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目标2:回顾改革开放前发展农村政策的弊端,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3:阅读材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4: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旧知回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哪一年召开的?内容是什么?

生回答。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任务一,《经济体制改革》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是什么政策造成的?

2.阅读材料三、四最终什么土地政策改变了农村的这种状况?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师:通过本课的自学检测部分,我相信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现在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我们进一步学习本课内容PPT出示问题: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是什么政策造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材料一

1976年,在安徽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却出现“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

动状态。

材料二

“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生1.现象: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生2:人民公社

PPT出示问题:2.阅读材料三、四最终什么土地政策改变了农村的这种状况?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四

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设置情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更能深刻理解历史问题。

生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包干到户)。

生2: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等。

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通俗的讲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师展示:

改革前的小岗村、当今的小岗村图片。

师:小岗村在实行大包干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他们的做法也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978年我国小城镇数只有1万多个,到2019年已发展到5 万多个,其中建制镇近2万个。2019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315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7.7%。从企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主要是小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形成了我国大中小结合的较为合理的工业企业结构。

提问: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构建历史问题的整体脉络。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PPT中此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过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那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思考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教材,比较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归纳出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3.结合所学,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PPT出示问题:1.阅读材料,思考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材料二 1956年夏,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生1:问题:企业没有活力。企业没有自主权。

生2:原因: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师: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

绑”公开信:

“……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困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比较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归纳出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PPT进行讲解。

提示:多种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师展示: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图片。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19年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的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9年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为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

PPT出示问题:3.结合所学,比较农村与城市改革,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小组探讨后,在探究问题单上填写,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思考:结合教材40页材料研读,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什么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生:

原因: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课堂小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从农村和城市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走上了

富裕的道路。城市改革是从对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中国的企业开始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4)知识结构

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七、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经济体制改革》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八、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

(完整word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初二历史教学以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

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现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它是对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并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1: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 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 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 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 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高歌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浴血奋战。他们为什么要远赴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抗美援朝的原因 史料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南北分界线,分别为苏军受降区和美军受降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1)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感悟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图片,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理解、说明问题。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学习历史,整节课能让学生看、说、思、议、问、答、写。 3、提供相关现实问题让学生延伸学习,反思历史探索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认识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感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强化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民族意识。 3.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二、教材分析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也为

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重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难点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影响,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原则。 三、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建交等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了解身边的历史,中美关系等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最近两年外交新闻图片(下组图)讲起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外交形象和影响力,引出本课课题和一幅对联: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声音传五洲,朋友遍天下。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 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 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 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 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 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 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 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教案01

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苦学才是根本;在你没有找到“不用重复就可以学习好”的方法之前,请不放弃“重复”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14课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阶段简要讲述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2)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特点,说出科技发 展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3)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进而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 (4)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人 民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比较的能力。 (3)通过自由辩论,训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海军、陆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 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 (2)认识到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 豪感。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把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定为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能力激活点。可通 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海军、陆军、空军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讲解,来完成解决 重点的第一步,再通过教师所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直接对比和展示,对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发展情况的 讲解和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升起爱国主义情感,并能树立为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 贡献自己力量的伟大理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 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教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的么? 学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教师: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第5课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顺势而行的抉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代表人物王国范生活和心情的变化。 展示: 教师:王国范:河北省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笑逐颜开。 展示:

教师:这张图片让我们想到了什么运动? 学生:土地改革运动 教师:对,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让王国范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做了无数年的土地梦终于实现了!!! 展示: 教师: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国范生产时的干劲分外足,动员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播种、耕种到灌溉,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上天不负有 心人,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让一家人都乐开了怀:终于有了属于 自己的收获! 展示: 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 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 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法抗旱救灾,这可怎么办好??? 教师:1953年,中共中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就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 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展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教案: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 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 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从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 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意 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2课 抗美援朝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 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 -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 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 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 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抗美援朝》优质教案

第2课 抗美援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材料: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北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教师提问:在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朝鲜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提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中国出兵朝鲜 1.史料解读:

材料: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2.请学生回答:由材料中毛主席的这几句话,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页内容,结合第10页地图,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情况,其结果如何。 提示:(1)1950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教师过渡: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老总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在整个战争中涌现了许多的战斗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内容。 目标导学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一)战斗英雄 1.图片展示: 战斗英雄黄继光 战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师让学生读课本第10页的内容,分别请两位同学讲述一下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战斗事迹。 提示:略。(要求生动、情节感人) 3.教师讲述:相信大家都被两位战斗英雄的英勇事迹所震撼,著名战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随志愿军到了朝鲜前线,写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提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二)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教师讲述:抗美援朝的结果。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抗美援朝》精品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 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背景、性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渲染气氛。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感受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和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以及坚定信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1.史料解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立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中国和苏联没有代表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和“紧急制裁”两个决议。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组成所谓“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大规模侵略战争。 2.教师提问:根据课本,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 提示: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回答。 3.史料解读: 毛主席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4.问题思考:结合这段文字,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提示: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环境。 5.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辩论。辩题:中国应不应该出兵朝鲜。 正方:应该出兵。 反方:不应该出兵。 (1)正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道义上有支援的义务。 反方: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连这点外交常识都没有了吗? (2)正方:美国侵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美国侵朝意为建立侵华跳板和基地,如得逞,更不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以及国家独立与安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展示图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 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就沿着这样一条路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了解我们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二中全会引乾坤 播放视频:“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讲话”片段。 文字材料: 从现在起,重新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毫无疑问,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这次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决定。会后,毛泽东更是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他们将开创一个新事业,缔造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 为了这个伟大的新事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作了充分详细的筹备,下面我们来一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新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套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思想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3.能力培养: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 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 何时候统一北方的22.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 700 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 400 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 581 年隋朝建立到907 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3.讲授新课一、隋朝统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581 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581 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 8 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墓餐投菇暇玫玫椒⒄梗宄骋蝗峁┝宋镏侍跫1背员蔽阂岳矗梅⒄菇峡欤媳北呔成系拿窦涿骋缀芪遥降墓僭币参ソナ心怖D媳本玫姆⒄梗惹幸蟠蚱平缦蓿忧烤媒涣鳎崾至迅罹菥置妗9愦笕嗣窬て诘恼铰遥诵南蛲骋唬笈斡懈鼋衔捕ǖ纳缁峄肪场#?.隋朝的统一589 年 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 270 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开皇之治 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 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3.开皇之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历史《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二)》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二、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教学难点:知识点杂乱,头绪多;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讲授新课: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教师让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教师提问: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 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教师: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讲述:中国古代的教育是比较发达的。然而,这种发达的教育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封建教育。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进入明朝,科举制度发展到死板、僵化的八股形式。学生的学习、考试以至于为官后的思想、行为,都受到了严格的束缚。清朝继续沿用明朝的教育考试制度,这种教育考试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思想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除此之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一些科技和军事类的学堂,这些新式学堂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方面的人才。 在19世纪晚期的戊戌变法中,作为“新政”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她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创办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保留下来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制依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被变法诏书取消的八股文。由于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所以,每到科举考试的时候,学生便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和科技方面的人才。洋务派著名代表人物、清朝重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当时的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学程的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了沿用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 京师大学堂原址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鲁迅的文学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