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介绍

传播学介绍
传播学介绍

《传播学》介绍及参考书目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有学者开始介绍传播学,但是直到1982年北京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后,“传播学”这一命名才算是正式合法地进入大陆语言系统。1983年由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小册子中明确使用了“传播学”这个概念。1985年陈韵昭在翻译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所著的“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 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时,将其名译为《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亮等翻译了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而此书的再版前余也鲁译为《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余也鲁先生它译成了“传学概论”,“传播”成为了“学”。

广播使用有声语言,适合一切听力正常的人,超越了识字水平、读解能力的制约,具有广泛的听众群。原始的人类传播信息用有声语言,发明文字虽然使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得以储存,扩大了人类知识的积累能力,但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外。广播直接被听众接受,对于有相当多文盲的国家,广播成为最重要、最实用的媒介。在广播媒介发展的基础上,人类进一步发展电视图像传播技术,19世纪30年代,电视图像扫描技术被发明和应用。其后,经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又逐步完善了电视摄像及接收技术,为图像清晰的现代电子扫描电视创造了技术条件。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送节目。电视利用画面和音响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真实的影像,记录下的内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类正在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无线电通信是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的,其传输方式可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两种。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来克服高大建筑物或高山等的障碍,远距离传输需要较多的环节。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急速扩张,它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的起源,除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外,还有着浓厚的政治背景。美国和苏联的政治与军事竞争,直接催生了互联网的研发。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是美国陆军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导弹弹道计算。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政界一片恐慌,一些人认为美国的国防安全因此受到威胁。于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怀特·艾森豪威尔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RPA 的主要任务是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提供快速信息服务。1958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成立后,.ARPA开始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基础研究”,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正是在这时进入了ARPA,它的直接成果便是阿帕网的出现,阿帕网便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人的有英国和挪威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国全国性互联网真正建立起来后,90年代初,欧洲科学家提出了万维网(WWW)的设想。这意味着网络中不再只有枯燥的数字和文本,而是将加入图片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而网络的使用也将变得十分简单,网络中的信息可以实现相互的连接。万维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有可能真正走出技术高手的圈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正式进入我国。在这3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传播学的认识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媒介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今天,传播学已列入国家一级学科,传播学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综观传播学教材的出版领域,各种版本的传播学教材多达上百种。在数量庞大的教材中,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的教材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教材主要是对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介绍,而面向高职高专学生所写的传播学教材少之又少。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孙庚(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

4)《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21世纪初大众传播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传播学纲要》陈力丹、闫伊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7)《生活中的传播》(第四版)(美)伍德著,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8)《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9)《传播学史》[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10)《传播理论》(第5版)[美]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新闻传播学》黄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新闻传播学 (英文)名称: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一、学科概况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学、传播学及其它新闻传播现象的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则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1997年,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 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播交流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构建社会现实,交流公共话题,影响人们的现实感知,改变人际交往和关系。传播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学科的重要性因而愈加凸显。本学科目前所呈现的状况是:1.培养具有思考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2.随着大量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新闻传播学原有的内涵外延及其学科建制,面临新的调整和规划;3.学术基础逐渐厚实,研究水平大为提高,一批训练有素且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中坚力量。 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将呈以下主要趋势:1.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媒介等等概念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将导致整个学科发生新的多方面的变化;2.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将不再是以媒介本身作为划分的唯一依据,而以传播内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为依据重新规划专业类别,以适应媒体融合或多媒体传播的需要;3.以全球传播的视野,深入全面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体制与观念,提出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努力建立既有中国本土特点,又有普遍意义的传播理论话语,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教程 1. 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功能 人内传播的特点:1.人内传播信息处理过程不是孤立的,其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征:属于社会信息传播;“传者”与“受传者”角色可以随机交替;信息表达不规范;语言、非语言、类语言可以综合运用;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当即产生;保密性强。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书上的)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 4、娱乐功能 5、经济发展功能 2.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 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 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所谓“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白 贵 高 菲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既要依法报道疫情,又不要一味等待和失语;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明安香研究员将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描述为扇型格局,并将扇型格局从塔尖至塔底分为:美国、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新兴文化语言传播国家、其他国家传播四部分;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Eaddie简要勾勒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并介绍了其研究特色;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丁柏铨在阐述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时提出,灾难事件后政府在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时,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公开比用观念公开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Christine Geraghty对大众传媒中的肥皂剧进行了研究,认为肥皂剧凭借电视的亲和力扮演了公共教育的角色,然而其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优先于其美学享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在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时指出,关机策略的目的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傻乐中,或失去人际互动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阐述了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观念,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促进国际和谐的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从技术形态、传播平台、社会结构三个视角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应加强有关新媒体历史的研究,注重研究新媒体的形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形态两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论及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时指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与媒体传播力,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为此需要调整观念,制定合乎规律与要求的、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并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文虎在对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后提出,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将权衡需求理论运用于对数码电视的市场前景的分析,认为数码电视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一观众对自己各种需求之轻重缓急的权衡、对满足这些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权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对于10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资深IT评论员胡泳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提出参与式新闻包括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四种形式,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从视觉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当代意义、视觉传播观点中的图像真实!、媒介形象的视觉建构等方面深刻辨析了媒介形象和视觉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在目前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发展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国也经历了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怡红提出,关系传播不仅作为人际交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作为透视人际交流现象的理论而存在,而且作为能左右传播研究者选择对人际交流进行解释的方式而存在,作为能代表和影响人际交流研究的面貌与发展方向的范式而存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雅明关注媒介心理学的兴起,认为我国媒介心理研究应充分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咏华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界和新闻业界要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 4月23日,会议进入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代表共分4个分会场、11个单元进行了研讨。在大会主题和谐与发展!的统驭下,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传播与和谐社会!、媒介实务与市场经济!、媒介与妇女儿童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介研究工作坊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研究工作坊分别做了研究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指出,从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通论和专著的关系、著作和论文的关系、 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137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 ———传播学访谈录 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 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从传播角度来说,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是自由、自治的,可以接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人际接触超过大众传媒的强力。从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传播战略和一种解释形式,美国传播学界的传统学派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为美国的国际干预提供合法化的理论根据,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研究术语,比如“思想战”、 “征服精神和意志的斗争”、“意识形态战争”、 “政治战”、“真理攻势”、“宣传战”、“词语战”、 “间接侵略”、 “煽动”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分析总是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鼓 93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解析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4题×5分,共20分) 1、《钦定报律》 ——1908年3月,清廷颁布《大清报律》,对报刊创办及禁载事项进行了严格规定。1910年,清政府民政部对其进行修订,1911年1月改名为《钦定报律》,共有38章,另有四个附件,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它规定:报纸创办实行注册加保证金制,实行市前检查制;禁止登诋毁宫廷、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禁止刊未经发布的谕旨、奏章;在国外出版者违反上述规定由海关没收销毁。 2、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它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使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四个: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3、传播模式 ——所谓传播模式,就是一种旨在再现现实的传播理论的简化形式。 传统的线性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who-says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和申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都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后来,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概念,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性、循环性的过程。再后来,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把传播现象放到更加宏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指出了社会系统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可见,传播模式是随着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趋向完善,并对传播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奥斯邦 ——1931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它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呼号为XRO,发射功率为50瓦。播出内容有《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主要播放娱乐节目。 因未经北洋政府登记批准,于同年4月停办。 二、简答题(3题×20分,共60分) 1、美国的“议题设置”与我国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不同? 答: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播媒介报道的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要题材之间高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 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 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 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 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 号的活动。 3、— 4、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 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6、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7、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有 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8、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9、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10、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 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这两套丛书中的每一种著作,还都坚持以理论与现实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选准研究的切入口,运用国际学术界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最前沿的思想与观念,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径和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柴宇学号:N20814022 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对传播学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部分代表理论着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关键词:知识沟;本土化,亚洲中心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知识沟”假想 知识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 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很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不少调查表明,中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 针对以上现象,中国的传播学在致力于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闻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1、普及研究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调查人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识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事业和信息落后的地区。以便找到更好的对策来缩小知识鸿沟。 亚洲传播学的现状还有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它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思维和表达方式。然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普适性,这种普遍性是在于“特殊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地位的,它不能否定,更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2020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2020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一 览表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一起来了解一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排名吧!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学校数 1中国传媒大学5★+6592中国人民大学5★+6593武汉大学5★+6594复旦大学5★+6595北京大学5★+6596北京印刷学院5★+6597华中科技大学5★+6598厦门大学5★6599暨南大学5★65910四川大学5★65911浙江大学5★65912南京大学5★65913南京师范大学5★65914郑州大学5★65915安徽大学5★65916华东师范大学5★65917河北大学5★65918上海大学5★65919华南理工大学 5★65920南昌大学5★659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新闻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社会活动和科研的基本能力。 应获能力 1.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 3.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 4.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工作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信息与信息传播学案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传播姓名:班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 (2)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发现这些工具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 (2)通过学生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让学生体验创新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巨大变革;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大量的图片,活动17-1的实验器材,新华字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无处不在吗?那什么叫信息呢?阅读“信息快递” 二、信息传播 1、你知道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答: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 2、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答:是靠她那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 3、问:人类是怎能样来传递信息的? 答: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 小节: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引导学生观看五幅图片讲解每一次的作用。 三、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 问: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实际意义呢?----------不是 问:那怎么才能让信息有实际意义呢?答:必须通过传播才有.举一例:如病人去看病时只有告诉医生他的病情才行。 四、拓展练习 1、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有、、、等。 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通俗的讲,信息是各种事物发生的消 息。 3、、、和是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 4、的产生并能通过它进行交流,使人与猿有了质的区别;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也是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大变革中的一种,使人类的文明记载更加的方便和详实。 5、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受到电磁铁原理的启发,制成了电报机,同时发 明了利用、和的不同组合构成的电码,揭开人类通信史上的新纪元。 6、下列信息传播中属于第四次信息变革的产物的是() A、利用计算机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B、人类用来记录历史的书籍。 C、人们可以用收音机收到电台播出的节目。 D、人们利用语言和手势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7、下述不属于信息的是() A、声音 B、图案 C、旗语 D、电话机 8、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下述关于信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信息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B、电报、电话、电视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C、历史上信息散播方式的每次变革都对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推动作 用 D、语言、文字、表情都属于信息 五、总结全文 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 革命,其意义不亚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人工取火。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由于人脑容易遗忘事情,一旦遗忘,信

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专业课资料

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专业课资料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专业,其专业课的初试科目当中有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个科目。下面,小编将会对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该用哪些专业课复习资料进行讲解,希望通过此文能让同学们对新闻学院专业要利用什么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制定科学的专业课复习体系! 1、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初试科目有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其所指定参考书目有以下三本: (1)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著,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国内著名传播学者郭镇之主译。本书为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权威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 作者近三十年来先后写过五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本书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许多内容、观点总结概括了不断进步

着的新闻实践。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互联网与新媒体全部重写;增加新闻生产的内容;增补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增加受众和媒体认知;增加互联网宣告精准营销,等等。 (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在第一版的基础之上,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为“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1895-1927)”、“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四大阶段,并据此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分为四编十六章,条理明晰,观点鲜明,构架合理,文字顺畅。《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加了新闻事业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等全新内容。总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第一版更为成熟和完善。 2、复习资料解析 《2018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复习全书》 《2018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1)本书适用专业 适用考试科目代码: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适用专业:新闻学、媒介管理学、广播电视学 (2)本书内容特点 该书的特点是内容系统完整,第一部分进行专业课深度解析,解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传播学在中国20年的发展轨迹以及在这轨迹上的几个亮点,并对传播学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轨迹亮点未来走向 传播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而正式作为一门学问的“传播学”(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则完全是从国外引起的“舶来品”,其最早的引起可以追溯到50年代①,但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具规模的译介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 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20年。这是中国思想解放、经济转轨的20年。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之下,传播学在中国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完成了从起步到腾飞的发展阶段。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引入问题,一般可分为两次。一次是50年代的早期引入,这方而的代表人物当属郑北渭、张隆栋、王中等教授,他们在教学及研究中都曾有过运用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先例,复旦新闻系的一个没有刊号的杂志《世界新闻译丛》也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②。可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种引鉴刚刚露头便无疾而终,很快就中断了。再次的引入已是20多年以后的事情。70年代末,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一本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上介绍了传播学的一些情况;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开端,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也相继在大陆出版发行,如《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年)、《传播学概论》(1984 年)、《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年)、《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年)等。后来许多学者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一举措视作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真正起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敞开胸怀,放眼看世界。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选读六十本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