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通史教材整合

世界近代史通史教材整合
世界近代史通史教材整合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第1部分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14世纪到1917年。 2.近代内涵:(1)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是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劳动。(2)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统治阶级的高度。(3)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度国家。 3.主题:(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2)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3)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①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②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③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 4.分期:(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 一、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世界(14~18世纪) [史实要点]

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时间:14~16世纪。 总体特征:“人”和“世界”被发现,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分类描述:(1)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雏形(经济)。 (2)欧洲社会仍处于神权与王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政治)。(3)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 神权受到冲击(思想)。(4)世界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关系)。 主干知识:(1)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517年)。(2)新航路开辟(1487、1492、1497、1519)。 主题词: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工场手工业阶段 时间:17~18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开启了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 分类描述:(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等国确立并完善(法制化、民主化趋势增强),但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4)世界日益走向整体。 主干知识:(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1787年宪法、华盛顿(18世纪)、拿破仑(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2)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3)启蒙运动(17~18世纪)。(4)经典力学(1687年)。 主题词: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期,近代科学诞生。 [解题探究] (2013·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 宏观概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 1.政治 (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2020届通史版 世界近代史 单元测试

通史综合训练(五)世界近代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19·台州质评)在《论人的尊严的演进》一文中,皮柯(意大利文学者,1463~1494年)……发出了雄辩的声音,点燃了许多欧洲学者理解更广大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毫不奇怪,就在皮柯和其他人文学者不断为此努力时,欧洲的航海家们正在组织远洋航行,以探索基督教世界之外的陆地和海洋。这旨在说明() A.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与新航路的开辟相互影响 C.文艺复兴运动促进基督教广泛传播 D.新航路的开辟扩大基督教的传播范围 解析:选A。据材料关键信息“就在皮柯和其他人文学者不断为此努力时,欧洲的航海家们正在组织远洋航行”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力量,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A 项正确。 2.(2019·上饶模拟)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解析:选B。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一方面是大量的美洲金银流入法国,另一方面则是法币中银含量的不断下降,这就表明当时货币需求量大,只有减少其含银量才可以制造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故B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1757年起,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另一部分是附属于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土邦”。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新的《东印度公司法》,规定议会监督局来监督东印度公司的民政和军政。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垄断权被取消 B.英国议会掌握了对印度的最高决策权 C.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D.印度人民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取得成果 解析:选B。据材料“印度的一部分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议会监督局来监督,

世界近代史通史

1900----1930 1.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俄德意奥】【1914-1918】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公平矛盾脆弱】 2.苏联 二月革命【1917.3.8】 十月革命【1917.11.6】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4-1928】 3.美国 繁荣时代 1930----1939 1.世界 经济大萧条【1929-1933】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法西斯的扩张 2.苏联 斯大林模式:(1)农业集体化【1925-1933】(2)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 1933-1937】3.美国 罗斯福新政【1933】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塔尔体系【苏美英】 1945----1955----1991 1.世界 1.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1947】vs情报局【1947】马歇尔计划【1948】vs经互会【1949】北约【1949】vs华约【1955】 2.美苏争霸:50中—60初:美苏实力对比变化既缓和又紧张 60中—70末:苏攻美守【勃列日涅夫】vs【尼克松】(战略收缩) 80年代:美攻苏守:戈尔巴乔夫(战略收缩) 3.美国控制西欧,苏联控制东欧 4.德国分为东西,【1961】柏林墙 5.朝鲜半岛分为朝鲜与韩国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12.25】 7.冷战后时代: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第三世界国家 崛起 2.经济 1.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体系化】: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1944—1945--1973】:【IMF WB】 特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崩溃【是个好事】原因: 根本: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 一、填空题 1.地理大发现的主要人物 (1)迪亚士 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于1488年春天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达·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1497年7月8日受 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这条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3)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当时背景是西方帝国主义抬头,各欧洲王国开始经济竞赛,纷纷通过建立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充财富。哥伦布的向西航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冒险性计划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在哥伦布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他在巴哈马群岛的一个他叫做“圣萨尔瓦多”的地方登陆。在后来的三次航行中,哥伦布到达过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它们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尽管哥伦布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是莱夫·埃里克松),但哥伦布的航海带了第一次欧洲与美洲的持续的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这些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4)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 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

岳麓版高三历史三轮考前基础篇: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含解析

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近代史 【历史主线】 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两条主线: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1.外国列强的侵略: ①政治(军事):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

响)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①地主阶级:——迟钝的反应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内容、影响)→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背景、口号、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局限、实质) →20世纪初的清政府:1901“新政”(内容、影响)→1905∽1911“预备立宪”(经过、结果) ②农民阶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明显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经过、两个革命纲领的异同点、影响、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背景、口号、影响、失败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支持革命 ③民族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革命派:辛亥革命(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失败原因、为什么说失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首次合作)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内容、影响) →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原因、口号、经过、初步胜利、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经过、奋斗目标、中心任务、意义。) →国民革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背景、经过、评价、失败原因、启示) →土地革命,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背景、经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第五次反围缫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结束)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14世纪到1917年。 2.近代内涵:(1)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是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劳动。(2)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统治阶级的高度。(3)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度国家。 3.主题:(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2)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3)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①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②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③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 4.分期:(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 一、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世界(14~18世纪) [史实要点]

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时间:14~16世纪。 总体特征:“人”和“世界”被发现,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分类描述:(1)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雏形(经济)。 (2)欧洲社会仍处于神权与王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政治)。(3)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 神权受到冲击(思想)。(4)世界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关系)。 主干知识:(1)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517年)。(2)新航路开辟(1487、1492、1497、1519)。 主题词: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工场手工业阶段 时间:17~18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开启了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 分类描述:(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等国确立并完善(法制化、民主化趋势增强),但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4)世界日益走向整体。 主干知识:(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1787年宪法、华盛顿(18世纪)、拿破仑(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2)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3)启蒙运动(17~18世纪)。(4)经典力学(1687年)。 主题词: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期,近代科学诞生。 [解题探究]

2019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通史详细复习提纲

精编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总复习资料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城市化、多样化) 分期传统分期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习俗思想文化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时 期(1840—19世纪 60年代)【又称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始时期】 1在外国资本的侵略下,中国的自 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 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 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 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 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 方,开启了民智。 1、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①鸦片战争 (1840-1842):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 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抗争: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 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 完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 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 俗开始变化。 逐渐多元化:服饰: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饮食:西餐 馆,面包房;出现西式住宅;交通:轮船;在华传教士办报; 1、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 之道的新思想。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编 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但没有引起知 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从《天 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3、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 外开放。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全形成时 期(19世纪60年 代—20世纪初) 【又称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高涨时 期】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地主阶 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 自强”,开展洋务运动,中国近代 化开始起步。随后,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这一阶 段,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 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 面。 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清王朝不断 衰落,并走向覆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4—1895),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1898年,戊戌变法。(爱国救亡、思想启蒙、登上舞台)。 1898年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 排外的局限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1900—1901),中国完全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6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和“求富” 为旗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甲午 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1881年唐胥铁路;1905年《定军 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 飞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辛亥革命前 后,“断发易服”(中山装)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报刊业不断发展 学习器物——中体西用思潮(19世纪60—90年代) 学习制度——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共和 1.维新思潮(19世纪90年代):改良政治,君主立宪, 伸张民权。康有为:改良政治、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传 播西学。梁启超:君主立宪、宣扬民权、培养新民。谭嗣 同: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冲决纲常礼教,倡导 男女平等。严复:宣扬进化论,倡导变法维新,系统介绍 西学。 2.民主共和思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深化时期 (1912年—1919 年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 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 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 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 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 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 在政治领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 和制确立;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孙中山 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共和民 主进行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连遭挫败。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内因和外因?):“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社会生活: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改阳历;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京-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报纸发 展——《民报》;杂志—《新青年》;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 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学习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 转变的重要因素。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19年~1927年 (从五四运动到 国民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时期,第 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 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日益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共一、二大召开和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国共合作实现;国民政府 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美国 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 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1924年,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1927年~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 或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 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共产 党独立领导革命,并逐步探索出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 革命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革 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随着日 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日民族矛 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经济上,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8月,南昌起义。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 济建设运动”;官僚资本主义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 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 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大革命失败后(1927——1936),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 以燎原”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1937年~1945年 (中华民族的全 面抗战时期;国共 第二次合作) 政治上,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 战场跟日本帝国义进行斗争。经济 上,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 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 和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日益 萎缩。思想上,毛泽东思想最终形 成,并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面抗战: ⑴日本侵华进程: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开始 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南京大 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⑵侵华日军罪行: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傀儡主权; 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两个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 战路线两条抗战路线并存。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影响; 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 官僚资本的压榨。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 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政治上,国共内战,新民主主义革 命走向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开 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经济上,民 族工业陷入绝境。思想上,毛泽东 思想得到发展,开始探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1945.9-1946.6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签署。1946.6-1947.6 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6-1948.8战略反攻 阶段,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8.9-1949.1是战略决战阶段,取得辽沈、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4月渡江战役。4月23日占 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北平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大肆垄断;苛捐杂税增加,通货 膨胀。 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 村转移到城市,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2中国近代史通史整合(二)练习

通史整合(二) 中国近现代史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不平等条约产生的那一刻起,清政府便开始了反抗斗争,但收效甚微。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无效。 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坚持斗争,加上美英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日本同中国在会外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由此,山东问题终得以解决。 苏俄政府因外交孤立,意欲拉拢中国,从1919年7月起,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1924年在平等条件下中苏两国重订了新约,恢复了一定的平等权益。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国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等租界,和主要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签订了关税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不久,南京政府便首次自主地修订颁布了《海关进口新税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材料二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分为四个时期: 一、酝酿期:明治政府向列强表达修约意愿,并派使团赴欧考察和修约,但遭到拒绝。 二、胶着期:19世纪70年代寺岛外务卿把修约重点放在修改关税上,因列强反对,进展缓慢。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并推行欧化政策和媚外外交,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 三、基本完成期: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三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四、最终完成期: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世界近代史)

2015届通史复习(世界近代史) 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2.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司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用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图4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4.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 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 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5.《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改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6.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7.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8.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治者是 A.军事强人 B.专制君主 C.等级君主 D.立宪君主 9.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10.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吧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11.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中国近代史通史时间轴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早于民族资产阶级)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 1915年新文化运动 1916年洪宪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会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3年共产党三大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