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讲义笔记

气象学与气候学讲义笔记
气象学与气候学讲义笔记

气候学于气象学

第一章引论

1、气候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研究内容:

①把大气作为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密度等;

②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③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④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气候学:气象学的分支科学,着重解决气候发展史、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预报和气候变化与人类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

①气候形成。

②气候形成。

③气候变迁。

④气候与其他自然因素的关系。

⑤应用气候。

⑥气候与人类的关系。

3、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固态杂质所组成。

4、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能决定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5、大气分层依据: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考虑大气垂直运动等情况,将大气分为五层。

6、对流层特征: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垂直对流运动:地表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强度随纬度、季节变化(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17-18km 10-12km 8-9km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受地表影响大,海陆分异、地形起伏—温度、湿度

7、平流层特征:对流层顶—55km 随高度增高气温最初不变或微有上升;约到30km 以上,随高度增高而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

气流较平稳、水汽含量极少,天空晴朗。高纬20km以上早晚-贝母云。火山尘影响能见度、气温。

8、气象要素:

①、气温: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②、气压:大气压强。空气分子运动与重力场综合作用结果。

③、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1)水汽压:大气中水汽产生的压力(e)。

2)饱和空气:水汽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呈饱和状态的空气。

3)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E)。(也叫最大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

大。

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直接反映空气距饱和的程度。

5)饱和差: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d)。

6)比湿: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重量的比值(q)。

7)水汽混合比: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比值(γ)。

8)露点: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达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简称露点(Td)。

水汽压、比湿、水汽混合比、露点表示水汽含量多寡,相对湿度、饱和差、温度露点差表示空气距饱和的程度。

④降水:指从天空降落到地表液态或固态水,如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冰雹等。

降水量:降水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mm 为单位。表征气候干湿状态的重要要素。

⑤风:空气的水平运动。地面方向16方位表示,高空用方位度数表示。风速m/s、

km/h、knot(海里/小时、节)。

⑥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且有一定厚度。

⑦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

水平距离。m、km。

9、空气状态方程:空气状态常用密度(ρ)、体积(V)、压强(P)、温度(T)表示。对一定质量的气体,其P、V、T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标准状态下,1mol气体,体积约等于22.4L。R*≈8.31J/(mol·K)普适气体常数。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1、太阳辐射:太阳向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短于4μm波长范围内的辐射。

2、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太阳辐射的所有波长总能量。

3、辐射:自然界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送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4、辐射定律:

①基尔荷夫定律:KλT=eλT

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物体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同温度、同波长的放射率。

下标λ表示在一定温度下,不波长的Kλ、eλ及Iλ的数值不同。

②斯蒂芬-波耳兹曼定律:E Tb=σT

黑体总放射能力与其本身绝对温度四次方成正比。σ=5.67×10 W/(m·K )为斯蒂芬-波耳兹曼常数。

③维恩位移定律:λm T=C 波长一微米为单位,则常数C=2896μm·K

物体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

三个定律把黑体温度与其辐射光谱联系起来,非绝对黑体知道其温度、吸收率,用基尔荷夫定律,确定其辐射能力。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中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性。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及固体杂质等。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

③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反射无选择性

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

7、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把地面和大气看成一个整体,其辐射能的净收入为

R s=(Q+q)(1-a)+q a-F∞

Q a、F∞分别为大气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大气上界的有效辐射。

对个别地区而言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可正可负。就整个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多年平均值应为零。南、北半球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在纬度30o处是一转折点。北纬35o以南差额为正以北负。将低纬盈余热量输送至高纬—大气、海水流动完成。

8、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i.同样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吸收的,陆面对太阳光的反

射率大于水面。

ii.陆地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海水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iii.海面有充分水源供应,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水温不易升高;空气因水分蒸发有较多水汽,以致空气本身有较大吸收热能能力,使气温不易降低。

iv.岩石、土壤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9、气温非绝热变化形式:

①传导:空气依靠分子热运动将能量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从而达到热量平衡的传热方式。

②辐射:物体间依各自温度以辐射方式交换热量的传热方式。

③对流: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周围冷而重的空气下降补充,这种升降运动称对流。

④湍流:空气不规则运动,又称乱流。

⑤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蒸发时吸热,凝结时放出潜热。

10、泊松方程:

给出了干绝热过程气块初态(P0,T0)和终态(P,T)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绝热变化时温度随气压变化的具体规律。

11、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指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Dt/dt。

空气预报时考虑:1、空气的移动所造成某地温度变化称温度的平流变化;

2、空气本身温度的变化。

12、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3、不稳定能量:气层中可使单位质量气块离开初始位置后作加速运动的能量。三种情况:不稳定型、稳定型、潜在不稳定型。

14、气温周期性变化:

①气温日变化:

原因:大气边界层温度主要受地表面增热与冷却作用影响而发生变化;

大气水平、垂直运动会引起局地气温变化。

特征:一日一个最高值午后14时左右,一个最低值日出前后;最高最低值之差,气温日较差,大小反映气温日变化程度;

日较差大小与纬度、季节和其它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②气温年变化:

由于地面存储热量,气温最高、最低值不是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一天(北半球夏至、东至),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6、12月)比其落后1-2个月,北半球陆地7、1月,海洋8、2月。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有关,随纬度升高增大。

根据纬度年较差大小及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按纬度分四种:

⑴赤道型:一年两个最高值,春秋分以后;两个最低值,冬夏至以后;

⑵热带型:一年一个最高值夏至以后,一个最低值冬至以后,年较差不大;

⑶温带型:一年一个最高值7月,一个最低值1月,年较差较大;

⑷极地型:一年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冬季长而冷夏季短而暖,年较差很大。

15、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

①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

②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夏季相反;

③最高温度带不在赤道上,冬季在5 o--10 oN处,夏季20 oN左右。这一带平均温度1、7月均高于24℃,称热赤道;

③南半球冬夏最低温都在南极,北半球夏季最低温极地附近,冬季最冷东西比利亚和格陵

兰地区。(绝对最低气温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分别为-69.8℃-73℃;南极-90℃;

绝对最高气温索马里63℃)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1、水相变化的判据:

E>e 蒸发(未饱和)

E=e 动态平衡(饱和)

E﹤e 凝结(过饱和)

E水汽压e水汽

2、饱和水汽压:

①、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升高,饱和水汽压显著增大。

②、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水分子欲脱出蒸发面,需克服周围分子引力。

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同温度下与过冷却水相比,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些;温度为0℃时相等;

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④与蒸发面形状的关系:不同形状的蒸发面,水分子受到的周围分子引力不同;温度相同

时饱和水汽压凸面>平面>凹面;凸面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3、大气中水汽凝结条件:①凝结核

②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或过饱和

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途径:①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和水汽压;

②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和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实际水汽压。

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的过程:①暖水面蒸发;

②空气的冷却。

4、地面水汽凝结物:

①露和霜:地面或地物辐射冷却,使近地表空气层降温,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空气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地面或地物表面有水汽凝结。

露点温度在0℃以上,地面或地物上出现微小水滴—露;

露点温度在0℃以下,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冰晶—霜。

形成气象条件:晴朗微风的夜晚。

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形成平流霜或洼地霜。

霜和霜冻的区别:霜指白色固体凝结物,霜冻指农作物在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低温。--熏烟、浇水、覆盖。

②雾凇和雨凇:雾凇是形成于树枝、电线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根据形成条件和结构分:晶状雾凇主要由过冷却雾滴蒸发后,再由水汽凝华而成。粒状雾凇由过冷却雾滴被风吹过,碰到冷的物体表面迅速冻结而成。

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的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

5、云的形成条件和分类:凝结核存在、空气达到过饱和。对云的形成而言,过饱和主要由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却引起的。大气上升运动主要方式:

①、热力对流:地表受热不均、大气层结不稳定引起的对流上升运动—积状云。

②、动力抬升:暖湿气流受锋面、辐合气流作用所引起的大范围上升运动—层状云。

③、大气波动:大气流经不平地面或在逆温层以下所产生的波状运动—波状云。

④、地形抬升:大气运行中遇地形阻挡,被迫抬升而产生的上升运动—积状云、波状云、层积云,通常称地形云。

6、各种云形成:

①、积状云:垂直发展的云块,主要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多形成于夏季午后,孤立分散、云低平坦、顶部凸起(外貌形态)。

形成与不稳定大气中的对流上升运动相联系。取决于凝结条件、对流上升高度。

对流上限稍高于凝结高度,一般只形成淡积云。在淡积云出现的高度如有强风、较强湍流,淡积云变破碎—碎积云。

对流上限超过凝结高度许多时,云体高大,顶部呈花椰菜状,形成浓积云。

如上升气流更强,浓积云云顶向上伸展至-15℃以下高空,云顶冻结为冰晶,出现丝缕结构,形成积雨云。积雨云顶部高空风的吹拂下水平展成砧状—砧状云。

②、层状云:均匀幕状的云层,有较大水平范围,包括卷层云、卷云、高层云及雨层云。空气大规模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主要是锋面上的上升运动引起的。(作为征兆:卷层云在层状云前部伴随日、月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③波状云:波浪起伏的云层,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云中上升速度仅次于积状云中的上升速度。

⑴大气中存在空气密度、气流速度不同界面,在此界面上引起波动;

⑵气流越山形成波动;

(块状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⑤特殊云状的形成:

⑴悬球状云:从云低下垂的云团,多出现在积雨云底部(高积、高层、雨层云底部)。

云中有大量水滴,若云底附近有强烈上升气流,将下降水滴托住,形成像挂在云底的云团--悬球状云。预兆降水。

⑵堡状云:底部水平,顶部并列着突起的小云塔。波状云基础上形成的。

⑶絮状云:个体破碎,形状像棉絮团。潮湿气层中强烈湍流混合作用形成。

⑷荚状云:中间厚、边缘薄,云块呈豆荚状。荚状高积云、荚状层积云。局部上升、下降气流汇合而成。

7、人工影响云雨:

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原理,人为补充降水形成必须的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并合增大,形成降水。

①人工影响冷云降水:影响云微物理结构,静力、动力催化,云内水相态不稳定性、云内热力不稳定性。人工产生冰晶:投入冷冻剂,干冰;引入人工冰核,碘化银。

②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引入吸湿性核,食盐;引入表面活性物质,改变水滴表面张力状态,以利于形成大水滴并促使其破碎,加速链锁反应,从而形成降水。

8、降水分布:

特点:①有一个赤道降水最大值,位置与热赤道一样,略偏北半球;

②高纬降水总量很小;

③副热带纬度是个次低值,副热带高压区干旱区、其大陆东部夏季降雨量多。

原因:①空气温度对大气最大水汽含量的限制;

②纬向水汽输送主要由大气平流造成;

③海陆分布;

④山区的分布对盛行风影响,制约降水分布。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1、静力学方程:假设大气相当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

气压随高度递减快慢取决于空气密度、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称为铅直气压梯度或单位高度气压差。

①同一气压,气柱温度愈高,密度愈小,气压随高度递减愈慢,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反之;

②同一气温,气压值愈大,空气密度愈大,气压随高度递减愉快,单位高度差愈小;反之。

2、压高方程:

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按指数递减的规律。

3、气压变化的原因:气压变化实质是空气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空气柱重量是其质量、重力加速度乘积。空气柱质量变化主要由热力、动力因子引起。

热力因子:温度升高或降低引起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增大或减小及伴随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

动力因子:大气运动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

①水平气流辐合与辐散

②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

③空气垂直运动

4、作用于空气的力:

①气压梯度力:是个向量,垂直于等压面,有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气压差除

以其间的垂直距离,表达式:单位百帕/赤道度。气压梯度表示气压分布不均匀程度、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②地转偏向力: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③惯性离心力: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④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内摩擦力:速度或方向不同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空气层间产生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力,主要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气流速度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

外摩擦力:空气贴近下垫面运动时,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

⑥大气运动方程:

5、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南半球在左,称风压律。地转风速高纬大于低纬—气压梯度值高纬大于低纬。

6、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的风,称梯度风。

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逆时针旋转,高压顺时针;南半球相反。

低纬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可能出现旋衡风。

梯度风、地转风都是作用于空气质点的力达到平衡时的风;梯度放风考虑了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影响,比地转风更接近与实际风。

实际风与地转风、梯度风间出现偏差,形成偏差风。.

7、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受摩擦力、气压梯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埃克曼螺线,是风速矢端迹图。

8、大气环流:指大范围大气运动状态。

形成主要因素:①、太阳辐射作用;

②、地球自转作用;

③、地表性质作用;

④、地面摩擦力作用;

⑤、大气本身特殊性质

9、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①平均纬向环流:⑴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的东风带—极地东风带,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低压、北太平洋低压的向极一侧i,其厚度、强度冬季大于夏季;

⑵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盛行西风带。纬距上宽度随纬而增大。北半球冬季西风风速大于夏季;南半球海洋抑制静止气压系统发展,西风风速比北半球强,风向也更稳定。

⑶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是深厚的东风层-热带东风带或信风带。是纬向风带中风向最稳定、风速较大、活动范围广阔的风带。

北半球夏季南亚、非洲西风系统—赤道西风带。

②平均水平环流:水平环流指纬向环流受扰动后发展起来的槽、脊和高、低压环流。

在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的平均水平环流形式是西风带上存在着的大尺度平均槽、脊。

在中高纬对流层低层,海陆性质、地表起伏不平引起热力、动力变化,使环流沿纬圈不均匀性更显著,水平环流在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表现为高、低压系统。

冬夏季平均气压图上的高、低压系统-大气活动中心。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阿留

申低压、冰岛低压常年存在,强度、范围随季节变化—常年活动中心;南亚低压、北美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季节性存在—季节性活动中心。

③平均经圈环流:在南北沿经圈垂直剖面上,由风速平均北、南分量和垂直分量构成的平均环流圈。

北半球三个经向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哈得莱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费雷尔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经向环流圈都有季节性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赤道地区东西方向存在纬向热力直接环流圈—沃克环流圈—大尺度东西热力差异引起。

④急流:风速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温带、副热带、热带东风急流。

第五章天气系统

1、气团:指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形成条件:①范围广阔、地表性质较均匀的下垫面;

②有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

2、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3、暖气团:气团温度高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水汽丰富,易形成云雨天气。移向冷区时引起流经地区地面增温,气团底部失热变冷,气团温度直减率减小,气团趋于稳定,有时发展成逆温层,以致暖气团中热力对流不易发展,呈现稳定性天气;暖气团中湍流作用较强,形成层云、积层云、毛毛雨、小雨。

4、冷气团: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形成干冷天气。移向暖区时,气团低层吸热增温,气团温度直减率趋向增大,层结稳定度减小,对流运动易发展,可能形成不稳定天气。如冷气团来自海洋,水汽较多,可能出现积状云,产生阵性降水天气。

我国境内气团,其他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

5、暖锋天气:典型云序: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降水宽度随锋面坡度大小变化。(暖锋下冷空气较潮湿,气流辐合、湍流作用形成层积云、积云;锋上暖空气降下雨滴在冷气团中蒸发,水汽含量饱和,经扰动产生碎积云、碎层云;饱和凝结现象在锋线附近地面层,形成锋面雾。)夏季暖空气不稳定出现积雨云、雷雨等阵性降水;春季暖气团水汽含量较少出现高云,降水少;春秋—江淮流域、东北地区,夏季—黄河流域。

6、冷锋天气:根据移动速度快慢分一型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较小)、二型冷锋(移动快、坡度大)

7、准静止锋天气:坡度比暖锋更小,云区、降水区比暖锋更广,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造成细雨连日不止的连阴天气。分两类:

①云系发展在锋上并有明显降水。华南准静止锋;冷锋南下冷气团消弱、暖气团增强演变而成,天气与第一型冷锋相似,锋面坡度更小、云雨区更宽,降水区不限于锋线地区,可延伸到锋后大范围,降水强度较小为连续性降水。

②主要云系发展在锋下,无明显降水。昆明准静止锋,南下冷空气被山脉所阻呈准静止状态、锋上暖空气较干燥且滑升缓慢,产生大规模云系、降水,锋下冷气团变性含水汽较多,沿山坡滑升,加上湍流、混合作用易形成积云、雨层云,连续性降水。

8、锋生、锋消:锋生锋的生成或加强过程;锋消锋的消失或减弱过程。主要标志:冷、暖

气团间水平温度梯度大小和变化。水平温度梯度加大—锋生,反之。

自由大气中大气水平运动、垂直运动、非绝热过程造成锋生、锋消。

水平气流辐合(锋生)、辐散(锋消);空气垂直运动;空气热量交换。

9、大气长波:指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缓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

10、阻塞高压:简称阻高,是温压场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特征:①有闭合高压中心,位于50°N以北;②维持平均时间5─10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③沿纬向移动每天不超7─8个经度,常呈准静止状态,有时西退。

11、切断低压:温压场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

12、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是极地大气环流组成部分。

13、高空低压槽:又称高空槽,是活动在对流层中层西风带上的短波槽。四季出现,春季频繁。

14、切变线:指方向或风速分布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

15、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

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高压;

温带气旋: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又称锋面气旋。

16、锋面气旋结构:

从平面看,逆时针旋转涡旋,中心气压低,自中心向前伸展一个暖锋,向后伸展一个冷锋,冷、暖锋间是暖空气,以北是冷空气,锋面上暖空气螺旋式上升,锋面下冷空气扇形扩展下沉;

从垂直面看,气旋高层是高空槽前气流辐散区,低层是气流辐合区,气旋前部、中心有气流上升,后部有气流下降。

17、锋面天气:决定于气旋温压场、空气稳定度、水汽条件、高空环流形势及气旋发展阶段,随地区、季节有差异。气旋前是宽阔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水天气,后是较狭窄冷锋云系、降水天气,中部是暖气团天气;如暖气团水汽充足、不稳定,出现层云、层积云,下毛毛雨、有雾,如气团干燥生成薄云无降水。

18、锋面气旋演变过程:

①初生阶段:随锋面波动开始、发展,冷空气向暖空气侵袭,暖空气向冷空气扩展,在波动前方形成暖锋,后方形成冷锋。

②成熟阶段:高空温压场振幅增大,温度槽进一步接近高度槽,气旋中心气压继续下降,气旋式环流不断加强,冷暖锋进一步发展,出现系统性云系、降水。

③锢囚阶段:高空槽进一步发展,出现闭合中心。

④消亡阶段:高空温压场近于重合,成为深厚的冷低压。

气旋发展过程由于条件差异而有不同。

19、寒潮:冷性反气旋南移时,造成冷空气袭击,如冷空气十分强大,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强烈冷空气活动,称寒潮。

20、副热带高压: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高压带。呈椭圆形,长轴大致同纬圈平行,是暖性动力系统。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东部,北大西洋中部、西部墨西哥湾,北非,南半球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夏季青藏高压、墨西哥高压。

①、结构:处于低纬环流、中纬环流汇合带,是由于对流层中上层气流辐合、积聚而成。结构较复杂,不同高度、季节、地区不同。

对流层中、下层,副高强度随高度升高增强,高压中心位置随高度向暖区偏移,因而高压中心与高温中心不完全重合,高压脊线不垂直。

副高去内温度水平梯度较小,高压边缘同周围系统相交缓,温度梯度明显增大,北部、西部更大。

副高内盛行下沉气流,在低层普遍形成逆温层,高压东部逆温层较厚、较低。

②、天气特征:盛行下沉气流—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高压北、西北边缘与西风带天气系统相交缓,气流上升强烈,水汽较丰富,多阴雨天气;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潮湿、闷热。

③、活动特点:

⑴、季节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南北移动表现出稳定少动、缓慢移动、跳跃三种形式,且有南北震荡现象;北进过程持续时间较久、移动较缓,南退过程经历时间较短、移动较快。

⑵、非季节性中短期变动,表现为半个月左右副高偏强或偏弱趋势及一周左右副高西伸东退、北进南缩的周期变化。--受周围天气系统活动影响引起的。

④、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系统影响最大的天气系统。在其控制下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是相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其位置、强度关系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数量,影响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状况。其北侧气旋、锋面活动频繁,常形成大范围阴雨、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重要降水带。

21、热带云团:从卫星云图上发现,热带地区存在大量深厚的由对流云组成的直径在100─1000km范围内的云区,称云团。根据其尺度、产生地区分:⑴季风云团,规模最大;⑵普通云团;⑶小尺度云团。

22、台风:台风形成、发展重要机制是台风暖心的形成,暖心形成、维持、发展需合适环境条件及产生热带扰动的流场:①广阔洋面;②合适的地转参数值;③气流铅直直切变要小;

④合适的流场。

台风消亡条件:高温、高湿空气不能继续供给,低空辐合、广阔辐射流场不能维持及风速铅直切变增大等。造成这些条件的途径:①台风登陆后,高温、高湿空气得不到源源补充,失去维持强烈对流所需能源;低层摩擦加强,内流气流加强,台风中心被逐渐填塞、减弱以至消失;②台风移动到温带后,有冷空气侵入,破坏台风暖心结构,变性为温带气旋。

23、对流性天气特点:尺度小、生命期短,气象要素水平梯度大、天气现象剧烈,有很大破坏力,往往是种灾害性天气系统。

雷暴:由旺盛积雨云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强阵雨的局地风暴。

飑线:带状雷暴群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带。

龙卷: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涡旋云柱。龙卷伸展到地面引起强烈旋风,称龙卷风。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③、环流因子;

④、下垫面因子;

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

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海陆风由海陆间气压日变化引起,仅出现在沿海地区;季风由海陆间气压季节变化引起。)东亚季风:冬季风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高温、湿润、多雨—海陆热力差异。亚洲南部季风: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引起,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6、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区分标志:海洋条件、大陆条件下形成的气候。

①气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相时、春秋温度值、大陆度;②水分标志:海洋性气候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多,一年降水分配较均匀,冬季较多,气旋雨频率为最大,降水变率小;大陆性气候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7、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高大山系、庞大高原是气流运行的阻碍,对寒潮、热浪移动有障壁作用,本身辐射差额、热量平衡状况有其独特性。①机械阻挡作用;②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特点:⑴地球第三极,气温低;⑵气温日、年较差大;⑶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高原气候具明显大陆性气候特征。

8、小气候: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引起的小尺度近地层局地气候。(土壤、植被、人工铺砌的道路等借辐射作用吸热、放热,从而调节空气层、下垫面表层温度,称活动面。)活动面性质不同,具不同能量平衡、水分平衡,加上湍流作用差异,产生各种小气候。

9、冰雪覆盖对气温的影响:是大气的冷源,使冰雪覆盖地区气温降低,通过大气环流作用,使远方气温下降。冰雪覆盖面积季节变化,使全球平均气温亦发生相应的季变。冰雪致冷效应由:①冰雪表面辐射性质;②冰雪-大气间能量、水分交换特性造成。冰雪覆盖成为冷源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

第七章气候带和气候型

1、气候带、气候型划分方法:①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长期统计平均值、季节变化,来与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气候型。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杜库洽夫。②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环流、下垫面因子划分气候带、气候型。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斯查勒。

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降水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分布而确定;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所支配。

2、高地气候特点:高山地带随高度增加,空气愈稀薄,空气组分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微尘、大气中污染物质逐渐减少,气压降低、风力增大,日照增强、气温降低。在一定坡向、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而加大,过了最大降水带后随高度而减小—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纬度、区域气候条件有所不同。

第八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变化的史实:

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冰期、间冰期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以上;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幅度最大不超过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发生;

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间。

2、气候变化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引起太阳辐射能变化的条件:

⑴地球轨道因素的改变:偏心率、地轴倾角(产生四季的原因)、春分点位置(其变动结果引起四季开始时间的移动和近日点、远日点变化)都以一定周期变化导致地球受到天文辐射发生变动,引起气候变迁。

⑵火山活动引起大气透明度变化;

⑶太阳活动的变化。

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宇宙因子: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地球物理因子:地球重力空间变化,地球转动瞬时极的运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宇宙-地球物理因子时间、空间变化引起地球上变形力产生,导致海洋、大气变形,进而影响气候发生变化。

③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⑴海陆分布的变化;⑵地形变化。

④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是导致气候变化、产生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①、无意识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

⑴工农业生产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污染物质,改变大气化学组成;

⑵农牧业发展、其他活动中改变下垫面性质,如破坏森林、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

⑶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

②、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措施,有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

改变大气化学组分、改变下垫面性质。

4、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城市气候特征归纳为“五岛效应”,混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风速减小、多变,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卫生统计学整理笔记

如何绘制频数表? 求组距 确定各组段的两个端点 归组计数 频数分布表与分布图作用 1.揭示变量分布形态 2.揭示变量分布趋势 3.便于发现特大的或特小的极端值 4.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分析 5.作为一种数据陈述的形式 算数应用条件: 对称分布,尤其正态分布 几何应用条件: 1.对数对称分布、等比资料 2.变量值中不能有0;不能同时有正值和负值;若全是负值,计算时可先把负号去掉,得出结果后再加上负号。 中位数条件: 所有分布、尤其偏态分布: 1.变量值中出现个别特小或特大的数值 2.资料的分布呈明显偏态 3.含有不确定数值 4.资料的分布不清 极差应用条件:所有分布、尤其偏态分布 不足: 不能全面的反映所有值的偏离程度 不稳定、小样本小于大样本、样本小于总体 四分位数间距应用条件 所有分布、尤其偏态分布: 1.变量值中出现个别特小或特大的数值 2.资料的分布呈明显偏态 3.含有不确定数值 4.资料的分布不清 方差应用条件: 对称分布,尤其正态分布 变异系数应用 1.量纲不一致

散点图作用 观察两组数据的总体趋势和明显偏离趋势的观察点 判断两组数据的关联形式、方向和密切程度 相关分类 线性相关 秩相关 分类变量相关 线性相关意义 r>0表示正相关,r=1表示完全正相关;r<0表示负相关,r=-1表示完全负相关。 |r|→0表示相关性越弱,|r|→1表示相关性越强。 r=0表示没有线性相关,不代表没有相关。 如何判断线性相关 画散点图 计算线性相关系数 假设检验 如何进行秩相关 编秩次 计算秩相关系数 假设检验 回归分析:利用样本信息,找到变量间数量依存关系。 线性回归分析:利用样本信息,找到变量间线性数量依存关系。 决定系数:反映回归贡献的相对程度,即Y的变异被X解释的比例。 如何进行分类变量的相关分析 交叉表的制作,计算各种概率 计算列联系数 假设检验 相关分析的条件 线性相关系数:二元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 秩相关系数:非二元正态分布的定量变量、有序分类变量 列联系数:无序分类变量 轶闻数据:由坊间流传或各种媒体报道的一些个案数据,由于其特殊性往往给公众留下突出和深刻的印象。 特点:缺乏代表性,常诱导人们进行简单的推论,得到一些具有倾向性的结论。 可得数据: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已收集或积累的数据。如:各类监测数据、统计年鉴等。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第一章语音 考试内容: 1)声母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送气不送气 2)韵母表:高低,前后,圆唇否 3)音节结构表 4)拼合规律表 5)变调的规则4条 一、普通话的定义:汉民族共同语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3)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生理性质: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 3.社会性质:要表达一定的意义 物理性质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汉语声调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语调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轻声 音色(音质):指声音的特色。 1)发音体不同 (区分声母、韵母) 2)发音方法不同 3)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单位 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 辅音:发音时气流受阻

2.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普通话的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3.音位:是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例: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是对等的概念吗? 答:不是,因为元音,辅音;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系统分的类。 1)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 guāng 中的“ng” 2)辅音n既可作声母,也可作韵尾。如nán ,n在音节开头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n是韵尾 韵母和元音也不相等 1)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 如:tā , xiā ,guài 2)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如:gān , gēng ,guān 例:“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区别在于能否辨义:能辩义:音位;不能辩义:音素 如:n , l 在普通话中是不同音位,但在南京话中是同一音位,不同音素 例:判断音位个数 hán 和lán :共 h , l, a , n 4个音位 hán 和nán :共 h , l, a 3个音位 (三)记音符号 1.汉语拼音方案 作用:1)给汉字注音 2)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2.国际音标 1886年,国际语音学会于伦敦制订。 原则:“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卫生统计学重点笔记之令狐文艳创作

医师资格考试蓝宝书-预防医学 令狐文艳 医学统计学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非常重要)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决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地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某一变量值的集合。总体的指标为参数。 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样本的指标为统计量。 由于总体中存在个体变异,抽样研究中所抽取的样本,只包含总体中一部分个体,这种由抽样引起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愈小,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精确度愈高;反之,其精确度愈低。 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概率,用P表示,在0~1之间,0和1为肯定不发生和肯定发生,介于之间为偶然事件,<0.05或0.01为小概率事件。

二、变量的分类 变量:观察单位的特征,分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第二节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重要考点) 一、描述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的指标有 1.均数均数是算术均数的简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适用于等比资料,尤其是对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对数正态分布即原始数据呈偏态分布,经对数变换后(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值lgX代替X)服从正态分布,观察值不能为0,同时有正和负。 3.中位数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特别是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以及分布不明或分布末端无确定数据资料的中心位置。不能求均数和几何均数,但可求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个界值,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有X%比小,剩下的比大,可用于计算正常值范围。 二、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趋势的指标 1.全距和四分位数间距。 2.方差和标准差最为常用,适于正态分布,既考虑了离均差(观察值和总体均数之差),又考虑了观察值个数,方差使原来的单位变成了平方,所以开方为标准差。均为数值越 小,观察值的变异度越小。 3.变异系数多组间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情况。变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 简答题: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者之间的辨析? 答:1.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3.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部分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 答:特点:一是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 三是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局限:第一,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答: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互相规定和互相依存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互相转化。虽然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他们的角色不同,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也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它们两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必须是互相理解的,必须是共享两者的精神的。 四、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答: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听课笔记(1)讲课稿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 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音高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强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以上属语音的韵律特征,与音色相对 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音色又分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结合以下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 1.3.语音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7页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统计学(statistics)是一门处理数据中变异性的科学与艺术,内容包括收集、分析、解释和表达数据,目的是求得可靠的结果。 2.▲总体(population)用来表示大同小异的对象全体,例如一个国家的所有成年人;某地的所有小学生。可分为目标总体和研究总体。若试图对某个总体下结论,这个总体便称为目标总体(target population);资料常来源于目标总体中的一个部分,它称为研究总体(study population)。需要谨慎的是,就研究总体所下的结论未必适用于目标总体。 3.▲样本(sample)是指从研究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获取样本的过程称为抽样(sampling)。抽样研究的目的是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学的结论从来就不是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能不能成功地达到从样本推断总体的目的,关键是抽样的方法、样本的代表性和推断的技术。 4.▲同质(homogeneity)是指同一总体中个体的主要性质相同。 5.▲变异(variation)是指同质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6.▲变量的类型 二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或名义变量 定性变量多分类变量 变量有序变量或等级变量 定量变量离散型变量 连续型变量 变量的转化:只能由“高级”向“低级”转化,即由信息量多的向信息量少的类型转化,如:定量有序分类二值 7.▲参数(parameter)是反映总体特征的指标,参数的大小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常数,不会发生变化,然而往往是未知的,需要通过样本资料来估计,如总

体均数μ,总体标准差σ。 8.▲统计量(statistic)又称样本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指标,是由观察资料计算出来的,如样本均数 X,样本标准差S。 统计学的任务就是依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 9.▲概率与频率的区别:概率是参数,频率是统计量;频率总是围绕概率上下波动。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0.05时,即P≤0.05,统计学习惯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 10.▲误差:表示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或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其中系统误差呈现倾向性偏大或偏小现象,是可以避免的;而随机误差,是非人为偶然因素所致,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增大样本量等措施使其减小。 11.因果与联系:存在联系未必有因果关系,需排除虚假关联、间接关联。大多数观察性研究,单靠统计学分析只能考察变量之间的联系,难以证明因果关系。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读后感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专题一:什么是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一切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学是人类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论形式。教育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之分。 2、教育学引入我国仅有100多年的时间,分别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教育学、苏联凯罗夫教育学。但是这些教育学的研究范畴都不够大,没有将人类的所有的教育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体系中来。 3、胡德海教授认为,认识教育不能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经济基础、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方面来进行。理解教育应该站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高度来认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三件主要的事情,也是永恒的事情——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递(教育)。从这个高度来理解教育,教育就是人类文化传递的手段。 4、纵观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教育的形态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教育的活动,一种是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产物,其核心内容还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传递的方法;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有效运行的框架支撑,要受到教育制度的约束。 专题二:教育的起源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存在 1、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出现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原始时代与文明时代。在原始时代教育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教育活动,到了文明时代出现了第二种教育形态教育事业。 2、教育的起源不是来自于一般的生物活动,不是来起源于人类的心理现象,不是来自于人类的劳动,而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 3、教育的存在形态分为两种——自在状态(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教育没有认识,教育是自发的)和自为状态(教育是存在的,人类既参与教育活动,也对教育有所认识,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教育)。原始时代以自在状态为主,文明时代以自为状态为主,人类教育就是由自在到自为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自为教育将全部代替自在教育。 专题三: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 1、教育的现象是教育的活动和教育的事业(如果说有第三个教育现象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活动。 2、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一种是物质文化需要,一种是精神文化需要。教育的起源就是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卫生统计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卫生统计学 统计工作基本步骤:统计设计(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a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主要有点估计(把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估计值)和区间估计【按预先设定的可信度(1-α),来确定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b假设检验:是以小概率反证法的逻辑推理来判断总体参数间是否有质的区别。 变量资料可分为定性变量、定量变量。不同类型的变量可以进行转化,通常是由高级向低级转化。 资料按性质可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图是描述计量资料分布类型及分布特征的方法。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图可用直条图表达。 2频率分布表(图)的用途:①描述资料的分布类型;②描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③便于发现一些特大和特小的可疑值;④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处理;⑤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以频率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3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是定量资料中总体分布的两个重要指标。 (1)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平均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参数,用于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P50就是中位数)、众数。算术均数: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频率图一般呈正偏峰分布)、等比数列;中位数: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也可用于分布末端无确定值得资料。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各种分布的资料,特别是偏峰分布资料,常把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方差和标准差:都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特别对正态分布资料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常把均数和标准差结合起来描述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变异系数:主要用于量纲不同时,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标准差的应用:①表示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②结合均数计算变异系数、描述对称分布资料;③结合样本含量计算标准误。 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1定性资料的基础数据是绝对数。描述一组定性资料的数据特征,通常需要计算相对数。定性变量可以通过频率分布表描述其分布特征。 2 指标频率型指标强度型指标相对比型指标 概念近似反映某一时间出现概率单位时间内某现象的发生 率 两个有关联的指标A和B之比 计算 公式 A/B 有无 量纲 无有可有、可无 取值 范围 【0,1】可大于1无限制 本质大样本时作为概率近似值分子式分母的一部分频率强度,即概率强度的 似 值 表示相对于B的一个单位,A有多少 位 A和B可以是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

最新现代汉语笔记 词汇章节讲课教案

第一节词汇与词的构造 一、词汇 二、词汇单位 三、词的构造 第二节词义 一、词义的性质 二、词义的分类 三、语素义 四、义项 五、义素 六、语义场 第三节现汉词汇构成、词汇发展、词典 一、现汉词汇构成 二、现汉词汇发展变化和规范 三、词典

第一节词汇与词的构造 一、词汇 定义:又称语汇,一种语言里所有的(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文言词汇、老舍的词汇)。语言建筑材料,反映社会:语言发展;标志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广;越多越表思想;生活阅读写作 二、几种词汇单位 1.语素: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1)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书:语音形式为shu;词汇意义为成本的著作;语法意义为名 词及其语法作用—实语素 吗:语音形式为ma;词汇意义无;语法意义为表示疑问语气 —虚语素 (2)语素可以使单音节也可是多音节 确定语素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之(替代过程中保持意义一致,马虎—马车) (3)根据构词能力可分为: A.成词语素:能独立成词,亦“自由语素”(词根) B.不成词语素: a.不定位语素(词根) b.定位语素(词缀) 其中,不定位语素和成词语素构成词根,表示词的基本意义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 (1)独立运用:能单说(单独成句)或能单用(单做句法成分或者起语法作用:了,又) 区别词与语素:剩余法(先看成词语素,再看剩下的)(2)最小的:区别词与短语:拓展法或插入法 (3)字-语素-词:我喜欢巧克力糖7-5-3 3.固定短语:词与词固定组合,不可增减改换中间的词(自由组合是临 时组合) (1)专有名词(企业单位、书名、杂志名、电影名等) (2)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 4.略语:经压缩或着省略的短语(部分固定成词,不可还原) (1)简称: A.均取前(家用电器:家电) B.均取后(人民警察:民警) C.一前一后(外交部长:外长) D.省并(中学、小学:中小学) E.外来词取第一个(加利福尼亚州:加州) F.其他:(安理会,农贸市场)

山东大学2019考研:353卫生综合参考书目及真题笔记资料汇总

山东大学2019考研:353卫生综合参考书目及真题笔记资料汇总由于山东大学部分专业课官方没有公布参考书目由此给很多考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对此精都考研网整理了山东大学本专业研究生初试用书及配套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353卫生综合参考书目: ①《环境卫生学》 ②《流行病学》 ③《卫生统计学》 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⑤《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二、配套精编复习资料 山东大学353卫生综合《复习全程通》精都考研组编 三、复习全程通内容简介 《复习全程通》由精都考研工作室依托多年为各大机构编写考研专业课资料以及学员辅导的经验,由本团队组织目标院校本专业的高分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考点知识面覆盖全面,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是专门为本届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制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通过本精编资料四大模块内容,结合考生每个阶段的复习,有助于考生深入了解目标院校以及专业考点重点,提高复习效率,拓展解题思路。 NO.1历年真题汇编 通过目标院校原版真题,了解命题老师的出题思路,且分析考点重点,快速了解目标院校出题风格及命题思路,提高复习效率,拓展解题思路 NO.2教辅一本通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由目标院校本专业研究生对应其初试参考书目整理汇编章节重点考点以及对应章节历年典型考题及答案解析,通过本书的配套复习,分析专业考点侧重,通过大量典型考题让充分掌握本门科目重点,确保考场应对自如。 NO.3冲刺模拟套卷 书在遵循专业课最新参考书目,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规律,制定的模拟卷,并有详细的配套答案讲解,适用于考生在冲刺模拟阶段的专业课复习。 NO.4电子版赠送内容 本部分内容为购买全套资料的同学附赠的内容,主要是初试参考书目主编老师的教学讲义以及相关的扩充习题,此部分内容对于跨考的考生相对比较重要,通过讲义了解专业课基础复习侧重,达到专业知识点不缺不漏。 四、解析备考辅导班: 专业课一对一无忧全程班 专业课一对一标准全程班 山东大学在读研究生授课 以上内容是【精都考研网】整理发布,每天及时发布最新考研资讯、考研经验、考研真题。目前很多同学已加入2019山东大学考研总群640030269,抓紧时间加入了解你所不知道的考研信息。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2018教育学考研: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1(超长)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得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得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得萌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我国得《学记》;教育方面得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得描述,缺乏理论得分析,没有形成完整得体系,所以只能说就是教育学得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原因: (1)教育学得创立源于社会实践得客观需要,主要就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 (2)教育学得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得总趋势与一般科学发展奠定就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得独立同一些著名得学者与教育家得努力就是分不开得; (4)教育知识得丰富沉淀。 内容: (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得科学提了出来,与其她学科并列。(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就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得身世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得《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集成了康德得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就是一本自成体系得教育学著作,它得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标志: (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得研究领域; (2)概念与术语方面:形成了专门得教育概念与范畴; (3)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得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得教育学专家与系统得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 (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得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就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得开端; 四、20世纪以来主流得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得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卫生统计学-重点整理资料东大

卫生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1、卫生统计学的概念(P1) 卫生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居民卫生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分析问题。 2、卫生统计学的4个基本步骤(P3): 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3、卫生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4): ⑴同质:在统计学中,若某些观察对象具有相同的特征或属性,我们就称 之为同质,或具有同质性。 ⑵变异:同质个体的某项特征或属性的观察值或测量值之间的差 异。 ⑶总体: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特征或属性的观察值或测量值 的集合。 ⑷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的集 合。样本中 包含的观察单位个数成为样本含量。 ⑸参数:反映总体特征的指标,一般是未知的,常用希腊字母表 示,如总 体均数μ、总体率π等。 ⑹统计量:根据样本观察值计算出来的指标,常用拉丁字母表 示,如样本 均数x 、样本率等。

⑺变量与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进行观察或测量的某项特征或属 性称为变 量;变量值的集合成为资料。 ⑻定量资料:亦称计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 小,一般 有度、量、衡单位。 ⑼定性资料:亦称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 容的类别 或属性,一般无度、量、衡单位。可细分为:①计数资料; ②等级资料 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研究的特点(P7): ①不能人为施加干预措施;②不能随机分组; ③很难控制干扰因素;④一般不能下因果结论 2、常用抽样方法(名称、原理): ⑴单纯随机抽样: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统一编号,然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统计软件或抽签方法之一随机抽取n(样本大小)个编号,由这n个编号所对应的n个观察单位构成研究样本。 ⑵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事先将总体内全部观察 单位按某一顺序号等距分成n(样本大小)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含m个观察单位;然后从第一部分开始,从中随机抽出第i 号观察单位,依此用相等间隔m机械地在第2部分、第3部分直至第n部分内各抽出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⑶分层抽样: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项或某几项特征,将 总体分成若干层,该特征的测定值在层内变异较小,层间变异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笔记整理 第一章 语音考试内容: 1) 声母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送气不送气 2) 韵母表:高低,前后,圆唇否 3) 音节结构表 4) 拼合规律表 5) 变调的规则4条 一、普通话的定义:汉民族共同语 1)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3)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语音概说

(一) 语音的性质 1. 物理性质: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 生理性质: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 3. 社会性质:要表达一定的意义 物理性质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汉语声调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语调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轻声 音色(音质):指声音的特色。 1)发音体不同 (区分声母、韵母) 2)发音方法不同 3)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单位 1.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 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 辅音:发音时气流受阻 2.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一般来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普通话的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3.音位:是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例:辅音和声母,元音和韵母是对等的概念吗? 答:不是,因为元音,辅音;声母、韵母是从不同系统分的类。 1)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 guüng 中的“ng” 2)辅音n既可作声母,也可作韵尾。如nán ,n在音节开头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n是韵尾

韵母和元音也不相等 1)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 如:tü , xiü ,guài 2)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如:gün , gyng ,guün 例:“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区别在于能否辨义:能辩义:音位;不能辩义:音素 如:n , l 在普通话中是不同音位,但在南京话中是同一音位,不同音素例:判断音位个数 hán 和lán : 共 h , l, a , n 4个音位 hán 和nán :共 h , l, a 3个音位

卫生统计学复习笔记

卫生统计学复习笔记 一、概述 1、卫生统计学的概念(熟练掌握)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帮助人们分析所占有的信息,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卫生统计学是应用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由此看出:统计学是处理资料中变异性的科学和艺术,是在收集、归类、分析和解释大量数据的过程中获取可靠结果的一门学科。这里强调了“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往往是忽略了设计、收集和归类(整理),到了分析数据时才想到统计学,此时难免发生“悔之晚矣”的憾事。作为统计学的应用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卫生统计学的内容(了解): 1)健康统计:医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等; 2)卫生服务统计:包括卫生资源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保健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统计学问题。 2、卫生统计学的工作步骤(熟练掌握) 统计学对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任何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全过程都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设计:在进行统计工作和研究工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设计。设计是在广泛查阅文献、全面了解现状、充分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将要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做的全面设想。其内容包括: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等。设计是整个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指导以后工作的依据 2)、收集资料:遵循统计学原理采取必要措施得到准确可靠的原始资料。及时、准确、完整是收集统计资料的基本原则。卫生工作中的统计资料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①统计报表:是由国家统一设计,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逐级上报,提供居民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主要数据,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与措施、检查与总结工作的依据。如法定传染病报表,职业病报表,医院工作报表等。②经常性工作记录:如卫生监测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等。③专题调查或实验。 3)、整理资料:收集来的资料在整理之前称为原始资料,原始资料通常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分组和归纳,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分析。其过程是: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准确性审查(逻辑审查与技术审查)和完整性审查;再拟定整理表,按照“同质者合并,非同质者分开”的原则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组,并在同质基础上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数量分组;最后汇总归纳。 4)、分析资料:其目的是计算有关指标,反映数据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前者是用统计指标与统计图(表)等方法对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考编1】 1.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 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3.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和微观的】 4.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 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 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 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本质 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 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 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 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 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

卫生统计学重点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医师资格考试蓝宝书预防医学 欧阳家百(2021.03.07) 医学统计学方法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非常重要)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设计(最关键、决定成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决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地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某一变量值的集合。总体的指标为参数。 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样本的指标为统计量。 由于总体中存在个体变异,抽样研究中所抽取的样本,只包含总体中一部分个体,这种由抽样引起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愈小,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精确度愈高;反之,其精确度愈低。 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概率,用P表示,在0~1之间,0和1为肯定不发生和肯定发生,介于之间为偶然事件, <0.05或0.01为小概率事件。 二、变量的分类

变量:观察单位的特征,分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第二节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重要考点) 一、描述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的指标有 1.均数均数是算术均数的简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几何均数适用于等比资料,尤其是对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对数正态分布即原始数据呈偏态分布,经对数变换后(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值lgX代替X)服从正态分布,观察值不能为0,同时有正和负。 3.中位数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特别是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以及分布不明或分布末端无确定数据资料的中心位置。不能求均数和几何均数,但可求中位数。百分位数是个界值,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有X%比小,剩下的比大,可用于计算正常值范围。 二、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趋势的指标 1.全距和四分位数间距。 2.方差和标准差最为常用,适于正态分布,既考虑了离均差(观察值和总体均数之差),又考虑了观察值个数,方差使原来的单位变成了平方,所以开方为标准差。均为数值越小,观察值 的变异度越小。 3.变异系数多组间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情况。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CV=s/×100%,公式中s为样本标准差,为样本均数。 三、标准差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