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

(完整版)《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
(完整版)《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

《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

一诵读提示

《琵琶行》在用韵上很有讲究。1诗的开头共有四联,第一联和最后两联用的是入声韵,只有第二联用了平声韵;结尾三联全用入声韵。这就显示了全诗的基调:凄凉、压抑。2诗中换韵频繁(共18次),除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内心郁闷这两段外,或一联一换,或两联一换,而且全是平仄韵相间,仄韵中又以入声韵居多;平声韵有延长音,而入声韵很短促,韵脚读得清晰,便有抑扬起伏的音乐效果。

诵读这首诗还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下面谈谈关于个别句段的处理意见。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

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三鉴赏要点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附带说一下,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

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外,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四其他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有人认为“初为《霓裳》后《六幺》”一句是总写,“弦弦掩抑”以下四句是写《霓裳》,“大弦”以下十四句是写《六幺》。此说不可信,《霓裳羽衣曲》是舞曲,调子是轻快的,怎么能“似诉平生不得志”呢?因此,我们只能作这样的假定:开始琵琶女弹的是自选曲,而《霓裳》《六幺》则是诗人指定的曲目。这是合乎情理的。但《霓裳》《六幺》的演奏情形不便分写,并且从艺术上说也没有分开写的必要,所以诗人就从中挑选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来写,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解题指导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懂得叙事诗总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要找出诗人和琵琶女命运的共同点。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进入诗的意境。

答案见“整体感知”和“鉴赏要点”中有关部分。

二1音乐家的手指能传达各种微妙的感情。有人说,萧邦演奏钢琴曲的第一个音符,就能给人以特殊的感觉。琵琶女大约也是如此,这说明诗人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可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的想像。

答案见“鉴赏要点”。

2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想像领略音乐美。笼统地回答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使学生懂得器乐曲中常有模仿自然音的片段(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答案不求统一,例如艺术通感也可以包含在内。

答案见“鉴赏要点”。

3从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这是背诵的准备。详见“诵读提示”。

三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教学建议

本课用一课时自读。

在鉴赏方面,主要的要求是: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

在诵读方面,要求能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段。必须指出,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如果第二段能当堂成诵,课后自然有兴趣练习背诵全诗。事实上,过去的学生背诵全诗都是依靠课后练习。只要在课上确实对这首诗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把这种练习看成负担。

下面谈几点设想供老师们参考。

1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2一上课就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

生记诵等作用)。至此,整体感知已基本完成,往下再就诗中的音乐描写继续深入鉴赏。

3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可以用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画一个示意图,尽可能简明一些,可以边问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供参考。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照应)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图中括号里的字词都可以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自己说出。诗的末段如何照应“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个主旨句,要作具体分析(这里有动人的内容);最后归结到沦落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4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应与诵读相结合。提问可据练习第一大题中2、3小题略作补充,重点是“鉴赏要点”中所说的三个乐段,这是音乐本身的内容,没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是写不出来的;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这段文字后的体会。在水平较高的班里,可以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比较──这首诗主要是侧面描写,写乐曲的艺术效果,但只能提一下,要让学生课外去读。

有关资料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

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二补充注释

1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 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

2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3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旋转灯芯的装置,使灯芯加长,灯光更亮。按:此时酒宴刚过,杯盘已撤,故云“添酒”。但灯不能撤,可能灯光变得微弱一些,现在琵琶女被邀来相见,自当将灯光拨得亮些。

4幽咽泉流冰下难──此句历来众说纷纭。“冰下难”,一作“冰下滩”,一作“水下滩”。现将郭在贻《训诂丛稿》中有关的解说摘要介绍如下:

“冰下滩”是对的。首先,“水”是“冰”之误,“泉”也是水,只能说“泉流冰下”,不能说“泉流水下”。再说,上句说“莺语花底”,这句说“泉流冰下”,对应也工整。“滩”是唐代的俗语词,气力尽的意思。敦煌变文中有这种用法,如“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气力滩即气力尽。由此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鸣声幽咽,仿佛有气无力的样子。

5“声暂歇”“耳暂明”中的“暂”字──突然的意思。这是古义,《史记》中有这种用法,如“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李将军列传》)。“暂腾而上”,就是突然跳上的意思。在这首诗里,“声暂歇”是写乐声突然停止,跟下文“银瓶乍破”的“乍”字对应,表现乐曲的效果;“耳暂明”,也是突然而明的意思,突出了乐声的非凡效果。

6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凄凉,跟刚才奏的《霓裳羽衣曲》《六幺》不同。向前,以前。

三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刘国正)

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像。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

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琶行-古诗文鉴赏

琵琶行-古诗文鉴赏 白居易 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 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 《琵琶行 》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 后, 它依然是珠玉璀璨, 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究其因由, 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凄凉的。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心怀怅恨,“谪居卧病”、 “取酒独倾”,所居的浔阳城在诗人眼里是“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耳里听不到美妙的“丝竹声”,只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 本也淳朴可爱,但诗人觉得“呕哑嘲哳难为听”。在这样的心境下,一个秋天的 晚上,枫叶狄花发出“瑟瑟”的声音,凄月倒浸在江中,诗人又要与朋友分别, 内心凄苦,借酒排遣怅怀,但怅深恨重,怎能“成欢”。听了琵琶女“凄凄”之 音,联想自己遭遇,感怀眼前情景,禁不住眼泪流湿了青衫。而使诗人情感暂时 获得安慰的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听她的演奏, 如痴如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但“五陵年少”是为逐色而 来,并非真正欣赏琵琶女的技艺,因此“暮去朝来颜色故”时,便“门前冷落鞍 马稀”了。为了生活,嫁与商人,商人重利寡情,让琵琶女独守空船,孤身一人 弹奏着凄切的音乐,在同样寒江凄月的情景中,想起往事,悲苦啼泪。诗人与琵 琶女的遭遇相似, 同是被冷落而内心凄苦, 且从读者看来这又是不该冷落而冷落, 这就引发了人性共同的同情心。 “好音以悲哀为主”, 说的是悲哀的音乐更易获 得听者的共鸣,用之诗歌 ,同样是合适的。而这种凄切之情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是有节制的。 诗人写自己心境的低沉,至于“沦落”的原因,则以“辞帝京”、“谪居卧病” 二语轻轻带过,心里感伤却不怨天尤人。琵琶女虽沦落却自尊、矜持,诗人听到 她的演奏,“移船相近邀相见”,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初次为诗人演奏, 所选乐曲的旋律先是轻快流畅,再缓慢沉咽,最后高亢激越,不因为在“沉沦” 之时因有了听众而作态; 自诉身世又“沉吟”, 又“整顿衣裳起敛容”, 不迎合, 不狎昵,既令人同情,又令人觉得可敬。这样,凄凉的基调下便有了许多延宕的 空间,使作品生出摇曳的姿态。 这摇曳之姿更体现在生活在不同阶层的诗人与琵琶女在偶然的情景中情感

琵琶行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这是第一次。“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欲语迟”,是说犹疑之中暗含心事。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只移过去,慢慢靠近,邀请那人出来相见。大家添了酒,把灯拨亮,重新设宴。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因闻声而动情,因动情而寻人。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听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回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琵琶行》的原文及注释译文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 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 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 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又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1/9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明年:第二年,指下一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2/9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h1 一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

琵琶行鉴赏 论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听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的悲凉的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着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全篇是写诗人在寻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一个从京城流落此处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写来楚楚动人。 诗分为四段: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段,写江边送客而遇倡女,邀请过船弹奏琵琶。 “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寻阳”是当时江州的治所,今江西九江市。“寻阳江”即称寻阳北的一段长江。首句单刀直入,点明江边夜中送客,妙在次句环境的烘托。夜里,又是一片瑟瑟秋风,枫叶和荻花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色调黯淡,气象萧索,是主客凄凉伤别情绪的最好的衬托。“荻”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当主人下了马,客人登上船,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管”指管乐器,“弦”指弦乐器,“管弦”即泛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展现在面前的,只有那茫茫的江水,和水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倒影。这里把缺乏音乐点染得非常突出,为下文闻乐追寻做好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真不啻空谷足音,于是主人不再上马归去,客人也不开船启行了,都为音乐所吸引,共同向那乐声追去。“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暗问”是黑暗中问询,因为是在夜里,弹者听到问声,把琵琶停下来,却欲答末答。“欲语迟”,人还没有出场,人物的身分、情态、心境已在这三个字中隐隐透露出来。“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将船靠近,邀弹者过船相贝,添洒张灯,重新整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到这里为止,我们看到的琵琶女,是她夜里在江船中独弹琵琶,听到询问声之欲应还休,受到邀请后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起面孔。她本是“长安倡女”,为什么如此忸怩作态起来了呢?原来今非昔比了。过去在长安是“妆成每被秋娘妒”,如今是“年长色衰”,委身为商人妇,漂泊于江湖间,不愿再在人前抛头露面了。在这些情态背后,隐藏着琵琶女盛衰升沉的复杂心绪,耐人寻味。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诗人为什么无一语及其衣着相貌,专着意在情态上,正是为写琵琶女的沦落身世酿造气氛。 这一段笔墨藏头露尾,引人入胜。从“夜送客”引到“无管弦”,从“无管弦”引到“琵琶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翻译及赏析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 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音乐描写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两首诗在体裁上同为乐府古题,作者白居易、李贺同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又均以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而传诵后世,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本人不揣浅陋,试就两首诗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分析。一、弦外之音各不同《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816) ,此前白居易作为一个直言敢谏的官吏,屡次上书批评朝政,遂不见容于黑暗腐败的政治,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自叙身世,发现了与自己共同的情感,借琵琶女的命运表达了对小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抒发了自己被贬失意的牢骚和不满。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歌妓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这在古诗中还是很罕见的。作者写音乐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音乐性的渲染,也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忠直被贬的苦闷而张本。全诗写偶遇、写音乐、写身世,写作者的自叹,前后语句关联,情感相通,作者的情感脉络是很容易把握的。《琵琶行》属于那种“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感伤诗。李贺仕途坎坷,一生蹭蹬,他因避家讳(李贺父李晋肃,晋、进同音) 不得应进士考,只做过“奉礼郎”一类的小官,他的理想和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于是把它寄托在通过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华美的语言创造出来的神话般的世界里。《李凭箜篌引》主要是赞美李凭弹奏箜篌的艺术技巧,描绘他所创造的奇特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那样离奇,那样幽怪,同时也就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但这种心境不是直接的反映,而是曲折的、折光的反映,读者要穿透重重的炫人眼目的艺术光环才能捕捉到,具有“设色妙,而词旨多寓篇外”的特点。二、语言运用上的不同《琵琶行》一诗,通篇没有费解的语言,不用典故,朴素中见生动,能准确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不管是描写语言、叙述语言,还是议论语言,有很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如“此时无声胜有声”“, 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门前冷落鞍马稀”皆为此类。正因为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才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正如元稹所说:“自篇章以来, 未有流传如是之广者”。[1 ] (P2) 白居易自己也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1 ] (P89)在语言的运用上《, 李凭箜篌引》表现了诗人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诗里运用了很多典故,如湘夫人、素女、女娲、神妪、吴刚等凡六处,作者把这些散碎的典故赋予新的意义,为表现李凭弹奏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服务。另外诗中鱼跳波,蛟起舞,这在其他诗里本已少见,作者却在鱼前加一“老”字,在蛟前加一“瘦”字来修饰,涧深山高,人迹罕至,鱼可以老,蛟可以瘦,用这类奇语险语,创造奇境险境,给人一种幽僻阴森的感觉。“石破天惊逗秋雨”的“逗”字,既展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秋雨滂沱,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但李贺尽管醉心于造词立意的新奇,毕竟视野不宽,他的诗显然是想以词藻和典故取胜,也表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三、描写音乐的手法不同《琵琶行》表现音乐的手法主要是用比喻描写与直接描写音乐效果相结合,而又以比喻为主。诗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幺》,运用了大量比喻来描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音,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用“急雨”写音乐的粗重,用“私语”写音乐的轻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写音乐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婉转流利,用“幽咽泉流冰下难”写音乐的冷涩不畅;用“冰泉冷涩弦凝绝”写音乐的低沉以至停顿,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忽然爆发与激越雄壮;用“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音乐的戛然而止,无不各尽其妙,自然贴切,生动地再现了音乐形象。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艺术的魄力却永难消失。作者写音乐效果,言虽少而意味永,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前者用环境描写加以烘托,后者直陈自己的听后反应,都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空间。《李凭箜篌引》表现音乐的手法也主要是以比喻与直接描写音乐效果相结合,但以后者为主。白居易描写音乐效果是写实的,而李贺写音乐效果却运用了神奇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诗人致力于把外在的物象与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如诗的后八句,写

对《琵琶行》的赏析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 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 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 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 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 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 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 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 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 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 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实际 上,这首长诗共六百一十六个字,“二”当为“六”字的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 在《石屏詩集》卷一《琵琶行》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 传入中国。 发展到隋唐, 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 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 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 “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 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 (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 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
1 / 12

微型课琵琶行音乐描写

一、情境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板书:《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 二、找出出神入化的音乐描写 1、白居易对声音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文中出现了几次有关音乐描写的部分?请分别指出。 明确:共三次。第一次在文章第二段开始:“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在文章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次在文章末段:“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 2、琵琶女的这三次演奏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是不是都是她的自觉行为? 明确:作者在浔阳江头夜晚送别客人,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因此第一次演奏是琵琶女自觉为之。概括为:独自弹(板书)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第二次演奏是琵琶女应作者的邀请而弹奏的。概括为:应邀弹(板书)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女有感于作者的一番话,再弹一曲。概括为:感言和(板书) 三、赏析音乐描写 (一)赏析独自弹和感言和 思考:这两处音乐描写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请结合诗句具体赏

析。 明确:侧面烘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通过主人和客人被音乐吸引,侧面描写音乐的动人。“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听者掩面哭泣、青衫浸湿,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悲凄感人。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二)赏析应邀弹 1、学生齐声朗读相关文字,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思考:这段描写音乐的文字为何读上去朗朗上口?语言的音乐美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押韵、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押韵:志、事,挑、幺,雨、语,弹、盘、难,绝、歇,迸、鸣。 叠音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双声、叠韵词:幽咽、间关 知识迁移、归纳总结 思考:叠音词和双声叠韵词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词语在古诗词中通常情况下有哪些作用? (多媒体展示相关诗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内容赏析《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琵琶行》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我送客人到湓浦口,正值夜晚,听到船中有人弹奏琵琶。听那乐音,铮铮的竟有京城流行的乐曲声韵。询问那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着名乐师学弹琵琶,后来年岁增长,容貌衰老,就嫁给一个商人做妻子。我于是叫人摆上酒席,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曲子弹完后,她显得十分忧郁,自己诉说起年轻时欢乐的往事,可如今漂泊沦落,面容憔悴,在各地辗转迁徙。我被贬官离京出任江州司马已有两年了,觉得淡泊宁静,安于现状,却被这个歌女的话触动了,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官外放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这首七言古诗,吟咏并赠送给她,一共六百一十六字,取名叫《琵琶行》。 夜晚来临,我来到浔阳江边为客人送行,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来到船上,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相伴助兴。虽然喝醉了,心情却并不愉快,因为将与朋友分别心里悲伤,这时江面茫茫一轮明月沉浸在江水之中。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我顿时忘记了回家,客人也忘记了开船出发。 我追寻着声音悄悄问弹奏琵琶的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琵琶女想要答话却又有些迟疑。我移近船只请她过来见面,添上酒把灯光拨亮些,再一次摆开酒宴。千呼万唤琵琶女才走出船舱来,还怀抱着琵琶羞涩地遮住半边脸庞。她转动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奏出曲调就已先有了情意。声声弦音低沉抑郁,充满愁思,好像在诉说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她低着眉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了心中无限伤心的往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奏《霓裳》,接着弹《绿腰》。粗弦声音沉重抑扬犹如暴雨,细弦声音轻细细碎好似窃窃私语。沉重轻细的声音交错弹奏,如同大大小小的珠子散落在玉盘上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那声音)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一会儿如同泉水在冰下艰难地流动时发出的声音时断时续。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弦凝结不动声音暂时停歇了下来。停歇中另有一种幽愁暗恨在产生,这时虽是无声却胜过有声。突然间如同银瓶破裂水浆溅射,又像铁甲骑兵突然冲出,刀枪碰撞轰鸣作响。乐曲终了,琵琶女用拨子对着琵琶 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同时发出如同撕裂丝绸一样的声音。东西两条船上悄然无声,只见那倒映在江心的秋月又白又亮。 琵琶女深思片刻,放下拨子插入弦中,然后整理好衣裳,起身站立,显出庄重的神色。她诉说自己本来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十三岁时就学会了弹奏琵琶的技艺,名字编在教坊第一队里。一曲弹罢曾让琵琶大师佩服,梳妆后的貌美常常被同行歌伎嫉妒。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争相赠送锦帛,弹完了一支曲子,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镶着金花的银钗因随着乐曲打拍子而被敲碎,猩红的罗裙被泼翻的酒玷污。欢乐的日子一年又一年,美好的岁月就这样白白地虚度了。弟弟从军去了,鸨母也死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容貌衰老了。门前冷清下来,很少有车马光顾,年纪大了,只好嫁给商人作妻子。商人只看重钱财而不在乎别离,上个月去浮梁县买茶做生意去了。他走了以后,我在江口独守空船,围绕着船儿陪伴我的只有这明亮的月亮和寒冷的江水。深夜里我忽然梦见我年轻时候的往事,梦中哭得搽了胭脂粉的脸上红色泪痕纵横交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一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 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XX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 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 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裂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衫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叫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首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声,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

最新《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琵琶行》音乐描写赏析 《琵琶行》一文与韩愈的《听颍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的。其摹写声音极尽一时之妙。本文试就音乐描写一节作一分析。 声音描写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声摹声,形象可感。其实对于音乐这种听觉事物来说,想要让读者感受的彻底明白是很困难的,它不是那种形象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字的表现魅力。而作者却可以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作者先写“大弦”声音“如急雨”,再写“小弦”声音“如私语”,然后写大弦小弦交杂在一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流利。流畅时是出谷黄莺在花间婉转娇啼,凝涩时是冰阻冷泉阻塞不通。高潮时是银瓶破裂,水浆溅出,铁骑出动,刀枪齐鸣。每一种声音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乐器的曼妙非常,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极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

和欣赏空间。 声音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第一处留白是正式弹奏之前的“转轴拨弦”。其实此处本可以不交代的,但是作者为了为下文蓄势,特意交代,即便是“转轴拨弦”这种调弦校音即已“先有情”,调弦校音如何有情?此情又是何种之情?作者并未交代,但是只此一句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调弦校音既已如此,那么正式弹奏该有多么的令人期待啊1 第二处留白是关于描绘琵琶弦的留白。作者写到“大弦”如何,“小弦”怎样,却并未交代另外两根弦有什么样的音乐效果,这样写得好处,一是避免做的太实,沉闷死板,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下文的声音摹写中发挥想象吧! 第三处留白是音乐暂歇处的留白。摹写音乐这一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更能打动人心!并且“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成为千古绝唱,真不知是白居易成就了《琵琶行》还是《琵琶行》成就了白居易! 第四处留白是音乐结束后的留白。作者一反那种

(完整版)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琶琵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读这首叙事诗,不能忽略序言。序言不仅交代了时间、背景和写作原因,而且巧妙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为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示作用。序云:“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