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双语教育概述(DOC)

第一讲双语教育概述(DOC)
第一讲双语教育概述(DOC)

《双语教育》讲义

教学进度安排:

1.双语教育概述(1)

●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

●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双语教学活动的建构(1)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价

●小学双语教学常用课堂用语(1)

3.小学数学双语教学课例分析及实践(4)

●小学数学教学专业词汇

●课例分析

●教学实践

4.小学科学双语教学课例分析及实践(5)

●小学科学教学专业词汇

●课例分析

●教学实践

5. 小学艺体学科双语教学课例分析及实践(6)

●小学艺体学科教学专业词汇

●课例分析

●教学实践

参考书目:

1.《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王斌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双语教学纵横谈》,赵慧,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数学双语教学手册》(小学),龚德辉,苏晨杰,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双语教师手册:中小学英语口语手册》,黄建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双语教师手册:小学数学与科学分册》,黄建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第一讲双语教育概述

一、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

1、双语教育的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

●第一语言:通常等同于本族语或母语,指一个人从小就从父母或周围正常的

社会环境中自然习得的并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准确地说,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母语mother language 指本民族的语言(native language)或一个语系中作为其他语言共同起源语的语言(parent language),如拉丁语被认为是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所有罗曼语的母语。

●第二语言:国内的另外一种语言,与第一语言相对,一般是在掌握母语之后

通过学习或者习得而掌握的一种语言。第二语言往往具有官方地位,是所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第二语言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以外,还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得或习得。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是中文(普通话)。在闽语区、粤语区、客语区、吴语区等区域的老一辈居民多以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一部分新生代则改用普通话为第一语言。香港的第一语言是广东话,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对他们来说国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各族语言和外省家乡话是他们的母语。而台湾年轻一代的人口中,因为大多数是在国语环境下成长,因此国语变成他们的第一语言(即是母语),而本来应该是母语的台湾话、客家话、原住民各族语言和外省家乡话等,就变成第二语言或者不再使用。2014年为止台湾人的第二语言,主要是以英语为多,另外台湾历史上曾受到日本统治,因此一些老人和部分年轻人会以日语为第二语言。

●外语:一个国家本族语以外的语言,并不是在国内用于交际的语言。学习外

语的目的是与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往。

(2)、双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界定

●双语:bilingual ——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 In everyday

use the word bilingual usually 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a balanced bilingua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of the other.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 ——teaching academic content in two languages,

in a native and secondary language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each languag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gram model. 双语教育就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实现在教育内容和语言发展方面目标的系统性教育,它应包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园环境、师生交往等全部学校教育活动,以及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经济因素等方面。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 instruction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a) 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 b) 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 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 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 teaching others.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c) 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A) 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B)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C) 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简言之,“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并以法语为其官方语言一样。或者,某个西藏同胞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流,也可以用汉语在工作单位与同事交流。

比较而言,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比较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即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因此,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3)学前双语教育与小学双语教学

●学前双语教育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儿童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依据

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培养学前儿童对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根本是对幼儿进行英语的启蒙教育。

特点:

?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幼儿园适当开展,而非大面积的扩大或普及;

?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不能削弱对母语的学习;

?英语的习得要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结合;

?按照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双语活动;

?将英语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五大领域的学习活动中。

●小学双语教学是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借助汉语和英语两种教学语言媒介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用汉语和英语两种思维的转换能力,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特点:

?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适当开展,或大面积的扩大或普及;

?将双语教学引入学科课程的学习,改变注重语法和词汇讲解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性的教学途径;

?主要通过常规的课堂活动来开展双语活动;

(4)外国语学校和双语学校

●外国语学校是指以外语课程为特色,强化外语教学,学生的外语水平见长的

学校。随着教育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新型的外国语学校逐步拓展课程设置,成为外语突出,综合发展的全日制学校。(成都20余所外国语学校,绵阳地区5所;成都双语幼儿园50余所,绵阳16所双语幼儿园)

●双语学校是指通过两种语言的教学,以发展学生两种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最

终培养具备双语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学校。双语教学在实践运作中的定位相当高,双语学校必须按照对学校条件、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教材选定和学生层次等方面的严格标准来实施双语教育。双语学校把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以学生的外语能力突出、各学科平衡发展、人文素养深厚作为学校教学的目标。双语学校不仅注重第二语言本身,最根本的是将第二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和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外国语学校是把第二语言作为重点课程的学校,强化第二语言课程教学成为它的显著特色。

2、双语教育的属性和目的

(1)、双语教育的属性大体可以分为添加性双语教育和缩减性双语教育两种类型。

●添加性双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

言, 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 其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 成为双语人才。因此, 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继续使用他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譬如, 加拿大在英语学生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育, 以第二语言法语作为教学语言, 其目的是追求多元, 建立理想的双语制度和双元文化, 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和法语两门语言, 成为英怯双语人才, 但是允许学生继续使用英语。

●缩减性双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作为教学语

言, 而是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 其目的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譬如, 美国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实施双语教育, 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其任务是过渡和同化, 用统一的英语替代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 帮助少数民族语言学生顺利接受英语教育, 尽快融人美国的主流语言、主流文化和主流社会。(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

●严格地说, 我国双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实施双语教

学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用英语( 外语) 作为教学语言,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 成为之刃英双语人才, 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

(2)双语教育的目的

国外实施双语教育大多源于种族同化、多元文化等的需要,甚至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如加拿大、美国。在加拿大,英国文化和法兰西文化并存的社会,80%左右的人口说英语,20%左右的人口说法语。60年代前,英语为通用语言。在魁北克,80%的居民说法语,许多居民只会说法语,但法语屈居英语之下,结果导致了分离的倾向和争取独立的呼声。69年公布《官方语言法》,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双语教育成为基本国策。在美国,美国是一个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多种民族的移民国家,学校扮演了“熔炉”的角色。统一的语言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态度、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塑造共同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和经济理想;提高凝聚力。

我国目前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 培养双

语人才, 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英语教学费时较多, 收效却不明显;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满足地方未来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此种模式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课程(the Canadian French Immersion Program)。事情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省。众所周知,魁北克是一个法语区,法语和英语一样,是加拿大两种法定的官方语言之一。当时有一些说英语的学童在该省的学校上学。他们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法语,以便他们日后能够使用两种法定语言。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校对这些当时还不会说法语的学童采用法语来上课。结果,这些孩子居然逐渐地学会了法语,实现了他们家长的心愿。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家长(包括学生本身)的愿望是学习法语,因此法语是他们的外语学习的目标。但是这个愿望并非通过参加“学习法语”而实现的。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依靠“老师用法语上课”来学会了这门目的语。通过“教育语言”来达到“语言教育”的目标,这正是加拿大沉浸式课程的宝贵经验。加拿大和西欧国家(例如比利时、卢森堡等)的一些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双语教育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

(二)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此种模式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进校就因不适应有接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而其目的实现同化,让学生从少数民族语言过渡到主流语言,融入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

(三)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在多数民族语言的社会中,允许少数民族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接受教育。目的是保护并保留学生的民族语言,防止此类语言的消退或灭亡。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确认少数民族群体的地位和权利。如加拿大的乌克兰语、苏格兰的盖尔语、瑞典的芬兰语、新西兰的毛利语等。我国的英汉双语教学属于保留性双语教学。

三、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1、争论的焦点:

●双语教学是否“损伤”汉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否“损伤”学科教学?

●我国是否拥有实施双语教学的环境?

●我国是否拥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材?

●我国是否拥有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

2、双语教育在中国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金短缺: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力量,而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能

完全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开展双语教学就要进行教师的培训,或者聘请外籍教师。另外,小班制所产生的教师超编问题,双语教学的教材需要从国外引进或组织专家编写,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2)师资力量薄弱。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师资。中国的双语教学目前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试点,因为双语教学的推广,首先遭遇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资。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都是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并不强,能够真正用英语授课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十分缺乏。如果大量聘请外籍教师,教学费用则会增加许多。

(3)缺乏优秀的和系统的双语教材。许多小学使用的双语教材在体例和内容方面都很不错,但并不完全适合内地的教学实际,因此,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补或删减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没有发现适合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以及思想品德等学科使用的双语教材。

(4)小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有小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双语教学。在学校和家长多方面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双语教学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甚至是对其他科目学习的兴趣。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与双语教学的初衷相违背的。

(5)缺乏英语社会环境。尽管学校做了最大的努力,力争在校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要依靠社会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环境是非常不现实的,能够提供英语环境的家庭也屈指可数。

(6) 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3、对策

资金: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在政府领导下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收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保证,鼓励双语实验

学校硬件和软件投入。

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社会的赞助,吸纳社会办学资金,以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

师资:

加大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注重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相互听课、评课、交流,使“双语”教师在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能力,培养一支懂教育、懂教法的新型双语教学队伍。

各师范学校,教育学院有重点地培养双语教学的人才。

双语教师培训内容及途径

①利用寒暑假进行双语教师集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对双语教师进行英

语能力综合培训;介绍国外双语教学的理论和成功经验,加深教师对双语

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选择国外原版科学、数学、生物、地理、艺术教材中的典型章节,进行案例教学,为双语学科教学提供范例和参考,并组织教

师用英语进行讨论交流。

②利用间周一次的实验教师业务活动对双语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一是进

行教育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如提出实验教师要树立五种观念,即学为主体,能力为本,激励情意,遵循规律,全面发展;二是进行双语教学业务培训,如:对具有学科教学专长的英语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培训,对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学科教师进行用英语教授学科课程的基本功培训;三是就双语课程的开发、双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进行专题研究和互相交流,不断

提高实验教师的双语学科教学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

③各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校本培训。根据实验方案要求指导实验教

师确定各自的研究重点和目标,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老师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与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讨论、交流,从而整合个人优势、发挥集体智慧、及时解决问题;第三,有计划地安排双语教师参与外教的课堂教学,并要求教师与外教进行课后研讨和交流。另外,各校还鼓励和支持双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参加业余进修。

④组织双语教师到英语国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利用在英国人家里

居住的机会广泛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到英国的中小学听课见习,与当地校长教师交流教学体会;针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英语和教学法课程,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参观考察英国文化古迹、大学图书馆、搜集双语教学资源。

⑤定期进行双语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和交流研讨活动。总课题组每年一度组

织全市双语实验优秀论文评选、双语教学优质课比赛和双语教学研讨会,鼓励实验教师把学到的东西做出来,把做过的事情写出来,帮助教师不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

教材:

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采用引进、改写、自编相结合的方式。

编写优秀的本土双语教材是必要的。双语教材的编写内容应包括除语文之外的其他所有科目,并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及相应的英语文化纳入教材,学生学了之后能在生活中应用,感受英语思维和母语思维的异同,使其对英语文化具有更形象、更真实的感受,从而把自己融入到英语文化氛围之中,增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并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与需要。

加强双语教材建设、引进外国原版教材。为保证我国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建议国家应根据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标准》着手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材。

学生:

调整课程设置,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双语班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从什么年龄段开始采用双语教学更为恰当,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教学中先选择专业词汇较少、与学生生活体验最接近的内容,再过渡到专业词汇较多、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内容;在双语教学中教师们更加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材料去获取新信息、学得新知

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资料、分享信息,不管是学科知识还是英语的信息量都大大超过了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坚持“先少后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型设计上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在英语听说训练基础上再在低年级开设艺英课、中年级增设数英课、高年级增设科英课,不断拓宽双语教学的学科领域。

环境:

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交流也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用英语交流,比如多与其他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交流,或者与外国小朋友结成语言对子。另外,快速发展的英特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利的英语交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工具与全球的学生用英语对话和交流。

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英语视听、说练活动。通过双语广播、双语展览、标志牌等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双语学习的校园学习环境。

四、双语教师素质

1.崇高的职业理想

2.合理的知识结构

广博的双语(双文化)基础知识。双语(双文化)基础知识是双语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础层面的知识。广博的双语知识储备、良好的中外文化修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双语(双文化)知识,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精深的双语专业知识。双语专业知识处于双语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层面,是双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三个层面:基础性双语专业知识、主体性双语专业知识和前沿性双语专业知识。其中,基础性双语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师从事学科双语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常见的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师胜任双语学科教学的基础。而主体性双语专业知识则是在双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

知识体系。双语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主体性双语专业知识,才算具备了从事双语教学的资本,双语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双语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前沿性双语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师所教双语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属于新生的双语专业知识。双语教师注意学习和吸收前沿性双语专业知识,将有助于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双语知识结构,把握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以适应双语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包括双语教育在内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比较宽泛的内容,如教育基本理论、中外教育发展史、学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等等。双语教师具备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有效地运用有关理论指导双语教育研究与实践。而双语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虽然尚未形成一个独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已经在世界范围的教育科学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双语教育知识也就自然成了双语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师需要学习并掌握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世界范围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各具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明确有中国特色双语教育的基本内涵、原理与功能、目标要求与实施策略,并把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双语教育

行为,努力探索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育模式,促进有中国特色双

语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

3、科学的教育理念

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则是双语教师对双语教育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的基本看法,是决定或调节双语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是双语教师在对

双语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双语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活动观。4、复合的能力素养

(一)双语表达能力。双语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借助汉英两种语言文字表达教学内容和自身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双语(特别是语音语调标准正确的英语)进行表达,是双语教师从事双语教育活动的最起码的条件。双语教师的双语应用(特别是英语应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双语基础和接受能力,力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双语教师的双语表达要遵循教育性和启迪性的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其引导学生思想向上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功能;要讲究表达技巧,逐步形成简明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双语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是双语教师驾驭双语教学、体现双语教学水平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它主要包括:⒈双语教师的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即对双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媒体等各个要素进行有序、优化安排并形成教学方案的能力。⒉双语教师驾御双语课堂教学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实施双语课堂教学计划有效调控和优化双语教学过程的能力。⒊创设双语教学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的能力。⒋双语教学测量与评价的能力。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与效益的能力。

(三)双语教育研究能力。我国开放地区蓬勃兴起的双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新课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双语教育研究能力正是双语教师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又是双语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需要。双语教师应具备双语教育研究意识,对双语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能保持一种职业的敏感和探究的欲望。双语教师要学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双语教育研究过程,揭示双语教育规律,以促进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双语教育创新能力。双语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双语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双语教师“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双语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达。”双语教师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品质,才会在双语教育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五)合作共事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靠个人力量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双语教育的实施,则引发了双语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集体行为的变化,增强了双语教师与其他教师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专业分工。双语教育的跨学科特征,要求双语教师改变传统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其他教师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平等的方式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并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和整体效应,全面提高双语教育质量与效益。

文体学概述(DOC)

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 Part 1: What is Stylistics about? 1.A Glance at Style Sample 1: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 一年之计在于春 ~Robert Browning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正值一年之春, And day's at the morn; 又逢一日之晨; Morning's at seven; 晨光走到了七点; The hill-side's dew-pearled; 山腰挂着露珠; The lark's on the wing; 云雀展翅高飞; The snail's on the thorn: 蜗牛爬上了荆棘: God's in his Heaven -- 上帝在自己的天堂里——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尘世间一派井然! Sample 2: The Regulation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 light of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this Municipa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 clean, beautiful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ng people's health,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为了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保持干净美观的市容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根据相关法规和本市的具体情况特此制定本规定。 Sample 3: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alliteration)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文体学

英语文体学期中考试 姓名:张燕箐班级:08级英语四班学号:P081011960 文体学1-7章概述 第一章有关文体学 什么文体学? 简单来说,文体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的方法的学科;它是用来研究运用语言的风格。现代文体学有两个分支:普通文体学与文学文体学。普通文体学研究的是各种语言运用的普遍特征,而文学文体学则是对各种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特征的研究。但是,这两种文体学所研究的对象还存在一些共同之处。见下表: 在《英语文体学教程》这一书中,对文体学的研究,主要是指普通文体学。而要解释什么是普通文体学就得知道什么是语言,语言的变体有哪些?什么是文体?文体学的特征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语言是一种标志,是工具。语言经常会与编码作比,是一种标志或信号系统用来传递信息。人们完成一件事情不仅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而且还有口头语言表达,这样就有了语言行为与语言事件。说到文体学当然要提“文体”二字,文体(或文风)可以被认为是个人或群体在各种社会社交环境中运用语言的多样化。简而言之,就是文学风格。比如:“莎士比亚风格”、“米尔顿风格”等。文体学的重点就在于研究语言的功能。 第二章学习文体学的必要性 学习文体学有有助于更好的运用英语。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有必要了解学习文体学的必要性: 1.文体学帮你在交谈中建立一种恰如其分的感觉。也就是说,懂得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比如你是一位总经理,在和一个很好的朋友喝酒时,你会说:“来,干了”!但是如果在比较正式的场合,那就得说:“我代表公司向全体员工表示感谢,感谢大家……为了公司今后的发展,干杯!” 2.学习文体学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有三个步骤:描述→口译→评估。描述占第一位,由此看来,在文学创作中,最关键的是描述。 3.学习文体学能帮你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文体学告诉我们英语的各种变体以及其功能、特点,因此,了解文体学能使我们的翻译更加贴合实际,符合原文思想。比如“油漆未干”翻译成对应的英语应该是“Wet Paint”而不是“The paint is not dry”. 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所翻译作品的时代以及其语言风格,是古语还是现代语言,要符合语境,比如翻译一篇老旧文学作品,要尽量达到其“古”的意味,才能让读者更大限度的领会其思想。 第三章语言的变体 语言要用的恰当,就得看它的具体语境。语言有两种变体,一是方言变体,一是语域变体。 .一、方言变体 1.个人语言方式或个人语型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一、我们的总结 性情谦卑、胆小怕事、狡黠圆滑、固执守旧、大方热情、善意真诚、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待人真诚、刚正自尊、顾全大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意志坚定、勇于创新、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做事踏实、勇敢担当、率真坦荡、赤胆忠心、志向高远、幽默诙谐、磊落坦荡、热爱生活、敢于直言、颐指气使、目中无人、斤斤计较、不拘小节、能说会道、忍辱负重、自私自利、待人刻薄、从容沉稳、不拘小节、鲁莽草率、求真务实、聪明伶俐、吃苦耐劳、善解人意、心直口快、求真务实、助人为乐、不慕权贵、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自大、天真烂漫、忍辱负重、善解人意、顽强不屈、待人礼貌、懦弱胆小、温和善良、友善大方、呆板迂腐、 二、他人归纳 1. 性格类: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偏激、严厉苛刻、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狂放不羁、特立独行、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 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 2. 拼搏类: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进、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 3.奉献类: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 (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和环境支撑的是() 收藏 A. 网络课程教学支持平台 B. 网络课程的内容 C. 网络及通讯技术 D. 网络课程的活动安排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互联网时代下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节点和信息源的连接。这是哪个学习理论的观点?() 收藏 A.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B.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D.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C

在制作powerpoint时,SmartArt工具的主要功能是()收藏 A. 可以快速制作图表 B. 划分段落 C. 绘图工具 D. 设置动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属于() 收藏 A. 智力因素 B. 非智力因素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B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确定选题后要进行的工作是() 收藏 A. 编写脚本

选择开发工具 C. 搜集加工素材 D. 教学设计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老师要重新认识到只要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是哪个学习理论的观点?() 收藏 A.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C.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老师要重新认识到只要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是哪个学习理论的观点?() 收藏 A.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C.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收藏 A.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D 下来哪些媒体属于视听媒体() 收藏 A. 电视机 B.

第1章_软件工程学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 一、判断题 1.螺旋模型是在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分析活动。(√) 2..软件是指用程序设计语言(如PASCAL ,C,VISUAL BASIC 等)编写的程序,软件开 发实际上就是编写程序代码。(X) 3.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每个类都存在其相应的对象,类是对象的实例,对象是 生成类的模板。(X) 4.快速原型模型可以有效地适应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 5.类是关于对象性质的描述,由方法和数据组成。(√) 6.如果把软件开发所需的资源画成一个金字塔,人是最基本的资源。(√) 二、名字解释: 1.软件:完成特定功能的程序+数据结构+文档。 2.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3.软件工程: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 4.软件生命周期:一个软件从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直至最终被废弃,要经历的漫长时 期。 5.软件过程: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 务的工作步骤。 6.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联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它包括可 行性分析、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盒维护。它规定了由前至后,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7.快速原型模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再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 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 8.增量模型:是在项目的开发工程中以一系列的增量方式开发系统。增量方式包括增量开 发和增量提交。增量开发是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开发部分工作软件; 增量提交是指在开发周期内,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增量方式向用户提交工作软件及相应文档。增量开发和增量提交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 9.螺旋模型:是一种演化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兼顾了快速原型的迭代的特征以及瀑布模 型的系统化与严格监控。螺旋模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了其他模型不具备的风险分析,使软件在无法排除重大风险时有机会停止,以减小损失。同时,在每个迭代阶段构建原型是螺旋模型用以减小风险的途径。螺旋模型更适合大型的昂贵的系统级的软件应用。 对象。

文体学下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体学下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文体和文体学概述 1.文体 当提及文体,我们就会联想到诗歌、小说或者散文、剧本等等。这种联想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文体就是与语言的风格相关,必定会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关于文体的定义一直是有所争议的。其中最著名的是Swift所给出的定义,他说:“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这就是风格(style)的真实定义。”而Riffaterrer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道:“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者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对于文体的说法,众说纷纭。那么文体究竟是什么呢,它所研究的又是那些方面呢?当代的文体学家给出了以下的说法。严格来说,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文体指的是文学文体,就是我们所想到的诗歌或小说的风格,或是作者写作的风格。广义上的文体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类文体,比如说口语语体、书面语语体等等,而这两者中,又各有若干文体,比如在口语语体中,

人们在家中闲谈与在会议室中演讲的语体是有所不同的;而同样是书面语体,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也不同于报刊或者杂志的语体形式。 2.文体学 文体学是一门通过运用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理论来研究和分析文体文本的学科。文本的意义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若以作者的视角来看,作者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作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可以促成作者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文本的意义;若以读者的视角来看,仅仅能够从作者所提出的文体来分析文本。分析一篇文本或语篇,我们应该将与语言所有相联系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不仅包括标点符号、格式和形式、方式和语调等因素,更要注重词汇、语法、韵律和语义等因素。了解一篇文学作品的内容并不简单,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反应。然而它又不是不可捉摸的。文体学的训练能够使得学者抓住其中音调、韵律、句法、词汇、形象或结构上的某些特点,包括它们的分布和重复。如果能够了解到作品所突出的或者强调的方面,就能有助于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既然文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那么文体学也是一样。狭义的文体学是指文学文体学,它是以语言学为媒介来研究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作品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的。广义的文体学是指一门研究一种语言中各种语言变体的文体特征的学科,比如说广告语体、新闻语体、宗教语体等等。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参考答案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1.什么是教育技术?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3.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4.现代教育媒体的特点是什么? 5.联系实际谈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6.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对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指导意义? 7.学习理论有哪两个主要流派?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什么是传播理论?简述传播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9.信息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的? 10.什么是系统论?什么是教育系统论? 11.系统科学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何影响? 12.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体制将产生什么影响? 1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14.简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第1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参考答案) 1.什么是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这个术语于70年代在正式文件中出现,它是在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和系统设计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科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科学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技术。它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即解决"如何教"和"怎样教好"的问题。 1970年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从方法和方法论的角度下了另一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随着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育技术既不是单纯的物化技术,也不是单纯的系统技术,而是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其表述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答: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利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过程,优化协调教学资源。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领域: (1)教育媒体技术 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件和软件和软件技术。它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达传输技术 ②教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技术 ③教育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技术 ④教育信息的显示与拷贝技术 (2)教育设计技术 教育技术除了包括教育中的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外,还包括无形的智能形态的教育设计的技术。教育设计的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起作用的方法、技巧和理论。它涉及如何选用教材和教具,安排教学活动的计划、分组,教学过程的控制,评价、管理、策略等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教育系统技术 ②教育心理技术 ③教育计划技术 3.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答: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软件工程学概述单元测试

3.总体设计单元测试 一、填空题 1.软件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度量标准是()和()。 2.为使用流程图描述结构和程序,限制流程图有五种基本的控制结构()、()、()、until循环、多情况型选择。 3. 软件的结构化设计(SD)方法中,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阶段,其中总体设计主要是要建立()。 4.层次结构的上一层是下一层的(),下一层是上一层的()。 5.一个模块直接调用的模块数目称为模块的(),一个模块被多少上级模块直接调用称为模块的()。 6.软件设计方法中的Jackson方法是一种()的设计方法。 7.模块的耦合性按耦合强弱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是:非直接耦合、()、标记耦合、控制偶合、外部耦合、公共耦合、()。 8.()内聚是指模块内各成分之间并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 二、判断题 1. 模块越多,开发成本越小。 2. 耦合是指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3. 内聚是指一个软件结构内各个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4. 在软件设计中应该尽量设计紧密耦合的系统。 5. 内容耦合又称为病态耦合,在很多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不允许出现任何形式的内容耦合。 6. 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是彼此相关的,并且以一个特定的次序执行,则这种内聚为时间内聚。 7. 概要设计阶段完成的主要文档是概要设计说明书。 8.模块的控制域应该在作用域之内。 9.用盒图和PAD图设计出来的算法必定是结构化的。 10.一个模块执行时,必须引用另一个模块的某些数据,则这个模块的独立性不强。 三、选择题 1.用()图描述的程序结构容易实现自动生成程序 A.程序流程图 B.NS盒图 C.PAD图 D.数据流图 2.()可以作为模块。 A.过程 B.子程序 C.函数 D.宏 3.下列关于模块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4文批试题

1.俄国文学批评家_______有一句名言:文学批评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 A. 车尔尼雪夫斯基 B. 高尔基 C. 别林斯基 D. 杜勃罗留波夫 2. 文学批评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A. 科学性审美性思辨性 B. 实证性科学思辨性 C. 感悟性思辨性审美性 D. 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 3. _________ 以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依托。 A. 先秦 B. 两汉 C.魏晋南北朝 D.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1._________ 以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依托。 A.先秦B.两汉 D.唐宋 C.魏晋南北朝 2.“诗话”这一批评样式是由_____________开创的。 A.刘勰的《文心雕龙》B.钟嵘的《诗品》 C.杜甫的《戏为六绝句》D.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3.“以意逆志”是由______提出的。 A.庄子A.庄子 C.孟子D.韩非子 4._____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文学批评家。 A.沈从文B.鲁迅 C.李健吾D.茅盾 5.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_____第一个发现并向读者举荐了田间、艾青、鲁藜等年轻诗人。 A.朱光潜B.周杨 C.胡风D.钱杏邨 6._____的《鲁迅批判》在鲁迅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A.茅盾B.郭沫若 D.李长之 C.周作人 1._____是法国古典主义批评后期的代表。 A.莫里哀B.约翰逊 D.贺拉斯 C.伏尔泰 2._____的批评代表了18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水平。

A.约翰逊B.圣·伯夫 C.维柯D.丹纳 3._____的批评对提高德国批评的普遍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A.斯达尔夫人A.王尔德 D.别林斯基 C.莱辛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 1._________所提出的“家族相似”论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A.维特根斯坦B.爱因斯坦 D.胡塞尔 C.波普尔 2.现象学是20世纪由______所创建的描述意识本质的哲学方法。 A.爱因斯坦B.海德格尔 C.胡塞尔D.维特根斯坦 3.20世纪文学批评是作品的_______。 A.附庸B.加工 D.脱离 C.再创造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1._______曾表明,小说评点的任务是要“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 A.冯梦龙B.刘勰 D.李卓吾 C.金圣叹 2.车尔尼雪夫斯基将________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 A.陀思妥耶夫斯基B.果戈理 C.托尔斯泰D.契诃夫 3.____________是一种充分阐释作品中潜在的性欲和无意识的批评流派。 A.心理学批评A.精神分析批评

现代教育技术学笔记整理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代教育技术学笔记整 理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1、信息时代教育的特点: 信息时代的教育 创新型、能力本位型; 凡是能提供学习环境、资源的地方; 辅助地位,知识的指导组织者 灵活便捷的个性 化教学, 混合教学 传统教育 知识型、学科本位型 以学校、教室为中心 主体地位,知识的传输者 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教学, 说 ①教育目标: ②教学环境: ③教师地位: ④教学方式: 教性讲授 ⑤教学手段: 段 ⑥教学内容: ⑦教学资源: ⑧教学评价: ⑨教育制度: 2、 AECT 的定义: 概念:教育技术是为了 促进学习 (一个目标) ,对有关的 计、开发、运用、管理 和评价(五个领域)的 理论 与实践 启示: 1、理论与实践并重 2、 教育技术的核心方法是系统方法 3、与学习相关的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对象 4、学习资源是改善、优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条件 3、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 现代教育理论 的指导下,充分而有效地 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方法 ,通 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创新性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来实现教与学优化的理 论与实践 。 “现代”的体现:★更多的注重、探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题;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 播教育信息的媒体 ★吸收科学的和现代的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科学化、系统化 4、 信息化教育定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信息素养 包括 信息意识 、 信息知识 、 信息能力 、 信息道德 等。 5、 现代教育技术: 20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我国使用; 研究对象是运用了先进技术的教学过程(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卫 星广播、虚拟 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 关注的主要是与先进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源。 6、 视觉教育发展阶段(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概念:美国 1906 年 《视觉教育》 1910 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教学影片记录 7、 从视听教育到视听传播阶段( 20世纪 30年代至 20世纪 50年代) 1946 年,拉森制定研究生教学计划,首次开设视听教育课程,培养视听教育方面的的专 门人才。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 依靠粉笔, 黑板等传统教学手 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以书本、电子课件、网络学习资源为主 多元化 评价方式 泛在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学习 1994” 很少改变 以书本为主 评价方式单一 学 校教学,仅针对在校学生 过程和资源 (两大对象)进行 设 两种性质)。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七章 现代远程教育 主要知识点 ?一远程教育概述 ?二网络课程 ?三虚拟学习环境 ?四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 ?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 ?教育组织在材料计划准备和学生支持服务准备两方面的影响;?技术媒体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把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 ?提供双向通信,使学生可以主动对话并从对话中受益; ?通常不设学习集体,主要用作个人自学。 一般认为,远程教育经历了由19世纪中叶兴起的函授教育;20世纪初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直到20世纪末期出现的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准永久性分离,通过多种现代传播媒体与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教育教学形式。 ?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因特网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兴应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的远程教育形态的出现与应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和抛弃原有的远程教育形态。 ?最显著的特征: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 ⑴从教学媒体角度划分 –函授教学模式 –无线电广播教学模式 –电视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 试点学校的批准情况 ◆1999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5所高校;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27所大学; ◆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14所大学; ◆2002,华南师范大学21等所高校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 ◆现在全国有67所试点高校 试点学校的发展 ◆教育部已陆续批准67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2001年春季,在校学生达到24万人; ◆2001年秋季招生后,在校生将达到40万人以上; ◆255名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生拿到学历证书,成为我国首批远程教育学历教育的首批毕业生。

全面品质管理简要概论

全面品质管理概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一、前言 (一)ISO-9000/2000中对有关质量名词的定义 1.产品:生产过程的结果。 2.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式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3.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满足使用要求所应具备的所有特性) 4.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5.控制状况与非控制状况“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特性的波动是属于正常范围, 此时的生产过程是稳定的,即称之为控制状况,反之则称之为非控制状况。” 6.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7.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8.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9.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10.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11.供方(Supplier):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12.程序(Procedure):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13.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4.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二)品质的发展: 品质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品质的演化过程 ·品质所代表意义的演化过程 价格→产品的一致性功能→消费者或使用者合用水准→在社会大众生活中所创造的价值。 ·决定品质力量的演化过程 卖方的生产导向→买方市场导向→社会导向。 ·品管技术应用层面的演化过程 末端成品检验→制程统计检验→生产系统品管→加入非计量因素的品质管理系统→进入策略层面,总合上下的全面品管系统→全员参与,形成全公司品管。 ·品质被重视层面的演化过程 某些人的例行工作→某些易行的技术→一项特定的组织功能→短期性战术→政策→长期性的整体策略。 ·责任归属迁移的演化过程 个人的→检验或品管单位(Section)的→生产部门(Department)→产品部门 (Division)的→全公司(Companywide)的→长期与全系统(Whole System)的→每个人的。

51-英语文体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英语文体学是运用文体学理论对现实中各种英语语篇进行描述、分析、进而发现并形成关于某一语篇文体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赏析能力的科学。本课程针对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课程包括文体学的若干基本内容:文体、文体学、常规、偏离、选择、前景化、普通文体学、文学文体学等。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体学的若干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这些理论方法并借助语料库技术对英语语篇进行分析和求解,进而提升对英语文体的理解。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通过文体学来探讨和理解由英语语篇所驱动的英语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英语文体学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发展途径。课程内容的选取基于掌握较高的英语水平,基本具备英语语法能力,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达到了中高等水平,能够不借助工具书阅读英语报刊、期刊、网络中文学、文化、日常生活、科普等文章并理解其主旨、大意,能够听懂VOA 和BBC的一般话题的新闻报道、社论或特写等,基本能够看懂原版影视作品,已经了解英语常用修辞手法等。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术语解析、片段文本分析和语篇层面的赏析,涉及文体学的基本概 - 1 -

念、皇家英语、小说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等,能够体现文体学的基本特征。 术语解析部分主要分析讨论文体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不同学者的定义、分类、例证等。 片段文本分析主要涉及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中的文体学试题的分析,包括解题思路、参考答案、得分要点等。 语篇层面的赏析包括不同语篇文体风格的研究、专家学者针对某一文体特征进行的学术研究以及对文体学的应用的观点等。 在讲解过程中,以《实用英语文体学》(钱瑗著)为蓝本,但不拘泥于一种教材,并根据文体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博采众长,适量取舍和补充。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与英语听、说、读、写等水平有关的听力、会话、精读、泛读、写作等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文体学的基本理论,并可以应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实际的语篇。同时,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还需要了解语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和交际者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的特性,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合适的语言,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发展语言运用中的文体感,最终学会正确而恰当地使用英语。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理清英语文体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理解并能够讲出英语文体学研究的目的; (2)能够大体知道文体学的发展历程,熟悉文体学的发展方向,明白文体分析的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 - 1 -

道德品质的概述

道德品质的概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常常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采取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道德品质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有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道德品质就成了心理学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所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学生具有道德品质不只是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现为道德行动,许多道德行动还应该培养成牢固的习惯。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每达到一定的时间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有着质的区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各个不周方面去进行,有时可以从培养学生道德行动和习惯开始,有肘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着手,有时可以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做起,不能机械地遵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动和习惯的途径。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 在我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品质教育的内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情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情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能处理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综合系统工程,主要用图像、声音、文字表现教学内容,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理想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我们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优势及其作用、缺陷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状况作一个综述,以期对现在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由于对“现代”这个词的理解不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指现在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教育技术,这种理解强调对传统的革新;另一种指现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由于第二种提法的范围比第一种广泛,本文把第一种称为狭义理解,把第二种称为广义理解。 教育技术的确切定义,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5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具有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的优势。 首先多媒体课件本身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极大地扩展知识面;其次多媒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减轻备课和板书负担的同时,教学手段的进步必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习作教学中引进现代电教媒体,学生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讲,有时还能动手操作。这样能再现生活情境,利于收集习作素材,激发习作兴趣,助学生掌握选材技巧,激发习作能量。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多数学者和教师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具体情景,提高空间想象力,找到理论知识的附着点,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节省了时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缺陷 我们已经知道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然而,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缺陷,多数人给出了差不多一致的观点,即:1、忽视师生情感交流。老师上课直接念课件,缺少了传统课程的师生。2、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教师在课件上放置的内容太多,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件上的内容消化吸收。3、部分多媒体课件质劣,设计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哨,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时只注意了花哨的部分,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得不偿失。4、许多教师缺乏很好掌控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使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正行的教学秩序。5、摒弃了学都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解决现代教育技术缺陷的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文体学第一章概论翻译及总结

第一章:文体和文体学 1.绪论 首先由一个故事引入: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学习归乡,姑娘和姥姥交谈的言语中充满了所谓的“大词”“正式词”以至于老人难以理解她的讲述。人们常认为正式的语体会显得更优雅,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任何场合都使用这么正式的语体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家里显而易见是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姥姥又是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教育的老人,姑娘理应使用非正式的语体,会更容易让老人理解。如何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言语是我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这就和我们要讨论的“文体”有关了。 另一个例子: 1.彼得他爸死了之后,他得换个活儿了。 2.他父亲去世后,彼得必须更换工作。 3.他父亲辞世之后,布朗先生必须另谋职业。 以上几个句子含义大致相同,但是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正式程度依次递增。我们需要把正确的语言使用在相应的场合中。文体学是对文体进行系统且科学地研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语言。 文体学的作用:1.文体学可以让我们习得的第二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2.帮助理解语言的多种变化,以便更好使用。3.让习得的语言更加贴近母语人士,流畅且优雅。4.帮助我们对文学进行鉴赏和批判。5.帮助提升词汇、笔迹学形式、修辞、语法句法的理解。 2.文体的定义 由于“文体”有多重含义,所以想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透过各种定义,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共性的存在:1.传统修辞角度2.结构语言学角度3.转换生成语言学4.功能系统语言学。 本书中的定义采用了语言学派的定义:(不知该怎么翻译才好,那就试试吧)

文本中显著的语言特征,写作手法和写作模式,以及出现的语言变体。 3.文体学的定义 透纳和《劳特利奇语言和语言学字典》都对文体学下了定义。教材中对文体学的定义是:文体学是用科学且系统的方式对不同层面的语言变化做研究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4.文体学的发展 在西方: 得益于修辞学和文学解释,现代文体学在19和20世纪得到发展。但是文体学常常被视为即是一门新学问,又是一门老学问。它的“老”,因为它源于古老的“修辞学”,古希腊等等大学问家都对它做过研究,它的“新”,源于1882年“文体学”这个名称才得以问世。Charles Bally Traite de stylistique Francaise法国学者巴依1902年著的《法语文体论》被视为现代文体学的一个里程碑。 巴依认为语言中的弦外之音暗示了不同情感含义,文体学就是要搞清影响情感的语言学标志。 德国学者斯必泽通过文体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被视为文体学之父。 1930~1950缓慢发展,俄国形式主义者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学派在这一时期对文体学发展做出贡献。 1950年至今,现代文体学达到鼎盛。期间第一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形式主义文体学占主流。第二阶段:70年代功能主义文体学更流行。第三阶段是80年代语篇文体学更胜一筹。第四阶段文字化文体学得以发展。 21世纪以来,文体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 中国的文体学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其后是唐诗宋词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带参考答案)word.doc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提纲 2016年12月20日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 1.概念: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1994定义)P3 AECT 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从教师、环境、 资源、设计、过程等方面加以理解)P9 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如下基本要素: (1)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 (2)环境——建设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资源——建设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 (4)设计——对多媒体与网路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 (5)过程——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根据刘雍潜提出的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教师能力应包含哪些方面的能力(从学 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应用能力三方面进行理解)P11 刘雍潜根据TPACK模型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教师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学科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的专业功底和与教学基本环节相对应 的教学能力,有“教学法—内容知识”(PCK)形成。具体包括:①……⑥。(P11 第5—9行) (2)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由“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形成。(P11,第 13—14行) (3)资源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是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由“技术 —内容知识”(TCK)形成,资源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则形成资源开发能力。…… 包括:①教学资源的收集与鉴别;②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处理;③教学资源的设计 与开发。(P11,倒6—3行) 4.根据我国教育部2014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P13 包括两方面的能力: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主要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该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 要求。(P13,倒5—3行) 5.《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应用信息技术转换学习方式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