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续笔》

《缘缘堂续笔》
《缘缘堂续笔》

缘缘堂是丰子恺在弘一法师指点下取的斋名,他的散文

通常被称为“缘缘常随笔”,作品风格鲜明,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丰子恺是一位对艺术有着非同寻常的真诚态度的艺术

家,而我最早知道丰子恺及其他的这一个性是由他的漫画介绍的。第一次看到《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张漫画只感觉有趣:阿宝五、六岁左右,对一切都很新奇。有一天,她看见凳子光秃秃的四只脚没有鞋穿,顿生同情之心。她脱下自己的两只鞋子,又拿来了另外一双鞋,给凳子穿上,而自己却穿着袜子站在地板上。童心童趣,是丰子恺艺术创作的源泉。丰子恺把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通过无言的画笔传导给读者,寥寥数笔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人领略到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一种生机盎然的情趣,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丰子恺的散文与他的漫画一样,具有同样不朽的艺术魅力。他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但它们却受到现实世界的压抑和遮蔽。在丰子恺看来,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的童真会随着年龄的渐长而消失,“天真烂漫的儿童会变成拘谨驯服的少男少女,受校规的约束,社会制度的限制,和世智的拘束,”这使作者感到无限的悲哀,所以他才在儿童的世界里找到了与艺术世界对应精神物质:认真、热情、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他倾注极大的热情对童心描摹赞美,以单纯的笔墨、清

新的语言留住一颗鲜活的童心。所以,儿童,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主题,也是他的散文的主题。在《缘缘堂随笔》中,《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华瞻的日记》等篇通过儿童与成人的对比,热情歌颂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一尘不染的金子般的心灵。

丰子恺全身心地热爱儿童,歌倾儿童世界,同时,他的

作品另一个艺术着力点就是宗教精神——佛心。佛教讲究沉静内敛,要求真挚虔诚,热情执着,平等博爱。丰子恺是用充满佛心、哲理意识的艺术来唤醒人们对美的理解与尊重。丰子恺作为中国新文化先行者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学生,老师的出家在他的心头引起了震动,他们师生之间胜似父子亲情的关系,也使丰子恺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丰子恺也皈依佛门。但他始终是一个居士,没有真正出家,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纯粹的宗教徒,他说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故我希望:学宗教的人,不须多花精神去学艺术的技巧,因为宗教已经包括艺术了。而学艺术的人,必须进而体会宗教的精神,其艺术方有进步。”丰子恺就这样常以宗

教的心去看待人生,研究艺术。也就是说,他对人物问题的思考常带有宗教性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