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 ) ) 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

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

提要: 自2 0 世纪80 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 文化转向0 以来, 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几乎被所有翻译

理论研究者奉为/ 圣经0 。本雅明究竟在5译者的任务6 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 他又是基于怎样的/ 形

而上0 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 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 贝尔曼( An t oi n e Berman ) 所著的5 翻译的时

代6 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5 翻译的时代6 所提供的理论视域, 指出本雅

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 颠覆0 , 并试图对5 译者的任务6 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

所澄清。

关键词: 本雅明, 5 译者的任务6 , 贝尔曼, 5 翻译的时代6 , 翻译的本质

引言

在5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6中, 伊格

尔顿一开始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 过去二十年的一

大显著标志乃是逐渐发现了沃尔特#本雅明, 其实

这并不令人惊诧。0( 伊格尔顿, 200 5: 3) 此话不错,

因为伊格尔顿的著作成书在198 1 年, 的确是解构

主义的大师和/ 后主0 们对本雅明顶礼膜拜的时

候。

兴于20 世纪50、60 年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研

究在经历了一段语言学途径的艰难历程之后, 也

在80 年代和哲学、文学批评一起发现了本雅明

) ) ) 当然是因为本雅明那一篇自80 年代起几乎

就被奉为经典的5译者的任务6。我们在5译者的

任务6几乎可以找到翻译理论研究自80 年代起热

衷的所有语汇: 差异、欲求、碎片,作为本雅明译

波德莱尔5恶之花6的序言, 发表于1923 年的5译

者的任务6篇幅不长, 但晦涩难懂到让诸多大师们

无法放弃的程度: 这其中包括德里达、保罗# 德曼、

雅各布斯, 也包括为本文提供理解本雅明的理论

视域的安托万#贝尔曼( A nto i n e Be r man) 。

我们当然可以问, 在距离5译者的任务6初次

发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 ) ) 即便是距重新

/ 发现0 本雅明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 ) ) 我

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对5译者的任务6发生那么大的

兴趣? 甚至还要将它放在贝尔曼的视域中提出讨

论?

如果说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在进入21 世纪

以后也毫不犹豫地以谈论/ 差异0 、/ 欲求0 、/ 碎片0

为乐趣, 我们可能) ) ) 鉴于本雅明在中国的研究

少之又少) ) ) 从来没有真正/ 读0 过本雅明, 读过

5译者的任务6。在这样的前提下, 引用本雅明, 包

括使用他所奠定的语汇就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一、在/ 翻译的时代0 重读5 译者的任务6

1984 年至1988 年间, 受到德里达的邀请, 贝

尔曼在法国国际哲学院主持翻译的一系列讲座课

程。在五年的时间里, 贝尔曼分别就/ 翻译中的直

译概念0 、/ 翻译, 母语和外语0 、/ 哲学和翻译( 沃尔

特#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的评述0 、/ 翻译的缺

憾0 、/ 法国翻译历史0 、/ 翻译的巴别塔: 专业翻译

与文学翻译0 及/ 约翰#丹纳及弗里德里希#荷尔德

林的翻译评论0 七个主题( Be r man, 20 08: 9 ) 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

5翻译的时代6正是其中第三个主题的系列讲

座。贝尔曼去世之前, 虽有整理出版的愿望, 但最

终未能付诸实施。2 008 年, 贝尔曼的妻子, 西班

牙语翻译家伊莎贝尔# 贝尔曼根据他的讲稿以及

学生的录音整理并且出版了这本5翻译的时代6。

虽然距离作者的原初语境已有近二十年, 然而, 它

依然是我们迄今为止, 对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最为全面、深入的解读。这绝非偶然, 就像本雅明

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提到的那样, 能否找到/ 胜任

的译者0 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问题, 而贝尔曼或许

就是这个/ 胜任的译者0, 或者说一个胜任的/ 评述

者0

1

。因为就5 翻译的时代6而言, 得出5译者的

任务6的一个新译本显然不是贝尔曼的目的所在。

# 89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1在5翻译的时代6 中, 贝尔曼强调了/ 评述0 ( c o mmen t a i re ) 与/ 批评0 ( cri t i que) 的不同, 在他看来, 评述和翻译一样,

针对的是语言, 旨在/ 阐发思考0 , 这正是5翻译的时代6 运用/ 评述0 的方式的原因。

5翻译的时代6分为/ 十稿0 , 与一般的著述不

同( 因而也没有分成/ 十章0 ) 。/ 十稿0 不是围绕单

独的/ 主题0 进行的, 除了第一稿之外

1

, 完全顺着

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的行文节奏。因而, 在贝尔

曼的翻译著述中, 5翻译的时代6 显得比较特殊。

它既是关于5译者的任务6 的/ 评述0 , 同时也是关

于5译者的任务6的法译本的评述

o

。/ 评述0 是从

第二稿开始的, 在5译者的任务6的基础上逐段进

行: 逐段列出的原文, 法译( 基本上都是贝尔曼自

己的翻译) , 原文所阐发的思考, 同时经常伴有/ 离

题0 ( 这也是贝尔曼认为的, 本雅明的写作特征之一) 的评述和针对已有的法译本( 法国著名的德语

译家G a nd i lla c 的译本) 的评述。这是属于译者的特殊评述方式, 似乎正好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 5圣

经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

( 陈永国编, 200 5: 12 ) 。

我们都知道安托万#贝尔曼是当代法国重要

的哲学家和翻译家

?

。因为英年早逝, 他大多数

关于翻译的思考成文在20 世纪的80 年代。年代的问题也很重要, 因为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那样, 原

文本是否到达它的/ 荣光0 ( l a gloi r e) 闪现的时刻同样是可译性的先决条件。而 2 0 世纪80 年代在重新发现本雅明的同时, 也是贝尔曼所谓的/ 翻译

的时代0 。实际上, 这两个时代的重合并非偶然,

满心欢喜挖掘出本雅明的欧洲学者们几乎都身兼

/ 哲学家0与/ 翻译家0 ( 或翻译理论家) 的身份, 认同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做出的判断: 翻译

应当, 同时也只能和哲学相提并论。本雅明认为,

/ 没有哲学的缪斯, 也没有翻译的缪斯0 ( 陈永国编, 2 005: 8) , 因为哲学和翻译一样, 都是奔着/ 解

决0 ) ) ) 亦即德语中的/ 任务0 所隐含的涵义) ) ) 去的。现在倒回头去看, 我们不会怀疑, 在80 年代, 翻译的问题以及翻译所带来的语言哲学的问

题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个重要位置理所

当然的不再仅限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现代诗歌

领域, 它进入了) ) ) 当然是以隐蔽的方式) ) ) / 现代哲学、人种学和精神分析领域0 ( Ber ma n , 2008: 149) 。我们就此到达了一个/ 翻译的时代0 。

而贝尔曼对于本雅明的关注和亲近, 除了因

为/ 翻译的时代0 的到来, 亦可追寻到本雅明本人的背景: 他所秉承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和他所处

的哲学语境。一方面, 在近代的欧洲文化史上, 恐

怕没有一个时期像德国的浪漫主义时期那般重视

翻译。另一方面, 20 世纪上半叶亦是语言问题全

面进驻哲学的时期。在这一点上, 本雅明与其最

大的竞争对手海德格尔完全一致: 亦即相信语言

关乎本质, 是世界本真的居所。5译者的任务6是

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前提之上的。与海德格尔不同

的只是, 本雅明实现了浪漫主义和语言哲学的完

美结合。虽然作为哲学家的本雅明在研究领域和

方法论上似乎千变万化, 但真正感兴趣的始终只

是与存在本质相关的问题。在5译者的任务6里,

本雅明并不是在陈述自己的翻译实践, 甚至, 贝尔

曼指出, 作为波德莱尔的译者, 本雅明从不避讳自

己的失败。这并不致命, 因为早在德国浪漫主义

时期, 诗人们对于翻译的关注, 就已经超出了文本

之外。如果说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贝尔曼在5/ 异0

的考验6

?

中以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翻译为研究

对象所探讨的诸多翻译问题, 那么, 我们就不会对

他在他所认为的/ 翻译的时代0 里, 以5 译者的任

务6为研究对象, 继续深入他在5 / 异0 的考验6中的

思考感到奇怪。

在贝尔曼看来, 5译者的任务6 是/ 不可简述

的0 , 因而他采取了与翻译极为相似的/ 评述0 方

式, 而不是/ 批评0 , 这就决定了5翻译的时代6同样

也具有/ 不可简述0 的本质, 这为我们的工作造成

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尝试着围绕本雅明

对于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最大的颠覆, 理出贝尔曼

在评述他时的基本逻辑。

二、颠覆一: 翻译不是为了/ 不懂原文的读者0

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是从将翻译

# 90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1

o

?

?

?国内通用的译名为5 异域的考验6 , 我们觉得/ 异域0 有可能引起歧义, 所以还是主张用5/ 异0 的考验6。

Ant o i ne Berman( 19 42 - 19 91) ,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德语、西班牙语翻译家之一。出于对他本人观点的认同和尊

重, 我们在此不想冠以/ 翻译理论家0 的名号, 虽然贝尔曼留下了大量关于翻译的思考, 但是在翻译的领域中, 他本人并不

十分赞成使用/ 理论0 与/ 实践0 的字样, 认为更多是/ 思考0 与/ 经验0 , 彼此之间环环相扣。

有趣的是, 贝尔曼似乎是/ 隔行对照版本0 翻译最有力的饯行者, 他同样用对照的方式译有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翻

译家施莱格尔关于翻译的论述5论不同的翻译方法6 。

这里同样不是批评, 而是针对部分翻译文字所作出的/ 评述0 。

在5翻译的时代6 的第一稿中, 贝尔曼确立了本雅明的身份、他的语言观以及他的写作特点。作为本雅明的译

者, 贝尔曼认为, 不了解本雅明所处的环境, 就无法真正理解5 译者的任务6 。/ 去交流化0 开始的。5译者的任务6开篇上来第一

句话是: / 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艺术形式

时, 对接受者的考虑从来都不证明是有效的0 ( 陈

永国编, 2 005: 3 ) 。

表面上, 似乎是本雅明将翻译归在了/ 艺术0

的范围内, 但其实并非如此, 本雅明的第一句话更

倾向于谈论什么是/ 作品0 。这表明了5 译者的任

务6决不是关于翻译的/ 普遍0 理论, 而是被定义在

对于真正的/ 作品0的翻译的范围内。因而贝尔曼

为理解本雅明的思考进行了三个层面、彼此之间

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推定: 一、翻译是/ 作品0 的翻

译; 二、翻译的本质取决于作品的本质; 三、翻译的

本质不是交流。( Ber ma n , 200 8: 47 ) 在本雅明看

来, 语言的本质不是为了交流( 我们在下文谈及本

雅明/ 纯语言0的概念时会有所涉及) , 作品的本质

也不是承载信息或者/ 文字内容0 , 因而, 受到作品

本质决定的翻译本质自然也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在这点上, 本雅明同样与海德格尔有所接壤,

贝尔曼指出, 海德格尔同样不赞同从/ 审美0 的角

度来定义作品, 认为作品被置于欣赏者的要求之

下, 要历经欣赏者主观经验的改变, 如此一来, 作

品就会沦落为/ 物0。进一步说, 伟大的作品都是

摆脱了/ 信息0和/ 内容0 的作品, 是在语言上趋于

/ 自我完善0 的作品。历来伟大的诗人都可以证明

这一点。

如果作品本身不传达任何信息, / 什么内容也

没有0 , 以作品为作用对象的翻译又如何传达信息

呢? 跳出审美的范畴来定义/ 作品0 的翻译, 这是

本雅明在他的语言观下对翻译本质进行重新定义

的基本前提。正如语言是存在的/ 居所0 一般, 翻

译这种语言行为同样也是/ 交流的场所, 但不是交

流本身0 ( Be r man, 2 008: 23) 。

因而本雅明问道: 翻译的价值是建立在不懂

原文的读者之上吗?

1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本雅明写下了这篇

5译者的任务6。译者另有/ 任务0 , 或者说, 翻译另

有/ 任务0 。本雅明指出, 德语的/ 任务0 ( a u fga b e )

在普遍意义之外, 在浪漫主义时期更接近于/ 解

决0 。/ 任务0 总是面临事物亟待解决的状态, 在逻

辑、化学或音乐的层面都是如此。在人文科学的

领域, 涉及解决的有四个领域: 哲学、诗歌、文学批

评和翻译。

翻译是奔着/ 解决0 去的, 本雅明鉴于各国语

言中( 英语的t r a nslation, 法语的t r aduction, 汉语

的/ 翻译0 ) / 翻译0 这个词的模糊不清) ) ) 因为翻

译既可以指行为本身, 也可以指行为的结果) ) )

将/ 翻译0 替换成了/ 译者0 。译者有解决什么的

/ 任务0 , 他是负有责任的主体。这自然也是贝尔

曼别无选择地将本雅明作为切入点的原因。因为

仅仅是/ 译者的任务0 这个标题已经就奠定了贝尔

曼的基本翻译观: 翻译应该是/ 解析性0 的, / 伦理

的0 , / 历史的0 , 正好与传统翻译观中/ 民族中心主

义的0 与/ 超文本0 的翻译相对

o

为了不懂出发语的读者, 在贝尔曼看来, 这恰

恰是民族中心主义翻译的起源。贝尔曼这样定义

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 / 将一切化为目的语的文

化, 按照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和价值, 将位于目的语

文化之外的-异. 视作是否定性的, 或者说认为

-异. 只有在作为附属、调整, 以增加目的语文化的

丰富性才是好的。0( Be r man, 1999 : 29)

在转入/ 译者0 真正的/ 任务0 之前, 贝尔曼先

为本雅明做了个铺垫, 他提到了目前世界上被广

泛使用的语言都是历经/ 翻译0 的语言。同时还举

出欧洲在16 、17 世纪时有很多通晓多种语言的作

家通过翻译来/ 锻造0 自己作品的特例。在这些作

家看来, 只有借助作品中的/ 变量0 , 作品才能臻于

完满。

而这些/ 变量0 必然是语言的。所以, 翻译是

为读得懂原文的人进行的, 正是在原作与译文之

间的来往中, 我们与外国作品之间的关系得到了

充分的实现。而如此一来, 翻译的目的性在于语

言也将是本雅明必然的结论。

三、颠覆二: / 可译性0 是由原作决定的

对于文学翻译( 包括本雅明所匡定的/ 伟大作

品的翻译) 来说, 其实基本问题说到底只有两个,

一个在语言哲学的层面, 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

问题, 另一个则在翻译实践的层面, 牵涉到翻译的

立场( 而不是方法) , 即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前者

牵涉到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后者牵涉到译者与译

# 91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1

o可参见An t oi n e B e rman , L a t raduct i on e t l a l e t t er ou l . aub e r ge du l o i nt ai n , S eui l , 1 999 。

U ne t radu c t i on vaut - el l e p our l es l ect e u rs qu i ne c o mp renn e n t pas l . ori g i nal ? 此

处中文根据贝尔曼的重译译出, 在

5 翻译的时代

6 里, 贝尔曼也谈到了G a n di l l ac 的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够准确。陈永国的译文将这句话译为: 翻译是有意

为不懂原文的读者而作的吗? 因此对照贝尔曼的法译, 在此做出一定的调整。

作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关于翻译的论述, 本雅明

对两个层面都有所回答, 并且回答同样是颠覆性

的。在/ 可译性0 的问题上, 本雅明的判断是: / 可

译性( 就) 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本质特征0( 陈永

国编, 200 5: 4) 。

很显然, 在本雅明看来, 所谓的/ 可译性0 不取

决于翻译本身, 也不取决于两种语言文化系统是

否有/ 对应0 关系, 它不意味着在语言层面被翻译

的可能性) ) ) 贝尔曼说, 语言层面被翻译的可能

性只是原作本身所具有的可译性的结果) ) ) 它提

出的问题是双重的: / 问题可能意味着: 原作在它

的读者整体中, 是否能找到胜任的译者? 或者, 更

确切的是: 从其本质而言, 它( 原作) 是否接受翻译

) ) ) 与这种形式的含义相吻合) ) ) 是否欲求翻

译?0

1

可译性的法则被包含在原作之中, 而且只

属于/ 某些作品0 。是某些作品在一定的时刻要求

翻译, 呼唤翻译, / 欲求0翻译) ) ) 如果我们用这个

影响了一代后殖民翻译理论家的语汇。

我们有可能会产生疑问, 作为既成事实的作

品, 它如何能够有所欲求? 贝尔曼在此梳理出来

的本雅明逻辑是: 一、本雅明提出/ 可译性0 由原作

决定的判断, 其前提是: 承认/ 翻译是一种形式0,

所谓的/ 形式0指的是/ 生命有机体0 ; 二、理解原作

与译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

从生命的角度, 而且是从/ 非自然的生命0 亦

即/ 历史的生命0 的角度。也就是说, 是生命历经

成熟、衰老与新的生成的过程。从/ 生命有机体0

的概念去理解, 原作与译作同属于一个整体, 是

/ 关- 联0 的关系。如同父( 母) 子( 女) 关系, 父母

的生命以孩子的方式得以永存, 但孩子完全是另

一个个体, 与原先父母的生命无关

o

, 他的生命将

经历属于自己的成熟、衰老与新的生成的过程。

而且, 在这份亲缘关系中, 相似关系恰恰是非主要

的。甚至, 正是因为原作与翻译之间并不相似, 它

们之间才具有更加亲密的关系, 这是一种自然的

/ 共属0 关系。

好的作品进入成熟的阶段, 就到了翻译的时

刻。这里面包含两点内容: 首先, 对于翻译而言是

否是/ 正确的时刻0是由原文决定的, 就像/ 瓜熟蒂

落0 , 到了一定的时刻, 原文开始/ 欲求0 翻译, 并且

让翻译成为可能. 在这个/ 正确的时刻0 , 翻译变得

可能, 可欲; 其次, 与原文相比较而言, 翻译总是晚

到的, 这是它在时间性上的宿命。所谓糟糕的译

者, 就是没有能够等到/ 正确的时刻0 的译者。并

且, 更甚于此。作品一定要等到一定的时候( 贝尔

曼说, 通常是在作者只作为一个名字存在, 无法对

作品进行任何干扰的时候) , 才会迎来这个/ 正确

的时刻0 。

因此, 本雅明认为, / 可译性0 是一切伟大作品

内在的本质。而看似颇为矛盾, 实则不然的是,

/ 不可译性0 也是一切伟大作品内在的本质。只

是, 如果说/ 可译性0 是通过/ 欲求0 来呈现的, / 不

可译性0 则不是通过/ 不欲0 , 而是通过/ 抵抗0 来呈

现的。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可以回到作品本身与

语言的关系。贝尔曼指出, 作品与其语言之间是

/ 根植0 与/ 偏离0 的关系, 好的作品, 必然是扎根于

其语言之中的, 但同时又与该语言的/ 零度0 ) ) )

如果我们套用罗兰#巴特的语汇) ) ) 产生了/ 偏

离0 。在此基础上, 正是翻译在/ 正确的时刻0 完成

了作品与语言之间的这种关系。但无论是/ 根植0

还是/ 偏离0 , 必然会同时构成/ 欲求0 和/ 抵抗0 。

于是, 传统翻译观中的命题被倒置了: 不是翻

译本身是否可能, 而是作品是否具备/ 可译性0 , 是

否等到了它的/ 正确的时刻0, 产生了翻译的要求。

用生命的观点来说, 不是/ 翻译使得作品来世的生

命或它的-荣光. 成为可能, 而是作品来世的生命

和它的- 荣光. 使得翻译成为可能。0 ( Ber m a n, 2008 : 84)

这就是翻译与原作的关系: 翻译以突然绽放

的方式, 从原作中生成, 它标志着作品具有/ 不可

忘却的0 特性, 翻译就是对这样/ 不可忘却的0 东西

的纪念。但是, 本雅明在谈到/ 可译性0 的问题时,

紧接着说, 翻译是作品/ 持续的生命0 , 是/ 作品的

荣光0 , 这却并不意味着翻译) ) ) 这里是指翻译的

结果) ) ) 对于原作来说意味着什么。再伟大的译

作对于原作而言都不意味着什么, 因为它出现在

不能再对作品有所触动的时刻。一旦得到翻译,

原作会/ 更加灿烂地关闭0 。

四、颠覆三: 直译还是意译, 这是个问题

我们只能够从历史的生命的范畴来理解翻

译, 理解翻译与原作的关系。在承认这个前提的

# 92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1

o贝尔曼用了德里达的一句话来揭示这种父( 母) 子( 女) 关系, 说有一天, 德里达对他说, 孩子就是那个离去的人。

这句话是根据贝尔曼的法语译文译出的, 因与陈永国的译本有较大出入, 故重译。

基础上, 我们就会理解, 因为生命必然受到目的性

的支配, 因此, 翻译也会受到目的性的支配。不是

/ 目的0 和/ 功能0 , / 目的0 和/ 功能0 受到/ 接受0 的

制约, 而/ 目的性0 则是接近于/ 使命0 , 因此, 有了

译者的/ 任务0之说。

接着, 本雅明说, 生命的目的性就只在于其本

质的/ 呈现0 。被视作生命的作品是通过翻译来

/ 呈现0 其本质的。然而, 说到底, 作品本身也是一

种/ 呈现0 , 有一种更为本真的东西藏于作品中。

贝尔曼说, 呈现亦是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语汇之

一。属于历史范畴的生命必然是人类的, 语言的,

因为, 生命的/ 呈现0 , 或者说/ 表达0 是生命进入这

个世界的唯一方式。

只是, 本真究竟是哪个层面的呢? 本雅明在

阐述完生命的问题之后, 就提出了/ 纯语言0 的概

念。这可能是5译者的任务6 中最为核心, 同时也

最让人不解的概念。

我们有必要对本雅明的语言观做一个具体的

阐述) ) ) 这也的确是贝尔曼在5翻译的时代6的第

一稿中就做了的事情。本雅明的/ 纯语言0 概念不

是任何一种/ 自然语言0 , 而是在/ 自然语言0 背后

的东西。而且, 自然语言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但也互相补充, 在互相补充的层面上, 作为/ 上帝

之言0 ) ) ) 亦即/ 真理0 之言的总合, 即本雅明所认

为的/ 纯语言0。贝尔曼在解释本雅明这种/ 形而

上0 的/ 纯0 的概念时, 指出了它的两个来源: 第一

个来源当然是与康德的/ 纯粹理性0 相关的/ 纯0,

是根植于言说的, 是纯粹的/ 形式0 , 属于范畴和句

法。另一个来源是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用/ 纯语

言0 的概念诠释过/ 诗歌语言0 , 意指起源的, 亚当

的语言。

我们可以回溯到巴别塔的神话。在这个神话

中, 是上帝/ 变乱0 了人类的语言, 于是有了现在的

德语、法语、英语和汉语等等。然而在此之前呢?

/ 纯语言0 不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它是人类在语

言变乱之前的语言, 也是本雅明觉得可以通过翻

译迎来的语言。

所以译者的任务是/ 纯语言0 的。接着就有了

本雅明那个让人颇为不解的比喻: / 一件容器的碎

片若要重新拼在一起, 就必须在极小的细节上相

互吻合, 尽管不必互相相像。0 ( 陈永国编, 200 5: 9)

翻译做的是拼接的工作, 努力地将彼此互相补充

( 在极小的细节上相互吻合) , 但却相互排斥( 不必

互相相像) 的自然语言的呈现拼接起来, 并且是以

碎片的方式。因为自然语言之间的/ 亲缘性0 ) ) )

起源意义上的相互补充的特性) ) ) 是/ 纯语言0 存

在的证明。

所以翻译只能是/ 求异0 , 而不是/ 求同0 。两

种语言系统不存在所谓的对应, 这是上帝变乱人

类语言的目的所在。正是通过自然语言之间的差

异, / 纯语言0 才得以建立。而翻译也正是要通过

自然语言的/ 差异0 来建立/ 纯语言0 。只是, 翻译

是以碎片的方式来完成这种作品) ) ) 依然是能够

称得上作品的作品) ) ) 接近一种/ 更崇高、更宏

阔0 的语言的努力。但是本雅明认为, 作品在翻译

中达到/ 纯语言0 只能是转瞬即逝的, 碎片性的, 它

无法将原作/ 保持0在/ 纯语言0 的状态中。因而翻

译从来都不是最终的, 彻底的完成。

当本雅明赋予/ 纯语言0一种摆脱意义的/ 空0

的状态, 当他接着赋予翻译这样一种类似于/ 宗教

性0

1

的使命, 我们也能够理解他对于直译和意

译的态度了。他的判断是: / 以直译为使命的-忠

实. 意味着, 作品表达了对于语言互补关系的强烈

怀念0

o

。直译和意译) ) ) 假如我们姑且将/ 意义

的重建0 简称为/ 意译0 ) ) ) 从来都是翻译的立场,

而不是翻译的方法。所以, 对于本雅明而言, 也不

存在是在/ 直译0 与/ 意译0 中有所选择的问题, 因

为/ 翻译是-意义. 同时以次要和真实的方式出现

在人类- 语言居所. 中的唯一场域0 ( Ber m a n, 2008 : 177 ) 。

从立场的角度而言, 与/ 纯语言0 的任务相对

的是/ 意义的重建0。在这一点上, 本雅明的颠覆

是明确的, 意义的重建是翻译必须抛弃, 并且不得

不抛弃的东西。因为作品的翻译应当瞄准文字

) ) ) 亦即本雅明所说的语言; 因为上帝将亚当的

语言变乱成不同的自然语言的唯一切入方式是文

字; 也因为文字与/ 文字内容0 ( 即意义) 的关系在

原作中和在翻译中是不同的。

我们有了本雅明第二个需要解释的比喻: / 内

容和语言在原文中构成了一种统一性, 如一个水

果与其外皮, 而译文的语言则像宽松的皇袍围包

着内容, 给人一种压抑和陌生的感觉0 。( 陈永国

# 93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1

o此处根据贝尔曼的法译译出。

贝尔曼指出, 所谓的/ 宗教性0 是广义的, 指的是所有揭示人与世界整体之间关系的文本。

编, 2 005: 7)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原作属于出发语

的语言中心, 而翻译则不是这样, 翻译位于目的语

的语言/ 森林高地0 边缘, 它需要窥得出发语和目

的语的全貌, 因此, 它不可能以形式和内容的高度

统一的方式呈现/ 语言整体0 , 它只可能让/ 真理的

语言0 透过出发语和目的语的交会在瞬间得到闪

现。

因此, 翻译的/ 任务0 也解释了为什么原作的

命运是被翻译, 而译作) ) ) 包括最伟大的译作

) ) ) 的命运只能是被其他译作替代。贝尔曼认

为, 在原作中, 正因为文字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出

发语语言的成熟与更新就是作品自身的成熟与更

新。而译作则不然, 译作中的词语是没有/ 根0

1

的, 也不必然承载其未来, 它是语言暂时的/ 妥

协0 , 因而, 目的语语言的增长与更新是在译作之

外的, 从语言的角度而言, 目的语语言将译作留在

了它生成的那个时刻。

很显然, / 不朽0 ) ) ) 语言的成熟与更新与作

品的成熟与更新同步是/ 不朽0 的前提) ) ) 不是译

作的命运, 也不能成为译作的追求目标。因为翻

译所应当承担的, 是对具有象征意义的/ 皇袍0 的

期待。因为翻译是奔着/ 纯语言0 而去的, 并且要

为此付出/ 身体0 的代价, 用牺牲其/ 身体0 , 将之打

发到次要地位的方式来达到生命的呈现。也就是

说, 本雅明认为要付出/ 文字内容0 的代价, 要放弃

所谓/ 意义的重建0 的纠结, 才能够完成其/ 纯语

言0 的使命。这个时候, 翻译就必然是文字层面

的, 因为/ 意义0 的抽象化只能够通过直译来实现。

5译者的任务6在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谈直译

与意译的问题。在本雅明的明确定义中, 翻译的

任务就是将作品及语言从其/ 沉重0 的, / 陌生0 的

意义中) ) ) 正因为移植到了目的语中, 原来的统

一被破坏了, 意义越缩越小, 也越来越陌生) ) ) 释

放出来, 让作品能够以/ 文字的方式存在0 。本雅

明用了很诗意的比喻, 他说译文的语言触及意义

/ 就好比风触及风琴一样0 。( 陈永国编, 2005 : 11)

贝尔曼甚至指出, / 本雅明最为伟大的历史功绩0,

就是/ 宣告了0翻译这种将作品从其意义的重负中

释放出来的/ 权力0( Be r man, 2008: 177) 。

与传统翻译观不同的是, 本雅明认为真正的

翻译应当是/ 半透明0

o

的, 它不遮挡原文的光,

但是必须作为翻译而存在。我们的确能够回想起

传统翻译观在强调翻译的/ 透明性0 时包含着怎样

的悖论。透明只是译者的隐身, 而不是译作的隐

身, 我们能够设想, 一部堪称/ 漂亮的目的语作品0

的译作会/ 不遮挡原文的光0吗?

如果理解到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立场问题,

我们也就不会惊诧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这样收

尾: / 在某种程度上, 一切伟大的文本都包括字里

行间的潜在译文, 这对5 圣经6著述尤其真实。5圣

经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 陈永国编, 20 05: 12 ) 而在本雅明看来, 毫无疑问,

5圣经6这部在我们的认知中就已然是翻译版本的

作品, 如果它有有据可查的原文本, 应该算作最接

近/ 真理之言0 的作品了吧。

于是, 在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上, 也让我们回到

5 新约# 约翰福音

6 中起始的那句话: 太初有道。/ 道0, 是英文中的w or d, 是法文中的mot , 是汉语

中的/ 词0 ) ) ) 或许, 同时也是翻译之/ 道0 吧。

结语

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一向被当作/ 天书0,

然而又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无法绕过的/ 圣经0。

在陈永国主编并主持翻译的5翻译与后现代性6一

书中,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 5译者的任务6也赫然被

列在第一篇的位置。

然而对于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我们究竟

读懂了多少? 本雅明本身并没有创立一个有关翻

译的/ 理论体系0 , 再加上他自身的写作特点) ) )

贝尔曼很形象地将他的写作比喻为/ 只见上半身0

的写作, 亦即也是不完整的, 碎片性的呈现) ) )

5译者的任务6在突然被哲学家们/ 重新发现0, 并

且在自身的理论语境中加以延伸之后, 反而加深

了5译者的任务6被误解的可能性。是在这种前提

下, 我们认为, 以贝尔曼的5翻译的时代6为基础,

对5译者的任务6所处的语境) ) ) 时代的和本雅明

的) ) ) 做出解读相当必要, 也是在目前国内对本

雅明研究较少的状况下, 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甚至我们不再畏惧/ 双重主题0 的危险, 因为我们

在这里评述的, 是贝尔曼评述的/ 本雅明0 。

# 94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1

o陈永国在译文中译为/ 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0 , 根据贝尔曼的法译及解释, 可能在此处应当译为/ 半透明0 更为合

适, 在法文中, 贝尔曼区分了/ t ran sparen t 0 和/ t r a n sl u ci de 0 两个词。

我们倒是可以试想, 也许译作中的词语一旦/ 根植0 予目的语中, 就成了它的历史的开端, 它可能成为/ 根0 本身,

但也可能遭到目的语的彻底抛弃。

我们现在不再怀疑, 5译者的任务6 只关乎翻

译的本质。而翻译的本质亦由作品的本质, 语言

的本质决定。是在这个前提下, 本雅明对/ 可译

性0 、/ 直译与意译0这两个翻译有史以来最基本的

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同时, 本雅明的判断不涉

及在/ 真正的作品0之外的翻译, 也就是说, 甚至不

涉及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翻译, 尤其是在这样

一个信息化了的、媒体的时代。如果5 译者的任

务6有/ 任务0 , 它是直指语言哲学的。

作为本雅明的译者, 贝尔曼可能是最亲近本

雅明思想的人之一。但是贝尔曼的研究对象长期

只集中在翻译的领域。贝尔曼对本雅明的解读本

身也有两个特点: 一是文体上与本雅明极其相似,

都会不停地/ 离题0 , 就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

/ 离题0 的点到即止进行了大量客观的阐释和评

论; 二是解读同样是在词语的层面进行的, 这和其

他语言哲学家( 如德里达和保罗#德曼) 对于5译者

的任务6的解读就有了天壤之别, 因为这些哲学家

只提取了5译者的任务6 中于他们较为有用的/ 意

义0 。我们可以理解, 贝尔曼一直强调翻译和/ 评

述0 更是与思考相对应和补充的/ 经验0 而非与/ 理

论0 相对立的/ 实践0 的用意所在。

我们知道, 就自己的翻译思想上来说, 贝尔曼

远远没有停留在本雅明的/ 任务0 上, 虽然他在翻

译的基本问题上与本雅明的观点是一致的。在

5 翻译的时代

6 最后部分, 贝尔曼同样超出本雅明

之外, 提到了/ 纯语言0 的/ 口语性0 问题, 认为, 在

/ 纯语言0 层面的翻译的运动, 是向着语言的起源

方面所做的运动。而语言在其起源状态, 离后来

的/ 书写中心主义0以及/ 逻各斯至上0 都很远。本

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没有敢涉足的判断, 贝尔

曼在最后一稿中匆匆谈及, 但这一次, 他点到即

止。我们应该将这个问题留待后人吗?

参考文献

Berma n, A . 1 98 4. L . ? p re u v e d e l . ? t r ang er , C ul t u re et

t r ad uc t i on d a ns l . A l l e mag ne r oman t i q ue , H er de r ,

Goet h e , S chel eg el , N ov a l i s , H u mb ol d t , S h l ei e r mache r ,

Hê l d er l i n . P ar i s : G a l l i mard.

Berma n , A . 19 92 . P our u ne cr i t i q ue d es t r ad u ct i onsl John

Don ne . P ar i s : G a l l i mard.

Berma n , A. 1 99 9. L a t rad u ct i on et l a l et t r e o u l . au b e rg e

d u l oi nt ai n . P a ri s : S

e u i l .

Berma n , A. 2 00 8. L . ?g e d e l a t r ad uc t i on , 5 L a t ?c he d u

t r ad uc t e ur 6 d e W ar t e r B enj ami n , u n c ommen t ai re .

Pari s: Presses U n i versi t ai r e s d e Vi n c en nes.

陈永国主编, 2 00 5, 5 翻译与后现代性6 ( 译文集) , 北京: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伊格尔顿, 20 05 , 5 沃尔特# 本雅明: 或走向革命批评6 , 郭

国良、陆汉臻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 通讯地址: 2002 41 上海市东川路500 号华东师

范大学外语学院)

From the Ag e o f Tra nslat i o n to the Ag e o f Direc t T ran s la tion

) ) ) Wal t e r Be n j amin i n t he light of An toine Ber ma n

Y U AN Xia oyi

Ab st r ac t : S i n c e t he / Cultu r a l T ur n 0 , in t he 1 980s, in t r a n sl at i on st udie s, / T he T a s k of t he

T r a nslator 0 by Benja m i n h a s bee n looked up t o a s if it w e r e t he Bible of t h a t pa r t i cula r a ca demic fie ld b y

a lmo s t a ll schola r s t her ei n . F r ench ph il osopher a n d t r a nslator A n toine Be r man. s T h e A ge o f T r ans la tion . s

i n ve st i gat i on of Benja m i n . s v i e w s of t r ansla t io n is t hor ough , sign i f i ca nt and de ep - goi n g and c a st s a n e w

th e or e t i ca l light , in w h i ch th i s pape r e x po ses Benja m i n . s th r ee ma jor d i st ur bing mome n ts wh ic h a r e

po w er ful enough t o subver t t he t r a dit i onal vie ws of t r a ns l ation. I n a t tempt i n g t o a nsw er que st i on s suc h a s:

i n w h i c h w a y does th a t a r t ic l e of Be n j ami n . s a pp r oac h th e e ssenc e of t r a ns l ation? a n d w hat lingu i st i c

me t a ph ysic s dr ive s su c h a n a pp r oac h? , t he pa per e x pounds on i ssues inc lud i ng th e esse nce of tr a n sla t i on,

tr ansla t a bili t y, a n d d i r e ct t r a n sl at i on, ba sed on Be n j amin. s th i n k i n g a bou t t hem a s i s r e vea le d in t he

/ divi n e text . 0

K ey wor d s: Walte r Be n ja min, / T he T a sk of th e T r a nslator 0 , A ntoine Be r man, T he Ag e of

T r a nslation, e sse n c e of tr a n sla t i on

# 95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1 期

4英语翻译技巧-直、音、意译

英语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 这里所讲翻译方法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对比,分析其异同,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英、汉语结构有相同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全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特别要注意是:“直译”不等于“死译”,“意译”也不等于“乱译”。试比较: 1、直译与死译 原文结构与汉语结构是一致,照译即可。但如果原文结构与汉语不一致,仍然采取直译方法,就成“死译”了。如: ①、In some automated plants electronic computers control the entire production line. 在某些自动化工厂,电子计算机控制整个生产线。(直译) ②、The earth acts like a big magnet.地球作用着像一块大磁铁。(死译) ③、Manganese has the same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steel as silicon. 锰有同样影响在强度上像硅。(死译) 例②、例③既不忠实原意,又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因此,必须运用“词类转换”广成分转换”、“词(语)序调整”等手段使译文通顺。例②、例③应分别译为:“地球作用像一块大磁铁。”…“锰像硅一样会影响钢强度。” 2、意译和乱译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运用相应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用规范汉语加以表达,这才真正做到“意译”。翻译实践证明,大量英语句子汉译都要采取“意译法”。 如果把“意译”理解为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可以不分析原文结构,只看词面意义,自己编造句子,势必造成“乱译”。如: It is easy to compress a gas,it is just a matter of reduc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molecules. Like a liquid a gas has no shape,but unlike a liquid it will expand and fill any container it is put in.气体是很容易压缩,这正是压缩分子之间距离根据。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气体膨胀时会充满任何盛放它容器。(乱译) 例句中“乱译”是由主观臆想(不正确选择词义、任意转换成分)造成。在这里,将matter译成“根据”在物理学上是讲不通,因为“压缩气体也就是减少分子之间距离”,两者是一回事。matter应作“事情”、“问题”解。 将will expand任意转换为时间状语,致使不符合原义。will expand and fill应译为“会扩张并充满”。综上所述,原译文可改为“气体很容易压缩,那只不过是缩小分子之间距离而已。气体和液体一样没有形状,但又不同于液体,因为气体会扩张并充满任何盛放它容器。” 就翻译方法而论,总来说,就是“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又可细分为“照译”、“词义引伸”、“成分转换”、“句转成分”等译法。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直译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据估算,大约70%的句子要用直译方法来处理,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由此可见直译法之重要。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闯红灯,进入误区,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至少有五大误区,明确这些误区,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就可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直译与意译补充例子(课件有关内容)

例:This girl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直译:她离家很远,什么都要靠自己,没有亲人和朋友来帮助她。 意译: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 例句: I talked to him with brutal frankness. (1)我同他谈话用粗暴的坦率。(逐词翻译) (2)我同他谈话时,使用了令人不快的真诚的语言。(直译) (3)我对他讲的话,虽然逆耳,却是忠言。(意译) 2. His irritation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silent beauty of the night. (1)他的烦恼不能承受夜晚宁静的美丽。(逐词翻译) (2)他的烦恼经不起这宁静的良宵美景的感染。(直译) (3)面对这宁静的良宵美景,他的烦恼不禁涣然冰释了。(意译) 汉译英: 感:sense 责任感,安全感,自卑感,优越感,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 A sense of safety, A sense of inferiority, A sense of superiority, 节奏感,正义感,羞耻感,幽默感, A sense of rhythm /'rie?m/ , A sense of justice, A sense of shame, A sense of humor, 无助感,方向感,紧迫感, A sense of hopelessness, A sense of direction, A sense of urgency 2. When should we depend on 直译法? (1)Common civilization core, 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 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hot girl, spicy girl 辣妹 hot-selling books 热销书/畅销书 black market 黑市 pillar industry 支柱产业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例如: 1)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2)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 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 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展外交政策上合作。 3) In the court action, Alain sprang his trump[tr?mp] (王牌) card by calling a surprise witness. 在法庭诉讼中,阿兰突然打出了他的王牌——请出一位意想不到的证人。(杀手锏) 4)In wine there is truth. 酒后吐真言。 to show one’s cards

商务英语翻译练习 - 直译与意译

Translation exercises A.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I’ve read your articles and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er man. 2.The ship turned just in time, narrowly missing the immense wall of ice which rose over 100 feet out of water beside her. 3.To appease their thirst its readers drank deeper than before, until they were seized with a kind of delirium. 4.For White, to disclose his long-held privacy means to strike the heel of Achilles. 5.In the court action, Alain sprang his trump card by calling a surprise witness. 6.Jefferson believed that the Baghdad Pact had already been reduced to less than a shadow. 7.We in Zambia would like to build a color-blind society where all can have equal opportunities. 8.Every time Robert visits me, one of my books disappears. I’m beginning to smell a rat. 9.We are very sorry to disappoint you, but hope you will understand that stock offers are a touch-and-go kind of things. 10. What sort of force does the sun exert on the planets which causes the planets to move according to the laws which Kepler has discovered. B.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into Chinese In 1776, Adam Smith, a Scottish economist, wrote the wealth of Nations, a book that has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Ame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 Like many other thinkers, Smith believed that in a capitalist system people are naturally selfish and are moved to engage in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in order to gain wealth and power. Smith’s originality was to argue that such activity is beneficial because it leads to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sharpens competition. As a result, goods circulate more widely and at lower prices, jobs are created, and wealth is spread. Though people may act from the narrow desire to enrich themselves, Smith argued, “an invisible hand” guides them to enrich and improve all of society. And yet, Americ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took a toll on working men and women. Factory owners often required them to put in long hours of low wages, provided them with unsafe and unhealthy workplaces, and hired the children of poor families. There was discrimination in hiri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members of some immigrant groups were rejected or forced to work under highly unfavorable conditions.

汉译英短文翻译精选

汉译英短文翻译 1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人加速阶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今天的城乡建设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耗资之巨、涉及面之广、尺度之大等已远非生产力低下时期所能及,建筑已成为一种重大的经济活动。(102字) 难点注释: 1)城市化urbanization 2)加速阶段an accelerating phase 3)错综复杂的问题some complicated problems 4)远非?一所能及surpass 5)重大的经济活动a major economic pursuit 2 世界各地有3,600万人染上了艾滋病—这比整个澳大利亚的人口还多。目前,艾滋病是全球第4大死因,而在非洲则是头号罪魁。在非洲,艾滋病使工人丧失工作,使家庭丧失经济来源,使父母丧失孩子。在7个非洲国家中,巧岁至49岁的人口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占到20%以上。(119字) 难点注释: 1)染上艾滋病suffer from AIDS 2)头号罪魁the chief culprit 3)使……丧失deprive of 4)艾滋病病毒感染者people infected with HIV 3 当今中国,对传真机的使用已十分普及,并成为现代重要的通讯终端设备。据一项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市场对传真机的需求量约为200万台,国内产量仅满足了约30%的需求,进口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89字) 难点注释: 1)传真机fax machines 2)通讯终端设备telecommunications terminal equipment 3)占主导地位dominate 4 2000年,美国数码相机的销量达到惊人的510万台,而1999年只有310万台。数码相机的流行其原因非常简单:成像质量好且花费少。此外,使用数码相机还能省去不少麻烦。你不用买胶卷,所有的照片都被存在可反复使用的存储卡上。一按快门,就可以马上在液晶显示屏上观察照片的效果。(124字) 难点注释: 1)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 2)可反复使用的存储卡reusable memo叮cards 3)按快门press the shutter 4)液晶显示屏the LCD screen 5

英语 直译与意译-试讲教案

Good morning,class. In the last period we have learned chapter one-Gener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we have studied two important points: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mpetence of a translator. And I will check you in the next class. As what we have mentioned last perio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wo phases: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理解和表达) Generally speaking, comprehension is of foremost importance, and express i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 of thorough comprehension.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e may find that now and then some words in their usual senses are very difficult to deal with becaus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is case, we have to resort to some special mean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two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ackle this problem. So, in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lear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1.4.1,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To begin with, what’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12. 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 1.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hav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Literal translation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直译把句子作为基本单位,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考虑整个文本。 2). Literal translation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 and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直译是要再现文本的中心内容和原文风格,并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修辞。 2. Free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a supplementary means to mainly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s or figures of speech. And it is adopted only when and where really impossible for translators to do literal translation. 意译其实是直译的一种补充的翻译手段。意译就是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精髓,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外语教学与研究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 牛 谷 芳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晋中030600) 摘 要: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606(2003)外20040204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晋代道安(314~385)、隋代彦腙(557~610)主张直译(质),苻秦鸠摩罗什(344~413)主张意译(文),唐代玄奘(602~664)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梁启超对我国历史上直译意译消长调和的过程作了精辟的总结:“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新本日出,玉石混淆。意识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然而矫枉太过,诘鞠为病;复生反动,则意译之论转昌。卒乃两者调和,而中外醇化之新文体出焉。” 与古代一样,20世纪我国翻译界又重演了直译意译消长调和的过程。20、30年代,直译意译两派曾展开一场激烈的论战。50年代初,直译意译之争又起,但不如20、30年代的论战激烈。此后两派之争虽然并未完全停止,但主张调和的中间派占了统治地位。这次消长调和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触及的理论问题深而且广。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不像古代那样在两派各领风骚之后才出现,而是一开始就出现了。然而,中间派内部远不是统一的。有些人根本否定直译意译的提法,可以称之为“持否定态度的中间派”,简称“否定派”;有些人承认直译意译两者并存且无优劣之分,可以称之为“持肯定态度 的中间派”,简称“肯定派”。 否定派认为,“以直译意译分作两类,在根本上似有问题”,“凡适当的翻译均系意译,又同时应为直译”。有的主张“不分裂直译和意译”,指出“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两派正面的主张,倒是相互接近的……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否定派中有些人在否定直译意译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译法。有的主张“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要“信”,说“信”有三种程度:形似、意似、神似,“不过在未说之前,对于时下流行的‘意译’或‘直译’说一句话。翻译就是翻译,本来无所谓什么译”。并把直译等同于“形似”,加以否定,主张“意似的译法”和“神似的译法”。有的在否定直译意译的提法之后,提出“字译”与“句译”的区分,“字译是以字解字及以字译字的方法”;“句译与此正相反……是取一种态度,先把原文整句的意思明白准确的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现出来”,“句译是对的,字译是不对的”。有的不仅否定直译意译,而且否定“句译”,并提出“五步法”:寻求原文字义,分析原文文句组织,把原文所代表的意义变成有意义的译文语言的话,按照译文文字的习惯和规则把话写出来,将译文文字加以适当的修饰。 收稿日期:2003210208 作者简介:牛谷芳(19652),女,山西榆次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 译和意译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 domestication)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 (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 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spicy girl 辣妹 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r纸老虎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 (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例如: 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 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 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

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一)直译是什么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它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由于英文和中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傅斯年、郑振铎都主张直译。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作品《域外小说集》被视为直译的代表。 直译常常被用来翻译一些术语和成语,有时局限于一些简单句和科技术语翻译。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但直译必须具有可读性,也就是说,译品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并且也不违反表达方式。直译还适用于含有修辞的句子。在某种程度上,直译不仅能保持原作的特点,而且还可使读者逐步接受原作的文学风格。例如:angel“天使”,dark horse “黑马”,software“软件”,cold war“冷战”,等等。事实上,许多英语词汇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中了。同样,许多汉语词汇也被翻译成英语。例如:铁饭碗“the iron rice - bowl”,丢脸“to lose one’s face”,大锅饭“big pot system”,等等。作为一种语言的社会功能,翻译是两种语言转化和文化移植的过程。例如:英语:All the world is a stage.译为: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汉语: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必须坚持和风细雨的方法,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法。译为:It is essential to persist in using methods as mild as a drizzle and as Gentle as a breeze, and to adhereto the formula of “unity- criticism- unity”in dealing with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直译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通过直译,读者更容易了解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相当多的句子不能采用直译来翻译,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意译,特别是文学著作。 (二)意译是什么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在翻译时,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原作的结构和表达形式,我们必须根据表达形式和特点改变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作的内涵。由于原语和译语在语序、语法、变化形式和修辞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只能用适当的方式来传达原作的意思和再现原作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语言清晰、有说服力,并且符合语言习惯,译者必须尽量遵照所使用的语言习俗和正确的用法,而不是坚持原作的表达模式。赵景深先生曾经说过,“一个通顺流畅的版本比只注重于忠实于原作的版本更好”。显而易见,赵景深先生赞成意译,严复先生也喜欢意译。严复的许多经典作品都采用了意译,例如《天演论》就是意译典型的例子。 因为语言基础发生变化,所以大部分文学著作都要求采用意译。 例如:英语:He was seized with the despairing sense of his helplessness.译为:他忽然产生了束手无策的绝望感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一些修辞不能采用直译,我们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从有趣的直译与意译浅谈翻译 【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在青少年中盛行开来,其中一些传统的英文翻译更是完全被颠覆。 How are you? 怎么是你? 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You have seed!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你有种!给你点颜色看看! Brothers, together up! 哥们儿,给我上! 虽然这些翻译有点荒唐,但不可否认,这也让很多青年人记住了这些英文。而到底此类现象的发生对翻译这个领域甚至是文化的交流到底有益还是有害呢?诚然,如此的翻译会带来很大的乐趣,但久而久之是否也会抹杀了它原本的意思呢?这也就引出了两个概念“直译”和“意译”。而今天要说的直译与意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侧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翻译,而是将视野拓展到语言、美学、和文化等方面,基本等同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信、达、雅”三个层次的翻译。 朱光潜曾说过,“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而郭沫若也曾说过,“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 由此得知翻译工作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先从一首古诗看起,李白的《静夜思》相信是每一个中国人小时候必背的古诗之一,而当李白的《静夜思》被引入西方时: 例1.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床前明月光, I wondered if it were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疑是地上霜。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at the full moon; and then 举头望明月, I dropp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away home. 低头思故乡。 很简单明了的英文翻译,也确实是按照诗的意思表达的,但这符合原作的创作么?直译是直译了,总会觉得缺少了古诗的那种韵味。而唐诗最精华的部分不也是那一份蕴含在诗中的意境么。故而,翻译的“信”固然重要,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精髓而言,“达”和“雅”也一样重要。而译者因为水平或是其他种种原因,不能完全表达原作者想表达的那种意蕴,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诚如所言,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必定在国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而当其在引入一种文化或者推出一种文化时,必须同时对两个国家的语言环境,文化氛围等都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foreignization )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domestication)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 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 (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 cold war 冷战hot line 热线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i纸老虎 Blood is thicker tha n water 血浓于水 The heart is see n in wi ne.酒后吐真言 (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例如: 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 and the n wiped his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 dkerchief. 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 ate Foreig n Relati ons Committee today exte nded theolive h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 develop ing foreig n policy.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

浅析英语翻译方法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英语翻译方法中的直译与意译 the Brief Analyz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Methods 安芸 西安翻译学院英语系710105 摘要: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应用时所表明的各自独特的特点,两种翻译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差异;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语义场与语域;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背景及常出现的误区以及现状。 关键词: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关系与差异 Abstract:.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independent features which differentiate these two translation approaches, say,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real practice; meanwhile the correlation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the semantic field and the linguistic register in which the two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re applied; the different contexts in which they are employed; and the status-quo of these two approaches. Key word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Translation theory;Relation and difference. 引言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所谓的英汉互译方法,即: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其异同,跨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语言与文体结构。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表达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这些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直译时,译语要做必要的调整[1]。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在汉译英时,如完全“字照字”的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势必会出现“英语式的汉语”(English Chinese),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译”中要杜绝“生搬硬套的翻译”,“意译”也不等于“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英汉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 一.直译与意译: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1.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英、汉语的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直译。 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 直译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Literal translation is where the forms of the original are retained as much as possible, even if those forms are not the most natural form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ometimes called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as opposed to thought-for-thought translation). A more accurate, but less well-known, label for this approach is form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Because literal translation focuses on forms of language, it sometimes miss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ose forms, since meaning is found not only in the forms of individual words, but also in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phrases, idiomatic uses of words, and influences of speaker-heare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Words ofte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a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se differences. So literal translation often is not the most accurate form of translation. 直译的五大误区: ①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A.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B.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的消息。 ②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

四六级翻译技巧汉译英

翻译技巧-汉译英 英译汉的题型,关键在于理解原文;而汉译英的题型,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英文知识,将我们原本理解的相当明白的汉语文字,以准确的英语通顺地表达出来。 一.汉译英的翻译技巧 1、翻译的基本方法: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应当注意,直译不是死译,而是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 例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直译,“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 意译,“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直译以严格意义上的忠实为宗旨,意译则更多考虑英语的特点。选择直译还是意译,应该根据文章具体需要而定,两种译法可以并用。 2、翻译的变通手段 1)增词、减词 译文的增词、减词都是为了更确切、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译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不忠实,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增加的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隐含在原文中的。减词则是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避免拖泥带水。 如“感冒可以通过人的手传染” 可以译为Flu can be spread by hand contact. 其中的contact(接触)就是根据译文需要添加上的。 而“百姓出现做饭点火难现象”中的“现象”一词可以省略,只译成“people do not even have matches to light their stoves.”就足以表达原文中的信息。 我们分别来看几个例句: 例1 我不觉得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有什么困难。 I don’t think it difficult to speak to a foreigner in English. (增形式主词it) 例2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增连词) 例3 他连续讲了两小时的法语,没有出现任何的错误。 He has been speaking in French for two hours without any mistakes. (省动词) 例4 人群渐渐静了下来。 Silence came over the crowds. (省副词) 翻译的变通手段2)词类转换 词类变形和转换,是英语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特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种最主要的词类,大部分可以直接转换使用,或者稍加变化(前缀、后缀等)即可转换为另一种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