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管理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管理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管理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及管理

一、多玩多动手,多变多收获:引领小学低年级学生走上求知之路

好动、贪玩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刚刚跨入小学的学生,对课堂上的一切都觉得那么好奇,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那么新鲜。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征:

1、注意。小学儿童的注意处于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的过程中,低年级儿童仍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品质还不够完善,注意广度较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教师在呈现教具时一次不能呈现太多,并且要转换课堂活动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思维。小学儿童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中,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则有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除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想像。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并在学校教学的影响下不断得到发展的。期间,想象的有意性、想象中的创造成分以及想象的现实性程度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还有赖于通过各种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面,丰富儿童的感知材料,为想象的发展做好相应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另外,实际的操作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小学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1、对教学时间与活动时间的管理。每堂课教师讲课所占的时间应当依照孩子的年龄计算,平均每一岁不得超过一分钟到一分半钟(根据全班学生的能力而定)。据此计算的话,年龄在十岁的聪明伶俐的学生顶多听讲十五分钟就会感到无聊了。而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讲,注意力集中方面的能力会更差一些。这一时段(或更短时间)一旦结束了,就应当给孩子们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的机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喜欢亲手做些什么,不情愿人家要求自己坐在座位上听讲。因此,如果想逃避在课堂上一遍遍强调纪律问题的话,就必须在大多数课程里安排实践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实践活动是包括写字、阅读、做练习、画图表之类的活动在内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细心地准备好这些活动内容,而且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用于转换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后清理现场。

2、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管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大多需要借助教具和学具以及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构建以形象思维为主。用这种辅助手段,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较高的效益。但是这些容易为孩子所接受的辅助工具,往往在激活小朋友感观的同时,也会唤起他们好奇好动的天性,课堂上就会有动手动脚的小波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求教师审慎选取课堂所采取的教具具有最小程度的“副作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完全还没有留意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求教师要具有案例中提到的王老师一样,拥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智慧,解决问题的同时由不能不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对课堂进行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行为的感知以及接受程度。因此,教师除了做到自己所能想象主来的“最好”外,还须重视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收集小学生的反馈可以采取填写反馈表。(同时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

小学教师收集学生反馈的图表

二、细心播种,智慧浇灌:强化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良好求知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

1.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鼓励而学习;为了履行组织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为了个人前途、人民利益而学习。在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低年级以第一类学习动机居多,高年级则是前两类学习动机共同起作用。

2.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处于转变之中:由低年级时对学习的过程、对

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转变为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由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均感兴趣,转变为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这种转变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并将持续整个小学阶段。

3.学习态度。儿童的学习状态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儿童,对教师会逐渐

产生选择性的、分析的态度,只有那些思想作风好、教学好,对儿童有耐心、公正的老师,才能赢得儿童的信任,对儿童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把自己看做班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他们常常能主动安排学习时间,按时完成作业,并在此过程中排除外在诱因的干扰。

4.思维。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

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这一过渡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加快或延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小学儿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是,必须认识到,小学儿童的思维是有待完善的。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这一完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虽然到最后他们大多能达到相当的水平。

5.个性与社会性。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对自我、对他人认识和了解的进一步加深,其个

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自我意识、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交往等方面。

小学阶段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主要上升时期集中在一至三年级,而高年级前期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高年级末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在第二个上升期,该阶段的儿童逐渐产生了内在的行为准则,并且对自身的认识、评价从表面转向更深入的内部品质。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也呈现类似的趋势,总体来说就是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对个人及及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

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遇到“小刚”不会听课的学生:

1.由于“小刚们”不会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

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如小动物、童话、事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3.培养“小刚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刚们”的学习动机,并给

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刚们”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4.帮助“小刚们”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具体要求为: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

状态,为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得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是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或者不能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

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向“小刚们”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6.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小学生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

依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定。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小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7.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

让小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教师有一颗孩子心,就能把孩子当孩子看,就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做法。

三、拨开青春的迷雾:帮助初中的孩子顺利“断乳”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孩子一切行为清澈透明、无遮无拦的话,那么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行为开始指向自己的内心。这个阶段的孩子突出地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自我封闭、少言寡语,特别是和父母的不沟通。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还像总有小秘密掩藏着似的。男孩子也开始关注自己,提出来要买名牌衣服或者名牌鞋,和父母的沟通也减少。这样的现象是伴随青春期到来的自然现象。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体、心理的关注促使青少年更多地将注意力从外界转向自身。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尽力树立自己的形象,引人注意,却每每不尽如人意,于是有些同学就会采取淘气甚至捣蛋的方式来引人关注,常以叛逆的形象表现出来。

初中生会产生上述现象,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断乳期”。正是由于青春期及“心理断乳”对初中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该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阶段学生的特征:

1.生理发育的高度成熟和心理发育的相对滞后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本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变化。首先是身体外形的改变,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体重、体型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在这一过程中,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发育的成熟。头面部的发展使初中生逐渐摆脱儿童的外貌,经历了

青春期,初中生至少在身体外形方面接近于成人了。

相对生理发育的飞速发展,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例如,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2.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可以用半成熟、半幼稚来描述。成熟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而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水平还很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同时,初中生的思想方法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而初中生的人格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初中生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主要表现为: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又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例如,他们自己的内心及外表,因而认为别人也同样地关注他们的一切。这种自我中心思维的结果就是,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与此相对应的是,初中生将想象中所认为的“别人如此关注我”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常常有夸大自己情绪感受的倾向,认为自己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有了上述种种青春期学生独特心理特征做铺垫,初中生出现种种行为异常也在情理之中了。自我封闭也是这个年龄的自然合理状态之一,因为初中生开始以自己的眼睛来看社会,他们眼中的社会与大人眼中的社会往往不一样,所以,混乱也是必然的。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生活更加复杂,而他们心智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应对还显力量不够,出现生活无序、混乱同时自闭等等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同春蚕吐丝,经历一段时间的自我整理之后就变成美丽的蝴蝶破茧而出。如果我们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更多的理解与关心,他们得到的心理支持更多,更容易顺应变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疾风骤雨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情绪往往会大起大落。而当他们心烦意乱、情绪不佳的时候,特别需要教师的理解。而且,当学生感到被理解时,他们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那么,作为教师的你,能理解学生吗?

比如,一个学生来找老师谈心,说他厌恶校园并准备退学。此时,教师不必认为他真的会退学,有可能他并不是真正想退学。不过,显然是有些事情令他心烦意乱。此时,即便教师指导问题的解决办法,过早地进入正题常常会导致对问题解决的抵制。他们渴望的是理解和聆听,并且需要为他们的感受找到正当的理由。

教师要理解学生,首先要接纳他们的感受。你可以说:听起来确实是有些事情令你烦恼。接纳学生的感受,就给了学生一个通过谈话来自我调整的机会。因此,对学生想法与感受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对学生思想和感受的接纳不是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随心所欲,仅仅是以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他们是被理解的,老师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倾听学生的感受。教师必须有倾听的意愿,要有强烈倾听的渴望。具体的做法如下:

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教师不能烦躁不安,不要背对学生,不要一边忙别的事一边听。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身体的姿势等全都在和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情和意义交流。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观察学生的声调,说话的停顿、动作。体态、语速及声调的变化、

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一切能传递重要信息的细节。这些,可能是学生非语言的暗示和行为,尽量去领悟学生话语背后隐藏的感受和意义。学会如何去“听”;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谈话内容及感受上,而不是去思考你应该说什么。不要对学生的感受做出冲动的判断,教师应该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谈话: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而不要去打断正在行驶中的思想和感情的列车,即使你有不同观点,也要等学生需要时再说出来。如果学生知道有人倾听自己的话,他会更加乐意细心地选择措词——因为他们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思考自己现有问题的空间。

四、教学生悦纳自己:陪高中生走过心灵的沼泽地

进入高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自我的关注,对同伴群体的融入以及对自我社会形象的体验都更加显现出来,这个时期青年的问题行为通常与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联系在一起。如青春期情感需要产生的青春期恋情,对社会形象的自我关注所表现出来的对父母、教师价值观的抵触、对同伴价值观的认同等等。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及心理上的剧变及动荡,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这种成熟和稳定主要表现在高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1.高中生的智力发展

智力发展一方面是表现在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但是更主要的体现是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智力状况,而逻辑则是思维的一面镜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近具有了假设性、预设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2.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高中生个性品质的各个维度的发展与其智力发展的情况相呼应,均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个性发展上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新特点。在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三方面。高中生表现出以下特征: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高中生的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已经能区分出“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是有所不同的;高中生强烈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自我评价的成熟,高中生能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有强烈的自尊心,在其言行收到肯定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个性的发展还表现在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进入高中阶段后,随着社会接触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高中生开始思考价值观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初步明确人生意义的最重要作用是,是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将近期计划和远期计划较好地结合。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点拨。

1.有效缓解心理压力

相对于求学的其他阶段来说,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是最多最重的。一方面,他们要面临自我内部关于“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不一致的矛盾,处理青春期所必须面对的种种悸动,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结束高中生活,很快就要面对择业或者继续求学中进行专业选择的问题。教师必须掌握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之有效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采用正确的态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及全面地关心学生。

2.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对于高中生来说,为以后的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他们学习的任务是相当重的。这就对高中的教学质量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的要求。有调查表明,有良好素质的教师更容易受到高中生的推崇。这里的素质包括了德、才、学、识四方面。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

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

各年龄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作为家长,不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还要掌握各年龄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即婴幼儿时期(2~3岁),幼儿时期(3~6岁),小学时期(6~12岁),初中时期(12~15岁),高中时期(15~18岁)的家庭教育。因为,孩子成长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家庭教育,把孩子教育好,不但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时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1.针对2~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1.1父母“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家庭是婴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形式。2~3岁的孩子不但运用直接模仿的方式学习,还开始出现比其更高一级的延迟模仿,也就是说他们逐渐会将父母烦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作为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为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家庭教养环境,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2允许孩子“实际动手”,不要“包办代替” 孩子从2、3岁起就喜欢自己做事情,什么都想自己来。这是由于幼儿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家长要知道孩子从不会到会有个学习、练习的过程,不能因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去做。更不能因出错而斥责、批评孩子,对孩子做事的结果不要期望太高,应重在过程和参与。同时,家长还应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活动,允许孩子实际动手,不但能使幼儿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腱发育良好,而且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1.3要“极度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2~3岁的孩子使用工具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以及比较高级的认识活动等都处在萌芽时期,父母对此要有耐心地扶植和爱护。为避免因矛盾冲突造成孩子的不良性格,父母作为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一定要对孩子极度耐心。帮助孩子发展动作,理解幼儿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耐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等方式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1.4积极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幼儿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应使幼儿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万岁的目的。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家长首先要及早建立幼儿自身的认同感,其次是要积极支持幼儿合理的自主欲,再者是努力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儿童自身的相对性和责任感。 2.针对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2.1继续保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里健康 3~6岁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因此孩子的饮食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要避免孩子因挑食、偏食或厌食造成营养不良。另外,作为家长,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议家长进幼儿家长学校,系统的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2.2正确对待儿童提问,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认真听孩子的提问,注意回答

教孩子时间管理的小妙招word版本

教孩子时间管理的小妙招 都知道那是什么感觉—这个办法我们自己小时候都实践过,一是让孩子做计划制定时间表。—刚开始有用,但似乎永远不会长期奏效。 我们还需这个也有用,但是我觉得在这两者之间,另一个方法是新观念:让孩子承担后果。要给孩子更多的方法和工具,去帮他们。 下面分别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看我们可以做什么: 3岁以下的孩子——感受时间 时间管理的教育应该从让孩子感受时间开始。只有对时间有了感觉,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才能去管理它。 感受时间的方法很多。比如,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在他还没有能力看懂表时,我们可以做这些事情帮助他体会时间: * 让孩子熟悉基本时间概念: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黄昏、前天、明年……可以给孩子讲解,也可以让孩子猜现在是什么时候。我女儿有一阵没事就问我“妈妈前半夜是什么意思?”给她讲过了,她还是想起来就问,大概对这个概念很着迷。 * 看着表,跟孩子一起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试试看,你都会发现一分钟其实很长呢! * 给做不同事情的时间段起名。我那天要给孩子弄点干果吃,就用广播的语调说:“现在是松鼠时间,请松鼠宝宝松鼠妈妈和松鼠姥姥都做好,耐心等待!”让孩子有一段时间完成一个任务的概念。 * 领孩子观察表。我隔一会让女儿看表的指针都偷偷走多少了。小孩大概5岁才能真的读懂表,但是现在可以让他去观察。 * 给孩子报时更具体一些。比如,说我们几点几分做的什么事情,我们用了多少分钟做完什么事情。 * 跟孩子玩计时做事的游戏。比如,看看我数10个数能不能做完什么事;看看今天穿鞋用了多少分钟,有没有比上一次少;我躲起来两分钟,看你能不能把这些收拾起来…… * 给孩子讲时间带来的变化,比如,讲他更小的时候说什么话、怎样做事、多高(我女儿每次听她小时候的事情都乐得哈哈大笑);讲他长到多大会有哪些变化。用回忆和展望未来去体验时间带来的变化。 让孩子对四季、月、年等宏观的时间概念有感受。还可以给他讲妈妈小时候怎样,将来你*

如何教孩子进行时间管理

如何教中小学生进行时间管理2015/8/26 16:57:00导入:农夫早上起来,对妻子说要去耕地了。可是当他走到要耕的那片地时,发现耕地的机器(耕耘机)需要加油了,农夫就准备去加油。可是刚想到机器加油,就想起家里的四五头猪早上还没喂。这机器没油就是不工作,猪没加油,也就是没吃饱可是要饿瘦了。农夫决定回家先喂猪。当他经过仓库的时候,农夫看到几只土豆,一下子想到自家的土地地可能要发芽了,应该去看看。农夫就朝土豆地走去。半路经过了木柴堆,想起来妻子提醒了几次,家里的木柴要用完了,需要抱一些木柴回去。当他刚走近木柴堆,农夫发现有只鸡躺在地下,他认出来这是自己的鸡,原来是脚受伤了…… 就这样,农夫一大早就出门了,直到太阳落山才回来,忙了一天,晕头转向,结果呢? 猪也没喂,油也没加,最重要的是,地也没耕。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么一种现象屡见不鲜,那就是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拖延行为'。即使明天就要交的作业,也要先看完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然后才开始写;老师在讲台催交作业了,学生却还在下面偷偷地赶;晚上睡觉的时候才想起白天的任务没有做完;马上要进考场了,却发现东西还没有准备齐全 一“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时间就是“世界上最长又最短, 最快又最慢,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最受惋惜的东西;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伏尔泰语)“它有四个显著的特征:其一,不变性。时间是一个常数,是固定不变的,同时也是公正的,对任何人来说每日均为二十四小时,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去筹措资金,物色人才,但绝不能用租、借、买的方式去获得时间;其二,不可存储性。时间不像资金、土地、技术、设备、信息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它一旦浪费就无法追回;其三,无可替代性。对其他资源而言,当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而时间则不能,没有了就是没有;其四,伸缩性。时间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是不等的。” 时间又是可以管理的:“个体为有效利用时间资源进行的计划和控制活动。也即要在同样的时间消耗下,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其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被动地、自然地使用时间转到系统地、集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分配使用时间,从而进行高效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体会运用一定的策略对时间进行预算、使用、监控与反馈。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每天24小时,但由于每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和管理的不同,时间的利用就会因人而异。

各年龄段孩子特点

小班: (一)动作发展快 (二)认识靠行动 (三)情绪作用 (四)爱模仿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中班: 1、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忠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2、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4、5岁儿童精力充沛,他们的身体开始结识,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不但可以自如地跑、跳、攀登,而且可以单足站立,会抛接球,能骑小车等,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扣纽扣、拉拉练、系鞋带,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 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3、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 随着身心的发展,儿童对周围的生活更熟悉了,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

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寻根刨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探究“为什么”如为什 么鸟会飞?为什么不这样? 4、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儿童则理解成了“一滴水,肚脐眼”。这时期的儿童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的水平还很低。其分类是根据具体事物的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功能或情景等。如把苹果、桃、梨归为一类,认为这些水果可以吃,吃起来水分多;把太阳、卷心菜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圆形的;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 5、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

1-10儿童各年龄段的表现

★每个年龄段的重要表现★ 1岁半:爱唱反调 2岁:开始关心他人 2岁半: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第一叛逆期 3岁:喜欢与人分享 3岁半:缺乏安全感 4岁:爱吹牛 4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 5岁:可爱的黄金年华 5岁半到6岁:极端自我中心 7岁:喜欢独处的年龄 8岁: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 9岁:追求完美 10岁:青春期前奇妙的缓冲期 ★下面开始分年龄叙述★ 对照看你的娃是不是这样的? 1-2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打挺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没趣了。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这答案肯定是“不!”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怎样正确的管理教育孩子

怎样正确的管理教育孩子 如果只有一方说,一方听,亲子间的互动是属于单向的、缺乏交集的。 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应当建立“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互动方式,并能运用“让我说说看你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感受….的同理歷程,了解彼此的感受与想法,以奠定良好沟通的基础。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希望孩子听从指示,采取直接的命令或权威式的口气,孩子容易产生反抗的情绪。 当父母希望孩子遵从长辈的期望时,可以提供选择的机会与孩子沟通,每一种选择的优缺点可以由亲子共同讨论,经过讨论,即使孩子的选择不是父母所期望的,父母也可以了解孩子为什么做那样选择的塬因,有时父母也可以改变塬先的想法。 亲子互动过程中,亲子双方如能运用多面向的思考方式,可跳脱单向的思考模式,以开阔的眼光看待人、事、物。 多面向的思考方式,在聪明孩子的沟通上特别适用,因为父母与孩子特质相近,个性相同,因为相同而少互补,有时也亦产生冲突、各自坚持己见,不同面向的思考,可以在亲子冲突时,增进思考的广度及空间,避免僵化固执的思考!多面向的思考可以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式。 六种不同颜色的思考帽,代表六种基本的思考模式,白帽是资料与资讯、红帽是直觉与感情、黑帽是批判与避险、黄帽是妥协与可行

性、绿帽是创新与冒险、蓝帽则为系统与理性。 六种思考模式可以将思考由甲模式切换到乙模式或丙模式,藉以摆脱单面向的思考模式,也可以使复杂的思考单纯化,以避免思考混杂失绪,最后经过各种面向的思考,思考较能够跳脱单一及窄化的困境。 六顶思考帽代表六种思考型态及方向,可减除自我防卫心理、拓广思考技巧、进而增进对问题解决的能力。 自我揭露与倾诉孩子遭遇挫折需要倾听与安慰,父母心中的压力与困难也可被露让孩子知道,对孩子行为的感受,无论是正是负,是好是坏,父母可与孩子分享感觉。 成人的自我揭露有助于孩子了解父母的呀力、困难、想法或感受,能让孩子由了解中体谅父母的角色及辛苦!不只有孩子该说:“对不起!“谢谢!互动过程中难免磨擦与误解,当孩子犯错时,父母总会要求孩子说:“对不起!,而当父母犯错时,成人的角色常让权威的一方卸不下尊严说“对不起!。 当成人吝于说对不起时,儿童必定心生不平或不满,影响未来的互信与互重;反之,当父母说“对不起!时,儿童会觉得父母是宽怀大谅、明理的。 当父母能常示范说“对不起!及谢谢,为家庭中的亲子互动气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幼儿各年龄段特点 大班 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时间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时间 大家好!我是小黑丫妈妈,感谢大家的厚爱,在上次讲座之后,很多家长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时间,才有了这一次新的分享。 今天的分享主题是: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时间 我相信,世界上任何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亲的爱是为了让孩子早日独立飞向远方。 这里我要强调,自主管理时间不是方法,是理念。如果家长让孩子过于依赖自己,那么自主管理时间是不现实,也实现不了的。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自主管理时间,在我看来,家长要做好两个准备: 1、允许孩子叛逆,允许孩子说不,有与我们不同的意见; 2、允许孩子犯错,自主成长犯的错误会比家长严格管理的孩子多很多。 先问问自己,我允许这些情况发生吗? 我觉得,孩子早犯错比错误隐藏起来要好,因为孩子年龄越小,犯的错误危害越小,纠正起来更比大孩子容易许多。 假如您没有做好如上的心理准备,仅用我下面所提及的方法,恐怕,效果不会达到预期。 言归正传,大部分家长把孩子的自主管理时间等同于作业时间

如果把时间狭义化,仅仅是希望孩子在作业时间能管理好自己,那么多数孩子是无法管理好时间的 因为管理时间=写作业,这本身并没有带着多少轻松的氛围和好情绪当然这个情绪会带进作业甚至是管理时间的能力上。 所以我要说明,孩子要管理好的时间应该是全部的时间 包括:玩、学、发呆、研究、读书、生活等等方方面面 那么,孩子各年龄时期对时间的概念又是如何,我们能怎样利用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来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时间能力呢? 我看到群里有很多低年级家长。我们先来看看小学二年级前的孩子如何算计时间?。 一天有多长? 24小时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问问孩子也许就会有收获。 “10分钟后我们就出发!”你发现十分钟后孩子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在做吧?是孩子时间观念差吗? 先思考一下咱们这些大人们是如何估算时间的? 我能想到有几种方式: 家长们也可以一起想。 1、看表; 2、靠多年积累下的生物钟经验; 3、根据关键事件判断

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方法

返回日志列表 如何教育不同阶段的孩子2011-6-28 20:34阅读(1) ?赞 ?评论 ?转载 ?分享 ?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上一篇 | 下一篇:怪诞心理学——我... 1岁半:爱唱反调 2岁:开始关心他人 2岁半: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第一叛逆期 3岁:喜欢与人分享 3岁半:缺乏安全感 4岁:爱吹牛 4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 5岁:可爱的黄金年华 5岁半到6岁:极端自我中心 7岁:喜欢独处的年龄 8岁: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 9岁:追求完美 10岁:青春期前奇妙的缓冲期 当各位妹妹们将自己的孩子对号入座时,请注意两点:上述描述可能提前或者推后(因为孩子的成化不那么明显(孩子个性与环境的个体性)。 下面开始分述

---------------两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 “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椅吃饭,孩子打挺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这答案肯定是“不!”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水桶?”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三岁----------------------- 从情绪上看,三岁的他是个快乐的年纪,他友善,平静,充满安全乐于分享。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0—2 岁)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在朝孩子发脾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观察发脾气的家长,以及在家长脾气笼罩下的孩子。可以说,从家长的面部表情中我读到了他们很没有道理的愤怒,以及匪夷所思的对孩子的情绪表达。再看孩子,要不被家长训斥的哭哭啼啼,要么就是一个倔字了得,顿时间亲子关系阴云密布。 当接触越来越多的家长时,听他们的唠叨,听他们对孩子的不满的发泄,以及听他们激昂的情绪时,我会经常问:做为家长,你能读懂孩子吗?你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吗?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每每当我问这些问题时,有些家长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干脆来个武断的回答,这种回答全然不能让我满意,更不要说让他的孩子满意了。可以说,不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已经是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细思之,做为父母,你连孩子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去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从今天开始,我将就上一篇《教育孩子,观念先行》做一个续篇,在家长有了观念这个大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状态,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分析,让家长真正去慢慢走近孩子的心里。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将会是呈现给广大家长们的一份礼物,希望你们能在本文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的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性等的观察,进一步去挖掘孩子的心里特点,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0?1岁宝宝的心理特点 孩子从出生到 1 岁这段时间,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只有掌握了宝宝这段时间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0?1 岁宝宝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小阶段。 从出生到 3 个月的婴儿。以睡眠为主。眼睛能够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丰富一

每个阶段孩子的特征

每个阶段孩子的特征 1岁半:爱唱反调 2 岁:开始关心他人 2 岁半: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第一叛逆期 3 岁:喜欢与人分享 3 岁半:缺乏安全感 4 岁:爱吹牛4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 5岁:可爱的黄金年华5岁半到6岁:极端自我中心 7岁:喜欢独处的年龄8岁: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 9 岁:追求完美10岁:青春期前奇妙的缓冲期 下面开始分述,对照看你的娃是不是这样的? 1-2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 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 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 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打挺不 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没趣了。 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这答案肯定是“不!”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 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3岁 从情绪上看,三岁的他是个快乐的年纪,他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在两岁半是吵闹不停的孩子,到了快三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安静而斯文。他会经常说,好或者要。笑的时候 比哭的时候多,对你的要求也比以前要能容易妥协。 三岁时,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尤其是情绪发展上,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他已经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概念。当然,他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如何对待他 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在三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 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 同时三岁也是个“我们的年龄”。他会喜欢说,我们来,我们一起来散步。这种一起做或者是我们的感觉, 让他有依赖的感觉。同时,他也喜欢分享的滋味。从前看起来满喜欢独立的孩子,现在却经常和妈妈说,你帮我做,或是你做给我看。他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他最喜欢的人还是妈妈。尤其是妈妈放下手中的事情,把注意力 放在他身上,讲故事给他听,跟他玩游戏,或者陪在他身边是,总是带给他欢乐的情绪。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家长教育策略分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比如,很多次,我看到家长试图和两岁的孩子讲道理,想要说服孩子什么样的举止才是合宜的,才能让他人接受。可是两岁的孩子,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分析因果的能力,所以任凭家长讲再多

无法了解起因联结的作用 无法逻辑思考 黑白思维 只能思考眼前看得到的 一切都出于自己的观点,无法从别人的观点看事 能够对自己的一些行动定义自己为好孩子或坏孩子。 黑白关系:我爱妈妈,我恨妈妈,而且每天可以极端化的转变。 开始寻求成人的认可,避免批评。成人对自己

的评议导致孩子感受到成就感,羞耻,或疚。 无法真实的体会别人的感受。 强烈欲望模仿父母。 学习是经过玩耍和探索。 使用家长的认可或否认来训练孩子的自制能力,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家长需要避免讨论,解释,或说教,而是需要经过他们的肯定或否定来帮助孩子看到自制的价值。 经过良好的语言和行为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给与孩子们时间与空间来玩耍和探索。 成长是快速,但是不是平均的过程需要避免跟别的孩子比较。 允许孩子经过逻辑后果与失败而学习。

继续黑白思维 高估自己的能力 自我认为是全部好还是全部坏,因此也会不实际的过度高估或贬低自己。 记忆力能够帮助孩子降低黑白思维。 已经有自我控制能力了:可以安静的坐在教室里,听从老师的指导。 依赖成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在意这个评价。 行为主要是被外在的反馈而控制的,不是在的动机。 为了建立积极行为,习惯与品格方面而立界限和对孩子有清晰的期待。 需要经过过去的历史来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实际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摆脱僵化的黑白思维。 孩子对自己有了一个负面的评价以后就很难改变了。因此,避免把“自私,坏,或捣蛋鬼”这样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经过奖励和逻辑后果来训练孩子来累积积极行为还有合作能力。 拒绝奖赏孩子的成绩或成果。鼓励孩子去坚持

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耐心,但是一旦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发展起来,父母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在培养儿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方法,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放手、指导、监督。首先,我舍得适时放手,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从而树立起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给予孩子科学合理的指导,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方法;最后,加强监督和检查,磨练孩子自我管理的意志力。 放手:树立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每个孩子都有自主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这种自主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因此,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愿望和需要,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他能够做、应该做的事,从点滴小事入手,逐渐树立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 儿子从上小学开始,我就逐步让他接受这样一种思想: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必须由他自己来完成,如果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提供帮助,但是最终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自己。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

时候,老师要求家长每天晚上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一开始,我们认真地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但是如果孩子的作业中有错误,我们不会具体指出哪道题错了,而是让他自己再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直至自己发现错误之处,改正为止。这样做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儿子极不情愿,但是我们毫不妥协,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锻炼儿子对自己的作业认真负责的精神。如果每次都由我们来检查并指出错误,长期下去将会形成依赖心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儿子形成了比较良好的作业和检查习惯,我们便不再帮他检查作业了,从而顺利地把作业完全转化为他自己的事情。 有时候,儿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向我求助,希望能从我这儿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为了让儿子养成自我负责的态度,避免他形成依赖心理和学习上的惰性,我往往只是启发他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他问题的答案。有一次,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篇作文,儿子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便向我来讨教。我虽然可以告诉他如何写,但那不是他自己的思路,会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孩子思维的惰性。于是,我先给他讲了一遍写作的要素,然后建议他读读课本上的例文,体悟别人是如何写的,从中寻找写作灵感。儿子本想走个捷径,没想到我会这么“冷漠”,只好自己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最后终于写出了一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主要分为7个阶段,依次是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婴儿期,是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学龄前,学龄期大约6到12岁,青春期是指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发育特点,是8岁之前也就是在咱们国内是上大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受精后的第四周开始,到婴儿出生前为止,以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止,此4周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真正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出生后7天,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在这第一周内需要加强访视,在新生儿期要求访视两到三次。访视的时候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做评价,指导母亲的母乳喂养,实施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 3.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满一周岁,又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 婴儿期的第一个特点,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最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在母乳中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保证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完善,对喂养的要求非常高,喂养不当,会影响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这个时期需要保证营养,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功能、知觉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得到重要的发育。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鲜明的颜色装饰婴儿房,刺激小儿视觉的发育。另外可以经常让婴儿感受不同的物品,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这个时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要用言语不断的跟婴儿去交流,包括给他讲故事,为后一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各个年龄段孩子应突出的教育重点

各个年龄段孩子应突出的教育重点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完全是可以把握好的,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前提条件是我们能够把握好每个阶段的教育。 对于孩子的基础教育主要集中于四个阶段。 1.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只想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2.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有

教孩子学会做时间管理

教孩子学会做时间管理 一位家长很苦恼地找到我,“我儿子已经上二年级了,很聪明也招人喜欢。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做事很磨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特别磨蹭,做游戏、穿衣服、吃饭等活动都比同龄的孩子慢很多,效率特别差,让他刷牙,喊了五遍,回头一看,他还站在那里摆弄牙膏盖;洗脚也是,能洗半个小时;上厕所也能在里面玩一会儿;洗澡就更慢了,你越在外面喊,他越不出来;等上完厕所、洗完澡,作业就没有太多时间做了,而且不是翻弄书包,就是坐在那里玩橡皮,要不就是吃东西,每天总是临睡前匆匆忙忙写作业。不管我急成什么样子,他还是慢悠悠,一点也不着急。就是因为这个不好的习惯,上学经常迟到,早晨在家被我训,到学校后被老师批评。老师反映他做事情也是特别慢,如果老师走过去催他,他就写一笔,不催就坐在那里玩铅笔、橡皮。怎么讲道理都听不进去,只有跟他嚷嚷的时候,他才能快一点点,但下一次还是那样,我们做家长的很担心孩子以后长大可怎么办?” 许多父母都有着与这位母亲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在学习当中,很多孩子有爱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也影响了别人。大部分家长除了反复念叨和抱怨外,似乎

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其实,家许多父母都有着与这位母亲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在学习当中,很多孩子有爱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也影响了别人。大部分家长除了反复念叨和抱怨外,似乎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其实,家长不必着急,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是天生的,只要认清孩子磨蹭背后隐藏的真实原因,辨证施治,开展科学严谨、循序渐进的时间管理阶梯训练,就一定能够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难题。 孩子喜欢的磨蹭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点: 1、没有时间观念 一般来说,年纪较小的孩子往往没有时间观念,时间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非常抽象,他们认为时间有的是,总也用不完,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而孩子的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情;做事总是杂乱无章,缺乏条理。这时候,爸爸妈妈如果不加注意,就会让孩子养成“拖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坏习惯会根深蒂固。 2、有依赖性 依赖性过强孩子的磨蹭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父母为孩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有些父母明明看到孩子磨蹭,还不断地迁就孩子,总认为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一、不同年龄段孩子生理、心理特点 1.满月的孩子 满月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是睡觉,饿了就会哭闹,喜欢伸张等简单的动作,智能拍摄他们睁眼、哭、哈欠、熟睡,没有太多表情变化,记录这个阶段必画面更重要。 2.百日的孩子 一般百日的宝宝能够俯卧抬头,会找声音,爱吃手,能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手慧抓握。趴着抬头这种状态的时间不会为维持太久,要把握这中状态下的拍摄机会,速度是关键。喜欢你微笑的何她聊天,不要一开始就使用声音很响的玩具突然想起或离他太近,避免惊吓宝宝。嘴角是宝宝的神经敏感区,以细软物品轻轻点孩子的嘴角,可以得到微笑的表情。三个月的宝宝很好动,常会含手指,抬胳膊,瞪小脚的习惯,构图时要留出空间,保持画面的完整。哭闹时可以抓住他的小手小脚做些简单抚触或让妈妈包着安抚一下情绪。(引导白天宝宝的时候要看着宝宝的眼睛轻轻的叫他,当他看向你的时候要面带微笑用轻柔的话语去跟他说话夸奖他。不要一味的拿铃铛在宝宝面前晃来晃去,这样只会增加宝宝的焦躁感,学习一些常用的口技,白天宝宝对声音也较为敏感,喜欢鲜亮的颜色。当宝宝哭得时候要轻轻的抱起他给她一个温暖安全的臂弯,消除宝宝的恐惧感) 3.半岁的孩子 正常情况可以独立坐一会,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照还是以舒服的坐姿为主,但是需呀配柔软安全的环境。平躺时脚可以拉到嘴边,对节奏感强的声音感兴趣,

如闹钟,音乐等。半岁开始有的宝贝会认生,喜欢拍打、翻滚,记忆力提高。表情变化会很丰富。引导时注意半岁坐不住一般会向前摔倒,平衡感还不是很好,引导师要注意孩子会随时摔倒、(这么大的宝宝如果哭闹的话可以用音乐或是儿歌来哄她,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搞笑的动作,跟他躲猫猫,给她个小玩具跟他拍打着玩,或是把小玩具放到自己头上突然掉下来,在配上你带有感情色彩得到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感兴趣) 4.8个月——1岁德孩子 一般小孩8个月会爬,爬之前先向后退或者起来、趴下重复此动作转圈,才会向前爬。喜欢模仿,爱照镜子笑。出牙前后会爱咬东西,这个阶段的宝宝总爱流口水。(出牙有早有晚6-15月都正常。)11个月的宝宝都能说简单的词,出怪样,喜欢捡东西吃,情绪变化很快,会生气发脾气,听到欢快的音乐会做动作,扶着东西会站。1岁的宝宝可与人互动交流,看图听故事,喜欢爬楼梯,正常可以独立行走(一般女孩发育早于男孩,早产的孩子走路相对会晚些),刚会走路时孩子是用脚尖走,要随时注意他的安全,尤其是下台阶。拍摄时刻提醒家长要辅助看护好宝宝的安全。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喜欢模仿别人,喜欢把纸撕碎,不喜欢穿鞋带帽,不喜欢换衣服,不喜欢主人,不喜欢约束。喜欢扔东西,喜欢不是玩具的玩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听的懂你再说什么了,如果遇到哭闹的情况可以给他们放音乐,扔小熊,模仿一些搞笑的动作,跟他们抢玩具玩,但不要给他们真的抢过来要让他们感到成就感,让他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动作要速度,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爱动,喜欢来回爬动,要及时将他们放到可以拍摄的位置,玩的时候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5、2-——3岁的孩子 两岁是幼儿的第一次反抗期,语方能力虽然还不强,但不高兴就会说“不要”“不

孩子各个年龄段的读物

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推荐读物 不同阶段的孩子对绘本的行为不一样1岁以前的宝宝可能更喜欢啃书,撕书,把书当玩具;1岁多的孩子喜欢自己翻书;2岁多的孩子喜欢问问题等等;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也许他会有很不一样的“爱书”习惯,这一点要有心理准备。 读绘本时需要注意这几点 在6岁之前,孩子的书以绘本为主,辅以诗歌、童谣,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念比较长的纯文字的故事,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适当自己读一些字比较少的绘本,0-6岁主要以父母读为主。 说一点对唐诗的看法,这确实是好东西,也可以给孩子朗读,但不可过量,而且最好不要鼓励孩子背,孩子能复述他接触到的任何文字,但这不是给孩子读书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提供给孩子接近日常生活的读物,而且6岁前孩子是应该读图的。 0-6个月的孩子读什么 0-6个月的孩子我没有专门推荐书,因为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看绘本还不方便,但是可以给他们朗诵诗歌、童谣或者你喜欢的书摘的,意义在于让宝宝理解读书和说话是不一样的节奏。 当妈妈不知道如何选择绘本时 本书单中绘本推荐,多是获国际大奖的作品:凯迪克大奖(美国)、国际安徒生奖、凯特·格林纳威大奖(英国)。这三种奖的影响力比较大、比较权威, 一开始不知道如何给孩子选择绘本的妈妈可以参考这些获奖作品来选购。 在低幼绘本方面,日本现在做得是世界一流的,0-2岁的很多作品都很好。 小孩子认知事物喜欢重复 一本绘本,孩子也许会一下让读十几遍,这时候请尊重孩子的需求,不要嫌他烦。 同一个绘本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 每个宝宝开始阅读和喜爱阅读的程度不一样,所以适读年龄不一定适合每个宝宝,需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调整。

1《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者:山姆·麦克布雷尼 推荐理由:文字和画面太美了,小兔子和大兔子比谁更爱对方! 2《晚安,大猩猩》 作者:佩吉·拉特曼 推荐理由:适合说晚安的一本书,各种动物的登场,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 3《100万只猫》 作者:婉达·盖格 推荐理由:重复的情节孩子很喜欢,黑白画更显意境的深远。 4《哇》 作者:松冈达英 推荐理由:每页都是“哇”这一个字,描写了各种会发出这个声音的情景。 5《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 作者:塔贝克 推荐理由:一个西方谚语,但画得很有意思。 6《野兽出没的地方》 作者:莫里斯·桑达克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0-7岁) (2011-05-22 22:27:42)转载▼ 分类:分享教育 标签:儿童心 理 沈阳乐高 乐高机器人 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培训 杂谈 0~1岁宝宝的心理特点 孩子从出生到1岁这段时间,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愿望。父母只有掌握了宝宝这段时间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0~1岁宝宝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小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的婴儿。以睡眠为主。眼睛能够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丰富一些,让孩子经常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并受到亲人的爱抚和照顾,就会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心理的发展。 3~6个月的婴儿。视、听能力比前一段有进步,开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东西和较长时间地玩胸前的玩具,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这时婴儿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此时,父母多逗引孩子玩,经常抱孩子到室外散步,多与他“说话”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6~9个月的婴儿。能用眼睛长时间地注视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会两手交替拿东西或用双手拿东西,在双手臂的支撑下,能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会用玩具相互撞击;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如“拍手”、“再见”、“谢谢”等,并且能照着去做。这一阶段,家长应多帮助宝宝练习站、坐、转等动作;给孩子一些中等大小的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和小摇铃等玩具,和他一起玩,并用正确的语言告诉他玩具的名称。 9~12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东西不见了时用眼睛去寻找;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

鸭子小车的“嘎嘎”声等;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着奶瓶或杯子喝水;能拉着大人的手或扶着家具行走,由于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使他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或把东西放人口里尝尝。这一阶段您可以用双手扶着宝宝教他学走路,经常与宝宝在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以及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想探索世界的要求。婴儿出生后的一年,是他一生的开始阶段,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爱抚和热情的关怀,孩子才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到了1岁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发育快一些的还可以独立几步。 手眼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饼干,五指从不分工到有较为灵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对捏糖块。双手从“各自为政”到能够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摆弄玩具。精细动作获得发展,如可以独自抱着奶瓶喝奶,打开瓶盖,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岁多的孩子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能同成人一样可以分辨声源,有了明显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记住的事情,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 这时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 能听懂妈妈的话,可以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们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样的物体,害怕未曾经历过的情况。这时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妈妈的“脚”,妈妈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能里,喜欢与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会设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