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物理

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三、试卷结构

1 . 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均控制在15分左右。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② 选择题(二)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在指导语中明确给出单选和多选的题号。

③ 选考题要求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II.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物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

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要求考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理解能力”是这样叙述的: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1)要弄清楚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准确意义,而不是只限于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对于各物理量的定义,应准确理解其内涵、外延以及相关的实际背景。

要在理解题意和相关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所学物理公式。只写出诸如F=ma,F=qvB等普遍公式,却没有与试题所给的具体情况相联系,既说明考生对试题尚未分析清楚,又说明考生对公式中物理量的准确含义没有清楚的理解。

例 1 式①

F

E

q

=和式②

2

q

E k

r

=分别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场强

的公式,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式①中的E是式中q所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式②中的E是式中q产生的电场的场强

B. 式①中F是放入某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这电场的电荷

C. 式②中的E是某电场的场强,q是放入此电场中的电荷

D.式①、②都只对点电荷产生的场才成立

【说明】在式①中,E表示任意分布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某点的场强,不限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q表示放入此电场中该处的点电荷,它不是式①中产生场强E的点电荷,所以选项A、B都是错误的;F是放在电场中场强为E处的点电荷q所受的电场力。在式②中,E是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在距点电荷q距离为r处的场强,k是由式中各量所选单位决定的比例系数,此式对点电荷产生的电场才成立,因此选项C也是错误的。

(2)为了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适用的条件,也就是说要区分哪些规律或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哪些只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才成立,而不是死记一个公式或硬背一段叙述;同时,对于相关的概念、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以具有鉴别似是而非的说法和错误观点的能力。

例2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说明】所考察的系统确定后,这个系统经过某一过程其他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要看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果在某过程中,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则其动量必然守恒(不管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力如何),否则就不守恒,这可由牛顿定律予以证明。如果在某过程中,没有外力做功,系

统内部也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否则就不守恒,否则就不守恒,这

也可由牛顿定律结合功、能等概念得到证明。在学习时,如果把为什么有这些条

件的道理真正理解清楚了,那么立刻就可看出,本题中系统在弹簧压缩的过程中

弹簧的左端受到来自墙 对它的外力作用(不管弹簧左端动与不动),因此动量不

守恒;在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有摩擦力做功,或者说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

零,因此机械能也不守恒。

此题得分率很低,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考生并没有把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为

什么有这些条件的道理搞明白,只是记了一些结论,导致看问题不敏感,明明有

外力作用,却视为不见。还有些考生不从物理上弄明白定律成立的条件,遇到问

题也不作具体分析,而把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某些局限性很大的经验作为规律,

随意套用、乱用,如“子弹打木块,动量必守恒”等,本题虽属于子弹打木块,

但在试题要求考察的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却不守恒。

例3 如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

A. B. 5A C. D. 3.5A

【说明】学习物理,要区分什么是有普遍意义的,什么是只在某种特殊条件

下才有意义的。例如,交流电是指大小与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但

周期性变化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弦交流电是按正弦规律随时间作周期性

变化的电流,只是交流电中的一种。本题图给出的交流电按另一方式随时间作周

期性变化。对于正弦交流电t I i m ωsin =,其中m I 为交流电的最大值。在一个周

期内,有两个时刻电流i 等于最大值m I ,其余时刻电流i 小于最大值m I 。因此正

弦交流电i 通过电阻R 时,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焦耳热必小于电流为m I 的直流电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电阻R 时产生的焦耳热,故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 必小于它的

最大值m I 。根据计算得到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2m I I =。要注意,关系式2

m

I I =给出的仅是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I 与最大值m I 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交流电有效

值的定义。不少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体会书本中论述的内容,结果只

要一提到交流电,就以为一定是正弦交流电,一提到有效值,就以为必是2

m I I =,而早已忘记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

(3)实际的物理问题有时比较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进

行处理,要求考生有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

的基础在于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对相关知识之间的

联系融汇贯通。

例4 已知地球半径R=m 104.66?,试估算地球大气层空气的总重量。最后

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说明】根据当年试卷分析,很多考生对此题感到无从下手,大部分平时成

绩比较好的考生是这样考虑的:大气分布上疏下密,不同高处的气体所受的重力

加速度不同,设任一小块的质量为m i ,重力加速度为g i ,它受的重力的大小应为

m i g i ,那么怎样将这些g i 不同的重量加在一起呢?因为考生不懂积分,于是感到

做不下去,只好半途而废。而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他们想到可以通过

力的平衡,由大气对地面的压强来求整个大气总重量的大小,即大气的总重量的

大小G 应等于地球表面对整个大气支持力的大小,而此支持力的大小,也就等于

大气对地球表面压力大小的总和,即等于地球表面积压力大小的总和,也就是地

球表面积24R 与大气压强P 的乘积。

(4)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常可用图像来表示,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和处

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在高中的物理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力学的v -t 图、

振动图线和波形图、 I -U 图等,要理解这些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能够通过图

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并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

例5 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

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 /T 0),

纵轴是lg(R /R 0);这里T 和R 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

T 0和R 0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

【说明】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3R 与2T 成正比。本题通过

取对数的方法,0lg(/)R R 与0lg(/)T T 在图像中成直线的规律非常直观地表示出

来,考生将物理规律转换成图像的能力。

2.推理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推理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根据

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

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推理能力是学习物理、研究物理过程中不可缺少地一种重要能力。在推理思

维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已有地理论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可以得出尚未被人们发现的重要结论,结论一旦被实验证实,可变成新的发现;

若得出的结论被实验否定,则有可能修正原有的理论甚至提出新理论。这类例子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是很多的。物理学中推理的每一步,都要以理论和事实为依

据,同时进行逻辑思维,绝对不能凭空臆造或作出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深刻

理解和熟悉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事实,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重视推理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对物理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T 0) A T 0) B T 0) C T 0) D

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以及把逻辑

推理的论证过程简明正确的表达出来,都是推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例6 试在下述简化情况下由牛顿定律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系统是

两个质点,相互作用力是恒力,不受其他力,沿直线运动。要求说明推导过程中

每步的根据,以及式中各符号和最后结果中各项的意义。

【说明】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一般的教材上都有,在平时学习时,自己

应独立进行推导,因为通过自己推导得到的感受与看书本上的推导得到的感受是

很不相同的。从推导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只有当所考察的物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时,系统的动量才守恒。通常称所考察的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

通过推导,可以看到内力的作用能改变系统内每个物体的动量,但不会改变系统

的总动量。即在两质点相互作用过程中,一个质点增加的动量等于另一个质点减

少的动量,这是在推导过程中用了牛顿第三定律得到的结果。通过推导,知道了

动量守恒定律的来龙去脉,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就更加清楚、更加透彻了。

例7 右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

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

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

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物体具有惯性

B .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 .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试题以物理学史实为载体,要求考生利用表中已知的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不仅要关注物理规律本身,而且应关注这些规律是如何得到的。 3.分析综合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分析综合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

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

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

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

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在处理物理问题时,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

物理状态、过程和情境,找出对问题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区别各因素的地位和

作用。

例8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

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

因数为1μ,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μ。现突然以恒

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

直于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

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

【说明】本题涉及的现象,不少考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在桌面上放一纸片,

纸片上叠放一堆硬币,若较慢地抽动纸片,则发现硬币跟随纸片一起移动;若很

快地抽出纸片,则发现硬币仍停留在桌面上,而纸片却从硬币下抽出,所谓较快

或较慢抽纸片,用科学的语言表示,就是抽动纸片的加速度的大小,而如何定量

地处理问题是很有趣的。

初始时,圆盘位于桌面中央,离桌的AB 边的距离为

2

l ,l 为桌长,而桌布的一条边与AB 重合,抽动桌布时,桌布向右移动,当桌布与AB 重合的那条边移动

到圆盘正下方时,圆盘离开桌布,即桌布从圆盘下抽出。从桌布开始移动到圆盘

刚离开桌布这一过程中,桌布以加速度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盘因受布的摩擦力作用而具有加速度11a g μ=,故盘以加速度1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

速直线运动。若盘向右移动1x 的距离时,桌布向右移动的距离恰为12

l x +,则桌布与AB 边重合的那条边正好移到盘的正下方,盘和布分离。显然,1x 必须小于2

l ,因为盘离开布时盘具有速度1v ,这个速度是在运动1x 这段路程中获得的。盘离开

布后便在桌面上滑行,由于桌面有摩擦,盘做减速运动。当它的速度减小到零时,

它还停在桌面上,盘便不会从桌面掉下。这就要求盘在桌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当

它的速度减小到零的时刻,盘在桌面上移动的距离2x 应小于或等于12

l x -。通过以上分析,找出盘运动经历的主要过程和过程的特点,就能应用物理定律或规律,

写出过程遵循的数学方程式,余下的工作便是数学运算了。

(2)对于复杂的问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综合应

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 图(a) 图(b )

例9 曾经流行过一种向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a)为其

结构示意图。图中N 、S 是一对固定的磁极,abcd 为固定在转轴上的矩形线框,

转轴过bc 边中点、与ab 边平行,它的一端有一半径r 0=1.0cm 的摩擦小轮,小

轮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相接触,如图(b )所示。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动

小轮转动,从而使线框在磁极间转动。设线框由N =800匝导线圈组成,每匝线

圈的面积S =20cm 2,磁极间的磁场可视作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 =0.010T ,自行

车车轮的半径R 1=35cm ,小齿轮的半径R 2=4.0cm ,大齿轮的半径R 3=10.0cm (见

图(b ))。现从静止开始使大齿轮加速转动,问大齿轮的角速度为多大才能使发

电机输出电压的有效值U =3.2V ?(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间无相对滑动)

【说明】本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叙述实际问题的文字难免会长一点,考生应

通过审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关于小型交流发电机的

工作情况;二是传动装置的作用;自行车车轮带动发电机转动,小齿轮与自行车

车轮一起转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把要解决的问题找出后,就可一个一个

解决。

题中小型交流电发电机的结构与教材中讨论过的交流发电机完全相同,矩形线框的两条边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因而线框中有感应电动势,切割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随时间按速度与线框的转动角速度

正弦规律变化,电动势的最大值由线框的面积、线圈匝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线框转动的角速度共同决定,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与有效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各个大、小轮间的传动问题,纯属运动学问题,能否找到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在于画图,因为几何是处理运动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几何必须画图,图是分析几何问题的主要手段,不少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学会利用画图来分析问题,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一旦遇到未见过的问题便素手无策了。

一个学习物理的人,应更加关心身边常遇到的与物理有关的事件,并试着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它们,了解它们,即使不一定都能完全解释清楚,也不要紧,把未解释清楚的问题留下,待学了更多的物理知识后再去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既可培养自己分析、综合的能力,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10下暴雨时,有时会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某地有一倾角为θ=37°(sin37°=0.6)的山坡C,Array上面有一质量为m的石板B,其上下表面与斜坡平行;B上有

一碎石堆A(含有大量泥土),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

所示。假设某次暴雨中,A浸透雨水后总质量也为m(可视为

质量不变的滑块),在极短时间内,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减小为0.375,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减小为0.5,A、B开始运动,此时刻为计时起点;在第2s末,B的上表面突然变为光滑,μ2保持不变。已知A开始运动时,A离B下边缘的距离l=27m,C足够长。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在0~2s时间内A和B加速度的大小;

(2)A在B上总的运动时间。

【说明】本题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出现的实际情景为背景抽象出物理模型,对斜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试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出不同情况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并计算每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利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关系进行求解。本题计算并不复杂,但要求对涉及的物理情景有清晰的理解,对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科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物理学的发展史看,物理学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的,有了一种适合表述物理的数学工具,不仅能有力地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还能使物理规律以更加清晰、简洁的方式表示出来。不论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还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推导和数学运算。处理的问题越高深,应用的数学一般也会越多。凡是中学阶段学到的数学,如几何、三角、代数、解析几何,都可能成为解高考物理试题中的数学工具。

(1)能根据具体的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把有关的物理条件

用数学方程表示出来。

例11 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奧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s和19.30s。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m 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 m时最大速率的96%。求:

(1)加速所用的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

(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2位小数)

【说明】本题以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短跑项目的运动设置情境,通过合理简化建立理想化的模型,要求考生根据每个阶段运动满足的物理规律列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2)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经过数学推导和求解,或进行数值计算;求得结果后,有时还要用图象或函数关系把它表示出来;必要时还应对数学运算的结果作出物理上的结论或进行解释。

例12两块长木板A和B,质量相等,长度都是

l=1.0m,紧贴在一起,静置于光滑水平的地面上。另一

小物块C,质量与长木板相等,可视为质点,位于木板

的A的左端。如图所示,现给物块C一向右的初速度,速度的大小为

02.0m/s

v=,已知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0.10

μ=,问木板A最终运动的速度为多少?

【说明】本题中木板A最终速度与物块C是停在A上还是滑离A有关,这需要经过计算后才能作出判断,另外通过求解联立方程,可求得木板A的最终速度v有两个可能值,因与v=1.0m/s对应的物块速度为0,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故可判定木板A的最终速度为V=1/3m/s。

经过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3)能够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解决物理问题,要能够对物理规律、状态和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合适的图像表示出来,会用图像来处理

物理问题。

例13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

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

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 、(0,-l,)和

(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

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

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

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说明】试题以置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最简单的运动学模型

作为问题情境,两物体A、B的运动互相独立又用轻质细橡皮筋牵连,考生须从橡皮筋的均匀伸长,分析出以后任一时刻B到A的距离之比都为2:1,继而根据几何关系和运动学的规律求解作答,该题考查考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并应用数学工具求解的能力。

5.实验能力

《考试大纲》关于物理学科要考查的“实验能力”是这样叙述的:能够独立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的实验,必须独立地、认真地、带有研究性的做过。通过亲手做实验,能培养动脑和动手能力,从对我国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培养动手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但实验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实验的思想、方法是实验的灵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理解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了解某些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要知道某些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会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特别强调学生应独立、认真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所列出的各个实验,这是因为自己认真做实验与看别人做实验和听别人讲实验所得到的感受和经验是不同的。尽管全国统一的高考只能以笔试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但物理高考中的实验题还是非常注意尽可能区分哪些考生是认真做过实验,哪些考生是没有认真做过这些实验。二是能灵活地运用学过地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去处理、分析、研究某些未做过的实验,包括设计某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这不仅要求考生认真地,独立地完成“考试内容与要求”中列出的实验,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有所体会,能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验中悟出某些共性的东西,可以把它们迁移到别处,用它们来解决没有做过的实验中的某些问题。

另外,已经学过的演示实验,也属于实验考查的一部分要求,要通过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和产生该现象的条件、环境,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14 图中给出的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

属板厚度时的示数,此读数应为______mm.

【说明】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读取测量仪器

的读数是基本的实验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准确读取螺

旋测微器示数,在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千分位的估

读。

例15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a)中的装置探

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轻绳跨过滑轮,

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另一端可悬

挂钩码.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5个,每个

质量均为0.010 kg。实验步骤如下:

(1)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在长木板

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使小车(和钩码)

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将n(依次取n=1,2,3,4,5)个钩码挂

在轻绳右端,其余N-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释放小车,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绘

制s -t 图像,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

(3)对应于不同的n 的a 值见下表.n =2时的s -t 图像如图(b)所示;由图

(b)

(4)看出:当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a -n 图像求得小车(空载)的质量为______ kg(保留2位有效数

字,重力加速度取g= 9.8 m/s 2)。 (6)若以“保持

木板水平”来代替步骤(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 .a -n 图线不再是直线

B .a -n 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 .a -n 图线仍是直线,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说明】本题在课内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验

中保持钩码与小车的总质量不变,从而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等于悬挂钩码的重力之

和与系统总质量的比值。

例16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1、2、3、4、5、6为连接点的标号。在开关闭

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现用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需要检测的有:电源、开

关、小灯泡、三根导线以及电路中的各连接点。

(1)为了检测小灯泡以及三根导线,在连接点1、2

已接好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挡。在连

接点1、2同时断开的情况下,应当选用多用电表的

挡。

(2)在开关闭合情况下,若测得5、6两点间的电压接近电源的电动势,则

表明 可能有故障。

(3)将小灯泡拆离电路,写出用多用电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

步骤。

【说明】本题以多用电表检查电路故障为背景,考査考生使用多用电表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用欧姆挡检查线路或元器件

的通断,是多用电表用得最多的一个功能,考生应当掌握此功能的用法。

例17 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当要求热敏电阻的温度

达到或超过60°C 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

流过的电流超过I C 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Ω),直流电源(输

出电压为U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 1(最大阻值为1000Ω),滑动变阻器R 2

(最大阻值为2000Ω),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b )

(c ) 图1

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V,I C约为10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20mA时,报警器可能损坏;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60°C时阻值为650.0Ω。

(1)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

连线。

(2)在电路中应选用滑动变阻器________(填

“R1”或“R2”)。

(3)按照下列步骤调节此报警系统:

①电路接通前,需将电阻箱调到一定的阻值,根据实验要求,这一阻值为______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填“a”或“b”)端附近,不能置于另一端的原因是______。

②将开关向______(填“c”或“d”)端闭合,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______。

(4)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报警系统即可正常使用。

【说明】本题要求考生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能在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报警,在实际组装步骤中,引导考生将温度阈值与热敏电阻的阻值联系起来,从而能将问题变化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电控操作;并借助于此阻值来调节报警系统的电路,这一方面实现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对考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有兴趣的仪器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查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物理知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

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选修模块3-1、3-2和3-5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1。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两个模块的内容,考生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2。

对各部分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表2中用罗马数字I 、Ⅱ标出。I 、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定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表2 选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一)选择题`

例1 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

轴的环形电流I 引起的。在下列四个图中,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

【答案】B

【说明】本题利用物理学史实,考査考生对地磁场和电流产生磁场规律的理

解,属于容易题。

例2 用频率为ν0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

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ν1、ν2、ν3的三条谱线,且ν3>ν2>ν1,则

A .ν0<ν1

B .ν3=ν2+ν1

C .ν0=ν3+ν2+ν1

D .321111

ννν+=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能级跃迁规律的理解,属于容易题。

例3 如图,一半径为R 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 的电荷,在垂直于

圆盘且过圆心c 的轴线上有a 、b 、d 三个点,a 和b 、b 和c

和d 间的距离均为R ,在a 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 (q >0)的固定

点电荷。已知b 点处的场强为零,则d 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 为静电力常量) A .23R q k B .2910R

q k C .2R q Q k + D .299R q Q k +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库仑定律、对称性和场强叠加原理的理解,难度适

中。

例4 电源的效率η定义为外电路电阻消耗的功率与电源的总功率之比。在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得到的实验图线如图所示,图中U 为路端电压,

I 为干路电流,a 、b 为图线上的两点,相应状态下电源的效率分别为ηa 、ηb 。由图可知ηa 、ηb

的值分别为

A .43、4

1 B .31、3

2 A .21、21 B .32、31 【答案】D

【说明】本题体现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生需要理解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图线的物理意义,根据题干中提供的"电

源的效率"的定义,从图线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例5 医生做某些特殊手术时,利用电磁血流计来监测通过动脉的血流速度。

电磁血流计由一对电极a 和b 以及一对磁极N 和S 构成,磁极间的磁场是均匀的。

使用时,两电极a 、b 均与血管壁接触,两触点的连线、磁场方向和血流速度方

向两两垂直,如图所示。由于血液中的正负离子随血流一起在磁场中运动,电极a 、b 之间会有微小电势差。在达到平衡时,血管内部的电场可看作是匀强电场,血液中的离子所受的电场力和磁场力的合力为零。在某次监测中,两

触点间的距离为3.0mm ,血管壁的厚度可忽略,两触点间

的电势差为160μV ,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0.040T 。则血

流速度的近似值和电极a 、b 的正负为

A .1.3m/s ,a 正、b 负

B .2.7m/s ,a 正、b 负

C .1.3m/s ,a 负、b 正 C .2.7 m/s ,a 负、b 正

【答案】A

【说明】本题以电磁血流计设置新的情境,要求考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适当

的物理模型,运用洛伦兹力、电场力、共点力的平衡等物理规律解决问题,难度

适中。

例6 如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边长为L 、电阻为R

的正方形导线框;在导线框右侧有一宽度为d (d >L )的条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的边界与导线框的一边平行,磁场方向竖

直向下。导线框以某一初速度向右运动。t =0时导线框的右

边恰与磁场的左边界重合,随后导线框进入并通过磁场区域。

下列图像中,可能正确描述上述过程的是

【答案】D

【说明】本题结合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力、牛顿第二定律和v -t 图像等内容,

要求考生对于导线框在非匀速运动段的图线进行缜密的分析,并能利用图线表

达结果。难度适中。

例7 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

L 1和L 2,中间球网高度为h 。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同速率

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h .不计空气的作用,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v 在某范围内,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

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v 的最大取值范围是

A

v L << B

v <

A B C D

D

v <<【答案】D

【说明】本题素材来自考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试题

考查考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建构物理

模型,难度适中。

例8 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一矿井深度为d 。已知

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内物体的引力为零。矿井底部和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大小之比为

A .R d -1

B .R d +1

C .2)(R d R -

D .2)(d

R R -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合理构建物

理模型,灵活运用新信息,属于较难的试题。

例9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关于指南针,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指南针可以仅具有一个磁极

B .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说明地球具有磁场

C .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

D .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导线通电时指南针不偏

【答案】BC

【说明】本题以指南针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指南针工作原理的、用途以及相

关电磁概念的理解,展示我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属于容易题。

例10 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v -t 图像

为正弦曲线。从图中可以判断 A .在0-t 1时间内,外力做正功

B .在0-t 1时间内,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

C .在t 2时刻,外力的功率最大

D .在t 1-t 3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

【答案】AD

【说明】本题要求考生从函数图像中获取信息,分析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各物

理量的关系,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

例11 如图,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与水平地面成一角度,两极板与一直

流电源相连。若一带电粒子恰能沿图中所示水平直线通过电容器,

则在此过程中,该粒子

A.所受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B.电势能逐渐增加

C.动能逐渐增加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BD

【说明】本题通过将常规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倾斜一个角度,让带电

粒子在电场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做直线运动,构造出新的物理情境。试题考査

平行板电容器中电场的性质、力的合成、牛顿第二定律、电势能等基本物理概念

和规律,突出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难度适中。

例12 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BD

【说明】本题结合地球所处的近太空卫星目前的实际状况,将卫星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原因限制为一个因素进行设问,考查考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难度适中。

例13 公路急转弯处通常是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图,某公路急转弯处是一圆弧,当汽车行驶的速率为v c时,汽车恰好没有向公路内外两侧滑动的趋势。则在该弯道处

A.路面外侧高内侧低

B.车速只要低于v c,车辆便会向内侧滑动

C.车速虽然高于v c,但只要不超出某一最高限度,车辆

便不会向外侧滑动

D.当路面结冰时,与未结冰时相比v c的值变小

【答案】AC

【说明】本题以交通事故多发地带如公路急转弯处为背景,分析了安全行驶中应当注意的物理问题,是一道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的试题。试题通过简化模型,设计了关于路面、安全车速的上下限以及与路面摩擦因数的关系等典型选项,考查考生应用圆周运动规律、力的合成和向心加速度公式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较难的试题。

例14 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图(a)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 = 0.4 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000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

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栏索时的1/10

B.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

D.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几乎不变

【答案】AC

【说明】本题紧密联系我国自行研制的“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

舰上着舰成功的事实,综合考查考生依据速度-时间图线得到运动的位移、加速

度的估算能力,以及按照力的合成、功率、力和速度的关系等定性判断的能力,

属于较难的试题。

例15 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

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

学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

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

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B .在2015年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

C .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土星的一半

D .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

【答案】BD

【说明】本题以“行星冲日”的天文现象为背景,给出了相应资料,要求考

生能根据题给信息理解行星冲日的含义,并能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

律估算出不同地外行星冲日的时间间隔,联系实际判断某行星下次发生冲日的大

约日期。试题不仅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匀速圆周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实

际天体运动的能力,还考査了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进

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属于较难的试题。

(二)实验题

例16 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可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

安装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靠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

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

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 。改

变光电门甲的位置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使滑块从

同一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用米尺测量甲、乙之间

的距离s ,记下相应的t 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0.800 0.900 0. 950 (1)若滑块所受摩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滑块经过光电门乙

时的瞬时速度v t 、测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 ;

( 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t t s 图线;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Ⅱ.考试围与要求 考试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容和部分选修容。 必考容 第一部分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制的确立 (3)法国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新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学科 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试题只涉及但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 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 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 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n.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学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下表)

2020年高考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学科 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组成。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40分,非选择题135分,共计275分。试题只涉及但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第二部分由历史、地理两个科目的选考题组成,题型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必考内容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必修模块。思想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答者只批阅第一题。 2.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Ⅱ.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学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

2018高考英语考试大纲

英语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 附录1至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4.口语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1. 基本读音 (1) 26个字母的读音 (2) 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 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4) 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5) 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6) 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7) 辅音连缀的读音 (8) 成节音的读音 2. 重音 (1) 单词重音 (2) 句子重音 3. 读音的变化 (1) 连读 (2) 失去爆破 (3) 弱读 (4) 同化 4. 语调与节奏 (1) 意群与停顿 (2) 语调 (3) 节奏 5. 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6. 朗诵和演讲中的语音技巧 7. 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语音差异

2015年高考课标卷各科《考纲》《考试说明》之变化

稳定中求发展变化中有继承 ——2014与2015年全国课标卷高考各科《考纲》《考试说明》比较 1、语文 一、相同点 2015年《考试说明》中,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背诵篇目等均与2014年一致,没有变化。 二、不同点 2015年的“题型示例”中,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部分题型等与2014年有所不同。具体情形见下面的表格: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 (二)部分题型的变化

2、数学 2015年《考试大纲》与2014年对比:文、理均没有任何变化 2015年全国数学《考试说明》对比: 适用省份: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广西;海南、宁夏、云南、新疆、贵州、青海、内蒙、吉林、黑龙江、甘肃、西藏。另外辽宁有可能用全国卷。文科、理科 1.与2014年考试说明对比,2015年考试说明去掉了“课程标准实验版”几个字; 2.与2014年考试说明对比,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考试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和要求、题型示例等都没有变化。 3、英语 (适用于2015年使用全国卷的省份: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山东,宁夏,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甘肃等) 1. 阅读:词义推测题增加对“短语含义”的考查; 2. 语法填空:命题和答题要求变化了,题目要求“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而2014年是要求填入空白处的词数不超过3个单词。样题变更为2014高考卷真题。 3. 提高词汇量要求到高中课标词汇量(约3500个单词),并更正原来的少量错误或完善个别词汇标注。 4、物理 适用省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 考纲:模块3-3,删除主题“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的说明“定性了解” 考试说明: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及部 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1. 理解能力 (1) 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 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 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 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4.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内, 选考部分在课程标准选修模块 1(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模块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范围内。 必考部分的试题是考生必做的,选考部分的试题需要考生在规定的选考内容中选择。 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 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 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 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一) 必考部分 知识内容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Ⅱ Ⅱ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1)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2 细胞的结构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3)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5)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3 细胞的代谢 (1)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 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5)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6) 细胞呼吸 1-4 细胞的增殖 (1)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 细胞的无丝分裂 (3) 细胞的有丝分裂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 细胞的分化 (2) 细胞的全能性 (3)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 要求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物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

2015年江苏省高中政治高考考试说明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

2015年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变动情况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科(江苏卷)的命题将继续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原则。 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高校招生,以及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注重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 命题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在命题形式上做到以稳为主,稳中有新;将充分体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选拔性,使试卷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成语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成语 1.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2.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3.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4.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5.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6.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7.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8.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9.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0.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1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1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13.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14. 对簿bù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15.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16.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7.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18.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9.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2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1.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22.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23.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4.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英语)

201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英语)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至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4.口语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1. 基本读音 (1) 26个字母的读音 (2) 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 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4) 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5) 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7) 辅音连缀的读音 (8) 成节音的读音 2. 重音 (1) 单词重音 (2) 句子重音 3. 读音的变化 (1) 连读 (2) 失去爆破 (3) 弱读 (4) 同化 4. 语调与节奏 (1) 意群与停顿 (2) 语调 (3) 节奏 5. 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6. 朗诵和演讲中的语音技巧 7. 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语音差异 附录2 语法项目表 1. 名词 (1) 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2) 不可数名词 (3) 专有名词 (4) 名词所有格 2. 代词 (1) 人称代词 (2) 物主代词 (3) 反身代词 (4) 指示代词 (5) 不定代词 (6) 疑问代词 3. 数词 (1) 基数词 (2) 序数词 4. 介词和介词短语

2015年度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大纲

2015年语文高考(全国卷)考纲 I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 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析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

2018年高考数学考纲与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高考数学考纲与考试说明解读 专题一:函数、极限与导数的综合问题(一)不等式、函数与导数部分考查特点分析与建议

全国课标卷考查内容分析(考什么) (一)结论: 考查的核心知识为: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象、导数的应用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分段函数); 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 函数的图象:包含显性与隐性; 导数的应用: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利用导数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与零点;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解不等式或证明不等式、求参数范围. (二)试题题型结构:全国卷基本上是2道选择题或填空题、1道解答题,共3道题.分值为22分. (三)试题难度定位:全国卷对函数与导数的考查难度相对稳定,选择、填空题中,有一道为中等难度,另一道作为选择、填空的“压轴题”进行考查;解答题均放置于“压轴”位置. 小题考点可总结为八类: (1)分段函数;(2)函数的性质; (3)基本函数;(4)函数图像; (5)方程的根(函数的零点);(6)函数的最值; (7)导数及其应用;(8)定积分。 解答题主要是利用导数处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等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放在解答题的后面两道题中的一个.纵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高考题,常见的考点可分为六个方面:(1)变量的取值范围问题;(2)证明不等式的问题; (3)方程的根(函数的零点)问题;(4)函数的最值与极值问题; (5)导数的几何意义问题;(6)存在性问题。

考点: 题型1 函数的概念 例1 有以下判断: ①f (x )=|x | x 与g (x )=? ?? ?? 1 x -x 表示同一函数; ②函数y =f (x )的图象与直线x =1的交点最多有1个; ③f (x )=x 2-2x +1与g (t )=t 2 -2t +1是同一函数; ④若f (x )=|x -1|-|x |,则f ? ?? ??f ? ????12=0. 其中正确判断的序号是________. 题型2 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和零点(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科第8题) 例 2、已知函数()()2112x x f x x x a e e --+=-++有唯一零点,则a = 【解析】函数()f x 的零点满足()2112e e x x x x a --+-=-+, 设()1 1 e e x x g x --+=+,则 当()0g x '=时, 1x =;当1x <时, ()0g x '<,函数()g x 单调递减; 当1x >时, ()0g x '>,函数()g x 单调递增,当1x =时,函数()g x 取得最小值,为 ()12g =.设()2 2h x x x =-,当1x =时,函数()h x 取得最小值,为1-,若0a ->, 函数()h x 与函数()a g x -没有交点;若0a -<,当()()11a g h -=时,函数()h x 和 ()a g x -有一个交点,即21a -?=-,解得故选C. 例3、 (2012理科)(10) 已知函数1()ln (1)f x x x = +-;则 () y f x =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理科综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试卷结构 1、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生物、化学、物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计126分。其中生物6道题(单项选择题),化学7道题(单项选择题),物理8道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第Ⅱ卷由生物、化学、物理三科的必考题和选考题构成。生物、化学、物理各科选考内容的分值控制在15分左右。 2、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各学科考核目标、内容 物理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科)》,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①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②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 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2017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

2017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政治历史地理 思想政治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 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2. 价格(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 消费(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4. 生产与经济制度(1)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 企业与劳动者(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 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 6. 投资与融资(1) 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 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 融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2018年度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2018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海南省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化学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海南省)——化学 Ⅰ.考试目标和要求 海南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保持适宜的难度,以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化学科高考主要依据以下三点:其一,依据《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其二,兼顾海南省本地实际,考虑全省考生的学习基础;其三,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坚持有利于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引导和鼓励学校多开选修课,体现模块设置的功能与价值,促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化学教学,既要服务于化学教学,又要对该学科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有利于考务操作,程序要相对简捷,不能繁琐。 一、考试目标和要求的制定依据 考试目标和要求的制定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以下三个方面的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重视化学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最新2017高考全国卷3各科考试说明详细解读

最新2017高考全国卷3各科考试说明详细解读2017高考全国卷3数学科目详细解读 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修订后的大纲强调"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 2.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影响不大,因为云南省绝大部分学校不选这一部分内容。考生应该更加关注的是考试内容中"数学文化内容"的增加。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一般会体现在选择题里,在题目的背景里渗透中华数学文化,比如说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等。 备考建议: 1.2017考试大纲增加了基础性的要求,这就提示应该将重点放在基础上,适当降低复习难度,抓好抓牢基础题。以一般题为主,少练或者不练偏题、难题、怪题。文科生尤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基础

知识、常考题型,利用好近五年的全国新课标真题卷以及近三年省市统测题。 2.考纲修改中明确指出要增加综合性的要求,也是从侧面提醒广大考生,注重知识复习的广度,也应该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要使知识网络化。各章节会综合在一个题目中,如向量和解析几何的综合、数列和不等式的综合等。 4.注重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精做精练。 5.加强定时练习、抓牢考练质量,尽快适应高考节奏。 6.每年数学考试题型及难度较为稳定, 7.特别重视每次考试错题的整理,考前着重复习错题本的内容。文科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小题的限时训练。 2017高考全国卷3历史科目详细解读 王征老师: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说明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及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理工类高考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 (1)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概括出所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要内容,还要能够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考生不但能够分别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还要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要求考生能够用生物学术语、图表、图解等表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例如,用文字表述生物学概念、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用系谱图表述遗传关系,画出细胞失水后状态的简图等。 (3)在理解能力中高一层次的要求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推理、判断或得出结论。题目可能是要求考生对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如说明“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等。 例1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 答案 ] C [ 说明 ] 本题以“DNA双链不能解开”为关键点,考查考生对“DNA的状态”和“DNA 复制、RNA转录、细胞周期以及癌细胞增殖等”相关性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