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结构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电视传媒业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注定了电视机构必须内创品牌、外拓市场,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化运营之路。发展电视传媒产业,首先必须弄清楚电视业的产业构成即产业结构。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生产经营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组合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经营总体之中所占的比重。依此,电视传媒业的产业结构,就是指电视传媒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组合与构成关系,以及各个生产经营部门在电视传媒业生产经营总体之中所占的比重。

根据电视传媒业目前的现实产业状况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向,以电视产业各构成部分在电视传媒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初步构勒出电视传媒产业结构的大体轮廓:

1、主导产业

它是指在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的产业。这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视传媒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和经营就是电视传媒业现实条件下的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新闻频道及新闻节目之外,其他专业频道和非新闻类的电视节目,将越来越多地纳入到产业经营的轨道。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将构成电视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目前,电视台在节目生产制作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无论是设备条件、技术水平,还是采、编、播力量,就整体实力而言,绝非民营节目公司等部门所能与之相比。近年来不少电视台从自身延伸或分离出了一些专业节目制作单位,并实行独立制片、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进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像湖南电视台的《财富中国》、原山东有线电视台的《网络前线》、山东青岛电视台的《满汉全席》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这些节目制作单位的成长、发展,标志着除新闻之外各类节目生产制作的日趋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这种产业化运作之路,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多出精品、快出精品,更好地为创建名牌栏目乃至名牌频道服务,更好地为社会和观众服务, 更好地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

与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密切相关联的就是电视节目经营。节目生产制作除满足电视台本身的需求外,还可以面向国内外电视节目市场进行经营开发。电视节目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并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和价值增值。北京国际电视周、上海电视节以及四川电视节,不仅有国内各电视机构之间的节目交易,也有国内外电视业之间的节目交易。交易品种涉及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电视栏目、动画片等等。2002年5月举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视周共有来自海内外的参展节目1.3万部集,节目交易时长为1.13万小时,节目交易合同总额达到1.65亿元人民币。同年6月举办的第九届上海电视节和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各类影视节目交易量共计393部、2196集,成交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

可以预见,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以及经营的产业化运作,将成为电视机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电视台或电视频道,节目生产、经营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也要尊重经济规律。电视节目生产多少、生产什么,首先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必须“以销定产”,而不能凭借“台长意志”。这里的市场包括观众收视市场和广告客户市场,二者缺一不足以支持节目的生产和再生产。其次要根据电视台(或电视频道)自身的机器设备条件、技术水平、整体经济实力,以及人力资源状况,追求规模经济力戒规模不经济。第三个因素就是电视节目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问题。这种供求关系同样受价值规律支配,绝对的供求平衡是不现实的。但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局面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失去部分市场份额。

然而,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作为主导产业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电视节目经营,其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功能还比较薄,产业价值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有的甚至处于“零开发”状态,以至于已经成为电视传媒业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各电视机构大多采用了具有浓厚自然经济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生产方式,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和经营仅仅为了满足自身播出需要,而没有开展节目市场开发。到目前全国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视节目市场。对此,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明确提出,影视节目制作交易业务,很多国家发展很快,而我国这方面的业务才起步,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应该说,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经营在整个电视传媒产业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并且直接制约着其他产业(例如广告业)乃至整个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作为主导产业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特别是节目经营,同时又成为电视传媒业的“瓶颈产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境地,也是有几分残酷的现实。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出路又何在?目前和未来电视产业经营之路的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新形式(业内曾经称之为“制播分离”)的战略工程及其实施效果。实现这种制播新形式,就可以合理配置各种电视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经营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分工,建立符合现代电视工业化生产规律的节目运行体系,使节目的生产、设置及改版等环节具有基本的操作规范,并逐步走上流程化、工业化轨道。也就是说电视节目的生产完全可以象其他工业企业一样进行流水线作业,并通过从事娱乐和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传播以及交换来实现电视产品的经济价值,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全国广播电视系统越来越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相关产业,强调发展“内容产业”,要求大力开拓广播电视节目市场,采取多种形式生产制作具有销售市场的节目。的确,对于电视传媒业来说,必须转换多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建立符合现代工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要求的新型电视生产方式,培植出名牌频道、名牌栏目,培植出有受众市场和客户市场竞争力的、适销对路的各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在本地、本台播出,而且要在全国找到市场,甚至部分地走向海外市场。只有这样,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经营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业和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撑起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

2、支柱产业:

它是指在电视传媒业总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这类产业一般拥有最大的财力投入,在生产总值中也占有最大比例,是电视机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它属于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就目前国内电视台的整体经济构成而言,支柱产业显然非广告业莫属。

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电视台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广告收入。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条商业广告——长约90秒的“参杞补酒”广告片。当年4月,广东电视台开始播出电视广告;同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在第1套和第2套节目中每天播出总计约5分钟的广告。此后,电视广告收入逐渐成为各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即使在多种经营比较发达的电视台,广告收入在全部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高达90%以上(个别广播影视集团的总体经营收入比例关系有例外)。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电视台来说,其他诸项产业收入之和所占份额还不到10%。可见,今天电视台的经济支柱事实上仍然是电视广告,广告收入水平仍然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广告是电视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广告业是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正因为广告业作为支柱产业,是整个电视传媒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后盾,一旦这一产业出现了波动,就会给电视机构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压力,并使它的竞争能力和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因此,尽管业界呼吁尽快改变目前单纯依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但是,突出广告产业,尽最大力量开拓广告市场,紧紧扭住电视广告创收一刻也不放松,这仍然是目前最理智的、也是唯一的抉择。

尽管近几年来电视广告收入增长速度趋缓,但实际上,广告业作为支柱产业,其潜力和后劲力远没有开发出来。这里的突破口就在于把广告经营真正当作产业来经营,把广告业真正作为产业、作为

支柱产业来对待,彻底摆脱一切束缚广告产业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

首先,必须把广告产业经营进一步市场化,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实现体制创新。有业内人士认为,将市场机制引入传媒领域,特别是引入电视传媒业,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广告产业经营管理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切实营造闯市场、创效益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其次是在广告产业经营中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通过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把“政治硬、业务精、懂管理、善经营”的优秀复合型人才,选拔充实到广告产业经营开发第一线,组建起作风过硬、头脑过硬、业务过硬、身体过硬的“四硬”强势经营团队。在此基础上,全面改造现行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以广告产业经营开发作为“经济特区”,实行责权利有机统一,真正将业绩和个人收入紧密地挂起钩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广告市场潜力,使广告从业人员收益和广告经营效益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推动广告产业再上新台阶。

再就是全方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广告经营管理经验,探索全新的广告经营管理方式。广告经营事实上已经摆脱了固有的一买一卖模式,更多地趋向整合营销、资源共享,以及客户、媒体、代理商多赢的产业化模式。因此首要任务是彻底转变陈旧了的广告经营方式,大力提高客户水平和营销业务水平;进一步盘活频道资源,科学设计广告产品、不断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真正用足、用活、用好电视资源;树立“广告客户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和“得广告客户者得天下”的经营理念。目前尤其是要提倡对广告产品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研究开发,“跟着感觉走”式的广告经营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广告客户越来越理性的广告投放方式。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近几年的广告实践充分表明,一种全新的广告产品形式和经营方式,对于广告经营来说往往是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发展电视产业,首当其冲地要按照产业化运作的路子,大力发展广告产业,这应该是坚定不移的。但是,这里必须进一步明确电视广告产业和其他电视产业的关系。早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工作会议上,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第二经济支柱”的观点,要求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电视资源为基础的电视产业经营活动,摆脱过分依赖广告收入来支撑电视事业需要的被动格局。应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广告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动摇,否则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乃至整个电视传媒业就会受到严重冲击。但是同时必须看到,长期形成的电视台对于广告的过度依赖,也确实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2002年中央电视台全台经济收入70亿元人民币,而其中广告收入占64亿多元,约占91.4%。广告客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电视台经济杠杆上的重要砝码,一旦广告在投向和投放量上发生变化,电视台的经济形势便会出现波动。有志之士曾经提出,只有当电视的其他产业收入和电视广告收入达到基本平衡,甚至有所超越时,才是电视事业发展和运行的良性状态。

事实上,也只有大力发展广告以外的其他电视产业,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抗风险能力,电视传媒业才能够不为任何广告客户所左右。也只有这样,即使在广告收入来源严重衰减的情况下,电视机构也完全可以依靠自身所衍生出来的产业收入,来支撑电视传媒产业的正常运转。

3、基础产业:

它是指在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体系中,交通运输业和电力工业都属于基础产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类产业一般要求先行发展,否则就会成为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往往把基础产业同时归结为必须先行发展的先行产业。在电视传媒业,网络经营和技术经营共同构成了它的基础产业。

由有线电视线路、卫星电视上下通道以及微波电路等构成的电视传输网络,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是电视节目播出、电视广告播出的基本条件,并为其他和电视业相关产业提供服务,因此它构成了基础产业的骨干组成部分。其中特别是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按照200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提供的资料,全国有线电视国家干线网3.8万公里,省级干线网约10万公里,地市县分配网近300万公里,并且已经联通了近1亿有线电视用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有线电视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城镇居民收看电视的主要手段。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播出、传输到用户,主要就是由庞大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承担的。

有线电视网络中,市地县分配网在培育和扩大节目市场、刺激节目消费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已经进入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主战场。国家和省级干线网是联结节目播出与分配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保证电视节目安全优质传输和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作为电视传媒基础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有线电视网络,目前作为一项产业进行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网络的现状是分级分散的,干线网分别属于国家网络公司和各省网络公司,分配网又属于各市地县广播电视局所有,“块块管理”,既缺乏行政隶属关系,更没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毋用说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整合,就是各省内网络整合,如果找不到切实可行的“撬动杠杆”,也是难之又难。而网络的本性又是互联互通的,只有突破地域、行政区域的界限,才可能真正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开发价值。

二是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增殖业务开发少。目前仍然基本上用于传送广播电视信号,与有线电视网络固有的功能和应有的作用差距很大。如果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仅仅停留传输视频、音频信号上,不仅是对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将使中国电视在国际电视传媒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

除传输网络之外,构成电视传媒基础产业的还有电视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电视信号从采集、制作、存储、传送、传出、发射到接收各环节的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目前正处在从模拟时代向数字化、网络化转换的时期。数字技术是这场变革的基础,它使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都有了显著改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而网络技术使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动画工作站、音频工作站等单机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全新的电视生产工艺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电视生产力。特别是在播出环节,一个基于硬盘采集、数据传递、多频道播出的数字网络,可实现无磁带传输视音频、文稿和其他各数据。这些还为未来的付费电视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已经将2003年确定为“网络发展年”,采用各种措施推动网络的整合,加速开发网络产业。这对于巩固和完善传输网络的基础产业地位将产生重要影响。而对于电视技术及其网络技术的开发,在操作层面上也必须有产业运作的思路。作为基础产业组成部分的电视技术及其网络技术,是完全可以盘活的可经营性资产。也就是说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发和激活电视技术(如技术资源的深度开发、技术资源出租等),使技术资源作为电视生产要素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目前,各电视台的技术和设备仍然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的突出问题。如果将其作为产业进行开发,可以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原则并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大规模整合,形成整个电视台统一的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或公司),独立核算、市场化运作。“技术经营”是基础产业开发中比较容易突破、又比较容易产生效益之处。

4、先导产业

是指根据电视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先行发展同时又能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对其他电视产业具有带动和引导作用,是整个电视业发展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必须先行发展的产业,因而先导产业同时又可归属为先行产业。电视传媒业发展到今天,可以纳入先导产业的内容包括:

(1)数字广播影视扩展业务。在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服务。这种业务是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和延伸,属于有偿服务。主要包括付费电视频道、互动电视频道、视音频点播节目、数据广播等业务。2003年广播电视的工作重

点就是加快付费电视等新业务的开发。目的是探索建立广播电视盈利新模式,也就是推动广播电视的经济收入,从单纯靠广告向既靠广告、又靠收视费等服务收入的转变,为广播电视业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总体目标是建立全国有线数字广播影视技术新体系,这个体系由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构成。具体目标是2003年开播10套以上付费影视频道,力争发展数字机顶合用户100万;到2005年,付费电视频道要达到50-80个,数字机顶合用户达到300万户。(以上参见张海涛同志在2003CCBN报告会上的讲话)。

发展付费电视业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节目资源。付费电视节目资源首先要有量的保证,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质的问题。这类节目必须定位适当、内容“抓人”、结构紧凑、策划独到,再就是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实现包装增值。②技术瓶颈。目前国内的有线电视网络是按行政区划分割的,要想突破这种地方壁垒、全国一盘棋发展付费电视尚待时日。③收益模式。付费电视不能播出商业广告,只能依赖终端用户付收视费。付费模式的构建、终端用户市场开发,涉及到一个全新的付费电视经营模式问题,这对于付费电视产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数字广播影视增值业务。这类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供信息类服务业务。主要包括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电视会议、电子商务服务,网上视音频服务、宽带数据服务,以及为用户提供计算机互联网络接入服务等。可以预见,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增值业务开发潜力巨大,完全能够构成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的先导产业。

(3)电视传媒咨询服务业。这是为电视传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当然也是可以带动和引导电视节目生产和经营、广告产业,以及其他电视产业的先导产业,也属于先行发展的先行产业。目前在国内运行的实力媒体、传力媒体,以及央视——索福瑞公司、AC尼尔森调查公司等,都具有咨询服务业性质。一些电视机构的研究室和部分广播影视集团的研究发展部,事实上也具有对内咨询服务的功能。这类产业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媒体及客户调查、收视调查和收视分析、广告监测及市场分析、电视媒介研究及策划,个案分析研究、项目研发、决策及管理咨询等。

分析并弄清电视传媒产业结构状态,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指电视传媒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组合关系和比例关系。在这种组合关系和比例关系下,能够合理利用电视业各种资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等各产业协调发展,及时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传媒产品和服务,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电视传媒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开发,促进电视产业协调、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

优化电视传媒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电视传媒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单一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曾经尖锐指出,广播影视产业功能的开发还相对薄弱,除了广告之外,可以说大部分的产业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在产业开发上要把单纯的广告开发转向以广告开发为主、多项开发并进的路子上来。

近年来随着广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长趋缓,并且显现出不稳定性。2003年中国国际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提供的信息,2001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248亿人民币,仅比2000

年增长3.3%。这种局面当然应该通过体制及机制方面的改革加以扭转,力争广告收入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但是这种局面也确实表明以广告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单一经营模式必须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换,走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开拓相关产业,把单纯依赖广告收入转向以广告产业开发为主、电视节目市场开发、有线电视网络的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开发多业并进,培植广告收入之外的其他盈利增长点。

目前,国内不少电视机构,已经打破了单一广告经营的被动局面,积极开展电视节目经营、数字广播影视业务经营等。正如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所要求的,开发广播影视产业,不能把眼睛仅盯在广告

上,而要大力开发多种经营业务,特别是付费电视和付费广播业务,以及影视节目交易业务等。范围涉及到第三产业经营,有的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了第二产业。其中以与广播电视业务本身有关联的项目居多。例如电视节目衍生产品开发、图文电视业务、电视购物、部分有线电视网络增值服务业务等。可以说,拓展多元化经营渠道、获取多元化经营收入、开创多元化经营新局面,已经为各级电视机构的共识和必然选择。

但是,电视产业经营和扩张应以电视资源为土壤,以电视为中心,围绕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经营这个主导产业大做产业开发文章。“电视是根是本”。这是电视产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般来说,距离电视本体逾近的把握越大、成效越大,反之越低。(参见《中国电视论纲·中国电视产业经营的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8月版)。

电视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应当是电视传播产业的自然延伸和有机补充,产业和电视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而不能完全另起炉灶。如果完全脱离与电视产业的内在联系办产业,不是电视产业经营的优势所在。依托电视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主导产业,有机地向相关产业延伸,大力开发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经营的产业功能,同时发展以电视网络传输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以及以付费电视为代表的先导产业,电视产业经营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第二、正确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总是相对而言的。电视传媒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电视技术的发展和电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从长远观点来看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一般来说,这样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具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上的新颖性,对原有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或较强的渗透性,它可以满足人们更高、更具个性化层次的需求。就当今社会来说,这样的产业通常具有全球性,所涉及和影响的范围极其广泛。根据这些方面的特点,作为先导产业的数字广播影视扩展业务(目前主要是付费电视),在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它是在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环境中产生的。相对而言,广告产业应该属于传统产业。

当然,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般时期内,广告业都是电视传媒业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在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还远不足以和广告产业相提并论。但是随着电视传媒业的发展,社会需求层次的更新和提高,以及电视制作及传播技术的进步,广告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可能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很可能要被数字广播影视扩展业务以及增值业务等产业所取代,而这些新兴产业将逐步成长为电视传媒业新的支柱产业。

第三,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国内电视传媒业就目前的现实状态而言,应当属于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是具体到不同的产业却有着不同的存在状态。作为主导产业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部分,长期以来应该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这部分产业具有最大劳动力吸收能力。而资金则主要集中在于作为支柱产业的广告业,用于购买大量的电视剧和电影,从而进行时段广告经营。应该说广告业完全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作为基础产业的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视技术及其网络技术,当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正是由于其技术密集的特性,使得基础产业同时也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着力发展的数字广播影视业务,作为先导产业,同样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

如何处理三者关系,对于各产业构成部分协调发展十分重要。面对电视节目市场,作为主导产业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应当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应当有更多的智力支持。对这个产业而言,目前缺少的不是普通劳动力资源,缺少的是根据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例而必须足额到位的资金;缺少的是了解国内外电视节目制作趋势、节目营销市场,懂得节目策划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电视业的竞争和其他行业一样,最终指向了人才的竞争。要制作一流的电视节目,需要一流的人才。优秀的专业人才是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单位最可宝贵的财富。而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广告产业来说,关键问题可能已不在于是否继续加大购买电视剧的投入,而是如何深入挖掘电视频道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广告市场价值,真正盘活频道资源、用足频道资源;如何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广告产品;如何采用更加科学高效的广告营销方式,从而使现有的资金投入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然,对于作为基础产业的电视传输网络以及电视技术资源来说,关键在于彻底转变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真正将其当作一个产业来研究、开发。特别是对于电视节目生产所使用的机器设备、演播室、机房、转播车等,进行有序地整合,先实现集约化,在此基础上市场化运作,使其逐步发展成自立经营、自我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产业。通过“技术经营”就能够将其资金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进一步解决技术投入和产出比例问题。

第四,电视传媒业垄断和竞争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具有事实上的垄断性质和垄断地位。作为支柱产业的电视广告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垄断利润。2001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虽然比2000年只增长了3.3%,但也达到了248亿元人民币的高额度。根据2002年首届上海媒体高峰论坛发布的信息,据统计,传媒业已成为继电子信息业、制造业、烟草业之后的第四利税产业。也就是说,传媒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同样与我国传媒的垄断性质和垄断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当然不能否认,电视广告收入与电视节目、影视剧的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与电视广告的经营水平也不可分割。但也必须承认垄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即使在曾经拥有的高额广告收入面前,电视人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允许境外电视媒体参与国内电视节目和广告市场竞争,如果允许国内民营电视节目公司公平参与节目和广告市场竞争,广播电视系统是否还能够拥有目前的广告市场份额?

由于电视传媒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目前电视台既不是经济过程中的生产者,也不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经营者。电视传媒业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甚至是巨大的作用,但这也只是一种反作用,并非经济行为中的必要环节。事实上,绝大多数经济行为是在电视媒体之外而不是在它之中进行的,电视媒体行为真正可以纳入经济行为的,目前主要还是广告经营。可以说,电视台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电视广告收入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在流通过程中转移的价值。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得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水平而成为事实上存在的垄断利润。

当然,垄断并没有排除竞争。国内各电视台之间与境外电视机构之间,以及与其他传播媒介(平面媒体、互联网媒体等)之间也存在竞争,有的竞争甚至越来越激烈。但是由于垄断的存在,使其凭借垄断地位就可以获取高额广告收入。无论电视节目质量如何,经营管理水平如何,目前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总体上还是有保障的。即使近年来广告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个别电视台或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下滑现象,但尚不足以使电视人产生更多的危机感。

电视台由于垄断的日益暴露出来的这种寄生性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各大电视台,主要依赖广告客户的广告投入作为经济支柱的局面必须尽早改观,否则电视台就可能在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地位。寄生必然走向衰落,丧失自力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活力。这就必然要求电视传媒业在继续努力发展广告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完全由自己支配的传媒产业,逐步提高其他产业经营收入在总体收入中的份额和比重,真正实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协调有序发展,步入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壮大的良性循环状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传媒产业化道路。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过去一年,中国传媒业变化迅猛。广告方面,平面媒体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平面媒体获得丰收,有大笔广告入账。这是否表明平面媒体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拐点?形态方面,新的移动终端不断涌现,并成为新的媒体形态。这究竟只是尝试,还是一种可以预见的趋势? 1月15日,阳光中国·2010传媒发展年会在京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新闻出版报》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 所高校新闻院系联办。年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代表大会组委会发布《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试图从大量数据和媒体2010年的各种探索入手,探析产业结构如何构架以及传统媒体将会怎样发展。 【发展现状】 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 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 2.01%。 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管前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报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2.75%。这一数据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达到了23.53%、19.46%和13.78%。 在报业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增长;广告结构恶化。2010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下降,房地产、IT 等优质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央视CTR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零售业增长35.7%,汽车大增50.9%,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1.6% ,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这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长。 期刊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未来中国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解读 (一)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 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对物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制造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的趋势。我国制造业领域多数行业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这就给制造企业带来了集成整合物流资源、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升改造物流系统的压力和动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摈弃“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等向钢铁、煤炭、建材等上游扩展。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商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流通业物流提升、改造、分流的趋势。流通业的不同业态,需要不同的物流服务模式。例如,传统的批发市场,需要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强化核心竞争力;依托网络以及其他无店铺销售的公司,更多地将物流业务委托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烟草、医药、化学危险品、冷链等专业性强的物流需求,也将更多地依靠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 农业物流双向、集中、对接的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物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要求建立沟通城乡、双向畅通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农产品交易的组织化、集中化趋势明显。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蔬菜来此交易。在商务部推动下,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为农民和城市消费者带来实惠。目前,农超对接已经在24个省市试点。 (二)细分化与个性化趋势 随着产业物流的需求变化,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服务。 如果按照服务模式来分,可以把物流企业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通用服务型。比如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企业,以标准化的模式,提供“一对多”的服务。二是专业配套型。这类企业将业务嵌入到某一类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或者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如冷链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等,主要靠独具特色、难以替代的个性化服务,成为生产或流通企业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三是基础平台型。这类企业本身不做具体的物流经营业务,而是为物流企业经营提供必要条件,如物流园区(基地)、物流信息服务商等。 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高。总体来看,一般性的服务、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明显供大于求;而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满足特殊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严重不足。从发展趋势看,能够适应企业专业生产需要的专业物流服务,适应精益化生产需要的精细化服务,由物流派生的相关增值服务将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缺乏专业特色、

中国传媒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5312468854.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600046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 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线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5312468854.html,/yjbg/qthy/qt/20170531/600046.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在文化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媒体价值的体现趋于多元化,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平台,亦成为连结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纽带,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融合使传媒产业的边界日渐模糊,传媒业的外延在扩大,传媒业与文化产业以及计算机软件业、电子制造、电信、零售、物流、金融等行业的交叉和融合更加深入,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开辟新的市场。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中升级,中国传媒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015年我国传媒产业迎来多重利好,产值超过1万亿元,2016年产值有望突破12000亿,去年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只是时间问题,互联网公司将会从简单的布局、入股影视公司走向正面交锋,各大网站将会集中活力为自己阵营的影片叫好,2016年的影视行将是传媒行业发展最有潜质的市场。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网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2015年"三马"联袂进军影视业,其中阿里创投(马云)出资1533亿元认购617558万股、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马明哲)出资68亿元认购273862万股、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化腾)出资128亿元认购515505万股。截至2015年10月,文化传媒行业已完成并购数量达到651起,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仅2015年市场中文化传媒相关并购数量超过200起,累计金额上亿元。 2016年这十年是中国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传媒产业总值连续二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十年也是历经巨变的十年,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与传统媒体形成双雄争霸的格局。未来十年,中国传媒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一方面,传媒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发展。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数字,目前全球传媒与娱乐产业年消费额在两万亿美元左右,未来五年的增长率将保持在5-6%。全球传媒产业的整体提升对我国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2017-2023年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对传媒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传媒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传媒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传媒技术标准、传媒市场规模、传媒行业潜在问题与传媒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传媒行业投资价值、传媒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传媒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传媒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5312468854.html,/

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我国物流业当前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实施流程再造与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与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与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物流统计核算与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就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就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就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就是地方封锁与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就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与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与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与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瞧,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

中国传媒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传媒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重点:在报纸的品种布局上,三级党报结构实现了党报对中央、省、地市的全面、均衡覆盖;晚报都市类报纸的集中度明显提高,在36个中心城市出版的晚报和都市类报纸,占全国同类报纸总量的49%;受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多样化的生活服务类报纸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功能单一的广播电视节目报依然在地市级生活服务类报纸中占据主导地位(占77%);全国性行业报纸主要集中在中央,企业报的分布则直接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特大型、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的布局现状。2003年报刊治理后,报纸在县市一级的分布为数极少,现存54种报纸主要是民族自治县党报、晚报及县域专业类报纸,县级生活服务类报纸目前为空白。 我国现有报纸的总量、结构和布局,反映着我国报纸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国家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对报纸出版业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形成了报纸总量适度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的基本格局,为我国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其中,中央级报纸218种,占我国报纸总量的11.3%;省级报纸806种,占总量的41.8%;地市级报纸848种,占总量的44%;县市级报纸54种,占总量的2.8%。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出版报纸最多的省份为XX省,共出版100种报纸;出版报纸最少的为XX回族自治区,共出版15种报纸。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2005年,全国出版各级党报438种,党报成为我国为数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出版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其中晚报153,都市报132种),在全国报纸结构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党报;出版生活服务类报纸245种,其中广播电视报仍占有51%的比重;出版行业、专业及其他各类报纸958种,在20个细分子类别中,数量最多的是企业报,占这类报纸总量的16.9%。在不同刊期的报纸中,日报和周一刊报纸是我国报纸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报纸总量的49.7%和29.8%。我国72%的日报是党报和晚报都市类报纸。 第二部分:报纸出版业的发展态势 重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中国报纸出版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如图: 表中数据大体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从产业变动的整体态势来看截止到2009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其产值比重 仍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这表明,中国已从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情况,并初步完善了机构合理化的任务。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 我国在“十五”以前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抑制通货膨胀、实现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任务,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产业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出来。到了“十一五”后期这种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也包括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除了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点名”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以外,还有一些行业或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甚至于有的新兴产业也不例外。比如,新能源产业是我国亟待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过于看重新能源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对即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在“一哄而上”。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提出建设新能源基地,甚至有的把新能源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一窝蜂”发展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年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十分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懈的“斗争”,比如,差不多在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

2010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2010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2004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而相较于此,报业、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尽管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整个中国传媒产业结构也正发生着改变。 1、报纸 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印张增长2.01%。 近几年,我国报纸广告整体呈现上扬态势,尽管前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而伴随经济形势的好转,广告市场也逐渐回温。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报业广告实收平均增长率仅为2.75%。这一数据在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达到了23.53%、19.46%和13.78%。根据慧聪邓白氏的调研数据,2009年,我国报纸媒体的全年广告投放额突破900亿,达到了911亿元。截至2010年8月,报纸媒体的广告额已经达到了63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达到18.2%。 在广告经营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报业广告市场并未与整体广告市场同步增长,二是广告结构恶化。2010年我国报业广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支柱行业的广告集中度下降,房地产、IT等优质的广告资源比重下降。如央视CTR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报业广告刊登额比200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零售业增长35.7%,汽车大增50.9%,而作为报业第一大广告行业的房地产广告仅增长1.6%,其在报纸媒体的广告投放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24%。这些情况会影响到报业广告的进一步回升和增长。 2、期刊 2009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51种,平均期印数16457万册,总印数31.53亿册,总印张166.2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202.3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种数增长3.16%,平均期印数下降1.85%,总印数增长1.53%,总印张增长5.23%,定价总金额增长7.96%。定价总金额较“十一五”第一年的152亿多元增长了近33%,总印数增长近11%,总印张增长超过21%。 但与此同时,期刊业的广告经营额与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期刊广告经营总额为30.37亿元,较上年的31.02亿元下降2.1%,发行收入为166.3亿元,较上年的167.1亿元下降了 4.8%。此外,我国期刊业年总产值和年广告总收入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行业10000亿元的年产值中,占比不到4%。同时,期刊结构目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在9800多种期刊中,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大学学报2000多种,行业期刊有1000多种,这意味着超过三分之二的期刊不面向市场,而真正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期刊不到1000种,这与发达国家的期刊结构差距较大,我国的期刊结构亟待转型。 3、广播电台

最新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入一个传媒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和变化之中,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政策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如何抓住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制定与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传媒产业经济趋势 一、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现阶段我国传媒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加入WTO,市场化要求不断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的传媒业结构,这便是当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我国传媒业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发展水平低。以四大媒体中最强大的电视媒体为例,我国现有电视台3000多家,比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电视台总和还多。尽管数量多,但规模小,竞争力弱。国内传媒业亟待产业整合与集中。 2.国际化程度低。一个影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应包括国际扩张能力、利用国际文化资源能力与影视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等。 电视企业国际化程度可从三个方面加以量化,即播出节目中进口节目与国产节目之比例;国际主要收视市场占有份额;影视产品国际贸易收入与总贸易收入之

比例。国际贸易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国际主要收视市场占有份额成正比。我国影视业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国际化是企业竞争活力的保证,长期封闭式运作,企业难有竞争力。 3.政策法规不配套、管理机制僵硬。我国现行的传媒业政策和法规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在实际执行中,比较有效地保证了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特别是新闻传媒的控制。但这套政策和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我国传媒业的成长。 5.缺乏训练有素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中国传媒业要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我们所需要的是懂经营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中国传媒业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多数传媒从业人员对传媒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因此,从整体而言,我国传媒业缺乏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仍是传媒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传媒业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传媒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传媒产业的变革和新一轮的竞争,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媒企业之间的大规模购并、联合,正成为新一轮传媒竞争中的显著特点。如何抓住传媒产业目前尚存的发展机遇,快速壮大自身实力,迎接世界传媒巨头的挑战,已成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当务之急。传媒业经营需要大投入,这是业内的共识。国际传媒业的发展趋势给我们一个启示:中国传媒产业要生存和发展,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等手段来进行资本积累,实现加速扩张。传媒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激烈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媒体产业集团将是我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分析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分析,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 2010-05-27 来源:物流论文网作者: 标签: 分析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物流业暂时离国际化水准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要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批发商、零售商、物流公司和最终用户形成网络,而中国目前的物流系统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然而,落后就意味着需求,也意味着利润和机遇。 发展中国的物流,需要超凡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一是其目前物流发展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想象;二是其管理物流水平的落后,令人难以置信――其观念,其法规,其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得太远了。 但是,更难想象的是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这一大片待垦的处女地,令投资者怎样想象都不过分。并且,后改革者,进步更快,中国物流管理体系的改革在“十五”规划和“入世”的推动下,会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物流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将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一、加入wto给中国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中国物流业当前的一些特点 (1)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 过去20年中,服务业在中国发展很快。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工农业,服务业比重20年中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及工具、仓储设施、商业网点、配送体系和信息技术、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我国一些港口设备、交通设施、仓储设备、商业自动化设备的配置,由国家、地方和企业斥巨资建设得十分高档。有些装备的先进性超过了发达国家相应的设施。 但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对物流业的投入仍属不足。今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投资效益的准确计算、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问题。 (2)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行政分割、行业垄断 主要表现在物流交易系统分内贸外贸,运输行业分属数个部、委、局机关,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严重,而市场垄断又带来物流服务严重的低质量和低效益。 (3)国有化程度过高,政企不分,官商不分 外贸、民航、铁路、包装、通信等部门高度国有化,使得这些部门政企不分,官商作风严重。我国出现的经济犯罪也大多在物流领域发生,更使物流消费者失去对服务供应者的信任。 (4)物流观念淡溥,许多决策人士不懂现代物流

2015传媒产业分析报告

传媒产业 分 析 报 告 二零一五年五月

目录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和模式 (1) (一)传媒产业的现状 (1) (二)传媒产业发展模式 (1) 二、国际传媒业的四大发展趋势 (5) (一)跨地域 (5) (二)跨媒体 (6) (三)品牌化 (8) (四)新技术 (8) 三、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 (9) 四、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9) (一)民营资本投资力度加大 (9) (二)产业整合潮起,发力“集团化” (10) (三)国内影片成新宠,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 (10) (四)政府政策助推,传媒产业发展迅猛 (11) (五)作实优势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 (11) 五、我国传媒产业投资机遇分析 (12) (二)传媒媒体的改制及资本化机遇 (13) (三)媒体技术迎来革新浪潮 (14) (四)中国经济出现转型契机 (15) (五)监管部门政策变化和制度创新带来行业新机遇 (15) (六) 国外媒体集团进入中国仍将受限 (16) 六、海南省出台政策支持文化传媒产业发展 (16) 七、传媒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16) (一) 政策性风险 (16) (二)投资成本风险——投资资本短缺,融资渠道局限 (17) (三)科技含量不足 (18) (四)跨媒体、跨地域拓展难 (18) (五)影响行业的因素多,不确定性强 (19)

传媒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广义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在市场高度细分的今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愈加白热化,传媒产业大范围出现“转型” “移动” “大数据” “并购”等热点。本分析报告旨在通过对目前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解读未来传媒产业发展亮点及风险预评。 一、我国传媒行业的现状和模式 (一)传媒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从传媒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增幅来看,除报纸发行外,其他各行业的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市场结构看,2011年,报纸电视占据了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31%,互联网业务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2%,几乎占据了传媒产业的半壁江山。广播、期刊、音像等媒体的市场规模有减缩趋势。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规模是8902. 4亿元,同比增长16. 2%。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传媒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传媒产业发展模式 2.1 以主业为核心围绕核心发散的产业结构 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默克多新闻集团的主业很突出,产业板块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覆盖了新闻传播业的各个部分。其下属产业分为七大板块,分别是:电影娱乐业、电视、有线电视、杂志与增刊广告、报纸、图书出版和其他。前六项明显属于新闻传播业的

我国传媒产业运行现状分析

我国传媒产业运行现状分析 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状况 1、2015年“新常态”下传媒产业仍持续增长,媒介技术更迭加速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放缓并没有阻滞新兴媒体的高速增长,而宏观政策的扶持也无法改变传统媒体江河日下的窘境。在这一年中,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萎缩和人才流失等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报业发行量与广告量都在经历着两位数的持续下滑,电视媒体也面临增长乏力和马太效应的双重挤压,唯有电影在“口红效应”与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持续爆发式增长。新兴媒体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格局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互联网巨头企业(BAT)携资本优势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领域大肆扩张、争夺优质资源,媒介融合的态势也正在发生逆转。随着O2O、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等新模式、新思维的出现,也使得新兴媒体呈现出了更多的活力。 (1)“新常态”下传媒产业仍持续增长 经济下滑态势下“口红效应”促使影视娱乐产业进入爆发式的增长期。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站上了440亿元票房的新高地,增速达到自2010年以来最高。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票房在2016年将突破500亿元,在2017年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综艺娱乐节目也在2015年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全年共有215档综艺节目面世,突破中国综艺节目产量最高峰。随着网络视频行业的崛起,2015年成为“网络自制剧元年”,网络视频产量较2014年增长了7.7倍。 外部经济环境的波动无疑会对传媒产业产生影响。从中国经济长期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趋势来看,传媒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总量的稳定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短周期的波动和传媒产业在经济环境影响下的内部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2015年是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的一年,一方面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依然较大,GDP增速从2014年的7.3%下降到2015年的6.9%,而有关预测显示2016年GDP 增速可能还有继续下行的风险。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导致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增大,使得企业在广告投放上变得更加慎重。 (2)媒介技术更迭加速,下一代互联网概念被不断刷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对于当前的中国传媒产业而言,技术的更迭无疑是最大的变量。在传统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周期可能是几十年甚至更长,但在新媒体时代,技术的迭代周期已经被压缩到10年左右,甚至未来还有加速的趋势。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当之无愧的互联网大国,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提升,同时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35.9%,而其中约50%以上来源于移动互联网广告收入。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达12.8亿台,智能终端设备渗透率已经超过90%。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