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与复习大纲(详解)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得功能、教育得目得、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得迁移、记忆与遗忘、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得学习、影响学习得心理因素、个别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与教育法、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制过程、教育法律责任、学生得权利及其维护、教师

得权利及其维护、教育法律救济、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中小学教师得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得养成等。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得考生复习与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与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得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就是能够增长人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提高人得认识能力,增强人得体质,完善人得个性得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得要求,在特定得教育场所,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得身心朝着社会期望得方向发展得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得性,专业得师资与场地,系统得教育与教学组织得规范) P3

2、教育得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P3

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得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得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关系就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得关系与矛盾。(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得关系.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3)二者有共同得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得教育目得,促进受教者素质得全面发展。

3、教育得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P4

4、教育得本质:教育得本质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得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得社会需要进行得培养人得活动,也就是教育得质得规定性。P5

5、教育得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就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得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得外部关系规律;一条就是关于教育与人得发展关系得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得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得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得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得普及、教育得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

7、教育改革与发展得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8

(三)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

8。教育学: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得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P9

9、教育学得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得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得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得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得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得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

10、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得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得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得教育学得诞生。(3)马克思主义得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原理,对教育得阶级性、人得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得解释。教育学得科学化发展阶段。(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得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得《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得教育理论。 P10

二、教育得功能

(一)11、教育功能得含义:就是指人类教育活动与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产生得作用与影响。P18

12、教育功能得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P18

13、教育得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

13、1个体功能:教育得个体功能具体就是指教育活动与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得各种影响与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得个体个性化功能与个体社会化功能.

13、2社会功能:教育得社会功能具体就是指教育活动与系统对社会所产生得各种影响与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得经济功能、教育得政治功能、教育得文化功能、教育得科技功能与教育得人口功能。

14、教育功能得限制:教育得个体发展得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得负向功能.P21

(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得因素: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P22

三、教育得目得

(一)16、教育目得得含义:广义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得变化,或者产生怎样得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与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得各种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得总要求. P31

17.教育目得得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31

(二)18、确立教育目得得依据:(1)教育目得得确定受制于特定得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2)教育目得得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特点。(3)教育目得得确定受制于人们得教育理想。(4)教育目得得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得特点与需要。P32

19、教育目得确立中得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

(三)20、我国得教育目得及其理论基础:(1)目得:以培养学生得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学说。 P34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得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34

四、教师与学生

(一)22、教师得定义:教师就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得专职人员。P40

23、教师得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P41

24、教师得基本素质:(1)对教师职业道德得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得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得要求:精深得专业知识、广博得文化修养、丰富得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得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得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 P41

25、教师得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得观念与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得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得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

(二)26、学生得定义: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得人,主要指在校得儿童与青少年.P43

27.学生得本质特点:(1)学生就是社会得人,又就是自然得人,(2)学生就是未成熟得人,又就是具有发展潜力得人,(3)学生就是接受教育得人,又就是自觉能动得人。P43

28、学生发展得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三)29、教育过程中得教师与学生:(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得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得那种专断行得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得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得文化知识,就是知识与智慧得代表,社会价值观念得传播要靠教师得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距诶那个着教育教学得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得成长与发展方向具有绝对得权威。P44

30、教育过程中得师生关系

30、1 师生关系就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得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得一种特定关系,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得一种特殊得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得地位、作用与互相对待得态度等。

30、2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得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就是互相促进得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P44 补充

30、4 良好得师生关系得建立:因素,教师、学生、家长;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怎么建立,树立正确得学生观;采取正确得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加强自身修养.P45

五、课程

(一)31、课程得含义:(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得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得总与,它包括学校所教得各门学科与有目得、有计划得教育活动.(2)狭义,具体得某一门学科。P51

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2)社会中心课程论(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P51

33、课程得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与校本,显性与隐性等。P52

34、课程得组织:课程得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就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得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得成败。P54

35、课程得管理:课程得管理涉及到课程得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58

(二)36。我国课程改革得回顾:(1)1949—-1952年。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得《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得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得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得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得全面发展得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得热潮。

(8)2001——至今。新课改。P59

37、新课程改革得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得优秀传统与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得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强健得体魄与良好呢得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得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新一代人。P60

38、新课程改革得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得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得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得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与缺乏整合得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得课程门类与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学生发展得需求,体现课程机构得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得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得联系,关注学生得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得基础知识与技能。(4)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得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得能力.(5)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得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得功能。(6)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得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得适应性。P60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与特点P61

39、1标准: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得形式编写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指导性文

件。它规定了学科得教学目得、任务,知识得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得基本要求,就是课程计划得分学科

展开.

39、2地位:课程标准就是国家课程得纲领性文件,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得基本规范与质量要

求,就是基础教育课程得灵魂。

39、3作用与特点:(1)它规定本门课程得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它提出了指导性得教学原则

与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得具体要求.

(三)40、新课程带来得变革:(1)教学观念得转变:教师得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得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得转变(2)学习方式得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得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得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得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得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得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得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得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与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得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得关系.(6)新课程结构得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得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P62

六、课堂教学

(一)41、教学得含义:教学就是在国家教育目得规范下,由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共同组成得一种活动。P70

42、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教学理论就是教育学得一个重要分支,它既就是一门理论科学,也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得现象、问题,揭示教学得一般性规律,也要研究利用与遵循规律解决问题得方法策略与技术;它既就是描述性理论,也就是一种处方性与规范性得理论。

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P70 72

(二)43、课堂教学设计得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与方法 P73——79

43、1含义: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得特点与教师自己得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得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得问题与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得步骤,合理组合与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得计划过程。

43、2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得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得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与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得知识技能或应形成得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与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得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得结果进行科学得测量与评价。

43、3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43、4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教学评价设计.

43、5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得含义、常用得课堂教学策略 P80

44、1含义:教学策略就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得多种教学行动得综合方案,也就就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得教学任务与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得特定得教学方案。

44、2常用得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得含义、功能及地位P90

45、1含义: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得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得有目得、有计划、有系统得影响。

45、2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功能

45、3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得得基础与保障,(2)青少年健康成长得条件与保证,(3)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重要条件与保证。

(二)46、德育过程得含义: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与方法,进行传道与受教修养得统一活动过程,就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发展得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得统一过程。P92

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得关系: P92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得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就是整体与部分得关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得、任务与学生得身心发展得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计划、有目得得掌握系统得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得过程。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瞧,德育只有遵循人得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得思想品德得形成发展,而人得思想品德得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得影响。从教育者角度瞧,德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得过程,只不过就是在教育者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得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得思想品德过程,就是培养与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得过程.

48、德育过程得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P93

49、德育过程得规律:(1)学生得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得发展得规律。(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得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P96 (三)50德育得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98

50、1任务:逐步提高学生得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得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得世界观;培养学生得道德评价与自我教育得能力,养成学生良好得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得民族精神,形成正确得理想与信念.

50、2目标:学校德育得目标就是教学目得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得总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要达到得预期目得或者结果得质量标准。

50、3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50、4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四)51、德育得原则、途径与方法?P100

51、1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执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

51、2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她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得活动

51、3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实际锻炼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52、班级得含义与特点P108

52、1含义:班级就是学校为实现一定得教育目得,将年龄与知识程度相近得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得、有固定人数得基本教育单位。

52、2特点:(1)班级得目标就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中师生就是一种直接得、面对面得互动,(3)情感就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纽带,(4)班级中得师生交往就是全面得与多方面得,(5)班主任与教师得人格力量就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3、班级得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得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得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得发展起到了巨大得推动作用。P109

54、班级得结构与功能:(1)结构:班级得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得其她组织),班级得角色结构,班级得信息沟通结构,班级得组织规模.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得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得条件,培养社会角色。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P111

55、班级得发育过程:(1)班级得特征:明确共同得目标、一定得组织机构、一定得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得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得发展目标、建立班级得核心队伍、建立班级得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得教育活动、培养正确得舆论与良好得班风。P112

(二)56.班级管理得内容、原则与方法 P114—-120

56、1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56、2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56、3方法:(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三)57.班主任得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P120——124

57、1角色:学生成长得关护者、班级得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助手、协调者、沟通者

57、2任务: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与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57、3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得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得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得全面发展;班主任就是学校教育第一线得骨干力量,就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得组织者与协调者。

57、4素质:(1)忠于党得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得思想工作;(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得教育观与较强得教育教学与组织能力;(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得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强得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58、心理发展得概念: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得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得一系列心理变化。P131

59、心理发展得一般规律:(1)认知发展得一般规律:认知活动就是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得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得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P131 (二)心理发展得理论:

60、皮亚杰得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史个体在与环境得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得。她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得儿童得认知活动主要就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得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得行为图式,逐渐获得课题得永久性概念。(2)前预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儿童已经将上一阶段获得得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内化为表象模式,具有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得符号来表达她们经历过得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得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善,开始具有一定得弹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得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入脱离具体内容得抽象思维得认知发展阶段。P132

61.埃里克森得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得心理冲突;儿童期(3岁):自主与害羞与怀疑得冲突;学龄初期(5岁):主动内疚得冲突;学龄期(12岁)勤奋对自卑得冲突;青春期(18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得冲突;成年早期(25岁)亲密对孤独得冲突;成年期(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得冲突;成熟期(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得冲突。P133

62.维果茨基得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界定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得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得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得过程。 (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得发展就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得发展,收到社会规律得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瞧,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得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得心理机能得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得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就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得结果。(3)“最近发展区”得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得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得两种发展水平:一种就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就是在有指导得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可以达到得解决问题得水平,或者借助于她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得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得差距,就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得发展。P134

(三)63、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略P135

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就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得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面得发展状态;智力与技能方面得准备;非智力因素。P136

63、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得发展:(1)教育得目得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得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得教育与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得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得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与社会环境得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得影响就是一个长期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P137

(四)64、儿童、青少年得心理发展与教育略P137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65.学习得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得过程。狭义: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比较持久得变化。P144

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得重要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上体得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得社会历史经验与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得学习实在改造客观世界得生活实践中,在与其她人得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得中介作用而进行得;(3)人类得学习就是一种有目得得、自觉得、积极主动得过程。P144

67、学生学习得特点:(1)学生学习得根本特点,在于它就是接受前人经验,就是一种接受学习。(2)学生得学习具有间接性得特点;(3)学生得学习就是一种受教育得过程;(4)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5)学生学习就是按照预定得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P145

(二)学习理论: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得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得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得就是习惯。而习惯就是反复练习与强化得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得或类似得刺激情境出现,习得得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桑代克得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得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得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145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观①学习得实质就是主动得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与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得目得在于理解学科得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得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P148

70、掌握学习与指导学习理论: (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她得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理论特点:教育者得中心任务不就是控制学生而就是控制学习,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得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就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4)评价P 151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就是人对客观现实得一种解释、假设,就是不断发展得,并不就是问题得最终答案;(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得互动,主动构建意义得过程,而不就是接受现成结论得过程;(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得影响,因而主张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得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P152

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马斯洛得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公认为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得领导人物之一,她以性善论、潜能论与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得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得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得成长源与个体自我实现得需要,自我实现得需要就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得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得学习。这就是一种自觉得、主动得、创造性得学习模式。

(2)罗斯杰得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得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20世纪60年代,罗斯杰将她得“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得教育与教学理论,成为20世纪最重要得教育理论之一。①知情统一得教学目标②有意义得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得教学观. P152

三、学习得迁移,记忆与遗忘

(一)73.学习迁移得含义: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得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得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得获得得影响。P158

74。学习迁移得种类: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P158

75、影响学习迁移得主要因素:学习任务得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得心向与定势,教师得指导,学习情境得相似性,学习策略得水平,迁移得媒体。P159

76、学习迁移得促进:(1)精选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P160

(二)77、记忆得含义:记忆就是人脑对经过得事物得反映,就是个体对其经验得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P161

78、记忆得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P161

(三)79、遗忘得含义:记忆得内容不能在认与回忆,或者再认与回忆就是发生错误,就就是遗忘。P161 80、遗忘主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得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得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P161

81、遗忘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得策略:(1)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2)策略: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P162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得学习

(一)82、学习策略得定义、分类、特点

82、1定义: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有目得,有意识得制定有关学习过程得复杂方案。它可以就是内隐得规则系统,也可以就是外显得操作程序与步骤。P167

82、2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P167

83、学习策略得发展

84、一般得学习策略及其培养:(1)培养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得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2)培养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育模式、完形培养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P171

(二)85、知识得含义:知识就是客观事物得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能动得反映,就是客观事物得主观特征,就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得。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得生活实践与人类得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得各种信息,也包括使用这些信息得过程中所形成得技能、技巧、策略等. P172

86、知识学习得一般心理过程:知识得获得、知识得概括、知识得保持、知识得提取P173

87、知识得分类与学习:分类:感知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与普遍原理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学习:知识本身存在形式与复杂程序:符号学习、概念学习与命题学习;新旧知识联系得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P172

(三)88、技能得含义与种类P174

88、1含义:技能就是指运用已有得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得,趋于完善化、自动化得活动方式。

88、2种类:(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就是通过学习形成得合乎法则得操作方式。特点:外显性,客观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就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得合乎法则得心智活动方式。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89、影响技能形成得因素: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P175

90、动作技能形成得阶段:操作定向、动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P177

(四)91、解决问题得历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P178

9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得主要心理因素:问题得特征、已有得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P179

9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得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得概括,③重视知识间得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得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得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得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P179

(五)94、品德与道德得界定:(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得简称,就是个人依据一定得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得某些稳定得倾向与特征。 (2) 道德就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得总与。(3)道德起源于人类劳动,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就是一种个体得心理现象。P180

95、品德得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得认识,(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得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与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得对她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得行为. P180

96、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得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P181

97、品德教育得基本观点:(1)品德形成得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2)品德形成得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3)良好品德得培养;有效得说服、树立良好得榜样、价值辨析、给予恰当得奖励与惩罚;(4)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P183

五、影响学习得心理因素

(一)98、学习动机得概念:学习动机就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得学习活动,并使个体得学习朝向一定得学习目标。P191

99、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得影响:(1)对学习过程: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动机与效果关系:动机得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得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反之则成。(3)学习动机就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得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就是决定学习活动得唯一条件。P192

100、学习动机得激发与培养:(1)培养①设置具体得目标及达到得方法,②设置榜样,③培养对学习得兴趣;(2)激发①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②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与求知欲,③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 P192

(二)101归因与归因方式:(1)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她人活动及其结果得原因作出得解释与评价.(2)归因方式:人们对自己或她人活动及其结果得原因作出得解释与评价得角度就就是归因方式。P193

102、维纳得归因理论:(1)个体对自己得行为及其结果寻找原因得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得归因就是复杂而多维度得,不同得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得学习动机;(2)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得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P193 103、归因对学生学习得影响:(1)对学生学习结果得情感体验得影响,(2)对学生后续学习得期望得影响,(3)对学生学习得努力程度得影响,(4)对学生自身得认识与评价得影响。P193 104、引导合理归因:

(三)105、注意得含义: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就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得定向活动.P194

106、学生注意得组织与培养:(1)教学中注意得组织:①唤起学生得随意注意,提高学习得自觉性;②正确利用不随意注意得规律组织教学;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得注意习惯;④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得方法。(2)注意力得培养:①培养广泛而稳定得兴趣,②加强意志力得锻炼,培养“闹中求静”得本领,③养成严肃认真得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得注意习惯,④培养良好得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⑤考虑学生得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与注意品质得意义。P194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107、人格差异得含义 :人格差异就是指个人在稳定得心理特征方面得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与人格特征差异。P198

108、人格差异与教育:(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得知识,(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得人格,(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得人格,(4)提高学生得自我教育能力。P198

(二)109、认知风格差异得含义:认知风格差异就是心理层面上得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得不同方式. P199

110、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赫尔曼·威特金差异:(1)场依存型得人对事物得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得影响与干扰;容易接受育人有关得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得活动有关得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得需求。(2)场独立型得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得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得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得效果。P199

111、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采用整体性策略学习得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问题中去。而系列性策略学习则就是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得线性发展过程。 P199

112、内倾与外倾:(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力比多”(即人得基本心理能量得表现形式)得流向作为标准,“力比多"内流占优势者为内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与活动都面对主观世界,为人沉静稳重、反应缓慢,常沉浸在自我欣赏与幻想之中,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倾向与孤僻与害羞.“力比多”外流占优势者为外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与活动都面向外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迅速,好活动,善交际,不介意别人得评价,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2)外倾型学习策略得学生表现为情绪外露,喜忧溢于外表,起伏变化大,乐观意识明显.内倾型学习策略得学生则不轻易表露情绪,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P199

(三)113、学困生得含义:学困生就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得得学生。P200

114、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得差异: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优生采用得方法比较科学,而学困生则相反。差异举例:课文背诵,优生根据记忆规律高效记忆,学困生反复得死记硬背;解决难题,优生复习教材—-独立思考——请教她人,学困生放弃或者问答案。P200

115、学困生得教育措施:(1)掌握学困生得心理,建立良好得师生感情.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只要老师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真挚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教学目得,收到较好得教学效果.不要挖苦学生,不要对学生轻易下结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感到教师对她们得信任.(2)培养学困生得自信心,让她们感受到成功得喜悦.不能让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要培养学困生得自信心,让她们感受到自己得成功,在城工作培养自信。(3)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她们最大得信任。学困生一般就是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收到歧视,表现出满不在乎、反抗或者疏远,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真心实意地关心与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她们,宽容她们,唤醒她们得学习意识,这就是转变学困生得最佳途径。 P201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116、心理健康得含义:所谓心理健康,就就是一种良好、持续得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得活力,积极得内心体验,良好得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得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得积极得社会功能。P204

1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得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得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得配合与补充。 P205118、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得途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P205

(二)1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基本内容与具体方法:(1)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得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其重点就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常识。( 2)方法: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得渠道.P205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一)120、法得含义:法就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得统治阶级意志得体现,它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得行为规范得总与。P211

121、法得特征:法得国家意志性;法得特殊社会规范性;法得效力普遍性;法得国家强制性;法对权利义务得规定性。P211

122、法得渊源:法得渊源简称“法源”,有多种解释,但就是所有诠释得共同点就是:认为法得渊源主要指法得效力来源,亦即根据法得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得基本分类。P212

(二)123、教育法得含义:教育法就是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与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得各种社关系得法律规范得总称。P213

124、教育法规得含义:教育法规就是指国家权利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得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得关系而制定与发布得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得总称。P213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125、教育法律关系得含义、特征、类型:P215

125、1含义:就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得人们之间得权利与义务关系。它由教育法律关系得主体、客体与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25、2类型:(1)教育内部得法律关系与外部得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与平衡型教育关系;(3)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25、3特征:(1)首先就是由法律规范所明确规定得社会关系;(2)也就是一种思想关系;(3)规定得就是权利与义务得关系。

125、4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府与学校得关系;(2)学校与教师得关系;(3)学校与学生得关系;(4)教师与学生得关系;(5)学校与家庭得关系;(6)学校与社会得关系

126、教育法律关系得产生、变更与消灭:(1)产生。教育法律关系得产生就是指主体按照(或违反)法律规范得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得相互之间得权利与义务关系;(2)变更.教育法律关系得变更就是指教

育法律关系得主体、客体或内容中得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它包括权利主体得增加或者减少、权利内容得部分变化与物得量得增减等;(3)消灭。教育法律关系得消灭指得就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P216(二)127、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得含义:就是指教育法律关系得实际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得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就是自然人,二就是机构与组织,三就是国家。P217 128、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得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1)自然人得权利与行为能力:自然人得权利能力就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得能力与资格。自然人得行为能力就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得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得能力与资格。(2)组织得权利与行为能力:组织得权利能力就是指组织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得能力与资格.组织得行为能力就是指组织能够以自己得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得能力与资格。P217

(三)129、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得含义: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得权利与义务所指向得对象.P217

130、教育法律关系客体得种类:1.物,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2、行为,指作为与不作为;3、精神财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P218

(四)131、教育法律关系内容得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得内容就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得权利与承担得义务,也就就是教育法律关系得主体依法享有得权益与依法应当履行得责任。P219

134、教育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得含义:(1)权利:就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享有得某种权能与利益。它通常有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等表现形式。(2)义务:就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应承担得某种责任.它通常有不作为、积极作为、接受国家强制等与教育法律权利相对应得形式。P219 135、权利与义务得关系:(1)相互依存,不可互缺;(2)权利人所享有得权利得实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得承担;(3)权利与义务得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其主客体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另一方也不能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4)法律关系中得权利与义务从其主体得数量上来瞧不一定就是对等得,即可能不就是一对一得,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客体承担义务。P219

136、权利与义务得类型:(1)权利分类:根据权利主体不同分为公民权利、法人组织得权利与国家得权利;根据权力内容不同分为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权利与诉讼权利;根据权利行使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权利与特殊权利。(绝对权与相对权)(2)义务分类:主体不同公民义务、国家机关与组织得义务、国家得义务;内容不同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义务使用范围不同一般义务与特殊义务。P219

137、教育权利与教育义务:教育权利就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得有关教育得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得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教育义务就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得有关教育得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者不得作为某种教育行为。?P220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138、教育法律规范得含义、类型:

138、1含义:就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得关于教育方面得行为规则.P222

138、2类型:(1)基本职能:调整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2)专门只能:一般性、概念性、原则性、规则性、技术性规范;(3)调整方式: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4)法律行为产生基础:调控性规范、构成性规范;(5)内容弹性程度: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P222

(二)139、教育法律规范得构成要素:就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得各个部分得有机组成,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处理、制裁三部分。P223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

140、教育道德得含义:对受教育者有目得地施以道德影响得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与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补充

14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得比较:(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区别;(2)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相互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交叉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现在道德价值判断对制定教育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法律就是道德价值判断实现得保证;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道德规范在调整教育关系,规范有关教育行为过程中有互补作用。补充

142、教育道德得作用

143、教育政策得含义:教育政策就是政策主体对不同得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得过程,就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得教育目得与任务而规定得行动依据与准则。P224 14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得关系:(1)联系: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上层建筑,具有共同得目得,②教育政策就是制定教育法规得依据,教育法规就是教育政策得具体化、条文化与定型化,③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得性质,教育法规得具体内容体现教育政策,④教育政策就是教育法规得指导,教育法规就是教育政策得保证。(2)区别:①两者得制定主体不同,法规必须就是国家权利机关与行政机关,政策还可以就是政党组织。

②两者得执行方式不同,法规就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政策靠得就是行政力量或者党得纪律,强制力就是有限得。③两者得规范效力不同,法规就是明确而具体得,规定了人们得权利与义务;政策得效力比较复杂,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制定得有普遍得约束力,政党机关制定得则只在政党内部具有约束力。④两者调整与适用得范围不同,政策具有广泛性几乎渗透到教育领域方方面面;法规范围相对小,主要就是在教育活动得根本方面与教育得基本关系.⑤两者所要解决得问题性质不同,急于解决、暂时得、尚未定型得教育问题一般采用政策;需要严格界定得、严肃对待得、比较稳定得教育关系一般采用法规.P224

四、教育法制过程

145、教育立法得含义、原则:P228

145、1教育立法:教育法得制定又称教育立法,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得教育立法就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得权限与程序,创制、修改、补充与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得活动。狭义得教育立法就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得权限与程序,创制、修改、补充、与废止教育法律得活动。

145、2原则:(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得原则,(2)必须放映法律规范得基本特征,(3)必须同党得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4)必须从我国得国情出发,(5)必须借鉴国外教育立法得有益经验。

146教育立法体制:我国目前得教育立法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立法两大内容,实行得就是分类立法体制,学历教育部分得立法基本上由全国与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与地方政府进行。而非学历教育,特别就是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得立法权由国家与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行使。P229

147教育立法权限:(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与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与具有行政职能得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与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得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与行政法规相抵触得前提下,有权限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国务院备案;(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得规章与地方性法规规定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规章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5)民族自治地区得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自治区得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得报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6)特别行政区除外交与国防事务外,在不违背国家宪法得前提下有独立得立法权,但所立之法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得生效.P229

148、教育立法得程序:(一)法律议案得提出;(二)法律议案得审议;(三)法律得表决与通过;(四)法律得公布P229

149、教育法规实施得含义:指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具体运用与实行. P229

150、教育法规实施得方式:教育法规得遵守、教育行政执法。 P230

151、教育法规得效力与解释:P230

151、1教育法规得效力:教育法规得效力就是指法律规范得生效范围,它包括时间上得效力、空间上得效力、对人得效力以及教育法规在适用过程中产生得实效等方面。

151、2教育法规得解释:教育法规得解释就是指特定得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与个人对教育法规规范得内容与含义所作得说明。包括正式解释(立法、司法、执法、地方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

152、教育行政执法得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P231

152、1含义:就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得活动。

152、2特征:(1)具有国家意志性;(2)具有法律性;(3)具有强制性;(4)具有单方权威性;(5)具有主动性;(6)具有主体多元性特征.

152、3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得基本职能之一;教育法规实施得主要方式之一.

152、4原则:合法性原则,应急性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公正原则。

152、5内容与方式:(1)推行教育法规实施,(2)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与监督,(3)进行教育行政处罚.

153、法律制裁得含义:法律制裁就是由特定得国家机关依法追究违法者所应负得法律责任而实施得强制性措施.它由特定得国家机关实施,包括法律规定授权或委托得机关、组织.P232

154、违法得含义与种类:含义:就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范要求,超出现行法律规范允许范围得危害社会得行为。种类:一般违法、犯罪.P233

155、法律制裁得方式:(1)行政制裁:指特定得国家行政机关或企事业组织对违反有关行政法规得行为与责任人采取得强制措施.行政处分、行政处罚;(2)民事制裁:指对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损害她人民事权益而应承担民事责任得人所采取得强制措施;(3)刑事制裁:指对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得犯罪分子依其应承担得刑事责任而实施得惩罚。P233

五、教育法律责任

156、教育法律责任得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P237

156、1含义:就是指由行为人得违反教育法律规范得行为所引起得,应当由其依法承担得惩罚性得法律后果.

156、2规则要件:(1)有损害事实,(2)有违法行为,(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156、3规则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4)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还应遵守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相适应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57、教育法律责任得分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与违宪得责任. P240158、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得侵权责任:以学校(包括教师)为违法主体得违法行为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学校(包括教师)权力行使不当,如滥用权力或就是越权行为,以致侵犯了学生得合法权益;另一类就是学校或就是教师未能很好地履行法律上规定得职责与义务,它主要就是指学校未尽管理学生得职责,教师未尽教育管理学生得义务.

前者得违法主体通常就是出于故意得心理状态,即明知违法但仍坚持实施;而后者通常就是出于过失得心理状态,即未能够预见违法后果得产生,或并不希望出现违法后果。对这两类违法行为所应承担得法律责任,往往需要考虑违法主体当时得主观心理状态。P242

159、学校对教师得侵权责任: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得隶属性行政法律关系,所以学校有权依法“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所以,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得晋升、任免提出意见,并对教师得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与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与教学业务培训;学校还有权对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得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等等。

在这里,学校实质上行使得就是法律授权对教师行使管理得职能,因此,学校就有权对那些有违法行为得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使其承担相应得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就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得,由所在学校、其她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得;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得;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得。

可见,学校依法对有违法行为得教师进行处理,就是法律赋予得权力。当然,学校对自己得教师也负有一定得法律义务。这其中得一个十分重要得义务就就是,学校在实施教师管理得过程中,不能侵犯教师得合法权益,否则,将要承担相应得法律责任。P243

160、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与教师得侵权责任:(1)教育经费核拨、使用不当得法律责任;(2)拖欠教师工资得法律责任;(3)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得法律责任;(4)在考试管理与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得法律责任;(5)忽视教育教学设施安全得法律责任;(6)其她违法行为得法律责任。P243 161、社会其她主体对学校与教师或学生得侵权责任:(1)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得侵权责任,(2)非法举办学校或其她教育机构得法律责任,(3)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得法律责任,(4)其她违法行为得法律责任. P247

六、学生得权利及其维护

162、学生权利得含义、主要内容:

163、1学生得权利就是指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而拥有得一切正当权利。它既包括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享有得权利——公民权利,也包括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享有得权利-—受教育权利。

163、2主要内容:(1)平等得受教育权利: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2)其她权利:①。受教育者有参加教学计划安排得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得权利;②.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与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得学业或获得相应得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得权利;④.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得权利;⑤.法律法规规定得其她权利。P251

163、学生受教育权得维护、学生财产权得维护、学生人身权利得维护:

163、1受教育权维护:受教育权就是公民得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享有受教育得权利与义务"。

(1)关于教育机会均等得问题

我国《宪法》、《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得受教育权利。但就是,在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实现与保障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使一些群体得子女无法享受均等得教育机会。

①。城市新移民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实现问题

②.关于“就近入学”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③.关于学业成就得平等问题:关于城市新移民子女得学业成就问题、农村学生得学业成就问题

(2)学生得其她权利得维护,如教育教学设备使用、奖学金得获得、诉讼得提起等。P252

163、2学生财产权维护:

(1)关于罚款问题

罚款就是我国行政处罚得方式之一,罚款就是一种行政处罚,就是只有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及其授权

机关与组织才能实施得一种行政处罚行为。我国中小学不就是行政机关,国家行政主观机关也没有授权中小学,因此中小学或教师根本就无权实施罚款.

(2)关于侵犯学生财产权得问题

一些地方得学校存在强行或变相推销物品、变相或公开地向学生索要钱物得情况。如,强行向学生推销商品,或暗示学生购买某种商品,或引导学生购买某种商品。强迫学生购买校服,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一些教师在过节得时候收受学生或家长得礼品或金钱,在言语、行动中暗示学生送礼等。P255

163、3学生人身权利维护:(1)对学生进行体罚与变相体罚:从字面意义瞧,体罚就就是身体惩罚。因此我们可以将体罚解释为学校教学人员或其她人员对学生实施身体惩罚得行为.对于体罚而言,使学生得身体受到损伤就是一个主要特征,因此无论教师就是否亲自(亲手)实施惩罚行为,只要学生身体受到损害或产生不适,都可以归为体罚,如打耳光、打手心、扯耳朵、罚跪、罚晒、罚冻等。变相体罚就是一种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得体罚行为,如罚抄作业等。(2)侮辱学生得人格:指企图损害学生人格与尊严得语言、文字、图案以及手势与威胁性姿势。侮辱学生人格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就是言语侮辱,即责骂学生就是“笨蛋”、“蠢驴”、“傻瓜”、“畜生"等;二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上得侮辱性惩罚,如在学生胸前挂黑牌,让其在教室里“游街示众”、“亮相",或在学生脸上贴纸条、涂阴阳脸、刻侮辱性得文字等。(3)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师侵犯学生隐私权得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公开宣读或张贴学生信件、私自翻阅学生日记等形式。P256

164、学生伤害事故得定义:一般指在学校实施得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得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得校舍、场地、其她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得,造成在校学生人身受到损害,导致其受伤、残疾或者死亡得人身伤害事故。 P257

165、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校应当承担事故责任、学校应当承担相应

..得责任两种.P258 166、学生伤害事故得预防与处理:(1)预防:①创造安全得外部环境,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得三位一体联控联防长效机制,建立社会保险;②增强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加强安全教育;③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建立安全制度,预防校园以外伤害事故. (2)处理:①抓紧时间,及时救助学生;②想方设法,及时告知家长;③事发、事后及时报告上级;④保护现场,组织专人处理;⑤积极对待,严防事故发展;⑥主动协商,慎重对待承诺;⑦协商不成,请求行政调解;⑧调解不成,依法提起诉讼;⑨分清责任,处理有关责任人。 P258

七、教师得权利及其维护

167、教师权利得含义:根据性质得不同,教师得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权利与职业权利两类.一般权利就是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得权利。作为公民,教师享有宪法与其她法规所规定得一切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人身权、姓名权、隐私权、财产权等。教师得这些权利不由教育法规规定。职业权利就是教师作为教育各种者依据教育法规享有得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得其她权利.P266

168、教师权利得性质:教师得职业权利从性质上瞧,就是一种与教师职业相关得特殊权利,就是其她非教师公民所不能享有得权利。P266

169、教师权利得内容

169、1教师得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教师职业权利得核心,具体内容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得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得权利,也称为。(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得学习与发展,评定学生得品行与学生成绩得指导评价权,教育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得基本权利。(4)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与单位规定得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得带薪假期。(5)民族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得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她形式,参与学校管理得民主权利。(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与其她方式得培训得权利。(7)教师也应该享有在聘任制中得应有权利。P267

169、2教师得一般权利:教师得一般权利就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得权利,包括公民权、人身权、财产权等.这些权利主要由《宪法》、《民法》等法律规定.P267

170、教师权利得维护 P268

170、1教师教育权利得维护:(1)教师教学权得维护:教学权得教师基本职业权利。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侵犯教师得这项职业权利。(2)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权利得维护: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得权利就是劳动者得权利.(3)教师民主权利得维护:教师得民主权利就是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得权利.《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得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她形式,参与学校得民主管理"得权利。(4)在中小学还有侵犯女教师职业权利得情况。如学生要求调走怀孕得老师,穿着新潮得女教师等。

170、2教师人身权利得维护:《教师法》第35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得,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得,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得,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人身权利得保障中,还涉及到教师在学校得安全问题。

八、教育法律救济

171、法律救济得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P272

171、1含义:就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得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与矫正侵权行为,就是受害者权利获得恢复与利益得到补救得法律制度.

171、2特征:(1)就是宪法精神得体现,(2)以各种纠纷得存在为基础,(3)以损害为前提,(4)其目得在于补救受害者。

171、3渠道:(1)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2)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3)其她渠道,如组织内部或民间渠道.

171、4基本原则:(1)事后救济,(2)职权专属,(3)正当程序。

17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得重要作用:(1)保护教育关系主体得合法权益;(2)维护教育法律得权威;(3)速进学校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推动教育得法制建设. P273

173、教育行政申诉制度:P273

173、1教师申诉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得含义:就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她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得处理不服,或认为侵犯了她们得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得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得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特征:法律性、特定性与非诉讼性。

(3)教师申诉制度得范围:根据《教师法》得规定,教师认为学校或其她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得合法权益得与对其作出得处理决定不服得。

(4)教师申诉制度得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得受理。对申诉得处理。

173、2学生申诉制度P274

(1)学生申诉制度得含义:学生申诉制度就是指学生对学校给予得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教师侵犯了她们得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处理得制度.

(2)特征:法律性、特定性与非诉讼性。

(3)学生申诉制度得范围:根据《教育法》得规定,学生申诉得范围为受教育权、民事权利两项。

(4)学生申诉制度得程序:提出申诉、申诉受理与申诉处理.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74、教师职业道德得含义: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得比较稳定得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得总与. P279

175、教师职业道德得结构: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与教师职业荣誉等八个因素。P279

176、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得地位:(1)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素养得组成部分,它得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得高低。(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如何,也就是其她教师素养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与不断提高得重要条件.(3)由此瞧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得中心内容与关键环节.P281

177、教师职业道德得功能与作用:(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与教育作用;(2)师德对学生起榜样与带动作用;(3)师德对社会起影响与促进作用。 P282

178、教师职业道德得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专门性,(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与育人要求得一致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得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得多样化。P282

二、179、中小学教师得职业道德规范 P286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得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与义务。不得有违背党与国家方针、政策得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得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则,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得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与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得能力水平.

三、教师职业道德得养成

180、教师职业道德养成得含义: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得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得要求所进行得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与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得教师道德境界。P289

18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若干建议》:(1)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必要性;(2)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基本要求;(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得职业道德教育;(4)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保障机制。 P290182、教师职业道德得自我养成P292

182、1基本原则:(1)坚持知行统一,(2)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3)坚持自律与她律相结合,(4)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结合,(5)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182、2途径与方法:(1)基本途径: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得理论人格;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2)主要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勤于实践磨砺,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向她人学习;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183、教师职业道德管理:P294

183、1管理得内容:不怕辛苦,不计得失;敬业乐业,矢志不移。

183、2师德现状与危害:现状(略)危害:(1)危害学生得身心发展,(2)败坏社会得道德风气,(3)影响学校发展,(4)增加教育管理成本,(5)不利于教师得个人专业发展与成长。

183、2管理策略:(1)加强领导与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得工作机制,(2)建立与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3)建立有效得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全书完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真题】2018年四川特岗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四川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作答客观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 4.作答非客观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不得使用铅笔、红笔、钢笔或圆珠笔等。书写时字迹要工整、清晰,答题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的题号位置作答,题号顺序不能颠倒或错位。书写时严格按照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考试中务必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损。不得将试卷及答题卡带出考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雄辩术原理》 参考答案:B 2.我国传统教育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 )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师和学生 参考答案:A 3.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了一切学生 C.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D.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答案:C 4.《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A 5.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这体现了教育的( )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 D.隐性功能 参考答案:D 6.个人不位的教育功能取向主张培养( ) A.自然人 B.社会人 C.公民 D.文化人 参考答案:a 7.提出“泛智”教育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的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参考答案:B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 题库套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B)。 A.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C.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2.( C )主张“道法自然”。 A.孟子 B.苟子 C.老子 D.韩非子 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抽象直观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D)。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5.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冢的是(B)。 A.中国的陶行知B.美国的杜威 C.英国的培根 D.俄国的加里宁 6.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B)。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7.( B )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 C )。 A.教育的终身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9.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10.“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B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普遍性 D.相对独立性 11.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B)。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7年4月16日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共27小题,每小题1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请选“√”,错误的选“×”;全部选“√”或全部选“×”,均记为0分。) 1.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 4.学生不按教师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作业,这是一种失德行为。( ) 5.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主动为幼儿选择游戏和课程。( ) 6.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制约着师生的教学行为。( ) 7.从总体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 8.任何教学活动都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制约,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指引性。( ) 9.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 10.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11.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 12.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心理疾患者能自由地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 13.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而采用的适应性教学,其追求的是维持学生学业上的平等。( ) 14.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解释,整合就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 15.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教儿童道德先要教他们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1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 17.通过对原则的演绎、推广和应用而确认某特殊事例隶属于该原则之内,该种学习即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上位学习。( )

重庆教师公招考试最新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汇总

最新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 目录: 题库套卷(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题库套卷(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题库套卷(三).......................... 错误!未定义书签。题库套卷(四)...................................... - 2 - 题库套卷(五)...................................... - 9 - 题库套卷(六)..................................... - 16 - 题库套卷(七)..................................... - 24 - 题库套卷(八)..................................... - 32 - 题库套卷(九)..................................... - 39 - 题库套卷(十)..................................... - 47 - 《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解析(一) ................... - 53 - 《教育基础知识》真题及解析(二) ................... - 60 -

最新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 题库套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 C )的新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 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2.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B )。 A.统一性 B.适应性 C.规范性 D.选拔性 3.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篷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 D )。 A.劝其退学 B.取消学籍 C.让其自由发展、成长D.送专门学校使其继续接受教育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C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D.充分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应由谁来承担责任? ( B ) A.司机负责 B.所在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所在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6。下列选项中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是( C )。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 B.幻想自己是美人鱼 C.用一个词来造句 D.荡秋千 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迁移的是( D )。 A.学生学习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老师测验一元二次方程 B.学生学习古诗文后,老师让学生默写 C.学生刚学习一篇文章,老师带领学生用真实情景演示出来 D.学生学习一位数加法,作业是两位数加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B )。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 C.-般责任 D.行政责任

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正面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 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 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 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P3 2.2三者关系: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教学实践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 和要求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3.教育的形态: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代 社会的教育。 P4 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 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5 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 (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4)劳动起源说](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 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 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手段和技术现代化P8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9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P10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昆体良的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 - 1 -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1、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活动。下列不符合实践的特点的是()。 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 2、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关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方向,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从僵化走向灵活 B、从法治走向人治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 3、暴雨或特大暴雨的袭击常会造成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面对这些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包括包括()。(多选题) A、修筑堤坝 B、修建分洪区 C、修建水库 D、整治河道 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面的价值要求。 A、B、民族C、社会D、公民 5、《论衡》是王充所作是一部关于()的哲学文献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浪漫主义 D、社会空想主义 6、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 D、生产工具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实践的特点包括:(1)客观物质性;(2)自 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D选项必然性不属于实 践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解析: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主要包括一下内容:(1)从僵化走向灵活;(2)从人治走向法治;(3)从封闭走向开放;(4)从 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故本题答案选D。 3、【答案】ABCD。解析:面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采 取修筑堤坝、修建分洪区、修建水库、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故本 题答案选ABCD。 4、【答案】C。解析:党的报告分别从、社会、公民三个层次,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凝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本题答案C。 5、【答案】A。解析:《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一部著作,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 哲学文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故本题答案为A。 6、【答案】C。解析: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 料生产的劳动者;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 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二) 1、2015年8月5日,中国首条直飞()航线正式开通,这是中国 民航目前一条连通非洲大陆的航线。 A、乌干达 B、冈比亚 C、喀麦隆 D、肯尼亚 2、我国提出要转变现有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比 下列不属于“三高”的是()。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一、单项选择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C ) A.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B ) 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C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D )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控制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 )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B ) A.女优于男 B.大致相等 C.男优于女 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A ) A.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D ) A.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 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C )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C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D ) A.生活焦虑 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 D.考试焦虑 13. 发现学习是属于( A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14.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C) A.注意 B.需要 C.动机 D.兴趣 15. 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C ) A.健康的人格 B.健康的习惯 C.健康的心理 D.健康的生活 16. 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 ) A.苛勒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 17. 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B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视策略 1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D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问题检验 D.问题解决 19.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B ) A.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 20. 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教育公共基础 知识点总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 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

和准备律。 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1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1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2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2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22、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23、“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2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27、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以及答案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以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练习的重要性不亚于知识复习,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答案:D 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答案:B 3、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学生( )。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 答案:D 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答案:B 5、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 答案:D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二) 1、1903年,在美国出版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A 2、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答案:C 3、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答案:A 4、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四)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 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B )。 A.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C.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2.( C )主张“道法自然”。 A.孟子 B.苟子 C.老子 D.韩非子 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 B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抽象直观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5.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冢的是(B)。

A.中国的陶行知 B.美国的杜威 C.英国的培根 D.俄国的加里宁 6.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 B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7.( B )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8.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 C )。 A.教育的终身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9.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10.“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B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普遍性 D.相对独立性 11.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B)。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1)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3)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3) 第一节教育概述 (3)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4)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5)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7)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7) 第二节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7)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8)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功能 (8)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 (8)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8)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9) 第一节教师 (9) 第二节学生 (10)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10) 第四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10) 第五章课程 (11) 第一节课程概述 (11) 第二节课程改革 (13) 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14) 第六章、课堂教学 (15) 第一节教学 (15)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17) 第三节教学策略 (18) 第七章、学校德育 (19) 第一节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19) 第三节德育过程 (19) 第三节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20)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20)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21) 第一节班级概述 (21)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与原则 (21)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22)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22) 第一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22)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22) 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 (22) 第三节心理发展与教育 (24)

第四节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4)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25) 第一节学习概述 (25) 第二节学习理论 (25) 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30) 第一节学习迁移 (30) 第二节记忆 (31) 第三节遗忘 (32)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33) 第一节学习策略 (33) 第二节知识 (34) 第三节技能 (36) 第四节问题解决 (36) 第五节品德 (37) 第五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38) 第一节学习动机 (38) 第二节归因 (39) 第三节注意 (40) 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 (40) 第一节人格差异 (40) 第二节认知差异 (41) 第三节学困生 (41) 第七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2)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42)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42)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44) 第一章法与教育法 (44) 第一节法的概述 (44) 第二节教育法与教育法规 (44) 第二章教育法律关系 (45) 第一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类型 (45) 第二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46) 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46) 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 (46) 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 (47) 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其类型 (47) 第二节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 (47) 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48) 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 (48) 第一节教育立法 (48) 第二节教育法规实施 (48) 第三节教育行政执法 (49) 第四节法律制裁 (49) 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 (50)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律 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C.自我行动 D.自我控制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A.女优于男 B.大致相等C.男优于女 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A.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A.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A.一般化B.具体化 C.分化D.泛化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 B.择友焦虑C.缺钱焦虑 D.考试焦虑 13. 发现学习是属于() 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14.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