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指导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指导

一、实验目的

1. 加强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连杆机构解析法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机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机架和原动件及他们之间的运动副,另一部分由其他构件和运动副组成。其中,前一部分称为基本机构部分,后一部分称为从动件系统。如图1所示的机构可以分成如图2所示两部分。两部分机构自由度之和等于原始机构的自由度,由于基本机构的自由度与原动件数目相等,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所以从动件系统部分的自由度为0。

在很多情况下,从动件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杆组。我们把无法再分割的、自由度=0的从动件连接称为阿苏尔杆组(Assur group). 例如如图2的从动件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如图3所示的两个阿苏尔杆组。

在每一个阿苏尔杆组中,杆组内部各构件间连接的运动副称为内部运动副(inner pair内副)。例如杆组DCB中的转动副C和杆组GFE中的转动副F。每一个阿苏尔杆组中有一部分运动副与运动已知构件相联,这一部分运动副称为外部运动副(outer pairs外副)。例如,阿苏尔杆组DCB中的转动副B和D分别和运动已知构件(原动件和机架)相连接,为外副。阿苏尔杆组DCB通过外副B和D 与运动已知的构件连接后,形成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ABCD ,杆组DCB中的构件BCE和DC运动确定。阿苏尔杆组GFE 通过外副E和G与运动已知构件(BCE 和机架)连接。注意:转动副E不是阿苏尔杆组DCB的一个外副。从阿苏尔杆组的安装顺序,我们可以看出杆组DCB是第一杆组,杆组GFE 是第二杆组。

我们可以得到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是在基本机构的基础上依次添加杆组扩展而成的。注意只有在前面的阿苏尔杆组安装完之后,后面的杆组才能安装。

依据机构的组成原理就可以预先编写一些常用阿苏尔杆组的子程序。这样,多杆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就可以简化成简单的两步:首先,将机构拆成基本机构

部分和阿苏尔杆组,然后,根据阿苏尔杆组的类型和装配顺序调用相应的运动分析子程序。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图1 图2 图3

1.实验前的准备。

预习本实验,掌握实验原理。

熟悉教师给定的连杆机构;(亦可自己选择并设计一个连杆机构,并画出其机构运动简图)。

让同学初步了解一下True Basic 常用命令及其使用。编写了学习指导“True Basic 常用命令简介和True Basic 常见出错提示信息”的学习指导,详见“附件Ⅶ”。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

熟练掌握基本的二级Assur 杆组和Link 杆组的运动分析解析法,了解相应子程序的意义,懂得如何正确调用相应的子程序,详见“附件Ⅷ”——“常用二级阿苏尔杆组及其子程序”。

2.实验步骤:

(1)连杆机构结构分析

先去掉机构中的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计算机构的自由度,确定原动件;拆分杆组,画在纸上。编写“图4连杆机构结构分析”的学习指导,详见“附件Ⅰ”。

(2)编写主程序

编写运动分析主程序。根据选定的机构,编写相应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主程序。为此,编写了“图4连杆机构计算程序”的学习指导,祥见“附件Ⅱ”。

编写动画主程序。根据选定的机构,编写相应的连杆机构动画主程序。为此,编写了“图4连杆机构动画程序”的学习指导,详见“附件Ⅲ”。。

编写绘制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的主程序。为此,编写了“在TB 中绘制SVA三曲线”的学习指导,详见“附件Ⅳ”。。

编制将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转化成相应.scr文件的主程序,详见“附件Ⅴ”——“在ACAD中绘制SV A三曲线”。

(3)上机调试

上机调试,并将结果输出。

调试并运行连杆机构运动分析主程序,然后将计算结果的具体数值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起来(参见附件Ⅵ——“如何将TRUE BASIC 的输出数值打印出来”,“如何将TRUE BASIC 的输出数值存为文件”,“如何在Excel调用数值并画出曲线”),以备检查。

调试并运行连杆机构动画主程序检查运动分析是否存在明显的错误,以检验机构位置分析是否正确。

调试并运行绘制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的主程序,以检验从动件的速度和加速度是否正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看看是否位移达到极值时,速度为0,速度达到极值时,加速度为0。

调试并运行将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转化成相应.scr文件的主程序,然后将.scr文件在AUTOCAD中打开,获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三线图,并加画相应的坐标轴与坐标。为此,编写了“在ACAD中绘制SVA三曲线”的实验学习指导,详见“附件Ⅴ”。

3.编写实验报告。

连杆机构结构分析指导

图4所示的六杆连杆机构。原动件曲柄1以ω1=10rad/s的等角速度旋转,机构已知的尺寸如下:X E=0, Y E=0, X B=41mm, Y B=0, X F=0, Y F=-34m, L ED=14mm, L DA=39mm, L BA=28mm, ∠ADC=35?, L DC=15mm, L FG=55mm 。要求编一个分析构件FG和点G的输出运动的主程序。原动件ED以5?的步长从0?转到360?,分析机构的整个运动周期。

如图4a)所示六杆机构,1为主动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如图4b)所示,具体结构分

析结果如表1所列。

表1 图4六杆机构结构分析

图4连杆机构计算程序

!本程序用于图4连杆机构运动分析,输出G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若要绘制从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见附件Ⅳ-“在TB中绘制SV A三曲线”以及附件Ⅴ-“在ACAD中绘制SV A三曲线”

!若要将图4连杆机构从动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具体数值打印出来,见附件Ⅵ-“如何将TRUE BASIC的输出数值打印出来”

OPTION NOLET

FOR I=0 TO 360 STEP 2

CALL LINK(0, 0, 0, 0, 0, 0, I*PI/180, 10, 0, 14,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41, 0, 0, 0, 0, 0, 39, 28,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15,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0, -34,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0, -34, 0, 0, 0, 0, QFG, W4, E4, 55, XG, YG, VGX, VGY, AGX, AGY)

PRINT I, QFG*180/PI, W4, E4, XG, YG, VGX, VGY, AGX, AGY

NEXT I

END

SUB LINK(XA, YA, V AX, V AY, AAX, AAY, QAB, W, E, L, XB, YB, VBX, VBY, ABX, ABY) XB=XA+L*COS(QAB)

YB=YA+L*SIN(QAB)

VBX=V AX-L*SIN(QAB)*W

VBY=V AY+L*COS(QAB)*W

ABX=AAX-L*COS(QAB)*W^2-L*SIN(QAB)*E

ABY=AAY-L*SIN(QAB)*W^2+L*COS(QAB)*E

SUB RRR(XA, YA, V AX, V AY, AAX, AAY, XC, YC, VCX, VCY, ACX, ACY, LAB, LCB, QAB, WAB, EAB, QCB, WCB, ECB)

LAC=SQR((XC-XA)^2+(YC-YA)^2)

COSQAC=(XC-XA)/LAC

SINQAC=(YC-Y A)/LAC

QAC=ANGLE(COSQAC,SINQAC)

COSQCBA=(LAB^2+LAC^2-LCB^2)/(2*LAB*LAC)

SINQCBA=SQR(1-COSQCBA^2)

QCBA=ANGLE(COSQCBA,SINQCBA)

QAB=QAC-QCBA

XB=XA+LAB*COS(QAB)

YB=YA+LAB*SIN(QAB)

COSQCB=(XB-XC)/LCB

SINQCB=(YB-YC)/LCB

QCB=ANGLE(COSQCB,SINQCB)

W AB=((V AX-VCX)*COSQCB+(V AY-VCY)*SINQCB)/LAB/SIN(QAB-QCB)

WCB=((V AX-VCX)*COS(QAB)+(V AY-VCY)*SIN(QAB))/LCB/SIN(QAB-QCB)

G=AAX-ACX-LAB*COS(QAB)*WAB^2+LCB*COSQCB*WCB^2

F=AAY-ACY-LAB*SIN(QAB)*WAB^2+LCB*SINQCB*WCB^2

EAB=(G*COSQCB+F*SINQCB)/LAB/SIN(QAB-QCB)

ECB=(G*COS(QAB)+F*SIN(QAB))/LCB/SIN(QAB-QCB)

END SUB

SUB RPR(M, XA, Y A, V AX, V AY, AAX, AAY, XC, YC, VCX, VCY,ACX,ACY, LAB,QBD,W,E) LAC=SQR((XC-XA)^2+(YC-YA)^2)

COSQAC=(XC-XA)/LAC

SINQAC=(YC-Y A)/LAC

QAC=ANGLE(COSQAC,SINQAC)

LBC=SQR(LAC^2-LAB^2)

QACB=ATN(LAB/LBC)

QBD=QAC+M*QACB

DELTA=-(YC-Y A)*SIN(QBD)-(XC-XA)*COS(QBD)

DELTAW=(VCX-V AX)*SIN(QBD)-(VCY-V AY)*COS(QBD) DELTA V=-(YC-YA)*(VCY-V AY)-(XC-XA)*(VCX-V AX)

W=DELTAW/DELTA

VLBC=DELTA V/DELTA

T1=(ACX-AAX)+(VCY-V AY)*W+SIN(QBD)*W*VLBC

T2=(ACY-AAY)-(VCX-V AX)*W-COS(QBD)*W*VLBC

DELTAE=T1*SIN(QBD)-T2*COS(QBD)

E=DELTAE/DELTA

END SUB

附件Ⅲ:

图4连杆机构动画程序

! 图4的动画程序

SET WINDOW -22, 58, -35, 23 !窗口的长宽比应该与屏幕窗口的一样,大约为4:3,这样画出来的图形才不会变形。

OPTION NOLET

W1=10 :XE=0:YE=0:XB=41:YB=0:XF=0:YF=-34:LED=14

LDA=39:LBA=28:ADC=35:LDC=15:LFG=55:R=0.5

FOR I=0 TO 3600 STEP 2 !准备转10圈,原动件每次转2度。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A, W3, E3, LDA, XA, YA,

V AX, VAY, AAX, AAY) !为了画动画,必须求出A点坐标

QDC=QDA+ADC*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YF,0,0,0,0, XC,YC,VCX,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YF,0,0,0,0,QFG,W4,E4, LFG, XG,YG,VGX,VGY,AGX, AGY)

CLEAR ! 清屏幕

PLOT XE,YE;XD,YD;XA,Y A;XB,YB !画折线EDAB

PLOT XD,YD;XC,YC;XA,Y A ! 画折线DCA

PLOT XF,YF;XG,YG ! 画折线FG

BOX CIRCLE -R,R,-R,R ! 在Xmin=-R, Xmax=R,Ymin=-R,Ymax=R的矩形内画椭圆,即:以(0,0)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圆(转动副)

PLOT TEXT, AT XE+1,YE:"E" ! 在E处写字符E

BOX CIRCLE XD-R,XD+R,YD-R,YD+R !在Xmin=XD-R, Xmax=XD+R,Ymin=YD-R,Ymax=YD+R的矩形内画椭圆,即:以(XD,YD)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圆.

PLOT TEXT, AT XD+1,YD:"D" ! 在D处写字符D

BOX CIRCLE XA-R,XA+R,Y A-R,YA+R

PLOT TEXT, AT XA+1,YA:"A"

BOX CIRCLE XB-R,XB+R,YB-R,YB+R

PLOT TEXT, AT XB+1,YB:"B"

BOX CIRCLE XF-R,XF+R,YF-R,YF+R

PLOT TEXT, AT XF+1,YF:"F"

BOX CIRCLE XC-R,XC+R,YC-R,YC+R

PLOT TEXT, AT XC+1,YC:"C"

PLOT TEXT, AT XG+1,YG:"G"

PAUSE 0.2 !画完每幅图后,暂停0.2秒.

NEXT I

END

SUB LINK(XA, YA, V AX, V AY, AAX, AAY, QAB, W, E, L, XB, YB, VBX, VBY,

ABX, ABY)

XB=XA+L*COS(QAB)

YB=YA+L*SIN(QAB)

VBX=V AX-L*SIN(QAB)*W

VBY=V AY+L*COS(QAB)*W

ABX=AAX-L*COS(QAB)*W^2-L*SIN(QAB)*E

ABY=AAY-L*SIN(QAB)*W^2+L*COS(QAB)*E

END SUB

SUB RRR(XA, YA, V AX, V AY, AAX, AAY, XC, YC, VCX, VCY, ACX, ACY, LAB,

LCB, QAB, W AB, EAB, QCB, WCB, ECB)

LAC=SQR((XC-XA)^2+(YC-YA)^2)

COSQAC=(XC-XA)/LAC

SINQAC=(YC-Y A)/LAC

QAC=ANGLE(COSQAC,SINQAC)

COSQCBA=(LAB^2+LAC^2-LCB^2)/(2*LAB*LAC)

SINQCBA=SQR(1-COSQCBA^2)

QCBA=ANGLE(COSQCBA,SINQCBA)

QAB=QAC-QCBA

XB=XA+LAB*COS(QAB)

YB=YA+LAB*SIN(QAB)

COSQCB=(XB-XC)/LCB

SINQCB=(YB-YC)/LCB

QCB=ANGLE(COSQCB,SINQCB)

W AB=((V AX-VCX)*COSQCB+(V AY-VCY)*SINQCB)/LAB/SIN(QAB-QCB) WCB=((V AX-VCX)*COS(QAB)+(V AY-VCY)*SIN(QAB))/LCB/SIN(QAB-QCB) G=AAX-ACX-LAB*COS(QAB)*WAB^2+LCB*COSQCB*WCB^2

F=AAY-ACY-LAB*SIN(QAB)*WAB^2+LCB*SINQCB*WCB^2

EAB=(G*COSQCB+F*SINQCB)/LAB/SIN(QAB-QCB)

ECB=(G*COS(QAB)+F*SIN(QAB))/LCB/SIN(QAB-QCB)

END SUB

SUB RPR(M, XA, Y A, V AX, V AY, AAX, AAY, XC, YC, VCX, VCY, ACX, ACY, LAB, QBD, W, E)

LAC=SQR((XC-XA)^2+(YC-YA)^2)

COSQAC=(XC-XA)/LAC

SINQAC=(YC-Y A)/LAC

QAC=ANGLE(COSQAC,SINQAC)

LBC=SQR(LAC^2-LAB^2)

QACB=ATN(LAB/LBC)

QBD=QAC+M*QACB

DELTA=-(YC-Y A)*SIN(QBD)-(XC-XA)*COS(QBD)

DELTAW=(VCX-V AX)*SIN(QBD)-(VCY-V AY)*COS(QBD) DELTA V=-(YC-Y A)*(VCY-V AY)-(XC-XA)*(VCX-V AX)

W=DELTAW/DELTA

VLBC=DELTA V/DELTA

T1=(ACX-AAX)+(VCY-V AY)*W+SIN(QBD)*W*VLBC

T2=(ACY-AAY)-(VCX-V AX)*W-COS(QBD)*W*VLBC

DELTAE=T1*SIN(QBD)-T2*COS(QBD)

E=DELTAE/DELTA

END SUB

附件Ⅳ:

在TB中绘制SV A三曲线

! 图4

!在TB窗口中绘制位移、速度、加速度三曲线

! DRAW THREE CURVES: QFG-QED, W4-QED, E4-QED

! 若仅仅要屏幕上显示输出的数据,见附件Ⅱ-“图4连杆机构计算程序”

!若要将此三曲线显示在ACAD中,见附件Ⅴ-“在ACAD中绘制SV A三曲线”

OPTION NOLET

SET WINDOW 0, 360, -100, 100

!注:在TB下,窗口大小应该设置成“0, 360, -100, 100”。如果在这样的TB窗口下那三条曲线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那么在ACAD中显示的那三条曲线的长宽比例就合适了。

!注:应该先在TB下,调试出这三条曲线,然后再将此程序稍作改变,改变成可输出SCR 文件的程序。不要直接就生成SCR程序,那样不容易查出问题之所在。

W1=10

XE=0

YE=0

XB=41

YB=0

XF=0

YF= -34

LED=14

LDA=39

LBA=28

ADC=35

LDC=15

LFG=55

! DRAW CARTESIAN CO-ORDINA TE SYSTEM 画X-Y坐标轴

PLOT 0, 0; 360, 0

PLOT 0, 100; 0, -100

! DRAW QFG-QED CURVE 先画位移曲线。不能三条曲线同时画。

FOR I=0 TO 360 STEP 0.5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 YF,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 YF, 0, 0, 0, 0, QFG, W4, E4, LFG, XG, YG, VGX, VGY, AGX, AGY) PLOT I,QFG*180/PI;!每一点坐标后面要有分号,表示连续画折线。!需在TB窗口调试合适的比例系数,使得各曲线都能清晰的显示出来。!每一点坐标后面要有分号,表示连续画折线。!由于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单位不相同,有时需要将位移曲线放大或缩小或再上下平移,以使得三曲线都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

NEXT I

PLOT!最后提笔,表示该曲线已经画完。

!先调试位移曲线。使其起伏较大地显示在屏幕中。若位移曲线看不到,可能位移数值均为零,或者位移数值超出窗口(-100,100)的范围。可用print方法检查位移的数值。

调试好画位移曲线这一段后,再将这一段copy并修改后得画速度曲线的下一段。

! DRAW W4-QED CURVE 接着画速度曲线

FOR I=0 TO 360 STEP 0.5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 YF,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 YF, 0, 0, 0, 0, QFG, W4, E4, LFG, XG, YG, VGX, VGY, AGX, AGY)

PLOT I,W4*17;!需在TB窗口调试合适的比例系数(17),使得各曲线都能清晰的显示出来。!每一点坐标后面要有分号,表示连续画折线。

NEXT I

PLOT !最后提笔,表示该曲线已经画完。

调试好画速度曲线这一段后,再将这一段copy并修改后得画加速度曲线的下一段。

! DRAW E4-QED CURVE 接着画加速度曲线

FOR I=0 TO 360 STEP .5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 YF,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 YF, 0, 0, 0, 0, QFG, W4, E4, LFG, XG, YG, VGX, VGY, AGX, AGY)

PLOT I,E4*1.4;!需在TB窗口调试合适的比例系数(1.4),使得各曲线都能清晰的显示出来。!每一点坐标后面要有分号,表示连续画折线。

NEXT I

PLOT !最后提笔,表示该曲线已经画完。

PLOT TEXT, AT 100,83:"QFG" !注:在合适的位置标注合适的字母

PLOT TEXT, AT 120,43:"W4"

PLOT TEXT, AT 120,-28:"E4"

END

!运行后,应该检查一下:当S为极值时,V应该=0。当V为极值时,a应该=0。

调试并检查完毕后,存盘。

SUB LINK(XA, YA, V AX, V AY, AAX, AAY, QAB, W, E, L, XB, YB, VBX, VBY, ABX, ABY) XB=XA+L*COS(QAB)

YB=YA+L*SIN(QAB)

VBX=V AX-L*SIN(QAB)*W

VBY=V AY+L*COS(QAB)*W

ABX=AAX-L*COS(QAB)*W^2-L*SIN(QAB)*E

ABY=AAY-L*SIN(QAB)*W^2+L*COS(QAB)*E

END SUB

SUB RRR(XA, YA, V AX, V AY, AAX, AAY, XC, YC, VCX, VCY, ACX, ACY, LAB, LCB, QAB, WAB, EAB, QCB, WCB, ECB)

LAC=SQR((XC-XA)^2+(YC-YA)^2)

COSQAC=(XC-XA)/LAC

SINQAC=(YC-Y A)/LAC

QAC=ANGLE(COSQAC,SINQAC)

COSQCBA=(LAB^2+LAC^2-LCB^2)/(2*LAB*LAC)

SINQCBA=SQR(1-COSQCBA^2)

QCBA=ANGLE(COSQCBA,SINQCBA)

QAB=QAC-QCBA

XB=XA+LAB*COS(QAB)

YB=YA+LAB*SIN(QAB)

COSQCB=(XB-XC)/LCB

SINQCB=(YB-YC)/LCB

QCB=ANGLE(COSQCB,SINQCB)

W AB=((V AX-VCX)*COSQCB+(V AY-VCY)*SINQCB)/LAB/SIN(QAB-QCB)

WCB=((V AX-VCX)*COS(QAB)+(V AY-VCY)*SIN(QAB))/LCB/SIN(QAB-QCB)

G=AAX-ACX-LAB*COS(QAB)*WAB^2+LCB*COSQCB*WCB^2

F=AAY-ACY-LAB*SIN(QAB)*WAB^2+LCB*SINQCB*WCB^2

EAB=(G*COSQCB+F*SINQCB)/LAB/SIN(QAB-QCB)

ECB=(G*COS(QAB)+F*SIN(QAB))/LCB/SIN(QAB-QCB)

END SUB

SUB RPR(M, XA, Y A, V AX, V AY, AAX, AAY, XC, YC, VCX, VCY,ACX,ACY, LAB,QBD,W,E) LAC=SQR((XC-XA)^2+(YC-YA)^2)

COSQAC=(XC-XA)/LAC

SINQAC=(YC-Y A)/LAC

QAC=ANGLE(COSQAC,SINQAC)

LBC=SQR(LAC^2-LAB^2)

QACB=ATN(LAB/LBC)

QBD=QAC+M*QACB

DELTA=-(YC-Y A)*SIN(QBD)-(XC-XA)*COS(QBD)

DELTAW=(VCX-V AX)*SIN(QBD)-(VCY-V AY)*COS(QBD)

DELTA V=-(YC-Y A)*(VCY-V AY)-(XC-XA)*(VCX-V AX)

W=DELTAW/DELTA

VLBC=DELTA V/DELTA

T1=(ACX-AAX)+(VCY-V AY)*W+SIN(QBD)*W*VLBC

T2=(ACY-AAY)-(VCX-V AX)*W-COS(QBD)*W*VLBC

DELTAE=T1*SIN(QBD)-T2*COS(QBD)

E=DELTAE/DELTA

END SUB

附件Ⅴ:

在ACAD中绘制SV A三曲线

请先阅读Ⅳ“在TB中绘制SV A三曲线”。

先在TB窗口清晰地调试出S、V、a三曲线,要求TB窗口为“0,360,-100,100”。然后删除所有与动画有关的语句, 即:删除SET WINDOW 和PLOT.

在程序的开头,添加以下两行:

OPEN #1: NAME“文件名.SCR”, CREATE NEWOLD

ERASE #1

设曲线各点的坐标是(XB,YB),则画曲线的语句是:

PRINT #1:“PLINE”!PLINE是ACAD画多义线的命令。

FOR I=0 TO 360 STEP 2

……

XB=…

YB=…

! PLOT XB,YB;

PRINT #1:STR$(XB);“,”;STR$(YB)

!在修改程序时,应保持各曲线的缩放系数不变。

NEXT I

! PLOT

PRINT #1

运行【F9】该程序后,将自动产生一个“*.SCR”文件,并将绘图指令及数据存在该SCR 文件中。打开AutoCAD,用SCR文件画曲线前,应先关闭“对象捕捉”的开关。否则第2、3条曲线会变形。然后在Command:下,键入SCRIPT并回车,(注意:不是用“文件-打开”命令!)在对话框中找到那个SCR文件,点“打开”即可。然后ZOOM●E●

------------------------------------------------------------------------------------

!本程序是为了产生SCR文件,进而能在ACAD中显示图4从动件FG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的三曲线。

! 与本文相对应的、仅在TB窗口显示这三条曲线的程序见附件Ⅳ-“在TB中绘制SV A三曲线”一文。

! 注: 先在TB状态下,画出这三条曲线。

! 在TB状态下, 窗口应如此设置:SET WINDOW 0,360,-110,110(与ACAD屏幕的比例一致)

! 调整QFG的大小和上下位置以及W4和E4大小,

!使得这三条曲线能在TB窗口下清晰地完整地显示出来。从而确定这三条曲线的放大系数!然后再将程序稍作修改,转变为可输出SCR文件的程序。

! CREATE SCR FILE TO DRAW QFG-QED, W4-QED, E4-QED CURVES

! FOR图4

OPEN #1:NAME "SV A3-10.SCR", CREATE NEWOLD

ERASE #1

OPTION NOLET

W1=10

XE=0

YE=0

XB=41

YB=0

XF=0

YF=-34

LED=14

LDA=39

LBA=28

ADC=35

LDC=15

LFG=55

! 先画QFG-QED位移曲线。无法将三条曲线在同一个循环中同时画

PRINT #1:"PLINE" !PLINE是ACAD画多义线的命令。

FOR I=0 TO 360 STEP 0.5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 YF,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 YF, 0, 0, 0, 0, QFG, W4, E4, LFG, XG, YG, VGX, VGY, AGX, AGY) ! PLOT I,QFG*180/PI; 将“PLOT”命令改为“PRINT #1:”

PRINT #1:STR$(I);",";STR$(QFG*180/PI)

NEXT I

! PLOT 将“PLOT”命令改为“PRINT #1:”

PRINT #1

! 接着画W4-QED速度曲线。

PRINT #1:"PLINE"

FOR I=0 TO 360 STEP 0.5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 YF,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 YF, 0, 0, 0, 0, QFG, W4, E4, LFG, XG, YG, VGX, VGY, AGX, AGY)

! PLOT I,W4*17; 将“PLOT”命令改为“PRINT #1:”

PRINT #1:STR$(I);",";STR$(W4*17)

NEXT I

! PLOT 将“PLOT”命令改为“PRINT #1:”

PRINT #1

! 接着画E4-QED加速度曲线。

PRINT #1:"PLINE"

FOR I=0 TO 360 STEP 0.5

CALL LINK(XE, YE, 0, 0, 0, 0, I*PI/180, W1, 0, LED, XD, YD, VDX, VDY, ADX,

ADY)

CALL RRR(XD, YD, VDX, VDY, ADX, ADY, XB, YB, 0, 0, 0, 0, LDA, LBA, QDA, W3,

E3, QBA, W2, E2)

QDC=QDA+35*PI/180

CALL LINK(XD, YD, VDX, VDY, ADX, ADY, QDC, W3, E3, LDC, XC, YC, VCX,

VCY, ACX, ACY)

CALL RPR(0, XF, YF, 0, 0, 0, 0, XC, YC, VCX, VCY, ACX, ACY, 0, QFG, W4, E4)

CALL LINK(XF, YF, 0, 0, 0, 0, QFG, W4, E4, LFG, XG, YG, VGX, VGY, AGX, AGY)

! PLOT I,E4*1.4; 将“PLOT”命令改为“PRINT #1:”

PRINT #1:STR$(I);",";STR$(E4*1.4)

NEXT I

! PLOT 将“PLOT”命令改为“PRINT #1:”

PRINT #1

END

!运行【F9】该程序后,将自动产生一个.SCR文件,并将绘图指令及数据存在该SCR文件中。打开AutoCAD,用SCR文件画曲线前,应先关闭“自动捕捉”的开关。否则第2、3条

Ansys 第17例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

第17例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本例介绍了利用ANSYS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的方法、步骤和过程,并使用解析解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着重介绍了曲柄滑决机构模型的创建,以及约束的施加方法,介绍了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的使用方法。 17.1 概述 本例用ANSYS的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分析过程与普通的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相同,其关键在于对MPC184单元的创建,现在此简单介绍。MPC184为多点约束单元,可以用于结构动力学分析,以及用于模拟刚性杆、刚性梁、滑移、销轴、万向接头等约束,由KEYOPT(1)决定。当KEYOPT (1) =6时,为销轴单(MPC184-Revolute)。MPC184-Revolute单元有两个节点I和J,每个节点有6个自由度UX、UY、UZ、ROTX、ROTY、ROTZ,支持大变形。在创建MPC184-Revolute单元时,要为单元指定REVOLUTE JOINT类型的截面,在截面属性中指定各节点的局部坐标系。销轴将在局部坐标系的原点处创建,转轴由单元选项KEYOPT (4)确定,节点I和J应该在被连接的单元上。 提示:本分析必须将大变形选项打开。 17.2问题描述及解析解 图17-1所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曲柄长度R=250mm,连杆长度L=620mm,偏距e=200mm,曲柄为原动件,转速为n1=30r/min,求滑块3的位移S3、速度V3和加速度a3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根据机械原理的知识,该问题的解析解十分复杂,使用不太方便。本例用图解法解决问题,由于过程比较烦琐,而且只是为了验证有限元解的正确性,所以关于滑块3的位移S3、速度V3和加速度a3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形没有必要给出。在这里只求解了以下数据: 滑块的行程H=535.41mm。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答案

1.速度瞬心是两刚体上瞬时速度相等的重合点。 2.若瞬心的绝对速度为零,则该瞬心称为绝对瞬心; 若瞬心的绝对速度不为零,则该瞬心称为相对瞬心。 3.当两个构件组成移动副时,其瞬心位于垂直于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当两构件组成高副时,两个高副元素作纯滚动,则其瞬心就在接触点处;若两个高副元素间有相对滑动时,则其瞬心在过接触点两高副元素的公法线上。 4.当求机构的不互相直接联接各构件间的瞬心时,可应用三心定理来求。 5.3个彼此作平面平行运动的构件间共有 3 个速度瞬心,这几个瞬心必定位于一条直线上。 6.机构瞬心的数目K与机构的构件数N的关系是K=N(N-1)/2 。 7.铰链四杆机构共有 6 个速度瞬心,其中 3 个是绝对瞬心。 8.速度比例尺μ ν 表示图上每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速度大小,单位为: (m/s)/mm 。 加速度比例尺μa表示图上每单位长度所代表的加速度大小,单位为 (m/s2)/mm。 9.速度影像的相似原理只能应用于构件,而不能应用于整个机构。 10.在摆动导杆机构中,当导杆和滑块的相对运动为平动,牵连运动为转动时(以上两空格填转动或平动),两构件的重合点之间将有哥氏加速度。哥氏加速度的大小为2×相对速度×牵连角速度;方向为相对速度沿牵连角速度的方向转过90°之后的方向。 二、试求出图示各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全部瞬心的位置(用符号 ij P直接标注在图上)。 P 24)

12 三、 在图a 所示的四杆机构中, l AB =60mm,l CD =90mm ,l AD =l BC =120mm ,ω2=10rad/s ,试用瞬心法求: 1)当φ=165°时,点C 的速度v C ; 2)当φ=165°时,构件3的BC 线上速度最小的一点E 的位置及速度的大小; 3)当v C =0时,φ角之值(有两个解); 解:1)以选定的比例尺μl 作机构运动简图(图b )。 2)求v C ,定出瞬心P 13的位置(图b ) a ) (P 13) P P 23→∞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 1前言 平面四杆机构是是平面连杆机构的基础,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其承载能力大,而且同样能够实现多种运动轨迹曲线和运动规律,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就是对机构上某点的位移、轨迹、速度、加速度进行分析, 根据原动件的运动规律, 求解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有图解法、解析法和实验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已逐渐脱离传统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文在UG NX5环境下对平面四杆机构进行草图建模,通过草图中的尺寸约束、几何约束及动画尺寸等功能确定各连杆的尺寸,之后建立相应的连杆、运动副及运动驱动,对建立的运动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给出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及其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曲线,文章最后简要分析几个应用于工程的平面四杆机构实例。 2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2.1问题的提出 平面四杆机构因其承载能力大,可以满足或近似满足很多的运动规律,所以其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以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物料传送机构为例,讨论其建模及运动分析。 如图1所示,ABCD为曲柄摇杆机构,曲柄AB为主动件,机构在运动中要求连杆BC的延伸线上E点保持近似直线运动,其中直线轨迹为工作行程,圆弧轨迹为回程或空程,从而实现物料传送的功能。

2.2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由于物料传送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所以它符合曲柄存在条件。根据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例[1],选取AB=100,BC=CD=CE=250,AD=200,单位均为毫米。 在UG NX5的Sketch环境里,创建如图2所示的草图,并作相应的尺寸约束和几何约束,其中EE'为通过E点的水平轨迹参考线,用以检验E点的工作行程运动轨迹。现通过草图里的尺寸动画功能,令AB与AD的夹角从0°到360°变化,可看到E点的变化轨迹为直线和圆弧,如图3所示为尺寸动画的四个截图,其中图3(a)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起点,图3(b)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中点,图3(c)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终点,而图3(d)中的E点为圆弧轨迹(图中未画出)即回程的中点。 如E点轨迹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可适当调整各杆件的尺寸,再通过尺寸动画功能检验。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习题和答案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图 示 平 面 六 杆 机 构 的 速 度 多 边 形 中 矢 量 ed → 代 表 , 杆4 角 速 度 ω4的 方 向 为 时 针 方 向。 2.当 两 个 构 件 组 成 移 动 副 时 ,其 瞬 心 位 于 处 。当 两 构 件 组 成 纯 滚 动 的 高 副 时, 其 瞬 心 就 在 。当 求 机 构 的 不 互 相 直 接 联 接 各 构 件 间 的 瞬 心 时, 可 应 用 来 求。 3.3 个 彼 此 作 平 面 平 行 运 动 的 构 件 间 共 有 个 速 度 瞬 心, 这 几 个 瞬 心 必 定 位 于 上。 含 有6 个 构 件 的 平 面 机 构, 其 速 度 瞬 心 共 有 个, 其 中 有 个 是 绝 对 瞬 心, 有 个 是 相 对 瞬 心。 4.相 对 瞬 心 与 绝 对 瞬 心 的 相 同 点 是 ,不 同 点 是 。 5.速 度 比 例 尺 的 定 义 是 , 在 比 例 尺 单 位 相 同 的 条 件 下, 它 的 绝 对 值 愈 大, 绘 制 出 的 速 度 多 边 形 图 形 愈 小。 6.图 示 为 六 杆 机 构 的 机 构 运 动 简 图 及 速 度 多 边 形, 图 中 矢 量 cb → 代 表 , 杆3 角 速 度ω3 的 方 向 为 时 针 方 向。 7.机 构 瞬 心 的 数 目N 与 机 构 的 构 件 数 k 的 关 系 是 。 8.在 机 构 运 动 分 析 图 解 法 中, 影 像 原 理 只 适 用 于 。

9.当 两 构 件 组 成 转 动 副 时, 其 速 度 瞬 心 在 处; 组 成 移 动 副 时, 其 速 度 瞬 心 在 处; 组 成 兼 有 相 对 滚 动 和 滑 动 的 平 面 高 副 时, 其 速 度 瞬 心 在 上。 10..速 度 瞬 心 是 两 刚 体 上 为 零 的 重 合 点。 11.铰 链 四 杆 机 构 共 有 个 速 度 瞬 心,其 中 个 是 绝 对 瞬 心, 个 是 相 对 瞬 心。 12.速 度 影 像 的 相 似 原 理 只 能 应 用 于 的 各 点, 而 不 能 应 用 于 机 构 的 的 各 点。 13.作 相 对 运 动 的3 个 构 件 的3 个 瞬 心 必 。 14.当 两 构 件 组 成 转 动 副 时, 其 瞬 心 就 是 。 15.在 摆 动 导 杆 机 构 中, 当 导 杆 和 滑 块 的 相 对 运 动 为 动, 牵 连 运 动 为 动 时, 两 构 件 的 重 合 点 之 间 将 有 哥 氏 加 速 度。 哥 氏 加 速 度 的 大 小 为 ; 方 向 与 的 方 向 一 致。 16.相 对 运 动 瞬 心 是 相 对 运 动 两 构 件 上 为 零 的 重 合 点。 17.车 轮 在 地 面 上 纯 滚 动 并 以 常 速 v 前 进, 则 轮缘 上 K 点 的 绝 对 加 速 度 a a v l K K K KP ==n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高 副 两 元 素 之 间 相 对 运 动 有 滚 动 和 滑 动 时, 其 瞬 心 就 在 两 元 素 的 接 触 点。- - - ( ) 19.在 图 示 机 构 中, 已 知ω1 及 机 构 尺 寸, 为 求 解C 2 点 的 加 速 度, 只 要 列 出 一 个 矢 量 方 程 r r r r a a a a C B C B C B 222222=++n t 就 可 以 用 图 解 法 将 a C 2求 出。- - - - - - - - - - - - - - - - - - ( ) 20.在 讨 论 杆2 和 杆3 上 的 瞬 时 重 合 点 的 速 度 和 加 速 度 关 系 时, 可 以 选 择 任 意 点 作 为 瞬 时 重 合 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NSYS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

第15例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 [本例提示] 介绍了利用ANSYS 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的方法、步骤和过程,并使用解析解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着重介绍了曲柄滑块机构模型的创建以及约束的施加方法,介绍了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的使用方法。 15.1 概述 本分析仍然属于瞬态动力学分析,分析过程与普通的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相同。其关键在于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的创建,现在此简单介绍。 三维铰链 COMBIN7单元属于三维单元,有5个节点,分别是活跃节点I 和J 、用以定义铰链轴的节点K 、控制节点L 和M (图15-1)。活跃节点I 和J 应该位置重合,并且分属于LINK A 和B ,LINK A 和B 是一个单元或单元集合。如果节点K 没有定义,则铰链轴为全球笛卡尔坐标系的z 轴。 三维铰链COMBIN7单元的进一步内容请参阅ANSYS 帮助文档。 另外,本分析必须将大变形选项打开。 15.2 问题描述及解析解 图15-2所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曲柄长度R =250 mm 、连杆长度L =620 mm 、偏距e =200 mm ,曲柄为 原动件,转速为n 1=30 r/min ,求滑块3的位移s 3、速 度v 3、加速度a 3随时间变化情况。 根据机械原理的知识[5][6],该问题的解析解十分复图 15-1 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 图 15-2 曲柄滑块机构

杂,使用不太方便。本例用图解法解决问题,由于过程比较繁琐,而且只是为了验证有限元解的正确性,所以,关于滑块3的位移s 3、速度v 3、加速度a 3随时间t 变化情况的图形没有必要给出。在这里只求解了以下数据: 滑块的行程H =535.41 mm 。 机构的极位夹角为θ=19.43°,于是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242.1 180180=-?+ ?=θ θK 。由于机构一个工作循环周期为2601 ==n T s ,所以机构工作行程经历的时间108.111=+=T K K T s ,空回行程经历的时间892.012=-=T T T s 。 15.3 分析步骤 15.3.1 改变工作名 拾取菜单Utility Menu →File →Change Jobname 。弹出图15-3所示的对话框,在“[/FILNAM]” 文本框中输入EXAMPLE15,单击“Ok ” 按钮。 15.3.2 定义参量 拾取菜单Utility Menu →Parameters →Scalar Parameters 。弹出图15-4所示的对话框,在“Selection ” 文本框中输入PI=3.1415926, 单击“Accept ” 按钮;再在“Selection ” 文本 图 15-3 改变工作名对话框 图 15-3 改变工作名对话框 图 15-4 参量对话框 图 15-5 单元类型对话框

四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张海涛

四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使用ADAMS 建立如图1所示的四连杆机构,二杆长150mm ,三杆长500mm ,四杆长450mm ,二杆的转动速度为πrad/s ,二杆初始角度为90度。用Matlab 建立该系统的运动约束方程,计算结果,并与ADAMS 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图1 四杆机构 一、位置分析 1、由地面约束得到: {R x 1=0 R y 1=0θ1=0 2、由O 点约束得: { R x 2?l 22cos θ2=0R y 2?l 22 sin θ2=0 二杆 三杆 四杆 O 点 A 点 B 点 C 点

3、由A 点约束得: { R x 2+l 22cos θ2?R x 3+l 32cos θ3=0R y 2+l 22sin θ2?R y 3+l 32 sin θ3=0 4、由B 点约束得: { R x 3+l 32cos θ3?R x 4+l 42cos θ4=0R y 3+l 32sin θ3?R y 4+l 42 sin θ4=0 5、由C 点约束得: { R x 4+l 4cos θ4?l 5cos θ1=0R y 4+l 42 sin θ4?l 5sin θ1=0 6、由二杆驱动约束得: θ2?ω2=0 积分得: θ2?θ02?ω2t =0 由上面九个方程组成此机构的运动约束方程,用Matlab 表示为: fx=@(x)([x(1); x(2); x(3); x(4)-l2/2*cos(x(6)); x(5)-l2/2*sin(x(6)); x(4)+l2/2*cos(x(6))-x(7)+l3/2*cos(x(9)); x(5)+l2/2*sin(x(6))-x(8)+l3/2*sin(x(9)); x(7)+l3/2*cos(x(9))-x(10)+l4/2*cos(x(12)); x(8)+l3/2*sin(x(9))-x(11)+l4/2*sin(x(12)); x(10)+l4/2*cos(x(12))-x(1)-l5; x(11)+l4/2*sin(x(12))-x(2); x(6)-w*i-zhj0;]);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分别表示R x 1、R y 1、θ1、R x 2、R y 2、θ2、R x 3、R y 3、θ3、R x 4、R y 4、θ4。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大作业(一)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者: 完成时间:

一.题目 1.1 说明 如图所示为一片面六杆机构各构件尺寸如表格1所示,又知原动件1以等角速度ω=1rad/s沿逆时针方向回转,试求各从动件的角位移、角加速度以及E点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的变化情况。1.2 数据 组号L1L2L’2L3L4L5L6 x G y G 1-A 26.5 105.6 65.0 67.5 87.5 34.4 25.0 600 153.5 41.7 表格1 条件数据 1.3 要求 三人一组,编程计算出原动件从0~360o时(计算点数N=36)所要求各运动变量的大小,并绘制运动线图及点的轨迹曲线。

二.解题步骤 由封闭图形ABCD可得: 由封闭图形AGFECD可得 于是有: 112233 1122433 sin sin sin1 cos cos sin2 l l l l l l l θθθ θθθ +=-------- +=+----- / 1122225566 / 1122225566 cos cos sin cos cos153.53 sin sin cos sin sin41.74 l l l l l l l l l l θθθθθ θθθθθ +++=+---- +-+=+----- 对以上1到4导可得- 222333111 222333111 / 55566611122222 / 55566611122222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sin sin sin(sin cos) cos cos cos(cos sin)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θωθωθω θωθωθω θωθωθωωθθ θωθωθωωθθ-+= -=- -=--- -=--+

四连杆机运动学分析

栏杆机四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1 四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1.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基本的由转动副组成的四杆机构,它可以用来实现转动和摆动之间运动形式的转换或传递动力。 对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意义是:在机构尺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假定主动件(曲柄)做匀速转动,撇开力的作用,仅从运动几何关系上分析从动件(连杆、摇杆)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根据机构闭环矢量方程计算从动件的位移偏差。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供必要的依据。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制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以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1.2 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其具有曲柄的条件为: a.各杆的长度应满足杆长条件,即: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最短杆,且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当最短杆为连架杆时,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当最短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曲柄机构)。 三台设备测绘数据分别如下: 第一组(2代一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73.4mm,L3=103.4mm,L4=103.52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73.4)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3.4+103.52)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图1-1 II-1型栏杆机机构测绘及其运动位置图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构件上点的运动分析 函数文件(m文件) 格式:function [ 输出参数] = 函数名(输入参数) p_crank.m function [p_Nx,p_Ny]=p_crank(Ax,Ay,theta,phi,l1) v_crank.m function [v_Nx,v_Ny]=v_crank(l1,v_Ax,v_Ay,omiga,theta,phi) a_crank.m function [a_Nx,a_Ny]=a_crank(l1,a_Ax,a_Ay,alpha,omiga,theta,phi) 函数中的符号说明

函数文件(m 文件) 格式: function [ 输出参数 ] = 函数名( 输入参数 ) p_RRR.m function [cx,cy,theta2,theta3]=p_RRR(bx,by,dx,dy,l2,l3,m) v_RRR.m function [vcx,vcy,omiga2,omiga3]=v_RRR(vbx,vby,vdx,vdy,cx,cy,bx,by,dx,dy) a_RRR.m function [acx,acy,alpha2,alpha3]=a_RRR(abx,aby,adx,ady,cx,cy,bx,by,dx,dy,omiga2,omiga3) 函数中的符号说明 m =1 m = -1 RRR Ⅱ级杆组运动分析

函数文件(m 文件) 格式: function [ 输出参数 ] = 函数名( 输入参数 ) p_RRP.m function [cx,cy,sr,theta2]=p_RRP(bx,by,px,py,theta3,l2,m) v_RRP.m function [vcx,vcy,vr,omiga2]=v_RRP(bx,by,cx,cy,vbx,vby,vpx,vpy,theta2,theta3,l2,sr,omiga3) a_RRP.m function [acx,acy,ar,alpha2]=a_RRP(bx,by,cx,cy,px,py,abx,aby,apx,apy,theta3,vr,omiga2,omiga3,alpha3) 函数中的符号说明 1 1 ∠BCP < 90?,∠BC 'P > 90?, m =1 RRP Ⅱ级杆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以典型平面连杆机构(牛头刨床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并列出相应方程,然后采用计算机C语言编程的方法,计算出机构中选定点的位移、速度,并绘出相关数据图像。 标签: 连杆机构;位移;速度;计算机编程 TB 1 前言 平面连杆机构是现代机械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典型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典型应用包括牛头刨床机构、缝纫机、颚式破碎机等。在研究平面连杆机构的过程中对机构上某个特定点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手工计算不仅计算量大,而且极易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计算机逐渐成为分析研究典型机械结构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力求通过C语言编程技术来对牛头刨床机构来进行简单运动分析。 2 牛头刨床机构运动分析 图1所示的为一牛头刨床。假设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如表1所示,原动件1以匀角速度ω1=1rad/s沿着逆时针方向回转,试求各从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及刨头C点的位移、速度的变化情况。 角速度变化较为平缓,保证刨头慢速、稳定工作;在220°~340°之间为回程阶段,角速度变化较快,以提高效率;4杆有4个角速度为0点,即4杆的速度方向改变了四次。 C点的位移、速度分析:在0°~200°范围内,C点位移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化较小,说明此时C点速度及加速度的变化量不大,且保持在较小值。200°~260°范围内C点的速度变化量明显增大,由速度图像可以推知加速度在220°左右达到最大值后快速减小,并使其速度在260°左右达到最大,而后加速度反向缓慢增大,速度持续减小到零以后又开始反向增大。 ①工作行程为θ1:0°~220°,回程为θ1:220°~340 °;工作行程角度大于回程角度,工作效率较高; ②工作行程阶段,刨头C点位移的变化较为平稳,速度可以近似看为匀速,

四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游梁式抽油机是以游梁支点和曲柄轴中心的连线做固定杆,以曲柄,连杆和游梁后臂为三个活动杆所构成的四连结构。 1.1四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图1 复数矢量法: 为了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先建立坐标系,并将各构件表示为杆矢量。结构封闭矢量方程式的复数矢量形式: 3121234i i i l e l e l e l ???+=+ (1) 应用欧拉公式cos sin i e i θθθ=+将(1)的实部、虚部分离,得 1122433112233cos cos cos sin sin sin l l l l l l l ??????+=+? ?+=? (2) 由此方程组可求得两个未知方位角23,??。 当要求解3?时,应将2?消去可得 2222234134313311412cos 2cos()2cos l l l l l l l l l l ????=++---- (3) 解得 3tan(/2)(/()B A C ?=- (4) 33 233 sin arctan cos B l A l ???+=+ (5) 其中:411 11 2222 32 3 cos sin 2A l l B l A B l l C l ??=-=-++-= (4)式中负号对应的四连杆机构的图形如图2所示,在求得3?之后,可利用(5)求得2?。

图2 由于初始状态1?有个初始角度,定义为01?,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011t ??ω=+, ω是曲柄的角速度。而通过图形3分析,我们得到OA 的角度0312 π θ??=- -。 因此悬点E 的位移公式为||s OA θ=?,速度||ds d v OA dt dt θ = =,加速度2222||dv d s d a OA dt dt dt θ===。 图3 已知附录4给出四连杆各段尺寸,前臂AO=4315mm ,后臂BO=2495mm , 连杆BD=3675mm ,曲柄半径O ’D=R=950mm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推出''||||||||OO O D OB BD +>+违背了抽油系统的四连结构基本原则。为了合理解释光杆悬点的运动规律,我们对四连结构进行简化,可采用简谐运动、曲柄滑块结构进行研究。 1.2 简化为简谐运动时的悬点运动规律 一般我们认为曲柄半径|O ’D|比连杆长度|BD|和游梁后臂|OA|小很多,以至于它与|BD|、|OA|的比值可以忽略。此时,游梁和连杆的连接点B 的运动可以看为简谐运动,即认为B 点的运动规律和D 点做圆周运动时在垂直中心线上的投影的运动规律相同。则B 点经过时间t 时的位移B s 为

四连杆机构分析代码动力学--精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1.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基本的由转动副组成的四杆机构,它可以用来实现转动和摆动之间运动形式的转换或传递动力。 对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意义是:在机构尺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假定主动件(曲柄)做匀速转动,撇开力的作用,仅从运动几何关系上分析从动件(连杆、摇杆)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根据机构闭环矢量方程计算从动件的位移偏差。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供必要的依据。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制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以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1.2 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其具有曲柄的条件为: a.各杆的长度应满足杆长条件,即: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最短杆,且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当最短杆为连架杆时,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当最短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曲柄机构)。 第一组(2代一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73.4mm,L3=103.4mm,L4=103.52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73.4)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3.4+103.52)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组(2代二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50.1mm,L3=109.8mm,L4=72.85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50.1)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9.8+72.85)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三组(3代)四杆机构L1=163.2mm,L2=61.6mm,L3=150mm,L4=90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63.2+61.6)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50+90)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在如下图1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构件AB为曲柄,则B点应能通过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的位置。 1.3 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图1机构结构简图 在用矢量法建立机构的位置方程时,需将构件用矢量来表示,并作出机构的封闭矢量多边形。如图1所示,先建立一直角坐标系。设各构件的长度分别为L1 、L2 、L3 、L4 , 其方位角为、、、。以各杆矢量组成一个封闭矢量多边形,即ABCDA。其个矢量之和必等于零。即: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1前言 平面四杆机构是是平面连杆机构的基础,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其承载能力大,而且同样能够实现多种运动轨迹曲线和运动规律,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就是对机构上某点的位移、轨迹、速度、加速度进行分析, 根据原动件的运动规律, 求解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有图解法、解析法和实验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已逐渐脱离传统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文在UG NX5环境下对平面四杆机构进行草图建模,通过草图中的尺寸约束、几何约束及动画尺寸等功能确定各连杆的尺寸,之后建立相应的连杆、运动副及运动驱动,对建立的运动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给出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及其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曲线,文章最后简要分析几个应用于工程的平面四杆机构实例。 2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问题的提出 平面四杆机构因其承载能力大,可以满足或近似满足很多的运动规律,所以其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以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物料传送机构为例,讨论其建模及运动分析。 如图1所示,ABCD为曲柄摇杆机构,曲柄AB为主动件,机构在运动中要求连杆BC的延伸线上E 点保持近似直线运动,其中直线轨迹为工作行程,圆弧轨迹为回程或空程,从而实现物料传送的功能。

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由于物料传送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所以它符合曲柄存在条件。根据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例[1],选取AB=100,BC=CD=CE=250,AD=200,单位均为毫米。 在UG NX5的Sketch环境里,创建如图2所示的草图,并作相应的尺寸约束和几何约束,其中EE'为通过E点的水平轨迹参考线,用以检验E点的工作行程运动轨迹。现通过草图里的尺寸动画功能,令AB与AD 的夹角从0°到360°变化,可看到E点的变化轨迹为直线和圆弧,如图3所示为尺寸动画的四个截图,其中图3(a)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起点,图3(b)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中点,图3(c)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终点,而图3(d)中的E点为圆弧轨迹(图中未画出)即回程的中点。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四缸发动机曲轴、连杆和活塞的运动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曲轴做旋转运动,连杆做平动,活塞是直线往复运动。在用Pro/Engineer做曲轴、连杆和活塞的运动分析的步骤如下所示[20]: (1)设置曲轴、连杆和活塞的连接。为使机构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运动,须分别在曲轴与机体之间、连杆与曲轴之间、活塞与连杆之间添加销钉。在活塞与机体之间添加滑动杆连接。 (2)定义伺服电动机。利用伺服电动机驱动曲轴转动。 (3)建立运动分析。 (4)干涉检验与视频制作。 (5)获取分析结果。 7.1 活塞及连杆的装配 7.1.1 组件装配的分析与思路 活塞组件主要包括活塞、活塞销和活塞销卡环,连杆由连杆体和连杆盖两部分组成,将活塞组与连杆组分别组装,工作时用螺栓和螺母将连杆体、连杆盖和曲轴装配在一起,用活塞销将连杆小头和活塞装配在一起[21]。 7.1.2 活塞组件装配步骤 1、向组件中添加活塞 新建组件文件,运用【添加元件】,将活塞在缺省位置,完成装配。 2、向组件中添加活塞销卡环 (1)在“约束类型”中选择“对齐”选项,将卡环中心轴与活塞销孔中心轴对齐; (2)选择“匹配”选项,将卡环外圆曲面与卡环槽曲面相匹配,完成两个活塞销卡环的装配。 3、向组件中添加活塞销 (1)选择“对齐”选项,将活塞销中心轴与活塞销座孔的中心轴对齐; (2)选择“匹配”选项,将活塞销端面与卡环端面相匹配,完成活塞销的装配。 装配结果如图7.1所示:

图7-1 活塞组装配结果 Figure7-1Piston assembly results 7.1.3 连杆组件的装配步骤 1、向组件中添加连杆体 新建组件文件,运用【添加元件】,将连杆体添加在“缺省”位置,完成连杆体的装配。 2、向组件中添加连杆衬套 (1)选择“插入”选项,将连杆衬套的外侧圆柱面与连杆小头孔内侧圆柱面以插入的方式相配合。 (2)选择“对齐”选项,将连杆衬套的中心轴和连杆小头孔的中心轴对齐,完成连杆衬套的装配。 3、向组件中添加连杆轴瓦 (1)选择“对齐”选项,“偏移”为“重合”,并选择相重合的平面,然后【反向】。 (2)选择“约束类型”为“插入”,选取轴瓦的外侧圆柱面和连杆体的大端孔内侧圆柱面,使这两个曲面以插入的方式相配合。 (3)选择“匹配”,“偏移”类型为“重合”,使轴瓦凸起和凹槽的两侧面对应重合,完成连杆轴瓦的配合。 (4)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块连杆轴瓦的装配。 4、向组件中添加连杆盖 (1)选择“约束类型”为“匹配”,“偏移”类型为“重合”,并选取相应的面。 (2)分别选取连杆盖和连杆体的孔内侧圆柱面,使其以“插入”方式相配合,完成连杆盖的添加。 5、向组件中添加连杆螺栓 (1)选取螺栓的外侧圆柱面和孔的内侧圆柱面,使其以“插入”的方式相配合。 (2)选择“匹配”选项,并选择相应的面,使其“重合”,完成连杆螺栓的装配。 (3)添加螺母和垫片,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个连杆螺栓的装配。 连杆组件的装配结果如图7.2所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六杆机构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六杆机构运动分析 学院工程机械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制三班 设计者秦湖 指导老师陈世斌 2014年1月15日

目录 一、题目说明??????????????????????????????????????????????????? 2 1、题目要求????????????????????????????????????????????? 3 2、原理图????????????????????????????????????????????? 3 3、原始数据????????????????????????????????????????????? 3 二、结构分析??????????????????????????????????????????????????? 4 三、运动分析????????????????????????????????????????????????? 5 1、D点运动分析?????????????????????????????????? 8 2、构件3运动分析??????????????????????????????????9 3、构件4运动分析??????????????????????????????????9 4、点S4运动分析??????????????????????????????????10 四、结论?????????????????????????????????????????????????????10 五、心得体会?????????????????????????????????????????????????????10 六、参考文献?????????????????????????????????????????????????????11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指导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指导 一、实验目的 1. 加强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连杆机构解析法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机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机架和原动件及他们之间的运动副,另一部分由其他构件和运动副组成。其中,前一部分称为基本机构部分,后一部分称为从动件系统。如图1所示的机构可以分成如图2所示两部分。两部分机构自由度之和等于原始机构的自由度,由于基本机构的自由度与原动件数目相等,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所以从动件系统部分的自由度为0。 在很多情况下,从动件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杆组。我们把无法再分割的、自由度=0的从动件连接称为阿苏尔杆组(Assur group). 例如如图2的从动件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如图3所示的两个阿苏尔杆组。 在每一个阿苏尔杆组中,杆组内部各构件间连接的运动副称为内部运动副(inner pair内副)。例如杆组DCB中的转动副C和杆组GFE中的转动副F。每一个阿苏尔杆组中有一部分运动副与运动已知构件相联,这一部分运动副称为外部运动副(outer pairs外副)。例如,阿苏尔杆组DCB中的转动副B和D分别和运动已知构件(原动件和机架)相连接,为外副。阿苏尔杆组DCB通过外副B和D 与运动已知的构件连接后,形成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ABCD ,杆组DCB中的构件BCE和DC运动确定。阿苏尔杆组GFE 通过外副E和G与运动已知构件(BCE 和机架)连接。注意:转动副E不是阿苏尔杆组DCB的一个外副。从阿苏尔杆组的安装顺序,我们可以看出杆组DCB是第一杆组,杆组GFE 是第二杆组。 我们可以得到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是在基本机构的基础上依次添加杆组扩展而成的。注意只有在前面的阿苏尔杆组安装完之后,后面的杆组才能安装。 依据机构的组成原理就可以预先编写一些常用阿苏尔杆组的子程序。这样,多杆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就可以简化成简单的两步:首先,将机构拆成基本机构

四连杆机构分析代码动力学--精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1.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基本的由转动副组成的四杆机构,它可以用来实现转动和摆动之间运动形式的转换或传递动力。 对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意义是:在机构尺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假定主动件(曲柄)做匀速转动,撇开力的作用,仅从运动几何关系上分析从动件(连杆、摇杆)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根据机构闭环矢量方程计算从动件的位移偏差。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供必要的依据。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制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以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1.2 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其具有曲柄的条件为: a.各杆的长度应满足杆长条件,即: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最短杆,且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当最短杆为连架杆时,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当最短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曲柄机构)。 第一组(2代一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73.4mm,L3=103.4mm,L4=103.52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73.4)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3.4+103.52)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组(2代二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50.1mm,L3=109.8mm,L4=72.85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50.1)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9.8+72.85)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三组(3代)四杆机构L1=163.2mm,L2=61.6mm,L3=150mm,L4=90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63.2+61.6)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50+90)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在如下图1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构件AB为曲柄,则B点应能通过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的位置。 1.3 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大作业一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1 、题目 如图所示机构,一只机构各构件的尺寸为AB=100mm,BC=4.28AB,CE=4.86AB,BE=8.4AB,CD=2.14AB,AD=4.55AB,AF=7AB,DF=3.32AB,∠BCE=139?。构件1的角速度为ω1=10rad/s,试求构件2上点E的轨迹及构件5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A B C D E F 1 2 3 4 5 2、机构结构分析 该机构由6个构件组成,4和5之间通过移动副连接,其他各构件之间通过转动副连接,主动件为杆1,杆2、3、4、5为从动件,2和3组成Ⅱ级RRR基本杆组,4和5组成Ⅱ级RPR基本杆组。 如图建立坐标系 A B C D E F 1 2 3 4 5 Y X 3、各基本杆组的运动分析数学模型 1) 位置分析

? ? ?+=+=i AB A B i AB A B l y y l x x ??sin cos 2) 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将上式对时间t 求导,可得速度方程: sin cos B AB B A i i B AB B A i i dx x x l dt dy y y l dt ?????==-??? ?==+?? 将上式对时间t 求导,可得加速度方程: 222 2 22 cos sin cos cos B AB AB B A i i i i B AB AB B A i i i i d x x x l l dt d y y y l l dt ???????? ?==--????==-+?? RRR Ⅱ级杆组的运动分析 如下图所示 当已知RRR 杆组中两杆长L BC 、L CD 和两外副B 、D 的位置和运动时,求内副C 的位置、两杆的角位置、角运动以及E 点的运动。 C X Y 1) 位置方程 cos cos sin sin BC CD C B i D j BC CD C B i D j x x l x l y y l y l ????=+=+??? =+=+?? 由移项消去j ?后可求得i ?: 002arctan i ?=? ? 式中, ()()00222022BC D B BC D B BC BD CD BD A l x x B l y y C l l l l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