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家校关系 加强品德教育论文

密切家校关系 加强品德教育论文
密切家校关系 加强品德教育论文

密切家校关系加强品德教育

摘要: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应密切家校关系,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家校关系;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074-001

一、让品德教育融入家庭

父母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品德课要从课堂向家庭扩展,以及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一课,为了把课堂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行动,特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家家环境优”课外延伸活动。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实践能力,针对这个问题,要求同学们与家长一道行动起来,搞好家庭、楼道卫生,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活动内容有1、大门卫生;

2、楼道卫生;

3、住房卫生;4厕所卫生;5、阳台卫生;6、厨房卫生。)此活动与家长密切配合,一个月开展一次,并请家长在活动回执单整理项目后的()中画“☆”,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再教育。这项活动开展后深得家长好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核心素养论文 (终稿)

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拓宽核心素养发展之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初探 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学王春林 摘要:本文从实用主义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出发,围绕学生素养的培养,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时弊,提出构建初中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主张。即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关系。这样的数学课堂应当拥有和谐的氛围,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充盈教师的智慧之光,激发学生的自主之思,也必将值得期待。进而,笔者对初中数学实施“生态”课堂建设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关注以及教师智慧与学生自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生态”课堂核心素养自主智慧成长 正文 当前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教师及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的合格公民,数学学科教学当然应当承担起其应有的使命。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可见,其一,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路径依赖于学校,依赖于学科教学,学科素养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的基石,学科素养培养关乎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败。其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人的角度出发,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教学,思考学校的一切活动。 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数学学科教学,我们发现:我们的教学理念已从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本位)发展为培养学生能力并重(人本位)。我们进一步发现:教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固然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但我们真正所要做的应该是在这个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学会有逻辑的推理,辩证的去判断,即让学生获得成长和成长的力量,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以此视角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无奈的承认:我们的课堂却几乎没有发生太多质的改变,PPT、投影仪、互联网+等等再高超现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堆砌不起理想的完美课堂,僵化、机械、死板的教学形态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数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生态”?“生态”原意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学生核心素养论文

武汉市旭光学校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假期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针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六年级组邹四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与实践。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理解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这同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只讲语文能力相比较,教学目的的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有整体素质培养要求。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如现在教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要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相结合,才是针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的有效活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做法总体上同一位教育家指出的相同,他说:“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其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教学要给学生四个实用的课堂。一是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如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二是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三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区,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所在地。在教学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让学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篇一】 题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实行三维教学的目标,即达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方式是显性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常常被教师忽略。而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重知识文化而轻情感品德的现状,因此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开展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依据《试行》中现阶段我国基础性思想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转变传统的侧重传授知识形式的方式,而构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使其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

重点内容。因此清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含义,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我国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里的情感既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又包括快乐、爱、审美情趣等心理体会;态度也不是局限于学习的态度,也包含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融合,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融合等。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带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递进性特征,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低到高的发展整体。当前课程理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方法、习惯与科目对其产生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培养甚至强于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因为难以用精确的语言进行量化与限定,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所以难以有效把握与衡量。因此,新课改按照学生的成长特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分析。 (一)以美学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 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班主任如何有效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新华镇中心小学马海英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是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实践研究论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 各学科教育者,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将生活作为基础的教育学科。因此,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核心素养在该学科中的渗透。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核心能力和必备素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和魅力充分表现出来。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 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 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 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 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 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 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二、如何让核心素养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关键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兼顾过程和方式,技能和知识以及价和态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学校将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到实处的一项 重要措施。因此,教师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 征,并结合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寻找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核心素 养之间的落实点以及触发点。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就应该加强教师的核心素养思想的认识,进而才能与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就是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够将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 透。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表率作用。身教大于言传,只有这样不断地提升自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

小学德育教育 作者:任精忠、陈坤、李波 摘要: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关爱与呵护,总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着“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容易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德育工作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个性突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而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就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那么作为数学教育的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联系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

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例如四年级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三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三篇 (篇一) 作为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 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 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 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学习生活中去。下面我将谈 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 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 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 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 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 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

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 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 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 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 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 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 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 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 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 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 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 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品德教育设计教学论文

1关于设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顾名思义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对所要教授给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设计教学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用我要去哪里、我该怎么到达那里和我怎么确定我已经到达了那里,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三个问题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教学方案,要想进行一个能够将品德教育完全渗透进课堂之中的小学设计课程的制定,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小学品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文化课教育,若单独将其拿出来进行教学的话,不仅浪费了在学校中仅有的课堂时间,更容易因为死板的教学而对学生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提倡在日常文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加入品德教育的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品德教育对自身的洗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加强。2 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之后期望取得的最终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只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期望值,更应该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避免教师忽略学生接受能力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的情况发生。教师在制定一个学科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该堂课所要学生们学习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工作融合进来,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将品德概念传递进学生的心里。比如在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为让学生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想要的飞机图纸时,再加一条,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制造出他们的人花费

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让学生体味在简单的模型设计之下蕴含着的浓郁的坚定意志。这样不仅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飞机历史的理解,更能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3 分析教学要素、制定教学方式要想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在适当的课堂上进行与之相关的品德教育,由于孩子爱玩的天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本书面化的知识进行更深度的理解,更能通过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开拓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生动精彩的竞赛活动,例如废物再利用设计比赛,学生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开动脑筋,将生活中用不到的东西再加工成为精美的小物件,提升自己对美的意识,更能因为比赛的关系激发起强烈的竞争意识,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在竞赛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摒弃以往单一的赛后评分方式,鼓励学生都站出来为自己的作品进行拉票。这样学生们就会因为想要表现得更好而更加自觉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可谓是一举多得。4 教学效果当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全部完成之后,就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的时间了。教师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在课堂结束之后询问学生这一堂课过得是否开心,并让同学对这堂课的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同学们的建议之下不断地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争取让最多的同学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学习到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更 能在教师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式中学习到优良的思想品德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品德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5 结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在课堂中将道德知识 很好地带入,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们受到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作者鲁凤华

论文《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论文《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摘要:什么是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实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让教育回归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一、转变理念 核心素养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甚至还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帮助者与好伙伴。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提升责任感与幸福感。所以,提升教师素养是关键。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生。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作者姓名:单位:邮编: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育人要先从德育开始,教师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成人,思想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危险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都应铭记的治教指南。本文就自己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三点做法与感悟"不言放弃、及时鼓励、真情奉献"和大家交流。 关键词:不言放弃及时鼓励真情奉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常常感慨:当教师越来越难当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常常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面对这种种情况,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但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举措一:不言放弃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弃。如果老师们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而只是今天看看这个孩子太调皮了,父母都不在乎,我何须在乎,放弃算了;明天看看那一个不顺眼,再管也无用,放弃算了。今天放弃一个,明天放弃一个,这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么,学校教育又还有什么意义呢?二十五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面对"差生",绝不言放弃。多年的育人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例如:我班王祥同学,原在楚雄就读,因为父母离异,父亲没有时间管他,该生渐渐地变得羁骜不驯,出口成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原来一、二年级的好学生变成了班上的品学皆差的学困生。无奈,父亲只好将他送回老家由奶奶照管,并转到我们五年级班就读。刚来时,由于自己从条件较好的子弟小学转到乡镇小学,一切他都表现得不习惯。当我了解了他的情况后,觉得他并非无可救药。于是,课间经常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课上经常用眼神提醒他专心听讲,鼓励他大胆发言,并时常与他奶奶沟通;还让同学多关心他,共同帮助他进步。慢慢地,他对自己有了信心,行为习惯改变了许多,成绩也稳步提高,对我越来越敬重。小学毕业时,他以成绩和品德双优升入中学。 举措二:及时鼓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有这么一句话:"说你好,真的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真的不好,好也不好。 "作为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班的凡丽同学,刚从山区转来时,语数两科成绩都比较差,还经常不完成作业,同学们都看不起她,她更加自卑。于是,我平时留心观察她的举动,发现她很关心班集体,还乐于助人。如有时放学后她会主动留下来把全班同学的课桌椅摆整齐;看到桌椅脏了,即使是冬天,她也会去提冷水来把它们擦干净;不管谁有困难,只要她能帮的都热心去帮助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2)

品德与生活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

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觉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充分体现 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一个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表现在:能主动的、 积极的、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 学意识,自觉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解决数学问题、打好 数学基础、感受数学的应用,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 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思考的氛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例如, 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利用学生已有的“太 阳从东方升起”的生活经验,先确定东方,再来认识其他三个方向。 这样就把教学视野拓展到了生活空间,利用生活原型来有效促进学 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利用从粉笔盒抽出粉 笔和放回粉笔的动态过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物体占有 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还有在学习“搭一搭”时,老师先 出示两幅从物体前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前面:右面:然后让 学生通过想一想、搭一搭、说一说等活动,知道有多种可能的情况,

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形状。最后,大家通过想一想、搭一搭确定了 物体的形状。教学过程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 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 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2)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以合情推理为主。“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推理策略。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老师要求学生把圆柱形的胡萝卜削成等高的圆锥,并猜测圆锥的体 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圆柱的1/2,有人认为是1/3,也有人认为介于1/2和1/3之间。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借助观察与实验进行 了大胆猜想;我们也可以运用类比提出猜想,如根据“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可以类比推断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在自主参与的推理活动中“领悟”出来的。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并不仅局限于课堂,一些有效 的课外活动及游戏方式同样是培养推理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亲身体 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学“长 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让学生估测自己身边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 体的体积,如:自己铅笔盒的体积、教师讲台的体积、教室里电视 机的体积、上课的教室可以容纳多少体积的物体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 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