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中地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报告

化工生产中地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报告
化工生产中地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报告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对化工公司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该工程的主要危险因素分为以下15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灼烫、7)火灾、8)高处坠落、9)坍塌、10)锅炉爆炸、11)容器爆炸、12)其他爆炸(化学性爆炸:混合气体爆炸和粉尘爆炸)、13)中毒和窒息、14)淹溺、15)其他伤害等。

1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该项目的现场检修,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时,有可能因作业人员大意或操作失误而导致砸伤或压伤人体,造成物体打击事故。高处落物也可造成物体打击事故。

该公司易造成物体打击的具体情况如下:

1)生产过程中高处的设备和部件松动坠落;高处作业时工具坠落;违规向上扔工具;保险粉仓库装卸台、仓库内的桶装原料滚落。

2)生产过程中高处作业人员投料取样操作不慎,高处的设备和部件、物料坠落。

3)检修、维修和施工过程中高处走也较多,临时用电设备、切割、焊接作业多容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4)高处作业人员操作不当、思想麻痹等。

根据上述分析物体打击危险因素主要分布场所为:仓库、煤场、渣场、保险粉生产车间、甲醇罐区、其他罐区、仓库的装卸台、机修车间等。

2车辆伤害

厂外车辆进入厂区,厂内车辆(如叉车、机动车辆)在厂区作业时,因厂区内作业环境复杂、可变的因素多等原因,有发生车辆伤害的危险,车辆伤害可能导致建构筑物的毁坏和相关操作人员、周边作业人员受伤、死亡。

该公司的成品运输和大部分原材料运输主要采用车辆运输,频繁的物料运输进出增加了车辆伤害的可能性;仓库的装卸、存储,设备、物料运输以及员工的上下班接送等,需要经常使用车辆,若厂内道路、车辆管理、车辆状况、驾驶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发生车辆伤害事故。

该公司生产的产品都是由车辆运输出厂,设有各种产品均设有装车台区,原料除煤和烧碱溶液为船运外,其余原料均为汽车运输入厂,这一区域车辆伤害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在厂区行驶车辆的区域,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过快、路况缺陷、车况不好、司机违章操作、作业环境差、安全规章不全或视线不清等主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车辆伤害事故。

车辆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厂区的原材料、产品的装卸场所,厂内运输道路等。

3机械伤害

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等伤害,该项目的泵等转动机械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如果缺少应有的防护装置或防护不当,有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机械伤害;同时,如果操作人员违章操作,误操作或意外发生也都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而各种设备的维修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机械伤害的事故。主要为以下原因:

(1)机泵的动力传递通过皮带传动,皮带轮的速度很快,而且皮带较长,活动的范围较大,操作人员的巡回检查和检修人员检修及试车时存在一定的危险;

(2)某些设备的快速摆动部件、啮合部件、挤压部件等,若缺乏良好的防护设施,有可能伤及操作人员的手、脚、头部及身体其它部位。

(3)该项目施工机械较多,如防护设施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机械伤害。

发生机械伤害的场所是有各种运转的机电设备的场所,主要是各个生产车间。

4 起重伤害

该公司热电站和造气车间煤场设置有桥式起重机和单梁电动起重机;空压机房和水煤气压缩机房设置有投料和检修用电动葫芦,保险粉生产车间、仓库有提升物料用的卷扬机;办公楼设置有电梯。这些起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设备缺陷、维护不到位、未定期检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原因,可能导致发生高处坠落、碰撞、物体打击、挤压弹射伤害等起重伤害事故。

厂区内的安装维修等各种临时起重作业可能因钢丝绳断裂、捆绑不牢、操作失误、“三违”现象、起重方案不完善等导致起重伤害事故。

起重伤害发生的场所主要为车间、仓库的使用电梯、桥式起重机、电动葫芦和卷扬机的场所,临时起重作业场所。

5火灾、爆炸

具备一定数量和浓度的可燃物、助燃物以及一定能量的点火源是火灾发生所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1)可燃物和助燃物

该项目生产、储存区域的大多数原料、产品为易燃液体,还有易燃的液化气体,易燃气体(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强氧化剂等有引起燃烧危险。

这些危险物质的泄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反应釜、储罐由于碰撞、打击、腐蚀穿孔或设备缺陷、破损而泄漏;

②由于生产和储运过程的工艺条件暴露或误操作而泄漏;

③设备、管道连接件和管道与设备连接件(如阀门、法兰等)因缺陷或破损而泄漏;

④生产设备因温度、压力故障而泄漏;

⑤装卸、储运过程因违章操作而泄漏等;

⑥易燃液体蒸气因受热超压而从安全附件泄漏;

(2)点火源

点火源主要有明火、电火花、摩擦或撞击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火花、化学反应热、高温表面等几种形式,该公司主要存在的点火源有:

①明火

生产现场违规使用火柴、打火机、吸烟等属于明火;设备维护、检修时电、气焊可产生明火;电气线路着火,机动车辆排烟尾气火星。

②电火花

该项目的配电房、电机、照明等设备若选型不当,爆炸危险区域的电气设施防爆等级不符合要求,接地措施缺陷,或发生故障、误操作、机械碰撞可产生电气火花、电弧。

③摩擦或撞击火花

生产(运输、取样等)及维修过程中的机械撞击、构件之间的摩擦等可产生火花。

④静电火花

可燃液体在输送过程中会因摩擦产生静电,如果防静电措施不符合要求,会在设备、管道上积聚静电荷,形成电位差而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员工未穿戴防静电服上岗操作也可产生静电火花。

⑤雷电火花

生产装置区、储罐、仓库等建构筑物如防雷设施不健全,或防雷设施平时缺乏维护,可能会因接地系统损坏或接地电阻值升高,在雷雨天因落雷击中库房或设备,产生雷电火花,引起雷击危险。

发生火灾事故的场所主要为厂区的主要生产、储存装置等。

1)生产车间火灾、爆炸辨识分析

原料中的甲醇、环氧乙烷、保险粉、氨气及硫磺等都是易燃、可燃物,其气体或蒸气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环氧乙烷储存要求较高,高温、撞击等可导致其自身发生爆炸。

煤粉、保险粉的粉尘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点火源可发生粉尘爆炸事故。

2)储存中的火灾、爆炸辨识分析

该公司储存场所主是保险粉甲类仓库和各种液体储罐,甲类仓库储存大量保险粉,若保险粉泄漏或密闭不良,如遇水、遇火花或高温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此外,甲类仓库储量较大,如未及时发现泄漏现象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易燃液体泄漏是严重威胁储罐安全的主要祸根。在仓库造成泄漏的原因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包装物的质量缺陷、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错误操作、错误指挥、违章作业及思想麻痹、疏忽大意等。如人员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单独操作,由于技术不熟练可能因误操作造成事故;人员仓库桶装物品搬用过程中不遵守操作规程,搬运时在地上滚动等。

减少或避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造成的泄漏及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有效办法,是加强安全技术培训与安全管理。

(2)包装物的质量缺陷或故障

该公司使用的包装物大部分为铁桶,铁桶的质量缺陷可能产生于设计、选材、

制造及使用过程各个阶段。

(3)保险粉仓库门口防雨措施不完善,漏水或在风雨中雨水流进库房。

(4)甲醇、环氧乙烷等罐体、管道泄漏,遇点火源造成火灾。环氧乙烷遇撞击、高温等可能发生爆炸。

3)电气火灾

电气线路发生火灾,主要是线路的短路、超负荷运行以及导线接触电阻过大等原因,产生电火花和电弧或引起导线过热所造成。

(1)短路: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相线与相线或零线在某一点相碰,引起电流突然大量增加的现象。短路分相间短路和对地短路两种:即相线与相线相碰称为相间短路;相线与零线、接地导体、大地直接相碰,称为对地短路。电气线路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突然增大,在极短的时间内的发热量也很大,不仅能使绝缘燃烧,而且能使金属熔化,引起附近的易燃、可燃物质燃烧,造成火灾。

(2)过负荷

电气线路中允许连续通过而不致于使电线过热的电流量,称为电线的安全载流量或安全电流。如电流中流过的电流量超过了安全电流量,就叫电线过负荷。一般电线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为65℃。当线路过负荷时,电线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值,会使电线的绝缘层加速老化,甚至变质损坏引起短路着火事故。

(3)接触电阻过大

导体连接时,在接触面上形成的电阻称为接触电阻。接头处理良好,则接触电阻小;若接头接触不良或其他原因,则产生接点电阻过大,称为接触电阻过大。接触电阻过大时,会产生极大的热量,可以使金属变色甚至熔化,并能引起绝缘材料、可燃物质及积落的可燃灰尘燃烧。

(4)电气线路产生的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电极间放电的结果。电弧是由大量密集电火花所构成的。电弧温度可

达3000度以上,电火花和电弧容易引起可燃物质燃烧。

(5)漏电:导线绝缘或支架材料的绝缘能力不佳,以致导线与导线、导线与大地间,有微量的电流通过,称为漏电。所谓走电、跑电就是一种严重的漏电现象。漏电的主要原因与危害:漏电会使局部物体带电而造成人身触电,严重时,漏电火花和产生的高温能成为火灾的着火源。

6 中毒和窒息

中成化工公司使用的甲醇、环氧乙烷、硫磺、氨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都属于有毒有害物质,对眼睛、皮肤、黏膜都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有害物可引起急性中毒。

如果厂房、仓库内无通风措施或者通风设施不够、作业人员防护措施不全,则对健康产生威胁,严重时导致中毒。毒物的长期挥发和积聚,还会污染周边环境。

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可使人员发生窒息伤害事故。

中毒窒息发生在厂区内存在有毒有害物、窒息性气体的生产、储存装置处。

7触电

1)电击和电伤

触电事故的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触电伤害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情况。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引起的可感知的物理效应。主要表现为: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率不齐等,严重时会引起窒息、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电击主要分布:配电线路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照明线路等,均存在直接接触电击及间接接触电击的可能。电击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存在缺陷,或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脱、断线碰壳、绝缘老化、绝缘击穿、绝缘损坏、PE线断线等隐患;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

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专业电工或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

电伤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局部伤害。多见于机体外部,往往在肌体表面留下伤痕,如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伤害等。分布:配电线路、配电柜、开关等。电伤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带负荷拉开裸露的闸刀开关;误操作引起短路;线路短路、开启式熔断器熔断时,炽热的金属微粒飞溅;人体过于接近带电体等。

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如泵、压缩机、起重设备、电动排气扇、照明灯等一切用电设备,若这些设备长时间未检修,电机绝缘材料老化,带电体裸露出来;且这些设备未采取接地或未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岗位操作人员接触、操作这些设备极易发生触电事故。

厂区内电气线路长时间未检修,绝缘材料老化,且未接地或未安装漏电保护装置,人员误触易发生触电事故。

该公司的设备检修时使用的配电箱及移动式电气设备或手持式电动工具等存在电伤、直接接触电击及间接接触电击的可能。

在检修作业过程中,如未能对高压电缆进行放电或者验电,就贸然进行检修作业,就有可能被电击的危险;再如在对电气设备或线路的检修作业过程中没有对正在检修的电气设备或线路挂临时接地线,可能会因突然送电而造成正在检修的作业人员发生电击事故。

再者,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因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过分接近带电体而发生电击或电伤事故。

此外,无电气特种作业证的人员从事电气作业;从事电气作业无专人进行监护等均有可能造成触电事故。

2)雷电危险

雷电是由大自然的力量分离和积累的电荷,也是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失去平衡的正电荷和负电荷。雷电放电具有电流大、电压高等特点。其能量释放出来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力。雷击除可能毁坏设施和设备外,还可能直接伤及人或引起火灾和爆炸。

从雷电防护的角度分析,雷电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防雷装置设计不合理;

——防雷装置安装存在缺陷;

——防雷装置失效,防雷接地体接地电阻不符合要求;

——缺乏必要的人身防雷、避雷安全知识等。

该公司生产装置、储罐等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这些建筑物设置有防雷设施,若防雷设施在设计时不合理或者正常生产时没有定期检测,遇雷暴天气,可能造成火灾、爆炸等事故。

3)静电危害

静电指生产过程和人员操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材料的相对运动、接触与分离等原因而积累起来的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这些电荷周围的场中储存的能量不大,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是,静电电压可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伏,可能在现场发生放电,产生静电火花,或者因电击人体使作业人员操作失误,造成二次事故。在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静电火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

从静电防护的角度分析,静电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装卸时流速过大,积聚大量静电突然释放;

——静电接地、跨接装置不完善;

——测量操作不规范;

——设备缺乏检修和维护;

——人体静电防护不符合要求等产生静电火花。

触电事故发生场所:厂区内各用电场所。

8坍塌

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不稳而造成的事故,如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煤堆坍塌、建筑物坍塌等。

储存场所仓储物品堆码过高或堆置不合理,有可能引起堆置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造成坍塌事故。

坍塌事故主要发生在各类库房、煤场。

9 高处坠落

凡在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的高处进行定点操作或巡检的作业位置,均可发生高处坠落危险。

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该项目生产装置、储罐等大多较高。在高处作业时如果没有保护措施、不正确配戴安全带或没有配戴安全带、工业平台栏杆不全都可能导致高处坠落事故。

维修人员在车间、仓库等房顶作业时,在装置、设备上部进行危险作业时,稍有不慎,则会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特别是在雨天和大风季节作业危险性更大。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场所为:生产装置区、罐区等。

10 容器爆炸

生产、储存装置中使用到一些压力容器设备,如环氧乙烷储罐、水煤气缓冲罐、氨气储罐等和氧化塔、氢化塔等反应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设备缺陷,附件失灵、操作失误等,均有可能导致压力容器爆炸的危险。

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压缩氮气和压缩空气,储存于压力容器中,在使用过程

中若压力容器本身存在缺陷或者人员误操作。有导致压力容器爆炸的危险。

发生容器爆炸的场所为:环氧乙烷、氨气储罐、氮气储罐、压缩空气储罐、蒸汽包等。

11锅炉爆炸

热电厂锅炉、废热锅炉等若因安全装置不全、违章操作、未定期检验合格等原因可能导致锅筒和管道结垢、爆管、满水等危险状态,进而发生锅炉爆炸事故。

锅炉爆炸是使用锅炉最大的事故,锅炉爆炸具有巨大的破坏力,锅炉中主要受压部位——锅筒(锅壳)、集箱、炉胆、管板等可能发生破裂爆炸,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锅炉爆炸大体有3种情况:

1)超压爆炸。由于安全阀、压力表不齐全、损坏或装设错误,操作人员擅离岗位或放弃监视责任,操作人员有意无意关闭或关小出汽通道,无承压能力的生活锅炉改作承压蒸汽锅炉等原因,致使锅炉主要受压元件、筒体、封头、管板、炉胆等承受的压力甚至超过承载压力,而造成锅炉爆炸。

2)缺陷导致爆炸。锅炉承受的压力并未超过额定压力,但因锅炉主要受压元件出现裂纹、严重变形、腐蚀、组织变化等情况,导致主要受压元件丧失承载能力,突然大面积破裂爆炸。

3)严重缺水爆炸。锅炉一旦严重缺水,甚至干烧,金属温度急剧上升甚至被烧红,在这种情况下,作业人员匆忙上水,往往酿成爆炸事故。

可能造成锅炉爆炸的重要事故主要原因如下:

(1)缺水。作业人员疏忽大意,对水位监视不严,或运作人员擅离职守,放弃了对水位及其他仪表的监视;水位表、报警器给水设备、管路等故障未及时发现。

(2)满水。满水严重时,主要危害是,降低蒸汽品质、损害以至破坏过热器,满水原因主要是作业人员对水位监视不严,甚至擅离职守,放弃对水位及仪表、设

备、设施的监视。

(3)汽水共腾。汽水共腾的后果与满水一样,会降低蒸汽品质,造成过热器结垢及水击振动,损坏过热器或影响用汽设备的安全运作。

(4)炉管爆炸。炉管爆破指锅炉主要受热面管子在运行中爆破,包括水冷壁、对流管束管子爆破及烟管爆破。导致炉管爆破的原因主要是水质不良、管子结垢、超温爆破、水循环故障及严重缺水等。

(5)水质不良。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锅炉水会使锅炉结垢,威胁锅炉安全运行,严重时会造成受热面过热爆管或过热鼓包;不合格的锅炉水造成结垢后的腐蚀,影响锅炉安全生产。

(6)锅炉停炉检修注意事项

锅炉停炉分为正常停炉和紧急停炉(事故停炉)两种。

正常停炉就是有有计划停炉。正常停炉安全操作步骤如下:

①停炉前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②停炉熄火。停止给煤,减少风量并停止送、引风机。

③燃料燃尽后,应关闭送、引风门和炉门、人孔门等,为锅炉保持密封状态。

④冷却放水。锅炉熄火后,应保持密封,不允许冷风进入,也不允许马上放水,一定要按安全要求进行冷却放水。

⑤停炉时,应密切注视锅炉水位,以免造成满水或缺水,给水自动调节阀应切换成手动调节。

⑥锅炉压力降至零前,一定要有人监视。

⑦停炉时应注意省煤器出口水温,保持出水口温度在正常范围内。

紧急停炉又称事故停炉,根据各种事故的性质不同,紧急停炉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出现并发事故或事故继续扩大。

12淹溺

该公司设置有码头、消防水池、事故池、污水处理场等,在进行相关作业时,可能由于天气(大雨、大风、雷暴天气等)、操作不慎、人员酒后、带病上岗等原因造成人员落水,发生淹溺事故。其中码头作业发生淹溺的危险性较大。

13 灼烫

该项目设有液氨储罐、液态二氧化碳储罐,作业人员不慎接触低温设备与介质,有产生冻伤的可能。

冻伤产生场所:制冷站、二氧化碳罐区和生产装置等。

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该项目中的灼烫伤害主要为高温烫伤和酸碱灼伤等。

高温烫伤:根据对该项目工艺的了解和分析,可知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违章或保温层遭到破坏可能会直接接触到高温设施,操作人员由于投料等操作不慎、人员差错、设备故障等原因,都可能出现高温烫伤的危险。

可能出现此类事故的危险场所是:生产装置、锅炉房等。

14 其他伤害

1)粉尘危害

热电站和煤气发生炉生产中使用大量的煤粉,作业人员长期呼吸含尘气体,可引起煤尘肺病,属法定的职业病范畴。

粉尘危害还存在于保险粉包装岗位、其他粉尘物料投料岗位、库房等。

2)噪音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听觉系统的伤害。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会造成听觉系统耳蜗底部的不可逆损伤,导致噪声性耳聋的发生。另外,强烈的噪声还对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空压机、压缩

机、各类电机、泵等高噪声的设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噪音发生场所:压缩工段、空压机室、循环水冷却塔、生产装置、泵房等。3)高温

该公司地处亚热带,夏季湿热多雨,夏长冬短,操作人员长时间室外作业存在高温中暑危害。

中成化工公司工段因生产工艺要求,一些设备装置如锅炉等本身即为高温设备,部分工艺装置的生产过程需要加热伴热,由于受热传导的影响,生产装置区的温度较高,同时在夏季时节,室外温度相对较高,因此,由于作业场所的环境温度较高,可能会使作业人员散热困难,出现人体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

高温作业不但对人体有危害(常会产生次生灾害),如中暑;还对生产设备(如储罐)、设施有影响,易导致物料膨胀,造成设备、设施、储罐及管线系统压力的上升,引发泄漏事故。

高温产生场所:生产装置区、热电站。

4)作业环境不良。地面高低不平,场地狭窄、杂乱,地面无防滑措施,采光强度不够或作业场所缺乏应急照明设施,极易造成跌伤、扭伤事故。或作业场所温度高,环境差,易造成操作人员反应迟钝或视觉错误,易造成操作人员误操作而引发其它事故。

5)信号缺陷。有些设备、设施应设有作业状态信号而没有设,或者虽设有信号,但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等引起操作和指挥失误。

6)标志缺陷。有的场所或设备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不当等原因易造成操作失误从而导致生产事故或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7)自然灾害。该公司地处沿海地带,易受到热带风暴和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

响,有可能导致管道、设备、建筑受损坏,道路或场地、房屋受水淹,从而导致产品泄漏、保险粉自燃等二次事故。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情况分析如下表。

自然灾害危险性分析表

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布

项目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别情况汇总于下表。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布表

该公司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爆炸和中毒,保险粉生产装置区、原料储罐区、成品仓库、是其主要危险场所。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知识3、 危险源分类及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地,控制它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第一类危险源分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1)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 可以列举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表中列出了可能导致各类伤亡事故的第一类危险源。 ①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 产生、供给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能量的装置、设备是典型的能量源。例如变电所、供热锅炉等,它们运转时供给或产生很高的能量。 ②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 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相当于能量源。例如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的场所等,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 ③能量载体 拥有能量的人或物。例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本身具有较大能量。 ④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中,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以下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参考以上分类标准,对甲基纤维素醚生产装置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下面几种危险因素: 1)火灾、爆炸危险 火灾是可燃物质燃烧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事故,爆炸是物质发生变化的速度不断急剧增大,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火灾和爆炸事故都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后果。 a.化学性火灾、爆炸 分析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精棉虽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但极易发生燃烧引起火灾事故,加工精棉时散发的棉纤维还能形成爆炸性的粉尘,还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环氧丙烷、异丙醇、甲苯、氯甲烷属于易燃物质,遇到火源会发生燃烧,形成的爆炸性气体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事故。因此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物料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性。 危险物质的泄漏主要发生在加料、反应过程中,如果设备、输料管、阀门、法兰等处密封不严,容易造成物料泄漏,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燃烧,易燃物料泄漏后挥发的蒸汽还会形成爆炸性气氛,遇到火源会发生爆炸,因此存在火灾爆炸的危险。

易燃物料的高位槽液位计损坏不能正常指示,打料时容易发生跑料现象,遇到明火、火花等有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 操作失误或自控系统失灵,造成反应超温超压发生沸料、喷料现象,可能造成大量易燃物质泄漏,或形成爆炸性蒸汽,容易发生火灾、爆炸。 设备框架、基础不牢固发生坍塌现象,罐、釜中的易燃物料发生外泄,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爆炸区域内电气设施不防爆或防爆级别达不到要求,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引燃引爆系统内的可燃物料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设备、管线的防静电装置不合格,在易燃物料输送、搅拌时会产生静电并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静电火花,构成引火源。 检修时未进行置换或置换不彻底,容器、管线内存在易燃易爆物料,动火作业时容易发生爆炸事故。 外来火源引发易燃物质发生的火灾、爆炸,如人员吸烟、铁器撞击产生火花、电气火花、雷击火花、车辆排气管火花等b.电气火灾 变压器中的绝缘油若遇到高温易挥发,同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旦变压器内部发生过载或短路,内部的可燃材料和油就会因高温或电火花、电弧在作用而分解、膨胀以致汽化,使变压器内部压力剧增,引起变压器外壳爆炸,绝缘油喷出燃烧,造成火灾事故。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GB/T 13861-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代码结构由“三层”改为“四层”; ——大类设置由六类改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环境因素”下的中类增加了“自然环境”。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艳琦,张惠军,刘骥,隋旭、郝银贵,李荣华。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861-19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术语和定义 3.1 生产过程 production 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 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 人的因素hominine factors 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doc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一、几个概念(术语定义)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2.危险源: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企业中的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的部位。危险源有两种,一种是本质型危险源(点),另一种是转化型危险源(点)。本质型危险源(点)是指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其本质是危险的,不管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难以改变其危险属性。转化型危险源(点)是指原来不是危险的,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

的影响,致使该岗位、设备、场所潜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有害因素就是危险源。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3.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4.风险和风险评价: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5.可容许风险与安全: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二、危险源辨识的意义(一)、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要

论述化工生产过程存在哪些危险因素优选稿

论述化工生产过程存在哪些危险因素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述化工生产过程存在哪些危险因素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九个方面: 一. 工厂选址:1.易遭受地震、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 2.水源不充足; 3.缺少公共消防设施的支援; 4.有高湿度、温度变化显着等气候问题; 5.受临近危险性大的工业装置影响; 6.临近公路、铁路、机场等运输设施; 7.在紧急状态下难以把人和车辆疏散至安全地。 二.工厂布局:1.工艺设备和贮存设备过于密集; 2.有显着危险性和无危险性的工艺装置间的安全距离不够;

3.昂贵设备过于集中; 4.对不能替换的装置不能有效的防护; 5.锅炉加热器等火源与可燃物工艺装置之间距离太小; 6.有地形障碍。 三.结构:1.支撑物、门、墙等不是防火结构; 2.电气设备无防护设施; 3.防爆通风换气能力不足; 4.控制和管理的指示装置无防护措施; 5.装置基础薄弱。控制不良而使工艺过程处于不正常状态时四.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1.在装置中原料混合,在催化剂作用下自然分解

2.对处理的气体、粉尘等在其工艺条件下的爆炸范围不明确; 3.没有充分掌握因误操作、控制不良而使工艺过程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的物料和产品的详细情况。 五.化工工艺:1.没有足够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2.对有危险的副反应认识不足; 3.没有根据热力学研究确定爆炸能量; 4.对工艺异常情况检测不够。 六.物料输送:1.各种单元操作时对物料流动不能进行良好控制; 2.产品的标示不完全; 3.风送装置内的粉尘爆炸; 4.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处理;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

GB/T 13861-2009 代替GB/T13861-19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2009-10-15 发布 2009-12-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GB/T13861-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代码结构由“三层”改为“四层”; ---大类设置六类改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艳琦,张惠军,刘骥,郝银贵,李荣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分布情况为: --- GB/T13861-1992。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版本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生产过程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危险和有害因素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人的因素 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管理因素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 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 本标准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试题A答案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考试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道题至少有1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危害因素辨识可采用(ABCD)方式进行 A.询问与交流 B.现场观察 C.查阅有关记录 D.安全检查表 2.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覆盖( D )。 A.组织的所有区域 B.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C.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或由外界提供) D.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和区域 3.风险值等于事故发生的( A )与事故可能造成后果严重性的乘积。 A.可能性 B.时机 C.频次 4.下列危害因素不属于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是(BD) A.设备设施缺陷 B.自燃性物质 C.电磁辐射 D.腐蚀性物质 5.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是(ACD)。 A.事故发生机理 B.事故发生的原因 C.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条例 D.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内部信息 6.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 B ) A.消除危害、个体防护、降低危险 B. 消除危害、降低危险、个体防护 C. 个体防护、消除危害、降低危险 D. 个体防护、降低危险、消除危害 7.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分析)本质就是通过系列会议对( A )进行分析,由各种专业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偏离设计的工艺条件进行过程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A.工艺流程图和操作规程 B.曾经发生的事故 C.操作记录报表 8.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包括(ABCDE) A.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B.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 C.制定、落实应急预案 D.落实员工的安环职防教育培训 E.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化学工业危险因素的类型

化学工业危险因素的类型 在对化学工业的317起火灾、爆炸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它们发生的主要和次要原因的基础上,美国保险协会(AIA)把化学工业危险因素归纳为以下九个类型。 1.工厂选址 (1)易遭受地震、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 (2)水源不充足; (3)缺少公共消防设施的支援; (4)有高湿度、温度变化显著等气候问题; (5)受邻近危险性大的工业装置影响; (6)邻近公路、铁路、机场等运输设施; (7)在紧急状态下难以把人和车辆疏散至安全地。 2.工厂布局 (1)工艺设备和贮存设备过于密集; (2)有显著危险性和无危险性的工艺装置间的安全距离不够; (3)昂贵设备过于集中; (4)对不能替换的装置没有有效的防护; (5)锅炉、加热器等火源与可燃物工艺装置之间距离太小; (6)有地形障碍。 3.结构 (1)支撑物、门、墙等不是防火结构; (2)电气设备无防护措施; (3)防爆通风换气能力不足; (4)控制和管理的指示装置无防护措施;

(5)装置基础薄弱。 4.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1)在装置中原料混合,在催化剂作用下自然分解; (2)对处理的气体、粉尘等在其工艺条件下的爆炸范围不明确; (3)没有充分掌握因误操作、控制不良而使工艺过程处于不正常状态时的物料和产品的详细情况。 5.化工工艺 (1)没有足够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数据; (2)对有危险的副反应认识不足; (3)没有根据热力学研究确定爆炸能量; (4)对工艺异常情况检测不够。 6.物料输送 (1)各种单元操作时对物料流动不能进行良好控制; (2)产品的标示不完全; (3)风送装置内的粉尘爆炸; (4)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处理; (5)装置内的装卸设施。 7.误操作 (1)忽略关于运转和维修的操作教育; (2)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 (3)开车、停车计划不适当; (4)缺乏紧急停车的操作训练; (5)没有建立操作人员和安全人员之间的协作体制。8.设备缺陷 (1)因选材不当而引起装置腐蚀、损坏;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编号:SM-ZD-42931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1)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2.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安全评价时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安全评价中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2.1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大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臵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陛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臵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臵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预防

概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特别是化工,石油化工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潜在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加,尤其是化工生产由于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危险性较之其他行业要大,发生事故的后果也往往比较严重。 本文从火灾,爆炸,静电,电磁辐射,职业中毒等方面论述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一火灾爆炸及其预防措施 (一)火灾 1 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固体)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并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2)有助燃物质存在(3)有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 3 燃烧的过程:可燃物的燃烧都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随着可燃物的状态不同而不同。气体最容易燃烧,只要达到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便能迅速燃烧;液体则必须有一个蒸发过程,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固体的燃烧与其组成有关,如果是化合物或复杂物质,受热时先分解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物质燃烧或液态物质蒸发再燃烧;如果是单体物质如硫,磷等受热时首先熔化,然后蒸发再燃烧。 4 燃烧的类型 (1)闪燃:各种可燃液体的表面空间由于温度的影响,都有一定的蒸气存在,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从消防角度来看,闪燃往往是要起火的先兆。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起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2)自燃:可燃物质被加热或由于缓慢氧化分解等自行发热至一定温度时,即使不遇到明火也能自行燃烧。在化工生产中,可燃物接触到高温表面,加热,烘烤,冲击,摩擦或自行氧化分解,聚合物发酵等都会导致自然。 (3)着火:足够的可燃物质在有足够的助燃物质存在下,遇到明火而引起持续的燃烧。 (二)爆炸 1爆炸:爆炸是物系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对外做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2爆炸的特点:(1)爆炸过程进行的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声响;(4)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3爆炸的分类 (1)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有物理变化所致,其特征是爆炸前后体系内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2)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有化学变化造成的。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系统内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都发生变化。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二)防火防爆技术 1 灭火的基本原理 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质存在;有助燃物质存在;有能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对已经燃烧的过程,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1)冷却灭火法: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一定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的物体上,是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2)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一条件,将可燃物与附近的可燃物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概要

附件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也称之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认知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一、危险有害因素 参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附录A6、附录A7)。 二、安全设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控参数、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13〕3号)、《关于印发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安监总管三〔2013〕12号)要求的“两重点

一重大”生产装置安全联锁、自控、监控设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安监总厅管三〔2013〕39号)规定的预防事故安全设施、控制事故安全设施、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安全设施。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过程要结合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根据岗位职责,按岗位单元和危险作业步骤进行辨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原则。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八大危险作业活动、六个重要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建议使用此诊断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称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欧美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作业安全分析与控制的管理工具。是为了识别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预防性工作流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余的、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和工作设备/设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2.主要用途和方法。JHA主要用来进行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作业场所安全隐患、员工不安全行为隐患等的有效识别。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3.作业步骤的划分。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

化工厂常见隐患、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化工厂常见隐患、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作为化工安全人,身边总是可能伴随着安全隐患,隐患排查对于我们安全人非常重要。最常见隐患事故有哪些?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又该如何辨识?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健康,为了让家人免受担心之苦,为了让事故无影无踪,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01最常见的事故隐患有哪些? 隐患,是指隐藏的祸患,即隐藏不露、潜伏的危险性大的事情或灾害。 事故隐患,是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归纳为21大类: 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 在企业安全生产检查中,要注意检查以下最常见的事故隐患(共22种): 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有11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人的主要直接原因。 1.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错误。 2.人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有干扰和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9.忽视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或未能正确使用。 10.不安全装束。 11.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接触和处理错误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有4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物的主要直接原因。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作业环境不良。 管理上的缺陷 主要有7类,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中管理上的主要间接原因。 1.技术和设计上缺陷。 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够。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过对项目的环境、场所、设备、设施、物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可知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触电、机械伤害、车辆伤害、噪声、高温等。 1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1车辆伤害 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1.1.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机动车的照明灯、倒车灯和转向灯存在缺陷; (2)机动车在厂区内超速行驶; (3)机动车通过道口违章; (4)多辆汽车同时装卸,纵向、横向间距太小,或车辆与建筑物的距离太窄; (5)机动车装载大型、超长、超高、超宽、超重设备时,未遵守有关规定; (6)机动车辆客货混载; (7)机动车行驶中,有人站在车脚踏板或车帮上; (8)机动车停放在坡度较大的地段; (9)检修机动车辆底部,千斤顶支撑、木桩垫未同时使用; (10)酒后或疲劳驾驶; (11)道路(包括调车场)不符合规定要求; (12)厂内道路的交通标志、标识缺陷。 1.1.2 存在的地点或部位 车辆伤害一类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场内机动车运输过程中。运输原料的车辆及厂内叉车在装运现场,作业人员可能受到车辆的碰撞,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 1.1.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车辆伤害是企业厂内车辆在行驶、装卸等作业过程

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造成的伤害; (2)使用各种机动车辆,发生车辆伤害的因素较多,如果管理不善,将导致车辆伤害事故的发生; (3)车辆伤害一类危险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机动车辆本身的缺陷,也就是车况不好;二是道路(调车场、作业场地)状况不好,也就是路况不良;三是作业环境不良,比如夜间作业无照明或照明不好;四是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作业规程;五是不当载人;六是违反劳动纪律,如酒后驾驶。 1.2机械伤害 指机械设备或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但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伤害。 1.2.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跨越机械的部分,未设过桥或走台,行走路面不防滑; (2)作业场所光线不足; (3)各种设备的传动部分防护装置不合格或无防护装置; (4)设备在运转中发生故障,不停机检修设备或清理杂物,未执行停电挂牌制度和设专人监护; (5)人员跨越运行的设备、输送带、钢丝绳和链条。 (6)操作人员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长发不盘在帽内,穿裙子、高跟鞋、短裤、拖鞋、围巾或赤脚在现场作业; (7)设备安装检修人员违反操作规程。 1.2.2 存在的地点或部位 切割机、刨床等设备和安装检修等作业过程,其存在的地点即作业地点,其部位主要是以上作业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运转部位。 1.3.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机械伤害是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 (2)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发生机械伤害的概率较高; (3)发生机械伤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机

环境因素与危险源培训测试 题

环境因素与危险源培训测试题(含答案) 姓名:所在部门:得分: 一、填空题(24分,每空2分。) 1、环境因素是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2、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的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这些组合。 3、在识别环境因素和辨识危险源时,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对危险源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两个方面。 5、风险是指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6、环境因素识别应考虑七种类型: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处理、土壤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使用消耗,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 二、判断题(34分,每题2分,对的打“√” 错的打“×”。) 1、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因素。() 2、环境因素识别就是要识别出重要的环境因素。() 3、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害的,所有都应该想办法加以削减。() 4、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5、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控制的方法包括目标、指标、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 6、确定重大环境因素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环境影响。() 7、水、电的节省或有效利用也是污染预防的一种方式。() 8、某厂的噪音排放已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被识别为重要环境因素则仍然需要降低噪声的排放。() 9、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全过程。(

) 10、危险源可以导致或诱发事故的发生。() 11、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12、危险源辨识等同于隐患排查。() 13、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属于环境方面危险源。() 14、管理者的失职行为属于不安全行为。() 15、生产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知识与技能缺陷、思想和情绪不稳定、利益与管理的不利因素、生产与环境的不利影响。() 16、非故意违章行为不属于不安全行为。() 17、未开展人员安全教育是人的不安全因素。() 三、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健康损害”是指可()、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A 证实的 B 追溯的 C 确认的 D 诊断的 2、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 C ),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A 变更后 B 变更中 C 变更前 D 设计阶段 3、为满足ISO14001标准,当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A )。 A 组织应对所有产品了解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B 组织能控制并影响的所有环境因素 C 仅仅是那些在现场范围之内产生的环境因素 D 所有上述答案 4、风险控制策划时原则上应首先( C )。 A 降低风险 B 采用个体防护设备 C 消除危险源 D 采用机器人 5、以下哪项不是环境因素( C ) A粉尘排放 B电脑辐射 C人员伤亡 D电能消耗 6、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的三种状态为正常、异常、紧急。下列不属于正常状态下的 环境因素为( A ) A乙炔泄露 B废纸处理 C水资源消耗 D汽车尾气排放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3861-200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 术语和定义 3.1 生产过程 production 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 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 人的因素hominine factors 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 物的因素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 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 管理因素management factors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 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 本标准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本标准的代码为层次码,用6位数字表示,共分四层,第一、二层分别用一位数字表示大类、中类;第三、四层分别用二位数字表示小类、细类。代码结构见图1。 ××××××代码 第四层细类 第三层小类 第二层中类 第一层大类 图1代码结构 5 分类与代码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有一个机械加工厂,现有一座戊类厂房,同时厂内还有办公楼、锅炉房、食堂、热水站、变电站等辅助设施。因为需要,现拟上一个机械零件清洗车间,准备采用有机溶剂进行零件清洗。厂房大小为20*40米,高9.6米。设备为全封闭的清洗机,每台机器可装汽油200KG。为了操作方便,车间内设有2.6米高的操作平台,零件采用小车运输。车间人员为10人。车间内设计两台清洗机。汽油采用桶装,用汽车运输。车间内采用一个1吨的电动葫芦进行装卸。废油也采用桶装。车间内不存放汽油。 一、按照《职工伤亡分类办法》分析清洗车间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1物体打击各工具 2起重伤害电动葫芦 3车辆伤害运输车辆 4机械伤害运动机械 5触电各用电设备 6火灾汽油、其他易燃物质 7爆炸汽油 8高处坠落落差超过2m的各处,如操作平台 9中毒汽油 10其他噪声危害运动设备;震动危害运动设备 二、针对以上有害因素,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安全对策措施的内容包括: (1)厂址及厂区平面布置的对策措施; (2)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第 2 页共 4 页

(3)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4)机械伤害对策措施; (5)其他安全对策措施(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安全色、安全标志等方面)。 (6)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①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 ②噪声和振动控制措施; ③其他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7)安全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 三、主要安全对策措施 1物体打击安全帽 2起重伤害定期检测 3车辆伤害加强车辆检测维护、遵守厂内交通规则 4机械伤害防护罩等 5触电漏电保护器、屏护、安全距离、连锁保护等 6火灾消除、控制引火源、加强通风、防止可燃可爆系统形成等。 7爆炸消除、控制引火源、加强通风、防止可燃可爆系统形成等。 8高处坠落栏杆 9中毒加强通风 10其他噪声危害减噪措施、耳塞等;震动危害减震措施 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 第 3 页共 4 页

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

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 1 范围 本导则给出了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标准指南,并给出了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示例。 本导则适用于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的评估。精细化工生产的主要安全风险来自工艺反应的热风险。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反应的热风险进行评估。 2 术语和定义 2.1 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 ad 失控反应体系的最坏情形为绝热条件。在绝热条件下,失控反应到达最大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失控反应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致爆时间。TMR ad是温度的函数,是一个时间衡量尺度,用于评估失控反应最坏情形发生的可能性,是人为控制最坏情形发生所拥有的时间长短。 2.2 绝热温升ΔT ad 在冷却失效等失控条件下,体系不能进行能量交换,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全部用来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是反应失控可能达到的最坏情形。 对于失控体系,反应物完全转化时所放出的热量导致物料温度的升高,称为绝热温升。绝热温升与反应的放热量

成正比,对于放热反应来说,反应的放热量越大,绝热温升越高,导致的后果越严重。绝热温升是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是评估体系失控的极限情况,可以评估失控体系可能导致的严重程度。 2.3 工艺温度T p 目标工艺操作温度,也是反应过程中冷却失效时的初始温度。 冷却失效时,如果反应体系同时存在物料最大量累积和物料具有最差稳定性的情况,在考虑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反应过程中冷却失效时的初始温度,安全地确定工艺操作温度。 2.4 技术最高温度MTT 技术最高温度可以按照常压体系和密闭体系两种方式考虑。 对于常压反应体系来说,技术最高温度为反应体系溶剂或混合物料的沸点;对于密封体系而言,技术最高温度为反应容器最大允许压力时所对应的温度。 2.5 失控体系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 当放热化学反应处于冷却失效、热交换失控的情况下,由于反应体系存在热量累积,整个体系在一个近似绝热的情况下发生温度升高。在物料累积最大时,体系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称为失控体系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与反应物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