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

.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 “脑为元神之府”。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

③运输废物。

.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中诊

.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为舌尖部,候心肺;中为舌中部,候脾胃;后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尿臊气(氨气味):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消渴病病人

大蒜味,有机磷中毒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但热不寒

恶寒: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

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壮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病人常于日晡(下午时)阳明旺时而热甚

湿温潮热: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灼手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为特征

.恶寒发热

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寒热往来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者,称为自汗。

盗汗: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根据头痛部位辨病在何经

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枕项属太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疼痛性质

胀痛:痛有胀感,多有气滞引起,常有时发时止、气滞得缓的特点

刺痛:疼痛如针刺状,特点是痛处固定而拒按,为淤血作痛的表现

冷痛:痛处有冷感,得温则痛缓为冷痛,常见于阴气偏盛的寒证

灼痛:由火邪窜络,或阴虚热盛所引起的热证疼痛,多为灼痛,其特点是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

渴不多饮时,若喜冷饮者,属湿热内蕴;若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一)脉诊部位

寸口分部侯脏腑(选择、填空题)

右手:寸部侯肺,关部侯脾胃,尺部侯命门(肾);

左手:寸部侯心,关部侯肝,尺部侯肾;

(二)切脉方法

举:以轻指力触及皮肤为举,又叫浮取;

按:重指力按在肌肉与筋骨之间的为按,又叫沉取;

寻:介于轻重之间的指力,或举或按,或前后左右挪动切脉,以寻找脉象的最佳部位和状态叫寻。

(三)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脉位:不沉不浮,中取即得;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次分钟);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脉形:;脉律:均匀无歇止

.平脉的特点:

.浮脉(表浅)【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病】表证、虚证

.沉脉(深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里证

.迟脉(慢)——【脉象】脉率迟慢,一息脉来不足四至。(<次分钟)【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快)——【脉象】脉率增快,一息五至以上【主病】热证

.虚脉(空虚无力)——【脉象】三部脉举之有余,按之空虚。【主病】虚证.实脉(充实有力)——【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主病】实证

.滑脉(流畅)——【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涩脉(不流畅)——【脉象】脉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弦脉——【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而硬。【主病】肝胆、诸痛、痰饮

.紧脉——【脉象】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坚搏抗指。【主病】寒、痛、宿食

.洪脉——【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特点】宽大势盛有力【主病】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细脉——【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特点】细小清晰,律整【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

.结脉——【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主病】结而有力主寒、痰、瘀血、症瘕积聚;结而无力主气血亏虚

.代脉——【脉象】时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主病】主脏气衰微,或跌打损伤、痛证、惊恐

.促脉——【脉象】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促而有力主阳热亢盛,气血壅滞,痰食停积等实证;促而无力多为脏腑虚衰,多见于虚脱之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的纲领

表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证里证的鉴别:主要审察其寒热、舌象和脉象变化。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或无寒热的属里证。表证的舌象少变化,里证的舌像多有变化。表证脉浮,里证脉不浮

寒证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的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若病人恶寒喜暖、口不渴、面色晄白、四肢逆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火紧,则属寒证。若病人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则属热证虚证: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实证的鉴别:虚证与实证,由于虚损之部位和邪气的性质各异,故症状极为复杂。同样的症状,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如腹痛、腹胀、便秘、恶寒等在虚证和实证中均可出现。因此必须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病史,按胸腹、脉象等诊察手段进行全面分析。若病人形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若病人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象有力者属实证。

虚热症——【辨证要点】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依据

虚寒证——【辨证要点】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溏尿清的虚寒之象和机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

一、气病辨证(临床表现)

气虚证——【辨证要点】以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为其辨证依据

气陷证——【辨证要点】以内脏下垂、久泻久痢与气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气滞证——【辨证要点】以胀闷疼痛、脉弦为辨证依据

气逆证——【辨证要点】以肺、胃、肝等脏腑气机上逆为辨证依据

二、血病辨证

血虚症——【辨证要点】以面色萎黄,或面、舌、唇、爪甲色淡白、脉虚而细为辨证依据

血瘀证——【辨证要点】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肿块固定、出血紫色有块、皮肤紫斑、唇舌、指甲青紫、脉涩为主要辨证依据

三、阴阳失调病辩证

阳虚证——【辨证要点】以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的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降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为辨证依据

第三节脏腑病辩证

心与小肠病辩证

心脏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神昏、神志错乱、口舌生疮等

心气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心阳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气虚证和寒象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心阳暴脱证——【辨证要点】以心阳虚和亡阳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心血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心火亢盛证——【辨证要点】以心的常见症状与实热证的一般表现共见为辨证依据

心脉痹阻证: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或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或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或见心胸胀痛,因情志波动而加重,喜太息,舌淡红或暗红,脉弦。

【辨证要点】

1.本证以心脏脉络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

2.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的心病定位症状为辨证依据。

3.有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等血瘀证的一般症状。

4.本证有不同类型,如因痰浊阻痹心脉所致者,可见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

重困倦、舌胖苔厚腻、脉沉滑;若因阴寒凝滞心脉所致,可见心胸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紧;若因气滞心脉痹阻者,可见心胸胀痛、喜太息,并因情志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或暗红、脉弦等。痰蒙心神证——【辨证要点】以痰火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为辨证依据

痰火扰神证——【辨证要点】以痰火内盛和神志失常并见为辨证依据

肺与大肠病辩证

肺气虚症——【辨证要点】以咳嗽无力、吐痰清稀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肺阴虚证——【辨证要点】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风寒束肺证——【辨证要点】以咳嗽、痰液清稀和风寒在表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风热犯肺证——【辨证要点】以咳嗽、痰黄稠和风热在表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燥邪犯肺证——【辨证要点】以肺系症状和干燥少津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热邪壅肺证——【辨证要点】以里热炽盛和肺病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寒痰阻肺证——【辨证要点】以咳嗽痰多突然发作和寒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脾与胃病辩证

鉴别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

肝与胆病辨证

肝气郁结证——【辨证要点】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脉弦为辨证依据

肝火上炎证——【辨证要点】以肝经循行部位实火炽盛为辨证依据

肝血虚症——【辨证要点】以筋脉、头目、爪甲失养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肝阴虚证——【辨证要点】以筋脉、头目失养和阴虚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肝阳上亢证——【辨证要点】以头目晕眩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病程较长为辨证依据

肝风内动证(简答题:试述肝风内动证。名词解释四种证型临床表现)

肝风内动证是指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证候。(名词解释)

鉴别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

根据其性质、主证、兼症、舌象、脉象进行辩证

肝阳化风证:性质为上实下虚证,主症为眩晕欲扑,头摇肢颤,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或猝然倒地,不省人事,偏瘫。兼症为头痛项强,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而有力

热极生风证:性质为热证,主症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兼症为高热神昏燥热如狂。舌红绛,脉弦数有力

阴虚动风证:性质为虚证,主症为手足蠕动。兼症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性质为虚证,主症为手足震颤,肌肉润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兼症为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细。

肾与膀胱病辩证

鉴别肾阳虚证、肾阴虚症

肾气不固证——【辨证要点】以肾和膀胱不能固摄的症状为辨证依据

中药学主治功效表

解表药(发表药)

第九章清热药

第十章泻下药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