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浅析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聊城产业发展

济南都市圈、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运河经济带、京九经济带……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众多城市群和经济带正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城市找准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区域间的协调配合。

一,聊城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城市概况

聊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典籍荟萃,历史名人辈出。全市现有文物古迹400多处,三国时期的曹植墓,明代的光岳楼和清代的山陕会馆,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聊城站是京九线上12大火车站之一、4大编组站之一。聊城拥有粮食、棉花、石油、物资4个国家级储备库和1个保税仓库,1个国际集装箱转运站,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等在聊城交汇,形成了“黄金大十字”。聊城是连接山东与中原地区的枢纽,也是连接山东与京九沿线地区的枢纽。聊城是重要的内陆口岸城市,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出口无纸通关”等,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便利条件。

(二)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聊城市有色金属冶炼、专用设备制造、纺织业和造纸业极为突出,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在与周边7市中具有比较优势。

(三)区位优势强

从区位上看,聊城处于山东省东西中轴线最西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也是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地区的交界处,是山东走向中西部的最前沿。向东,是本省发达地区;向南、向西、向北,是中西部能源资源聚集区和人口众多的内需市场,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非常独特。

(四)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完善

工业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2021年聊城市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有1251个,占总数的78.6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初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46家,尽管只有总数的15.46%,但产值占所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48.51%。

(五)生产性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廉价,全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巨大。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到9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50万人左右。二是水资源丰富。聊城水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价格低,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聊城经过,设计流量为200立方,秒,每年可引水15亿立方。三是能源充足。聊城距中国煤炭基地山西仅150公里,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初步测量,全市潜在的矿产资源价值达3073.5亿元,占全省的6%,仅次于泰安、东营、济宁,居全省第4位。煤炭储量240亿吨,且煤质较好,煤层较厚,埋藏较浅,适宜开采。预测石油储量1.7-5.5亿吨,天然气储量1513-302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65万吨,天然气1亿立方米,分别占到中原油田的20.31%和6.17%。岩盐储量300多亿吨,开发前景广阔。境内2条天然气输送主管道供应山东全省及周边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现发电能力达到360万千瓦。

二、聊城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综合实力差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17个地市中排名12。从人均GDP 看,2021年刚超过3000美元,全省排名15,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1200多美元,不足济南的50%,低于济宁、德州等地区5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省内其他城市比较,都是后5名,较难组织生产性元素的有效流通和利用。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

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其结构总体呈现出二产偏高、三产偏低的特点。2021年聊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5.1:59:25.9,山东省为9.7:56.9:33.4,一产高出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二产高出近2个

百分点,三产明显偏低,达到7.5个百分点。2021年聊城市服务业投资完成66.87亿元,仅占全省服务业投资的1.4%;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16.1%,低于全省21.1%。2021年聊城市实现生产总值1022.9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为263.2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7%,比第二产业少33.5%。从产业素质上看,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规模膨胀较快,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产业在地区范围内低水平趋同

初步形成了北、中、南3个综合经济区,但各经济区间产业结构类似,表面上看各地区间的产业分工较为明显,但一方面,产业主体在个别企业,并没有形成专业化较高的产业集聚区;另一方面,产业层次均较低,是典型的同质竞争型产业体系。

(四)工业经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

2021年,聊城规模以上工业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销售产值利税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略低于全省水平,与资源型城市相比,劣势较为明显,尤其与德州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主导产业均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电力与有色金属及化工与化肥均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面临原材料价格高、运距长以及行业市场疲软等突出的问题。电解铝行业的产业链条相对较长,其主导产业占有铝型材和铝板,终端产品只有汽车轮毂;纺织服装行业,多数企业集中在棉、毛、化纤原料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新型纺织材料、高档精纺纱与仿真面料、装饰类与产业用纺织品以及中高档品牌服装产品较少;机械装备制造业尽管实现了整车生产,但是关键部件多数依赖外部市场,尚无区域影响力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产业集聚区。

(五)优势发挥不足

“江北水城”的品牌优势被局限于东昌湖和古城组成的“小水城”,品牌价值延伸面较窄,无法为城市其他空间带来增值服务,且文化传承有待强化,城市中缺少地名、人名等历史符号与标识,名人名著等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与京九线其他城市相比,聊城铁路与高等级公路、航空、水运的综合中转优势较弱。聊城虽设一级站,但每天停靠的客车仅为3l对,与同为一级站的衡水和商丘相差较大,且无通往国内大中城市的始发车。铁路经济没有发展起来,铁路对客货运量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公路,且工业经济具有典型的重工化特

征,而这些行业对铁路运输的依赖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从公路运输上看,其运输物资主要集中于煤炭、矿石、矿物建材、木材等资源性货物,生产性产品运输量只占公路运输总量的20%。

三、聊城产业发展思路

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进程,立足聊城市制造业优势,将聊城发展成为鲁、冀、豫三省制造业高地,积极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速融入济南都市圈,构建东西部经济合作机制,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千方百计争取发达地区产业向我市转移。

(一)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通过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带动作用。从总体上看,聊城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快速过渡阶段。

从总体上看,聊城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快速过渡阶段。聊城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基地、运输设备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轻纺造纸及中医药基地和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生产基地。着力培植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在商贸物流基地的建设上,搞好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在旅游度假基地的建设上,以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为目标,挖掘、突出和开发古城文化、水城文化和运河文化,发挥温泉资源优势,整合农业、林业、文

化等资源,规划建设以温泉为特色的城乡旅游休憩带。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聊城产业间结构的调整要着眼于培育高增长行业,资源配置和政策优惠应尽可能向这些行业倾斜;产业内结构调整优化要着力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维持其可持续竞争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线向高端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造新型产品和产业,带动地区技术进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同时将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形式关联起来,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产业群。例如,将有色金属与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煤化工与基础化工、生物科技与食品加工与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主导产业关联行业的国内外招商,包括与东部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协作,保障新项目增量超过山东省平均水平,以增量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关键要素的增长,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加强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产业对接

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协作,构建跨行政区连锁企业集团等方式,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品牌,解决落后地区农产品资源分散、龙头企业构建难的问题。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逐步找准聊城市在济南经济圈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其他6市进行合理分工、互补和联动,实现差别竞争。一方面,从市域范围内打通与济南都市圈产业联系的通道,充分发挥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构建聊城与周边地区城市,尤其是德州、济宁的产业联系通道。在高端服务业与济南进行协作与分工,制造业将主要与德州合作,与邯郸、济宁进行协作,与濮阳和菏泽进行竞争;纺织和农副产品主要加强与济宁、菏泽、德州的协作;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加强与济南和济宁的分工,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加强与邯郸的

分工;而造纸业主要与德州进行分工。

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启动综合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传统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进行转型提升、整合重组。金属加工作为制造业的上游行业,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等子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附加值不高,应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同时,聊城市是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纺织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完全可以承接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转移。聊城要充分利用现有主导产业的工业基础,突出金属压延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以及机械制造5大产业的地位,与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7市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

同时,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金融运作机制、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加强与“一体”中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区域间的互动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同时构建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基地,将山东与山西等地区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原料。

(三)基础设施接轨

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体化是聊城市成功对接其他经济圈基础性的因素。必须首先抓好规划、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上接轨,为全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一体化主要是编制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科技、教育、人才规划,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一体化一方面要做好聊城与冀南、豫北高速公路交通设施的衔接,另一方面要做好聊城与聊济淄青交通走廊、聊泰莱日交通走廊的对接。向西构筑与冀南、豫北衔接的高速公路,包括:临清一邢台高速;聊城一安阳一郑州高速;青岛一聊城一兰州高速。向东对接省内交通走廊,包括:对接聊泰日交通走廊,建设聊城一泰安(青兰)高速公路。发展市域干线公路,形成全面发展格局。以聊城为中心,形成中心带城镇,城镇支撑中心的交通支撑网络。预留聊城一泰安一日照铁路线路,预留济聊城际轨道线路(济南一长清一济南中心城区);信息一体化主要是加强政务网的对接、

商务网的对接、通信网的对接、广播电视网的对接;市场一体化主要是认真清理地区封锁的政策规定,推进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对接,加强与济南会展业的合作,推进信用体系对接。

(四)“大水城”建设

按照“以湖为轴、两岸开发”的整体思路,大力实施城市水系、水体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大水城”建设,促使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要在完善市域内河流主导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布置水利设施,合理塑造水体景观体系,打造“江北水城”良好的景观背景。市域由2个景观核心区、4条主要景观带和多个景观节点组成“丰”字型景观结构。其中,水系景观核心区包括中心城区和临清城区,共同彰显“运河古都”的水文化内涵;水系景观带包括小运河和京杭运河共同组成的:“运河”景观带、黄河与金堤河连接成的“黄河”景观带、徒骇河及其支流组成的徒骇河景观带、马颊河及其支流组成的马颊河景观带;水系景观节点包括天沐温泉度假村以及规划未来公路与市域内主要河流的交叉口等,均是重要水系景观节点。通过对中心城区水系的梳理、连通和改造,形成城市大水系结构,使整个城区的河湖相连、水水相通,整个水系循环、流动。

综上所述,聊城既是山东“一体两翼”中“一体”的重要门户城市,又是济南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以及中原经济区、运河经济带、京九经济带等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发展功能定位,着力将聊城构建成京九经济带铁路交通枢纽、冀鲁豫区域性物流中心,山东省轻纺、化工与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全国专业汽车装备制造中心,打造山东省东引西拓“桥头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