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

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建设历时3年,总建筑面积达2.65万平方米,建筑群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成为展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地理位置:

博物馆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

设计理念:

“中而新,苏而新”是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就苏州博物馆而言,贝聿铭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通过玻璃,木材,混凝土等材料以及贝聿铭常用的设计手段比如几何形体、通透的玻璃幕墙、多边形窗户、玻璃顶配金属遮光条采光、园林式庭院等将中国传统建筑、苏州传统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通过现代主义的手法演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中式风格建筑。

整体布局:

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建筑造型: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建筑结构: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

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建筑采光:

在整个展区内部大量自然采光,采用的是天窗采光和六角形的窗洞采光。玻璃同时又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在建筑形式方面,达到了内部与外部的统一。

辛亥革命博物馆

简介: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总建筑面积22142㎡,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1个序厅、5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多功能展厅,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现有辛亥革命专题博物馆中展览规模最大、陈列科技含量最高、复原场景最多、参观导览系统最全的博物馆。

场地选址: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轴线上,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四周开阔,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建筑造型:

1.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博物馆正面采用严谨的对称方法,使得建筑整体庄严肃穆。

2.外墙利用自然雕琢、风化的纹理,创造出建筑“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凝重的历史纪念氛围。与周边蛇山、红楼及武昌老城区景观协调共存。

3.建筑外墙采用红色,基座采用黑色,“红”与“黑”两色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所表达的“革命”与“黑暗”的对应,也体现了楚国建筑“红”与“黑”的基调。红色的主基调与红楼的色彩协调统一。

空间层高:

辛亥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共分四层,地下一层,层高5.4米;地上三层,层高分别为7.2米、7.2米和6.6米建筑总高度为22.5米。

建筑结构:

采用折板空间钢架的结构体系,建筑表皮的三角形斜柱既作为外幕墙支撑骨架,又作为楼层竖向支撑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规则无柱的展厅和公共空间,达到了建筑与结构形式的完美统一。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盐井镇水田小学姚富斌 一、实例分析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博物馆案例分析4个

案例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设计师简介】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这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 建筑面积:24000平方 米(展览面积10405 平方米) 建筑层数:展厅部分3 层,行政部分4层 建成时间:1997年 建造地点:西班牙毕尔 巴鄂 设计者:弗兰克·盖里 【设计初衷】 1991年,西班牙北部 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 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 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 架信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 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 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 1.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 体量组合而成。 2.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 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建筑、建筑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轴线、院落布局以及贴合环境的设计手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体现。新馆成功的将现代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不论对建筑师、还是对于生活在古城的居民、甚至对苏州古城的整体风貌以及基地周边的原有环境都是一种考验。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BIM国内案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BIM应用

【BIM国内案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BIM应用 上海有一个很特殊的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它是世界范围内唯一关于世博会的博物馆,向大家展示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及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的情况,并为与世博会相关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2017年,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世博会博物馆位于上海世博会文化博览区,总建筑面积46550平方米。它南邻南外滩河滨公园,北为龙华东路城市次干道。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世博会博物馆设计项目无论在管理还是技术层面都有很大的难度。 管理难度: 项目坐落于中心城区,施工时间及场地受限,参与单位多达30家,业主、施工、设计办公场所不同,管理、协调成本高。 技术难度: “欢庆之云”造型独特,为空间三维扭曲网壳结构,杆件和节点数量多,设计深化难度大; 杆件为箱型,截面切割变化无统一规格,加工难度大;结构整体跨度大,杆件、节点、焊缝多,施工难度大。 BIM协同管理平台能让以上难题迎刃而解

世博会博物馆是上海市实施BIM技术管理试点样板示范工程,该项目利用协同管理平台,对整个项目应用全过程中的模型、图纸、文档、流程进行管理,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实现了全生命周期BIM应用。 BIM组织 BIM应用目标 设计阶段: 各阶段建模; 通过模型进行光照、风环境、热环境、火灾烟气模拟等性能化分析,提高设计效率; 通过多专业综合管线碰撞,优化设计阶段的管线排布; 通过三维模拟,提高业主决策效率。 施工阶段: 在设计模型基础上进行钢结构、幕墙、机电的深化,调整模型可实施性; 通过场地布置模拟,快速制定施工组织方案; 通过施工过程BIM量价的动态数据,为造价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开发: 能支持PC端和移动端,提供项目管理效率。 户外庭院 实施方案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1970 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 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 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 3 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 3 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 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 施奈德( Oscar Schneider )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 月柏林墙轰 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 )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EXHITITION HALL OF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I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 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 (氏建筑)之称。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 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 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 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 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 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 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 2 600m2,另外 有一个57 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 3 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觉。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题在建筑中不断得

与妻书案例分析

与妻书案例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与妻书》教学课例分析 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沈诗荣 一、培训感言 2007年1月29日至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普陀区教育学院肖建民先生主讲的“语文课改新课型案例分析”第二期的教师培训,受益匪浅。肖建民先生深厚的学术底蕴、渊博的理论知识、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上海市语文二期课改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思想上很有触动。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以前我总是认为继续教育对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是有限的,有的地方继续教育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根本达不到培训提高的目的,有的所谓的培训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深感觉到普陀区教育局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不论是培训的管理、课程的安排还是培训内容的选择,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案例 2006年10月30日下午第二节,我在同济二附中的高二(3)班举行了一次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课前欣赏音乐:童安格《诀别》 教师导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 二、简介背景和作者 (一)背景 【媒体显示】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二)作者 【媒体显示】 林觉民(1887——1911)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十四岁入全闽大学堂,后留学日本,不久加入同盟会。 在广州起义中,担任“敢死队队长”,随黄兴一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不幸中弹被俘。面对审讯,慷慨陈词,最后从容就义,年仅24岁。

古根海姆博物馆案例分析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毕尔巴鄂市内由贝拉艺术博物馆、大学和老市政厅构成的文化三角的中心位置,可由该市商业区及老城区直接前往参观。作为博物馆主入口的巨大中庭设有一系列曲线形天桥、玻璃电梯和楼梯塔,将集中于三个楼层上的展廊连接到一起。一个雕塑性的屋顶从中庭升起,透过玻璃窗投射进来的光线倾泻到整个中庭内。该中庭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尺度,高于河面达50m以上,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这个独特的纪念性场所。

博物馆要求提供能够展示三类艺术作品的空间。永久性藏品布置在两组正方形展厅(每组设有三个展厅)内——分别位于博物馆的二层和三层。临时性展品布置在一条向东延伸的长条形展廊内,该展廊在“Puente de la Salve”天桥的下面穿过,在其远端的一座塔楼内终止。当代在世艺术家的展品则布置在散布于博物馆各处的一系列曲线形画廊内,以便和永久性藏品及临时性展览同时观赏。

博物馆的主要外墙材料为西班牙石灰石和钛金属板。其中较为方正的建筑造型采用了石灰石,而比较自由的塑性造型则采用了钛金属板贴面。大片的下班幕墙构成了城市中一道壮观的河畔美景。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受到了所在城市的尺度与肌理的影响,让人联想到弗廊特河畔那些历史建筑,从而体现出建筑师对当地历史,经济及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回应。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 — 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美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一个是陈列厅,6层;小的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

2018上海高考政治等级考二模卷---长宁

长宁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政治教学质量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题3分。每题只能选一个选项) 第1~16题,选出正确选项得3分,错选得0分。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于政治的核心是 A.国家性质 B.国家政权 C.国家制度 2.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全国人大具有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决定权 C.最高监督权 3.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下列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政治协商的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和人民政治协商的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4.我国的《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力量的源泉 C.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5.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极为错综复杂,但其基本形式是 A.和平与竞争 B.和平与合作 C.竞争与合作 6.据朝中社3月6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3月5日会见当天抵朝的韩国特使团,双方就北南首脑会晤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并表示要共同谱写国家统一新篇章。这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 A.国家利益 B.国家职能 C.国家主权 7.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这是由 A.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B.我国的政党制度决定的 C.我国军队的宗旨决定的 8.今年两会一档特别节目《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亮相。网民在节目中通过手机“随手拍”、自拍短视频、图片对比、文字评论等多种方式说变化、晒幸福、

博物馆案例研究分析个

博物馆案例分析个

————————————————————————————————作者:————————————————————————————————日期:

案例1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设计师简介】 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包,有这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 建筑面积:24000平方 米(展览面积10405 平方米) 建筑层数:展厅部分3 层,行政部分4层 建成时间:1997年 建造地点:西班牙毕尔 巴鄂 设计者:弗兰克·盖里 【设计初衷】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 【博物馆选址】 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 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 架信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 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 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 【设计理念】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实例分析题(共30分)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83X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

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

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的大型主题公园主要集中地: 1、以广州、深圳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 2、以上海、苏州和无锡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 3、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城市 4、国内其他各地新建及拟建的各类主题公园 例如,仅在上海就有锦江乐园、上海森林公园、浦东世纪公园、梦幻乐园,以及南上 海水上乐园、南华水上乐园、夏威夷水上乐园以及新开园的上海欢乐谷等大大小小近40个 主题公园,其中绝大部分公园都存在产品雷同、个性缺乏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同一市场范 围内各主题公园之间的恶性竞争。 国内主题公园存在问题: 一.盈利模式单一化 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 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本身,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景区节庆活动商业赞助; 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 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 提供保证旅游景点景区内居民可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比如:供水,供电等。 二.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己特色 与国外成功的主题公园相比,目前国内的多数主题公园,仍然停留在抄袭、模仿国外主题公园阶段。 没有去开发自己的游戏产品与娱乐项目,一成不变地去照搬国外模式,仿照国外游乐设施,缺乏创新变革。 三.国内主题公园缺少专业的策划团队 很少有自己的专业化策划团队。 游乐项目长年一成不变,缺乏新鲜感,游客重游率低。 一味走西化路线,本土文化不够鲜明。 四.国内主题公园缺乏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 经营模式没有文化资源或者通过文化来设计、提供游客愿意购买的旅游产品(体验),从而实现盈利的方式和手段不足是其致命缺陷。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博物馆建筑案例分析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卡塔尔多哈国家博物馆、兰阳博物馆和兰阳博物馆位于宜兰县第一镇——乌什岗乌什角遗址公园。公园保持湿地生态环境。基于依兰本身是一个大型博物馆的概念,兰阳博物馆主要提供了一个与依兰独特的地理空间相似的隐喻,一个杨澜山、海、平原结构,传达与环境互动的经验,使其成为人们了解依兰的一个窗口。,博物馆的建筑理念源于当地的自然元素,捕捉到了东北海岸一代人常见的一边倒的山景,形成了巨大的石块,让建筑与自然的地球融为一体,成为与地球共生的有机建筑。这些建筑规模集中,延续了海滨一边山的山脉,以20度角插入水边,低调展示了海滨黑岩礁的地形,以保持更自然的湿地面积,更好的与自然地形的关系。测量体之间的缝隙巧妙地作为内部照明和功能分区,连接着遥远的龟山岛的精神轴线,与视线、的地形上的空间想象建立起精神联系。为了使室内展览空间没有梁柱障碍,屋顶由一个向两侧和向外墙倾斜的大跨度钢桁架支撑,并建造了一个27米的无柱连续空间,允许博物馆四楼的展览空间自由延伸和相互渗透。高大宏伟的大厅、清晰透明的灯光,气势磅礴,没有任何沉重的压迫感。兰阳博物馆位于永久展厅的二至四楼,是博物馆再现杨澜风情的亮点,将主题与建筑特色相结合,分层设计是“序列展”、“山地层”、“平原层”、“海洋层”、“时间画廊”等,展现宜兰的整体地理环境、人文轨迹,延伸观众的广阔想象空间。兰阳博物馆的外墙主要由石头制成,其表面经过多种处理。它的纹理反映了因长期海水侵蚀而形成的单一平面山脉的特殊纹理。除了展示大自然

对岩石的侵蚀过程,它还想传达音乐的节奏和运动。石墙的一些外部还配有现代材料,如玻璃、金属,希望在现实环境中达到平衡的美感。格鲁吉亚巴统水族馆的灵感来自巴统海滨独有的鹅卵石。今天的海滩场景是由几千年来汹涌的海浪拍打着海岸形成的。该建筑将竖立在巴统的格鲁吉亚港口,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从海上和陆地都清晰可见。该建筑包括四个独立的展览区,每个鹅卵石建筑代表一种独特的海洋生物:爱琴海和地中海、印度洋、黑海和红海,以及更多的互动展览。该建筑采用薄壳结构,在室内形成了一个大空间,便于大型水生动物的展示,营造了一个梦幻般的水下世界。四个独立的水族馆建筑通过一个中央多功能区连接在一起,包括一个咖啡厅和一个零售区,在这里你可以欣赏黑海和巴统海岸的风景。游客可以聚集在中央空间聊天+吃喝玩乐+购物和放松,然后在水族馆继续他们的冒险。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是国内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瓷都》展现了景德镇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它还展示了陶瓷原有的三大元素:土、水和火,让参观者感受到“土和水应该适合陶瓷”的道理。此外,陶瓷图像的建筑处理也充分体现了陶瓷博物馆的个性。博物馆有两条相交的轴线:轴线1:景德镇历史 -与珠山西路延长线平行,贯穿东西轴线,连接陶瓷主题公园和陶瓷博物馆。这条轴线从下到上主宰着全局。它连接所有功能空间,是该方案的主轴。西边的游客可以从城市道路进入陶瓷主题公园,然后从东边进入陶瓷博物馆。轴线继续延伸到这里,从而进入各种展览空间。轴线2:景德镇——世界——在入口大厅与轴线1垂直相交。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