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熟人社会形态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研究

高校熟人社会形态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研究
高校熟人社会形态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1), 1940-1944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21470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214707.html,/10.12677/ass.2019.811265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Formation in the University

Qingbin Han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nshan Liaoning

Received: Nov. 1st, 2019; accepted: Nov. 13th, 2019; published: Nov. 20th, 2019

Abstract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an obvious tendency or characteristic of “administration”, and also presents an obvious social form of acquaintance.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forms of acquainta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governance process and political ecology of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forms of acquainta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academic valu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form of acquainta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s a simple 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influence.

Keywords

University Governance, Bureaucracy, Acquaintances Society

高校熟人社会形态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研究

韩清滨

鞍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辽宁鞍山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0日

摘要

我国高校治理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或特点,同时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熟人社会形态。高校熟人社会形态的存在对高校治理结构、治理过程以及政治生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我国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必须予以充分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高校熟人社会形态形成的研究具有重

韩清滨大学术价值。本文在分析高校熟人社会形成的基础上,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并对其产生的影响作简单的分析。关键词

大学治理,科层制,熟人社会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21470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高校作为现代专门教育机构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就其内部治理结构与过程而言,我国高校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层制特点,也兼具较为明显的熟人社会形态。这种熟人社会形态与科层制共同发挥作用,塑造了大学的治理结构,主导着大学的治理过程,形成了高校真实的政治生态。然而在我国,高校熟人社会形态是被作为一种既定的普遍的社会事实来直接使用的,事实上,有关高校熟人社会形态形成、特点的理论分析存在诸多误解与错误,急需理论上的解说。2. 高校熟人社会的形成

2.1. 熟人社会的概念

在中国学术语境中,熟人社会一般用来说明或解释传统乡土社会的某些特点,普遍的将这个概念的发明权归入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下。他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这样论述,“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所影响的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概括来说,熟人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因血缘、地缘、业缘、物缘、神缘等所形成的一种紧密型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所构成的关系网,就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内部运作机制以及个人的行为逻辑与所谓的陌生人社会是有着较大的区别的。熟人社会形态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对正式制度的规避与非正式规则的泛滥,情感、关系、面子、背景以及利益互惠等所形成的体制机制主宰着真实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人熟是宝”、“熟人好办事”正是其世俗化功利化的形象表达。

目前,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而言,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迁,正经历着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向一个大型工商社会的“蜕变”,传统社会的结构、价值、规范以及一切社会文化中的细节都发生了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体现在人际关上,即是一个陌生人世界的逐步形成。非常有趣的是,这种民族国家内部的“陌生化”进程是与最广泛意义上的“全球化”同步进行的。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形成了小小的“地球村”,而在一个文化体内却形成了一个陌生人世界,人们的交往需要庞大的刚性制度来维系,这是当代民族国家存在的唯一形式。

探讨在大型工商社会里即一个最广泛意义上的陌生人社会里,最狭义的熟人社会的形成机制问题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通过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组织(企业)、NGO组织以及体制内的“单位”,甚至一个平常的居民社区的有效观察,我们发现尽管这些“观测节点”较比传统“超稳定结构社会”(金观涛语)的人口流动速率要高许多,但现代人生活或生产的时空环境还是相对稳定的。这根源于人类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及安定的秩序的“刚性”需求。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利益的结合以及社会文化网络的形成,在人际关系层面则表现为一种不同于陌生人社会的一种私人信任与亲密关系及其规则。这种广义上的文化

韩清滨

(精神与物质层面均包括)需求正是形成熟人社会的基本动力,是熟人社会形态形成机制的逻辑起点。

事实上,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一直交互相存的、共生的,都属于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气质”,它会一直存在下去。

2.2. 样本、形成与机制

高校作为现代专门教育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是知识传授与价值熏陶的场所。但大学的“围墙”内,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而是存在着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我们的观察节点性人物就是这一中层干部群体,他们是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连接点”,一边是校级领导,另一方面是广大的教职员工。他们在整个大学治理以及真实的大学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大角色。一个典型的大学组织机构如下所述[2][3]。

“中层干部”与校级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的班子成员,共同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这种现代教育组织里的小型熟人社会或熟人社会形态是有根据的。我们判断一个高校是否具有熟人社会形态,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观测:第一,是否存在权力中心人物;第二,是否存在非制度化的利益互惠;第三,是否具备高度交往频率;第四,是否具有情感上的信任与依赖[2];第五,时间是否足够长;第六,是否具有一定的或相对的封闭性。

中国目前大约有三千所大学,因此研究样本或对象的数量是惊人的,但好在中国的大学也具有较强的同质化倾向,因此观察与测度研究样本工作上是可以实现的。作为在大学工作的一员,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学校治理过程的实际参与者。只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感”,一个长期在高校工作的人是可以感受与掌握这些基本事实的。这种方法在社会学上被称为参与观察法,是实地调研方法中的一种。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认为,高校熟人社会一般是围绕校党委书记与校长两大权力中心人物渐次形成了两大“政治圈子”。一方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治理的基本结构,以校党委书记为核心的党权,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权,塑造了高校基本的政治权力关系网略。这两种权力系统都具有严格的科层制特点。另一方面,围绕着这两大权力系统发育出一种稳定的熟人关系,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正式制度界定的私人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正式的权力体系以及私人的熟人社会关系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塑造了高校真实的政治生态。需要强调的是,高校的熟人社会形态因着各种制度条件、精神条件以及物质条件的不同,较之其他类型的熟人社会有着比较突出的特点,本文将逐一将其概括出来。

3. 高校熟人社会的特点

熟人社会所呈现出的一般性特点,主要包括:(1) 人情交往的普遍性。在以血缘、地缘、业缘、物缘、神缘编织而成的熟人网络里,人情交往成了这个网络里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的原则,结成了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帮助、互通音讯的交往团体,团体里的人都不能逃脱这个圈子,否则就失去了在这个团体生存的合法性,情感贯穿着团体生活的各个方面;(2) 封闭性和排他性。“熟人社会”易于形成有共同利益的小团体,于是就有了“自己人”“外人”“圈内人”“圈外人”“我群”

“他群”的区分,会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派性问题;(3) 强调私人关系处理法则而忽视正式制度的规范,也就是说某种类型的“潜规则”横行[4]。

高校熟人社会现象或形态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与其他类型熟人社会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现归纳如下。

3.1. 高校熟人社会的类型特点

首先,从熟人社会现象发生的场域来看,这种熟人现象发生在较为现代的大学或高校的治理过程之

韩清滨

中。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我国已经是一个大型工商社会,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从整体范围上讲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整个社会的基本运作基本上是由“法治”来维系。作为现代专门教育机构的高校,以其独立的法律人格存在于一个广泛意义上的陌生人世界,但他的内部却呈现出熟人社会现象,是一种大型陌生人社会中的小型熟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是与传统乡土社会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说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某种类型的熟人社会,是指整个社会是由无数个小型熟人社区组成的,是分而治之,在整体意义上不存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法治与政治治理。所以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视角来看,它是一盘散沙,不具备形成大型陌生人社会的条件。因此,可以说高校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传统乡土熟人社会是传统社会的存在的“常态”,高校熟人社会则完全是普遍的陌生人社会中的一种“例外”。

3.2. 高校熟人社会的组织特点

路风在《中国的单位体制的形成》中论述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人们把自己所就业的社会组织或机构—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等等—统称为‘单位’。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各种社会组织都具有一种超出其各自社会分工性之上的共同性质——‘单位性质’”[5]。单位的性质或者体制机制特点就是行政科层制以及相应的权力依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高校作为单位的一种,是整个行政体制中的一个因子,属于广泛意义上的行政机构,其内部呈现出明显的科层制特点,这与传统乡土社会里的基于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熟人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高校熟人社会的结构或组织特点是“政治体制”内的,不是乡土的、民间的,即高校熟人社会是权力等级制为背景、为依托的,不是因着血缘、地缘等等因素形成的,而是因为“权缘”。

3.3. 高校熟人社会的关系特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论述道,乡土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其人际关系是一种伦理型礼俗社会,爱有等差,最终因着血缘关系,形成一种差序格局[1]。虽然都是熟人,但由于血缘关系的近远形成了鲜明的人情厚薄关系,即礼俗层面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但高校治理过程中的熟人社会形态是基于平权型的朋辈关系。高校尽管有着鲜明的行政科层制,但围绕权力中心人所形成的圈子却不是差序格局,是基于利益互惠与友情,共同的出身、背景以及价值观的一致。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出于意气相投的原因,是“投缘”,是臭味相投,这与家庭内部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爱的紧密型关系有着较大的区别,有学者也将这种类型的熟人社会成为半熟人社会[5]。

3.4. 高校熟人社会的伦理特点

熟人社会是一种社会事实,但从伦理层面,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道德熟人社会和利益熟人社会。熟人结盟与抱团不见得一定去做好事,也不见的一定去做坏事。因此,判断高校熟人社会的伦理特点,带有不确定性。如果高校本身有着高尚的文化目标,大家一起努力,那么这个熟人社会就是道德的。否则,就是利益勾结,形成利益熟人社会,其结果就是结党营私,搞小圈子,闹宗派,对大学的有效治理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

3.5. 高校熟人社会的运作特点

在我国,高校熟人社会运作及其机制特点的形成是与高校的外部制度性条件分不开的。众所周知,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权力性质上讲属于公共权力,是国家行政权力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民间的自治组织。因此高校熟人社会的运作与行政权力科层制形成一种“混合”治理的状态,继而形成高校真实的政治生态。从行政权力运作过程来看,熟人社会的人情世故附着在权力之上,作为一种权力润

韩清滨

滑剂而存在。从社会规范角度而言,熟人社会的非正式规则,在某种程度上不可能与国家法律制度公然对抗。但真实的情况是是非常复杂的,在高校单位内部并不排除会“人情大于王法”的特殊情形,利益熟人社会腐蚀权力、破坏正式制度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与国家的法治大环境以及高校内部治理小环境有正相关关系,种种变量或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增大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理想型的分析与概念上的“操作”远不能彻底干净的解说高校熟人社会真实的复杂状态,而只能说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混合式治理。

事实上,行政科层制居于主导地位,熟人社会只是处于“辅助与补充状态”的判断,必然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臆断,需要大量的实际发生的经验予以证实。

4. 结语:熟人社会形态对大学治理产生的影响

在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中,人们办事不是按照规章制度,而是依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感情的亲疏。人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关系、有没有熟人,希望通过依靠关系来摆平,而不是通过寻找正式的规范的国家制度来解决问题。另外,这种熟人社会形态极有可能引发权力的腐败与寻租行为,破坏公平正义。在熟人社会背景下,公共权力容易变质,公共权力被用来解决私人问题,谋私利。根据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高校高层管理人员也是“经济人”,同样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干部与教师为了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机会,热衷于请客送礼,攀附权贵,这就给权钱交易、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也大大降低了高校行政效率,增加了治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185.

[2]胡娟. 熟人社会、科层制与大学治理[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 40(2): 14-21.

[3]吕承文, 田东东. 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升级改造[J]. 社会与人口研究, 2011(11): 39-42.

[4]路风. 单位: 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 中国社会科学, 1989(1): 72-89.

[5]贺雪峰. 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 政治学研究, 2000(3): 62-68.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简述

第一讲导论 (一)基本概念 1、社会研究方法 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实证主义方法论 ①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②通过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③研究过程是可重复的。 ④.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3、人文主义方法论 ①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 ②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投入理解”、“人对人的理解”)。 ③理解派的方法最适合与复杂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这些现象不太为人所知的时候。 ④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二)简答论述题 1、简述社会研究的特征 ①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②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一般过程:选题——初步探索——研究设计——试验性调查——实地抽样——搜集资料——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综合与评价——撰写报告 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1)选择问题阶段 ①选择研究主题: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②形成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比较含糊、笼统、宽泛的研究领域/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 (2)研究设计阶段 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所谓道路选择,指的是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指的是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者信息收集工具等的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 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研究阶段 主要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集中、规范的反映出来的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Social Ideology)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为哲学(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为文学,为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这种势力确实是盲目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压抑、灾难、残酷的折磨,是现代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宗教决不会自行消亡。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长期战斗。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把意识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汉末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德国的农民战争也是如此。 哲学这门学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旧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包罗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学。各种具体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结束了旧哲学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武器。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学说也是哲学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同,哲学阵营就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为唯物主义哲学。与此相反的,则为唯心主义哲学。

讲座题目: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讲座题目: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主讲人:俞萍(重庆市社会学会会长、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发展学系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主持人:陈苇(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与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民商法学院教授) 嘉宾:王建华(西南政法大学校纪委书记、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副教授) 周文全(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张耕(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办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 时间:2006年5月25日星期四晚上7点-9点 地点: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4120教室 主持人、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陈苇教授发言: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重庆市社会学会会长、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发展学系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俞萍老师到西南政法大学来给大家做“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学术讲座,请大家对俞萍老师表示热烈地欢迎!(师生们热烈地鼓掌欢迎)今天在座的嘉宾有:西南政法大学校纪委书记、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王建华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文全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副院长张耕教授。 我担任主持人,是西南政法大学外国家庭法与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民商法学院陈苇教授。 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与法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调整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去调整。如果法律调整的某种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法律就必须适应其需要进行相应的立、改、废。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不可能从书本上获知的,也不能靠头脑去凭空想象,我们只能到现实中去调查、去发现。前不久,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社会上的反映非常热烈,如某省有300多名农民工就“劳动合同法草案”集体上书给全国人大法工委。他们在信中说,“与同工种、同岗位的固定工相比,我们的工作量是固定工的2倍以上,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没有病假、婚丧假,不享受年薪假,不享受任何福利待遇。我们的工资收入只是他们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他们建议:希望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同工同酬”。这就是来自社会对劳动合同法应当如何修改的呼唤。 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只有把这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到社会上去调查、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立法建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为此,我们教研室专门设计了“社会调查问卷”,同学们将在今年暑假期间去进行社会问卷调查。今天我们特地请来俞萍教授为大家做这个讲座,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怎么去做社会调查,怎么到社会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有请俞萍教授给我们做“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的学术讲座。(大家热烈地鼓掌欢迎) 第一部分:主讲人发言 主讲人俞萍教授发言: 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社会调查概述;二、社会调查的种类及方法;三、社会调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调查;四、社会调查的实践。

浅谈四种社会研究方法

浅谈四种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简述 (一)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使用结构式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一是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由于资料的格式是统一的,将所有被调查到的个案资料汇总就能得到一些统计数字,因此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一般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这种分析可描述调查样本的一般状况,也可以进行分类描述。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还可以探求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统计调查法可用于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也可用于探索性研究。这种方法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成为理论检验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实地研究得到的资料通常是无法统计汇总的文字资料,如观察、访问记录,除此之外同时还包括未形成文字的感性材料,如现场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实地研究与单纯的调查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活动,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思维加工,从中概括出理性认识。实地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研究从观察开始,然后得出暂时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又知道研究者进一步观察,获取新的资料,再得出新的结论或完善原有的结论。实地研究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通常集中关注于某一个案,主要采用无结构的观察和访问来进行资料收集。 (三)实验。通过实验法收集到的资料与统计调查很相似,都可以分类汇总和统计。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统计调查是在自然环境中,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观测或询问;(2)统计调查所得到的不同的变量值是调查对象本身固有的,而实验则是人为施加某种刺激,使调查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实验的设计方法很多,最典型的实验设计是将调查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观测他们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由实验法收集的数据资料是精确量度的,以便能反映出调查对象的细微差异。数据资料的分析主要使用统计方法。在社会研究中,实验法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的研究。 (四)文献研究。在社会研究中,文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指在初步探索阶段需查阅文献,为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做准备,而且指在无法直接调查的情况下利用文献资料开展独立研究。文献研究的特点在于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产生由于这种接触

小学语文《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第二课时:展示修改 一、欣赏佳作 1.出示学生的一篇优秀作品: 请作者朗读,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思考: (1)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2)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3)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作文就是这样简单、快乐,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人、事、物,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作文。写好一个人,只要写一件能够表现他特点的事情,并且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来写,你写的这个人就会活灵活现地站在文中了。 3.展示作品: (1)孩子们,每个同学的作文都有自己的优点,说说这次作文中,哪些地方你认为写的不错?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一个标点,只要你认为写得精彩,用得恰当的,都可以起来展示给其他小伙伴听听。 (2)学生展示自己作品中的得意处。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一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1)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2)师生共同修改,体验修改的好处和乐趣。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将修改后的自豪地读给伙伴听听 四、将自己的作文配上美丽的插图,张贴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作文的快乐 〖板书设计〗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语句通顺

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 第六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童年生活”,全单元主要包括《童年的水墨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肥皂泡》和《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2.本单元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剃头大师》前后充满趣味和无奈,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小沙“怕剃头”的感受。《肥皂泡》全文质朴优美,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并查找资料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很常见的故事,记得结合课文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并没有失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单元安排了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找出关键词,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练习写作。 3.单元教学建议: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和感悟童年生活。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主要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出现之初,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无涉于价值判断。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哲学研究。在文义上,ideology一词是由“观念”(idea)和“学科”(ology)两字结合而成。特拉西尝试探索内在思维和观念的起源,希望意识形态此学科最后能和动物学、生理学一样,享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一开始,意识形态一词并不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意识形态”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后,该词才在东方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它的内涵和指涉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多数学者都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定义,使得它越来越偏离特拉西的原意。许多学者将它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指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价值凭依,而为了实现统治,这种凭依可以是扭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看成“虚假的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具体社会中人对物质实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解和把握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即“虚假性”。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它们都在真实地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剥削利益。意识形态主要是受阶级性制约的观念形态,也可以说是反映阶级的社会利害关系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自我欺骗或欺骗他人的思想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现实的反映。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它的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藏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曼海姆试图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原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了“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内涵和指涉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指出,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类型:与阶级利益相关的特定意识形态和与价值无涉的总体性意识形态。特定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而总体性意识形态则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它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对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进行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以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尽管曼海姆企图将总体性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相分割,去掉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但总体性意识形态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分析,因此这种分割是不成功的。 约〃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组信念或价值观,它们可以通过某一社会集团的地位或者利益得到解释。而这种信念或价值观隶属于某种更为一般化的、有偏见的信念群。他认为马克思从功

社会学

1:[论述题] 1.文化 2.社会互动 3.社区 4.组织目标 5.社会变迁 6.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7.社会化的机构有哪些? 8.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是什么? 9.如何控制越轨行为? 10.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 11.结合实际说明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 12.简述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 ?? 参考答案: ?1.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社会互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过程。 3.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4.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于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5.社会变迁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 6.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是:(1)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2)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3)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媒。 8.正功能 第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第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首先,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社会发展。 其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9.(1)周密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4)加强法制建设。 10.(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3)城市化。(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5)社会结构的变化。 11. 失业问题的成因 1.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 3.市场取向的改革导致制度性失业。 4.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周期性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1.实现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 2.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灵活就业。 4.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耸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不同形式。 科学主义是这样的一种思想: 即,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所有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 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定义:认识的高级阶段。就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

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 和内部联系。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因而是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抽象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可能,只是在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在将来当条件具备时,这种抽象的可能性也就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它和其他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 第一,借贷资本是作为资本的商品,即资本商品。在这里,货币作为价值额的独立表现,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即除了作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使用价值外,又多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正因为借贷资本具有资本的使用价值,所以它可以作为商

社会调查与方法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大纲对照,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导论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的困难性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P10不同的方法沦、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P20 3.找几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或相关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上的社会研究报告进行阅读,看看它们分别采取的是哪种社会研究方式,所用的具体资料收集方法是什么。 答: 4.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主要特点又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 答: 5.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别?P43-44如何理解二者之间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请说明理由。P45 6、陈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画出这一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答:1、选择问题阶段:选择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它的意义 在于确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选取研究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它是为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所谓道路选择是指为 达到研究便道而进行的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的技术工具。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是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 究设计中间确定的发生、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4、资料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 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与解释研究成果。

第四章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主讲:宋学红 第四章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概述 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研究法概述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二、调查的类型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1、适用性广调查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研究客观现象,而不是直接研 究对象行为本身。如父母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只能通过向家长调查间接了解。 2、效率高、范围广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 限制,研究涉及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效率高。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调查研究既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 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又可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了解情况,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4、自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有 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主要是通过考察现状而不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因而不需要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的对象,比较简便易行。 调查研究的不足:

调查研究旨在考察现状,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材料,而不是通过实验,主动操纵和改变现象与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精神,常常可能出现主观偏差,而研究者往往难以控制这一点。由于调查是向别人间接了解情况,被调查者所反映的现象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出于种种原因,有时被调查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偏见,而调查者却难以了解这种主观加入的程度,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二、调查的类型 调查的方法 第二节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调查对象的选取应视对象总体的数量大小和课题要求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选的调查研究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 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抽样,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总体的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为了使统计推断正确可靠,抽取的样本对于总体来说必须具有代表性。 抽样方法基本分两大类: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称为概率抽样。不是按照随机

社会研究方法(B站清华大学课程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B站清华大学——刘志林) 第一讲理解社会科学研究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由社会研究者开展的,针对社会中某些我们关心的问题来寻求答案的过程 提出问题——搜索和分析证据——得出答案 个人经验、传统观念、权威、原创研究 社会研究中常见的错误: 1、不确切的观察(而科学的观察是有意识的、系统的) 2、过度推论或者过度概括 3、选择性观察(e.g.:共享单车是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4、非逻辑性推理(e.g.:风水轮流转) 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分析评价证据——得出答案 社会研究:由社会研究者所开展的,针对社会中某些我们关心的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二、什么是科学的社会研究 科学与研究 风水:反映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多年观察的一种经验积累(坐北朝南、向阳背阴与冬季挂干冷西北风,夏季刮东南季风有关) 经验主义Empiricism(环境的选择与设计画→运势) 科学:是人类积累关于自身和世界的知识的方式之一 零散的观察和总结→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科学研究的诞生,反映出人类知识积累从零散的经验积累到有意识的系统系统观察和分析的转变 科学的社会研究:超越经验主义的系统观察

3个特点: 从对现象的描述到原因的解释(是什么→为什么) 实证+逻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因果解释的逻辑过程) 从观察到结论:个别的、具体的现象→一般的、概括性的规律与机制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s: 掌握发现社会现象中仍然需要并值得回答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大家认可的、可信、可行的技术路线寻求证据、进行论证的社会研究者 三、社会研究的出发点 差异变化 总结归纳:趋势模式 描述差异,发现规律→揭示原因、提供解释→提供预测、指导决策 值得研究的差异(艾伦˙巴比):固 有观念:晋升制度影响士气;参照群体理论(与周围的人比较) 四、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因果关系大学教育→收入;勤奋→收入 相关关系夏天→冰激凌销量增加→去海边人数增加→溺水身亡 区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研究问题:上大学能增加收入吗? 因果解释的不同逻辑Idiographic VS nomothetic 个案式推理 Idiographic Reasoning 寻求对某个具体现象/事件/案例的全面解释 为什么某一项政策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因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对A的全面解释意味着难以帮助我们理解除了A以外的其他任何问题 通则式推理Nomothetic Reasoning 寻求能够解释所有类似现象的某个或某几个因素

法社会学的特点

法社会学的特点 法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如下: 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法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因素对法律运行过程的影响。如社会因素对于立法的影响,对司法的影响,对手法行为的影响。 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参考定量方法的说明) 法社会学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继受性质(参考我那个三大法学派内容)近三十年来,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上呈现出融合、复杂的态势。多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方法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共存,即打破传统社会学和法社会学的宏观与微观割裂、静态与动态分离的研究范式,出现了以问题为结点的宏观与微观的穿梭、静态与动态的结合,理论与方法的边界在研究主题上也逐渐模糊,出现一种融合趋势 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法社会学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实现法学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法律社会学由于法律现象的特殊性,迄今为止更多的还是倚重方法论层面和定性研究方法中的方法,但是法社会学一直在引入一些定量的研究方法,也是强调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一方面法社会学仍然重视定性研究,因为法社会学对法律现象的研究是置于社会母体之中,是在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去研究的,这种关系研究就须采用与此相对应的方法如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互动论、交换理论、冲突论、系统论等等,而关系研究本身是一种动态研究,主要需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而法社会学同时又通过量化研究去回答了各种社会因素如何对法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发生影响的问题,布莱克《法律的运行行为》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2法社会学通过中立的价值立场达成法学研究宏观与微观的穿梭 在法社会学领域,研究需要通过各种微观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来达成宏观的结论,但是同时,法社会学这种宏观结论的达成是通过微观统计中的不预设价值立场的中立的客观的分析实现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穿梭首先表现在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他一直在探索现代社会中渐增的规训力量的着落点,最终落在现实生活中微观层面的无数的局部环境上,如各种规训场合如监狱,各种常态化的惩罚方式从而建构起他的权力的微观物理学,这种微观场景下获得的价值中立的各种数据与思考最终都成为他的大理论的基石。 3法社会学通过研究对象的预设实现法学研究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法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是行动中的法,法社会学既要研究相对静态的法律秩序,也关注于法运行状态的历史性的,流动性的全过程,从很大程度上,它不仅关注制度本身。强调从静态的、平面的事实与现象描述向主体间性的、关系的这种事实与动态过程描述与揭示转变。法社会学也因此实现法学研究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缺点 首先是法社会学研究的共有缺陷,第一,法社会学研究的只是利益,制度只是手段,这让法社会的研究预设了价值中立的立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就忽视了制度正义的问题,也不利于法律信仰之塑就。第二,纯粹的法社会学只重视定量分析而不重视定性研究,这导致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定量研究的样本科学性始终存疑,另一方面,即使样本正确,但也很容易

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正确答案: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正确答案: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正确答案: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社会研究方法 第四版 》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 A.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主题指的是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范畴。社会研究的主题首先必须是有关社会的。意味着社会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包括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B.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所谓经验性,指的是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即社会研究只针对那些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感兴趣。 C.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对于一个问题能否科学地进行探讨,首先依赖于这一问题是不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问题,社会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人的特殊性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以及由人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 B.研究的干扰性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C.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会现象是一种与自然现象有着根本性质差别的想象。 D.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社会研究的困难不只体现在变量多、原因复杂,还体现在要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时,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也比较多。 E.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学家本人也是他所研究的对象的一部分。因此,社会研究者要在研究过程中要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保持一种客观的、超然的态度。就要困难得多。 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二:研究方式 指的是研究搜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简介

社会学概论2章

表2:章/节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一章导言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是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学,对其学科属性、学科特点、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方法和特点进行初步而系统的认识和接触,从而进入专业学习的开始,因此本章将通过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以及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的讲解,使学员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概要的了解,认识社会学的应用价值,此外通过本章教学,应使学生在了解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产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1、社会学的学科体系 2、社会学概论的基本框架 3、社会学和研究对象 难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不了解这种历史,就无法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多数学者认为它的创始人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6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最早提出并使用了“社会学”这个概念。 社会学出现于19世纪中叶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日趋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反映。18世纪下半叶到期19世纪上半叶是近代欧洲社会经过以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思想领域的变革、以英国产业革命为代表的经济领域的变革和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代表的政治领域的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得以确立,欧洲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正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经历的被称之为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转型时期新旧社会秩序同时并存,新旧制度、新旧观念相互冲撞,社会矛盾比任何时候都集中,各种社会势力的冲突比任何时期都激烈,这一切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思考,同时也表明用传统的方法和在原有的科学体系内已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因此不同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社会学,作为从整体上和从发展机制上对社会,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具体考察的学科,就应社会的这种需要而出现了。 所以社会学的创始人所理想的社会学就是企图探求社会的本质,发现社会运行的规律,寻求好的社会变革之路,通过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以获得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社会学是变革时代的产物,从其一开始就有着以经世济用、救世济民、治乱兴衰为已任的特征。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社会学不仅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对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就开始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进入中世纪以后,这种思考尽管受到来自宗教神学的束缚,却并没有中断。但是总体而言,那时的社会理论是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被包含在一般哲学思想体系内的,属于“社会哲学”的范畴.它的最大缺陷是思辨性。即用逻辑推理、用思辨想像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想建构。 文艺复兴以后的思想家真正开始了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在横跨两个多世纪的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由“社会哲学”向“社会学”的过渡,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期间重要的思想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完整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 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以由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社会研究定义为一种以经验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而,即是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 2、测量 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是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是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3、效度 也称作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深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4、实地研究 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5、抽样 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一部分元素(即抽出总个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时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式或选择或抽出样本的过程。 6、操作化 就是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7、二次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题型: 1、填空题:20*1分=20分 2、不定项选择:10*1分=10分 3、名词解释:5*4分=20分 4、简答题:5*5分=25分 5、论述题:两题12分+13分=25分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 PPT: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书本: (P2)社会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泛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即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并力图找到具体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P4)社会研究方法: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2、社会研究的特点:(P5)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指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社会研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或者说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并能通过验证资料的验证。)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指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的经验事实是客观的。) 3、社会研究的类型:(P11) (1)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截面研究:(瞬间取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是调查研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指的是在较长时期内的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力图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区别) A.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书本:是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资料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B.同期群研究/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