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问题评判和解决思路

中国三农问题评判和解决思路
中国三农问题评判和解决思路

中国“三农”问题:评判和解决思路

黄祖辉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8%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社会已实现基本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仍不高,2011年人均GDP为5414美元,排名世界89位。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2011年,这一差距高达3.13倍。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下行态势明显,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很大。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处于矛盾的核心。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化解,还是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都具有急迫性。

一、中国“三农”问题的评判

1.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集合

中国“三农”问题不仅服从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定性,而且也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人多地少、区域差距悬殊的国情有关。

毫无疑问,经济社会的转型是考察中国“三农”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背景。这种转型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阵痛”与“蜕变”,这种转型既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的常规进程,又是一种由中国特定国情所决定的从二元社会结构向一元社会结构变迁的特殊进程。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演进乃至解决,都是不可抉择地嵌入在这一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三农”问题几乎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伴生物,既是贡献,又是代价。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基于二元社会结构、要素市场扭曲和自然资源环境粗放使用为贡献与代价的状况已不能再延续下去了。一方面,传统的基于二元社会结构进而要素市场人为扭曲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不仅因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悖于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还在于中国自然资源环境已然发生深刻变化,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而,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呈现出显著的后劲不足症状。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如果在增长中长期处于低偿的状态,将既缺乏效率基础,又不符合社会公平与正

义,这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在中国可以预见的未来,农业仍将长期具有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地位,农村仍将长期承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循环等基础功能,农民仍将长期是中国最为庞大的产业劳动者群体。尽管农业劳动者在中国会不断地减少,但小农格局在中国将长期存在。中国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大城市拥有多少座高楼大厦,而在于广大农村、众多农民的经济社会命运。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型,这种转型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这种转型将是经济社会利益格局的巨大调整,是市场、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的重新整合。

2、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长期性障碍是资源环境问题和人力资本问题

就中国“三农”问题而言,影响其解决的障碍因素,短期来看是体制性问题,如社保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组织、政府体制等诸多根植于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和高度集中与集权的资源配置体制。但从长期来看,影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因素却是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和人力资本问题,并且两者互为制约,这已构成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及“三农”问题解决的两大瓶颈和两难选择。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两大约束。一是资源环境约束,即中国目前的资源状况(包括土地与能源等)已难以支撑粗放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换言之,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走下去,则不仅土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恶化,而且国内能源供给不足和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二是人力资本约束。中国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但从质量和结构角度看,则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对现代产业或产业转型升级适应能力弱的特点,这大大制约了中国经济从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率型的转变。这就意味着,若仍按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则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将面临空前压力,难以为继;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则中国现行的人力资本结构在相当长时期恐怕难以与之相适应,进而有可能在劳动就业、收入差距、社会矛盾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压力与风险。

因而,必须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来探寻中国的转型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时,一方面要从中国人力资本状况的实际出发,探求适合中国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本特点的内生型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路;另一方面,必须同时把增强人力资本,即提高中国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作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工作。

3.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取向

从根本上说,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特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即中国特定转型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即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性的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的生存、转型与发展问题,是占中国人口50%、世界人口9.5%的众多人口的生存、转型与发展问题。

所谓农民的生存、转型与发展是指农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生存、转型

与发展,是农民主体性得以彰显,现代性得以提升,最终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现代主体的过程。换言之,所谓农民的生存、转型与发展也就是农民逐步获得较为合理的从业方式、较为富裕的经济收入、较为合意的生活品质、较为公平的主体地位、较为充足的知识水平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提升农民主体性和现代性的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农业主体与非农主体之间经济社会差异不再显著,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根本的取向。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是城乡无差异或城乡一致化,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应该是城乡之间不存在人为的影响公民自由迁徙与选择的制度障碍。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更是农民主体性得以确认、维护和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是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农村成为现代农村、农民成为现代农民的时候。因此,实现“三农”的现代化是一个根本的取向。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三农”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农民现代性得以建构、培育和提高的过程。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应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而要从农民主体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中国已经到了必须从农民主体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农”问题的时候了,已经到了必须以农民发展为核心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时候了。其基本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农民的根本利益,应该是中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二是任何历史发展进程都是历史主体的主体性提高的过程。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还是建设现代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没有现代农民这个主体,一切最终还是落不到实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都必须落实到培育现代农民上。知识化、组织化的农民才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的最主要的力量。农民发展了,意味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化解。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必然不是农业问题或农村问题,而是农民问题,是农民发展问题,是提升农民主体性和现代性的问题。

总而言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确立基于农民主体视角的“三农观”。这种“三农观”,一是确认农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二是维护、增进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三是引导、培育农民成为现代主体。

二、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现阶段,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以提升农民主体性和现代性为核心,以农民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维护、增进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为切入点,深化市场体制、社会体制、政府体制为重点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1.通过永佃、转移、组织、统筹,提高中国农民的主体性

所谓永佃,是指农民在完整物权意义上拥有对农地的永久经营权,从而使其成为真正的财产主体和权益主体。土地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永佃的本质是土地产权制度的改进,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化和完善,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而且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

所谓转移,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领域。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三农”问题也是一种人口问题。只有适量并且精干的农民从事农业,现代农业才有保证。基于此,“精”“减”农民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既要减少农民,又要使农业劳动者成为精干的、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因此,必须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保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经营主体的“退出”与“进入”机制。

所谓组织,是指赋予农民合法自组织的权力和空间。农民的自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其它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对农民组织的赋权,是农民获得主体性的主要标志之一。事实上,农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控制进行村社自治,通过自愿联合、民主控制进行农业合作,是生活在农村的农业从业者的基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

所谓统筹,是指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农村公共品(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进行一体化的统筹安排。政府统筹,不仅是基于农民应有的公民权利,而且也是基于反哺农村的发展规律。

2.通过提高知识水平、组织化程度、社会参与能力,提高中国农民的现代性

主体性不等于现代性,主体性提高不等于现代性提高。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性是主体性的发展和深化。主体性得以确认、维护和提高,只是使农民具有财产主体和权益主体的地位,而农民现代性得以建构、培育和提高,则是进一步使农民具有参与、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的素质和能力,即知识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参与能力。

如前所述,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时,必须把提高中国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视为基本任务和主要工作。农民劳动力素质无疑以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基本内容。现代农业主体必须是具有较为充足的知识水平的现代农民。

提高组织化程度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又是考察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农民必须融入产业组织(即农业组织化)。农业组织化的实质在于实现从自然农户向法人农户的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体系。另一方面,农民必须进行社会组织化,如村民自治组织等。对农民自组织的赋权既是中国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前提,又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农民组织在既定制度框架中的赋权程度。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不仅由于体制的约束,而且也由于自身知识的贫乏、视野的狭窄和素质的低下,妨碍了其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利益表达的行动能力。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社会参与能力,亦即提高农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社会行动和利益诉求的表达能力。当然,农民的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之上。

3.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社会体制和政府体制改革,促进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中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以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需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建立公平与公正社会;需要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以形成公共服务型政府。

市场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解决土地、劳动、金融这三大要素的市场化问题,以形成城乡资源与要素的优化配置机制,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社会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解决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问题,要建立与发展型社会相适应、城乡协调与平等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促使农民从自然人向市场人转变,再从市场人向社会人转变。

政府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政府权利,以实现政府权利向基层政府的释放,向市场的释放、向社会组织的释放,使其从全能型、集权型政府向公共型、服务型政府转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分工、相互协调的经济社会治理架构。

4.解放思想,鼓励创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不断创新“三农”政策,而中国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要求中央的“三农”政策应该体现分类指导,或者说,要在相对统一的宏观“三农”政策框架下,赋予不同地区“三农”政策自主权,允许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三农”政策与改革的大胆探索与试验。

实施差别化战略和分类指导,本质上是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下的明智选择,是区域生产关系适应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制度变迁的路径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或异质化,已经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集团对制度或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不宜单纯以自上而下的、单一的、统一的或者说一刀切的思路和方法来提供制度或实现制度的创新与变迁,而应根据制度需求的新特点,提供多元的、有差别的、分类指导的制度选择与安排,同时,为地方和基层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创新提供更为宽松的空间,以处理好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过程中的局部突进与全局推进的关系。

作者简介:

黄祖辉,男,1952年出生,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组织与制度、土地经济管理。

电子邮箱:zhh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08884004.html,

问题解决思路讲解

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七步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人解决一个问题,不如教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七步法作为开展现场改善的基本方法,要解决的就不只是单个问题,而是如何去解决成百上千 问题的思路。将通常进行改善的PDCA过程,细分成七个关键的步骤,整理出来形成指导改善开展的方法,就是问题解决七步法。有问题就应该解决,似乎顺理成章,然而,很多时候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一是欠缺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七步法在这方面有其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问题解决七步法为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当你遇到有较大不确定因素的问题,没有太多相似案例可以借鉴时,七步法很容易派上用场,它告诉你的是一种有效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当你需要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员工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问题解决七步法更能体现其价值。因为仅仅解决单个问题不过是就事论事,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才是一个团队学习能力的体现。 以下对七个步骤加以简单介绍。 STEP-1现状把握 说明:现状把握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问题之所在,这是有效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仅仅笼统地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并不能帮你更好地分析问题。以下三点有助你更准确地把握问题之所在: 1、从习惯找“问题”到习惯找“问题点” 问题:零件摆放混乱 问题点:待检/合格/不良等不同状态的零件未明确区分 问题:工作台脏乱差 问题点:边角料和工具配件随手扔、灰尘污垢未清扫 问题:工人效率低 问题点:搬运作业时间长,所占作业比重过大 2、从习惯“统述问题”到习惯“分述问题(现象+影响)” 统述问题:

每天出入库都有木踏板被损坏,严重点的通常都丢掉了,浪费了不少钱,也不利于节约资源,不利于环保,破损轻点的又弃之可惜,有几次随产品出货还被海外客户投诉了。 分述问题:(现象+影响) 1)有部分损坏的木踏板全部废弃,耗费资源; 2)每天约废弃18块,成为环境污染源,不利于环保; 3)整个木踏板大部分完好未再利用,浪费公司资金; 4)木踏板有少部分损坏弃之可惜,出货至海外后引起投诉。 3、从习惯“抽象”谈问题到习惯“量化”谈问题 抽象: 1)操作时行程较远 2)生产效率低。 量化: 1)操作时单程平均距离1米(1PCS) 生产数:1800PCS/日 员工每日来回行程:1800×1×2=3600米 2)生产1PCS行走约5秒每天生产1800PCS 花在行走的时间: 1800×5×264工作日/年=660小时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员工是否有兴趣去发现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我认为有两方面值得 关注: 1、上级对待问题的态度所营造的氛围 2、责任人自身对手头工作的热爱程度。 >>>方法: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大学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了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 农业问题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 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种不靠谱的客户 第一种,你先出方案,我们根据你方案定价我们有的是钱; 第二种,好好干,我们后面还有大货; 第三种,我们公司很大,还差你这点钱,就是流程有点复杂。 如果有人说话不停,掉个东西在地方,在捡起来,你会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打断别人说话。 如果有人在你办公桌一直吐槽,第一,继续保持讲话,第二,起身离开座位,一起走向他的办公桌,第三,尽快结束话题,离开。他会发现他在不知不觉又回到他的办公桌了。 如果有人对你发脾气,你要保持镇定,当时他可能会更生气,但过后会对你感受羞愧。 如果有人想让你当众出丑,可以对他非常礼貌,这样会让他停止这种行为或者让他自己看来了很傻。 最快速学习和记住某件事情的方法就是说给别人听,当你说给别人听的时候,你会尽量精简,并帮助你记住这件事情的重点。 如何利用复盘来提升自己呢? 三个步骤:记录、反思、提炼。 记录:就是需要复盘的事情详细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当时的情绪,最后处理的结果等…

反思:比如我今天拒绝了一件事情,我为什么拒绝,由什么引发的观点,我的判断原则是,这种思维模式是一时的,还是长期有的现象,对于这件事情,应该有的情绪是怎样的,我怎么处理更好。 提炼:用一句话概括反思的结果,行程新的行动指南,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遇到同样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去做。 中外TWI-MTP推进研究会推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问题— 掌握事实,根据事实思考 1、提出问题状态 要明确问题现状——既存、突发、再生 这是一个已经存在的问题,还是突然发生的问题,还是重复发生的问题。 要寻找问题真相——交谈、调查、预见 通过沟通和调查,去预见即将发生的问题。 要考虑优先顺序——重要、紧迫、必要 遇到的这个问题,是重要的,还是紧迫的?还是有必要去解决的? 2、列举问题证据 从物的方面着手——不良、返工、设备、工具 从人的方面着手——责任、知识、技能、态度

三农图书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近年来“三农”图书出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其总体规模仍然偏小、选题种类仍然过分集中、阅读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对此,笔者提出了建立“三农”图书出版长效机制、加强市场调研、丰富出版形式、拓展新的图书发行渠道等几项改进和发展“三农”图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三农”图书选题策划发行渠道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Books//Zhan X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ations of'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have been achieved,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limited number of topics,not being balanced of the topic structures,old-fashioned forms of conten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suggests to establish effective'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publication system,reinforce market research, improve publication forms,develop new distribution channels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Key words"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publication; topics planning;distribution channels Author's address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310006,Hangzhou,Zhejiang,China “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注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加大农村建设投入,促进农业增长、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写到,新闻出版业发展承载七项重点任务之一即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让出版业更好地服务“三农”,做好“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以及出版发行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落实,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1“三农”图书出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强,我国各地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都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和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推行的农家书屋工程,为“三农”图书出版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和部署,纷纷积极加入到“三农”图书出版的行列,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大力推动了我国“三农”图书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题数量实现连年增长,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从2007年开始,全国每年申报的“三农”图书选题都在7000种左右[1]。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3月份的报道,2011年“三农”图书选题已经达到7766种,涉足“三农”类选题的出版单位有397家,约占全国出版单位总量的68%[2]。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形成了主次分明、协力共进的大格局,即农业专业出版社和科技出版社为主要力量,各省(区、市)人民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为重要组成部分,社科、文艺、教育等出版社也积极参与[2]。 (2)选题结构呈细分走势,选题质量提高很快 首先,选题越来越多地呈细分走势。各地方科技出版社集合地方出版资源,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和新农村特点,出版了大量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三农”图书,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次,在选题内容和读者对象上,出版社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设计,大大增强了选题的针对性和阅读性。第三,将许多新的推广技术和最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选题介绍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为农业产业升级打基础;将更多的致富信息、开店管理经验和纠纷解决案例等等汇编后转化成实用的参考指南,为农民提高生活水平支招,帮助解决农民生活上的困难。 纵观近年来的“三农”图书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见可喜的一面,但是还应该积极面对目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农”图书在规模和数量上仍然相对过小 虽然近年来“三农”选题规模和数量实现连年增长,但是相比于全国每年出版近20万种图书这一出版量而言,“三农”图书在规模和数量上仍然相对过小,不能满足占全国人口61.5%的8亿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极不协调[3],急需进一步扩大。 (2)“三农”图书选题种类仍然过分集中 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的沈银书、刘建等将农民阅读需求分为科技需求、致富信息需求、法律法规知识需求、经营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浙江·杭州310006)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9-0001-03 1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及方法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及方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及方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及方法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

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一条件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例如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每行有6箱苹果,有3行,另外还有4箱,一共有多少箱?至少运几次才能运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存入问题银行。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可以复习学过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广东肇庆中学2018届高三政治专题复习:乡村振兴战略主观题汇编(原卷版)

“乡村振兴战略”时政专题 【问答题汇集】 1. (湖南十四校)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产业扶贫为什么能增加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动能。 2. (“石家庄一模”)过去五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1.2万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迭95%,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累计增长超过50%。但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概括过去五年我国“三农”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并说明如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振兴实体经济,才能为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筑牢根基。为此,我们要把振兴实体经济放在工作全局的战略位置。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强调振兴实体经济的理由 4.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4日正式公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已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并就如何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 5.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佛山市南庄镇紫南村,多年前就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列。 紫南村曾经以陶瓷为支柱性产业,工业化让该村一度灰霾遍地。2007年左右,南庄镇全年村民人均分红4000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质量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思路 所谓品质管理,就是过程管理中,处理异常的事情,而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加以管理。管理者就是要工作现场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排除异常问题。企业工作现场的活动是很复杂的,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繁琐的流程。因此,在工作现场将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管理者在对问题的理解上会有不同的意识差别,现状与目标或预期的差别。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重点就是推进课题改善,通过有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消除日常管理中的主要障碍,推动企业业绩的提升。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问题就是机会,是改进的机会,是教育当事人及员工的机会。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管理人员就能利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水平。 通常的解决方法往往只是解决表面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 例如,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就将所有的管理人员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了很长时间才拿出临时改善方案,到最后却发现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好多企业都面临的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仔细地分析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的措施常常过于表面化,而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的、实质性的改善和解决。 例如,当产能不够时,往往是因为能利用率不高所造成的,直接增加作业人员并不会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有任何改善。正确的方法应是在招聘作业人员时就事先注意择优录用,优秀的作业人员的个人绩效高,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作业人员的技能,整体的产能自然也就可能得大大提高。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了解问题的结构,学会系统思维的方法,运用各种分析手法和工具,熟悉解决问题的流程,方能真正有效遏制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有效解决问题。 想必大家都知道“冰山原理”,它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他认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问题的结构有如冰山一般,通常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只能发现一些问题的表面现象,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在面对问题和改善问题时应该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只有运具备了系统思维的能力,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运用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法,从治本的角度有效地改善问题,防止问题的发生和再发生。这就是在8D工作方法中为什么会存在“防止问题再发生措施”这一项了。当然逻辑思维也是在解决问题时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利用专业标准发现问题。 例如:在IE工业工程技术中有一个专业标准,一般来说,生产线的平衡损失率在5%--15%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要进行改善。我们可以通过线性平衡分析评价班组的工序能力状态,找到瓶颈进行改善。 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工作中遇到问题,积极的人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农业(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 2015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农业(2015?新课标II卷)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1.D 2.D 3.A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考查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地域类型。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为背景,分析判断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变化。第一小题抓住“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湿地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加,选对不难;第二小题注意区别“花基、菜基”和“桑基、蔗基”的差异,“花基、菜基”主要面向城市市场,经济效益高,需要的劳动力多;第三小题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指出了转变的主要原因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

第三次农业普查问题解答三份大汇编附全答案

20XX年第三次农业普查问题解答三份大汇 编附全答案 第三次农业普查问题解答一 1、“失地”户算不算普查对象? 答:“失地”住户就是原有的土地被完全征用的住户,包括20XX年度土地被完全征用的住户。他们虽然居住在农村,但要看实际情况来定。一是他们已经没有确权(承包)的土地了,所以不是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这类对象。二是要看他们是不是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如果经营,当然是普查对象;如果不经营则不是普查对象。 2、全村迁移或拆迁,年初还经营农业活动,现在没有经营了,是否需要填写普查表? 答:根据实际情况来填写:(1)凡是20XX年度内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即使是季节性生产)都要进行普查登记;(2)普查标准时点还拥有确权(承包)土地的村民应进行普查登记;(3)该村委会还要填报行政村普查表。 3、土地“双置换”的住户是什么类型的住户? 答:土地双置换的住户是指承包土地置换为社会保障、宅基地置换为居住小区的情况,可以说是脱“农”入“城”的一种方式,可以看成是居住在城里的住户,不作为有确权(承包)土地的普查对象。如果该住户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则为农业经营户,是普查对象。 4、村集体采用土地经营权招标,未中标的农户算不算普查对象? 答:分两种情况,一是未中标的农户暂时没有经营农业,但有集体分得的确权(承包)

土地(耕地),其经营权暂时交给集体并转给他人,集体还要按其确权(承包)地数量进行年末分红。因此,未中标的农户也是普查对象,确权(承包)土地(耕地)的数量按分红依据的数量填报,同时将其数量填在“流出面积”项下。二是集体已将土地经营权完全收回,村民没有中标,也没有实际确权(承包)土地,只在集体领取分红,这些村民如果不经营农业,则不作为普查对象。 5、没有“普查区”的普查对象如何登记? 答:方案中规定凡是有普查对象的地区都应设立普查区,所以从原则上说没有脱离普查区的普查对象。所谓没有“普查区”的普查对象,是指符合条件的普查对象是少数、零星情况的地区。这些地方可以不设立普查相关组织,也可不绘制草图及填报摸底表,由县或乡镇农业普查机构直接对普查对象进行登记,但要在普查表中“普查区名称、代码”项上填上普查对象所在地的“村(居委会)”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标准代码,如果是农户或规模户,还要补上小区码,即“01”。 6、普查区内的城镇居民区、大专院校宿舍等城镇化建筑是否属于摸底范围? 答:靠近城市的普查区,有很多城市居民的居住小区、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城市务工人员的宿舍、大型集散市场等,这些建筑可不纳入农业普查的摸底范围,只在普查区、普查小区草图上标明。在这些普查区内,可采用以户籍找人,或以农业经营场所(大田、设施、圈舍、池塘等)找人的方法进行摸底,确保不要遗漏农业普查对象。 7、清查摸底时,普通户、规模户、经营单位要不要编住宅编号和住户编号,如果编号了,在同一个普查小区会跟普通农户混在一起,到时候PDA录入会不会出现问题?PDA

我国三农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政策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