读书目、阅读情况及教师、家长的评价。不同形式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读书热情。学校每天利用“阳光少年”广播站,进行“经典诗文朗诵”展示,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韵律之美,陶冶情操。 三、活动引领,师生共建展示舞台 宋代诗人朱熹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唐代杜甫之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在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就像一束阳光,一道风景,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总结四篇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总结四篇 【篇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是xx小学早已申报立项的省级研究课题,十一月份我们按照学校制定的课题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工作,现按照学校要求将十月份活动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落实读本,明确内容 在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xx小学经典诵读读本第一辑《诗词读本》已经印刷出来发放到了学生手中。读本共五册,每册收录四十首古诗词,原则上是每周一首。读本有注音、作者简介和译文,学生能自行了解大意。另外还落实了《弟子规》读本,做到了人手一本。本学期主要内容就是把《弟子规》背完,把本学期的二十首故事背会。学校每周一统一规定诵读内容。 二、落实了责任人、时间和经费 从十一月开始,学校明确规定此次活动由语文教师负责,并把晨诵时间调整到了十五分钟,严格规定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必须用来开展活动。学校还按每月每班30元的标准落实了科研经费,体现了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 三、落实了常规检查 开学以来,学校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定了检查记载表,从检查情况来看,早晨的15分钟在十月落实的挺好,全体语文教师都能按时进班,按要求开展活动,早晨

15分钟校园里书声琅琅。相比之下,星期二下午的读书活动还不尽人意,还存在写作业、做试卷等现象。检查中,我们已经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做得特别好的老师有万x老师,她指导诵读认真,纠正读本中的错误读音,讲解大意,学生诵读水平提高明显。黎邵曾老师不仅讲解《弟子规》,还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意思,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从检查结果来看,部分班级在指导方面还不够深入,还有读错字、读错音的现象,望老师们进一步加强。 四、组织评比提高积极性 十一月份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在操场上进行了一次诵读竞赛,每班齐诵一段弟子规,然后选取一名班级代表表演背诵一首古诗,全体语文教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打分,经过评比,四(1)班、四(2)、五(1)班、二(1)班、五(2)班5个班级综合分排在前列。 【篇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广大社区青少年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各街道镇开展了长宁区社区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 把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汇演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区文化局分管副局长

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赵智敏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于: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报道失衡的后果严重,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衡、客观性原则 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是不可或缺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的8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强调喉舌性质和凸显宣传功能,平衡原则实际上长期被忽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所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才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1]但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以上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的今天,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报道的过度偏向:“一边倒”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可是,媒体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注重一面之词的“一边倒”的新闻占据媒体。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正常需要,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在信息资源享有上的不公平。“一边倒”的报道,使得媒体报道所制造的社会幻像遮蔽了实际存在的诸多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其实,意见和利益的公开表达,多种意见和多元利益的畅通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报道的平衡与全面

报道的平衡与全面 作者:吴麟 关键词:报道平衡来稿选登┊阅读:865次┊ 现代社会是“参与性社会”(participatory society),即“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决定他或她自身的命运。这是一个讨论的社会、学习的社会,试验的社会和发展中的社会。”⑴ 在“参与性社会”中,报道的“全面”至关重要,从微观上讲,在具体的某一事件中,人们能够知晓相关各方的看法;从宏观上讲,它应是交换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公共论坛”,能传达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从而向公众呈现一幅真实的社会图景。 如何实现报道的“全面”?笔者以为惟有通过恰当地运用“平衡”原则才能实践。以下通过梳理“平衡”报道的历史渊源、论述“平衡”报道的独特优势来证明这一点。同时还将结合实例,具体分析该如何在报道中运用“平衡”原则以及比较我国传媒运用“平衡”原则的现状。 一、“平衡”报道的历史渊源 “平衡报道”源出于西方新闻学,是西方新闻报道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1729 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宾夕法尼亚报》,他提出“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方均应享用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这一主张被看作是“平衡原则”的首次提出。合众社的创办人斯克普斯也对记者要求:“在争论中,你一定不要带有倾向性或站在某一方面。你不可能做到总是完全客观,但你必须永远力争把争论双方的观点都反映出来。”美国联邦传播法1949年关于“公平原则”的规定中,要求广播电视媒介保持公正和平衡的标准,在对公众而言十分重要的议题上,为冲突双方提供合理的辩驳机会。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1980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就指出:“新闻报道应当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美国报业发行人协会为“具有特殊成就的报纸”所定的四项标准中有一项就是“这一报纸的新闻报道,必须顾及各种性质新闻的平衡”。 在中国大陆,孙旭培在研究我国报道方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报道经验,也于80年代就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的概念,他认为:“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 同时他还认为:“平衡手法不是讲多种因素、多种意见均衡地、中庸地报道,仍然是把某种因素、意见作为主要的因素、意见突出进行报道,这主要因素、意见就是倾向性,只是要‘顾及’或‘注意点出’其他的因素、意见。”⑵ 此外,还有论者认为,“平衡报道”就是“客观、中性刊登被报道人之间的论争,在性质上属于‘客观报道’的范畴。”并且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践——首先表明“本报道不代表报社意见等”;同时“还应给被报道人提供充分的答辩机会,即发表被报道人对前一报道的态度,以平衡对待每一种意见”。⑶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在报道中运用“平衡”原则,能在突出报道主要因素和意见时,又兼顾其他的尤其是相反的因素和意见,从而可以实现“全面”的效果——各种相关因素和不同立场都能得到反映,事物或问题的全貌尽可能被公平地呈现。 二、“平衡”报道的独特优势 关于“平衡”报道的独特优势,孙旭培较早地进行了总结:“平衡”报道能突破旧的宣传模式、避免表扬报道出现负效应、防止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有利于及时的舆论监督以及开辟更广阔的报道领域等⑷。 在此的基础上,还有一些其他观点。 “平衡”不仅能保证每一篇新闻的真实,同时也能保证新闻整体布局能符合实际,能如实地描绘社会上某一群体图景⑸。

中学一校一品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中学一校一品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特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二、经典诵读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 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 3、提升语文素养

在诵读熟背中,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增加经典储备,扎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推进素质教育 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三、经典诵读活动主题 活动以“诵经典品书香塑人格”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校广大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机构 组长:叶建军 副组长:顾卫民 成员:陈建、周玉泉、李小林、黄纪红、韩照明、叶照贯、唐夏昇、季健、朱红云五、经典诵读活动口号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2、读高雅书,做优雅人。 六.经典诵读篇目 七年级: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47——67首,“每日一诵”推荐篇目43——62,鼓励背诵。 八年级: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68——87首,“每日一诵”推荐篇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王彤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西方国家还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当今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与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便于实现真相”。 一、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含义 西方新闻界认为,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中事实要完整,要“一分为二”地叙述,不能“偏心”只讲好的或只讲坏的,评论则要把据平衡;语言上要用中性感情色彩的词汇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只向读者提供事实,编辑意图隐含所述事实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为此,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要把握一个客观性原则,要有客观报道的意识和客观性报道的策略,要把客观报道作为目标来追求。 我国所谓的客观性报道,就是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现正确、真实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以此保证报道的公正。 二、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内容 (一)内容的客观性 伴随客观性原则,西方新闻界制定了很多相关的采写规则。比如,官

员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哪些内容应该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可以一笔带过?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思索的,如果记者没有遵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凭主观猜测,信口开河,那就是等于是在误导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新闻的报道中要正确、全面的报道,更不能弄虚作假,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在真实事件中找到根据,但报道仅仅局限于真实还不够,还要注意全面,否则必然会导致片面,这样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在引导受众的感情仅向报道的方面倾斜,而不是全面的理性的去思考问题。在报道中要做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新闻语言要求简明、直白、明了、中性,在报道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性色彩的使用,在报道主观性的事件时多引用,引用别人说的话时,不要把自己的话写进报道中,总而言之,在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尽量要报道公正、客观,使受众得到客观的消息。曾经放过的影片《罗生门》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实客观性的情况:对于强盗拦路抢劫、行凶杀人这一基本事实,当事者强盗、武士、武士妻子和旁观者卖柴樵夫四人的描述各不相同。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通过隐瞒或掩饰,都对事实的真相做了不同程度的歪曲。假设罗生门式的故事是一个新闻事件,那么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如何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难道只是希望于绝对客观,清澈澄明的神目吗?面对这样的状况,人们对客观性的原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人们对新闻客观性的不同看法,归根结底,反映出人们对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关系的不同认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客体反映主体建构的辨证统一体,这种认识虽不能穷尽,却可以在主体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真实虽然永远不会与客观真实划上等号,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真实将不断逼近客观现实,也正是由于认识到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差异,人们才提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用以约束和指导媒介真实,使之最大可能地接近客观真实。 (二)报道方式的客观性 在西方的新闻界,新闻报道客观性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西方媒体几乎把新闻和评论分开,新闻和评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我国新闻界就少有区分。新闻意味着记者必须客观地反映事实,减少自己的主观想像;而评论不同,评论常常是由专家、高层次的记者撰写,允许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基本上是可以畅所欲言的,但评论员要求必须署名,同时还要为自立的言论负责。西方的新闻就是新闻,评论就是评论,二者分明,这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新闻仅仅报道的是一个事

经典诵读写活动记录

乌兰一中经典诵读写活动记录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一、明确了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本学期,我校利用早读、班会课、语文课等,广泛落实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感受经典、传承文明;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每天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

(1)、早晨安排十到十五分钟进行诵读;每天自习时再安排十分钟用于回顾、检查。 (2)、语文课前3分钟。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吟唱或强化记忆。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本学期,在升旗仪式上多次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并对开展的较好的班级及时表扬肯定;每周一中午广播时间安排主持人诵读学生推荐的美文;组织学生书写名句并举行展览,熏染学校氛围;并在学生中开展诗词赏析会、中华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主题班会、成语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在乐中诵读经典,并且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活动经验总结(最新)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活动经验总结 传统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鉴于上述的认识,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对丰富民灵、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积极的人生理念、提升人的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诵读的意义在于诵读的过程,而不在于诵读的结果。 我们班就在学校倡导的特色语文活动中,开展了阅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的课外阅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经验总结如下: 1、营造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论语的活动成果,包括论语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朗朗上口的“论语”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指黑板,学生全体齐读。也可以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3、晨韵对歌。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让他们手不释卷,接受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 4、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将《论语》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每天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条《论语》,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论语。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论语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

【最新2018】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王彤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西方国家还把客观性原则 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当今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 和根源性,同时又与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 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 映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便于实现真相”。一、客观性报道原则的含义 西方新闻界认为,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新闻报道中事实要完整,要“一分为二”地叙述,不能“偏心”只讲好的或只讲坏的,评论则要把据平衡;语言上要用 中性感情色彩的词汇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报道中只向读者提供 事实,编辑意图隐含所述事实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为此,在新闻报道实践 中要把握一个客观性原则,要有客观报道的意识和客观性报道的策略,要把客 观报道作为目标来追求。 我国所谓的客观性报道,就是呈现事实,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 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偏见,要把握平衡原则,展现正确、真实 的新闻,对新闻事件作全面、理智、客观的报道,以此保证报道的公正。 二、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内容 (一)内容的客观性 伴随客观性原则,西方新闻界制定了很多相关的采写规则。比如,官员召开新 闻发布会,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哪些内容应该需要直接引用?哪些内容可以一 笔带过?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思索的,如果记者没有遵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凭主观猜测,信口开河,那就是等于是在误导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新闻报 道的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新闻的报道中要正确、全面的报道, 更不能弄虚作假,报道中提到的事实都能在真实事件中找到根据,但报道仅仅 局限于真实还不够,还要注意全面,否则必然会导致片面,这样看似真实,实 际上是在引导受众的感情仅向报道的方面倾斜,而不是全面的理性的去思考问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广大学生中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使学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纯净社会风气、提振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兼修。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要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使广大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形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

2、坚持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要针对不同年龄对象的特点及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注意实践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广大学生在读经典的同时,自觉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自觉在生活中运用。 3、坚持汲取精神精华、反对生搬硬套。要把经典诵读与坚持汲取当代生活、科学精神和革命传统相衔接。 4、坚持合力推进、典型引路。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功能,鼓励和组织广大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挖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在全社会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好的典型,积极扶持,大力倡导,以点带面,深入推进。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全校各年级学生统一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诵读一本经典。诵读内容为《弟子规》。 四、诵读活动的基本方法 假期诵读,提倡学生和家长一起诵读,有条件的可做到把读经典与看讲座和家庭讨论结合起来。 在校期间诵读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诵读:每天10分钟集体诵读《弟子规》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