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

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

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

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自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就形成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在这两千多年里,儒学理论虽说有多次变化,但总的儒学精神一直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延续,应该说董仲舒的思想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同时,中国文化在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新的格局。董仲舒就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来发展儒家,成为后来的容纳百家汉儒。使儒学从先秦孔孟的一元性的“纯儒”向多元性的“汉儒”发展,莫定了的儒学“独尊”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了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举任贤才、广纳儒生。在汉朝初立时,陆贾就经常提出:治天下还需读书人,其中就包含了儒生。但是刘邦并没有采纳。发展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改革任选吏制的措施。其一,用贤能、量才授官。其二,考绩黜徙。是用“考绩”、“汁事”来对百官实行进退或升降。对于考试办法,上至高官下至士人都得合其爵椽,并其奉秩。由此看出,董仲舒提出的措施一方面克服“侄子制”以及“累日以取贵”的弊端,一方面纠正了单纯的军阀政府,任用贤者,有着重大的意义。董仲舒为后世之儒开辟了仕途,而封建统治者也用此授予官禄,收罗人才以巩固其业。第二,实行教化、兴太学。董仲舒不仅重视全国的教育而且还重视封建官吏的教育,并用德育教化全民,时王道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实现,这相对于秦朝用法术刑法治理社会,无意识教育上的改革。改革后博士所授课程是五经或六艺,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这也是在汉武帝时设的“五经”博士,独尊儒术的表现。这样一来儒学经典就作为最高的准则在全国盛行,从而形成了知识分子通过好好读书来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同时,这样的教育改革使中国传统儒学得到了继承、发扬和传播,儒学思想也弥漫着整个社会。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包括君权神授,这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来的。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天地之间除了正常的现象之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小的异常称之为“灾”,大的异常称之为“异”。董仲舒认为,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

间的警告。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推而广之,天不仅会降下灾异现象来遣告人间统治的过失,同样会降下祥瑞之兆来预示有德者的兴起。所谓“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同类相动》)天对人间统治的干预是全方位的。因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乃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董仲舒意识上的“天”,类似于本体论意义上的老子的“道”,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其神学色彩,主要表现为对天的人格化处理。在他看来,天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但天的意志和愿望都是善良而美好的,是为人类谋幸福的。从表面上看是荒诞不经的宗教呓语,然而如果揭开它的宗教帷幕,我们就会发现董仲舒的真正用意不在于神事而在于人事。董仲舒的谴告说为后来的臣下进谏参政,提供了一个双全的工具。实际上,他所谓的“天意”,其实就是以天的名义表述的“民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自然没有达到无神论的高度,而是自然神论。他提出的天人感应不仅仅是为了论证人君神圣性的,而且也是指向超自然的天命论的。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社会意义来看,虽然他的这一学说有着明显的神学色彩,但是他的实质则是强调人的作用及民本思想。这也就是说,在天人关系上,表面上讲的是“天命”,即天对人的决定作用,而其重点则是讲的人对自身的决定作用。可以看出,董仲舒试图用这些理论推行儒家的仁政、德政,把儒家所提倡的王道思想推上了政治舞台,这样“君权神授”在他的“天人感应”下赋予了合理意义,同时这些理论对于限制君权和各层阶级过分剥夺,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安定民心和老百姓的生活等等,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三、“三纲五常”说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做人的基本准则。他提倡孝道,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为处事的道德标准。三纲和五常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严整的道德体系,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从文化深层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从而成为封建道德的总原则。“三纲五常”思想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具有极大的文化功能。文化功能也称文化价值,是指文化对社会、群体或个人等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正、负向功能,“三纲五常”思想也不例外,其文化的正向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系统的均衡与整合,负向功能则

是打破这种均衡与整合。

首先是正向功能:第一,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调和、吸收和融化,从而趋于一体化过程的功能。它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种形式。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覆盖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严密、协调的功能体系,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全面作用。第二,文化导向功能。董仲舒将先秦儒家的学理范式实证化了,把思想、观念变成了政治实践行为,完成了由理想化的政治指向到实践化的政治指向的完美转变。儒学的地位得到空前地提高,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儒学的文化导向价值。第三,文化传播功能。“三纲五常”思想自汉代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利用,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对后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朱熹鼓吹君主权利至高无上,他的学术思想强化了“三纲五常”,成为元明清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三纲五常是负文化功能:第一是文化滞后。“三纲五常”建构起一种政治伦理化思想体系,规范、制约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稳定封建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衰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纲五常逐渐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动力量,对中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就明显表现出来。物质文化发展速度较快,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滞后部分破坏了整个社会体系的均衡。对整个文化来说,发挥的是反向的、非整合功能。第二是反文化功能。它使得系统失衡,“三纲五常”思想维系专制统治,大力鼓吹君权至上,忽视人民的权力与地位。同时它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之中,丧失独立的人格。天道观之下,统治阶级重视神道教化,愚弄老百姓。轻视自然事物的认知、开发和利用,科学发展经年滞后。

对于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以及我们今天讲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显然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它们特定的涵义和内容,它们同旧的道德规范是同一概念。无论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虽然他们在当时所提出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带着极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内容,但是其中并不仅仅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阶级性,而是还包含着人类社会中一般做人所应遵循的伦常和道德原则。它们产生在不同时代,渗透着当时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带有强烈的阶级性。所以在继承这些道德原则时,也必须将其中带有的强烈阶级色彩除掉,以继承其精华成份来服务于现代社会。

四、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

董仲舒的一生是治经著述、改造儒学、实践儒学的一生。他是开一代经学《公羊春秋》的大师,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将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天人感应思想,以君权神授的形式向人们宣布了汉王朝当兴的神圣性;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也维护了中央集权皇帝的权威;他以继乱世必须更化的历史观,为汉朝继秦乱之后必须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他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取法于天行仁政、德治为中心内容的王道论,又为发展中的封建王朝指明了方向。他的这些理论和措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趋势,巩固和加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新儒学体系中包含的神秘主义、形而上学,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尤其是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社会的前进,因而对于董仲舒以及他的思想,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和历史作用的立场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