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泰罗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生产效果得到了普遍提高,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

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满足职工的需要。

2.(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互相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这种非正式的协作关系和精神如能带到正式组织中来,则无疑有利于促

进正式组织的活动协调进行。)

3.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工作情况的重视,可以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4.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

(2)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三、管理层次与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

1.扁平结构: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2.锥型结构: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主管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则可以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就下属的请示提出恰当的指导建议,并使下属明确地理解,从而可以缩短与每一位下属在接触中占用的时间。同样,如果下属具备符合要求的能力,受过良好的系统培训,则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根据自己符合只要求的主见去解决,从而可以减少占用上司时间的向上司请示的频率。这样,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2、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①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主管的工作在与决策和用人。处在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决策与用人的比重各不相同。决策的工作量越大,主管用于指导、协调下属的时间就越少,而越接近组织的高层,主管人员的抉择职能越重要,所以其管理幅度要较中层和基层管理小。)

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下属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相近,则主管对每人工作的指导和建议也大体相同。这种情况下,同一主管对较多下属的指挥和监督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

③计划的完善程度。(下属如果单纯地执行计划,且计划本身制定得详尽周到,下属对计划的目的和要求明确,那么,主管对下属指导所需的时间就不多;相反,如果下属不仅要执行计划,而且要将计划进一步分解,或计划本身不完善,那么,主管对下属指导、解释的工作量就会相应增加,从而减小有效管理幅度。)

④非管理事务的多少。(主管作为组织不同层次的代表,往往必须占有一定时间去进行一些非管理事务。通常,管理层次愈高,主管的非管理性事务愈多。这种现象对管理幅度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工作条件

①助手的配备情况。(如果有关下属的所有问题,不分轻重缓急,都要主管去亲自处理,那么,必然要花费他大量的时间,他能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也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如果给主管配备了必要的助手,由助手去和下属进行一般的联络,并直接处理一些明显的次要问题,则可以大大减少主管的工作量,增加其管理幅度。)

②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掌握信息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利用先进的技术去收集、处理、传输信息,不仅可帮助主管更早、更全面的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提出忠告和建议,而且可是下属了解更多的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从而更自如、自主地处理分内的事务。这显然有利于扩大主管的管理幅度。)

③工作地点的相近性。(不用下属的工作岗位在地理上的分散,会增加下属于主管以及下属之间的沟通困难,从而会影响主管直属部下的数量。)

4、工作环境(组织环境稳定与否会影响组织活动内容和政策的调整频度和幅度。环境变化越快,变化程度越大,组织中遇到的新问题越多,下属向上级的请示就越有必要、越经常;相反,上级能用于指导下属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因为他必须花很多的时间去关注环境的变化,考虑应变的措施。因此,环境越不稳定,各层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越受到限制。)

四、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1)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

仅有良好的领导素质还不足以保证领导者的工作效率。领导者还必须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1、专权型领导: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

2、民主型领导: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地工作。

3、放任型领导: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

(2)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专权型到放任型,存在着多种过渡类型

根据这种认识,他们提出了“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1、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

不给下属参与决策的机会,下级只能服从上级决定。

2、经理“销售”决策

不是简单地宣布这个决策,而是说服下属接受他的决策。

3、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

向下属提供一个有关他的想法和意图的详细说明,并允许提出问题。

4、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

允许下属对决策发挥某些影响作用。

确认问题和决策的主动权仍操纵在经理手中。

5、 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

虽然确认问题和决策仍由经理来进行,但下属有建议权。

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下属的知识和经验。

6、 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经理把决策权交给团体。这样做以前,他解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要做的决策规定界限。

7、 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使职权

团体有极度的自由,唯一的界限是上级所作的规定。如果上级参加了决策过程,也往往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出现,并执行团体所做的任何决定。

以上级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经理作

出并宣

布决策

经理“销售”决策 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问

经理提出可修改的暂定计划 经理提出问题征求意见作出决策 经理规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上述方式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标准,成功的经理不一定是专权的人,也不一定是放任的人,而是在具体情况下采取恰当行动的人。当需要果断指挥时,他善于指挥;当需要职工参与决策时,他能提供这种可能。

(3)管理方格理论

由布莱克(Blake)和穆顿(Mouton)提出

管理方格图: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①9.1型方式(任务型)

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人的因素。是一种专权式的领导

②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

特别关心职工。

这种管理的结果可能很脆弱,一旦和谐的人际关系受到了影响,生产成绩会随之下降。

③5.5型方式(中庸之道型)

既不过于重视人的因素,也不过于重视任务因素,努力保持和谐和妥协,以免顾此失彼。

④1.1型方式(贫乏型)

对职工的关心和对生产任务的关心都很差。这种方式无疑会使企业失败,在实践中很少见到。

⑤9.9型方式(团队型)

对生产和人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

(应用这种方式的结果是,职工都能运用智慧和创造力进行工作,关系和谐,出色地完成任务。)

从上述不同方式的分析中,显然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关心企业任务的完成,又要关心职工的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五、分权的影响因素

(1)促进分权的因素

1.组织的规模

3.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2.活动的分散性

(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

1.政策的统一性

2.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管理人员

六、管理人员的来源

(1)外部招聘

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优点:

①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所谓的“外来优势”主要指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组织内部成员(部下)只知其目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而对其历史、特别是职业生涯中的失败记录知之甚少。因此,如果他确有工作能力,那么便可迅速打开局面。相反,如从内部提升,部下可能对新上司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教训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可能影响后者大胆的放手工作。)

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来自外部的候选人可以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他们没有太多的框框程序束缚,工作起来可以放开手脚,从而给组织带来较多的创新机会。因此,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虑复杂的人情网络。)

局限性:

①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也缺少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期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

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③外聘干部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

(2)内部提升

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优点:

①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内部提升制度能更好地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使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能自觉地更积极地工作,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职务提升的机会。)

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内部提升制度表面上是排斥外部人才、不利于吸收外部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其实不然。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管理者知道,加入到这种组织中,担任管理职务的起点虽然比较低,有时甚至需要一切从头做起,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花较少的时间便可熟悉基层的业务,从而能迅速的提升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④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局限性:

①引起同事的不满。

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七、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1、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2、要学会“听”。

3、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管理者不仅要获得下属的信任,而且要得到上级和同僚们的信任。)

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信息传递链过长,减慢了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出路在于精简机构。减少机构重叠、层次过多的现象。此外,在利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同时,可开辟高级管理人员至第几管理人员的非正式的直通渠道。以便于信息的传递。)

5、职工代表大会。

6、工作组。

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一般说来,企业内部的沟通以命令链相符的垂直沟通居多,部门间、车间间、工作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较少,而平行沟通却能加强横向的合作。具体说来,可以定期举行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相互汇报本部门的工作,提出对其他部门的要求等等,以便强化横向合作。)

8、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八、计划与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1)计划与决策的区别:

(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上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

1.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2.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计划与决策的联系: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抉择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决策制定过程中,无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是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者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即使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

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九、激励的过程(图+图中文字)

未满足的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1)效价: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

(2)期望值: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满足的可能性

(3)激励力、效价以及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十、领导与管理之间的联系

所谓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以下三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没有部下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领导与管理

1.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

2.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

3.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管理者和领导者也有可能会发生分离。(一个人可能是个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例子:非正式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组织没有赋予他们职务和权力,他们也没有义务去负责企业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但他们却能引导和激励、甚至命令自己的成员。

一个人可能是个管理者,但并不是个领导者。例子:没有追随者的握有职权的管理者。)

十一、直线和参谋如何有效进行管理

(1)直线、参谋及其相互关系

1、直线关系:

1.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

2.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

3.直线关系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便是规定和规范这种关系。

2、参谋:

1.参谋关系是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的。

2.参谋是直线管理者为弥补专门知识的不足而找的一些助手。

(2)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

1.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

2.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3.直线管理人员拥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而参谋则是作为直线的助手来进行工作的。

(3)直线与参谋的矛盾

设置作为直线主管的助手的参谋职务,可以保证直线的统一指挥,还能够适应管理复杂活动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要求。

在实践中,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考察这些低效率的组织活动,通常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倾向。

①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②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直线与参谋都有可能产生对对方不满的情绪。

(4)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解决直线与参谋的矛盾,综合直线与参谋的力量,要在保证统一指挥与充分利用专业人员的知识这两者之间实现某种平衡。

(一)明确职权关系

只有明确了各自工作的性质与职权关系的特点,直线与参谋才有可能防止相互之间矛盾的产生或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已产生的矛盾。

1、对直线经理来说只有了解参谋工作,才有可能自觉地发挥参谋的作用,利用参谋的知识,认真对待参谋的建议,充分吸收其中合理的内容。(并用于对这种吸收以及据此采取的行动的结果负责,而不是在行动中出现了问题后才去责怪参谋人员由于缺乏经验而制定了理论脱离实际的计划。)

2、对参谋人员来说,只有命去了自己工作的特点,认识到参谋存在的价值在于协助和改善直线的工作,而不是去削弱他们的职权,才有可能在工作中不越权争权,而是努力地提供好的建议,推荐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观点,以说服直线经理乐于接受自己的方案,并在方案实施,取得成绩以后不居功自傲,而是认识到没有直线经理的接受,再好的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直线经理采纳何种方案,采纳何种行动,是要担负一定的风险的,因此活动的成绩应首先归功于直线的经营管理人员。

总之,直线与参谋。越是明确各自的工作性质,了解两者的职权关系,就越有可能重视对方的价值,就越有可能重视对方的价值,从而自觉地尊重对方,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二)授予参谋必要的职能权力

(必须指出,参谋部门职能权力的增加虽然可以保证参谋人员专业知识和作用的发挥,但也有带来多头领导、破坏部令统一性的危险。)

(三)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十二、公平理论(感到不公平时的表现)

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1.横向比较: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2.纵向比较:自己目前与过去的比较

横向感到不公平时,他可能会要求增加报酬,或者自动的减少投入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当然,他甚至有可能离职。管理人员对此应特别注意。

纵向感到不公平时,工作积极性会下降,除非管理者给他增加报酬。

尽管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很难把握。个人的主观判断对此有很大的影响。

十三、如何整合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正式组织的目标的有效实现,要求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努力克服和消除它的不利影响。

1、(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

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十四、马斯洛与双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会怎样

双因素理论(这也是一种激励模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于1959年提出的):

保健因素:当它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它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1.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2.监督3.与上级的关系4.与同事的关系5.与下级的关系6.工资7.工作安全8.个人生活9.工作条件10.地位)

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

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1.工作上的成就感2.受到重视3.提升4.工作本身的性质5.个人发展的可能性6.责任)

分析一下上述两类因素可以看到,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研究中还发现,当职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耐性;反之,就不可能有这种耐性。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层需要即赫茨伯格的主要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需满足的低层需要则相当于保健因素。可以说,赫茨伯格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管理学复习资料(终极版)

选择题 1.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2.下列哪一种说法不能反映群体参与式管理的情况 A.众人划桨开大船 B.三个和尚没水喝 C.一个好汉三个帮 D.十根筷子折不断 3.“大河有水小河满”和“小河有水大河干”说明 A.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B.人们所持的心态不同 C.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功能 D.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个体功能之和 4.提出权变理论的理论假设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5.组织的最高层主管人员所做的决策倾向于 A.战略型 B.常规型 C.经验型 D.程序型 6.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明确目标 B.诊断问题 C.拟定方案 D.降低成本 7.某公司生产某产品的固定成本我50万元,产品单位售价为80万元,本年度产品定单为10000件.据此,单位可变成本降到—元/件时才不至于亏损.A.300 B.130 C.200D.30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里的“运筹帷幄”反映了管理哪一种职能? A.领导 B.决策 C.组织 D.计划

10.用SWOT分析某玩具企业,得到如下结果:品牌知名度高,石油价格上升,国内需求扩大,人员流失严重.其中是有价格上升属于该企业的-- A.S B.W C.O D.T 11.Giro Sport Design在1986年提出要成为运动产业耐克,这属于制定BHAG 的方法中的— A.定量法 B.定性法 C.角色定位法 D.击垮对手法 12.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五力模型中哪一项与公司降低产品价格以吸引竞争者的顾客相关— A.进入一个行业的潜力 B.行业的竞争水平 C.行业的力量 D.顾客的力量 13.可口可乐花费巨额广告费,以图为其“经典可乐”树立积极形象,这属于:A.“卡在中间”战略B.特色优势战略C.成本领先战略D.目标集聚战略 14.在波士顿矩阵中,企业对瘦狗类产品实行的战略是— A.市场开发 B.维持战略 C.榨取和放弃战略 D.市场开拓战略 15.某制造企业将工程、会计、制造、人事和采购等专家分别组合到共同的部门中来建立工厂的组织结构,这种划分部门的依据是 A.职能 B.顾客 C.产品 D.人数 16.某企业采用直线职能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共有管理人员43人,其中厂长1人,车间主任5人,班组长13人,职能科长3人,科员16人。每一岗位均不设副职。厂长的管理幅度为— A.5 B.8 C.23 D.19 17.我国从隋朝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部门职能化的组织形式。 A.产品 B.职能 C.地域 D.流程 18.在下列各种组织结构形式中,哪一种更容易存在双重领导问题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二重性指的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B.自然属性和技术属性 C.社会属性和生产属性D.社会属性和经营属性 2、企业管理者可以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 A.日常程序性决策 B.长远全局性决策 C.局部程序性决策 D.短期操作性决策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D.从整体来研究管理 4、下列因素中,哪个不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 A.人口 B.营销组合 C.人均国民收入 D.都不属于 5、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B.灵活、及时和适度 C.客观、精确和具体 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6、组织结构中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是() A.职能型组织结构 B.矩阵结构 C.事业部组织结构 D.多维立体组织结构7、我国决定开发西部的决策属于() A.战术决策 B.激进决策 C.目标决策 D.战略决策 8、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9、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有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关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下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何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题目和答案

. . . .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与综合复习 一、基本概念 1、管理 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 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决策 是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每项职能都要求做 出迅速且明确的决定,这些都是决策问题。 广义定义: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根据客观条件,通过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大 量有关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或合 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狭义的决策:为达到某个目标,从众多方案中选定一个满意方案的行为,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决定” 、“拍板”、或“决断”。 3、保健因素 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 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4、控制 对组织各方面的活动给以监控,使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组织计划要求保持动 态适应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由管理人员来做,并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开展,通常称之为“管理控制” 。 5、反馈控制 把组织系统运行的结果返送到组织系统的输入端,与组织预定的计划标准进行比较,然 后找出实际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差异的一种控制方法。 6、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也称为管理宽度,指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二、基本原理 1、决策的程序 要使决策有效就要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一般来说,决策的程序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步 骤: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问题是决策的起点,任何管理组织的进步、发展都是从发现 问题开始,然后做出变革而实现的。这里的问题是指应有的状况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这就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行性方案要具备 3 个条件,能够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可行性,具有排他性。 (4)分析评选备选方案:鉴定所有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明智地评价备选方案,必须设法预测该方案执行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应尽量把所有可能都估计到。 专注专业

(完整版)管理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管理学》习题汇总(邢以群版教材) 第一章管理及其产生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概念技能 3.人际技能 4.技术技能 5.协调 1.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 a )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2.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3.作为()管理者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工作小组成员,作为()管理者 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者组织以外的个人。 A.监督者 B.传播者 C.发言人 4.田力是某大型企业集团的总裁助理,年富力强,在助理岗位上工作得十分出色.他最近被任命 为集团销售总公司的总经理,从而由一个参谋人员变成了独立部门的负责人.下面是田力最近参与的几项活动,你认为这其中的哪一项几乎与他的领导职能无关? () A.向下属传达他对销售工作目标的认识 B.与某用户谈判以期达成一项长期销售协议 C.召集各地分公司经理讨论和协调销售计划的落实情况 D.召集公司有关部门的职能人员开联谊会,鼓励他们克服难关 5. 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三、填空题 1人际技能包括()和() 2.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具有()属性。 3.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 ()、()、()三大类。 4.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和 ()。 5.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四、简答题: 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 4.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5.为了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必须具有哪些相应的素质?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六、案例分析题 三株的管理 当史玉柱陷入走投无路的深刻危机时,60岁的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炳新,亲自接待了这位惊魂未定的30岁年青人。期间,吴炳新曾语重心长地说:“你的阅历还浅,驾驶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管理综合复习资料历年真题笔记参考书目

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全套资料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 特别说明:最新试题由于官方未公布而无法取得,我们正在通过各方面途径收集,如有会第一时间补发给学员。 ·1.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缺2道分析计算题) ·2.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缺1道分析计算题) ·3.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4.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5.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6.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试题和答案不完整) ·7.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8.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9.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10.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与财务试题:20062005(含答案)2004(含答案)2003(含答案) ·11.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与管理会计试题:2002(含答案)2001(含答案)2000(含答案)1999(含答案)1998(含答案)1997(含答案) 第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课堂笔记、作业 ·1.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原理》(修订版)(王利平)要点笔记(PDF版,共43页)·2.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原理》(修订版)(王利平)教学案例 ·3.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学》课堂思考题(PDF版,39页) ·4.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概论(郭国庆版)笔记以及习题(Word版,共115页) 第三部分教师授课讲义及课件 ·1.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原理》(修订版)(王利平)课件(21个PPT) ·2.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课件陈丽京教授(10个PPT) ·3.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学》教学课件(15个PPT); ·4.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市场营销课件。 第四部分期中期末考试试题 大多情况下,考研出题老师与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出题老师相同,因此本校的期中、期末试卷对于考研备考也有很大有参考价值。 ·1.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本科《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5页)·2.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本科《财务管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7页)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管理学 复习资料整理 专升本

1、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性的科学。 2、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的活动过程,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无法取得的效果。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 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达到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4、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答:(1)管理成效: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组织成效: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2)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的。 (3)正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在协调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组织成效的过程中要受到工作方面和非工作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所以高的 管理成效有可能导致低的组织成效,而低的管理成效却有可能导致高的 组织成效。 (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是说管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无关紧要的,相反的,它更说明了要提高组织成效就必 须提高管理成效。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管理成效会有 助于提高组织成效。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观点看,影响组织成效高低的 其他因素也是管理活动的结果,组织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有效的管 理活动使之形成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其他因素。 (5)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万能的,管理者的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是互动的,我们既不能迷信“管理万能论”,也不 能相信“管理象征论”。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2019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 综合能力 (科目代码:199)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试题册指定位置上填写考生编号和考生姓名;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报考单位、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并涂写考生编号信息点。 2.考生须把试题册上的“试卷条形码”粘贴条取下,粘贴在答题卡的“试卷条形码粘贴位置”框中。不按规定粘贴条形码而影响评卷结果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选项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册上答题无效。 4.填(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涂写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题册按规定交回。 (以下信息考生必须认真填写) 考生编号 考生姓名 综合能力试题第 2 页(共 30 页)

综合能力试题 -1-(共 16 页) 一、问题求解:第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某车间计划10天完成一项任务,工作3天后因故停工2天.若仍要按原计划完成任务,则工作效率需要提高 A .20% B .30% C .40% D .50% E .60% 2.设函数2 ()2(0)a f x x a x =+ >在(0,)+∞内的最小值为0()12f x =,则0x = A .5 B .4 C .3 D .2 E .1 3.某影城统计了一季度的观众人数,如图.则一季度的男、女观众人数之比为 A .3:4 B .5:6 C .12:13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道德的要求,完全是企业出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职责: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负担的责任。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管理方法: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管理哲学: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管理幅度: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的数量。 部门化:部门化是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并再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它是在管理劳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 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分权: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直线关系: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 压力: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以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冲突: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由于在工作方式、利益、性格、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彼此相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完整版)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 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④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⑤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组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 第11版 期末复习重点

复习纲要 名词解释 1、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综合定义: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三类10种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过程。包括5W1H( What to do it ? \ Why to do it ? \ When to do it ? \ Where to do it ? \ Who to do it ? \ How to do it ? ) 理解计划的含义:计划是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计划需要修正 4、目标管理:设定管理者和员工双方认可的目标并使用这些来评估员工绩效的一个过程。 5、宏观环境(PEST):是分析宏观环境的一种工具,通过政治要素(Politics)、经济要素(Economics)、社会要素(Society)、技术要素(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 6、SWOT分析:是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 外部环境: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7、统一指挥:形成等级链:包括等级链必须是连续的,不能中断;任何下级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不允许越级指挥;职能机构无权干涉直线指挥系统的工作8、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 管理幅度的确定:C=N(2 N-1+N-1)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反比关系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管理组织规模与问题的复杂程度,领导与下属的的能力,授权程度,组织沟通渠道的状况。 9、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增加员工满意度的内在因素。(成就、工作本身、责任) 保健因素: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监督、公司、薪水)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1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 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2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财务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财务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间接筹资2.市盈率3.财务杠杆系数 4. 获利指数5.财务管理的目标6.营运资金 7. 经营杠杆8.年金 二、单项选择题 1. 息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表示的是()。 A.营业杠杆系数 B.财务杠杆系数 C.联合杠杆系数 D.边际资本成本 2. 投资决策评价方法中,对于互斥方案来说,最好的评价方法是()。 A.净现值法 B.获利指数法 C.内部报酬率法 D.平均报酬率法 3. 下列融资方式中,资本成本最高的是()。 A.发行股票 B.发行债券 C.长期借款 D.留存收益 4. 经济批量是指()。 A.采购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B.定货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C.储存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D.存货总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5.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累计发行的未偿付的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 A.60% B.40% C.50% D.30% 6.下列财务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有()。 A.现金流量比率B.资产负债率C.偿债保障比率D.利息保障倍数 7.在投资决策时,考虑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是( ). A.风险越大,报酬越高B.风险越低,报酬越高 C.风险和报酬没有关系D.风险大,报酬应该相应增加 8.间接筹资的基本方式是()。 A.发行股票筹资 B.发行债券筹资 C.银行借款筹资D.投入资本筹资 9.下列不属于债券筹资的优点的是()。 A.债券成本较低B.可利用财务杠杆

C.保障股东控制权D.筹资数量不受限制 10.()可作为没有通货膨胀时的纯利率,或平均利率。 A.变现力附加率 B.国库券的利率 C.利息率 D.股利率 11.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其原因在于在流动资产中( )。 A.存货价值变动较大 B.存货质量难以保证 C.存货变现能力最低 D.存货数量不易确定 12.下列各项中,属于长期投资决策静态评价指标的是( )。 A.获利指数 B.投资利润率 C.净现值 D.内部收益率 13.流动比率反映的是( )。 A.短期偿债能力 B.长期偿债能力 C.流动资金周转状况 D.流动资金利用情况 14.下列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中,其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是( )。 A.净现值率 B.投资回收期 C.内部收益率 D.投资利润率 15.非系统风险( )。 A.归因于广泛的价格趋势和事件 B.归因于某一投资企业特有的价格因素或事件 C.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得以分散 D.通常是以β系数进行衡量 16.现金作为一种资产,它的( )。 A.流动性强,盈利性差 B.流动性强,盈利性也强 C.流动性差,盈利性强 D.流动性差,盈利性也差 17.下列哪个项目不能用于分派股利( )。 A.盈余公积金 B.资本公积 C.税后利润 D.上年未分配利润 三、判断题 1.不可分散风险的程度,通常用β系数来计量。作为整体的证券市场的β系数为1。()2.风险大的项目,收益一定高。() 3.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现金流转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