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成1205010114对中国好声音分析

唐成1205010114对中国好声音分析
唐成1205010114对中国好声音分析

《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一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在浙江卫视播出的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并引起了巨大反响。节目由那英、刘欢、庾澄庆和汪峰、担任导师,呈上新一轮激动欢乐的音乐盛宴。《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节目一出来就受到了观众朋友的追捧,究其原因。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众的参与心理(受众的行为与媒介环境的互动)。

当下,中国人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对于电视节目的观众而言,他们早已不满足于只是看别人在电视里玩得不亦乐乎,更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节目中,感受现场气氛,同时展示自己的个性与优势。《中国好声音》真人秀的真正突破还是在于将镜头还给大众这一普通群体。它的目标不仅是那些璀璨的明星或者备受瞩目的大腕们,而是普通人——这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意识。在让受众产生身份认同感、拉近与自己的距离感的同时,真人秀节目还因将话语权还给大众的创新理念满足了一些人的好奇感。《中国好声音》,其对受众参与心理的满足主要是借助官方网站和微博联动实现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观众都通过各种渠道给予节目反馈,《中国好声音》节目才有了存在的意义。节目组不仅在新浪、腾讯等微博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导师微

博、学员微博,还有效地利用微博软文及活动配合,加之一些关注《中国好声音》的明星如姚晨、冯小刚、张靓颖等在微博上大肆吆喝,这一系列的微博联动充分调动起广大受众参与的热情,使《中国好声音》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同时,每期节目播出期间,导演组会将微博平台上的精彩留言在电视屏幕下方以滚动字幕形式播出,使受众真正体会到参与《中国好声音》的快乐,实现了受众的行为与媒介环境的互动。

二、媒介环境对受者的影响

1、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者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家庭父母、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对受者的影响日益突出。首先,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无法避免和难以抗拒的信息来源。像《中国好声音》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吸引了受者的注意,延伸了人的器官,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获取广泛的大量的且极为丰富的信息从而加速受者的社会学习进程。

2、受者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

现在看电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调查数据显示,电视已经成为与受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大众传播媒介,所以人们在电视节目上更容易关注到《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

3、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受者使用大众媒介时间的长短是《中国好声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原因,但是媒介内容是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好声音》就

参赛者而言,无论是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都可以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这一点将刺激青少年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信心的加强,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就四位导师而言,他们在比赛环节中,只关注学员的声音,只为声音而转身,这不仅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行为示范即做事的专注性、笃定性,同时,四位导师专业客观的点评也影响着青少年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国好声音》也为青少年找到集体归属感。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中国好声音也对青少年有消极的影响:比如比赛选手利用观众和评委的同情心来取得入选资格等。

4、媒介内容对成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像《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唱歌真人秀更能吸引一些成年人倾听放松自己在工作后疲惫的身心,丰富他们的生活,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并且给出评价参与到节目中。或者是激发他们想要参与节目的欲望。

三、受者的自我调节

1、受者行为是其个体与媒介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受者行为与媒介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中国好声音》正是有了观众的支持的收看,才能发展下去。而受者的一些参与《中国好声音》的行为也是因为有了《中国好声音》这个媒介环境才能产生。

其次,受者的个体内部因素与其行为同样是相互决定的,人们以其原有的动机、观念和认识发生改变。在《中国好声音》中,许多青少年

以其原有的动机、观念和认识以各种方式和行为参与该节目,而这种行为反过来又使青少年形成了新的动机、观念和认识。

再者,受者个人因素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亦如此。受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需要、价值观等激活重塑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又在改变这些东西。《中国好声音》节目根据观众的反馈来发展改进节目,同时《中国好声音》节目也在改变着观众的性格、需要、价值观等。

2、学习的延迟性和受众的自我调节

学习延迟性是指人们经过观察学习之后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而是需要延迟到适当时机才将之外化。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许多人产生了系的行为,比如青少年,在看了节目后无法马上讲学习到的上进、积极等励志精神用于实践,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渐渐表现出来。

3、激发受者自我调节性强化,让受者自己教育自己

受者根据媒介提供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经过这种自我调节性强化,受者比较容易获得新的行为方式。

四、榜样与受众行为

1、学习榜样是一种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大众传媒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媒介信息可重复和放大作用,可以提高榜样的感染力而且信息传递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利于广大受众在短期内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在《中国好声音》中,会遇到自己敬佩或者喜欢的选手,像典型的人物,比如乐观积极的李秋泽在社

会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形成社会舆论热点,使榜样的行为更有教育意义、更有感染力。

2、榜样的力量榜样一般是指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值得学习推广的社会事件、观念等。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和迁移。首先,受者对媒介的示范行为的迁移表现在受者抽取媒体示范者的行为基本精神,将之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在《中国好声音》中会遇见具有励志代表的选手,可能会对观众形成较大的影响,不仅仅在发展音乐天分方面。也可能是生活、工作方面。其二,透过隐藏在榜样行为后边的道理或规范形成新的行为。在《中国好声音》中人们透过一些榜样选手不仅能悟出上进积极发展艺术,透过这些在我们更应该学会随机应变,临场不惧的品格。

3、榜样选择的原则。榜样应该具有时代性,要反映时代风貌,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报道新时代中的新思想新观念。《中国好声音》节目形式新颖,评委也是歌坛的大家,歌手大都是比较年轻的80.90后所以具有时代性,这也是它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广泛性,受众成分复杂,有职业,集团,阶层,年龄,性别等差异人们容易与自己相似的人认同。参与选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身份,年龄,是观众可亦根据自己身份等和选手对照,找到自己喜欢的选手。教育性。现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都很重视媒介的教育性。参赛的大都是积极向上的年青人,可以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六、强化的运用

1、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

正强化就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指能够增加反应频率的刺激物,如食物、水、金钱、表扬、鼓励。社会地位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强化物,它们是通过在行为发生之时或者之后加以呈现来提高反应发生率的,这种程度叫正强化。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都是对选手的正面宣传,发扬他们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梦想的那份执着。比如来自天津的一个歌手李秋泽、他喜欢编曲,创作、制作、演唱,会演奏乐器键盘、吉他、贝斯、鼓。音乐这条路,他已经走了超过10年,但他说,这只是开始,我会一直走下去,曾发布专辑《橙果》。2013年7月,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成为“好声音”第二季第三期选手,演唱歌曲《跟着感觉走》,最终选择导师阿妹。可以给那些正在文艺路上的青年极大地鼓励。

2、负强化要把握好度

负强化就是行为加强的结果标志着刺激消失。负强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对象摆脱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其实,负强化也被称为逃避制约或者逃避惩罚的反应。

常颖好声音年度“最不受欢迎”冠军大热门,假姓、假名、假年龄。姚贝娜虽然实力过人,但被认为泪腺发达,动不动就哭。毕夏的乌鸦嗓褒贬不一,喜欢的人多,诋毁的人也就不在少数。刘雅婷私下和台上判若两人,导师考核时对那英那句毫无理由的“我爱你”更是使印象减分的愚蠢行为。梁君诺盲选《浮夸》最后做出割脖子的动作确实令

人不舒服还有夸张的下跪动作。他们都赢得导师转身,但是,他们的那些陋习无疑会被一些人效仿,这就是媒体考虑不周到,本来提倡正强化精神,结果出现了消极心理反应。不过相信还是会有负强化的积极效果,大家由于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厌恶就会对照自身避免这些情况产生。

最后,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各种心理需求,成了电视娱乐节目制胜的“核心密码”和“无形的指针”。因此,《中国好声音》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电视人关注受众心理、把握受众需求有借鉴作用。

唐成

120501011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