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1951—1980年的3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8%,其中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达到了11.2%,1973年创下14%的增长记录。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巴西“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油价的疯涨、国际资本的短缺、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下降等多重因素使巴西经济的繁荣周期从1974年开始进入尾期。

1974—1978年,巴西年均经济增长率下滑至6.7%,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入负增长,1981年为-3.1%,1983年为-2.8%。

两次石油危机和随后的债务危机使巴西长期积累的弊病迅速显现:1973—1984年,巴西外债余额从125.7亿美元增至910.9亿美元;

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5.9%增至43.1%;通货膨胀率从14.9%猛增至220.6%。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巴西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巴西崛起”等提法被“永远的未来之国”所取代。

政治体制变革后,巴西经济在萨尔内政府时期(1985—1989年)实现了年均4.5%的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从1985年的235%增至1783%。宏观经济的混乱一直延续到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实施的当年,通货膨胀率便从1993年的289%降至92.9%,1995年降至22%,1996年回落到1位数(9.1%)。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调整和1994年实施的雷亚尔计划推动了巴西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实现了巴西宏观经济的稳定,进而使得巴西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从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以来,巴西经济逐步进入一个速度适中的增长阶段。

1995—2008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仅在1998年出现0.1%的负增长,多数年份(8年)的经济增幅超过3%。

另外,该时期的巴西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点:卡多佐第一任期(1995—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2.4%,卡多佐第二任期(1998—2002年),年均增速仅为2.2%。自2003年执政以来,卢拉政府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使巴西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以来的最快且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1) 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以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是雷亚尔计划实施以来巴西经济政策的基本点,高利率虽然限制了巴西经济活力的发挥,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从1996年通胀率降至一位数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且,巴西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金砖四国”中最低。

(2) 外债负担减轻,偿债能力大大改善。2005年,巴西外债总额一度降至1873亿美元,随后三年,巴西外债总额有小幅攀升,

但外债占GDP的比重仍维持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14.7%,远远低于1999年的45.4%,而偿债率也从1999年的116.6%降至2008年的20%。

(3) 外贸、外国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增长迅速。1995—2008年,巴西外贸总额增长了将近4倍,尤其从2001年开始,巴西扭转了长达六年(1995—2000年)的贸易逆差局面,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6.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00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三大国际投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将巴西提高至“投资级”,外国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10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50.6亿美元(为1947年以来的最高值,占GDP的2.9%)。

外汇储备方面,2007年2月,巴西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8年10月,巴西外汇储备便超过了2000亿美元,巴西成为外汇储备第7多国家,充足的外汇储备为稳定巴西经济形势提供了保障。

与1951—1980年经济增长周期相比,现阶段低通胀、低外债、高储备、多元化贸易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加之巴西在近几年中能源、资源等优势(在本文中不做详细论述)的进一步显现,巴西的经济实力总体呈现出往上提升的趋势。

宏观经济的改善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正由于此,巴西重新赢得了国际关注,并且认为此次巴西崛起的特点是“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的适中增长”。

评价:

巴西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四个优势:

(1)巨大的资源优势。巴西人均耕地是中国的20倍,而且拥有名列世界前茅的铁矿、锰矿、铝矾土,以及及其丰富的森林资源。

(2)人口较少,人均经济指标具有优势,但优势逐年缩小。199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高于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中国的8.9倍;但到了2009年,仅相当于中国的2.3倍左右。

(3)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6.1%、25.4%、68.5%。

(4)城市化水平高。巴西的城市化率接近80%,远远高于中国的34%。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巴西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概况 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巴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1967-1974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30年的时间里,巴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以联系汇率制为核心,成功地控制了长期困扰巴经济发展的恶性通膨问题,使巴经济在1994年至1997年出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但巴政府依赖举债来维持雷亚尔汇率稳定,财政和经常性项目双赤字问题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1999年,在经历了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萧条后,巴被迫于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转而执行以控制通膨为核心的经济政策。造成当年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国内通膨率短期内急剧上升。由于巴政府执行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巴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经济增幅仅为1.51%。 巴西主要经济指标年度表 年份GDP GDP增 长率 通货膨胀指 数 失业 率 消费投资政府 净出 口 2001 510.38 1.3 106.835 3.32 461566378976.00 55.76 109822743273.42 2644 2002 460.61 1.9 115.836 2.44 416421517670.00 61.7 104111714246.30 13130 2003 505.54 0.5 132.961 2.19 449,184,785,183 62.24 107099484905.99 24824 2004 603.78 4.9 141.738 2.09 524,387,132,380 62.59 127613250139.85 33693 2005 795.67 2.3 151.49 1.9 707274912555.00 43.23 175630442795.35 44757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进入21世纪,国际运输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包括内河运输、海洋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随着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航空运输的作用日益明显,相应的临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全球性物流和全球性人流的基础是以航空运输作为依托,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圈及相关经济产业的逐步推进。大部分学者认为临空经济是依附于大型机场的特殊优势,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经济形态,同时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在机场资源附近,在此基础上促进周边已有产业的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进而形成以临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独特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各国根据本国所依据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所选择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有所不同,而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将这些模式大体划分为航空制造型、航空物流型、交通枢纽型、商务贸易型、居住休闲型共5种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根据不同类型以典型

实例进行简单说明。 1.航空制造型―爱尔兰香农机场。航空制造型临空经济是指主要以航空产业作为该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飞机维修、零部件制造、供应以及与之相关的咨询、培训等业务。该航空产业聚集区利用机场建设所拥有的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带来的正的外部经济效应,降低其投资成本。同时,航空公司对提供飞机维修服务及其零部件产品等的企业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拥有该类技术的企业获得垄断地位,该类企业逐渐向机场附近靠拢,从而形成产业经济聚集区,该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 香农自由贸易区紧邻香农机场,适合发展与航空最密切相关的航空制造业,该类航空产业集聚区依靠机场又为机场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航空制造企业利用机场周围相对齐全的交通和互联网设施,减少自身再投资而可能产生的沉没成本。此外,临近机场使航空制造企业节约了可能由服务和产品输送的费用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2.航空物流型―美国孟菲斯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型临空经济是指一种凭借其机场枢纽所独有的完善且便捷的航线网络的优势条件为依托发展航空货物运输的经济发展模式。该类经济发展模式主要通过大型国际机场吸引各货物运输企业尤其是一些运送轻薄型蕴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使在机场周围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其业务范

关于巴西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

关于巴西和印度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比较研究摘要:巴西和印度,作为“金砖国家”的两名重要成员,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对现有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是发展中国家里正在迅速崛起的代表。两国的经济特征和发展道路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探究两国经济特征异同背后深层的产业结构及变化,可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巴西;印度;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一、概述 巴西和印度的经济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都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资源丰富、工业化起步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特点,但都以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向了经济振兴之路。 巴西的工业化起步相对较早,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进入了次发达国家的行列,20多年前就具备了冲击经济大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通货膨胀久治不愈,患上既攀不上发达国家、又没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拉美病”,被全球经济边缘化了30年,现在,它终于走出了低谷,凭借连续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走上了与西方大国直接对话的讲坛。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在软件、制药等产业领域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印度开发的软件在全球各大公司企业中广受欢迎,印度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印度药业也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世界上约40%的“学名药”(专利期已过的药品药剂)是在印度生产的。 二、农业 1、巴西 巴西是世界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土地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适宜,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降水均衡,旱涝灾害较少,是世界上适于农、牧、林、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少数国家之一。 巴西的农产品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大豆、甘蔗、玉米、稻米、咖啡、子棉、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巴西经济特征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2.01亿、国土面积851.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2010年,巴西的经济总量超越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七,2011年巴西再超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一、经济发展阶段 巴西的经济增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的前八十年,巴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巴西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举步维艰的巴西在1994年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逐渐走出经济泥沼。进入21世纪后,巴西经济开始稳步增长。 从发展模式上来分,上世纪以来,巴西的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29)为初级产品出口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1929-1994)为进口替代工业化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又可以1975年为节点,细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9—1975)是巴西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巴西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顺利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二时期(1975—1994),巴西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外部冲击下,前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种种弊端显露无疑。在内忧外患中,巴西经济陷入了实际长达二十年的“丢失的十年”。 第三阶段(1994年一至今)为新自由主义改革驱动下的巴西经济增长。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下,巴西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开始复苏。 巴西经济增长在2004年后进入了稳定期,世界排名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态势。2010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5%,不仅远远超过了加速发展战略中的既定目标,还实现了近八十年以来巴西最高的经济增速。在2010年的世界经济再次排位中,.巴西的经济总量突破了两万亿,并首次跃居世界第六位。 二、巴西经济增长特征 从巴西近10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巴西经济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巴西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波动性。 巴西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100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滞涨以及缓慢复苏的一个过程。在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1964—1980),巴西经济年均增长7.8%;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1964—1967),其经济平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0%;而在巴西经济滞胀时期(1975—1993),经济波动的特性就更明显了。在短短十八年中,巴西经济增长有三年出现了负增长,五年出现了超过5%的经济增长。根据巴西经济年均增长值计算出的标准差可知,巴西在其债务危机和经济滞胀期间的经济增长波动是最大的,标准差达到4.08。1994年巴西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增长速度仍有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及复苏趋势。1994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9%。

初中地理知识点:巴西的农业

初中地理知识点:巴西的农业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3题 1.对甲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B.地形以平原为主 C.赤道和北回归线都横穿本国 D.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 2.在乙国产量和出口量占重要地位的经济作物有 A.咖啡、棉花、可可、剑麻 B.咖啡、甘蔗、可可、剑麻 C.咖啡、甘蔗、茶叶、剑麻 D.咖啡、甘蔗、可可、玉米 3.乙城市是该国的 A.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B.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C.最大城市圣保罗D.首都巴西利亚 4.巴西热带面积广大,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热带经济作物有 ①咖啡②甘蔗③柑橘④可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巴西的农产品居世界首位的是 A.咖啡、甘蔗、大豆B.香蕉、剑麻、柑橘 C.咖啡、甘蔗、柑橘D.咖啡、可可、香蕉 6.种植园里,咖啡树一望无际,街头巷尾讲着葡萄牙语的小伙子们,一边踢足球一边展示桑巴舞,该国家是 A.美围B.日本C.巴西D.俄罗斯[2017·岳阳]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一副框图,探究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一个实例。据此完成7~8题。 7.该国家可能是 A.新西兰B.加拿大C.日本D.巴西 8.框图中,各数码与其填入的内容,不合适的是 A.①——地处高纬B.②——相对高度小 C.③——种植历史久D.④——质优味浓 大豆是一种经济作物。目前,巴西是我国进口大豆的国家之一。下图为巴西大业产区及主要运输鏝路分布图。读下图,完成9~11题。 9.巴西的大豆产区主要位于 A.沿海地区B.平原地区C.中纬度地区D.高原地区10.巴西的大豆从产地运往中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为 A.内河运输·海上运输B.公路运翰·海上运输 C.内河运输·航空运输D.公路运输·航空运输 11.同为“金砖国家”的成员国,我国和巴西的合作属于 A.南南合作B.东西合作C.南北对话D.东西对话 二、解答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巴西的经济特点

巴西的经济特点 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已成为巴西人和经济学家的热门话题。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的努内斯先生告诉记者,每次去中国,他都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确实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穷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开始走入巴西民众的视野,无论是政府官员、记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中国的发展表示钦佩,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巴西人提起中餐眉飞色舞;有的竟与记者大谈孔孟之道;有的喜欢上了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琢磨起许多深奥的问题。 近年来,巴西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既帮助了巴西,也为巴西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巴两国贸易额从2000年的28.45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23.59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巴西第三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对巴西的铁矿石和大豆 等产品的需求,拉动了巴西经济增长,为巴西连年取得贸易顺差做出 了贡献。 巴西工商贸易发展部长弗兰认为,巴西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和印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中国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国家宏观、微观调控措施仍十分有力,对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提出并制定了到2010年将GDP翻一番的发展目标。中国“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越来越多的巴西专家认为,巴西在发展经济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过程中,应当参考“中国模式”,走出自己的路。 人口只有中国的1/9 可耕地是中国的3倍 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巴西都是南美,乃至拉美的大国。巴西国土面积约850多万平方公里,占南美洲的48%。在保持世界最大的咖啡、可可、甘蔗生产国地位的同时,巴西大豆、柑橙、牛肉、肉鸡的产量和出口量也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此外,巴西钢铁、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巴西的经济发展模式 1951—1980年的3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8%,其中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达到了11.2%,1973年创下14%的增长记录。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巴西“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油价的疯涨、国际资本的短缺、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下降等多重因素使巴西经济的繁荣周期从1974年开始进入尾期。 1974—1978年,巴西年均经济增长率下滑至6.7%,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转入负增长,1981年为-3.1%,1983年为-2.8%。 两次石油危机和随后的债务危机使巴西长期积累的弊病迅速显现:1973—1984年,巴西外债余额从125.7亿美元增至910.9亿美元; 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5.9%增至43.1%;通货膨胀率从14.9%猛增至220.6%。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巴西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巴西崛起”等提法被“永远的未来之国”所取代。 政治体制变革后,巴西经济在萨尔内政府时期(1985—1989年)实现了年均4.5%的增长率,但通货膨胀率却从1985年的235%增至1783%。宏观经济的混乱一直延续到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该计划实施的当年,通货膨胀率便从1993年的289%降至92.9%,1995年降至22%,1996年回落到1位数(9.1%)。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调整和1994年实施的雷亚尔计划推动了巴西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实现了巴西宏观经济的稳定,进而使得巴西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从1994年雷亚尔计划的实施以来,巴西经济逐步进入一个速度适中的增长阶段。 1995—2008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仅在1998年出现0.1%的负增长,多数年份(8年)的经济增幅超过3%。 另外,该时期的巴西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点:卡多佐第一任期(1995—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2.4%,卡多佐第二任期(1998—2002年),年均增速仅为2.2%。自2003年执政以来,卢拉政府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使巴西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以来的最快且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1) 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以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是雷亚尔计划实施以来巴西经济政策的基本点,高利率虽然限制了巴西经济活力的发挥,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从1996年通胀率降至一位数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且,巴西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金砖四国”中最低。 (2) 外债负担减轻,偿债能力大大改善。2005年,巴西外债总额一度降至1873亿美元,随后三年,巴西外债总额有小幅攀升, 但外债占GDP的比重仍维持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至14.7%,远远低于1999年的45.4%,而偿债率也从1999年的116.6%降至2008年的20%。 (3) 外贸、外国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增长迅速。1995—2008年,巴西外贸总额增长了将近4倍,尤其从2001年开始,巴西扭转了长达六年(1995—2000年)的贸易逆差局面,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6.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00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三大国际投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将巴西提高至“投资级”,外国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10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50.6亿美元(为1947年以来的最高值,占GDP的2.9%)。 外汇储备方面,2007年2月,巴西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8年10月,巴西外汇储备便超过了2000亿美元,巴西成为外汇储备第7多国家,充足的外汇储备为稳定巴西经济形势提供了保障。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五峰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学院:法学院学号:2010131228 姓名:赵长珍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我的家乡五峰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同时通过这个方式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进有利于家乡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富裕安康,最终达到建设和谐农村、富裕农村发的目的。五峰农业产业结构在一步步的优化,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2012年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五峰经济现状、发展问题、解决对策、产业结构、和谐农村 五峰经济现状 本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社会调查,我本次关于五峰农业结构深入了解大多在我走亲访友途中完成的,虽然没有专业化的随机调查,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在此,通过五峰农村的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了解可以深化到对于整个山区农村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且通过这次亲身调查还发现了很多五峰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和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比较前些年五峰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取得新的进展。近年来,五峰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投入资金由于支持烟叶种植的发展,也收效明显;再则,养殖业在五峰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出去烟叶和养猪,通过我所在的村庄来看,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养羊、养牛、种植魔芋、种植土豆等等,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五峰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总的来说,现在五峰的经济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烟叶和养猪是一般农户的主打产业和收入来源。

巴西农业概况

巴西农业概况(1) 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851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46万平方公里),1994年人口1.513亿,居世界第5位。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不足18人,其中90%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不足10人。首都巴西利亚,人口约160万(包括卫星城,1992年)。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巴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200米以下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5。世界著名的亚马孙平原约3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海岸线总长约7400公里。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2000-3000 毫米,但是东北部地区雨量很少,十年九旱。巴西的雨季是9-12月,3~8月为旱季,天然森林面积巨大,约有5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5%。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巴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930美元。但是,巴西的二元经济十分典型,贫富差距极大。占人口10%的高收入者拥有全国50%的财富,另一方面,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低收入者为数众多。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相当突出。城市化比较迅速,城市人口从80年代初期的68%上升到现在的77%。新货币名叫“雷亚尔”(Rea1),与美元基本等值。 巴西的农业总产值约200亿美元,1994年农业人口约3491万,其中农业劳动力1311万,占劳动力总数的22%。如果算上农业的相关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0%,总产值约16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在近20年里,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稳定在10%-11%的水平上。近年巴西的农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年平均增长率稍高于2%,高于第二产业而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率。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难以估量巴西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巴西仍处在“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中可利用开发的土地约12亿公顷。近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每年递增1.84%,从3440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4950万公顷,但仍只占到国土面积的6%,人均0.3公顷(4.7亩)。巴西农业增产的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2.农业以出口产品为主,但粮食尚需进口 1993年,巴西的粮食总产量为4300万吨,其中小麦220万吨,大米1019万吨,粗粮3065万吨,木薯2170万吨。人均谷物占有量为275公斤,常年进口小麦500万-600万吨(进口量最高达900万吨),需耗费外汇10亿美元。据报道,巴西1994/95年度的收成相当好,大米可达1140万吨,玉米3200万吨,大

巴西农业概况

巴西农业概况 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同除智利和厄瓜多尔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接壤。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界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46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家。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亚马逊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西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经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圣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长2900公里,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线长7400多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海外专属经济区188海里。 巴西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亚马逊平原年平均气温25~27度,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6~19度。 2000年巴西人口 1.69799亿,居拉美首位,居世界第5位。其中男性占49.22%,女性占50.78%;城市人口占81.25%,农村人口占18.75%,平均寿命68.8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92人(2000年)。白种人占54.38%,黑白混血种人占39.88%,黑种人占5.21%,黄种人占0.39%,印第安人约占0.14%。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不足18人,其中90%以上的地区人口密度不足10人。首都巴西利亚,人口约160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巴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200米以下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5。世界著名的亚马逊平原约3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海岸线总长约7400公里。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2000-3000毫米,但是东北部地区雨量很少,十年九旱。巴西的雨季是9-12月,3~8月为旱季,天然森林面积巨大,约有5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5%。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0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10890亿雷亚尔(约合5958.5亿美元),工业、农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1%、9.1%、5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60雷亚尔(约合3587美元)。但是,巴西的二元经济十分典型,贫富差距极大。占人口10%的高收入者拥有全国50%的财富,另一方面,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低收入者为数众多。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相当突出。城市化比较迅速,城市人口从80年代初期的68%上升到现在的77%。 据巴西农牧业联合会(CNA)日前公布的统计,受大豆和肉类出口的拉动,2002年巴西农牧业总产值达4243.2亿雷亚尔,以2002年价格计算,增加产值327.9亿雷亚尔,增长8.37%。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0.21%,畜牧业总产值增长4.29%;去年,农牧业销售总额为1312亿雷亚尔,创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预计今年将增长4.9%,达1376亿雷亚尔。巴西农牧业联合会预测,2003年大豆及制品出口将增长30%,达77.8亿美元;鸡肉出口将增长12%,牛肉和猪肉出口将各增长10%。

巴西PEST环境分析

巴西:PEST分析 经济: 1.巴西经济形势总体良好 03年巴西宏观经济全面复苏,成为南美第一经济大国。巴西GDP总量不断上涨,人均GDP 也逐渐增加。2004年上述两项指标达到近年最好成绩,分别达到了4.9%和3.4%。 2.交通 公路运输占全国运输总量59%,铁路运输则较弱,仅占19%。水路运输与管道运输也有相当运力。 3.金融环境稳定 金融市场稳定,货币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巴西国家发展银行向微型、小型、中型企业提供融资。 4.税收制度 巴西自2006年开始实行包括全部产品的共同对外关税。 5.劳动力 劳动力供应充沛,2004年巴西劳动人口占总人口56.3%。劳动人口结构年轻化,2004年数据,30-39岁青壮年占劳动人口总数77.9%。 巴西通过普及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 巴西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而言,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但相对于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而言,巴西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突出。 6.马瑙斯贸易自由区 在玛瑙斯工业区投资建设项目比较容易,水电交通有保证,但随着巴西市场日渐开放,玛瑙斯自由区的优势渐渐减弱。 7.南方共同市场 1991年,巴西与其他三国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关税政策规定,税率从0%到20%不等,以2为基数,双数增加。 技术: 1.科技创新政策 巴西政府以法规形式加大科技投入(减免工业产品税、提供贷款、给予财政支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发展《战略计划》、《创新法》),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制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战略。 2.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工业已打进世界市场。巴西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科技队伍,2001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对117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指数进行排名,巴西排第49位,在拉美国家中位列前三甲。 政治法律环境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论文】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之一。但是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的现代社会的需求,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几个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思考和分析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带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农村的一些基本的设施不够完善,以至于和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那么如果农村经济长期处在这种比较低的状态下是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的,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当前要不断的改善农村经济才有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1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目前看来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处于上升的阶段,但是整

体的水平和城市的经济是无法比较的,这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给予农村大量的经济政策,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由政府给予相关的政策才能解决,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利于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来看制约农村经济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基础薄弱 我国农村经济相对比较薄弱,长期都是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讲工业化水平还是非常低,基本上农民还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这种情况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农村的一些科技化、信息化还是相对比较落后,这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就要使得农村的一些经济模式有所创新,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1.2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巴西历史发展

古代巴西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 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总督。其后整个殖民地在葡萄牙统治下,顺着大西洋沿岸结成一体。1555年法国入侵,占领了相当于今天的里约热内卢的地方,打算在南美设立一个法属殖民地的据点。然而由于法国人无法自欧洲吸引殖民者前来,所以终于在1565年被葡萄牙人逐出里约。两年之后,葡萄牙人创建了里约城。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的上统治权直到1630年,才再度又面临挑战。 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接着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1825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 帝国时期(1822~1889)巴西帝国成立后,布拉干萨王朝的体制和葡萄牙贵族势力原封未动,大庄园制和奴隶制依然存在,巴西在经济和政治上都依附于英国。佩德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1823年强行解散议会,接着又用武力镇压了东北部伯南布哥等省的共和派起义。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新政府打着“秩序和进步”的口号,并以总统制为基础来加强巴西的近代化,除了生产全世界四分之三产量的咖啡之外,在经济上也缔造了佳绩。后来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下,“咖啡经济”受到了沉痛的打击,随之而来的政变、独裁统治和君主立宪等体制使得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1964年巴军人政变上台,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1985年3月军政府还政于民。1989年11月15日,巴举行了近30年来第一次全民直接选举,费尔南多·科洛尔当选总统。1992年12月29日,科洛尔总统因涉嫌受贿被迫宣布辞职,副总统伊塔马尔·佛朗哥即日接任总统。1994年10月3日,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在全国大选中获胜,1995年1月1日就任巴西第38任总统。1998年10月4日,卡多佐再次当选。1999年1月1日,卡多佐就任巴第39任总统,任期至2002年12月31日。 2002年10月,以劳工党为首的左翼政党联盟候选人卢拉赢得大选,成为巴历史上首位直选左翼总统。2006年10月,卢拉战胜社会民主党候选人阿尔克敏,获得连任。2010年10月迪尔玛·罗塞芙作为劳工党候选人赢得大选。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考试快速发展时期。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94年比93年增长4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产值94年比93年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治背景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以及市场机制对农 业调节作用大为在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 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 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94年比93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29.%和%,粮食 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强。1993年全 国优质稻种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30%以上, 压缩种植米质较差的早米山稻1200万亩,同时经济收益的蔬 菜、瓜类、和水果种植面积增加较多,94年比93年扩大84 万公顷。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 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 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93年农村

非农行业总产值45624亿元,比上年增长%,其农村工业总产值35841亿元,增长58%建筑总产值3911亿元,增长44%,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值3345亿元,增长65%。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地区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同时注重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企业布局,推进企业集团化经营,狠抓企业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资力度。为乡镇企业发展增强了后劲。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国家和地区的投入增加,政策导向、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不断扩大,以及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不断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 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94年农村家庭纯收入人均为元,比上年增长%,占总纯收入的%;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94年农民从企业所得到的劳动收入人均为328元,比上年增长%;三是农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94年人均500元以下的人口比重达到%,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接近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然而,农村增收困难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难

巴西的农业发展

[案例] 巴西的农业发展 巴西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部,东濒大西洋,国土面积854.7万平方公里,占南美洲总面积47.3%,为世界第五大国家;人口1.67亿,居拉美首位,世界第六。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南美洲的生产总值中约占47%,是世界第八大经济实体。巴西行政区划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70%的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和南部的五个州,城市人口占75%,农村人口占25%。巴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海拔200米以下的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5,世界著名的亚马逊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境内从北到南分别为圭亚那平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和巴拉圭盆地,有亚马逊,巴拉那和圣弗兰西斯科三大河系。亚马逊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流经巴西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圣弗兰西斯科河流经干旱的东北部,是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巴西全境从北带拿分属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森林气候,由于地处东北部地区雨量很少,十年九旱。巴西年均气温为22℃以上,9—12月是月季,3—8月为旱季。 巴西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农牧业在巴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全国有580万个农场,农牧业总值(包括与农牧业相关产业的产值)每年达1800多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业以生产出口农产品为主,是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的咖啡,棉花,蔗糖,粮食,冻肉,蔬菜等农产品贸易极盛。 一巴西农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殖民地时期,巴西经济主要是农牧业经济,巴西木,甘蔗,棉花,咖啡等以出口品是当时经济的支柱和创汇的主要途径。巴西农牧业经济始终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改变着生产结构,在某个时期发展一两种产品,使其成为国际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甚至垄断国际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农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根据巴西2002年《四月年鉴》统计,1994—2000年间巴西的农牧业年均增长3.45%,是唯一超过GDP增长的产业。2000年巴西农产品产量为8325万吨,2001年达到9830万吨,比2000年增长18.8%,预测2002年将首次产国亿吨。 2000年巴西农牧业产品的国际贸易顺差达到114亿美元(1999年为123亿美元)。农牧业产品的国际贸易带来的顺差对巴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农牧业产品出口的贸易顺差才是巴西近年的外贸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有所减少,使巴西外债偿还能力得到加强,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经济发展能够承受的水平上(见表 3.4.1和表3.4.2) 目前,巴西农业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巴西是世界咖啡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是世界大豆第二生产和出口大国,每年出口糖逾千万吨,橙汁出口占世界出口的80%。最重要的是巴西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国家,巴西最著名的低树草原带(塞拉杜群落)被誉为“世界未来的粮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