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想综合分析(七)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七)

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据《汉书·儒林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

1

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来,身历战国、秦、汉三代的田何当是一位关键人物,此人生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

2

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也必有真才实学,方能在汉兴之后传《易》于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17,后人以为《汉书》中所述\"皆著易传数篇\"已佚,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当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传数篇\"极可能就是《系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镜池60年代推断《系辞》、《文言》是田何到

3

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张岱年先生说今本《系辞》和《彖》,《象》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辞》作于田何之前,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系辞》而汉初《新语》却有。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可以推断《系辞》应是田何所作。

此外,笔者认为《系辞》中的\"子曰\"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

4

5、《说卦》

《说卦》思想与《系辞》极为相近,也是儒、道、阴阳思想并举: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些思想与《系辞》同源──《系辞》已提出了\"二

5

仪→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论,奠定象数爻位说基义,《说卦》进一步用\"阴阳、柔刚、仁义\"与\"天地人\"三\"道\"相配,加强了《系辞》中的象数理论。《说卦》形成时间与《系辞》相隔不会太远,若前述田何作《系辞》成立,则丁宽作《说卦》的可能性最大。

同上《汉书·儒林列传》往下有:\"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

6

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现《说卦》内容正好符合\"训故举大谊\",应该就是《小章句》。从田何因丁宽东归而说\"《易》已东矣\",也证明丁宽必有创见。

7

当然,《序卦》也可说是\"训故举大谊\"而已,如此则丁宽可能作《序卦》,《说卦》反而应是田何之作,《系辞》则应归于田何之师子乘,但这样很难说明为何《系辞》未在战国时期留下思想痕迹和影响。故仍以上述推断为宜。

據《史記·儒林列傳》載:\"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淄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傢。

8

\"又據《漢書·儒林列傳》載:\"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軒臂子弓,子弓授周醜子傢,子傢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徒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9

由此看來,身歷戰國、秦、漢三代的田何當是一位關鍵人物,此人生於匯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學宮所在地齊國,應深知當時學術思想,也必有真才實學,方能在漢興之後傳《易》於眾。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漢代以後流行的《易大傳》當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師們所編定的\"17,後人以為《漢書》中所述\"皆著易傳數篇\"已佚,實際上中國授學傳統是弟子珍惜師作,當不致於散失,故田何所作\"易傳數篇\"極可能就是《系辭》,無論從年代上看還是史料

10

引證看都如此。馮友蘭先生言不能斷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鏡池60年代推斷《系辭》、《文言》是田何到田王孫的口傳易傳18,張岱年先生說今本《系辭》和《彖》,《象》等篇當是田何傳下來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辭》作於田何之前,則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應有所反映;由於先秦諸子均未引《系辭》而漢初《新語》卻有。故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考慮,可以推斷《系辭》應是田何所作。

11

此外,筆者認為《系辭》中的\"子曰\"應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師之語,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說。

5、《說卦》

《說卦》思想與《系辭》極為相近,也是儒、道、陰陽思想並舉: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

12

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這些思想與《系辭》同源──《系辭》已提出瞭\"二儀→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論,奠定象數爻位說基義,《說卦》進一步用\"陰陽、柔剛、仁義\"與\"天地人\"三\"道\"相配,加強瞭《系辭》中的象數理論。《說卦》形成時間與《系辭》相隔不會太遠,若前述田何作《系辭》成立,則丁寬作《說卦》的可能性最大。

13

同上《漢書·儒林列傳》往下有:\"丁寬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仇、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現《說卦》內容正好符合\"訓故舉大誼\",應該就是《小

14

章句》。從田何因丁寬東歸而說\"《易》已東矣\",也證明丁寬必有創見。

當然,《序卦》也可說是\"訓故舉大誼\"而已,如此則丁寬可能作《序卦》,《說卦》反而應是田何之作,《系辭》則應歸於田何之師子乘,但這樣很難說明為何《系辭》未在戰國時期留下思想痕跡和影響。故仍以上述推斷為宜。

15

罕见的《易经》六十四卦顺序歌诀

罕见的《易经》六十四卦顺序歌诀 通行本《周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其排列顺序,研究《周易》者必须熟记。古人曾作一歌诀(常见):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下带“——”者为双字卦名,红色字为衬字。

古人的这个歌诀,对现代人来说比较抛口(古韵与今韵变化较大),且歌诀中衬字,无意义字较多,初学者容易把非卦名字误为卦名。编者根据今韵特点,将古歌诀中衬字、非卦名字一律删去,只留卦名字,依长短句,创一易经词牌,对记忆易经顺序或有一定帮助(罕见):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上阙为上经,下阙为下经。 摘于《中国术数概观》(卜筮卷)P112到P113 附:周易六十四卦的读音及卦名: 1.乾卦:读qián,乾为天 2.坤卦:读kūn,坤为地 3.屯卦:读zhūn,水雷屯 4.蒙卦:读méng,山水蒙 5.需卦:读xū,水天需 6.讼卦:读sòng,天水讼 7.师卦:读shī,地水师 8.比卦:读bì,水地比 9.小畜卦:读xiǎo xù,风天小畜

10.履卦:读lǚ,天泽履 11.泰卦:读tài,地天泰 12.否卦:读pǐ,天地否 13.同人卦:读tóng rén,天火同人 14.大有卦:读dà yǒu,火天大有 15.谦卦:读qiān,地山谦 16.豫卦:读yǜ,雷地豫 17.随卦:读suí,泽雷随 18.蛊卦:读gǔ,山风蛊 19.临卦:读lín,地泽临 20.观卦:读guān,风地观 21.噬嗑卦:读shìhé,火雷噬嗑 22.贲卦:读bì,山火贲 23.剥卦:读bō,山地剥 24.复卦:读fù,地雷复 25.无妄卦:读wú wàng,天雷无妄 26.大畜卦:读dà xù,山天大畜 27.颐卦:读yí,山雷颐 28.大过卦:读dà guò,泽风大过 29.坎卦:读kǎn,坎为水 30.离卦:读lí,离为火 31.咸卦:读xián,泽山咸

周易六十四卦

龙隐周易术数网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 按上下卦查阅

简易占卜法: 1.随机(比如翻书,抽扑克,看时间,随心报数...)取三个数,可以是三个均一位的数,也可以是三个多位数。然后以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卦,第三个数为动爻,根据上表求出卦象和动爻。比如482,则上卦为4为震,下卦为8为坤,得雷地豫卦。动爻为2,然后查看动爻的爻辞和白话注解即可大概知道吉凶。雷地豫卦二爻:六二:介于石①,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2.上下卦数大于8的,除以8取余数作为卦数;动爻数大于6的,同样除以6取余数作为动爻。比如17,25,19,得乾为天初爻(动爻数余1看“初爻”,即是第一爻;动爻数余6看最后一爻,即是“上爻”)动。求出乾为天初爻爻辞为:初九①:潜龙勿用②。 3.对爻辞含义的理解必须找出字面意思与所测事情的内在合理联系,不可望文生义。因为爻辞只不过是古代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他们自己的理解给卦爻添加的注释,并未穷尽卦爻本身的丰富内涵,更不可能在字面上包含现代生活的内容。 4.爻辞的理解可以结合一些辅助的规则进行更深入的判断: a.“内卦为体,外卦为用”:内卦代表求测的主体,代表自己,我方;外卦代表求测的客体,外界环境,对方。动爻在外卦,那么爻辞主要反映外界环境,或者对方的情况和状态;动爻在内卦,则爻辞主要反映我方的信息。 b. “老阳为过去之事,老阴为将来之事”:阳为实,阴为虚,所以阳爻(▄▄▄▄▄)表示已经成型已经发生的事情,阴爻(▄▄▄▄)代表尚未成型尚未发生的事情。 5.卦爻辞只能大概占测事情发展趋势,如果需要更精细更专业的预测,请到“龙隐周易术数论坛”注册发帖。会有很多热心易友帮忙的。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 按易经原文卦序查阅 按卦序查阅:上经 1.乾为天 2.坤为地 3.水雷屯 4.山水蒙 5.水天需 6.天水讼 7.地水师 8.水地比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案详解

易经六十四卦全图解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在阴阳的变化中,阐述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和指导。 六十四卦方图、方圆图 六十四卦方图

六十四卦方圆图六十四卦词义辨析

六十四卦:周易里的六十四卦,图像上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各卦的含意可参见:周易上经三十卦一览及周易下经三十四卦一览。 《易》中的八经卦﹐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 乾(天)1乾 11泰 34大壮 26大畜 14大有 5需 43夬 9小畜

坤(地)12否 2坤 16豫 23剥 35晋 8比 45萃 20观 震(雷)25无妄 24复 51震 27颐 21噬嗑 3屯 17随 42益 艮(山)33遁 15谦 62小过 52艮 56旅 39蹇 31咸 53渐 离(火)13同人 36明夷 55丰 22贲 30离 63既济 49革 37家人坎(水)6讼 7师 40解 4蒙 64未济 29坎 47困 59涣 兑(泽)10履 19临 54归妹 41损 38睽 60节 58兑 61中孚 巽(风)44姤 46升 32恒 18蛊 50鼎 48井 28大过 57巽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解读易经(第四十三卦)夬卦

解读易经(第四十三卦)——夬卦 解读易经(第四十三卦)——夬卦 四十三、夬卦 夬(guài)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三卦,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兑)相叠。乾为天为健;兑为泽为悦。泽气上升,决注成雨,雨施大地,滋润万物。五阳去一阴,去之不难,决(去之意)即可,故名为夬,夬即决。夬卦天为阳卦,为轻气向上运动,乾的运动遇到了什么呢,就是兑泽,所以说这是一个遇到困难怎么处理的卦。 43.1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白话 夬卦:王庭里正舞蹈作乐。有人呼告:“有敌人来犯。”邑中传来命令:“出击不利,要严阵以待。”筮遇此爻,出外旅行则吉祥。 解读 夬(guài),卦名。夬,《序卦:“夬者,决也。”扬,《礼记?乐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干,兵器,今犹干戈连语。干扬,即以兵器为道具起舞。即所说武舞。孚

号,即呼。戎,武装,这里指军事行动。即戎,犹言投入战斗。利有攸往,李镜池说:“是占行旅,不连上读。” 此卦是说当将帅拥兵叛乱之时,君侯应在宫廷之上予以宣扬揭露,并应用诚实的言辞大声号呼,国家和君王有危险。除此之外,还应告诉国人及臣下,不宜于用武力去解决。而且事虽如此,但是还是利于前去解决问题的。此处的“ 利有攸往”,实际上就是“九四”爻辞的“牵羊悔亡”这一办法。 43.2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白话 《彖辞》说:夬,就是决断的意思。夬卦刚众荏弱,刚能决胜于柔。上卦为兑,兑义为悦;下卦为乾,乾义为健。刚健而又和悦,敢于决断而又能辑穆相处,这是夬卦的品德。“小人被举用于王庭”,这是由于上六阴爻居于全卦阳爻之上。“小人窃位,发号施令,声厉词严”,小人得势,蕴藏着危机,而且是普遍的危机。“邑中传来命令说出击不利”,由于发兵出战,崇尚武力,这是穷困之道。“利有所往”,是说上六之爻,孤悬独立,阳刚之爻再增进一步,则全卦纯阳,意味着小人消退,君子得势。 解读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 张涛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这一和谐理念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和谐是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最终能够推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局面。 二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概括为天人关系,名曰天人之际。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而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见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源头,而其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则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上古先民正是通过对天道规律的体察来指导人类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中设计思想 《周易》不仅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著作,同时也包含着精深的设计思想。 如果说《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和人类存在经验 总结的著作(《易传》为主要体现),那么它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博大精深设计 与艺术思想的著作。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不仅其成书关键的卦象乃是中国古 代设计的集中体现, 同时书中有关造物、 道器以及制器尚象等有关理念与思维都 是关于设计的理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这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影响深远, 正如风水学 与建筑设计关联一样,它同时也对中国当下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一、占卜作为设计的存在 “太卜掌三易之法” 《周礼-春官-大卜》 表明了“易” 是周代的一种算卦占相的工具。“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试图通过阴阳艾符号对人类及其存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把握, 这本身就是设计的最为本源性的表达。“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 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设计乃此在的规定,其最终旨归是为了人更加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周易》 试图通过观察与体验来更好地把握人类乃以居住的生存世界, 正是其作为设计存 在的最好表征。 一方面, 它对原始先人观察、 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 述。“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情”八卦乃是对天地万物直观与体验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对事物变化与 运动的抽象把握。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有特定的指涉,如“乾”为天, “坤 ” 为地, “震 ” 为雷,巽为风, “ 离 ” 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其中尤以乾卦和坤卦则被认为是《易》 之关键。 因为乾坤是阴阳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变化运动的人之生存世界。 人通过占卦获得卦象及其衍变的直观,从而把握与经验人之存在。在这里,卦象 的衍变与隐喻及其暗示都是在对原始先人所生存的生活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与历 史把握之后的本源性思考。 具体到器具的制造,《周易》也作了详尽的阐述。从生产工具到服饰设计、 从交通工具到兵器生产、从建筑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 《周易》既归纳出了设计 者,同时也对设计的旨归、所凭借的原始质料都有简明扼要的总结。“包
1/9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这样的神话故事,往往在解决了疑惑后,使人类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获得暂时的心理平息,这种为摆脱困境、恐惧的应激性的本能反应,源自于一种跳出现实存在的束缚的牢笼的生存的渴望。 而这渴望背后起终极性的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征服的欲求,不过这种征服的欲求的表现形式,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把神“人格化”的方法实现的。 神话,表面看来是人类恐怖的虚幻的产物,但最终极的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以及为生存而进行的征服压迫的活动。 当这样一种对神灵的崇拜行为社会化后,便自然会产生特定的神灵崇拜的文化心理。由于特定地域的状况不尽相同,于是所崇拜的神灵体系也不尽相同。恩格斯曾解说:“在每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江堰市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空上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衰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死灭亡。” 有别于西方国家对宗教的崇拜,华夏民族显得早熟,对宗教并没有狂热的崇拜,反而神被背景化、模糊化。 麦克斯·缪勒:“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几乎都选中‘明朗的天空’这个名称,难道说‘天空’能充分表达人们心思中需要表达的那个思想吗?人的心思因此感到满足了吗?人的心思承认天空是神吗?全然不是这样。人们很明白自己用可见到的天空来表达什么。那个第一个找到‘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在到处寻找以后,迫不急待地抓住这个名称,不过是寥胜于无,他心里明白他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可悲的失败。当然明朗的天空是最崇高的,它是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周易预测64卦卦象图

周易预测64卦卦象图 八宫 六十四卦全图 乾宫1 属金: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逐天地否 父母戌土、世父母戌土、父母戌土、父母戌土、应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应兄弟申金、 官鬼午火、官鬼午火、应官鬼午火、官鬼午火、 父母辰土、应兄弟酉金、兄弟申金、妻财卯木、、世妻财寅木、子孙亥水、官鬼午火、、世官鬼巳火、、子孙子水父母丑土、、世父母辰土、、父母未土、、 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妻财卯木、妻财寅木、官鬼巳火、官鬼巳火、应官鬼巳火、子孙子水、、世父母未土、、父母未土、、父母未土、、世父母戌土、、兄弟酉金、世兄弟酉金、 妻财卯木、、妻财卯木、、妻财卯木、、父母辰土、世官鬼巳火、、官鬼巳火、、应官鬼巳火、、妻财寅木、 父母未土、、应父母未土、、父母未土、、应子孙子水、 兑宫2 属金: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 父母未土、、世父母未土、、父母未土、、父母未土、、应兄弟酉金、兄弟酉金、兄弟酉金、应兄弟酉金、 子孙亥水、子孙亥水、应子孙亥水、子孙亥水、 父母丑土、、应官鬼午火、、妻财卯木、、兄弟申金、世妻财卯木、父母辰土、官鬼巳火、、世官鬼午火、、官鬼巳火、妻财寅木、、世父母未土、、父母辰土、、 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子孙子水、、兄弟酉金、、父母戌土、、父母戌土、、应父母戌土、子孙亥水、、世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兄弟申金、、世父母丑土、、官鬼午火、世官鬼午火、 兄弟申金、兄弟申金、兄弟申金、父母丑土、、世官鬼午火、、官鬼午火、、应官鬼午火、、妻财卯木、 父母辰土、、应父母辰土、、父母辰土、、应官鬼巳火、 离宫3 属火: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兄弟巳火、世兄弟巳火、兄弟巳火、兄弟巳火、应子孙未土、、子孙未土、、子孙未土、、应子孙未土、、妻财酉金、妻财酉金、应妻财酉金、妻财酉金、 官鬼亥水、应妻财申金、妻财酉金、兄弟午火、、世子孙丑土、、兄弟午火、、官鬼亥水、世子孙辰土、 父母卯木、子孙辰土、、世子孙丑土、、父母寅木、、 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父母寅木、父母卯木、子孙戌土、子孙戌土、应官鬼子水、、兄弟巳火、世妻财申金、妻财申金、 子孙戌土、、世子孙未土、、兄弟午火、世兄弟午火、 兄弟午火、、兄弟午火、、兄弟午火、、官鬼亥水、世子孙辰土、子孙辰土、应子孙辰土、子孙丑土、、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周易六十四卦速查表

《周易六十四卦详解》按上下卦查阅
上 1乾

2 兑泽 3 离火 4 震雷 5 巽风 6 坎水 7 艮山 8 坤地
下卦

1 乾天 乾为天 泽天夬 火天大有 雷天大壮 风天小畜 水天需 山天大畜 地天泰
2 兑泽 天泽履 兑为泽 火泽睽 雷泽归妹 风泽中孚 水泽节 山泽损 地泽临
3 离火
天火同 人
泽火革
离为火
雷火丰 风火家人 水火既济 山火贲 地火明夷
4 震雷 天雷无 泽雷随 火雷噬嗑 震为雷 风雷益 水雷屯 山雷颐 地雷复

5 巽风 天风姤 泽风大 火风鼎 雷风恒 巽为风 水风井 山风蛊 地风升

6 坎水 天水讼 泽水困 火水未济 雷水解 风水涣 坎为水 山水蒙 地水师
7 艮山 天山遁 泽山咸 火山旅 雷山小过 风山渐 水山蹇 艮为山 地山谦
8 坤地 天地否 泽地萃 火地晋 雷地豫 风地观 水地比 山地剥 坤为地
简易占卜法:
1.随机(比如翻书,抽扑克,看时间,随心报数...)取三个数,可以是三个均一位的数,也可 以是三个多位数。然后以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卦,第三个数为动爻,根据上表求出卦 象和动爻。比如 482,则上卦为 4 为震,下卦为 8 为坤,得雷地豫卦。动爻为 2,然后查看动爻 的爻辞和白话注解即可大概知道吉凶。雷地豫卦二爻:六二:介于石①,不终日。贞吉。 《象》 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2.上下卦数大于 8 的,除以 8 取余数作为卦数;动爻数大于 6 的,同样除以 6 取余数作为动爻。 比如 17,25,19,得乾为天初爻(动爻数余 1 看“初爻”,即是第一爻;动爻数余 6 看最后一 爻,即是“上爻”)动。求出乾为天初爻爻辞为:初九①:潜龙勿用②。
3.对爻辞含义的理解必须找出字面意思与所测事情的内在合理联系,不可望文生义。因为爻辞只 不过是古代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他们自己的理解给卦爻添加的注释,并未穷尽卦爻本 身的丰富内涵,更不可能在字面上包含现代生活的内容。
4.爻辞的理解可以结合一些辅助的规则进行更深入的判断: a.“内卦为体,外卦为用”:内卦代表求测的主体,代表自己,我方;外卦代表求测的客体,
外界环境,对方。动爻在外卦,那么爻辞主要反映外界环境,或者对方的情况和状态;动爻在内

周易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 学院:信息学院学号:094100194 姓名:苏子恒 内容摘要:《周易》是中国历史的心血结晶,它包含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智慧的参考,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很多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学会应用《周易》的阴阳思想去看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全面、合理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避免犯错误的几率,可以说是我们的人生向导,起作用不容忽视。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及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阴阳思想涉及我们的家庭,养生等很多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情操无疑是很大的提升。阴阳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周易》的“易”,上半部是个日字,下半部是个变形的月字,合在一起成为“易”字,以示“易”的含意,就是专门研究有关日和月,即阴和阳的问题。现在把易当作容易的“易”,就是说,按阴阳运行规律办事,一切就都容易做到;再如交易的“易”,这实际正是指阴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表现。说明这“易”字的含意,正是由这阴阳(即日和月)的关系引申而来。所谓《周易》,既是指周人祖先进一步研“易”的成果,也是指周人祖先用于指导后人怎样研“易”和用“易”的—部专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后人从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这就是:(1)阴阳对立观,(2)阴阳互根观;(3)阴阳消长观;(4)阴阳转化观; (5)扶阳抑阴观。 我们下面把周易的阴阳观和矛盾观对比来证明周易的阴阳观。 (1) “阴阳对立观”,这是说在一切事物的内部,都是有阴和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事物中如果没有了这种矛盾对立的运动,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阴阳互根观”,这是在说,阴阳两方面的对立,都是把对方当作自己存在的根源,也就是说,当作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了对方也就没了自己。这一观点同样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3) “阴阳消长观”,这是讲,阴阳在每一事物中所体现出的矛盾与斗争的力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相互处在长期势均力敌的地位上,而往往是以一方为主,—方为次。但在发展中,这主要的一方也会变成次要的一方,使自己在矛盾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得到消失;而次要的一方,又会成长为主要的一方,即在矛盾中成长为具有支配地位的—方,从而使矛盾斗争的主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有关内容也很相似。《矛盾论》中说:“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而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 (4) “阴阳转化观”,这又是讲,阴和阳本身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互相转化就是指阴变阳,阳变阴,即指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点《矛盾论》中也作了充分肯定。《矛盾论》中说:“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5) “扶阳抑阴观”,在这个问题上,《周易》的作者是把阳当作是正义的象征,

周易六十四卦卦象卦序图

周易六十四卦卦象卦序图 一、按顺序:

二、按八宫排序:

若两钱为背,以两竖“‖”记之,此为阴爻; 若三钱全为背,以○或△记之,此为老阳; 若三钱全为交,以×记之,此为老阴。 若遇老阳则化为少阴,遇老阴化为少阳。 若占得的卦无老阴、老阳,称为静卦。 若占得之卦有老阴、老阳,称为动卦,将由原来的卦变为另一卦,原卦称为“本卦”,变出的卦称为“之卦”。 三、装卦 纳甲筮法,起卦后先要装卦。装卦之前,需先弄懂下列术语: 一、八卦纳甲(十个天干分别纳于八卦之中) 所谓纳甲,是指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纳于八卦之中。其具体排列为: 乾卦内三爻纳甲,外三爻纳壬。 坤卦内三爻纳乙,外三爻纳癸。 艮卦内外卦皆纳丙。 兑卦内外卦皆纳丁。 坎卦内外卦皆纳戊。 离卦内外卦皆纳己。 震卦内外卦皆纳庚。 巽卦内外卦皆纳辛。 可看出,此法是以十干分纳于八卦中,而举天干之首“甲”以概其余,故人们名之曰“纳甲”。 二、八卦纳支 在纳甲筮法中,不仅以十天干分纳于八卦中,十二地支亦配合天干而纳于八卦之中。 具体排法: 乾震坎艮坤兑离巽 壬戌庚戌戊子丙寅癸酉丁未己巳辛卯 壬申庚申戊戌丙子癸亥丁酉己未辛巳 壬午庚午戊申丙戌癸丑丁亥己酉辛未 甲辰庚辰戊午丙申乙卯丁丑己亥辛酉 甲寅庚寅戊辰丙午乙巳丁卯己丑辛亥 甲子庚子戊寅丙辰乙未丁巳己卯辛丑 八卦纳支的简单记法: 将十二地支作如下排列: 巳午未申 辰酉 卯戌 寅丑子亥 凡乾、震、坎、艮四卦,以顺时针方向每隔一位由初爻起装入卦中。乾、震两卦由“子”始,每隔一位装之入卦;坎卦由“寅”始,艮卦由“辰”始,皆以顺时针方向装卦。坤、兑、离、巽四卦则以逆时针方向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七)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七) 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据《汉书·儒林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 1

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来,身历战国、秦、汉三代的田何当是一位关键人物,此人生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 2

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也必有真才实学,方能在汉兴之后传《易》于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17,后人以为《汉书》中所述\"皆著易传数篇\"已佚,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当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传数篇\"极可能就是《系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镜池60年代推断《系辞》、《文言》是田何到 3

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张岱年先生说今本《系辞》和《彖》,《象》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辞》作于田何之前,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系辞》而汉初《新语》却有。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可以推断《系辞》应是田何所作。 此外,笔者认为《系辞》中的\"子曰\"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