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数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即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本章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体会与感悟运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和圆几何性质的思想,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1.理解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以及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转化(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3.掌握利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方法;能用解方程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4.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理解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7.通过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

几何问题的思想,感受“形”和“数”的对立和统一,渗透数学中

普遍存在的动静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提高学生

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本章设计意图

本章包含了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部分内容。

本章的编写强化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本章在直线和圆的方程处理上,以学生熟悉的问题(生活实例、数学问题等)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探索,通过师生共同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感受用坐标、方程刻画点、直线、圆等图形的一般方法,逐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本章内容的呈现,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降低学习的难度,展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例如从分析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坡度入手,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斜率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新增内容,在编写时除了遵循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外,又通过类比与迁移将平面上的知识推广到空间。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解析法的一般思路,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数形结合是本章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形”的直观性与“数”的抽象性。例如直线和圆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图形,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从“形”的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如何从“数”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呢?教材中对此采用通过方程求直线与圆的交点的方法,也采用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大小的关系来判断的方法。这样在将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的同时,也为后续内容(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解析法的思想是通过代数方法将几何问题变成一种程序方法,以一定的步骤去推导、求解。在编写的过程中体现到这一点,例如在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和推导圆的方程的设计中,分别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为学习算法作了铺垫。

本章还通过设置“思考”、“阅读”等栏目,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增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提供了载体,如研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的球面方程和中点坐标公式等。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本章在习题和复习参考题的设置上增加一些探究和拓展类的问题。

本章注意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设置上不仅充分体现解析法在解决直线和圆的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市场经济中的平衡价格、桥梁、隧道中的数学、光线的入射和反射等。

本章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如通过设置阅读介绍解析几何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介绍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笛卡儿和费马的生平以及他们对解析几何的重要贡献。3.本章内容分析

章头图、引言

章头图中展示了一座跨越长江的雄伟的斜拉桥,美妙的曲线把大桥装点得绚丽多姿。它和引言提供了本章的主背景,从桥梁到彩虹,从流星的飞逝到行星运动,唤起了学生对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曲线的注意,指出了这些奇妙的曲线与方程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

引言进一步提出关于直线与圆的统领本章的中心问题:(1)如何建立曲线的方程?(2)如何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揭示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引进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坐标、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从而用代数方法对几何问题加以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研究的课题和研究的思想方法。

§2.1直线与方程

§2.1.1直线的斜率

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可以是直线上的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教材在处理的过程中,直接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刻画呢?”揭开了解析几何研究的序幕。

通过分析“坡度”这一学生熟悉的概念,得到研究直线倾斜程度的量——斜率。有了直线的斜率公式后,要注意:①斜率公式与两点的顺序无关;②对于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与所选择的直线上的两点位置无关;③与x轴垂直的直线,它的斜率不存在。

第72页例1,帮助学生理解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使学生掌握直线斜率的符号与直线的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开展活动:(1)给出斜率,画出符合条件的直线;(2)给出直线,让学生分析给出直线的斜率的特征。

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的斜率一样,也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量,但直线的倾斜角侧重于几何直观形象,直线的斜率侧重于用数来刻画直线的方向。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任何直线都有斜率。

§2.1.2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之间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本节在编写时首先从一个特例出发,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再推广到一般情形。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将研究的过程变成一个一个问题,如:“点在直线上运动时,有什么是不变的?”等。

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既要说明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满足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方程是直线的方程或直线是这个方程的直线,学生只要能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教学过程中可以与一次函数进行比较,并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

(2)两点式

两点决定了直线的斜率,教材编写时将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转化为点斜式加以研究,体现化归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并独立得到结论。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直接利用直线上的点和两个已知点的连线的斜率相等来得到方程,也应得到肯定,并让学生分析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直线的截距式方程是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截距式方程的局限性。

(3)一般式

对于直线的一般式方程0=++C By Ax (A ,B 不全为0)的研究,常常转化为方程的斜截式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归纳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和它们的适用范围,并研究它们与直线一般式方程的联系。

§2.1.3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平行等价于它们的倾斜角相等,这点学生比较熟悉,但用代数方法研究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时,运用斜率比运用倾斜角方便。

由于垂直于x 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因此,应提醒学生判断两直线平行和垂直时,要注意对斜率的存在性进行讨论。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三角函数,所以不便运用两倾斜角之差为?90来研究两直线垂直。本教材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得到两直线垂直的条件。其中实际上用到有向线段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必深入说明。

§2.1.4两条直线的交点

有了直线的方程,对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研究就可以转化为对它们方程的研究。从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重合问题转化为方程组是否有解的问题中,引导学生领会数与形的转化。 §2.1.5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以学生熟悉的问题“判断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引入两点之间的距离。教学时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两直线平行的判定等,同时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求两点间的距离?”“如何求两点间线段的中点坐标?”等,通过学生的活动,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

在具体研究两点间距离问题时,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2.1.6点到直线的距离

本节在编写的过程中设计成一节活动课。首先通过上一节课的情景提出问题,进而给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留下一个思考:还有解决此问题的其他方法吗?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采用讨论、交流,最后由学生汇报的方式进行。其中方法一是常规方法,思路比较清晰,但计算量较大。方法二是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求与x 轴、y 轴垂直的线段和长度,进而通过面积加以解决。教材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是沿用方法二的思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特殊情形(0=A 或0=B )分类讨论。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中,渗透了算法的思想。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推导过程的分析。建立坐标系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基础,如何建立坐标系对解题中计算量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如何合理建立坐标系方面开展讨论。

§2.2圆与方程

§2.2.1圆的方程

圆的方程是本章又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在编写时与直线方程的设计相同,也是先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最后上升到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圆上的点在运动时,有什么是不变的。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与圆有关的几何性质,如垂径定理等。

教学时要重视一般方程和标准方程互相转化的过程,熟练掌握配方法而不要机械地记忆公式。第104页例3的编写意图是,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的条件,反映在圆的标准方程中,有三个参数a ,b ,r ,反映在圆的一般方程中,也有三个参数D ,E ,F ,解题时常常根据所给的三个条件列出方程组,利用定系数法求出圆的方程。

§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用方程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及利用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间的关系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材在处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形”和“数”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再提出问题:如何从“方程”的角度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只要求从“几何”的角度加以分析。教材中对研究两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给出了判定的程序,渗透了算法思想。第110页例2的编写意图是,两圆相切时两圆圆心的位置和两圆半径的大小关系。

§2.3空间直角坐标系

§2.3.1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是一个新内容,但学生对它的理解并不困难。编写时一方面通过对一个实际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同时本节在编写的过程中,通过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类比,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2.3.2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研究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前,学生已经知道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长方体等立体图形。教材编写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类比,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章回顾

回顾本章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发生的过程,围绕引言提出的两个问题而展开。结构图不仅表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而且表现了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数学树”,是怎样通过一个又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成长起来的,完成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在求直线和圆的方程并通过它研究直线和圆和性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解析几何中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升华。在本章中应要求学生领会: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基本思想。

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学习时能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有关知识简化解题过程,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和圆的方程。在运用直线方程时,要注意斜率不存在和截距为零的特殊情况。

小学数学_《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 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也就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 过程,进一步构建几分之一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的快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与长方形卡片若干张、一条绳子、一把小刀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大家想不想看?(想)用魔术的形式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两段。 师: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老师不但给同学们带来了惊喜,还带来了大家喜欢的两个小伙伴,课件展示熊大熊二分月饼。故事讲述:熊大熊二分月饼,四个月饼平均分,用哪个数字表示它们分的数量?生:2 师:两个月饼呢? 生:1 师:一个月饼呢? 生:一半 师:这个(一半)用以前学过的数字能表示出来吗? 生: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认识了它,以后这些“半个”的问题我们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授新

1:二分之一的认识 二分之一的意义: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师:这句话中的关键字有哪几个不能除去?让学生展开讨论再回答。 生:“一个”“其中”“平均分”“每份”“这个”、、、、、、 师:尝试去掉之后发现“平均分”“每份”“它的”这三处关键不能除去,否则就改变了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那么同学们看一看分数由几部分组成? 生:三部分 师:分数由分母、分子和分数线三部分组成。 2:用两个判断题巩固二分之一的认识 (1)把一个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二分之一。(×) 3:四分之一的认识 师:熊大熊二正准备分月饼,吉吉和毛毛来了,同学们说这可该怎么办呢? 生:那就平均分四份吧! 师:课件展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从而引出对四分之一的认识。 4:折一折,画一画。 用正方形、长方形纸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用折一折的方法巩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认识,加深印象和理解,为后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奠定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同学们只是接触了整数的认识、读写等知识,对分数的认识没有基础,不知道分 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 母: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2及其“试一试”、“练一练”练习题。 二、教材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教材在小学阶段的位置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的学习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本课教学内容处在第二学段。在此之前,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学生能辨认三角形,会用三角形拼图,还学习了角的认识和分类及垂线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是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部分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为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其它多边形的特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即: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积累认识图形的一些活动经验。此内容的编排位置特点,注重知识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的阶梯式呈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在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与相同内容的人教版教材的比较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共同点: 1.情境图都是生活中的现实情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2.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由具体情景中抽象出图形特征的过程,从中积累认识图形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例题中安排的“画、量”等活动都体现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从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材重点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因此在教学例1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和说生活中常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分析(黄艳秀)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第一课时) 湖南宁远 莲花小学 黄艳秀 教材分析 1.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 2.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但对一半、半个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抓住半个建立起与分数的联系,并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半个到2 1个,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表述几分之一的意思。 教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认识 21,再认识4 1,进而认识其它几分之一。 学法: 这节课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对策在生 活中的重要作用。 2、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 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的数学思想 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例题教学 1、教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探究田忌赛马的策略 探究一:在第二次赛马中田忌是如何战胜齐威王的? (1)教师出示探究通道 语言叙述法:第一局田忌用()等马对齐威王的()马,()赢;第二局田忌用()等马对齐威王的()马,()赢;第三局田忌用()马对齐威王的()等马,()赢;最后()以(:)的成绩赢了() 个大小不一的红色圆片作为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马,动手摆一摆。 (2)学生探究后反馈

策略一共有几种?(六种,根据二年级下册学过的排列知识) 这样排列有什么好处?(速度快,不会遗漏和重复)强调有序思考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灵活应用以前的学习经验,选择最优策略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 探究三:田忌应对齐威王的所有策略中为什么只有一种策略会赢?赢的高明之处在哪? 田忌必须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让齐威王的上等马发挥最小的作用;然后保证后两场赢,这样才能三局两胜。 (二)巩固创新 第一次比赛 扑克牌比大小游戏(规则与田忌赛马相同)男女生代表各拿三张牌,男生是3、 2、A,女生是10、7、4。比赛结果,男生以3:0赢了女生。师:男生有没有可 能赢过女生,为什么?得出:实力悬殊,胜负分明。 第二次比赛 改牌:把男生的牌改成9、6、3,现在男生有机会赢女生吗?怎么赢?(应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策略? 第三次比赛 换牌:如果再给男同学一个机会,可以随意换一张牌,准备换几?怎么换?(换3,换大) 小组讨论:要使男生在比赛中有机会获胜,你们认为要具备几个条件? 讨论得出:1、要让最小的牌应对对方最大的牌,使对方的牌发挥最小的作用。 2、要有两张大于对方的牌。 3、必须让对方先出牌。(如得出第三个条件有困难,教师可以和学生 再玩牌得出。) 三、游戏拓展 数学小游戏:两人轮流报数,每人只能报1或2,把两人所有报的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1、理解游戏规则 2、教师与一学生进行示范游戏 3、同桌互玩 4、发现规律 5、再次验证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以及高的意义,掌握画高的方法。 2.经历三角形、高的概念的抽象过程,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高”,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边形拼接条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 预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 师: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拼出这些图形吗? 二、合作探究,理解概念 (一)理解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请看活动要求: 1.请组长打开学具袋,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学具拼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2.互相欣赏拼出的图形动手推一推,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预设1:我拼出了三角形,用手拉一拉,拉不动。 预设2:我把正方形用手一拉,形状变了,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易变形) 预设3:我把五边形用手一拉,形状也变了。 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三角形独特的特点了吗?

小结: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生活中你知道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这些都是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远不止这些,同学们请看:(课件欣赏)介绍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小组内通过拼一拼、拉一拉、相互交流谈感受等活动,亲身体验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在学生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关注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数学的语言表达,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操作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和合作交流水平,提升数学素养。通过呈现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大量素材,让学生欣赏图形之美、生活之美。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理解总结三角形的意义 师:你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看屏幕上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说说你的看法? (课件出示) 师:我们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那你会画一个三角形吗?请拿出A4纸,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回答,师画三角形。 这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端点和端点连起来在数学上叫做“围成”,我们把像这样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大家看一下,这里面哪些词语非常重要? 预设:三条线段、围成 请同学们读一遍,把重点词语着重读。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么多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过出示课件信息,判断图形是否是三角形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画三角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概念本质的理解。在判断、交流、

(完整版)人教版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课题:田忌赛马不简单授课人:柳迪 学校:中关村一小 日期:2010年9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例4的教学内容----探讨田忌赛马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之前,人教版已经学过搭配和排列的有关知识,而且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主要是通过“田忌赛马”的实例,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对排列知识的巩固应用, 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初步接触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一些有关排列的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在三年级学生已经了搭配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救问题中的运用。本课则以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的教学素材,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田忌赛马”是一个经典的应用“运筹”的故事,80%的学生对这一故事应经有了了解,但仅仅是听过这个故事,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本课就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故事,体会对策论方法和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说明: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教材选择列表整理因为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我将表格作为教学过程中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我的思考: 数学,绝不是解决几个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也不是仅仅教学生学会解题。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上,体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解三角形说课稿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说课稿 魏步国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该内容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就是说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和前面的“向量”相关内容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在实际运用中相对比其它知识更多,对思维训练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难点是利用正弦定理判断解的个数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三班的学生。对数学不太感兴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余弦定理有关内容,但是本课综合性强,学生虽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式,即活动式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教学所用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实在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而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书本或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的结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下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教学实践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奥林匹克号角 教案

《奥林匹克的号角》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有更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2、熟悉音乐中比较突出的演奏乐器,并能聆听乐器的音色。 3、能够分辨不同乐段中表现的不同情绪。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中的演奏乐器。 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中不同的段落。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奥林匹克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奥林匹克号角》音乐进教室。 2、你知道2008年对我国来说有一项重要的赛事是什么? 3、提起奥林匹克你能说说哪些知识?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讲解今天,我们走进奥林匹克,感受那震撼人心的音乐《奥林匹克号角》。 二、初听音乐。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 2、复听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你的感受再次欣赏音乐。 4、乐曲在情绪上可以分为几部分? 乐曲分为三段,情绪高亢激昂,向全世界传递着友谊和激情,鼓舞着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自1984年以后,几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或为运动员颁奖仪式上都能听到这首乐曲。 三、分段细听。 首先聆听第一乐段。 1、听第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乐曲以雄壮、嘹亮的号角音调开始,催人奋进,仿佛宣告,奥林扑克运动会来开了大幕。 2、你听出这一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小号。

3、完整欣赏第一乐段。 其次聆听第二乐段。 1、欣赏第二乐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2、再次聆听此乐段,你听出情绪跟第一乐段有什么区别? 3、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弦乐) 小结:这段音乐主要是弦乐主奏,节奏舒展,深情婉转,音乐还能听见铜管乐器的号角音调,两个主题相互呼应,好似在回忆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的曲折历史。 然后聆听第三乐段。 1、听这一乐段,情绪上有什么变化了? 2、再仔细聆听,你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低音鼓) 3、这一主题出现了几次仿佛看到了什么?(反复出现,好像期待这奥运英雄的诞生) 4、完整欣赏第三乐段 欣赏第四乐段。 1、聆听这一乐段,你听到了什么主题?(第一和第二主题) 2、这两段主题交替出现的时候,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比单一主题的时候增强) 3、再听,你听到了什么乐器节奏鲜明地出现了?(小军鼓)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小结:情绪逐渐高涨,仿佛人们对奥运英雄地盼望之情日益高涨。 4、再听音乐,乐曲在哪个主题上结束?(第一主题) 四、完整欣赏全曲六、审美提高。 1、你知道上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多少金牌?你能说说几个奥运冠军吗? 2、从28届奥运会开始,中国家喻户晓的田径体育明星是谁?你能说说他的成绩吗? 3、说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想说点什么? 4、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吉祥物、口号等等。 5、出示图片,了解奥运会会徽、会歌、五环的标志。 6、最后在《奥运匹克号角》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五、教学小结: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小学四年级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的应用,感受对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能从多样化的方案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实现方法最优化。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嘛?这个故事里蕴含着有趣的数学思想,故事里讲述了两场赛马比赛,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比的嘛?结果又是什么样?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欣赏这个故事? 二、新授 师:请欣赏“田忌赛马的故事”(课件) 师: 我们一起来回忆下故事中的两个赛马比赛,第一次赛马比赛他们是怎么出马的?谁赢了?可见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略强些. 师: 那他们第二次的出马顺序是?谁赢了?为什么两次比赛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田忌换了出马的顺序应战,先出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田忌就可以通过2:1获胜。而齐王没换出马的顺序应战.所以就输了. 生: 齐王太骄傲了.以为自己的马比对方强,就一定能赢. 生: 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略强一些,所以田忌调换出马的顺序应战可以赢. 生:调换了出马的顺序。 师:那一起看看田忌是怎么调换的出马顺序? 第一次 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获胜方 齐王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齐王 田忌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 第二次 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获胜方 齐王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田忌 田忌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 师:看来出马的顺序是很重要的,有的会赢,有的会输。这种调换出马的顺序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对策,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对策论。 板书:“田忌赛马”——对策论 4、师: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那我们怎么知道它是不是唯一赢的策略? 生:可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看看是不是唯一能赢的。 (我们可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入表中) 师:你真聪明,下面我们就小组先讨论下田忌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多少种,然后填入表格中。 友情提示:采用有序的原则,才能做到田忌派马策略的不重不漏。

小学数学_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表示平均分:写出21,这就是分数。 师:以前见过吗?以后就认识啦! 师:合起来就表示这么长的一段话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你喜欢用哪一种方式记录? 生:数学的方式,因为很方便,很简单。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法和分的过程有关,先读下面的的数再读上面的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先写一短横线表示什么?(平均分,从中间切开) 分成了几部分?在分数线的下面写2,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就写1,写在分数线的上面。 师:21在哪儿呢?另一半西瓜也用2 1 4、加深认识2 1 师:半个就是21个,和2个、1个一样,指半个。21个和21个合起来就是一个西瓜。像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说明2 1个西瓜还可以说成:这个西瓜的 21。 师:就这样在分东西时,不到1个,比0个大,在你需要的时候我们的新朋友分数就出来了。 5、分苹果,验证2 1 快速的验证一下:下面让我们用分苹果巩固一下刚才学到的分数21 教师拿出切好的苹果,然后让学生学会表达 21的意义。 问:谁来完整的说一说? 可以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整个苹果的 21?每份是( 21个 )苹果? 6、PPT 出示:判断21,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7、认识三分之一 从上面的最后一个判断题引出 ,不是21,而是3 1

师:这个平均分成3份的圆。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能,表示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 只有这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吗?(另外两份都可以表示它的 )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师:对分数的认识又近了一层了吗?用做题的方式检验一下对分数的理解好吗? 8、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做在作业纸上,做完后小组交流 9、引出分数的来历 引出课题,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1,31,41,5 1这样的分数都表示1份,或是1块,这样的分数叫做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31 11、动手折纸41,教师巡视,展示汇报,指出你所表示的4 1 12、PPT 说明4 1形状不同,但是表示的分数相同。 13、判断题 14、 说明:分成几份,几就放在下面 说明:分成几份,几就放在下面。 一块就是数字1,放在上面 说明:五分之一就是平均分成5份,任意的一份都是5 1 分子 分数线 分子

欣赏课《奥林匹克号角》教案

欣赏课《奥林匹克的号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有更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2、熟悉音乐中比较突出的演奏乐器,并能聆听乐器的音色。 3、能够分辨不同乐段中表现的不同情绪。 二、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中的演奏乐器 三、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中不同的段落 四、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奥林匹克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奥林匹克号角》音乐进教室 2.你知道20XX年对我国来说有一项重要的赛事是什么? 3.提起奥林匹克你能说说哪些知识?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讲解 今天,我们走进奥林匹克,感受那震撼人心的音乐《奥林匹克号角》(二)初听音乐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 2.复听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你的感受再次欣赏音乐。 4.乐曲在情绪上可以分为几部分?(四) 教师对乐曲综述:《奥林匹克号角》是为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第23届奥运会而创作的。作者是约翰。威廉姆斯,乐曲分为三段,情绪高亢激昂,向全世界传递着友谊和激情,鼓舞着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自1984年以后,几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或为运动员颁奖仪式上都能听到这首乐曲。 (三)分段细听 1.聆听第一乐段。 A听第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乐曲以雄壮、嘹亮的号角音调开始,催人奋进,仿佛宣告,奥林扑克运动会来开了大幕。 B你听出这一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小号 C完整欣赏第一乐段。 2.聆听第二乐段 A欣赏第二乐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B再次聆听此乐段,你听出情绪跟第一乐段有什么区别? C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弦乐) 小结:这段音乐主要是弦乐主奏,节奏舒展,深情婉转,音乐还能听见铜管乐器的号角音调,两个主题相互呼应,好似在回忆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的曲折历史。

“三角形”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三角形 平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姜爱琴 一、教学内容 主要有:三角形的特性(定义、各部分名称、稳定性;三边的关系、三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图形的拼组。 原义务教材中“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第六单元,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在第七册教学。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认识三角形。再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排特点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其他科学知识、形成空间想象力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1.丰富了对三角形认识的内容。 ●增加了三边的关系、按边分类:从三角形内在的联系来认识三角形。 ●增加了图形的拼组。体会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初步体会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由它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其他图形可以分解成三角形),提高学习的兴趣。 2.注意通过体验、探索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本单元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讨论、交流,获得。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 四、具体编排

认识几分之一课堂教学实录总结与评析.doc

《认识几分之一》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认识几分之一 【教材简析】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分数 概念很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 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时试图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 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为后续学习打下初步基础。为了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分数时,对分 数各部分名称及含义有准确的认识,加深对几分之一意义的理解,我把教材中放在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中进行教学的分数的 各部分名称调整到了这节课。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分数应该有一点模糊概念,知道二分之一是 个分数,但并不清楚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具体内涵。由于是借班上课,并不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期待通过折一折,说一说,写一写等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建 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分数的初步概念,认识分数各部分名 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 考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 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设想】 1.开展活动化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构 建过程;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深化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次来哈尔滨参加比赛,想顺道看望两位老朋友,在准 备礼物的时候遇到了有关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4 瓶酒) 师:老师带来了鸡西麻姑山庄的特产——苦瓜酒,想把它分给两 位朋友,可以怎样分? 生1:一人分 2 瓶; 生2:一个人分 1 瓶,另一个人分 3 瓶。 师:大家觉得按哪种分法去分公平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每人分 2 瓶公平,因为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 师:咱们班同学有个优点,回答问题能说完整话,能让别人听明 白,真好!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分得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教师引导学生重温“平均分”,为学习几分之一做好了铺垫。】师:老师接受同学们的建议。(课件演示把四瓶酒平均分成两份。)师:我们用平均分接着分。老师还带来了 2 袋鸡西超级冷面店的 辣菜,要把它平均分给两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袋? 生齐: 1 袋。(课件演示两袋辣菜平均分给两个人。) 师:我们用平均分继续分:老师动手烘制了一块松仁玉米做馅, 小米面做皮的超大号月饼,想把它也平均分给两个朋友,每人分

☆奥林匹克号角

奥林匹克号角导学案 冉义中学章娇 1=C 4/4拍【】曲式结构 背景资料 管弦乐曲《奥林匹克号角》是美国音乐家约翰·威廉姆斯为1984 年美国洛杉矶第23 届奥运会开幕式而创作,并由其亲自指挥波士顿通俗交响乐团完成。此曲后分别收录于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 年亚特兰大百年奥运会的官方主题音乐专辑中。 《奥林匹克号角》通过不同形态的旋律、乐队的配器、乐曲色彩的选择,使之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和令人激情澎湃的特点,给人留下了过耳不忘的深刻印象。此曲也因其旋律和气势非同类音乐所能企及,自1984 年随着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传遍了全世界,成为每届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和颁奖仪式上都能听到的经典作品。 A 段主题一,乐曲开始的前两小节,由()器乐反复奏出简短而又辉煌的音乐。疏密 相间的节奏,跳跃式的旋律进行,加上()器乐高亢、明亮的色彩,如同开幕式的号角已吹响,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和隆重、热烈的盛典气氛。之后,紧凑奏出的十六、三十二分音符、跳进的旋律,()的曲调,让人(),向世人宣告奥运会大幕拉开了。

A 段中的主题二是主题一的对比,先由()器乐演奏出宽广、悠长而又激动的旋律,节奏疏密相间,多种弱起、切分音型的运用,使乐曲富于歌唱性和流动性。紧接着在歌唱性主题进行中不时加入号角性主题,这种深沉、悠长的旋律与跳跃、激动的短旋律间对话式的创作,宛如人类最崇高的两种精神进行着“和平与竞争”的对话,也表现()。 1=C B段 主题三 中速稍快 55 | 5035 715 5. 44 | 3 11 675 5. 55 | 5064 41. 1 55 | 5064 3442 3. | B 段主题三,在鼓点衬托下,木管乐由中低音区奏出主题三的旋律。这一旋律较之前的主题节奏更为密集,速度和音乐情绪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紧接陈述主题的主奏乐器发生改变,圆号、木管乐、打击乐的合奏,构成旋律色彩的对比;通过卡农的创作方式,及不同声部主奏乐器的选用,形成音区音色的对比,使音乐充满变化和戏剧性,好似运动员竞技角逐的紧张场景,也好似在回忆、诉说着奥林匹克运动会走过的路程。 A 1 段为变化再现部分,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在一段细密、紧促的过渡性乐句之后,在鼓乐的衬托下,歌唱性的主题二再次响起。此段音乐与 A 段相比较在速度上较快。随后号角性音乐与歌唱性主题再次交替出现,伴随着打击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的不断融入,乐曲的力度和声部的表现力也不断增强,音乐情绪更热烈、高涨。最后,音乐在高潮性的主题一再现中结束。这似乎表达了人们期待英雄诞生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向着人类极限不断挑战、不断取得辉煌成绩的颂扬,也是对奥运精神的伟大歌颂。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教案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教案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课本第116页例题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对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例4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取什么对策才能够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但是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能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用了什么样的策略赢得齐王呢?刚才有些同学说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还有些同学课前查找了相关的资料,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或者读一读你查找的资料。 (听同学讲故事:这是战国时期的故事。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王约定,进行一次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时,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这时孙膑拍着他的肩膀说:“从刚才的情形看,齐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啊。”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于是,田忌又和齐王再一次赛马。同样的三匹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让田忌拿上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教案

《认识几分之一》 说 课 稿 汤阴一实小:秦保平 2010/10/18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 首先感谢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下面我简要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一、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也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比较

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教具、学具: 课件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等。 二、教法、学法: 教法:1、创境激趣,直观形象法。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4、鼓励猜测,迁移类比法。5、启发诱导,探究发现法。穿插讲授法、自学法、练习法。 学法:1、自主探究,感悟迁移。2、实践操作,合作交流。3、自学尝试,梳理归纳。4、联想创造,猜测验证。 三、教学流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动画引入、设疑激趣 教学伊始,播放音乐出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图(课件),途中老猪和孙猴饿了,化到2个点心。 师:请大家猜猜他们化到两个什么点心呢?(课件示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园,甜甜蜜蜜。”)师:现在老猪和孙猴两人要分吃一个月饼,请你当一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奥林匹克号角》教案2.doc

《奥林匹克的号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有更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2、熟悉音乐中比较突出的演奏乐器,并能聆听乐器的音色。 3、能够分辨不同乐段中表现的不同情绪。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中的演奏乐器。 教学难点: 分辨音乐中不同的段落。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奥林匹克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听《奥林匹克号角》音乐进教室。 你知道2008年对中国来说有一项重要的赛事是什么? 提起奥林匹克你能说说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讲解。 今天,我们走进奥林匹克,感受那震撼人心的音乐《奥林匹克号角》。 二、初听音乐 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 复听音乐,你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你的感受再次欣赏音乐。 乐曲在情绪上可以分为几部分?(四部分) 教师对乐曲综述:《奥林匹克号角》是为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第23届奥运会而创作的。作者是约翰﹒威廉姆斯,乐曲分为三段,情绪高亢激昂,向全世界传递着友谊和激情,鼓舞着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自1984年以后,几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或为运动员颁奖仪式上都能听到这首乐曲。 三、分段细听 1、聆听第一乐段。 听第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乐曲以雄壮、嘹亮的号角音调开始,催人奋进,仿佛宣告,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了大幕。 你听出这一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小号) 完整欣赏第一乐段。 2、聆听第二乐段。 欣赏第二乐段,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再次聆听此乐段,你听出情绪跟第一乐段有什么区别? 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弦乐) 小结:这段音乐主要是弦乐主奏,节奏舒展,深情婉转,音乐还能听见铜管乐器的号角音调,两个主题相互呼应,好似在回忆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的曲折历史。 3、聆听第三乐段。 听这一乐段,情绪上有什么变化了? 再仔细聆听,你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低音鼓) 这一主题出现了几次仿佛看到了什么(反复出现,好像期待这奥运英雄的诞生)? 完整欣赏第三乐段。 4、欣赏第四乐段。 聆听这一乐段,你听到了什么主题?(第一和第二主题) 这两段主题交替出现的时候,力度上有什么变化?(比单一主题的时候增强) 再听,你听到了什么乐器节奏鲜明地出现了?(小军鼓)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小结:情绪逐渐高涨,仿佛人们对奥运英雄地盼望之情日益高涨。 再听音乐,乐曲在哪个主题上结束?(第一主题) 四、完整欣赏全曲 五、审美提高 你知道上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多少金牌?你能说说几个奥运冠军吗? 从28届奥运会开始,中国家喻户晓的田径体育明星是谁?你能说说他的成绩吗? 出示图片,了解奥运会会徽、会歌、五环的标志。 最后在《奥运匹克号角》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课标和教材解读 新课标解读: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整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习题也是开放的,它让学生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

认识几分之一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 减法。从整数到分数是数学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 2.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 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突破,接受起来不 算容易,为了能使他们更容易的接受本节课,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姿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拿出4瓶没有开过的矿泉水,让同学们说说把它分给2个人的时候一人几瓶?当有2瓶和1瓶时又是怎么分给两个人?(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2.为了公平起见,我要求平均分。(强调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3.揭示课题,当一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后,每人得到半瓶,那半瓶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就需要我们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