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吉林省【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吉林省【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试题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最新】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与体重B.兔的长毛与短毛

C.猫的白毛与蓝眼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A.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B.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C.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

D.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

3.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aaBb个体杂交,F1的表现型比例是()

A.9:3:3:1 B.1:1:1:1 C.3:1:3:1 D.3:1

4.一对杂合黑豚鼠产仔4只,4只鼠仔的表现型可能是

A.三黑一白B.全部黑色C.二黑二白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

A.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同源染色体联会

C.有纺锤体形成D.着丝点分开

6.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7.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的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8.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

C.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

D.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9.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C.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D.如果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

10.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四分体具有

A.4个着丝点B.4个DNA分子

C.2条姐妹染色单体D.2对染色体

11.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联会现象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是()

A.1:1 B.1:2 C.2:1 D.4:1

12.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

A.常染色体上B.X染色体上

C.Y染色体上D.线粒体中

13.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

C.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14.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表明()

A.病毒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B.细菌中有DNA,但没有蛋白质

C.遗传物质包括蛋白质和DNA D.遗传物质是DNA

15.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 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 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A.4000个和900个B.4000个和1800个

C.8000个和1800个D.8000个和3600个

16.基因是指( )

A.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脱氧核苷酸序列

C.氨基酸序列

D.核苷酸序列

17.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A.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B.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D.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18.下列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19.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由这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中()

A.10% B.20% C.40% D.无法确定

20.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

A.缬氨酸(GUA)

B.组氨酸(CAU)

C.酪氨酸(UAC)

D.甲硫氨酸(AUG)

21.DNA决定mRNA的序列是通过()

A.mRNA的密码B.DNA的自我复制

C.碱基互补配对D.tRNA的转运

22.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23.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

A.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

B.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C.促进染色体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促进细胞融合

24.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新的基因()

A.基因的重新组合B.基因突变C.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基因分离25.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自由组合

C.染色体交叉互换

D.染色体变异

26.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D.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

27.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

28.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 )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2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二、综合题

30.如图所示的细胞为减数分裂过程的一个时期。

(1)细胞中有_____个DNA分子。细胞内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__个四分体。

(2)细胞中有__________个染色单体,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分析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____,F是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一个G中含有____________个E,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G和E

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组成单位是图中的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___种。DNA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图中的____________决定的。

(4)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____________结构。

32.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________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________,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________。

三、非选择题

33.下图是某家族性遗传病系谱图,(假设该病受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遗传病是_______染色体,_________性遗传病。

(2)II5和III9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III10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她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生物的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人的身高与体重分别是两种性状,A项错误;兔的长毛与短毛是相对性状,B项正确;猫的白毛与蓝眼、棉花的细绒与长绒都分别是两种性状,C、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解答概念类题目的思路

解答概念类题目时,通过辨析要把基本概念弄清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以及它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准确把握相对性状的内涵和外延,紧扣两个“同”与一个“不同”,即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D

【解析】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后代,是测交,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所以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属于性状分离,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能根据概念判断各选项是否属于性状分离,简单点概括,性状分离就是亲本1种(性状)→子代2种或多种(性状)的现象。

3.C

【解析】每对性状分开计算,第一对为测交后代显性:隐性=1:1,第二对为杂合子自交,显性:隐性=3:1,两对性状相乘,所以C选项正确。

4.D

【解析】试题分析:一对杂合黑豚鼠,其基因型都为Aa,后代基因型为AA:Aa:aa=1:2:1,表现型为黑色:白色=3:1.但由于这种比例的前提是子代的数量很多,并且交配后的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而本题的子代只有4只,不是大量统计的结果,所以子代的分离比不一定符合分离定律的分离比,所以在实际的交配后代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D正确。考点:基因分离定律

5.B

【解析】试题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间期都要进行染色体复制;前期都要形成纺锤体;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和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但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等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

故选B.

6.D

【解析】大多数基因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细胞质中,故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其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与DNA的关系

【名师点睛】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一个特定的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有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7.B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详解】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只能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会自由组合,B错误;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时,间期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识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同源染色体上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非等位基因;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8.C

【解析】试题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可以控制性别,但是也有不控制性别的,如控制色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A错误;性染色体能控制性别的原因主要减少因为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B错误;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C正确;在正常体细胞中,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并经减数分裂后减半存在于生殖细胞中所以性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性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B

【解析】试题分析:如果父亲患病,母亲为携带者,女儿可能患此病,A错。母亲患病,儿子只要遗传到母亲一条X染色体,一定携带患病基因,一定患此病,B正确。如果外祖父患病,母亲为携带者,外孙可能患此病,C错。如果祖母为患者,父亲可能患病,孙女可能患病,D错。

考点:本题考查伴X隐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0.B

【解析】

【分析】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

A、一个四分体包含2条染色体,即含有两个着丝点,A错误;

B、一个四分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即含4个双链DNA分子,B正确;

C、一个四分体包含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4条染色单体,C错误;

D、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1.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联会现象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染色体没有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DNA分子数与染色体之比是2:1.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2.B

【解析】试题分析: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女中相同,故A错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是男患者的数量多于女患者,故B正确;伴Y遗传的特点是患者都是男性,故C错误;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患者与母亲相同,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A

【解析】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的显性致病基因来自于亲本,所以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患者,A项正确;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儿子的性状由其配偶决定,B项错误;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其丈夫正常,则其后代中,女儿和儿子都是一半正常,一半患病,C项错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出现在正常个体身上,D项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伴性遗传:

1、概念: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

2、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伴性遗传方

遗传特点实例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最可能为“X显”(男病女必病)

连续

遗传

抗维生素D

佝偻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最可能为“X隐”(女病男必病)

交叉

遗传

红绿色盲、

血友病

伴Y染色体

“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无女性患者”――

最可能为“伴Y”(男性全为患者)连续

遗传

外耳道多毛

14.D

【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做的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到细菌内部,在获得子代的过程中无法确定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本题答案为D。

【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名师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进入细菌内部的是噬菌体的DNA,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原料来合成噬菌体的DNA及蛋白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到细菌内部,在获得子代的过程中无法确定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蛋白质是否为遗传物质,可将分离出来的蛋白质单独注入细菌中,看能否产生同样的噬菌体后代。整体的实验思路是:将DNA、蛋白质等组成生物的各种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

15.C

【解析】试题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数等于脱氧核苷酸数,根据题意可知该DNA 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4000×2=80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双链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即C+A=4000,所以腺嘌

呤A=4000-2200=1800个,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中碱基数量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6.A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DNA上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是基因。所以A正确。B、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7.C

【解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含密码子,A错误;tRNA上有反密码子,但没有密码子,B错误;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C正确;基因中不含密码子,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 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密码子共有64个,而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个,有3个终子密码子不决定任何一个氨基酸。反密码子:是指tRNA 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 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18.A

【详解】

A、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还要受到环境影响,A错误;

B、蛋白质的结构改变能引起性状改变,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B正确;

C、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影响性状,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D

【解析】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且DNA中的鸟嘌呤与RNA中的胞嘧啶配对,虽然

已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但无法得知DNA单链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所以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也无法确定。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0.A

【解析】试题分析:由“某转运RNA的反密码子为CAU”可推知,该转运RNA所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UA,因此它所转运的氨基酸是缬氨酸,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1.C

【解析】转录是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因此DNA决定RNA的序列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

【考点定位】转录

22.A

【解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B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名师点睛】1、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2、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3.B

【解析】试题分析: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多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4.B

【解析】A.基因的重新组合,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没有产生新基因,A错误;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B错误;C.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只是引起基因数量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新基因,C错误;D.基因分离

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的,没有新基因的产生,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

【名师点睛】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不同: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可产生新的基因,发生基因“种类”的改变,即有“质”的变化,但无“量”的变化;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而发生的变异,发生在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实现的,只改变基因型,未发生基因的改变,既无“质”的变化,也无“量”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可引起基因“数量”的变化,如增添或缺失几个基因,光学显微镜下可检出。

25.B

【详解】

A、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A错误;

B、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即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

C、染色体交叉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但不是生物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C错误;

D、染色体变异是单倍体或多倍体形成的遗传学原理,D错误。

故选B。

【点睛】

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26.C

【解析】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包

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C正确;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27.C

【解析】

【详解】

由题意知,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基因突变的有害性),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有利性),这说明同一种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于生存能力的影响不同,即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C正确。故选C。

28.C

【详解】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是单细胞生物,而整个环境是无氧的,因此进行的是无氧呼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B

【解析】试题分析: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如特创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名师点睛】拉马克

拉马克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恩格斯指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已举世瞩目。但拉马克早于达尔文诞生之前(1809年)就在《动物学哲学》里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在进化学说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则鲜为人知。

拉马克(Jean Baptiste Lemarck,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 1707~1778)的继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物学哲学》等。

30.8 2 2 8 a、a′、b、b′c、c′d、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发生了联会并形成四分体,因此该细胞是初级性母细胞,图中1与2、3与4分别属于同源染色体,1与3(4)、2与3(4)是非同源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 分子。

(1)图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含有8个DNA分子。图示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即1和2、3和4;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2)图中的每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4条染色体共8条染色单体,分别是a、a′、b、b′、c、c′、d、d′。

31.碱基蛋白质脱氧核糖 1 1:2 D 4 D的排列顺序双螺旋【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F是蛋白质,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因此A是碱基,B是脱氧核糖,据此回答该题。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碱基,F是蛋白质。B是脱氧核糖。

(2)G是染色体,E是DNA,一般来说,一个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体单体,因此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此时,G和E的比例是1:2.

(3)E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即图中的D,组成D的碱基有A、T、G、C,共4种,因此脱氧核苷酸也含有4种,DNA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图中的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4)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可知,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32.(1)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

(2)c (3)间

(4)细胞核

(5)tRNA(转运RNA)氨基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中心法则考查DNA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DNA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翻译用c填空。(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间(S)期。(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其他场所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tRNA(转运RNA),含有反密码子,后者(tRNA)所携带的分子是氨基酸。

考点: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

点评:复制是以DNA两条链为模板,在细胞核合成两个子代DNA分子过程;转录是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的过程;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RNA聚合酶首先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上,从而启动转录过程;以mRNA为模板翻译合成蛋白质时移动的是核糖体;一个氨基酸可对应几种不同的密码子,这样能保证由于差错导致的密码子改变而氨基酸不改变,从而保持生物性状的稳定性。

33.常隐Aa aa AA 或Aa 2/3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Ⅱ5和Ⅱ6都不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Ⅲ9,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的基因型都是Aa,Ⅲ9的基因型是aa。

(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2)根据分析,Ⅱ5号的基因型为Aa;Ⅲ9号为患者,其基因型是aa。

(3)因为Ⅱ5、Ⅱ6的基因型为Aa、Aa,Aa×Aa→1AA:2Aa:1aa,所以Ⅲ10的基因型及概率是1/3AA、2/3Aa。Ⅲ10号是杂合体的概率是2/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