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作者:————————————————————————————————日期: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管理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演变规律,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针对当前苏皖二省省会为核心的南京、合肥二大都市圈的旅游一体化,分析了双圈旅游一体化理论和现实意义、及优势和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发展规划,建立全域旅游营销新思维的相关对策。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绩,如“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地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推动了区域整体的旅游业发展。

一、概况

南京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是以南京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南京都市圈2002年正式成立,成员城市最初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八市。2011年,巢湖市撤消,并到合肥市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变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

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承东启西、承南接北”,自成立以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已度过接触、协作、联合的初步成长期,逐渐进入从要素流动向资源融合、从经济协同向社会融合、从松散协作向制度融合的深度转变期。

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形成,2009年“合肥经济圈”正

式设立,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圈之一,有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巢湖市、桐城市。2011年底,巢湖市撤消,一部分并入合肥,合肥面积有所扩大,增加了滁州市的定远县。2013年底,滁州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使合肥经济圈城市变化为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安庆)五市。

历经10年圈内成员城市合作,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到2016年4月正式更名为合肥都市圈,其名称历经省会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历程。

二、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条件

以滁州市为融合区的“宁合城市群”,国土面积9.9万平方千米,2014年总人口约51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2.9万亿元。借助滁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宁合作产业园等战略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动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竞争合作。

(一)双圈相连,区位条件优越

合肥都市圈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位于安徽省的中心位置,东部与南京都市圈紧密相连,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群,是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又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越苏皖二省的都市圈,其中安徽省4个城市、江苏省4个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最西边,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枢纽地位,其区位条件十分特殊。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双圈之间有数百千米的共同边界,更共同拥有面积达1.33万平方千米的滁州市,二大圈之间联系紧密。

(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靠淮临(跨)江,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多平原、丘陵,发展农业重要条件优越。其西部地区山地面积广,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淮南市的能源十分丰富;人力资源丰富,是二大圈层的另外重要优势条件。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水、陆、空交通便利,合宁高速公路、合武高速铁路把合肥、南京串连起来。全国最长河流——长江把二大圈层紧密相连,并直达海洋。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新国际机场是二大圈层的重要空港;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也有众多的便捷交通方式相连。

(三)地缘相近,经济相融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及桐城,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宣城及滁州8个城市,双圈各城市基本同属一个自然地理板块,水相连、地相接,在地缘上十分接近,且拥有同一城市——滁州,为经济圈的竞合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天然地缘条件。

(四)人文相亲,历史悠久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均处长江沿岸与淮河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相通性和相融性。从历史渊源来看,二大圈层之间的众多城市也曾在历史上多次归属于同一行政区域内,由于同属于一个文化板块,各市的人文相通、风俗相近,历史相同、文化相融,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交流由来已久,深厚的人文基础和渊源的历史文化传统十分有利于二大圈层的自然融合。

(五)禀赋差异,产业转移

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相互之间具有一

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产业发展梯度较明显,具有产业整合发展的坚实基础条件。南京是江苏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六朝古都城市,国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中部地区重要城市,其轻工制造业发展,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加强合作,实现产业转移,则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整体竞争力。

三、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障碍

(一)宁合双圈合作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宁合双圈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深化的、系统全面的协调合作机制,从而对宁合双圈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区域竞争力的产生了消极作用。此外,宁合双圈旅游至今没有一个能够统一协调该区域旅游合作的实体组织机构。宁合双圈地域虽然相连,但分属安徽、江苏二省12个市,行政区域分散,行政管理也主要受各自旅游行政部门管理,对双圈旅游一体化合作的发展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双圈内各市的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南京、镇江、扬州相对发达,12市的旅游业六大要素不易协调发展。且宁合双圈区域联合尚没能取得实际旅游效益,还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计划与细则。

(二)宁合双圈旅游整体形象缺失

旅游整体形象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品牌,它是区域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刚刚提出,区域整体品牌对外影响甚微,宁合双圈12市的旅游宣传各自为战,尚没有统一的口号和路径,游客无法获取双圈整体旅游形象。

(三)宁合双圈旅游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市场会通过供需关系自动实现内部竞争,政府起到的应是制定大方针和保障作用,不应过多干预市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也取决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双圈旅游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还非常低,这是阻碍双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导致各地方政府形成资源保护屏障,旅游产业要素仅仅只在本行政区域流动,难以与其他区域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市场。宁合双圈旅游目标市场有相似性、趋同性,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分布相似性高,因此双圈必然会对客源市场进行争夺。目前,宁合双圈各市的旅游一体化才刚刚起步,未来道路任重道远。

(四)旅游资源整合乏力

宁合双圈跨2省、12市,行政区划差异大,加上旅游发展长期以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使得宁合双圈虽然具备优良的资源组合条件,但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的现象,造成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旅游资源。宁合双圈各市均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单个旅游景点的竞争力不强,产品特色不鲜明,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这就需要宁合双圈各市政府、企业、景区共同努力,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使宁合双圈各市旅游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

(一)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宁合双圈分属二省,应打破行政区域鸿沟,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旅游的合作是涉及若干部门的事,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交通等诸多方面。要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做起,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搭建好,旅游企业跟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在政府协调和企业市场运作基础上加强

合作,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二)建立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机制

宁合双圈是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二圈地缘相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互补性极强,区域一体化合作与开发是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合双圈区域的旅游合作,目前进展缓慢。近年来,宁合双圈政府更加注重区域间合作,但主要集中在二圈内的部分城市间进行,还没有扩展到宁合双圈的全域范围内。因此,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应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开展深度旅游合作,加强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合力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完善旅游合作机制, 以互利为基础, 以共赢为目的, 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实施整体形象营销,最终完成旅游一体化。

(三)建立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构

建立区域旅游一体化专门的实体机构,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首先,确立区域共同利于达成区域共赢,进一步强化宁合双圈合作的纽带;其次,依托政府机构的服务职能来制定该区域内合作的相关政策,构建区域合作的平台;最后,设立与旅游相关的日常协调委员会,以增强区域内三地的旅游机构合作,并且制定有利于区域内合作发展的长远策略和政策,形成长效的日常管理机构,以确保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互联网旅游营销新思维

在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互联网营销的时代,特别是现在移动互联网营销理念已经深入职场、市场。新媒体不论是网络还是移动终端,都具有实时传播功能,信息准确而同时扩展至全球范围。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的复制和繁殖,是一种双向或多方的传播模式。传输者与接受方可以随时实现交流互动、反馈意见、

提出定制要求,随时改变与调整传输内容,也使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可建立双圈“微信公众号”,建立“双圈旅游微信群”、“旅游QQ群”,以加强营销。

五、结语

宁合双圈旅游的旅游资源都具有独特性,可以相互补充。

在苏皖二省以省会为核心的都市圈内,是最具活力的区域,其中的徽州文化、红色文化、江淮文化、长江文化、明文化等旅游资源,共融共通,互为补充,为旅游合作提供了无以复加的资源条件;苏皖二省是近邻,有区域合作的天然优势。宁合双圈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有助于区域内形成客源共享、经济同升、资源互补、人才互通的良性发展,大大提高了宁合双圈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及扩大旅游市场空间,能增加苏皖二省的交流与合作,大幅提升双圈在全国的旅游竞争力。当前,宁合双圈的旅游一体化合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应全面考虑宁合双圈的旅游资源特点,促进双圈旅游业的发展,以实现全域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效统一。

(作者单位:1、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2、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城市群发展规律特征-100828

城市群发展规律特征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城市产业和结构形态上有特定的发展特征,通过揭示规律,可以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提供有益的帮助,对城镇体系规划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积聚区,是人类经济的核心区,人类的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都是在城市这一载体上进行的。 早期的城市是单独发展的,其辐射区域也仅限于周边地区,而随着工业化革命,城市也逐渐形成体系,共同对区域产生影响。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发展,城市体系逐渐形成城市群体系,这种城市群影响范围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以特有的内部结构,通过辐射和传导作用,管理或影响国家或世界的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从单个城市发展到城市体系,再从城市体系发展到城市群体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体系发展和城市群现状,对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总结一些规律,希望对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城市群的特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的城市化进入新的高潮。自法国戈德曼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以来,城市经济界和规划界对城市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在通常来说,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为单个城市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在规模经济形式逐步形成稳定的发展架构;第三阶段是城市群阶段,以世界城市核心,由若干个具有城市组成城市群体网

络,形成明显的巨大城市带,其经济辐射范围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其经济结构和规模体系稳定,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伦敦城市群等地区。 城市群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第一,一般位于世界的中纬度平原地带,沿海一或水系发达;第二、资源(包括物质、人力、交通资源等)非常丰富;第三、经济发展稳定,政府服务意识浓厚,基础设施发达地区。 当一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是城市群高速形成并发展的有利时机,当城市化达到70%以上时,城市群的发展进入稳定期,其有关指标为人口占国家人口的1/10以上,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10以下,人口密度一般大于450人/平方公里,GDP占全国的1/5以上。 二、城市城市群发展规律特征 从城市到城市群是社会、经济集聚的结果,是社会大分工的结果,通过城市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经济协调化,导致整体区域经济实力增长。国外城市群发展与工业化密不可分得,区域分工和产业协作导致经济优化,经济规模化和专业化导致整体经济实力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有内在的动力和规律,通过研究规律,可以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提供的帮助。 (一)、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由城市发展到城市群是长期过程,主要是产业变化导致城市之间功能调整演变,从而影响城市体系间地域空间变化。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 (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 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二、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原则及区域范围 合肥都市圈构建按以下原则: ①中心城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②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 ③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原则; ④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将半径200公里范围或2小时通勤圈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经济协作圈层。 (1) 核心圈层。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两县城以及长丰县南部中心城镇,基本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区范围基本一致。远期城市发展规划中肥东、肥西两县将撤县设区,合肥北面的双墩镇也将发展为卫星城镇。核心圈层即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的建设范围。远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应达到300万人左右;GDP的中心度要大于45%;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要不小于其本身人口的15%。 (2) 紧密圈层。指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圈和

旅游攻略南京一日游路线及景点介绍.

旅游攻略:南京一日游路线及景点介绍 路线名称:南京一日游最佳路线 游览景点:中山陵-明城墙-总统府-夫子庙 线路特色:有太多历史沉积的城市,总是有负重感。南京的历史,比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悲切。王朝更迭,悲欢相续,生灵涂炭,一个本来轻灵秀气的江南水乡,一个本来六朝金粉,烟柳繁华之地,却负载了一个民族大部分的悲情。 行程天数:1天 适合人群:初次到南京游玩的人 上午: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图片:南京中山陵(点击查看大图) 中山陵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纪念馆,革命历史图书馆,林荫大道,光华亭,祭堂,陵门,流徽榭,美龄宫,行健亭,仰止亭,议政亭,音乐台,永丰社,永慕庐。 祭堂-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孙中山的遗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 碑亭- 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正中立高达9米的丰碑,上刻“****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出自谭延闓手笔。1928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我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第二个问题是都市圈怎么建?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做了全方面的分析,我想结合长三角,特别是X都市圈建设中的一些探索,提出一些我的基本观点。 一、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相继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各类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也相继发布,但是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城市群也需要进行分类引导,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符合学理标准与现实要求的城市群在我国并不多见。在城市和城市群之间还有一个新的空间尺度,即都市圈。 (一)都市圈建设是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建设为什么在今天这么重要?我认为这种小尺度,相对精准的,又是以跨区域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设,是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第一个特点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第二个特点是区位导向型政策的重要空间单元,第三特点是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空间单元。具体来讲,为什么说都市圈是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 首先,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大城市要有胸怀和周边小城市合作,把自己的公共资源和周边城市进行匹配,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我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十四五”规划需要放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来思考、做规划。我们讲多规合一,城市之间的多规合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X、杭州、西安这样的城市也有一个城市功能疏解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都市圈是缓解大城市病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 其实,都市圈是区域导向政策性的重要空间单元。区域导向型政策最小的空间尺度是最早从1984年开始的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又有很多新区,但是这种小的尺度大多不跨行政区域。区域导向型政策大的空间单元如城市群,在城市与城市群之间,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导向型政策,可能有一个新的空间地带,这个空间地带就是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城规1211 成员:26 宋晓露 28 马晓婷 29 陈静芳 30 蔡水湄 指导老师:王勇老师 目录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 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 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 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 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图1-1 南京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区位示意图(注:来自网络)中观区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微观区位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 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 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 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图1-2 南京都市圈范围(注:来自网络)

南京十大旅游风景区

南京十大旅游风景区钟山风景区钟山,又名紫金山,位于东郊,为宁镇山脉最高峰,山势雄浑,有“钟山龙蟠”之誉。钟山风景区方圆31平方公里,是南京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全区山水相依,城林辉映,塔阁棋布,园囿纷呈,是中外游客来宁的必游之地。主要景点:中山陵、藏经楼、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中山植物园、明孝陵、孙中山纪念馆、美龄宫、梅花山、红楼艺文苑、海底世界、灵谷公园、头陀岭公园、紫金山天文台、白马石刻公园、玄武湖公园、情侣园、台城、鸡鸣寺、九华山公园。秦淮风光带夫子庙及秦淮风光带,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地处南京城南,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其范围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延伸到中华门,直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那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主要景点有:夫子庙、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桃叶渡与吴敬梓故居、瞻园、李香君故居、王谢古居、白鹭洲公园、中华门石城风景区石城风景区贯穿钟山风景区,秦淮风光带、大江风貌区的南京明城墙内的景点,部分景点也在城外,如小红山等。城内的游览以人文景观为主,也不乏湖光山色。主要景点: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博物院、朝天宫、甘熙故居、鼓楼、红山森林动物园、清凉山公园、乌龙潭公园、莫愁湖公园、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中华织锦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江风貌区长江,古称大江。南京地跨长江两岸,偕万里长江奔腾之势,形成壮丽的滨江景观,尤以山秀、洞幽、江深、叽奇为特点。主要景点:长江大桥和二桥、燕子叽、狮子山阅江楼、静海寺、渡江胜利纪念碑、岩山十二洞、江心洲。栖霞风景区位于南京市东北郊,以栖霞山为中心,自古即以“秋栖霞”红枫景观与栖霞寺千年古刹名闻遐迩。景区内还有众多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的南朝石刻,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主要景点:栖霞山、栖霞寺、舍利塔与千佛岩石窟、南朝陵墓石刻。南郊风景区主要指南郊雨花台,牛首山一线景点。六朝时这里曾寺庙林立,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的大报恩寺塔即在此区。该区自然风景优美,历史遗迹众多,还是古代墓葬的集中地。主要景点:雨花台风景名胜区、菊花台公园、牛首山弘觉寺塔、郑和墓、将军山风景区、南唐二陵、方山。汤山风景区位于东郊江宁区镇内,为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集碑、泉、洞、湖、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作者:————————————————————————————————日期: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管理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演变规律,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针对当前苏皖二省省会为核心的南京、合肥二大都市圈的旅游一体化,分析了双圈旅游一体化理论和现实意义、及优势和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发展规划,建立全域旅游营销新思维的相关对策。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绩,如“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地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推动了区域整体的旅游业发展。 一、概况 南京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是以南京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南京都市圈2002年正式成立,成员城市最初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八市。2011年,巢湖市撤消,并到合肥市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变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 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承东启西、承南接北”,自成立以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已度过接触、协作、联合的初步成长期,逐渐进入从要素流动向资源融合、从经济协同向社会融合、从松散协作向制度融合的深度转变期。 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形成,2009年“合肥经济圈”正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皖两省,自2006年首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前五。[1] 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2]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万亿元。南京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3] 中文名称南京都市圈外文名称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别名南京经济圈行政区类别都市圈、跨省城市群所属地区华东地区电话区号025、0511、0514、0517、0553、0555、0550、0563邮政区码210000 241000 243000 239000 242000 212000 225000 223000地理位置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人(截至2013年底)方言南京官话、吴语、江淮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端

和温带季风气候南端著名景点夫子庙、中山陵、明孝陵、镇江金山、瘦西湖、采石矶、芜湖方特等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淮安机场、扬泰机场火车站南京站、芜湖站、马鞍山站、扬州站、淮安站、镇江站、滁州站核心层城市南京、镇江、马鞍山、宣城、滁州紧密圈层城市扬州、芜湖、淮安生产总值1.96万亿元(2012年)目录1规划沿革2功能定位3成员城市4总体目标5结构布局结构布局跨界新城6交通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航运港口7空间组织8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工业生产经济质量服务水平社会民生9国家战略10最新情况1规划沿革编辑2012年中国18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圈一直未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广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2]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发展战略)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均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壹、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均市圈、珠江三角洲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于实践和理论俩个层面同时展开,且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壹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可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于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且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于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壹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且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于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壹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壹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于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于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于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

的发展道路,且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壹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于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均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于于均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壹个高效率的平台。区域经济协作且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是于长三角均市圈、珠三角均市圈、京津唐均市圈中各自封闭地进行,而是首先进行这些区域的经济社会整合,然后把这些区域作为壹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再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协作整合。 区域经济协作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运作。所谓的开放性其含义于于产业结构的动态性调整和组合,区域经济协作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协作联动、产业组合重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平台。区域经济协作的实质性意义是通过集聚和辐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重组:集聚是内敛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而辐射是开放性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区域经济协作、或者是均市圈建设的意义不可能对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 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 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纽约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基于其地缘 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依靠其港口的优势,通过海运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并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序的区域分工格局等,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力量,并且通过这一核心力量不断地向周围区域扩散与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与城市的蔓延。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调研方案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战略研究 与规划调研提纲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区开发基础与条件、存在问题、规划设想及政策建议;盐城、东台沿海产业特色、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盐城、东台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沿海规划“622”的认识;盐城、东台沿海交通、港口、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现状、规划与战略设想;盐城、东台沿海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情况,及战略设想;需要在本次规划中协调或解决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等。 二、需要相关部门重点回答的问题 1、沿海综合交通的基本情况,如重大线路走向与设施位置、规模等,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思路及规划设想?(交通局) 2、沿海港口码头开发利用现状与未来设想,及深水港建港条件?(港口局、沿海办) 3、试验区滩涂围垦对已有沿海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未来沿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设施建设基本设想,如平原水库、离岛淡水供应等?(水利局) 4、东台市基本农田分布与规划设想,试验区土地流转、用海与用地权属转换、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生态补偿等的政策设想?(国土局、海洋渔业局、沿海办) 5、试验区大型装备制造、能源、石化、钢铁、粮油加工等大运量产业发展需求与可行性?(经信委)

6、沿海直排海的排污口设置现状、规划?(环保局、规划局) 7、沿海潮滩湿地、河口湿地分布与保护、利用情况?(海洋渔业局、农委、农业资源开发局、旅游局、环保局) 8、海水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贝类适宜养殖区分布和贝类划型情况?(海洋渔业局) 9、盐城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及禁止开发区设置情况?(发改委) 三、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 1、市发改委 盐城沿海有关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农村建设等相关研究报告与规划文本;盐城沿海开发相关战略研究报告、规划;盐城沿海相关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规划等。 2、市统计局 盐城市2012、2013年统计年鉴资料;盐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规模、城乡结构、来源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学历结构等)。 3、市经信委 试验区范围(沿海相关开发区)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名录、统计报表);盐城2012年企业运行情况与效益统计;盐城沿海相关产业规划、央企落户情况与布局规划等。 4、市国土局 盐城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最新)(规划的文本及图件,电子矢量图);盐城滩涂开发相关研究和规划;盐城沿海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划及图件等。 5、市规划局 盐城城镇体系规划文本及图件。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南京二日游攻略

滁州学院学生到南京二日游攻略 作为一名滁州学院的学生,来到了滁州即来到了南京。因为滁州离南京只有四十分钟车程,距离真的很近!我们都喜欢在周末、节假日去南京玩。但初来者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玩。为此我针对滁州学院的学生写了这份去南京游玩两天的攻略。另,这是一个关于吃喝玩乐的路线,关于名胜古迹熏陶人格方面,下次再写。 行程安排: 第一天:中山陵——明孝陵——新街口——夫子庙——旅舍 第二天:玄武湖——湖南路——狮子桥美食街——红山森林动物园 从滁州到南京的火车和动车列次都有不少。我们可以提前几天在网上订票。在此推荐的是去南京坐K736/K737快速从滁州北到南京07:25出发08:09到。回程是K876/K877快速南京到滁州北17:00出发17:38到。车次之间时间间隔很短,订票时可以酌情考虑。不过最好提前订,虽然临时坐汽车回来也是可以的,但是麻烦还要转很久公交。一张12元,来回3个人72元。 第一天第一站选择的是中山陵,因为相对来说比较偏远,先玩这个后面的景点就比较紧凑了。早上提前1个小时出发即可。可坐滁州学院对面的4路公交火车站下也可打的。最多半小时车程。坐火车到达南京火车站。坐公交游1线路到底站中山陵下。 中山陵附近的景区有很多,也很近。中山陵和明孝陵也是在一起的,都是属于钟山风景区。个人感觉中山陵走路比较多,没有学生票,想省钱的话可以只看看风景。明孝陵的门票学生证打折是35元。中山陵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纪念馆,革命历史图书馆,林荫大道,光华亭,祭堂,陵门,流徽榭,美龄宫,行健亭,仰止亭,议政亭,音乐台,永丰社,永慕庐。其实就是爬山哈,这两个景点走下来估计要大半天了,走路也很累。不过是游玩第一天精神足。 大概中午的时候可以离开,乘坐在苜蓿园大街地铁站乘坐地铁2号线到新街口站下。路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圈

我国将形成九大都市圈 作者:蒋存良存良寄语:地理虽是冷门科系,但也可能在找工作时少了些许竞争的烦恼,工作做久了,好像没有好与不好,只有享不享受,试着享受自己的工作种类,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最后生活与生命都将变成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借助周末休假的契机忙里偷闲,挤一点时间出来写一篇微型论文,姑且叫作微论。 内容摘要:谈到经济区域化、城市群、都市圈等等一些战略规划的概念,大家的印象中不外乎诸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等等一些地方,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逆城市化出现,国际贸易频繁,各地政府行政干预,纷纷举起旗帜,喊出口号,付诸行动,戮力实现,相继打造出一批批新兴经济区。譬如天津滨海高新开发区,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沿海经济开发区等等,大大小小的经济试验点星罗棋布。都市圈的经济辐射,自然流,物质流是沿着同心圆顺势向外的,而行政利益往往会与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因为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重合,出于权衡利弊的考虑,就需要整合行政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城市圈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圈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圈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圈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圈的内聚力。城市圈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圈内城市的共同增长。城市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关

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圈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圈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 关键词:产业梯度承接;产业区域化;沿长江经济开发带(一)、长三角都市圈:狭义的长三角即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共计15个城市。该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禀赋丰富,交通运输发达,科教文卫先进,土地状况良好,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产业经济区,是长江流域经济大动脉的龙头,担起沿海地区承南启北的作用。这一区域以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出了全国18%的GDP,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近1/3,被称为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圈。产业结构重心主要包括: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诸如:一般电子和微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产业;能源类、资源类等石油化工电力设备制造业;橡胶、塑料、化纤等高分子合成材料产业;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高端产业;信息商业、金融、资讯、运输等服务产业;建筑、重型机械、生物制药、食品纺织等轻、重制造业。此外长三角城市圈的江浙14城市纷纷针对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互融互动,重新审视自己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位置,并制定了相关发展战略,实行产业区域化: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中的定位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 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刘荣增将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发展、过渡发展和相对成熟三个阶段;王成新、姚士谋综观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区域差异,将城市群发展大体划分为初始、发育、稳定和成熟四个阶段。方创琳等将城市群按发育程度把我国城市群分为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如呼包鄂城市群;快速发育阶段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发育成熟阶段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趋于鼎盛阶段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鼎盛阶段城市群。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内的复合式扩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官卫华、姚士谋将城市群按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还有将城市群按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高级发展阶段、中等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前期阶段。 以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划分视角,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包含着以下几个共同点:①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