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摘要]: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实验直观教学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

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

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反这种“直观”的背

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

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实验——抓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下图)

(1)按上图的方式,搭两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搭三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

(2)搭10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从多角度中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发现如下一些结果:

1、… 3x+1

2、… 4+3(x-1)

3、… 4x-(x-1)

4、… x+x+x+1

5、… 2x+x+1

通过折纸与搭火柴棒这些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

教学目标。

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

的质量分数双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又如:新人教版“轴对称”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称及反折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

师可借助多媒体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操作如下:

平移对折旋转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

到一种理性的高度:⑴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⑵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

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

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

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又如,在学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老师组织学生到野外测量一个池

塘的宽度(即图中A、B间的距离)。例案:在A处测出∠BAE=900 ,并在射线AE上的适当位置取点C,量出AC、BC的长度;运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

2。请学生给出其他的测量方案(要求画出测量示意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和计算依据)。

A

B

这样,通过学生的文体参与,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

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通过数学实验,发现几何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规律

几何证明,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是几何学习中最困难的地方之一。事实上,几何证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

过对图形的操作,变形、变换、添加辅助图形等多种多次的尝试而被发现的。发现了证明的方法后,顺便也就证

明了前面的“发现(猜想)”的真确性,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

下面是一例发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规律的“数学实验”的做法。①出示图形:在△ABC中,P是BC

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作△ABC的内接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②使点P在BC上运动,矩形面积随

之变化。③设BP为x,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

最大值。④显示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x,y)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对第③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

整显示抛物线。⑤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实验模拟过程中思考。当然在问题讨论环节中,部分学

生仍可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实验”设想,并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或由教师择优实验。

在网络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实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实验研究的天地更

为广阔,机会和时间更多,兴趣更浓,参与程度更高,小组协商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思

想体现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至于证明的书写格式、步骤等,可以在实

验报告中列出,也可以实验课外完成,这完全由教师依班级实际而定。

五、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

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数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在课堂的时间和课堂的空间能够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各要素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的,否

则实验后就得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

数学实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一切结论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数学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答案是不必的甚至是有害的。

当然,知识是发现的对象,是实验的基础、方法的载体,我们绝不是不要知识,不要演绎证明。学生在实验

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可激发学习

动机,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有助于形成证明的基础平台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而且,这种实验式的教

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证明,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

有益的补充。

我们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CAI这种工具和载体,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去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重大的作为。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提要:本文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数学实验课“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 :主体教学模式计算机启发性实验课堂交流抽象性与严谨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中的概念理解与问题求解,哪一样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然而在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有限的。在数学研究中,数学家在“做”数学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听数学,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美国的数学家对传统教学提出了疑问:“我们现在所教授的是我们正在做的那种数学吗?”讨论这个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涉及到传统的传授数学知识的方式是否有效,是否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涉及到数学教学能否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本人认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误区是:衡量数学课的质量更多看中提教师的表演,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参与。把CAI引入数学课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了吗?从目前的情况看,基本上没有变。大多数课堂上,计算机的可利用只相当于一个放相机辅助教师讲解演示,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没有发挥作用。学生还是看着在屏幕听教

师讲,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们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这类软件。比课本搬家式的软件略有进步的只是增加了一些动画,有的还插进教师讲课的片段,细想起来这类软件完全可以用录相片替代的。看来数学教学课件与软件的设计必须要考虑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在讲授时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学生足够的活动与实验,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演讲代替了学生自身的“建构”过程。在课堂上提供的思维材料十分贫乏。利用计算机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计算机能够提供理想的数学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个别活动与小组讨论的要求,也便于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举个教学实例: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是一位教师的数学实验课,学校是学生来源较差的普通校。课程在每人一机的计算机教室进行,上课前,教师发给学生需要在课堂填写的数学实验报告,上面有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练习与作业。开始,教师在相连的电视屏幕上演示了几种动态的相似三角形,提问:“谁能说出什么是相似三角形?两个三角形一旦相似就具有什么性质?”在学生回答出相似三角形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后,教师问:“那么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几个条件、什么条件?”然后教师讲,这就是今天我们需要通过“几何画板”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01-15T10:35:23.24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作者:李海军[导读] 四川省仪陇县立山初级中学校 637648 摘要:随着初中数学课程难度的逐渐增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有效性的目的,使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提问;课堂小结;分层训练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更加侧重实用性,知识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难度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角色,不能再扮演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而是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扮演起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开展有效教学。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巧设课堂提问、完善课堂小结、进行分层训练”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巧设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目前教师往往忽视课堂问题的设置,或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以自我感知来设置问题,导致问题常常失去设置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承担起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巧设课堂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新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进行“平方根”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知道开平方与平方为互逆运算,考虑到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具有一定的基础掌握,首先以课堂提问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出示问题:“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米,边长为多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经验下,自然的回答道:“5米”,接着进行提问:“如果面积为50呢?”,学生在思考后没有说出具体的答案,进而引出平方根的概念,在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与表达形式后,继而出示问题:“26;35;2,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各数的平方根”,再引导学生对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进行类比,体会两者的互逆性,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完善课堂小结,理清知识的联系 小结作为知识点的总结,也是学生理清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把定义或概念传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越来越弱,对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不利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进行新知识的总结,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还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与巩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立方根”教学中,基于学生已经对立方根的概念与相关运算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因此,在课堂小结中请学生分享下本节课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在进行运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进行总结:“立方根和上节课所学的平方具有相同的地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立方也是,但区别之处在于当被开方数为正数时,平方根有两个、立方根有一个;当被开方数为0时,平方根为0、立方根也为0;当被开方数为负数时,无平方根,立方根为一个”,与此同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及时表扬及肯定,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分享,不但使学生发挥了能动性,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进行分层训练,提升教学的效率 训练作为复习与巩固知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问题检验的良好手段,但目前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方式,这样不但忽视了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还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因此,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学生面对相同问题所呈现的不同水平,并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如:对于优等生而言,由于他们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在这类学生完成基本训练之后进行变式问题或者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展开。对于中等生而言,引导他们在掌握定义、概念等问题后,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学困生由于基础能力普遍较差,对基础知识尚未掌握,这时,我们教师应引导他们利用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牢固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从而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自我水平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不但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能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激发思维的产生,因此,作为教学研究者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而有效的设置提问,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并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不仅对学生的思路具有梳理作用,还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知识体系。同时,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也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层习题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我水平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鲁齐常.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14):86-86. [2]唐建.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J].中学数学(初中版)下半月,2016.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探索.doc

梅莉娜 [摘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将数学实验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手、口、脑多感官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借助实践活动形成路径,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应用,尤其是数学思想的合理应用,从而实现“学思创共生”,孕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与应用能力. 数学实验课设计的要义在于实验起点指向学生兴趣,实验过程体现深度理解,实验过程助力创新思维,实验结果深化应用意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实验;创新思维;应用意识 数学实验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根植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方法,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该方法属于具身认知活动中的一种,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操作为一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为学生供给知识能量,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实验的恰当引入,可以通过一些感性材料来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自然过渡. 数学实验是促发学生发现、提出、验证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完善和数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1] . 初中数学实验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要义 实验起点指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之源.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特征影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数学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强化初中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深化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整体素质的持续提升.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用剪刀和彩纸做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兴趣盎然地进行剪、折、拼等活动,呈现了多种漂亮的对称图形. 学生在亲历实验中深刻认识到轴对称的基本原则,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实验案例1 ?摇理解概率 师妈妈买回来一盒蛋糕,小芳和小东都很喜欢吃,但只剩最后一个了,该给谁吃呢?谁能帮妈妈决定给谁吃呢? (在火热的讨论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呈现了多种解决策略. ) 生1妈妈可以出一道题,谁做对了给谁吃. 师嗯,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2我认为可以通过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这样更公平. 师很好,那你能具体讲一讲过程吗?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7:03:04.2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闫虹 [导读] 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闫虹(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11-01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消极”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奖励机制,来保证和促使教师能够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需要做的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例如,在探究出一些运算法则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 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与教材,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后能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教材来组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地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教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祟,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得到的过程。这就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初衷。 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

初中数学实验的认识

初中数学实验的认识 【摘要】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通过数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解题思路,提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实验;应用意识;学习兴趣 提起实验,老师和同学都会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说数学实验,他们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这种把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形成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为数学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思考的第四条“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通过“问题情景——数学实验——课堂交流——课堂操作课堂练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理解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发现及完善过程,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述,从具体到抽象,从说明到证明。一切都是在学生眼前发生的,抽象得易于理解,严谨得合情合理。 《数学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情感、提高探索创新能力。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因而它是实现知识“再创造”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思维和活动不受限制,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动手能力、创新品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得以有效的发挥。本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数学实验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下是本人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1.运用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操作,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作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数学实验,探究解题思路 学生在解决求表面积问题时,经常会因找不到突破口而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解题途径。 案例:求圆柱侧面积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一个圆柱形纸筒。 实验要求: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探究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新高中教学:新理念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初探精品版

2020年高中教学:新理念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初探精品版

新理念下的数学实验教学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对于促进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也是当前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我谈谈对数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定义、性质等方面的讲解,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与同伴交流、反思活动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圆的定义”教学中,让学生来作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绳子,把它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另一端缚一支铅笔,然后拉紧绳子,并使它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那么铅笔在画板上画出的图形就是一个圆。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指的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当中的一个圆面,从而加深了对圆的定义的理解。 又如,在“正方形”的教学中,可以用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⑴如图1,沿虚线BD对折,使AB边落在BC边上,且A、C重合; ⑵如图2,沿虚线EC对折,使B、D重合;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演讲时提出的。在我国,早在2003年左右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就有不少人研究过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本校也把“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课题向教育学会申报,并于2008年底获准立为教育学会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敌视”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个别教师态度极其顽固,坚决不愿参与实验。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敌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

也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也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3-05-29T16:25:14.1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4月总第82期供稿作者:◆魏本永[导读] 数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境界,亲自体验数学创造与发展的过程。 ◆魏本永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中学276809 新课改的号角早在2005年就在我们日照市吹响了,同年秋季我们岚山区中学就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有幸的是我搭上了这趟新课改的早班车,新课改一开始我就从事七年级新教材的数学教学,在这几年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我对数学实验教学有几点认识,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探讨。 一、为什么要开设(做)数学实验 1.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运用数学实验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材可以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这为数学实验进入课堂提供了契机和空间。例如我们正在使用的鲁教版数学实验教材中的轴对称、全等变换、平移、旋转、中心对称、轨迹、统计中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为数学实验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这些内容借助数学实验又会变得相对容易。 2.是新数学教科书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科书的编排也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数学实验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现行的数学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富有启发探索性的问题,设立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索,逐渐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这就离不开数学实验教学的开设。 二、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价值 1.有助于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实验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思维背景,使静态的数学结构转换为动态的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为学生进行数学论证提供感性的、直觉的材料,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过程、数学的本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学期的一次函数性质时,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给出两点就迅速确定了一条直线图像,拖动关键点图像就会有不同的过象限情况和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直观化了,增进了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2.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过程,增强创新能力 数学实验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做数学”、体验数学的境界,亲自体验数学创造与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往往被掩盖,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问“当初数学家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他们是怎么找到证明方法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中体验到那条被掩盖了的思维轨迹,逐步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尽早地走上创新的道路。 3.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实验过程本身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过程,是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数学实验应让学生真正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三、数学实验的实施 按照数学实验的组织形式和地点的不同,数学实验可分为随堂实验、实验室实验等。随堂实验就是穿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如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一堂课引入课题的实验情景,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数学软件或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这种数学实验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 实验室实验是指围绕一个数学主题组织的实验,内容较为丰富、完整。如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鲁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科书57页中“读一读”中的《用几何画板设计密铺图案》的实验课题,就可以在实验室里用“几何画板(4.04版)”设计密铺图案,十分简捷、方便。 根据实验的目的,数学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一般伴随概念原理的分析、讨论,耗时一般较少,实验后通常不安排讨论。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在几何画板中画任意三角形来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该种实验通常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验证中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事情,学生被告知如何操作、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得出结论,这是一种比较固化的操作模式。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引导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学生提出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进行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允许学生在假说的基础上和数据解释上去创造。教师的引导并不是刻意地引导出一个唯一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开放探究式教学一般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得出结论,并加以检验。这种模式强调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近似数学家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学习,不再强调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强调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三角函数》 一、情境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锐角,要求学生也各自在草纸上也画一个,然后在角的一条边上的任取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又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教师:大家可以看出A2O比A1O要长,而A2B2比A1B1也要长些,那么垂线AB与点到角顶点O的长度AO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任务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三角函数正弦的定义。掌握边与角的关系,如何用边的比值求角等。 将自己思考设计的问题利用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品质。 三、过程 1、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它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它们相减的差可能一样长;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小;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大;它们的比值可能一定;它们与角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可能没有规律。。。。。。。 2、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 3、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也许全不对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 老师:好,现在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看看会是怎么一种结果!要求精确到0.1mm。 学生活动,进行认真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草纸上,有的同学还制作了记录表格。 4、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做出回答 老师:好,看来大家很棒呀,都量好了,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大家就根据你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吧,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讨论,按我们的猜想逐一验证。 学生:我分析了,没有规律;我的结论是它们的差越来越大;我算出它们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我的也是,我觉得应该近似一定吧,因为我们的测量会有误差。。。。。。最后一致同意:它们的比是一定的! 5、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 老师:大家的分析不错,那么大家再想想,在角的一边上任意一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3篇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3篇 一、改善实验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二、利用实验教学再现知识发展过程 三、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 作者:刘玉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参考文献: [2]伍银平,卜以楼.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误区及矫正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5(22). [3]王健.数学实验及其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 2007(1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陈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课程学习活动中来,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勤于动手,敢于质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成果,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为学生后期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数学规律,并且通过自己的总结相应的解决思路,为数学问题的求解打开思路。数学实验教学就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且数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教师制定上课实验规划,并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进行探讨,并且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额时候应该进行相应的引导,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四、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师应该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 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彬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摘要: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能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知识”,让学生从“听”数学变 为“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 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一、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不仅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基础学科,更是初中阶段难度相对比较大的学科。如果数学教师刚开始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就可能会导致 很多学生变成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以后再想去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 并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非常困难。因此,起始阶段教师就 应该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努 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实验能够带给学生极强的直观感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 实验情境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但能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还能让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实验,进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三、开展制作性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 概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由其独特优势和作用,不仅 对于创造更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也有显著的作用。教师还是要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合理加入探究式教学成分,使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本文作者通过实际探究来以充分的证据证明探究式教学的众多教学方式中的优势,希望可以通过本次实验以及结论总结,给各位教师带来参考和借鉴。 一、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 在开始具体探究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的作用之前,我们必须要设计合理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确定实验对象,使实验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并且是实验过程井然有序。 实验对象的抽取:本次实验主要以本校某共50名学生的班级的所有成员为实 验对象,并将这50名学生依照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划分为智力水平,学习水平 和思维能力大致相当的A、B两组,并且两组同学男女比例相当。 本次实验共耗费半个学年,对A、B两组同学进行分班授课,在进行教学实验 的这段过程中,对A组同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B组同学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讲授,而在老师配置方面和课堂讲授内容及课下作业方面都要保持一致,半个学期后,重新对这两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有提升或进步,进行重新考察,从而得出一个较为精准,外界因素干扰较少的关于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各项基本能力的影响的结论。 二、实验过程 在确定了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法之后,我们就要具体地开展实验了。面对同样的 讲授内容,作为实验过程中的授课讲师,要对A、B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式,主要 表现在是否有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对于A组同学,教师使用原来的授课模式,即以讲授课程内容、以课本例题为例巩固所学知识点、布置课上习题、为同学讲解错题的四个步骤,为主要授课程序。而对B组同学则是要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位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各个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授课模式以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为主,而教师要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来回走动,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渗透出来的思维方面的问题或者知识层面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纠正,或者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值得被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并及时指出加以鼓励。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数学探究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地,创造性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的优势:(1)教给学生教学内容。(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本论文着力讨论了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以期与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切磋。 关键词:教学策略中学数学数学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93-01 初中数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初中数学课堂要使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并重,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力争使学生在探究学习数学中,感受探究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达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从数学探究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首当其冲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情境。俄国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没有丝毫兴趣而教师一味的强制学生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既然数学探究教学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具有趣味性,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要学习的新数学知识通过趣味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呢?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课堂问题多就是情境教学。这是误区,问题多不等于就能称之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数学探究的课堂问题情境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二点: 1.1问题情境要与教学内容契合,具有现实学习的目的性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是问题的基石,也是问题设计与解决的价值所在。如果问题缺少了目的性,那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 1.2教师设计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具有现实学习的适应性 何谓适应性?它是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来源与教材内容,且它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那么何谓实际水平?这主要是指目前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问题太容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摘要]: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实验直观教学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 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 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反这种“直观”的背 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 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实验——抓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下图) (1)按上图的方式,搭两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搭三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 (2)搭10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从多角度中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发现如下一些结果: 1、… 3x+1 2、… 4+3(x-1) 3、… 4x-(x-1) 4、… x+x+x+1

最新初中数学导入教学初探

初中数学导入教学初探 1 化州市合江镇陵江初级中学宋怡丽 2 作为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每个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3 4 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现在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根据专家结论,中 小学一般只能保持 20分钟左右思想集中,这段听课效果也最好,那么作为一节5 6 课的开场白——导入,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一般的说理不能起到的作用。本 7 文就中学数学导入教学分四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有趣故事导入 8 9 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 10 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 11 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 12 元一次方程课”时,教师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 13 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 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 14 15 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 16 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 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 17 18 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19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 20 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又如在讲因式分解中“十字想乘法”这节果时,可 21 先讲一个小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一个神秘的山洞中,藏着一把智慧钥匙, 22 它能给人增添无穷的智慧,下面我把取钥匙的方法告诉大家,看谁能取到钥匙, 23 进入山洞要打开四个门,每个门必须同时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门前放着许多 24 标着号码的钥匙,每个门上都有两个数字,但这两个数字并不是钥匙的号码, 25 而是两把钥匙号码的和与积,如下图所示: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上石桥一中刘成丽 摘要:21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各个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要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为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上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生教学方法 对教师来说,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最为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摸索前进。当然,这里的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不完善的知识。所以,我们在相信学生的同时,还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构建“有效”课堂。在此,我们进行了一种新的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开展“短”、“快”的学习热身运动,是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凝聚学生注意力,缩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其中,具体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设疑导入、悬念导入、活动游戏导入等等。其中,根据各种不同的课型,适当的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是学生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同时,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每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既不降低也不拔高,同时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引导学生认真看,牢记于心,长期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明确学习内容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给指导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己学习,通过老师给的指导学习的方法自己去掌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意思明确清楚。同时老师给予的指导在注意内容的多少,内容多的需要分几次进行学习,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给予其方法,例如看书如何看,重点知识如何分解开来让学生便于理解识记和运用,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是运用知识的同时也是规范解题步骤的典范。学生必须要注重。所有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老师给予的自学指导中都应给予体现,以使得学生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牢记在心。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轻易不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去解决问题,在相互的争论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动手的能力。 四.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堂板演,一种是课堂作业。 要选择适合的检测题,如何设计检测题呢?操作要领(三点): 1.检测题实际就是例题的变形,其题型,难度应与例题相当,题量不宜过大,一般以 两三道为宜。 2.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尤其要用好课后题。课后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例题 类似的难度较小的题,另一类是综合性较强的,需要联系和运用过去学过的旧知识 才能做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