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管理应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

公路交通管理应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
公路交通管理应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

公路交通管理应对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策略研究摘要: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别是大都市圈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山西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市圈作用不突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是充分发挥太原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另外,交通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公路交通运输是综合运输系统中最主要方式,公路交通对太原都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将对太原都市圈内经济发展产生强劲拉动。文章针对目前太原都市圈公路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太原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公路交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96-02

一、前言

太原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内涵包含七个方面:经济形态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太原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行业一体化的综合体。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必须实现交通一体化。

规划中的太原都市圈包括太原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共32个县(市、区)。截至2009年底,太原都市圈总人口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我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第二个问题是都市圈怎么建?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做了全方面的分析,我想结合长三角,特别是X都市圈建设中的一些探索,提出一些我的基本观点。 一、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相继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各类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也相继发布,但是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城市群也需要进行分类引导,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符合学理标准与现实要求的城市群在我国并不多见。在城市和城市群之间还有一个新的空间尺度,即都市圈。 (一)都市圈建设是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建设为什么在今天这么重要?我认为这种小尺度,相对精准的,又是以跨区域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设,是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第一个特点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第二个特点是区位导向型政策的重要空间单元,第三特点是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空间单元。具体来讲,为什么说都市圈是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 首先,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大城市要有胸怀和周边小城市合作,把自己的公共资源和周边城市进行匹配,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我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十四五”规划需要放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来思考、做规划。我们讲多规合一,城市之间的多规合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X、杭州、西安这样的城市也有一个城市功能疏解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都市圈是缓解大城市病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 其实,都市圈是区域导向政策性的重要空间单元。区域导向型政策最小的空间尺度是最早从1984年开始的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又有很多新区,但是这种小的尺度大多不跨行政区域。区域导向型政策大的空间单元如城市群,在城市与城市群之间,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导向型政策,可能有一个新的空间地带,这个空间地带就是都市圈,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2019-2020年整理徐州市城市总体计划(含计划总图)汇编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 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 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 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 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 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 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 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 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 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 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 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 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 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 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 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 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 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探究

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9-11-14T16:31:15.5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7期作者:梁延昭 [导读] 我们应高度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工作,多措并举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警示教育,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中学264205 明朝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提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在安全教育被提升至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当下,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学校安全工作切不可“亡羊补牢”,未雨绸缪应成为我们开展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常态。作为教育者,我们应高度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工作,多措并举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警示教育,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统筹安全教育纳入课时计划 1.开发安全教育校本课程。 由于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特色、学生情况等有所差异,所进行的安全教育也有所不同。为此,学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把隐性和显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次,学校也可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学生情况等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安全教育教材,既能巩固教师的安全知识,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举两得。 2.开设安全教育课。 学校可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程,每学期拿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应以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健康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和自护常识。其次,学校还可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以此来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3.召开安全教育班会。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的课堂中,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二、组织安全实践教育专题活动 1.组织消防安全教育活动。 消防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之一,需要学校和教师加以重视。学校可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初一新生军训内容,邀请消防部队警官对初一新入校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教授学生普通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中的逃生自救常识、发生火灾的应急处理方法等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担当意识。 2.组织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交通安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也是学校和家长最为重视的安全问题之一。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3.组织心理安全教育活动。 心理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安全问题。中学生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为学生解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排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进行安全应急疏散演练。 应急疏散演练能够使全体师生在发生意外时安全、快速、有序地撤离,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确保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通过应急疏散演练,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学到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确保遇到危险时能够积极应对、自我保护。学校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需遵循“方案修订、适度调配、适时演练、实战要求”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演练过程。其次,学校应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努力使师生明确演练现实意义、疏散路线、岗位职责、应急知识、应急能力要求等,不允许任何人在演练中走过场。 三、密切家校合作关系,共筑安全防护堤 1.加强家校间的互动交流。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家长和学校都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及时进行沟通,尽可能预防危险的发生。学校可以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家校双向交流,还可以经常组织家长召开安全教育主题会议,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法,教授家长正确的安全教育方法,为孩子的安全成长塑造良好的环境。 2.强化家长安全教育意识。 安全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应注意强化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学生一些安全常识。其次,学校应定期对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给家长普及安全常识,让家长以身作则,用自身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共同维护学生安全。 3.开展安全教育亲子活动。 开展安全教育亲子公益活动,既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和孩子感受亲情,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校可定期开展有关安全教育的亲子活动,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安全知识小卡片、一起当路队指挥等。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孩子,与学校一起关注孩子成长,让孩子体会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感。 学校安全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使学校安全教育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 一、发展概况 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 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

转移城市结构,由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转变,从而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防止人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向核心区过度集中,成为战后东京历次城市规划的中心任务。 1985年,日本国土厅大东京都市圈整备局对区域改造进行了规划,提出将东京一极集中的结构改变为多极、多圈层的城市结构。即将大东京都市圈进一步分成几个自立性的区域,在它下面又细分为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在那里配置政府机关、业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中枢机构或会议场所,培育出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对各自的职能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分工。日本政府根据区域职能分工,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 大东京都市圈是根据生产和生活这两大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着眼于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一群功能不同的大中小城市通过集聚而成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群。目前,大东京都市圈主要由中枢管理城、生产城、居住城、生产和生活兼用城、学园城、游览城构成的。中心城市东京为整个城市群体的中枢管理城,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城市群体的政治、经济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在文化娱乐方面主要增强它对其它城市的吸引力。其它城市的活动是在中心城市的统一规划下展开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中枢管理活动“点”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生活活动“面”的水平分散的这种空间分散和内在联系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战略措施及目标:交通协作建设实现环状快速通道;都县协作强化空港机能;东京湾的统一协调利用;构筑高效的大区域物流系统;推进大区域防灾协作;首都国家中枢职能的优

大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走势研究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日期:年月日 当代城镇发展地地缘性空间组织结构因人口、设施、产业与财富地高度规模化,正显现出巨大地区域集群效应.因势利导地推进区域城镇地集群化崛起,已成为当代城镇发展地重大战略取向和理性选择.位于湖南省域地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充分利用地缘区位优势,科学整合近邻资源,在“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中,加速拓展大长株潭“”城市集群——实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与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五市社会经济地一体化发展,不仅大势所趋,而且机不可失,是湖南大步跨入现代化、迎接未来区域挑战乃至国际竞争、实现强势发展和加速崛起地必由之路,而科学选择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进程地战略路径更是最现实地先导举措.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地愿景取向 在新地历史起点上,构筑以长沙、株洲、湘潭市和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市组成地大长株潭“”城市集群,按照集群区域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人文发展现状及其基础设施条件,推进集群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进步地一体化发展,宜确定以下愿景取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湖南优势产业集聚区.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引进合作、多元兴建等途径,加速壮大集群区域先进设备制造业,组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合发展新型服务业,同步提升传统农业,力求存量工业特色化、新兴产业环保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突出核心带动、板块互动、组团联动,重点发展一大都市带动区(即长、株、潭三市结合部优势产业地深度联合与外向扩张带动区)、三大经济板块(即衡阳、常德、岳阳三市地产业承接与区域协作边际板块区)和两类产业组团(即八市现有较大基础规模和优良设施条件地工业经济类开发园、区组团与科技文化类校、院、园组团,前者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及其生产性物流区,后者如大学城、文化城、研究院、软件园、创业园等),重点构建以长株潭三市为主地精密电子信息元器件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制造业、重轻型机车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新型材料合成业、先进农机制造业等高、精、强产业地区域集群,并形成以核心技术、尖端产品、知名品牌和股份资本为纽带、多层面辐射带动且门类组合配套地边际区域产业群;同时强化卷烟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化工炼制业、建筑建材业、造纸业等具有人体危害性与环境污染性行业地技术淘汰控制、产能规模控制乃至生命周期控制;在技术深度开发与市场广度拓展中,积极推进棉麻纺织服装制造业、精致陶瓷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优良农产品繁种业、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具有较大存量规模地相对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长沙极核区金融投资业、巨型商贸业、物流配送业、城市观光业、国际教育业、商务会展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文体演艺业、动漫创制业、工业设计业、市场中介业、咨询策划业等市场需求旺盛地新兴服务产业群;逐步突破信息导向、科技服务、产能装备、深度加工、储运保鲜、田园改造以及水利设施、道路网络营建管护等制约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地基础瓶颈,不断增强稻、棉、油、畜、禽、蛋、茶、果、蔬及各类水产品中名、特、优产品地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构建规模种养、专业协作、安全保护、标准上市、品牌竞争、市场联动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区域集合型发展模式.在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地产业集聚与繁衍过程中,立足现有资源基础,大力提高由高新技术支撑地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休闲业、中介服务业等成长型产业地区域关联度、密集度与外向赢胜力,缔造大空间、强技术、远市场、广带动、无污染、高效益地优势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部强势经济共同体.从“十一五”开始逐步推进,至年“十四五”期末,集群区域通过近二十年经济一体化地高速发展,力争城市化率达,集群区域地城镇人口聚集度约为万~万人;经济总量(绿色)约占湖南省地~以上,经济增长地综合贡献率(含增长指数、地方税收、出口创汇)达~以上,其中出口创汇额达以上;优势产业集聚度达以上,

徐州市场调研报告

徐州市场调研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徐州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一.徐州市宏观环境 1.徐州市概况: (1)徐州市行政区划: 徐州市自1983年起实行市管县的行政新体制,现下辖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 徐州市行政区划基本情况统计表(资料截止2005年1月) 区、市、 县镇 街道办事 处 村民委员 会 居民委员 会 面积 (平方公 里) 人口 (万人) 鼓楼区/ 8 8 57 69 云龙区/ 9 24 44 118 九里区/ 14 26 36 98 贾汪区7 2 98 54 690 泉山区/ 10 / 77 丰县14 / 360 8 1446 沛县15 / 324 57 1349 铜山县22 / 338 7 睢宁县16 / 386 15 1767 新沂市16 / 254 18 1571 邳州市24 / 462 22 2088 总计114 43 2280 395 (2)徐州市地理位置: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 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徐州东西长约210公 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地处苏、 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 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依齐 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 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 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

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1722827.html, 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田爱萍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2期 摘要:本文通过从影响安全因素的控制、项目施行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安全控制的基础工 具以及办法三方面进行讨论,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剖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两部分内容,概括了工程施工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策略研究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及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然而很多施工单位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对安全施工管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部分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安全施工管理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加之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付了事,导致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形同虚设,甚至部分施工单位根本没有制定安全管理规范,当发生施工问题时无法有效应对,造成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杂乱无章。 (二)施工安全体系不健全 部分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为节约施工成本而未建立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即便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执行与落实,管理职责不明确。当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时,因缺乏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在问题的反馈与处理上都非常不顺畅,影响了施工进度及最终的质量验收。部分项目经理不重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及隐患,大大增加了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很多建筑施工单位没有给工人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并且对工人安全利益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训缺失,导致出现施工过程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施工设备操作不规范、施工人员过度劳累等问题,最终造成施工事故。另外,监管部门巡视力度不足,疏于安全管理,甚至对一些危险工程都未进行安全监管,加之审查部门也未能尽到应尽的审查义务,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 (四)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 我国建筑工人大都学历不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安全管理知识及专业技能,而且维权意识淡漠。很多工人未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较高。

信息化推进世界主要都市圈及城市群发展研究

信息化推进世界主要都市圈及城市群发展研究 一、国际主要都市圈及城市群信息化促进发展的典型做法 (一)东京都市圈——信息化辐射式带动都市圈发展 日本东京都市圈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80公里,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由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共同组成。总面积约1.34 万平方公里,人口有3400 多万,全国3.5%的面积上生活着全国27%的人口,并创造着日本三分之一的GDP。东京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高于80%。 从大局出发,日本政府对都市圈进行全方位的统一规划,通过“东京泛在计划”构筑高度普及的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建立起完善的交通体系;全面普及智慧医疗,使得信息化真正惠及民生;多举措开展节能环保,促进都市圈绿色可持续发展。 全方位统一规划,推动都市圈协调发展。为确保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协作,日本政府对整个区域制定了统一的规划。同时政府从都市圈大局出发,出台交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产业一体化等区域政策。这些区域政策的实施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不划分具体的城市等级,适用于整个都市圈内的所有成员城市。 泛在信息基础设施,奠定ICT深入应用基础。东京正式实施“东京泛在计划”,在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推动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目前无线互联已在银座、新宿等购物地区开展推广应用。 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打造快捷“通勤圈”。东京区域的交通运行由智能交通信息系统负责管控,该系统包括交通控制中心和车辆信息沟通系统。交通控制中心通过收集、处理、发布道路交通信息,进行交通信号控制、交通信息交流等,并将信息显示在控制中心中央显示板上,同时将这些交通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发布。 电子病历全面普及,提升区域医疗信息化水平。东京大都市圈的电子病历系统在各类医院基本普及,基本实现了诊疗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和无胶片化。电子病历系统整合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和知识库,提供病人基本信息、住院信息和护理信息等,为护士提供自动提醒,为医生提供检查、治疗、注射等一切诊疗活动的开单等功能。 多项节能环保举措,促进绿色城市发展。东京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写字楼、办公室等办公空间,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造就了绿色的办公环境,千叶县采用最新IT技术和太阳、生物学发电技术,在彻底利用城市未利用能源的同时,构筑可整合每栋建筑物的能源管理系统,使整个地区的发电量及耗电量状况实现可视化,从而实现全面节能。 (二)纽约城市群——智慧城市为区域发展迎来新机遇 纽约城市群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包括纽约、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4大核心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占美国GDP的30%。 在遵从共同的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纽约城市群普遍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电子政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智能交通优化城市管理,信息化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球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简称ICF)每年评选的智慧城市中,纽约城市群均有成员城市入选“全球七大智慧城市”,如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布里斯托尔、纽约州威彻斯特等。 1.城市群的信息化发展,遵从共同的发展战略 纽约都市圈内的主要城市均将信息化发展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和数据开放等方面。究其原因,是因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均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美国数字政府战略》、《美国开放数据行动计划》等战略规划为指导,着力在实现网络普及和数据共享的基础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煤矿区队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煤矿区队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由于煤矿大环境、大形势的改变,以及人、机、环境安全生产三要素的动态性,安全管理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在传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安全管理的思路、手段、方式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以应对各种因素带来的问题。煤矿区队是生产和安全管理的基层单位,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煤炭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最终都要通过区队去落实,因此,煤矿区队安全管理十分重要。 1 当前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深层次的根源。一些煤矿企业的负责人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有的煤矿企业不能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煤矿区队的工作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和安全打交道,能否把安全生产观念深入贯彻到区队每一个职工的心中,作为煤矿企业的领导应该经常下到区队、班组,与一线人员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形成思想互动模式。 1.2 动态下的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好

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搞好安全生产离不开严格的现场 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是由每一个职工的内在因素产生的个人行为。 要解决动态下的安全问题就必须规范工人的行为和操作。制定的办 法再好,管理制度再严,还需工人的积极配合和实施,否则就失去 了实际意义。现场动态和静态,即人机、环境应协调一致,否则安 全的可靠性就不高,就容易发生事故。静态是煤矿现场的环境条件,动态是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任何一方的瑕疵都为事故的发生创造了 条件。煤矿井下的环境条件可以通过周密的安排去改善,通过各级 管理人员的努力去改造而人的行为就必须解决人的思想,思想支配 行为在煤矿安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职工放在安全生产的中心位 置。 1.3 安全投入不到位 从政府的层面来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制约,相当一部 分地方政府对于涉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事 故预防所需的投入甚至连安全生产日常工作经费都还没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应有的保证。从企业的层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 小型企业的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条件较差,安全设施 不到位,存在大量的事故隐患。 1.4 煤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新的用工制度实施后,煤矿企业职工队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民协议工逐年增加,有的煤矿企业农民协议工甚至达到70%以

大城市与大都市圈的研究

重新认识大城市和大都市圈 一、对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和对都市圈的判断 2016年,全国房地产新房市场交易量将创历史新高,可能会达到10万亿的成交额,相对2015年近8万亿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中央去库存的政策非常有效,不止常州、扬州,甚至东北、哈尔滨也都有不同的成效,去库存的总体目标已经完成,基于此背景和核心城市的地王及价格涨幅过快等因素,政策的一系列收紧是正确的。全国去库存完成已经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政府土地可以再持续出让,将大大降低政府的债务,二是开发商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压力也大大缓解。 今年有几个重要的和经济总体形势相关的指标值得大家留意,首先是煤炭价格出人意料地实现了翻倍,意味着传统能源行业去产能化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不仅钢材的价格稳住了,用电量也上升了。这意味中国的这一轮经济探底已经结束,即将开始反弹,基本指标明确地验证了这些结论。 2016年的调控源于人民币超发之后,老百姓为了保值,在购买财产的过程中不断加杠杆,比如城镇居民的资产债务由原本的20%迅速提升到50%,整个市场迅速掉头,形成了资产荒。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重新认识,看清趋势。原先的普遍观点是大城市要限制人口,大都市圈互相之间的同质化严重,目前我的观点是都市圈的发展规律是继续城市化,而且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将由之前忽视人口,迅速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人口流入速度以及数量的竞争。

二、关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再研究 资产价格提升后的一个重要市场变化就是消费在升级,主要体现在90后的消费行为上。他们和70、80后完全不同,“活在当下”是90后的口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可阻挡。消费升级、人群的集聚和我们房地产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两个主要矛盾点: 第一,大都市圈里分核心都市与外围,这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必须要区分。原先分城市我们是分一二线,现在是站在大都市圈和大市场的角度来分配人的居住空间。比如,原先惠州与深圳的关系远,常州与南京也一样,互不相干。现在从大都市圈的角度开始融合了,核心原因是轨道圈的改善,而且随着城际交通的完善,一个城市沿着轨道上班这种生活方式将逐渐成为必然。 第二,沿着轨道交通,通过时间改变空间,对中国城市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消费升级之后,时间将改变空间,核心城区的房地产交易跟这个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全球大都市基本都相似,看纽约、东京、首尔等,发展规律都一样,中国大都市圈也将沿着这个规律发展。 整个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点需要转变 第一,真正关注城市的发展规律。 都市圈的一手房市场还会有较长的发展和成熟期,十年左右将基本奠定中国梦,整个大都市圈会趋向于和谐——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社会阶层更加丰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十年后的中国,房地产总量将超过美国,财富价值也将在美国之上,城市的总量更会远远超过美国,将是绝对的世界第一,没有任何怀疑。即将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有深刻认识,而且对城市化带来的新市场要有深入研究,所以推荐大家读一读《城市的胜利》及另一本经典著作《美国大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1)

贵州民族报/2012年/3月/7日/第B01版 观点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是城市群拉动战略。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仍然没有大城市群概念。二是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培育上,是根据制度创新、市场发育、地缘优势等因素来进行的,而不是像目前规划的大城市群战略那样,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行政级别高低来确定。三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尚未形成目前如此强势的政府,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处在发育中的市场。 总之,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秘诀中,没有大城市群拉动的战略。在东部浮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和动力。21世纪后,东部实施的大城市群拉动战略,是在城市群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利用城市群增长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根本的不同。中西部地区是期望通过政府主导建造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推动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内生于市场、制度创新,那么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强势政府的推动。 其次,被中国推崇的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群模式,同样不是这些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的结果,而是理论认定的结果。

当前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当前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企业消防安全工作现状 火灾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常发性灾害之一。火灾的发生频率高,时空跨度大,造成的损失与危害也触目惊心。火灾发生的主体中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特大火灾增加,经济损失较大。以1997年-2003年间发生的特大火灾为例,7年里,国有企业共发生特大火灾96起,死亡319人,直接财产损失56650.7万元;私营企业共发生特大火灾84起,死亡406人,直接财产损失22977.8万元。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2008年全国火灾13.3万起死亡1385人损失15亿,其中,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养老敬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共发生火灾15831起,死亡238人,受伤176人,直接财产损失5.2亿元,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2%和17%。从火灾类型看,商场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损失大、增幅高,损失总数为4.5亿元(其中新疆乌鲁木齐德汇国际广场火灾损失3亿元),同比增加了2.8 亿元,上升172%;企业库房堆场仓储场所火灾损失2.2亿元,同比增加7711万元,上升53%,成为全年火灾损失上升的主要原因。 所以,企业消防安全工作仍是我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企业中的消防管理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消防管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有效防止或减少火灾的发生以及有效减少火灾损失的成功与否。 2影响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素分析

随着我国消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了企业自身所应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深人创造了有利时机。但在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1企业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意识没有真正树立,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社会上普遍认为消防安全工作由公安消防机构管,企业管理者认为消防工作是消防职能部门的事,尤其是一些企业改制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了消防管理工作,将原有的消防安全制度简化,甚至取消,即使有也只是写在纸上,落实不到行动上。没有把消防安全看成是经济建设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把消防工作纳人到管理工作中。 2.2企业专(兼)职消防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自防自救能力不强。随着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改革举措的实施,有的企业消防管理人员是兼职的,甚至有的企业消防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从而影响企业职工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的提高。现今,虽然企业职工的岗位操作技能有了较大进步,但由于消防知识欠缺,缺乏辨识火灾风险存在的能力,对本岗位及生产和施工环境的危险辨识风险评价意识不够,容易造成工作的盲目性和野蛮性。在生产、检修、施工中不采取防范措施,等到发生火灾时,又由于自防自救能力较差而不能及时控制火灾,给企业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2.3企业安全防火宣传教育培训走形式。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经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很多培训对培训对象不分专业和层次,不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