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VS大学生“贬值”——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人力资本投资VS大学生“贬值”——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人力资本投资VS大学生“贬值”——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 81-8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37519229.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37519229.html,/10.12677/ass.2018.71014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Yida Cao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3rd, 2018; accepted: Jan. 15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annual expansion of colleg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face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finding a job.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is getting fiercer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Fac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graduates and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problem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better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曹以达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摘要 目前,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每年大量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索新时期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力资本;就业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还不足百万,而近几年已经有几十倍的增长,以年为例,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接近800万,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多,但能够成功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少。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更会影响我国的人才储备。本文中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实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拓宽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提供一些参考。 一、定位于人力资本管理层面分析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很大水准上是因为其对于个人就业资本的理解存有偏差,在校学习期间,并

没有根据就业需求完成个人就业资本积累,所以就业水平不足。有的 学生认为,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有助于提升个人就业水平,实际上人 力资本的累积对于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也有很大作用,但高校大学 生并没有准确理解到这个点。在需要找工作时,往往依赖于家庭的社 会关系和经济水平,或者是认为只要提升情商就能够了,考试分数只 要能保证顺利毕业,不影响拿学位证就好。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理解,导致大学生忽视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专业课程不用心,对于 市场人才供求状况了解不多,更没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对于个人职 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毕业之后的就业空间狭窄,就业困难。高校大 学生就业困难,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扩招,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而师资力量赶不 上学生增加的速度,所以很难有充足的精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资本的培养做的工作不多。还有,绝大多数高 校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到对于课程的讲解上,对于大学生理应如何积 累人力资本,如何理解今后的就业形势,给予的指导性意见不多。还 有一个问题需要注重,就是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只定位于一、二线城市,或是只想进入国企、大型外企,而忽略了个人所学专 业可能与所定位的就业城市和企业不匹配。绝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希 望在一、二线城市实现就业,而比较抗拒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也 没有充分考虑个人所学专业,不希望从事制造行业和农业,只将大中 型企业、国有企业作为就业方向,根本不去可考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所以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就业的单位,而是不愿意就业。 二、基于人力资本层面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个人都是学业能力相差无几的人,那么岗位只有一个,那么就要必然淘汰9个人。10个都是人才,如果其他9个人因为丧失了这次就业机会而没再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是不是耽误了人才?前提是10个人相差无几,这个情况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更多背后的是社会岗位的制约,毕业生多,岗位少,必然会造成人才积压,而这部分人才何去何从?我们不否认自身问题的存在性,毕竟岗位还是择优录取,但是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如果这样下去读大学还有多大意义?会为大学生带来多大的心理负担?能考上大学并顺利毕业,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肯定,如果一个人他连在社会生存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大学对任何人来说还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呢? 每年有多少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又有多少大学生真正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有多少大学生能真正地为国家服务?如果不能的话,国家培养大学生还有什么用?也社会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如果说是自身问题,那么,1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假如这10许大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我们也不否认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毕竟还有很多东西不够完善,教学的环境,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因素么? 有多少大学生报国无门,有多少大学生怀才难遇?很多人才也会往往被埋没在拥挤的人群当中,社会的某些腐败现象,个人歧视也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发掘。当人才不能学有所用的时候,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也许会堕落下去,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混日子,这样的人不是没有,那这又是不是仅仅的个人问题呢? 当然自身问题严重的人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但是我们更多的是不是要关

注这些在课堂里书本中奋斗十几年的人呢?难道到头来让他们说:“念不念书没什么用,反正都是失业”么? 固然现在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但是对于那些“白白”奋斗了这么多年的大学生,我们是应该冷嘲热讽,还是报以关怀的态度呢?社会是不是更多的要有些人道主义呢? 就业难的分析: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

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 的质量 学生刘淑慧 指导教师孟庆亮 专业工商管理 层次高起专 批次101 学号 W320301101121 学习中心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江苏华泰人寿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关于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暂行规定)》对:“成绩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网络教育学院将有权选取部分论文(设计)全文汇编成集或者在网上公开发布。如因著作权发生纠纷,由学生本人负责”完全认可,并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可以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学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

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内容摘要] 本文在阐述了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资源资本转换意义建议 目录(示例)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同时许多企业因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大学生眼高手低等问题而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从对立统一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两个问题统一存在于社会中,就业难和招不到人本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补充的。然而大学生多反而造成了招人市场的混乱,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拣工作,使一些普听岗位遇到人才稀缺的情况,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从以前看起,大学生还寥寥无几的时候,市场上高科技人才紧缺,当时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当下,大学生并不罕见。但从以前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分析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

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

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种现象?1998年我们进行了很大的扩招,现在每 年我们有相当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在我们经过高等教育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说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什么现在说大学生就业难? 第一,与国家的产业层次有相当大的关系。那么过去30年,我们产业基本上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相对新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来说,这些传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对比较小的。我们国家目前这样一个产业层次也确实是 影响我们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第二,与创业体制机制、创业环境还不完善有关系。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人不再仅仅是工作岗位接受者,而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成为工作岗位创造者的主力军。然而,创业条件,包括各种制度性条件、创业的门槛儿、创业的金融条件、创业的其他方面的条件,尽管这些年已 经做了很多的改善,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目前我们的创业体制和机制,创业环境还不能适应于我们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需要 所以,十七大提出来要用创业带就业,这个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既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适应解决我们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需要。 第三,与大学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积累等结构性问题也有关。我们现在大学的学科配置和招生的专业结构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一个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真正把我们的教育跟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结合起来,这还需要很多体制、机制创新。这次《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其中也包括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等这些方面的一个回应。 第四,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受观念支配的就业区位、就业行当的 选择有关系。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生还是希望于选择北京、上海这样一些一类城市,或者是其他一些二类城市。真正到基层去的还是不够多,但是现在社会的基层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去充实,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去改造,去引领我们的基层改天换地, 我们的基层建设、小城镇建设、西部开发、落后地区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参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问题 论点论据

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这个现象。因此,是社会问题。 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存在弊端:盲目扩大学校规模,而不是强身健体练内功,造成人均师资、人均教学设施严重失衡,有限的实验室、实训设备成了可供参观的摆设(不够用干脆都别用),学生只能靠老师在黑板上画饼充饥。一个本科生,几年下来根本谈不上学识渊博,只能算具备了自学成材的能力,达到了学徒的水平;①大学推广西方教育模式,热衷人性化管理,结果导致谈恋爱成风、男女学生公开同居,不少学生像小燕子一样轻松愉快地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毕业时仍然是个高中学生的水平。 其次,社会原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企业股份制、私有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派遣机制,使计划分配一说成为历史。取消学徒期、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淡化学历、看重能力的理性用人原则,使得掌握一技之长、上岗就能工作的技校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有理论无技能、有证书无水平的大学生们被当成负担,有些企业宁愿花上5000元请技工,也不愿接受大学生学徒。我国生产工艺落后、大学生与初中生一样能用的现状和企业缺乏长远打算,看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知识的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大学生严重贬值。 二、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①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个个志存高远就是不能脚踏实地,渴望一步登天,不愿从头做起,这山望着那山高、找到工作也不安心,朝三暮四、频繁跳槽,使全社会都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用、不敢用,只好强调要有工作经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三、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①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

大学生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中积累的所有生产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从表面上来看它仅包括才干,知识和技能,但实际上它还与劳动者们的时间与健康息息相关,甚至还与个性,内驱力和努力程度等多个因素脱不了关系。它以劳动之异致性为前提,反应了人力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要素的稀缺性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关系。 作为一种长期存续的一种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是非常关键的。而一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投资,就会产生持续的收益,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在长时间对投资者的收益提高做出贡献。因此与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起来,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对人本身的投资”,对于还未步入社会,缺乏其他资源的大学生来说,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最可取的投资方式。 “少年强则国强”,从宏观上来说,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当代大学生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作为大学生,如何合理地做好大学的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状 首先,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作为同龄人之中的高知识群体,理应更有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尽人意。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远。“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使得家长和孩子们对大学毕业后的生活与职业心理预期太高,从而不能把自己准确的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或者建设者的位置,进而阻碍了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学年论文 (经管学院双学位) 题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综述 院( 系 )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O一二年五月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 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文章主要从社会、高校,用人单位 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 本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使其自身更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为求职之路增加砝码,扮演好自己的 职场角色,使其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更高效地转 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自 我价值。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难就业现状就业理 念择业观 1.引言 2012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首先是领导人换届将会迎来权利的交接,其次是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可能又将来临了。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07年大学毕业生495万,就业率75%;08年大学毕业生560万,就业率70%;09年大学毕业生610万,到目前为止就业率40%。更有,大学生毕业生平均就业起薪逐年下降[1]。 数据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不是新鲜话题,且一年难过一年。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以及教学目标与企业人才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网上大多数人表示:明年的就业形势会更加的严峻!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买方市场性质进一步加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学生后面是一个家庭,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间接地也解决了一个家庭的问题。 站在经济市场准则的角度,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物价下跌,需求量小;而市场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需求量大。相较而言,把大学生比作商品,流通在人才市场上而言,如今的社会,正是处于供过于求得时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日益满足之时,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全民素质普遍被要求提高,必然导致高校扩招。从反面来讲,高校扩招可以反映我国现代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精神需求已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也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而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讲,总处于滞后的情况。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想到我们高校的一些典型的专业设置,比如地理、历史方面的冷门学科,对于学生在今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对于一些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专业设置,在实际操作能力上面也没有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属于不成熟的学科。同样也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市场劳动者。 再者,普遍的大学生都是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学生状态,已经习惯以往的优越环境很难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另外,对于市场可以提供的基层岗位,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克服不了心里落差,无法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更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首先,高校扩招,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长远发展来看,高校统招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可以避免在大学生求职的队伍中挤个头破血流,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学业上有更高的造诣,比如继续读硕士。其次,高校需要多考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设定与市场可以接轨的专业和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努力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只关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问题,所谓是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科技和社会EduSciSocioBlog 古代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对日本熟语的影响- -| 回首页 | 2005年索引 | - -能力本位训练中的课程 目标与教学过程简析 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发展 潘发勤 (山东理工大学教育系淄博255012) (原载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其他媒体转载光明网-光明观察中国经济网 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主要代表是人力资本理论,它起源 于为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所作的努力和美苏科技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其主 要概念有教育收益法、相关方法、余数方法及人力和教育需求预测法。虽然 人力资本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少人的批判,但它的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的核心思想曾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并将在全球知识经济 背景下继续产生影响。由于知识资本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内在因素,高等教育也正在经历第二次革命,即高校如何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学术资本来 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社会;知识资本;发展中国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和论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代表就是人力资本理论,它是 西方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和近代经济学家马歇尔等都认为,在各种资本投资中,对人本身的 投资是最有价值的。舒尔茨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就职 演说《人力资本投资》,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引 发的人力投资革命对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力投资革命的起源 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西方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人力资源及其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大学生就业难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论文大学生就业难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全文如下: 摘要:当下,大学生的教育投资是否有价值可言,职业教育是否胜过大学教育,家庭教育投资又当何去何从?本文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下,以家长投资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资助孩子上大学看成是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通过问卷设计,以实证分析来清楚的展示家长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就业难是否影响了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0 引言 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大学生数量的剧增打破了原有的“物以稀为贵”局面,就业难成为时代焦点,“脑体倒挂”现象随处可见,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对等,于此同时,职业教育迅速崛起,白领不如蓝领,上大学不如当技工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主要表现在家长资助孩子上大学,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当家长认为教育投资会带来预期收益的时候,家长才会资助孩子上大学。而大学生就业难会影响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起,教育问题成了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话题。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不但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关系着国家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而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对于个体投资者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要以就业为表现依据。现今,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意味着损失了投资收益。因而,要将我国国情下的就业环境和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收益两者合二为一,透过就业困境研究个体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以此对大环境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1 实证研究设计 1.1 研究假设 家庭投资意愿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预期收益,本文从家长对教育的投资情况出发,通过家长对不同阶段孩子上学的支持程度来作为家长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家庭在“就业难”责任应由谁承担的问题中,由于信念影响行为,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不同影响了投资意愿。由此,我们假设以下几点: 假设1:个人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强。 假设2:社会责任意识越高,投资意愿越弱。 假设3:学费与人力资本投资呈负相关。 假设4:专业认可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呈正相关。 假设5:学校认可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呈正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