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1.《中华文明大视野》,袁行霈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3. 《中国人的教养》,蔡元培著,周瑶译,天地出版社。

4. 《中国传统道德》,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文化的重建》,费孝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张岂之主编,太白文艺出版社。

7.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梁国典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家教与门风》,彭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0. 《大家小书》丛书,周伦玲等整理,北京出版社。

11.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凤凰出版社。

12.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赵昌平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唐诗入门》,程章灿著,凤凰出版社。

14.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15. 《吴小如讲杜诗》,吴小如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6.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7. 《唐宋散文举要》,王水照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

19. 《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1.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2. 《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3. 《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4. 《唐诗鉴赏辞典》,俞平伯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5.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6. 《元曲鉴赏辞典》,蒋星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7. 《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8. 《福乐智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29. 《玛纳斯》,《玛纳斯》汉译工作委员会编译,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翻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30. 《孔子传》,鲍鹏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31. 《庄子故事》,王新民著,海南出版社。

32. 《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人民出版社。

33. 《我们的文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34.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中华书局。

35. 《中国世界遗产影像志》,赵迎新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

36. 《人间城郭:中国古代的城市》,陈亚平编著,希望出版社。

37. 《中华历史文化名楼丛书》,邹律资主编,文物出版社。

38. 《丝绸之路》,刘迎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39. 《敦煌史话》,柴剑虹、刘进宝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0. 《说说秦俑那些事》,许卫红著,三秦出版社。

41. 《寻找历史的足迹》,赵荣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

42. 《史记今注》,司马迁撰,张大可注,凤凰出版社。

43.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李学勤、郭志坤主编,上

海人民出版社。

44.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45.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46. 《孔子家语通解》,杨朝明、宋立林主编,齐鲁书社。

47. 《孔子的活法:论语里的人生之道》,钱逊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48.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49. 《老子绎读》,任继愈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50. 《我们的经典》,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1.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52. 《中国书法文化教育丛书》,苏士澍总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53. 《极简中国书法史》,刘涛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54. 《民国书法篆刻史》,孙洵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5. 《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著,李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6. 《南画十六观》,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57. 康熙原版《芥子园画传》,王概、王蓍、王臬编,安徽美术出版社。

58. 《琴棋书画:方寸间品味文人情怀》,子悦主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59. 《中国古典诗词曲古谱今译》,刘崇德选译,黄山书社。

60. 《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南京博物馆等编,译林出版社。

6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62. 《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中医的时间智慧》,张明亮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63. 《名老中医之路》,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64. 《养生固本健康人生》,王新陆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65. 《中国的星空》,景海荣、詹想、王玉民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66. 《中华二十四节气》,王修筑著,气象出版社。

67. 《中华印刷典故》,张树栋、李英、张耀昆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8. 《茶经述评》,吴觉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69. 《中国古典园林五书》,贾珺、顾凯、曹春平、陆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70.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1. 《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鲁道夫P 霍梅尔著,戴吾三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2. 《中国绘国学经典启蒙系列》,梁培龙、严永满等绘,边少岚、刘琦、麦晓昕译,新世纪出版社。

73. 《少儿国学馆》,文景编著,中国人口出版社。

74. 《中国历史地图绘本》,《中国历史地图绘本》编委会编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75.最新版《上下五千年》,林汉达等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76. 《中国历史故事集》,雪岗、林汉达编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77. 《少年读史记》,张嘉骅编著,郑慧荷、官月淑绘图青岛出版社。

78. 《中华好故事爱国励志》,《中华好故事》栏目组编写,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79. 《中国美丽故事》,蔡皋绘,刘守华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80. 《中华民族奇幻故事集》,梅子涵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81. 《中国神话故事》,聂作平编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82. 《中国节俗故事》,郑春华著,朱成梁等画,少年

儿童出版社。

83. 《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王早早著,李剑、沈冰等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4. 《古诗词绘本》,金波等编著,徐鲁译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85. 《国粹戏剧图画书》,海飞、缪惟编写,王以等绘画,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86. 《儿童经典谜语大全》,李季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1.《中华文明大视野》,袁行霈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3. 《中国人的教养》,蔡元培著,周瑶译,天地出版社。 4. 《中国传统道德》,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文化的重建》,费孝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张岂之主编,太白文艺出版社。 7.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梁国典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家教与门风》,彭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0. 《大家小书》丛书,周伦玲等整理,北京出版社。 11.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凤凰出版社。 12.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赵昌平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唐诗入门》,程章灿著,凤凰出版社。

14.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15. 《吴小如讲杜诗》,吴小如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6.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7. 《唐宋散文举要》,王水照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 19. 《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1.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2. 《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3. 《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4. 《唐诗鉴赏辞典》,俞平伯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5.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6. 《元曲鉴赏辞典》,蒋星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7. 《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8. 《福乐智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要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必须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21世纪的少年应该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儒雅的附小人,让我们的校园绽放儒雅之花。 那么,儒雅是什么?有人说:“书是一扇沉重的门,它垂青于每一个敲门者。它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走进书里去,从书里走出来,让知识的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动人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是啊,要想成为儒雅少年,就必须让书香溢满人生。 儒雅还是什么?儒雅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附小好习惯三字经》吧!见师长,行个礼;遇同学,问个好,儒雅的学生,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嘴边,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见纸屑,弯弯腰,儒雅的学生,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会自觉维护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要发言,先举手,儒雅的学生,是遵守纪律的人;爱公物,惜草木,儒雅的学生,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关爱身边的人和物…… 多一份平静,少一些躁动;多一份知识,少一些愚昧;多一份修养,少一些鲁莽。只要你不忘记,儒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牢记校训:广文、尚真、崇和、至善,儒雅就在我们身边。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开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为伴,以礼仪为伴,以传统文化为伴,打好人生底色,争做儒雅少年。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儒雅之花!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邱实 学号:2013414339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姓名:邱实学号:2013414339 一.调查地点——曲阜师范大学 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时间——2015年6月10日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六.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

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七.调查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自序 书法本是传统文化,两者之关系为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两者并列成一文题似乎欠通。然我之本意是思考中暂将书法从传统文化中抽出,论其对其他传统文化之依赖,与其他传统文化对它的制约与助益,类似体育运动中之“综合训练与举重”这样的提法。 我在《书法研究1986年第2期所发《模糊·虚无·无限》—文中曾云:“书法家为什么特别需要学问与修养?这是多年来—直在议论的问题。”“盖书法为虚无之象,虚无境界由无限充实升华而成,而所谓修养,正谓不断地充实自己,必至一定火候,方能发展成为虚无,加以长期技法锻炼,人心营构之象于是而生。它不似文学有社会生活凭借,不似绘画有实物借鉴,它是控制一体化,完全由自己于过程中‘临阵决机,将书审势’,特别依赖于施控者自身的主观条件。书法作品没有遮盖,不得躲避,是全裸的艺术,好比一个人裸体,连身上几个小痣也看得清清楚楚。同样的东西放在屋子里显得多,放在露天更显得少,书法又好比在露天的陈列品,要特别多的‘有’。我想,这些正是特别需要学问修养的‘特别’二字的着落。”时间过去了七八年,我想把话说得更具体与深入。 在此,我先要感谢恩师陆维钊先生。是他带有指令性地教我把主要精力与时间学传统文化,后再去搞书法。此一苦心与厚望我于60岁后才深刻地体会到。 首先是作为一名书家的知识结构。主张如何,必先问自己如何,最好能亮出自己已经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为我知识结构之亮相,自是当然。但此结构是自然形成,并非为造就书家特意设计。故我之结构如此,未必别人应该如此,更未必结构愈高大,书艺水平愈高。在这里,笔者很难给出一个底线,只能以鄙人之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参考而已。因为书法作为一种手工操作尚有其自身的规律,又有其特殊的天赋与功力之要求。然欲达传统技艺之最高境界,则少了传统文化之修养,必不可能。抑又有进者,夫艺术欲达最高之境,必又与全人格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聪明秀出之辈,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以自养,实乃天性使然;而此种养分又促使其人格发展之健全,至最后,文化、技艺、人格混然为一,从而成就其“全人格”。 我言“全人格”,是“人格”一词之广义。一般言“人格”,多指人之品德或德性、德行。舍己救人为高尚品德,但扑入井中救人,品德高矣,于全人格则未能称完善。又如一植物学家于悬崖采集稀有之标本,竟忘自身之安危,因未预设安全措施而丧身,其狭义之人格高尚(现称“敬业”),而全人格之未能称完善与之同理。又学者、专家之全人格中尚有学术品格,亦与称一般人之品格有异,即必具备学术之前提,没有学术,其品格再高尚,也不能以学术品格称之。今举“医德”为例言之:必先精通医术,方有医德或无医德可言。外科大夫,手术高超,然术后收受红包,则医德大亏。诊断准确,但一无遮栏与病人直言:“你是癌症晚期,最多能活三个月。”亦于医德有亏。医生捐款扶持贫困学生三名,不称医德。医生对某女子进行性骚扰,亦无关医德;但若骚扰对象为女病人,则不仅医德大亏,且将负法律之责任。我赘言如此,足有见于目前书坛对人品与书品及学问与书艺之关系纠缠不清。 书法是一“慢熟”的艺术,却碰上了一个“快吃”的时代。书法,无论如何的“热”它,还是慢熟。“热”,只是形象地显现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快吃”的心理。经济驱动的力量大得不可阻挡。青年朋友们碰到具体问题也实在太多。行色匆匆,正在急速地丧失细细品味的时间、耐心与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太厚重,它既是财富,也是一种巨大的负荷。我一方面对青年朋友期望颇殷,另—方面又不忍劝导过甚。关于“书内功”与“书外工”的关系,在我的著述中自可读到。我不希望看到的是,由于听了我的话,一位青年朋友,十年寒窗,清贫故我;而与他同辈的年轻人却凭各种识时务的活动,都成了款爷。我看到一些读书种子、业务尖子,由于缺少另一种能力,而被目为失败者。所以,近些年来,我已不再劝青年朋友要“耐得清贫”这样的话。但另一方面,我又相信那么多青年人,总有人为了这门传统的书法艺术而耐得清贫的。

(2020年7月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do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语言文学类 说文解字尔雅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格言联璧声律启蒙 诗经楚辞建安七子集 曹植集竹林七贤集陶渊明集 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 孟浩然集王维集李白集 杜甫集韩愈集柳宗元集 白居易集杜牧集李商隐集 花间集南唐二主词欧阳修集 王安石集苏轼集黄庭坚集 李清照集陆游集辛弃疾集 元好问集纳兰词龚自珍集 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 经史百家杂钞诗品文心雕龙 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窦娥冤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桃花扇世说新语搜神记 太平广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红楼梦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 说岳全传儒林外史镜花缘 历史类 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晋书宋书 南齐书梁书陈书 魏书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金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尚书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竹书纪年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逸周书 国语战国策贞观政要 晏子春秋列女传廉吏传 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 山海经穆天子传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读史方舆纪要海国图志通典通志 文献通考史通读通鉴论

文史通义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 思想类 周易周礼仪礼 礼记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孝经 老子孙子兵法文子 墨子管子列子 吴子尉缭子庄子 司马法荀子鬼谷子 商君书慎子尹文子 公孙龙子冠子六韬 韩非子吕氏春秋新语 新书淮南子春秋繁露 法言太玄经盐铁论 三略新序说苑 白虎通义新论论衡 潜夫论风俗通义申鉴 人物志孔子家语抱朴子 肇论弘明集高僧传 颜氏家训三十六计坛经 唐律疏议唐语林周敦颐集 张载集二程集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陆九渊集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近思录五灯会元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 1、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3、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 4、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 5、田广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6、商聚德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9、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12、郭朋《中国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13、黄心川等《世界三大宗教》,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8月 14、施宣圆等主编《中国文化辞典》,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月 15、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16、马敏主编《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17、张君励《明日之中国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18、张海鹏、臧宏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伦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19、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 20、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2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2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陕西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3、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年8月 24、王利华《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5、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26、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 27、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 28、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

传统的本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传统的本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指是什么,包含哪些核心内涵。只有搞清楚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二个关键词的内涵。 传统的本义 “易姓为代,传统为朝”。自夏后启开辟废禅让而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家”的时代。“传统”一词,本义用于说明政统传承在纯粹性和系统性基础上的合法性,即在同一姓之间嫡系体系中的传承。 政统的传承中的“统”的问题,有时候会引起极大纠纷。明朝“大礼议”事件,既说明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民主风气,更说明明朝众臣对于政统传承的严肃态度,而这个事件的关键,就是反思检讨中国古代的“传统”问题。 明正德皇帝武宗去世后,无子,武宗的母亲孝宗皇后和内阁议决由兴献王的长子、武宗的亲叔伯弟弟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兴献王是明弘治皇帝明孝宗之弟,嘉靖皇帝在即位之时,

就与朝廷大臣因为“传统”问题发生争执。内阁认为应该用太子礼迎接嘉靖皇帝即位,即朱厚熜由东华门进入,居于文华殿,但嘉靖皇帝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不愿意受太子礼,最后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嘉靖皇帝“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嘉靖皇帝即位后,与内阁大臣杨廷和、毛澄等因为谁为嘉靖帝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的尊称问题发生了争执,这个论争持续了三年半。 据《明史·席书传》载,曾提携过王守仁的席书,明世宗嘉靖时期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见中朝议“大礼”未定,而反对嘉靖皇帝的大臣们常常引宋英宗的故事作为根据。席书认为嘉靖皇帝和宋英宗的情况不同。宋英宗在仁宗在世时过继给宋仁宗当太子,而嘉靖皇帝是以兴献王长子的身份入宫继承王位的。虽然嘉靖皇帝继承了武宗的皇位,但仍是兴献王之子,应另为兴献王立庙。但皇帝不能有两个,嘉靖皇帝与武宗虽是兄弟,却也是君臣。孝宗皇帝是宗庙神主,亲生父亲应称为“皇考兴献王”,可在宫廷中立庙,太庙祭祀以后,仍用天子之礼在宫中祭祀。 席书的主张深合嘉靖皇帝之意,最终成为调节双方争执的折中方案。席书的上书,两次提到“传统”一词,认为三代“传统之礼”坏于汉、唐之世:“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今陛下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为人立世,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现实意义 “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描绘出学习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飘逸和洒脱。曾几何时,随着信息化的到来,文化的实用性正在一点一点排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的份额越来越少。但是,随着易中天在电视上开讲“三国”,一个濒临淘汰的栏目——“百家讲坛”迅速走进人们的视线;随着易中天评说《汉代风云人物》、阎崇年讲述《清十二帝疑案》和《大故宫》、于丹开讲《论语》心得、王立群讲解汉宋历史和纪连海讲评“清朝二十四臣”,“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百家讲坛”一下子火了起来,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上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钱文忠一阵解读《三字经》《弟子规》,让传统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成为市场上教育孩子的畅销书。2009

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开心学国学”节目,再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到了国人面前,引起中国人的思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突飞猛进,市场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为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当代中国,国人读书越来越少了,而仅有的文化学习也趋于功利性和消遣性。纵观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一类是以《哈利波特》《盗墓日记》为代表的消遣类小说,一类是以《求人不如求己》《细节决定成败》为代表的应用性书籍。在人人追求成功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在日益加大,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和枪击案件发案率在急剧上升,体现出来的是人心浮躁、乱象纷呈,功利金钱美色充斥耳目,占满心间;芸芸众生争名夺利,随波逐流,烦恼丛生,睡眠不安,吃饭不香,给社会进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危害。我们不由得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每一个人怎么了?反思之下,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了,文化却没有同步发展,我们的社会“病”了;追求物质的压力太大,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放弃了精神文化的需求,思想基础薄弱了,两手的不平衡让我们每一个人“病”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 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 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精要》分别从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武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中国古代教育科举、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中国古代文物鉴赏等方面,用专题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论述。内容新颖,语言畅达,文采葩流。《中国传统文化精要》还配以适量插图,更增加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 二、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思考题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类型与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发展历程 思考题 第三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一、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儒学的民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思考题 第四章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一、中国传统佛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佛教组织、习俗与影响 思考题 第五章中国传统道教文化 一、中国传统道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道教信仰、组织、习俗与影响 思考题 第六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 二、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思考题 第七章中国传统诗词歌赋 一、中国传统诗歌 二、中国传统词赋 思考题 第八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一、中国传统书法 二、中国传统绘画 思考题 第九章中国传统戏曲与武术 一、中国传统戏曲 二、中国传统武术 思考题 第十章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传统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中国历代婚姻礼俗 思考题 第十一章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一、中国传统丧俗 二、中国传统葬俗 思考题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男子服饰 二、中国传统女子服饰 思考题 第十三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一、中国传统饮食变迁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征思考题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思考题 第十五章中国传统中医药学 一、中国传统中医学 二、中国传统中药学 思考题 第十六章中国古代教育科举 一、中国古代教育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思考题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概论主要参考论著 一、著作: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 3、李侃《近代传统文化与思想文化》; 4、张荣明《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6、张立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意义》; 8、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 9、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二、论文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8期 耿云志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 武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 张应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9月号俞可平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金春峰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 夏振坤唐龙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徐洪兴《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文汇报2008年2月3日 李向平石大建《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 卢钟锋《近代国学的历史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2期 姚伟均任晓飞《中国文化资源禀赋的多维构成与开发思路》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赵启正《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文汇报2009年7月5日 潘岳《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 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 席泽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 黄书泉《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学术界2010年第2期 莫砺锋《请敬畏我们的传统》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大全【三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大全【三篇】【篇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8年来雷锋这个名家喻户晓,熠熠生辉。雷锋虽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雷锋那不随时空而逝的鲜活精神仍在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雷锋精神也历久弥新,与时俱进,有了新的与外延,迸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人类文明是每一个二十一世纪青少年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在3月5日与3月8日这两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弘扬雷锋精神,继承尊师敬老的传统美德,更好地把“学雷锋,敬师长,爱母亲”活动落实到实处,郑重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1、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在班级中,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干好份内工作。在班级事务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拈轻怕重,有一份热就应该发一份光。 2、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待身边的同学,要有爱心,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友爱互助,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要热情关心老人和生活不便的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争当爱心小使者。 3、学习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要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

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在学校里,要自觉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财物,树立“校园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人人争做校园的小卫士。在校园中,自觉做到“三不”不在课桌、椅、走廊等涂抹刻画,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纸屑赃物需弯腰捡起。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力争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 4、学习雷锋的钉子精神。在日常学习中,要积极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主动、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迹端正,符合规范,遇到疑难问题能向老师请教,争当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好学生。粮。 5、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希望同学们开展感恩活动,感谢老师之情,感激父母之恩。 6、让雷锋精神走进社区,清理卫生,帮困济贫,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以雷锋为榜样,做美德的传承者和优良品质的倡导者,做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倡议人:20xx年xx月xx日【篇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朋友们: 几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后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后感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是属于这个世界。让我们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吧!一起来欣赏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吧!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读后感范文【1】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稿)

中国书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中国书法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是因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于书法中的“和谐”美学相一致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即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中国书法中“儒释道”精神的阐释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书目 1,刘守华的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2日,的《传统研究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3日,的《民族与文化的时代》,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4日,朱的《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6月11日尚犹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任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年版,杨贤邦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清熙泰、唐1994年,《中国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13日,黄新传等《世界三大宗教》,三联书店1979年8月14日,史轩渊等主编《中国文化大词典》,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年11月15日,殷法儒、徐叔安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16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17日,的《中国文化的明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18,张海鹏,臧红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19日,,谭家建的《中国文化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4月21日,,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22日,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25日;王的“中国

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26日;刘《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27日;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28日;程著《中国文化纲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5月 1年 年29日,毛瑞丽著《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30日,朱著《中国书院》,商务印书馆1981年 31年版,以及毛主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集》(上、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32,丁守和主编《中国文化大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期,《智者的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XXXX 34,《谋职:影响历史进程的25位战略家》,中国城市出版社XXXX 35,《鬼谷子》,江苏古籍出版社 36 XXXX,《中国文物大词典》,上海字典出版社1997年第37期龙,崔永东,对传统文化的沉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9月, 2 256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学号姓名得分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 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从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书法。当然,广义的书法艺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软笔书法。 书法的精神在于心,可以说,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古代书论中有许多术语,都是表述形容人格的词汇。如:雄壮、质朴、磊落、刚直、闲雅、深稳、等。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飞,此就字体言之。”《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从古朴严谨的篆,隶书;庄重整齐的楷,真书;到流畅奔放的行,草书,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性。书法中抽象的自然与情感、心态的虚静与空灵、气脉的贯通与运动的精神内涵,可与天地相合,可写心、写神、写意。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是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的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书法的笔意气势无不体现自然的和谐之美。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读的九本书

钱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读的九本书 一、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我想举的第一部书是《论语》。你若要反对中国文化,那很简单,第一就该打倒孔家店。当时立意要打倒孔家店的人,就都在《论语》里找话柄。如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说这是孔子看不起女人。又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孔子主张愚民政策。又如“子见南子”,把来编成剧本表演。拿《论语》里凡可以挑剔出毛病的,都找出来。至于如《论语》开卷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何毛病呢?这就不管了。至少从汉朝开始,那时中国人就普遍读《论语》,像如今天的小学教科书。《论语》、《孝经》、《尔雅》,人人必读。《尔雅》是一部字典,现在我们另外有合用的字典,不需要读《尔雅》。《孝经》今天也不须读,已经经过很多人研究,《孝经》并不是孔子讲的话。我想《论语》还应该是我们今天人人必读的一部书。倘使要找一部比《论语》更重要,可以用来了解中国文化,又是人人可读的,我想这不容易。只有《论语》,照我刚才所讲条件,从汉朝起,到我们高呼打倒孔家店时为止,本是人人必读的,在中国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读《论语》,已是经历了两千年。我们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化,我想至少该看看《论语》。 既然要读《论语》,便连带要读《孟子》。讲孔子讲得最好的,莫过于孟子,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常合称孔孟。唐朝以前只叫周、孔,不叫孔、孟,这不能说不是中国后代一个大进步。说周孔,是看重在政治上。说孔孟,是看重在学术、教育上。至少从宋朝到现在,一般中国人都拿孔孟并称,所以我们读《论语》也该连读《孟子》。《论》、《孟》这两本书我现在举出为大家该读之书,读了《论语》有不懂,再读《孟子》,容易帮我们懂孔子。 既然讲到《论语》和《孟子》,又就联想到《大学》和《中庸》,这在宋代以来合叫做《四书》。实际上,《大学》、《中庸》只是两篇文章,收在《小戴礼记》中,不算是两部独立的书。但很早就有人看重这两篇文章。到了宋朝,特别是到了朱夫子,就拿《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他说《大学》是我们开始第一本该读的。中间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大纲领。把中国学术重要之点全包在内。使一个初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