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

中医存废论争中的逻辑错误

王华生

在古典逻辑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可以称之为不矛盾律,即是在同一命题、同一语句、同一理论背景中不能自相矛盾。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提出了充足理由律,他认为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的,一个是矛盾原则,即思维中不允许自相矛盾;另一个就是充足理由原则:“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实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北京大学陈波教授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理由。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二是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三是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否则,就会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和“推不出来”的错误。充足理由律在于确保思维的论证性。

陈波教授举例说:古代,一家有祖孙三代。爷爷经过寒窗苦读,由农民子弟考中状元,做了大官。不料他的儿子却游手好闲,一事无成。但他的孙子却考上了探花。于是,爷爷就经常抱怨他的儿子,说他们家就他一个人不争气。但他的儿子却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比你争气!”

陈波教授解析说,一个人是否争气,主要看他自己的作为,而与他父亲、儿子的作为没有多大关系,因此,那位儿子所引用的证据与他所要证明的结论“我比你争气”不相干。

在中医药学存废论争中,我们看到教授们常常犯那位儿子类似的逻辑错误。

我们首先来看张功耀教授的逻辑错误:

在《告别中医中药》(《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四期)一文,张教授说:“在知识界的名流中,主张废除中医中药有居多,其中包括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张东荪、蒋梦麟、丁文江等。经过120多年艰难地探索,笔者认为,对待中医中药的正确态度是自觉地与之告别,而不是人为地去废除它。”初看,“主张废除中医中药的知识界名流居多”似乎是“告别中医药”的充足理由。但仔细来看,哪一部分多首先必须给读者提供一个基数,在基数上才能区分何者居多,何者居少。因而至少存在这么几个问题,一是何为名流?二是名流到底有多少?三是主张废除中医药的有多少?主张保有与发展中医药的又有多少?沉默的有多少?他们分别占多少比例?因此,张教授的“告别中医药”结论“推不出来”。

在《中医诸“优势”辨析》(《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12期)一文中,张教授比上一篇文章似乎精细多了,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这些数据是用来论证“告别中医药”的合法性的,他的数据是告诉我们,在古代,当中医药与西医药处于同等发展程度与水平时,两个地区的平均期望寿命是大体一致的,当中医药学落后于西医药学时,中国的平均期望寿命低于西方的远多,而当西医药引进中国时,则中国的平均期望寿命大大提高了。这种论证似乎是雄辩的。但却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医学医药是影响甚至决定平均期望寿命的唯一因素。影响平均期望寿命的因素有许多,许多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探索,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所要说的是,张教授在这里所犯的逻辑错误是“数据与结论不相干”。

在中医药存废论争中,论者们用得熟练的是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来代替对论点的论证或反驳对方某种观点。这在逻辑上就叫做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例如,“爱因斯坦都这么说,你竟敢不同意?”就像张教授在《告别中医中药》的开篇中一样,你看知识界的名流都这么说,你竟敢不同意告别中医药?

与“诉诸权威”相关联,张教授还使用了诉诸公众。所谓犯“诉诸公众”的逻辑错误是,不论述自己的观点何以成立,而是以公众的言论取胜。例如,“我所主张的只不过是大多数公众的观点,你反对我,就是在与公众作对。不信你问一问在场的人?”张教授列举出那么多的名流来,是在说,“我所主张告别中医药的观点,只不过是知识界居多的名流的观点,你反对我就是反对大多数,就是反对名流,就是反对权威,更何况他们比我更激进,我没有说要废除,他们都说要废除呢。”

论据与要论证的论点“不相干”的形式还有一种,例如,一个人A以残忍地对待动物乐趣,另一个人B要他不要那么残忍。A说,“你对待动物就不残忍吗?那你天天吃猪肉、吃牛肉,你比我更残忍。”张教授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就使用这种方法,他说,越是稀有的动植物资源,遭到的破坏也越严重,因此,从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一切有良知的学者都应该承担起一种文化责任:告别中医中药。由之,我们也可以对张教授说,一切有良知的学者都应该承担一种文化责任:告别素食,以免破坏植物的多样性;告别肉食,以免破坏了动物的多样性。好就好在,我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良知,更不是学者,所以用不着告别素食和肉食,因此可以每天都要破坏动植物的多样性。

我在此揭示张教授著作中的逻辑错误并不表明,我就反对张教授的观点;同样,我这表白,也不表示我就赞成张教授的观点。我的观点是,要辩证看待中医中药,中医中药尚处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时代,还没有从根本上从巫术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从根本上从哲学出分离出来。但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上确实起过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它现在已经变成了替代医学、补充医学,尽管我们所面对的中医药学还是一个神话中医药学,尽管中医学常常越出了它自己的边界,尽管它还是一种虚妄的学说。我们要做的事是将中医药学从巫术中分离出来、从哲学中离析出来,从神话和神坛中走出来,规定中医药学的边界。因之,中医药学要生存与发展,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昨晚,我以为已经基本上将张教授在其著作中所犯逻辑错误揭示了。但其实不然,还有许多没有揭示,今天继续讲几个我们易犯的逻辑错误。其中之一,叫做“诉诸个人品质”。即“以对论敌的品质评价来论证其人某种言论的错误。例如,‘你们不要相信他的话,他因生活作风有问题受过处分。’显然,一个人品质好坏与他观点的正确与否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陈波《逻辑学是什么》P31)张教授在其《告别中医中药》一文说,中医药学所主张的“医乃仁术”其实是“不仁之术”。这种论证方法是将中医药学与中医药学的应用两个不同的命题混淆在一起,从而转移了论题。同时,又使用了双重标准,即对西医药学的品质避而不谈。因为众所周知,西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仁”。如解剖学的建立之初,解剖学家盗取尸体,甚至杀人以取尸体。因之,西医药的“不仁”比中医学的“不仁”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中医药学“不仁”,还存在“诉诸情感”,即用激动众人感情的办法来代替对某个论题的论证,使大众从情感上厌恶它,而不是从理性上拒绝它。这种“诉诸情感”的逻辑错误方法,也被张教授的论敌所利用。且不说在上个世纪二、三

十年代,反对废除中医药的辩护者们将主张废除中医药的人士斥之为“汉奸”,只说曹东义教授在其《回答张功耀:告别文化自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年第4期)一文就将张教授斥之为“文化自卑”者。

张教授在其《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中,似乎不赞成废除中医药的观点,而采用“告别中医中药”的论题。现在我们来分析“废除中医药”与“告别中医药”两个命题的异同。“废除中医药”是因为中医药有“疾病”,或者说它“坏死”了,已经变成废物了,不能再行使其权利尽其义务了,所以可以将它处死。这在医学上就叫做“积极安乐死”,就是人为地从外界注入一种东西,促其死亡。这在婚姻上,就叫做,有新欢了,要离婚了。所谓“告别中医中药”,在医学上叫做“消极安乐死”,就是不再研究与发展它,让它自然地消亡;在婚姻上,叫做把它打入“冷宫”,没有与它离婚,但却和新欢结婚了。因之,两种说法都是“安乐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都是人为的,即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然,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中医药学,也没有西医药学。即,医学文化都是人所创造的。两者的区别是,“废除中医药”说得直白,而“告别中医中药”说得温和一些。恩格斯曾经将杜林称之为“羞羞答答唯物主义者”,因为他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而偷运机械唯物主义的命题。由之,我们可以借用恩格斯的命题,称张功耀教授为“羞羞答答的废除中医药”论者。

本人在博客上的这篇文章,对不起张教授的地方,先向张教授道歉了。但也要请张教授谅解,本文的目的在于逻辑学教学。

中医药的存废问题或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其支柱应在于中医药学的效用性,即我们应该从中医药学的有效性与有用性入手来论证中医药学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就是说,如果中医药学是有效的有用的,则其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否则,它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即使它的存在是合法的。

张教授的逻辑错误很快就被他的论敌所利用,相同的错误逻辑却得出了正相反对的意见。鲁建锋、吴晓婷、沈凌波的《不可告别中医药》(《医学与哲学》2007年第六期)一文的整体结构与张功耀教授《告别中医中药》的完全相同。可以说是各执一端。论战双方都不是采取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医药。

除了上述所讲的逻辑错误外,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还有“诉诸起源”的逻辑错误。曹东义教授在《张功耀为何误读了科技史》(《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12期)批评张功耀教授误用了“先前阔”的本来含义就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先前阔”的本来含义“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鲁迅《阿Q正传》)即运用了“诉诸起源”的方法。例如,有人论证说:“麻将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而中国文化都有正面价值,所以我们要推广打麻将运动;牛仔裤是洋鬼子的东西,有什么好穿的,太崇洋媚外了,所以应该发起不穿牛仔裤运动。因此,我们要打麻将,不穿牛仔裤,做一个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陈波《逻辑学是什么》P232)诉诸起源,是指“通过某个理论、观点、事物的来源好或不好,来论证该理论、观点成立或不成立,该事物好或不好”(陈波《逻辑学是什么》P232)。我们从前面的案例就可以看出,“诉诸起源”是一种逻辑错误,因为理论、观点、事物的起源的好与不好,与其起源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说明该事物的性质,其理由是事物是不断的变化的。也就是说,法官的儿子不一定是法官,也可能会是强盗;强盗的儿子也不一定就是强盗,也可能是法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符合生物学规律,但不符合社会学规律。“诉诸起源”的错误在于把一个或然性的命题,转换为必然性命题。(模态逻辑)

在中医存废论争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命题:如一位德国教授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专访时说:“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医学科学”(郑恩元《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访德国中医药学家波克特博士》《科技中国》2006年第2期P86)。我们看到,这里存在三个比较中的最高级,三个“最”。比较必须要有比较的基础,否则就是犯了逻辑错误,即要看与谁比较。那么,中医的三个“最”从何而来?

_行_辨是非_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_张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9卷第3期J OU RNAL OF THE GRADUATES VOL.29l3 2008SUN YAT-SEN UN I VER SI TY(S OC I AL SCIENCES)2008 /行0辨是非:从中医存废之争谈科学与 非科学的划界* 张力 (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内容提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当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命 运也面临兴亡的转折。中医是否是/伪科学0而需要被废除,中医的特殊地 位是否要动摇,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医需要在新的视 角下进行更为合理的透析。 =关键词>中医存废之争;科学;划界;标准 真实的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是伪科学吗?中医是否百无一用,到了垂死挣扎将要灭亡的历史时刻了吗?中医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经受考验。是兴是亡,这是个问题,如何正视中医是国人更是学人所要深究的问题,在新的视野中探寻二难的新出路。 一、中医的存废之争与中医的困境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黄帝内经6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5伤寒杂病论6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5神农本草经6、5难经6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一)中医的四次存废之争 中医是否该废止?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夜间成为争论热点,甚至招致包括管理 *收稿日期:2008-8-30 作者简介:张力(1983))男,陕西礼泉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2006级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陕西省第三届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发言论文。电子邮箱: czhang l@i gm ai.l com。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

现代文阅读常见的逻辑问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备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常见的八个逻辑问题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当然,思维过程中还同时要求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规律(充足理由律)。可以说形式逻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脑子里的各种概念。因为逻辑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清晰是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概念模糊就不可能产生抽象的逻辑思维。你要正确思考,就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形式逻辑。你要正确表达,也必须遵循一套规则,这就是语法。 “论说类文本”选的都是社科论文,论文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作者逻辑思维的体现。我们常说某某文章逻辑性强,就是说作者善于推理,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某某文章缺乏逻辑,就是说他的推理不正确,杂乱无章。语文学习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偏重感性思维,形象思维,所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总是受到冷落,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最缺少的恰恰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之类。我们老师、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一种感觉式的思维方法,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老师和学生出现概念模糊、不证而论、偷换概念、转移命题、类比失当、强加因果等等逻辑错误的情况很普遍。而且,高考命题恰恰是从逻辑的角度入手的,要求考生解决的正是逻辑方面的错误。所以,我也就从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转移命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是咱们今天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 (2011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第1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解析】原文“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差不多”说明还是有区别,只是区别细微而已。其命题形式为:《诗经》绝大部分篇目的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1929年上海医界围绕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

1929年上海医界围绕中医存废问题的论战 作者:郝先中 关键词:“废止中医案” 存废之争余云岫陆渊雷 摘要:1929年,以上海为中心,中西医之间围绕中医存废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陆渊雷和余云岫是上海中西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素有废止中医思想。陆渊雷以能言善辩称誉医界,1928年陆渊雷发表《西医界之奴隶派》,被称为抨击西医的重拳。而在1929年,中央卫生会议通过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抗争,上海中医界挥戈上阵,群起而攻余云岫及其提案。1929年围绕中医废存问题的论战,争论的性质演变成为生存权展开的拼死搏斗,且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形成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攻击,不仅对全国范围的抗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丰富了近代医疗文化史的深刻内涵。 1929年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工作会议上,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废止中医派提出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举国哗然,中医界为自身生存而殊死抗争。在这次斗争中,除大规模有组织的集体抗争、零星的抗议活动以及政府内部、医界内部的明争暗斗外,废存两派的文字论战确是双方一种重要而又尖锐的对立方式。这次论战不仅壮大了运动的声势,也为最终取得反对“废止中医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论争的性质也充满了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范畴的丰富内涵。 陆渊雷与余云岫的前期论战 陆渊雷和余云岫是上海中西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素有废止中医思想。陆渊雷以能言善辩称誉医界,时人以为唯陆氏与余云岫旗鼓相当。1928年陆渊雷发表《西医界之奴隶派》,被称为抨击西医的重拳,文字尖刻,对余云岫等人大加攻击和讥讽:“现在有少数的西医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好像要把中医一口气吞得样子。他们的学说是从日本来的,日本的学说又是从西洋学来的。论起辈分来西洋好比是祖父,日本好比是父亲,这些少数的西医不过是孙子罢了。……如今这些少数西医拼命地要消灭中医。他们自己是中国人,所用的武器又是中国文字,所要消灭的又是中国医学。在日本一方面呢,收着这些孝顺义子总算是眼力不错,可是这些义子昊天罔极地孝顺他义祖义父,不佞倒要予先替他们议定个谥法,叫做奴隶派的西医。”[1] 此文被认为是中医界攻击文字中的最高峰,可见当时中西医论战火药味十足,由学术而动意气,余云岫等被骂为“西医界中别有肺肠的几个奴隶派”,余云岫等当然不甘示弱,在此文发表后不足三个月,余氏便在南京中央卫生会议上愤然提出“废止中医案”。中西医之争陡然激化,进入了政治层面的交锋。西医界面对陆渊雷等人的谩骂,也有不少反驳性文字出笼,他们更多地利用学术上的优

生活中常见逻辑的错误

生活中常见逻辑错误摘要: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能够用“因为……所以……”表述的关系并不都是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的区别全在于出现的时间不同。在此基础上,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等,都可以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人们不能对因果关系的逻辑定律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常常会在生活中犯下违背因果联系逻辑的常识性错误。 关键词:因果关系原因和条件内外因关系逻辑方法 逻辑来源于生活,却是对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一种高级概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违背一些简单的逻辑。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逻辑关系便是因果关系,用逻辑命题方式去表示便是:因为Q,所以P。而往往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条关系链却常常被赋予一些不蕴含任何逻辑意义的命题,或者是对Q和P之间的某种关系作简单的归类和分析便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个现象都是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另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关系有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是提出探求因果联系逻辑方法的客观依据。

首先,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的,原因总是在结果之前,而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前后相继是因果联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因果联系的唯一特征。单凭这一特征还不足以确定因果关系。某一现象很可能经常地先于另一种现象出现,但是二者可以毫无关系。 其次,因果联系是确定的。“因果联系的确定性从质的方面说,就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而从量得方面来说,就是原因发生量得变化,一定会反映在结果中。” 最后,因果联系是复杂的。也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了解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从而导致了在因果联系逻辑的推理错误。 下面便是一些常见的因果逻辑错误的列举。 第一,以偏概全。人们给以偏概全下的定义是: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我们常常会觉得只要身边多次出现某种现象,就会自觉地为该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做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结论。 比如,王小二说,他那所大学里面饭堂的菜很难吃,李小燕说她学校饭堂的菜很难吃,那么,有人就会做出“大学饭堂的菜都很难吃”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很显然是没有充分的例证,仅仅凭靠两个学生的评价并不能成为得出结论的充分条件。假如王小二是伊斯兰教的教徒,饭堂没有清真菜,那当然是难吃的;再者,饭菜是否美味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最后,王小二和李小燕都不是美食专家,那么他们的话更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论据了。 假如使用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去探求这两个现象的因果联系,我们可以选择“求异法”。求异法又称为差异法,它的内容是:“如果

中医存废之争(一)

中医存废之争(一) 2006年10月7日,张功耀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引发了从医界、学术界延至社会舆论领域以及民众的有关中医存废的大争论和高度关注。 一、存废双方各执一辞 (一)废方观点 中医废除论由来已久。自清末有人发表《废医论》,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 1、历史上的中医废除论 日本明治维新中取消汉医的成功,直接促成了晚清惊世骇俗的《废医论》。洋务运动之后接踵而至的新文化运动,其中的多位代表人物,大多热衷于力倡“废止中医”,而且用语尖锐决绝。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而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则认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流传最广的,要算鲁迅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否定中医”论者攻击中医药时,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事情为例。他们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医是“科学”,讲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一些激烈的反对者认为,中医的效果很可能来自“安慰剂效应”,并非真的能够治疗疑难杂症,“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完全可以取代中医,应当取消中医。 近代名人“否定中医”这一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更多源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186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日本这一西方化的成功范例,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刺痛国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习西方。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激烈批判与厌弃的态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因此,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 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2、张功耀之中医废除论 这场中医存废之争的导火索是从2005年9月份开始点燃的。一名自称“中共党员”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在医学界较为开放的“丁香园医学论坛”上发表了《科技强国任重而道远——由张功耀教授访谈说起》,被评价为“打响了反对中医战争的第一枪”。自今年2月起,张功耀又连续抛出了《告别中医中药》、《中医科学化失败的原因》、《孔子不信巫医考》等五篇文章,指责中医在理论上没有可靠的逻辑或因果关系、在用药上中药成分不清、作用不明,甚至在文章中直接称呼中医为“巫医”。2006年10月7日,他又领衔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的公告》,并发表医改建言,提出“修改宪法,删除宪法第21条有关中医的内容;采取适当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科学医学(西医)成为国家惟一的主流医学;立即停止缺乏科学原理、违背科学精神、没有安全保障的中医中药研究;善待已经取得相关执业和职称资格的中医师。”此言既出,立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中医废存之争。 张功耀废除中医论的主要观点:(1)中医没有科学基础。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中医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2)安全性能难以控制。中医关于“药”的概念相当混乱,最不能忍受的是中医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中药一次药方少者也要20多味药,安全性难保证。(3)办中医学院是错误。中医没有确定性,100个医生会开出100个不同的方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具有普遍性,没达到普遍性高度的东西,不可以进行普遍性的学校教育。(4)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必须彻底告别中医中药,让它回归民间,允许民众将中医中药作为“应

论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论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对于?逻辑?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如果要叙述它的准确定义,恐怕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有多个意思,可以指思维的规律,也可以指客观的规律性或者专指逻辑学。在此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那么此?逻辑?的定义自然是指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逻辑学。而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等。 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推不出等。以下我就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

例如:老大娘:请问,你们这儿有没有好布。我闺女要绘声绘色了,我想给她扯块好布。营业员(没好气地):我们这儿的都是好布,次品、废品不让出厂的。这个例子中营业员犯了?偷的概念?的错误。上下文中的?好布?不是同一概念。 对于在命题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论题?。其表现是有意识地改变论题内容,偷梁换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营业员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二、自相矛盾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这是矛盾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既是人又不是人;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如有人说?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既是?时刻缠绕着我?,就不会出现?顾不上去想它?的情况说话人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模棱两可 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可用公式表示:A或者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

中医学概论(专升本)

作业一 1. ( 单选题) 确立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著作是( )(本题 2.0分)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2. ( 单选题) “金元四大家”中治疗用药以补脾胃为主,后世尊其为“补土派”的是( )(本题2.0分)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震亨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3. ( 单选题) “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是指( )(本题2.0分)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4. ( 单选题) 心在液为( )(本题2.0分) A、泪 B、汗 C、涕 D、唾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5. ( 单选题) 请判断五行中金对于水的关系( )(本题2.0分) A、为母

B、为子 C、所胜 D、所不胜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2 6. ( 单选题) 肾之所以被称为“气之根”主要是根据( )(本题2.0分) A、肾主藏精 B、肾主纳气 C、肾之气化功能 D、肾主水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2 7. ( 单选题) 五脏总的生理功能是( )(本题2.0分) A、泻而不藏 B、藏而不满 C、满而不实 D、实而不满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8. ( 单选题)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种关系?( )(本题2.0分)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转化 D、消长平衡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2 9. ( 单选题)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机理是( )(本题2.0分) A、血不养气 B、气不行津 C、气随液脱 D、气不摄津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中医存废之争

上世纪中医存废之争 1. 始作俑者 1879年,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先后发表了《废医论》和《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到民国时期,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当做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 2.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没有把“中医药”列为教育学科,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 3.首次请愿 1913年10月,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赴京请愿,要求教育部设立中医药专门学校。北洋政府则拒绝将中医列入教育计划,并认为中西医“致难兼采”,而“专取西法”是“合于世界进化之大势”。 4.中西医矛盾深化 1925年,以余云岫为代表的西医界坚决抵制中国教育界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教育部以此为借口,断然拒绝了中医进入大学学系的要求。因此,中西医矛盾进一步加深,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中医存废之争。 5.中医“命垂一线”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医案。议案一旦实施,中医的废止只是时间问题。同年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社会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取缔中医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口号。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公开表示并无废止中医之意。 6.再起争端 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发表,舆论上再次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中西医之争。 7.中医得“解放” 50年代初,政府和毛泽东大力扶持中医,甚至将提出“中医是封建医”的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撤职。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并引起存废双方新的争论。 8.为中医“正身” 1982年,在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同时,“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成了这一新时期中医存废争论双方的新焦点。 经过“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界应该反思什么 一、某些保健用品,打着“纯中医理论、纯中药制剂”的旗号,招摇撞骗,将保健品说成是无病不能治的灵丹妙药。 二、有些中医不愿接受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乃至急救措施,中医诊断术语与时代的要求不接轨,这无形之中让中医药在民众的心目中,成了玄奥难懂的只能做为文物藏起来“宝库”。 三、一些玄学、神学强加给中医的迷信色彩,也是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医理论中,明知有些是错误的认识,宁愿默守成规,也决不愿越雷池一步,如脾功能、心主神明、心移热于小肠之小肠火——泌尿系感染等等。

MPACC备考之常见逻辑推理错误及其练习

MPACC备考之常见逻辑推理错误及其练习 从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主要特征来看,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逻辑推理错误主要有以下15种类型。了解这些类型将有助于考生在考试时快速辨明题干中存在的问题,顺利进入构思与写作的阶段。 阅卷人在给文章评分时,主要依据也是考生是否发现了这些逻辑错误。记住,题干所给的每个推理都有严重的逻辑推理错误,考生一定要发现这些错误并指出错误所在,且能自圆其说。 一、混淆或偷换概念 混淆概念是在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概念来使用的错误。混淆概念通常是一种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法,它或是利用同一语词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或是利用两个语词在语义上的相似或部分相同,来达到混淆概念的目的。 在论证中使用的语词或概念的意义模糊暧昧,被称为含混笼统的谬误。想清楚的事情未必都能表达得清楚,没想清楚的事情肯定表达不清楚。思想模糊或认识不清是造成含混笼统的一方面原因。有意利用含混笼统的语词或概念来掩盖论证的缺陷,或者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滥用语词,是造成含混笼统的另一方面原因。 强化训练 1、物种灭绝是大自然的规律。据科学家估计,在人类使用最原始的工具以前,地球上曾经存在的物种就已经灭绝了大半。大自然的这种不断产生和消灭物种的恒常过程被那些指责人类使用技术而影响了环境,并由此而造成新近的物种灭亡的人所忽视。这些人必须明白:现代灭绝的物种即使没有人类技术的应用现在也会灭绝的。 以下哪项指明了上述论证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逻辑缺陷? (A)作者错误地假设技术不会导致任何环境上的破坏。 (B)作者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尚未灭绝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C)作者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着还没有被科学家区分和研究过的物种。 (D)作者只引证了那些支持半数以上曾经存在物种已经灭绝的理论的科学家,而没有提到任何一个不支持这一理论的科学家。 (E)作者没有提供明确的证据表明现代灭绝的物种与在没有人类技术存在的情况下将会灭绝的物种是同样的。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2010-06-14 作者:张功耀 1936年,陈邦贤先生出版的《中国医学史》,把张骞从西域引种苜宿和葡萄也算做中外医学交流。其实错了。张骞的这个作为,充其量可算做农作物引种,与医学交流并不相干。查历史,这样的农作物引种,从西汉开始一直都在进行。 后来,我国陆陆续续从波斯和印度引种了黄瓜、胡椒、大蒜、豌豆、青豆、亚麻、萝卜、甜菜、大枣、芹菜、葫芦、莴苣、无花果,等等。这些都不能算是中外医学交流。 中国人从国外引进医、药、以及医药思想和方法,可能比引进蔬菜和谷物种子要早。比如,“不调”这个中医病理学概念,就有可能来自古代印度的“四大不调”(地、水、风、火)和“饮食不调”,而不是古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此外,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法药咒》有“五藏平和,六腑调顺,七十五脉,自然通畅”等语。众所周知,中医生至今还不会做解剖。他们的五脏六腑概念至今还相当混乱。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五脏六腑”的概念可能是某些中国人从印度人那里在道听途说中得来的。因为听得不那么仔细,口耳相传之后,便成了目前这个混乱不堪的样子。还有,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把眼睛分成“五轮八廓”。这个“五轮八廓”,可以清清白白地在印度的佛教著作《龙树菩萨论》当中读到。这部佛教著作比任何一部中医典籍都早。因而可以断言,中医里边的“五轮八廓”是件舶来品。至于阿魏、诃勒黎、郁金香、丁香、龙脑、没药、红花、没食子、皂荚、苏合香、安息香、乳香、硼砂、芦荟之类的药材,都是来自国外的“上门女婿”。对此,稍微有点中医药历史常识的人都很容易接受。 遗憾的是,任何外来的东西,到了中国都会走样。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就连科学这样严肃的东西,也难以幸免。外来的医学和药学,一经“酱缸文化”(现在有人把它叫做“中国化”)的浸染,许多都失去了原有的样式。最近在网络上议论纷纷的芦笋,在国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明明白白地只是蔬菜。可是,到了咱们中国,它就变成了“抗癌辅助药”。 中国人这种近乎涂鸦的“创新”和“中国化”,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与“西方科学”的对立。 不过,进入中国的西方科学当中,也有一些是中国人无法进行涂鸦式创新和中国化的。在那些为自己的饭碗而爱国的中国人看来,正是这些不能被中国化的东西,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极大”。因为这些洋夷文化总是无情地打击中国人的自尊心,并褫夺中国人的饭碗。 然而,仿佛世界上的任何变革和进步总是与中国人过不去。华佗本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偶像。可是,只要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戳穿,中国历史上的这个“医学奇人”是捏造出来的。 在华佗那个时代,中国实际上不具备任何施行开颅术所需要的配套技术。如伤口消炎技术,固定头颅的方法,施行开颅术的工具制造(用斧头作开颅工具是绝对不可以的),等等,在当时都不具备。连起码的开颅技术基础都不具备,何以能够开颅?此外,稍微有点病理学和解剖学常识的人不难想象,开颅之后通常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手术。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本中国古代医书记录了头颅里边的结构。据此不难判断,假若华佗果然能够开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讲解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作者:罗斌学长)2013年05月27日12:23:12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发现机翼是

中医不要陷入对“现代科学”认识的误区-2019年文档

中医不要陷入对“现代科学”认识的误区 中医界关于科学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学术讨论已有些时日,并仍在继续。引发对这一问题讨论的始动原因,是人所共知的,即缘于对中医的科学性认定问题。西医是科学的,中医也是科学的,但中医之科学与西医之科学是不同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以提出科学是多元的。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这样的认定,无可厚非,因为中医确实有它自身的特点。但是,在认定中西医科学之差异的同时,我们有些同志把现代科学也统统归为西方科学,进而将中医与西医的差异视为是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差异。甚至有人提出,应当将中医列为文化的范畴,以便与科学相区别。这显然是对现代科学认识上的误区。不破除这些误区,对中医的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 现代科学不能等同于西方科学? 现代科学主要是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这是否就可以认定现代科学即是西方科学呢?恐怕不能。最近网上转载《学习时报》一篇《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哲学解析》的文章,作者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科学”提供路径。文章指出:“近代中国学术界讨论文化问题,长期习惯于仅仅采用‘地理平面直角坐标系’,特别是其中水平的一维――“东西维”。可是,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中讨论文化进化或文化发展,永远不可能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原因很简

单――缺少时间的维度。在没有时间维度的“地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绝对是平起平坐的,于是学者们就永远可以抬杠:“为什么我东方文化就要西化?为什么你西方文化就不东化?”“引入‘现代化’这个概念,其实就引入了‘时间’维度,这样就对了。因为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不是在三维空间中静止地存在着,而是在四维空间中沿着时间的维度进化着。关于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进化的分期,国际知识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原始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狩猎-采集,主流文化是神话-传说-巫术;中世纪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农业-畜牧业,主流文化是宗教-手工艺;近代-现代社会,主流生产方式是工业,主流文化是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阶段,主流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是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文化,它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继续被称为‘西方文化’是不恰当的。”作者主张从时间维度去审视科学的发展,提出的是一个怎样看待科学发展的问题。仅在“三维空间”看事物,必然是静止的,不变的。把现代科学完全等同于西方科学,也就是因为没有从时间维度上看到科学的进化。? 人类的进化依赖于生产劳动,劳动实践创造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所以,人类在进化,文化也在进化。在文化的进化中,科学是率先在前的。科学的进化,不是局限在一定区域内封闭进行的,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渴

中医的存与废

2011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自然辨证法 学生所在院(系)航天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戴维宗 学号11SD04017 学生类别委培 考核结果阅卷人 第 1 页(共4页)

中医的去存之我见 看完了凤凰卫视的争辩节目感受颇深,一开始看到这个论题的时候感觉张功耀和方子舟的观点过于偏激,要把中医去除出国际医学范畴之内。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放弃自己的医学,我觉得是很不耻的行为。从他们的论点上看,首先他们认为中医不行的主要原因是中医的不可靠行,没有具体的配方和明确的说明。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学过中医的人才这么认为的事情。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有些东西讲的是很模糊,但是它的准确性并不一定比西医差。中医和西医对于患者的治疗的准确性并不是那么的有差距。然后他们认为中医害人,特别是来的个女士吃中药得了尿毒症,如果说方子舟老师说的中药治愈病人不能看个例的话这不也是个中药误食的个例吗?所以我认为张教授和方老师的观点过于偏激了。 然而,我看着看着直到看完。我的思想又有了变化,张教授和方老师的几句话的确值得去深思,张教授说,治病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不能有半点的猜测和估计。然而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来看都是直觉的多而客观的少。如果不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医师,一般都不会相信的。所以这又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弊端。然后就是说要证明东西要看证据而不是道听途说,只有眼见为食,中医的神奇故事从小到大我也听过不少。他的可信性不确实不知道,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这么多的传说故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中医是有它的奇效的,而不是无效的。 之后我的感觉就是张教授和方老师能敢于在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且是从为了老百姓们能得到安全治疗

行测逻辑推理常考题型解题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常考题型解题技巧 (一)因果倒置 因果关系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它是指一个现象A的发生,引起了另外一个现象B的发生,A就是B的原因,B的发生又引起了C的发生,那么B就是C的原因。因果联系具有相对性,比如B既是A的结果,又是C的原因。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绝对性,对于因果链条的每个环节来说,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如果认为B是A的原因,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谬误。 【示例1】老师:小光同学因为喜欢逻辑,所以他的逻辑学的非常好。 小光:我是因为学的好,才喜欢逻辑。 在这里,学得好是原因,喜欢逻辑是结果。老师犯了了因果倒置的逻辑谬误。 【示例2】体育老师:篮球队的队员都非常高,可见经常打篮球可以长高。 生物老师:其实是长得高的同学才能加入篮球队。 下面我们看看在考试中,命题人是怎样因果倒置的。 【真题示例】 2008江苏B-94.最近举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师大附中的学生对滚轴溜冰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游戏,同时调查发现经常玩滚轴溜冰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相对其他学生更好一些。看来,玩滚轴溜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 A.师大附中与学生定长订了协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名次没有排在前二十名,双方共同禁止学生玩滚轴溜冰 B.玩滚轴溜冰能够锻炼身体,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 C.玩滚轴溜冰的同学受到了学校有效的指导,其中一部分同学才不至于因此荒废学业

D.玩滚轴溜冰有助于智力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分析】本题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型题目。选项A说明经常玩滚轴溜冰的学生是被筛选过的,是因为成绩好才能玩,而不是因为玩才成绩好。本题的答案为A 选项。 2009年浙江-88.相比那些不踢足球的大学生,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健康些。由此可见,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大学生踢足球是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锻炼身体 B.身体不太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 C.足球运动又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人受伤 D.研究表明,长跑比踢足球更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分析】本题属于削弱由果溯因题型。题干的推理过程是:身体健康,是因为足球运动,B选项认为身体好才踢足球,说明题干翻了因果倒置的推理谬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1浙江-100.有人说看电视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可是对于一所学校的调查发现,该校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由此看来,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 A.该被调查学校的代表性不强 B.看电视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有助于学习 C.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经常让于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D.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只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才允许他们看电视 【分析】本题属于削弱由因推果题型,推理过程是:看电视时间长的学生成绩好,因此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即看电视也能学习好;而D选项表明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让看电视,说明题干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谬误。所以正确答

MBA联考常见逻辑错误

MBA联考常见逻辑错误 MBA考试项目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英语,二是综合,其中综合又包括数学、逻辑与写作。在综合部分中,逻辑题考得主要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要在逻辑题上加分的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加强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做题的基础,因为考试时间有限,所以考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题目读懂,而读懂逻辑题最关键的一步是抓住题目的逻辑链,也就是说,题干是如何进行前提的铺垫推出了最终的结论。前提一般为事实的陈述,而结论是观点性的东西。要注意一定要读懂题干、把握逻辑链之后再去做题,否则是无法进行答题的。如果能在读题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对于做题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 1.因果关系错误。比如,把前后发生的事情当做因果关系:公鸡打鸣后太阳升起了,推出结论是因为公鸡打鸣所以导致太阳升起;把同时发生的事情当做因果关系:夏天到了,冰激凌的销量上升了,同时生病的人也增多了,推出结论是因为冰激凌销量上升导致生病的人变多了。 那么,如何去反驳这样的因果关系结论呢? (1)我们可以找出别的替代性原因:作者认为只有这个原因导致这个结果(原因唯一),如果我们能找到别的原因导致同样的结果,就削弱了原来的论证。比如说不是因为冰激凌销量上升了而导致生病的人变多了,真正的原因是水质污染。 (2)证明这样的原因不能导致这样的结果。比如说,别的地方冰激凌的销量也上升了,但是生病的人没有变多,甚至变少了。这样也削弱了原来的论证结构。 (3)证明这样的结果不是这样的原因引起的。比如说另外一个地方的病人也增多了,但是冰激凌的销量并没有上升。 (4)因果倒导。比如不是因为公鸡打鸣太阳才升起,而是由于太阳升起所以公鸡打鸣。 2.百分比的上升或下降并不等同于数量的上升或下降。比如说选择A航空公司的人的比例由10%降到1%,是否代表坐A航空公司的人数也变少了呢?不一定。比如坐飞机的人数由之前的100人增长到了1万人,即便现在坐A航空公司的比例只有1%,那也由之前的10人增长到100人。 3.假两难。对于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方案,认为不选A方案就选B方案,忽略了可能还有其它方案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A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除非政府支援否则就只能破产了,这就忽略了被别的公司收购的可能。如果是削弱题,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直接去找提出另一方案解决问题的选项了。

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所谓中医存废问题

“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所谓中医存废问题,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一些人提出反对中医的观点,基本是处于无知状态,反对中医就意味着反对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反对中医是毫无道理的”。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哲学界著名学者再度把目光聚焦在“中医存废之争”这个热点话题上。 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 学术界和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存废之争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争论了好几十年。应该说本来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成问题的问题,可为什么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方克立说:“我想关键是在哲学理论上出了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出了问题,就是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作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把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看成是非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 那么,什么是东方的整体思维?讲到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老先生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他说,比如,中国人写通信地址通常是从大到小,先写国,再写省,再写什么市、什么县、什么村,最后是什么人收;而西方人写通信地址,则习惯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再比如,买东西找零钱,国外的商店习惯先找给你分,然后是元。而我们喜欢先找整钱,从百元到十元最后是几角几分。中医的思维方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和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一样,强调一个整体的观察。 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科学家罗希文指出,中医学整体相关的理论是用非常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人体,这种观点不被西方所谓的正统医学承认。所以,我们中国人有责任向全世界说明真相,如果不这样的话,人类的科学发展真的要进入一个非常不科学的状态。近一百年来,中国医学为什么会遭到如此重大的打击,实际我们想起来也并不奇怪,历史上中国战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心没有了,认为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但是以医学为代表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我们保留下来的不能被西方医学彻底压倒的中医学,是因为它科学,所以它才不能被伪科学打倒,这是真理。

公务员常考各类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题的解析及答案 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 一、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解析] (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张孙二人一对一错。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D。 试题3: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