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三一德育模式

二三三一德育模式
二三三一德育模式

“二三三一”德育模式

二——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三——集学园、乐园、家园为一体,

一——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学部教学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小学部的教学工作围绕“二三三一”工程,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

生有特长;集学园、乐园、家园为一体,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大力开展教研之风,求学之风,努力把小学部办成刻苦、勤奋的学园,为完成董事会提出的第二个四年规划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创造.

二、工作目标:

内强素质,优化教学,突显特色,加强管理。

三、工作要点:

(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做为康大人,要树立良好的群体威望形象。教师要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要以“心”换心,以情感人,教师要用博大的师爱,人格的魅力、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要自觉遵守教学常规,履行岗位职责,认真按学部要求,完成备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等工作。乐于接受学部领导,科组长,同科教师的随堂听课及检查,善于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基本技能,本学期计划举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武竞赛,教师用朗诵、设计解题思路、弹琴、唱歌、舞蹈、体育示范,来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本学期继续对教师进行电脑培训,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紧扣教材,自编脚本,制作水平较高的课件,经过考核,颁发合格证。

为营造英语氛围,学部规定每周三为英语日,推广和使用日常英语。

学部将创造机会,组织老师到校外听课、学习,适当机会请专家来校讲座。坚持参加广州市东山区、增城市的教研活动,虚心向同行老师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要求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备课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

(二)、提高质量,优化教学。

本学期继续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一个研究专题,每人一节研究课,每人一篇教学论文.

本学期学部在上学期研究专题的基础上,实施“和谐、激趣、轻负、高效”的专题研究。各学科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研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学部行政和科组长听教师的推门课,从第二周开始到期末,

采取不定期的方法听推门课,每次听完课,教师要主动交备课教案,教学处针对教案,考核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第二步,每个任课教师遵照研究专题于四月十五日完成一节个人汇报课,汇报课要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第三步是教研组展示课,要求各科组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在两轮研究课的基础上,推出展示课,反映学科教研成果,评出小学部的优质课。(三)、突显特色,坚持科研。

创英语特色。

本学期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兴趣,创设语言环境,发展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师要通过媒体、实物、卡片、挂图、游戏、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加强听、说、读的训练。

继续进行陈雷英语“趣味教学法”的实验,在使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日常英语。实验班的老师要在期出定好补充学习计划,期末要完成实验总结报告,并向领导和老师做实验课汇报。

继续进行张思中集中识词英语实验。

继续实行十分钟晚读制度。

为营造英语氛围,学部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天播放一首英语儿童歌曲或诗歌,每周播放一次英语动画片,每班设立一个英语角,每周一天英语日。

快速识字特色。

语文教学继续进行《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的实验。二年级实验班在识字的基楚上,加大阅读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和写作能力,编集实验班作文和日记选。教学处坚持对实验班进行阶段性测试。适当机会组织老师外出听课学习。

计算机特色。

本学期继续尝试编写电脑教材,力争体现各年级段的衔接与过度,体现知识的层次性,使电脑课的教学有章可循,便于检测。

为激发学生学电脑的兴趣,组织学生开展电脑竞赛,开辟电脑专栏,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为电脑特长生进行培训。

加强体育课教学。

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教师要按照体育大纲上好体育课,加强对“两操”的督促与管理,认真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活动,体育教师每月以年级为单位搞一次体育活动,学部搞一次体育竞赛活动。

(四)、加强管理,贯彻常规。

本学期继续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常规的教学检查有:

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教学处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和布置教学工作

科组活动制度:教研组每月一次活动,备课组每周一次活动。科组长要尽职尽责,教研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有准备、有计划,做到三个统一:统一重点,统一难点,统一分歧点;三个研究: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手段。每次活动要认真做记录。

本学期开展优秀科组评选活动,开学初各科组要制定工作计划,期末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

评选出优秀科组。

听课制度:科组长、任课老师每月要完成规定的听课节数,超数加分。

检查备课、作业制度:科组长对教师的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要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有签字、有记录、有评价、有小结。任课教师要按课时备课,要有课后小结,课堂教学要与教案一致。学生作业要求书写工整,格式统一。五月份以年级为单位搞学生优秀作业展览。

补差制度:开学初,每个任课老师要制定补差计划,为“学困生”建立补差作业本,并及时记录“学困生”的作业、考试成绩,科组长每月检查落实情况。期中考试后,任课教师在备课组交流补差的收获和体会。

验收制度:教学处在期中对语、数、英三科进行考试。并通过学科竞赛加强检查和验收。

评价制度:任科教师对期中期末试卷做质量分析,根据自我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教学处也将随机问卷调查,反馈质量信息,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建议。

对以上的教学常规,教学处将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不定期检查的方法进行。

全面检查:对教师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做普遍检查。

1、要确立"德育核心"的观念。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德育工作,对学生终身成长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成长状况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真正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掌握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强德育核心地位,一方面是要明确德育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不断改进德育方法,特别是考试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其他各育的课程和各项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中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灵魂。

2、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是德育工作的对象,德育的宗旨是塑造灵魂。而要使每个学生都得以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把一个个活生生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确立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真正摆在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待,教育他们学会做人,鼓励他们不断发展,取得成功。切忌把学生当作客体,脱离学生的实际,遭到学生厌弃。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要求,科学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学生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队和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在抓住共性问题的同时,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把育人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上。

3、确立"有效德育"的观念。有效德育,即德育的有效性,它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落脚点。而德育有效性又有整体和个体之分,整体有效性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隐性的;个体有效性通过我们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的可能效果明显,有的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效果不明显。为此,德育工作中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稳扎稳打,注重实效,努力提高每一项工

作、每一次活动的有效性;要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入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严格的约束机制、有力的激励机制,努力使个体的有效性聚集成部分的有效性,在逐步积累成整体的有效性。

4、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活动有序运行,以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必须确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为此,学校必须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通过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和领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的精神实质,增强他们"以法治学"、"依法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法制学校,聘任法制校长,开展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学校还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也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法,廉洁自律,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事业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发展。

5、确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项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面性、同一性等特点。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决不是一日之功,一人之力,而必须全员参与,全员负责。学校每位教师,甚至职员、工人等都是而且应当是德育工作者。只有提高全员育人的认识程度,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德育工作变得生动具体;只有依靠全员的渗透作用,才能使德育与其它各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学校党、政、工、团、队要齐抓共管,学生处、教务处、总务处等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班主任教师、科任教师、职员、工人要通力协作,形成一个以德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欣赏性德育模式

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无论教育界还是整个社会,大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如何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已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是檀传宝教授在对我国德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以德育美学观为理论基础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有可能为提高我国德育的成效起到一定的作用.基于此,记者就"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有关问题与檀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记者:檀教授,"欣赏型德育模式"这一提法令人耳目一新.我想,您是希望通过"欣赏"而不是"灌输"去实施德育.您最初是如何考虑这样一个命题的为什么要建构一种"欣赏型德育模式" 檀传宝:首先,为了提升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诸多教育异化现象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为"趣味"的丢失,没有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育,但是我们至少会认同的是,教育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取向,教育中人和人的意义的遗失等等肯定与超越性的缺乏,必要的趣味,境界等等审美要素的缺乏有关.因此教育"质量化"的应有之义之一应当是教育的审美化.欣赏型德育模式不过是这一审美化抉择在德育实践上的具体构想.如果说过去的德育相对简单,对规范,约束强调较多,那么逐步走向小康水平的社会在教育上是否到了一种不仅强调道德规范的简单授受,而且也开始追求道德教育的自由与个性境界的时候了呢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实际上是学校德育更高境界的一种设计. 其次,解决实际德育问题与困惑 在一些人看来,道德规范就是人生的绝对真理,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交给年轻一代.这种关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念使得道德教育成为一个纯粹"规训"他人的道德灌输过程.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从来就没有道德上的金科玉律,道德法则是为我所用的工具,道德教育的过程不过是特定个体在教师的关照之下自由选择价值标准的过程.这样两种决然不同的理念造就了两类基本的德育模式,我们可以大体上分别称之为德育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德育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孰优孰劣很难下绝对的结论.比较起来,似乎是现代德育模式更好,而且现代德育也的确"战胜"了传统德育.从文化的角度言,东方社会与东方德育迄今为止实际上仍然主要偏于"传统"模式,道德教育上的强制与灌输的痕迹十分明显.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在寻找一条"中间路线"——既传统又现代,既绝对又相对,既强调基本价值的引导又不妨害道德学习主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综合德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其实就是希望解决这样一个两难问题.我们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 "我个人认为:价值引导只是真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的条件,而非德育过程发生变革的本质.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工作者创设的特定价值情境中不断主动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图式,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 记者:您的解释让我们感到"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都非常重大,那么您能解释一下您的这一教育模式的深层次的教育思考或者假设吗 檀传宝:就我个人而言,"欣赏型德育模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德育过程是对学习主体道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过程.德育过程从实质上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迄今为止,德育界实际上主要信奉的是一种品德"转化"理论,即认为德育过程就是一种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化过程——教师由外而内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培养成人社会所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教学与管理》2010年2月2O日 中堡龟查宣堡 ◎四川宜宾学院任红亮 一 ,绿色生态德育的基本内涵 "绿色生态德育"是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和 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 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 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德 育观念,它倡导和谐,人文,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社 会精神,倡导人和自然,人和动物,人和植物及一切生 命体之间的共存共荣.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体现德育工作的人 文思想,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 都在极积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 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绿色环境氛围, 努力构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会一体化的生 态型德育格局. 二,在中小学校开展绿色德育的重要意义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 食问题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的严重威胁和危害,人 类正在深刻而严肃地反思.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共识.中小学校 作为传承文明,联系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 全球问题的客观要求,如何主动作出回应,培养出具 有生态理念和绿色思维的新型优秀人才,更好地推动

生态型的社会文明建设,是我国广大的中小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人,由于以自然界的"征服 者"自居,和谐的绿色思维习惯和行为不可能成为社 会的主流.而在生态文明时代,培养理性生态人,开展绿色思维与绿色习惯教育,是对生态与人类关系认识的理性升华,也是中小学德育的新课题,该内容深入 到中小学德育课堂,将为中小学德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中小学德育重点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展 开的,较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的思维 习惯中缺乏环保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中小学德育中,养成教育中的"自然,和谐"思想是一个薄弱环节,绿色德育更几乎为零.生 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和l谐发展,是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前提的发展.然而,一个f国家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其前提条l件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科学的生态环保理念和习惯,必- 须具备"一切生命平等"的理念.今天的中小学生就 I是明天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是经济建设l的中坚力量,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创造者. }他们是否具有绿色的,理性的生态理念与习惯,将直l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l彻实施,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的繁荣.因l此,重视中小学生的绿色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 J三,绿色生态型德育的实践探索 l近几年,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在积极地,尝试性开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 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论文题目: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作者单位:门头沟区工读学校 作者姓名:李志民 论文撰稿日期:2007年3月15日

论文题目: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内容提要: 论文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性、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多重性、德育工作的过程呈现阶段性和渐进性、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是独立性、养成性和渗透性的统一四个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特点谈了自己的认识,目的在于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富有成效的开展德育工作。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学校德育特点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法》及相关学习资料

浅议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新颁的《义务教育法》三十六条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款,使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所反思,德育观念有了新的提升。学校的工作简言之就是教书育人,德是人的灵魂,是独立人格的方向。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出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才能做到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统一,才能取得全面育人的效果。根据本人教育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性 任何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性都在于育人,在于培养接班人。学校德育的目的性,如同教育的目的性是客观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办教育,办学校,都通过系统的德育工作宣传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实现本阶级的教育目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存在没有目的的教育,都不存在没有目的的德育。社会主义的学校从不隐瞒自己的办学目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目的是服从于这个目的的,是和这一目的一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做了全面的阐述,为我们办教育指明了方向。回顾建国以来我们办教育的历史,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的有忽“左”忽“右”的偏差;有政治运动、政治斗争、全盘西化的干扰和影响,但是,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一贯的,是一致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的德育工作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大方向,一如既往的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目的。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帮助我们的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具有多重性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具有客观性,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具有多重性,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丰富多彩。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有层次的,是多方面的。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理解德育工作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才能自觉的按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减少盲目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政治立场的,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即解决人的人生观问题,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立场坚定、政治合格的接班人。如果我们的青年学生政治立场出了问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站在祖国的对立面,站在党的对立面,站在社会主义的对立面,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的德育工作岂不可悲?所以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观点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美育在立德树人、“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阐明了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之于实现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价值,进一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当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围绕“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出一系列建议。 学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在人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具体而言,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更没有得到有效挖掘。理论上,艺术教育在审美性和道德性之间徘徊;实践中,艺术教育具有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艺术教育(尤其是农村艺术教育)课程开课不足、师资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纠结: 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背离 历史上,唯美主义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的观点,认为德育的目的、精密的思考、深刻的思想跟艺术作品毫不相干,艺术的目的是追求审美价值,美与内容无涉,艺术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正如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自身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路线向前发展。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只表现它自己。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这种唯美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导致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背离,而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对立,势必将伦理道德从艺术视域中驱离,从而使艺术失去美的内涵与灵魂。一件艺术作品即使审美价值再高,如果有悖于社会的伦理价值规范,也称不上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艺术教育如果完全流变为追求纯形式美、装饰美的话,将无法满足人的内在审美需要。人既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宽泛、朦胧的纯粹美与形式美无法展示人们渴望了解的相关时代、生活、生命及人生的丰富意义。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审美需要借助认知、联想等心理活动,这就不可能不涉及道德领域。将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对艺术与德育关系的曲解。 因此,艺术的道德性并不抹杀艺术的审美性,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矛盾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是审美性与道德性相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异化: 功利化和技艺化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艺术教育越来越陷入功利化、技艺化倾向。艺术教育功利化是指忽视美育的育人价值,仅着眼于名利,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技艺化即指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育人功能现象。 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并没有显示出美育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有的甚至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知识技能教学,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艺术审美体验几乎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完全取代。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存在着艺术教育非艺术化、艺术教育专业化、艺术教育成人化、艺术教育时装化、艺术教育尖子化、艺术教育庸

课题申报范文:2025-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德育模式是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仅仅依靠老师的苦口婆心和枯燥的说理是不行的,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开展,学生通过微信、QQ等软件,在无意识中接收了大量来自网络和其他媒体的信息,而且是主动接受,这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能否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变成“互联网+”德育的模式,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学院的德育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课题界定: ①“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②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③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学校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①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美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在196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整套的高职教育体系。在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施中,注重全面主义,注重“以人为本”。②新加坡高职院校德育概况:它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办学特色和长处,注重使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并对传统教义进行创新。③日本高职院校德育概况:日本的高职院校体系完善,有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之分,有国立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别。④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概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势严峻,方法枯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以特定的高职院校环境为例,结合Web4.0的时代特点,运用“互联网+”的方式,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新路径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5、课题理论依据: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②邓小平教育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③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研究目标:①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调查报告;②发表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论文2篇 7、研究内容:本课题的主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 8、研究假设:以“互联网+”的模式开展德育工作,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色,促进高

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效果

展开书卷,敞亮德育工作之窗 河北区新开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效果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新开小学的德育主任庞琨,我工作的主导思想是,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位工作,触动心灵的德育,才是成功的德育。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努力探索,创新模式。基本形成“积淀文化·培养习惯·创新品牌”的学校教育体系。即以读书活动的开展为重点,营造书香校园的育人氛围;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载体,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自律、自信、自强”的品质;以爱心活动和本土文化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彰显书香校园特色,将快乐读书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多年来,我校将开展读书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阅读网络,让学生在书的浸润下得到思想的提升,着力营造一种浓郁、纯厚的校园文化特色。 我们每间教室内都建立了“开放式书角”,在楼道内设置了“开放式书架”和开放式书吧,课余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阅览、借阅,在方便他们的同时培养了自律、自治,讲诚信的品质。同时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每项活动都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如:制作读书卡、读书报、藏书票;举办“金色童梦”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召开读书交流会等等,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思想得到了提升,有的学生说:“读书让我享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还有的学生说;“读书使我看到了一个更精彩的世界”,学生张张笑脸,让我们感到了读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抓住时机,进一步发挥读书活动的教育优势,从学生的具体实践入手,结合区情、校情,我校搜集编写了《河北区文化名胜(朗读本)》,培养首批文化河北小导游,本学期开始又将朗读本作为我校德育校本教材,在全校各班进行推广,让学生在阅读朗读的同时,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使读书活动更加深入。在学生读书的同时,我们十分关注家庭读书的引导,每届读书活动家长都是全部参与,利用读书节和家长学校,有针对性的的开展各种主题内容的家长读书论坛活动,我们从家长读书交流,到在家庭中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再到如何指导孩子写作等内容,进行指导,并将其中优秀的读书成果装订成

2020江西教师考试备考: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2020江西教师考试备考:教育学知识之德育模式 1.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指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美学精神对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实现“唤醒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的德育实践模式。对话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具体指教育者在对话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自由、平等、尊重、合作、互惠、真诚、和谐的教育环境,借助对话这一方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经验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和提升自身道德认知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因此,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过程中提倡自由德育,反对灌输,力求在德育过程中实现教育对象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以及蕴藏其中的内涵价值。 2.对话德育模式 从理论上说,对话道德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代社会生存理念的关注,比如交往实践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等。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该模式强调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及开放原则。应该说,对话性德育模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整体教育情景之中。在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3.励志教育模式 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德育创新,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模式。三大步励志教育,主要是学生励志每日三大步,一天内实现德育的三个层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采用的

德育工作特色简介

本溪市十中德育工作特色简介本溪市十中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完全中学,现有初中教学班十三个,高中班五个,小学教学班十九个。现有教师152人(其中初中专业化教师44人,小学部教师70人)学生共计1567人,其中中学部589人,小学部878人,学校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490平方米,绿化面积4400平方米。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学校的软硬件育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还有全市一流标准化体育场馆。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几年中高考勇创佳绩,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和校园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学校的辍学人数逐年减少,先后多次荣获省市区的荣誉称号。学校的多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得到学生家长的赞誉。 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以德育为切入点,开展教育创新,用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师生的个性特点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特色的德育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中以全面落实育人目标,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做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重点,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形势,新

任务学校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以科研引领为抓手,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以创新的精神大胆改进德育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以“五净”教育为亮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规范。进一步强化品德教育,发挥政治教师的作用和学科优势,实现德育科学发展,拓宽德育渠道,创新德育形式,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形成了我校的德育特色。现就我校的德育特色做一下具体介绍: 特色一以“五净”教育为准绳,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自理能力 开展了“净身”教育。学校加强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针对秋冬季多发病季节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学校篮球队、田径队坚持训练不松懈,组织开展了学生跳绳、踢毽子、长跑、篮球等比赛,各项比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了“净言”教育。各班开设了读书课,举行了读书讲座,人人办手抄报,展示读书收获,举行了学生课外读书摘抄本展览和语文诵读比赛。开展“我为团旗增光彩”广播节目,培养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推广文明用语和普通话活动中,学生成为小绅士和小淑女。“净言”活动让校园内的书香更浓,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影响学生,学生们在活动中大有收获。

(完整word版)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现状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德育课题实验方案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德育课题实 验方案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德育课题实验方案一、实验背景 (1)我校位于广东粤北山区,注重以广东特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班级自主特色活动、主题队会、德育课程活动、课程育人、德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阳光30分活动等加大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教育,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如师生关系的对立、父母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对立,同学之间的对立,再如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故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体验尝试解决。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败。 因此,我们提出“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

究”课题,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广东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地方乡土文化古诗乐韵、钢城全国劳模的“东元”精神融入体验感恩、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融入德育教育里,加强升华思想品质和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实验目的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的课题,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韶钢四小德育实效对策研究为目标,努力把广东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家庭社区德育环境与校本德育实践相结合德育模式,地方乡土文化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模式,钢城全国劳模的“东元”精神与争做“四有”好少年榜样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少先队员与贫困山区小朋友手拉手关爱教育活动相结合德育模式,古诗乐韵阳光健康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艺术相结合等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学校德育特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德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注重树立和提升教育新理念,引领学校破解德育难题、创建德育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未成年人的德育管理水平,一是为教师

学校特色介绍

学校特色介绍 巧读“博雅”新说“六艺”争创德育特色先进学校 近四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克拉玛依市雅典娜小学坚持“以生为本,特色立校”的方针,以“博雅”文化为载体,确立“德育”为学校办学特色,提出“让每一株幼苗都茁壮成长为一颗大树”核心办学理念。开创四大教学特色,优化育人环境,关注过程,注重实效,培育“文雅学生”“儒雅教师”,探索建构新型“博雅”“六艺”德育序列化育人体系,打造“德育”特色先进学校。截止目前,学校“德育特色”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实效,现将具体情况进行介绍: 一、学校概况: 克拉玛依雅典娜小学始建于2010年9月,校园占地面积512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095平方米。建有综合教学楼“雅苑”、科技楼“慧园”、体育馆(羽毛球馆)实验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校医室、图书馆、语音室等各种专用馆室以及能同时容纳352人的明德讲堂以及300米跑道运动场,硬件设施一流。是一所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汉语言全日制完全小学。校园规划充满现代化的气息,饱蕴“博雅”文化,为学校德育特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德育为本巧读“博雅”新说“六艺” 巧读“博雅”:“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与教育相联系,由古希腊最先倡导,被称为 (Lib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现在学术界和社会普遍认同是:博雅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

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这在国与“素质教育”的涵最为接近,即为一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在古希腊“博雅教育”理念、当代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引导下,雅典娜小学确定以“博雅”文化教育为底蕴,打造德育特色学校:“博雅”包括“知”与“行”两个层面:“博”首先指渊博的知识,包括人文和科学两各方面,其次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雅”,化于心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外化于形即优雅的气质。我校实施“博雅”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成人与成才相结合,培养具有渊博学识、高雅气质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打造德育特色先进学校。 在学校德育特色、“博雅”文化引领下,学校集思广益,准确把握教育方向,确立主题鲜明、涵丰富的“三风一训”:校风:“厚德博雅行健致远”,校训:“正德雅行博学睿思”,教风:“雅心育人,润物无声”,学风:“慧而明理,敏而好学”。为了使“博雅”文化成为打造学校德育特色的精神标志,学校以“博雅”文化为基本元素,先后创编校歌,设计制作校徽、校旗、校园“博雅石”等文化标识,为展示学校形象,推动学校德育特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说“六艺”:自教育出现,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周礼·保氏》中提出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它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不管它曾经合理与否,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除了知识素养外,道德品质不可或缺。无论是古希腊的“博雅教育”还是中国儒家的“六艺”教育,都体现了一种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理想。坐落于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苗园路15号的雅典娜小学,一所以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的年轻学校,她智慧地将中国

德育课题研究

《中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一、课题论证 1、选题意义 社会发展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文明习惯,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将来社会的发展,学会做文明人,做社会人,我们必须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2、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的应履行的义务”中指出: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十六大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等,都为这个课题提

供了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据,也为其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 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途经。 二、目标内容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学生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1、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以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校内外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学校为主阵地,学生文明习惯的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懂得基本的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争做文明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推动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从培养文明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与诚信意识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目录 1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3体谅模式 4社会学习模式 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折叠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 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德育工作成效简述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中央八号文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国家六部门十一号文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努力增强中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中职学生群体往往具有性格特征多样、品德养成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长期以来,本市中职德育工作始终正视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是以德育课为核心、其他课程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日益优化。在课程体系上,逐步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等五门德育课为主,时事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教育为辅,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相互配合补充的格局。在教育内容上,明确以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并按学年段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按照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职业成长需要以及贴近社会热点问题的“五贴近”原则,着重以学生的身边事为切入口,逐步提高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育人方式逐步完善。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市场和企业需求,将学校教育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对接,并积极利用行业、企业和专业的优势,以技能大赛、校园文化建设、岗位实习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四是以各部门沟通合作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部门多方协调,调动社区、街道等社会资源,为中职学生参与各类主题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人力资源和学生科着力推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启动校企合作项目,鼓励中职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学校共青团组织以十八岁成人预备期系列教育、中职学生生涯导航行动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团组织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组织致力于学校-家庭-社会等三个环节的有效沟通,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组建家庭教育、开设讲座和心理咨询。 但是,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中职学生结构的多元化都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形势,中职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

第六章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 由于道德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道德教育对象及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等原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很难形成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是,由于德育模式的策略化与可操作性,比较接近教育实践,容易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近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很多教师与学校都试图建构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对象。 一、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首先应弄清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在英文里,一般有两个英文词汇与“模式”相对应。一是model ,意指“模型、原型、样式、假设模型”,其通俗意义指可以模仿学习的典范、范例。二是paradigm,译为“派典”,又称范例、样式、范式,它主要不是理论本身的内容,而是理论所揭示的思考方式(ways of thinking)或研究的形态(patters for research)、研究架构。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模式这样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见“模式”一词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由它们指导着有特定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动。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在我国,对德育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等。究竟如何把握、理解这一概念?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讲到德育模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对德育模式概念作如下理解: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再次,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含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