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望江南》《武陵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望江南》与《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

2、通过对比阅读和赏析,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4.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品读法、对比阅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忧愁?你是怎么来表达的呢?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则通过写文章、写诗、写词的形式来表达和寄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词,体会一下两名词人是怎样表达忧愁的,同时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

1、学生听《望江南》《武陵春》朗诵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学生展示朗读。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自主独立的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意,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交流词意的理解和把握。

3、小组展示,学生概述,然后师投影,补充指正。

《望江南》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武陵春》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

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四、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对这两首词进行对比朗读赏析,找出二者的异同点是什么,并详细的解说一下。

2、小组展示,师生共释疑。

(一)作者不同:

望江南---温庭筠

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

武陵春----李清照

南宋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梳”不同

《望江南》中是“梳洗罢”

《武陵春》中是“日晚倦梳头”

从中,你能体会到词人的什么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和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和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看出词人满怀愁绪。两首词都用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心态。

(三)“愁”不同

《望江南》中是“肠断白蘋洲”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思妇的失望和怅惘情怀。

《武陵春》中是“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创意出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心中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转为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说“舟轻愁重”使“愁”有了形体、重量、动态。这种写法是化虚为实

知识拓展:

你还能记起哪些表现“愁”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小组展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6.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四)“情感主题”不同

《望江南》中是“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武陵春》中是“表达女词人内心中,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知识延伸:

情感表达与人生经历相关

《望江南》

温庭筠,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然恃才不羁,常替人代作文,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不为统治者所喜,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武陵春》

金军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五、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重点解说:写作手法相同:借景抒情

《望江南》中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通过斜阳的含情脉脉,流水的悠悠不断,表现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表面上写水,实际上也是暗喻望穿秋水的眼神,写景写情结合,写景自然贴切,尤有神韵。

《武陵春》中是“风住尘香花已尽”。

暮春时节的景象,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师总结升华:词中悟人生

忧伤的诗词就像忧伤的歌曲一样能抚慰人的心灵。生活中,我们难免孤单难免忧伤,那么让我们吟唱诗词,抒写诗词,我们会发现,生活即使忧伤,只要有希望,也会忧伤得诗情画意。

六、推荐作业:

1、背诵默写《望江南》《武陵春》。

2、收集李清照的词。

《望江南》《武陵春》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在诗词鉴赏方面重点要读出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再就是在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反复品读,是很必要的,然后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但是对于意味深远、含蓄隽永的词语,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

《望江南》《武陵春》效果分析

本堂课设计思路比较清晰,采用先诵读后分析的形式,层层深入的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配乐朗读诗词,学生自读,学生展示,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鉴赏表达的情感。本环节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喜欢朗读,爱上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词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加深对这两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在自主学习方面,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参考资料简单的对词意做到初步了解。为下一步的鉴赏和品味语言打好基础。

在小组合作讨论阶段,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合作交流,胡同有无,针对老师出示的问题,能够较深入的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在展示环节,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都举手回答,在这堂课上,教师良好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

知识拓展方面,学生们也能够及时的展开思考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引导和激发下进行充分的回答,更有助于对这两首词的深入理解。

《望江南》《武陵春》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文言诗词,《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本课五首词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个人情感和心境。

《望江南》是本课的第一首,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时代顺序来编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方便学生的理解来重新安排顺序。考虑到《望江南》和《武陵春》都属于婉约词,并且表达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本节课我们将两首词来结合理解,进行对比式的阅读赏析。

《望江南》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望江南》《武陵春》评测练习

【基础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筠()倚()斜晖()

脉脉()舴艋()

二、默写填空。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2、,载不动许多愁。

三、阅读理解。

1、对这《望江南》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梳洗罢”,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B.“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

C.“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

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

D.这首词以空灵豪放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征夫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含蓄深沉,不太容易理解,是婉约词的典范之作。

2、(2017年中考)对《武陵春》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是词人中年所作,借初春花开之美景,反衬词人内心之苦闷和忧愁。

B.上阕中的“欲语泪先流”,一个“先”字,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愁绪一下子倾泻出来,动人心弦。

C.下阕中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将词人一瞬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表达得一波三折,淋漓尽致。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将“愁”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这一写法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望江南》《武陵春》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我的设计是将两首词放在一块进行对比阅读,对比分析,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这种婉约词,写关于愁的词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从诗词飘忽的文字语义中去体验词人的万古情愁呢?朗读不失为一种诗词教学的好方法。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的是朗读环节,先是配乐朗读,再是学生模仿自读,老师范读,检查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感受诗词中主人公的情感。然而,在朗读中深度不够,给予学生读的时间不多,可能是学生课下预习的比较熟了,课上觉得学生读的很好,所以进行的比较快,提问学生朗读的不够多。

第二环节中词意的理解方面,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对照资料都记下来了,站起来回答的也不错,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了一遍,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学生们都掌握了没有。

作为鉴赏课,除了朗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我采用对比赏析的形式,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能够迅速找到两首词的不同点,但也只是老师投影展示的,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没有,没有关注到学生们的疑问,

词是高度概括的文学作品,其中的韵味是需要慢慢品读的。

在对比品读上我觉得深度还不够,也不够全面,如《望江南》中“独”《武陵春》中“泪先流”的鉴赏品味。在学法指导上,如如何从句式、表现手法、修辞等多层次、多角度对词作进行品读,做到品得细腻,品得丰实,品得透彻方面还需下功夫。

《望江南》《武陵春》课标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六至九年级的古诗词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新课标给出的阅读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侧重于学生的阅读和感悟教学,同时加入了对比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阅读中领悟词中的意境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品位诗词语言的水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