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2021高考地理微专题—人口和乡村建设

微专题(一)中国人口问题

(2020河北张家口摸底)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是一种狭义上的高龄化,是人口的系统性高龄化的重要表现,按照高龄人口比重可将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4个类型:高龄人口比重低于10%的称为未高龄型、10%~13%的为高龄型Ⅰ期、13%~16%的为高龄型Ⅱ期、超过16%的为高龄型Ⅲ期。下图是我国东北地区高龄化情况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特点是()

A.由西北向东南减轻

B.由东南向西北减轻

C.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D.由东北向西南加重

2.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环境污染程度

D.养老保障制度

3.高龄化加重的最直接影响是老年人()

A.养老金增加

B.消费需求下降

C.照料服务需求增加

D.住房需求下降

(2020陕西重点中学联考)“婚姻贫困”是我国在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等影响下产生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婚男性将过剩2 400万,贫困地区该问题会更加突出。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不包括()

A.生育率较低

B.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C.年龄结构失衡

D.“养儿防老”的思想

5.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是()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适度调整生育政策

C.严控城市人口增长

D.加强胎儿性别选择

(2020晋冀鲁豫中原名校联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2010年以来,我国的()

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

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

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

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

7.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

A.劳动力数量减少

B.人口死亡率上升

C.孤儿的数量增加

D.加快老龄化进程

(2020湖南长沙质检)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9.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应措施不合理的是()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2020山西大同三模)人口老龄化的度量包括数量(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和质量(人口预期寿命)两个方面。以2010年全国老龄化系数(8.87%)与总体预期寿命(74.83年)为基准水平,依据各省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期寿命同基准水平的差值,将全国各省市分为4类(如下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省份中,养老负担最重的是()

A.青海

B.广东

C.广西

D.黑龙江

11.甲省区人口老龄化“数量”与“质量”类型形成的原因是()

①人口出生率较高②医疗卫生水平高③海拔高,居住适宜性低④人口少,迁入量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各省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湖南——限制人口迁出

B.山西——提升医疗水平

C.四川——完善工业体系

D.新疆——接纳海外移民

13.(2020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材料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14.(2020贵州贵阳阶段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下图示意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中国人口问题

1~3.1.B 2.A 3.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东北地区高龄化空间分布大致从东南向西北减轻,B 项正确。第2题,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高龄化严重,故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高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东南部不是资源最丰富的。东南部经济发达,环境污染较严重,不利于老年人生活。养老保障制度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第3题,高龄化加重代表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重增加,故需要的照料服务增加,C项正确。养老金不会增加,消费、住房需求影响不大。故选C。

4~5.4.C 5.B解析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我国“婚姻贫困”的原因有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低生育率及传统生育思想,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说明还有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包括年龄结构失衡,C符合题意,故选C。第5题,缓解我国“婚姻贫困”的主要途径应促进城乡人口流动,A错误;适度调整生育政策,B正确;促进城市化发展,C错误;严格禁止胎儿性别选择,D错误。故选B。

6~7.6.B7.D解析第6题,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对人口总数及人口性别比影响不大,排除A、D;结婚的人口数量取决于结婚率和人口总数,据图可知,结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结婚人口数不会大幅减少,C错误;离婚率上升,人口增加,离婚人数相应上升,B

正确。故选B。第7题,结婚率偏低,会影响出生率,新出生人口减少,相对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人口老龄化加剧,D正确;出生人口减少,对现阶段的劳动力影响较小,A错误;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死亡率没有影响,B错误;离婚后其子女并不是孤儿,C错误。故选D。

8~9.8.D9.A解析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大,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负担较重。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20~60岁之间的人口比重较大,说明其劳动力相对充足,因此不需要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

10~12.10.C11.A12.C解析第10题,广西为深度老龄化—长寿型,老年人口比重大,经济落后,养老负担最重,C正确;青海、广东、黑龙江为轻度老龄化,养老负担相对较轻。第11题,甲省区为西藏,为轻度老龄—低寿型,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老龄化较低,海拔高,居住适宜性低,寿命较低,①③正确;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人口迁入量小。故选A。第12题,湖南为深度老龄—低寿型,限制人口迁出不符合事实;山西为轻度老龄—长寿型,提升医疗水平并不是最迫切的;四川为深度老龄—低寿型,应完善工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流,C正确;新疆接纳海外移民的可

能性较小。

13.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龄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减缓了当地老龄化进程;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2000—2010年,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说明老龄化加剧,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第(2)题,主要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减缓了苏南老龄化进程。

14.答案(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980—1999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2000—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预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性别选择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

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出,注意分时间段分析。第(2)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均有关系。20世

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第(3)题,结合社会常识,从婚姻、就业、社会和谐等方面阐述。第(4)题,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事业等多方面落实解决。

微专题(二)建设美丽中国

(2020福建漳州教学质检)近日,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整治完工,疏勒河在断流近半个世纪后,干涸消失了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哈拉湖重获生机,中下游大片的胡杨林、红柳等天然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及其某河段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哈拉湖重获生机,主要得益于()

A.降水量增多

B.蒸发量减少

C.冰融量增多

D.水资源调控

2.疏勒河沿岸生长红柳等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3.为使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变好,以下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加强植树造林

B.发展节水农业

C.合理推进城市化

D.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

(2020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据《诗经》记载,3 000年前库布齐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后来,该草原逐渐变成中国第七大沙漠(位置见下图)。在库布齐沙漠治理过程中,人们利用供水管道对沙生植物进行适当浇灌,大部分树苗的根系都可以达到地下水位,形成自然生长的丛林。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该沙漠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得到治理,且逐渐形成沙漠旅游、食品、光伏等多领域的产业链,成为世界沙漠治理的典范。据此完成4~6题。

4.库布齐草原逐渐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较为干旱

B.过度开垦和放牧

C.风力作用较强

D.过度商业性伐木

5.库布齐沙漠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的有利条件是()

A.降水增多

B.地下水位高

C.沙漠面积小

D.劳动力充足

6.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有利于()

A.减少北京沙尘暴的发生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C.扩大当地农业生产规模

D.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2020河北省名校联考)“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是海南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创建项目,其核心区总面积约0.92万公顷,有8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75万人。下图示意儋州市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完成7~9题。

7.那大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②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③浓郁的农耕文化④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那大“中国农业公园”适宜布局的园区有()

A.小麦种植园

B.苹果采摘园

C.傣族风情园

D.古村文化园

9.创建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可以推动当地农民()

A.就地创业,增加收入

B.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粮食的产量

C.积极外迁,改善生活

D.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2020广西玉林二模)湖泊景观破碎度是湖泊斑块数量与湖泊面积的比值,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程度。读1990—2014年我国某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指数及变化表,完成10~12题。

10.该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萎缩最快的时段是()

A.1990—1996年

B.1996—2002年

C.2002—2008年

D.2008—2014年

11.推测近年来,该市中心城区可能采取的措施为()

A.加大了对湖泊的保护力度

B.大量退田还湖

C.加速了滨湖地区房产开发

D.大量修路造桥

12.该市中心城区湖泊景观破碎度的变化将最可能导致()

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B.城市内涝加重

C.水体自净能力增强

D.生态环境好转

13.(2020内蒙古赤峰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这里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近几十年来,过度放牧等导致榆树死亡、沙尘暴肆虐,严重影响了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该地生态环境。下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

(1)推测榆树的生长习性,并说明判断依据。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区过度放牧导致榆树死亡、沙尘暴严重的过程。

(3)说明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环境恶化对京津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4)依据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说出当地政府恢复植被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14.(2020湖北教学联盟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剧烈。20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院士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城”,这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20年来,随着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黄河输沙量呈整体下降趋势(下图),人类活动对黄河泥沙减少的贡献率已达到80%~90%。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旱作农业产区。以苹果产业为例,2017年陕西省苹果产量达1 15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种植区,逐步形成千亿级苹果产业。有专家指出,当地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化率提升,对恢复黄土高原植被起到重要作用。

(1)说明“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达到综合整治的原理。

(2)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黄河输沙量的因素。

(3)任选两个角度,阐述黄土高原种植苹果的自然区位条件。

(4)解释城市化推进有利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原因。

建设美丽中国

1~3.1.D 2.B 3.B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显示,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整治完工,哈拉湖重获生机。通过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与整治,该流域的水资源得到统筹安排、合理调控,从而保障下游水源补给,使得哈拉湖重获生机,D符合题意。没有信息表明,当地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冰雪融水量增多,因此排除A、B、C。第2题,图中显示,疏勒河位于祁连山区北部,属于温带地区,材料信息表明,胡杨林、红柳等天然植被位于疏勒河中下游,当地海拔不高,热量条件较好,因此疏勒河沿岸生长红柳等植被,河岸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第3题,该地为干旱气候区,水资源总量有限,植树造林要消耗更多的水资源,因此加强植树造林不是改善

当地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排除A。要保障河流下游的供水,必须有效控制中上游地区的工农业用水,特别是农业用水量,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对水资源消耗,有利于保证生态用水量,从而使得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变好,B符合题意。推进城市化,可能会减少农业用水,但会大大增加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对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变好不是最有效的措施,排除C。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对流域内总耗水量影响不大,因此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对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变好不是最有效的措施,排除D。

4~6.4.B 5.B 6.A解析第4题,现代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干旱、风力作用较强是沙漠形成的自然条件,库布齐草原逐渐变成沙漠主要是人为原因,A、C错;该地在农牧业分界线附近,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最终使得库布齐草原逐渐变成沙漠,B对;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曾为草原,不会出现过度商业性伐木,D错。第5题,该地降水变化不大,A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靠近黄河,地下水充足;材料显示该地“大部分树苗的根系都可以达到地下水位,形成自然生长的丛林”,说明地下水位较高,B对。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面积并不小;只靠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不能治理沙漠,C、D错。第6题,读图可知,库布齐沙漠距离北京较近,且处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因此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有利于减少北京沙尘暴的发生。库布齐沙漠的有效治理对当地能源消费结构、农业生产规模影响不大;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为余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增加及绿地减少等,造成城市“高温化”,沙漠植被覆盖率提高,不会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7~9.7.A8.D9.A解析第7题,由材料分析可知,“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因此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是需要有美丽的乡村风景,另外需要有浓郁的农耕文化,因此①③正确;旅游服务设施和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对“中国农业公园”作用不大,②④错误。故选A。第8题,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小麦属于北方的作物,苹果属于温带的水果,A、B错误;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C错误;海南的古村文化园适宜布局在那大“中国农业公园”,D正确。第9题,创建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可以利用农业和当地的农耕文化发展旅游业,能够就地创业,增加收入,A正确;对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粮食产量影响不大,B错误;主要是就地就业,不会导致人口外迁,C错误;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但对该地城市化水平影响不大,D错误。

10~12.10.C11.A12.B解析第10题,根据统计表中数据可知,斑块数量多,总面积减小,由表格数字可知2002—2008年,湿地面积减少最多,故C正确。第11题,由表中几个时段湖泊面积和斑块数量的变化数据可知,2008—2014年,该市中心湖泊面积减小速度减缓,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中心城区湖区周围不会有大量农田,故B错误;加速滨湖地区房产开发会使湖泊减少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大量修路造桥,对湖泊面积影响较小,故D不符合题意;该市有可能加大了对湖泊的保护力度,使湖泊面积减少速度减缓,故A正确。第12题,由于该市湖泊面积逐渐减少,湖泊破碎度逐年增大,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故A错误;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故C错误;生态环境变差,故D 错误;湖泊调蓄雨洪的能力减弱,易导致城市内涝加重,故B正确。

13.答案(1)生长习性:耐旱,耐瘠薄,抗大风,喜光,耐寒。

依据:浑善达克沙地干旱少雨,地表多沙,多大风天气,夏季光照强,冬季寒冷。

(2)过度放牧使得榆树幼苗因牲畜过度啃食而生长受阻或死亡;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退化,土壤水分、养分减少,成年榆树逐渐死亡;该地春季多大风,沙地缺少榆树和根系的保护,导致沙丘活化,流动沙丘面积扩大,沙尘暴严重。

(3)加剧京津地区风沙威胁,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扬沙污染大气、水,威胁人体健康;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弥漫的黄沙影响精密仪器的生产和使用。

(4)东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

西部:(降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采取封沙育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榆树分布区(浑善达克沙地)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干旱少雨,地

表多沙,土壤瘠薄,多大风天气,夏季晴天多,光照强,冬季寒冷;故可推断榆树耐旱,耐瘠薄,抗大风,

喜光,耐寒。第(2)题,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浑善达克沙地春季干旱多大风,决

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容易引发沙漠化。过度放牧使得榆树幼苗因牲畜过度啃食而生长受阻或死亡;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退化,土壤水分、养分减少,成年榆树逐渐死亡;该地春季多大风,沙地缺少榆树和根系的保护,导致沙丘活化,流动沙丘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严重。第(3)题,该沙地距京津地区近,且位于京津地区冬季风的上风地带,是影响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沙尘源地之一。沙尘暴所产生的扬沙天气,能见度低,对交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易引发交通事故;沙尘对环境的污染,不仅会伤害人们的眼睛和呼吸系统,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对精密机械、精密化工等

行业有严重的破坏性。第(4)题,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少,在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东部,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而在降水相对较少的西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采取封沙育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强调:该地水资源短缺,不宜大面积造林。

14.答案(1)入渗拦蓄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暴雨洪水和水土流失;拦蓄水源增加土壤水量,促进植被

恢复,缓解农业旱情。

(2)水库建立,蓄水拦沙;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降水量年际变化导致)河流径流量

变化,影响携带泥沙量。

(3)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升品质,但冬春冻害多发,导致减产;降水总量偏少,季

节分布不均,制约产量,但空气湿度较低,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保证绿色安全;高原沟

壑多,利于拦水排水,但不利于推广机械化生产;黄土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蓄水保

肥能力强,富含矿物质,提高苹果品质,但抗侵蚀能力差,易水土流失;当地为传统农业产区,污染小,

水质好,但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旱涝频发。

(4)城市化提升,农业用地减少,荒地破坏减少;城市化提升,对苹果等水果需求增多,促进种植

业和畜牧业向苹果种植转化;城市发展注重区域绿化;城市化带动周边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

减少薪炭林的砍伐。

解析第(1)题,“入渗拦蓄”起到“削峰”和“补枯”的作用,丰水期将地表径流转为地下水,减轻水土流失,枯水期地下水促进植被恢复,缓解农业旱情,实现均衡利用水资源的目的。第(2)题,“人类活动

对黄河泥沙减少的贡献率已达到80%~90%”,说明人类活动对黄河输沙量影响很大,修建水库和

植树造林是影响泥沙来源最重要的两种方式;读图可知,径流量和输沙量具有相关性。第(3)题,区位条件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同样的区位因素,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作用,故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四个方面的利弊进行阐述。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少,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苹果品质,但冬春受冬季风影响大,冻害多发,导致减产;降水总量偏少,季节分布不均,水资源分配不均,制约产量,但空气湿度较低,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保证绿色安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利于拦水排水,但不利于推广机械化生产;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透气好,有利于根系生长,蓄水保肥能力强,富含矿物质,提高苹果品质,但抗侵蚀能力差,易水土流失;当地为传统农业产区,污染小,水质好,但降水季节变化大,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旱涝频发。第(4)题,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人们主动植树造林,城市化提升,农业用地减少,荒地破坏减少;二是减少植被破坏,自然恢复。城市化推进使得当地人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消费方式由薪炭林转变为天然气,减少植被破坏,加上城市的绿化效果和消费能力提升,对植被恢复和苹果树种植都有促进作用。

微专题(三)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2020山东泰安一模)我国某贫困乡镇的产业结构畸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种植业。下图是该乡镇2003—2012年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贫困乡镇最可能位于()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湖南省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湖北省

2.该贫困乡镇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最可能是()

A.发展畜牧业

B.开垦荒地

C.退耕还林

D.推广机械化

(2020四川绵阳四模)科皮村地处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西南部,曾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的贫

困村,总面积12.24平方千米,居民1 288人,过去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科皮村创建了猕猴桃种植协会、湘西黑猪养殖协会、水产养殖协会、中药材种植协会、生态禽类养殖协会、油茶种植协会、和谐科皮文艺协会等专业合作社。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突破8 000元。据此完成3~5题。

3.科皮村种植水稻村民不能致富,主要是因为()

A.劳动力缺乏

B.产品较单一

C.生产规模小

D.产品单产低

4.科皮村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类型多,主要是基于当地()

A.地势起伏较大

B.土地连片集中

C.村民生活需求

D.气候类型多样

5.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目的主要是()

A.扩大种植面积

B.抵御市场风险

C.降低运输成本

D.增加产品种类

(2020江西红色七校联考)下图是我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分布图,如果以面积计其约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中国551(2019年末统计数据)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就居住在这15%的土地上。据此完成6~8题。

6.这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与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对这11个贫困地区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水源

D.地形

7.a贫困区域是最典型的一类贫困,造成该类贫困的直接原因是()

A.缺水缺土

B.缺光缺热

C.缺水缺光

D.缺土缺人

8.要尽快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最应先发展的是()

A.改善环境

B.发展旅游

C.发展教育

D.改善交通

(2020广东学考模拟)作为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的贵州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当地分布着面积较广的稻作梯田(见图),梯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宜人,当地在政府引导、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引着八方游客。据此完成9~10题。

9.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有()

A.气候和市场

B.气候和水源

C.土壤和市场

D.劳动力和交通

10.该案例给我国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

A.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

B.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

C.引进稻鱼模式,提高旅游收益

D.加强政策扶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

(2020天津南开二模)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县内森林覆盖率达72%。20世纪80年代,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安吉县走“工业强县”之路,环境污染加剧。面对困境,安吉县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下图为安吉县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过去,安吉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短缺

B.交通不便

C.生态脆弱

D.灾害多发

12.推测安吉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A.大力开发森林,重点发展林业

B.利用劳动力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C.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D.吸引人才落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3.(2020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妈妈制造”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新设的公益品牌,以自然村为单位,对贫困地区妇女进行手工艺技能培训,使其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改善生活。生长在粤北韶关丹霞山的红豆,圆润红艳,当地一直有用红豆编织手工饰品的传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款式新颖的金银首饰慢慢掩盖了红豆饰品的光芒,这项传统技艺(2015年丹霞红豆以传统技艺类别被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临失传的危险。2018年5月,以红豆编织为主要产业的“妈妈制造广东韶关守艺红豆编织合作社”揭牌仪式在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游客中心举行。短短数月,该合作社的产品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打开了国内市场。

(1)分析粤北山区广大农村相对贫困的原因。

(2)简述将“妈妈制造广东韶关守艺红豆编织合作社”揭牌仪式选择在丹霞山游客中心举行的主要目的。

(3)指出当地红豆编织业坚持纯手工制作的好处。

(4)说明“妈妈制造广东韶关守艺红豆编织合作社”的成立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14.(2020湖北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闽宁镇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该镇农民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从人口增长快、贫困落后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搬迁来的生态移民。1996年,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征程,闽宁镇成为福建省的帮扶对象。该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如建设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棚上发电,棚内种植蔬菜、水果等。目前闽宁镇农民已经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下图示意闽宁镇、西海固地区的地理位置。

(1)与西海固地区相比,分析有利于迁移到闽宁镇的农民脱贫致富的自然条件。

(2)说明部分农民迁移到闽宁镇,对西海固地区未迁移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

(3)指出闽宁镇发展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特色产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①概括闽宁镇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

②从经济发展角度为闽宁镇进一步奔小康提出建议。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1~2.1.C 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总体保持在200~400毫米之间,应当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广西、湖南、湖北均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只有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故选C。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缺水,土地面积广大,畜牧业相对耗水少,发展畜牧业有助于脱贫,A正确。当地极度缺水,开垦荒地会导致荒漠化,B错。由于缺水,退耕以后,也无法生长树木,C错。当地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根本无条件推行机械化,机械化解决不了贫困问题,D错。

3~5.3.C 4.A 5.B解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科皮村地处武陵山区,总面积12.24平方千米,山地

为主,水稻生产规模小,经济收入低,所以,种植水稻村民不能致富,C正确。居民1 288人,劳动力并不缺乏,A错误。产品单一并不是不能致富的主要原因,B错误。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产品单产并

不低,D错误。第4题,据材料可知,科皮村地处武陵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自然条件差异大,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所以,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类型多,A正确,并不是为了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C错误。科皮村地处武陵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地并不连片集中,而是较为分散,B错误。科皮村地处湘西州永顺县芙蓉镇西南部武陵山区,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错误。第5题,成立专业

合作社可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B正确。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扩大种植面积关系不大,A错误。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不能降低运输成本,C错误。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增加产品种类关系不大,D错误。

6~8.6.D7.A8.D解析第6题,读图分析可知,这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布于山地、丘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地形是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的自然因素,D正确;这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较为适宜,水源相对充足,

土壤较为肥沃,A、B、C错。第7题,a贫困区域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易渗漏,缺水缺土是造成该区域贫困的直接原因,A正确;该区域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为丰富,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B、C、D错误。第8题,这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最先应改善交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发展经济,尽快消除贫困。故选D。

9~10.9.A10.A解析第9题,材料中显示冬季浸泡、春季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显示了农业的季节变化,属于气候因素;而开展“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是适应当今游客对自然与人文的

天人合一景观的猎奇旅游需求,因此,市场是该类模式的主导因素,故选A。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该省的“稻—鱼—游”生态产业模式,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将旅游业、农业、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成功典例,据此,启示我国各地“精准扶贫”都

要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选A。

11~12.11.B12.C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安吉县地处三面环山、中间凹陷的盆地内部,受地形

阻隔,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发展,故交通不便是安吉县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安吉县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

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13.答案(1)地形多山,土地生产力较低;地势起伏较大,交通不便;邻近经济发达区,青壮年劳动力外

流等。

(2)游客中心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人口来源广泛,信息传播速度快,广告效应明显。

(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4)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妇女就地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带动交通、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

解析第(1)题,分析粤北山区广大农村相对贫困的原因时,应围绕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两方面分析。第(2)题,游客中心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人口来源广泛,在此宣传效果好。第(3)题,纯手工制作的好处主要是针对机械化生产的劣势而言的,主要从文化传承、产品类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题,“妈妈制造广东韶关守艺红豆编织合作社”的成立对当地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从增加个人和地方经济收入这一角度去阐述,社会效益主要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这一角度去阐述。

14.答案(1)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离黄河近,水源丰富;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昼夜温差大;位于

贺兰山东麓,风沙灾害小。

(2)使西海固地区人口容量趋于合理,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环境得

到修复,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3)国家扶贫优惠政策支持;福建省和银川市的科技支持;靠近银川市,农产品市场广阔。

(4)①农民响应政府生态移民政策,迁移到环境条件较好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力帮扶;靠近大城市,对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就业。

②在特色种植、光伏产业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旅游产业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解析第(1)题,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可知,闽宁镇坐落在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平原上,地势平坦开阔,而西海固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地势起伏大;且宁夏平原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据图可知,闽宁镇降水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位于贺兰山东麓,风沙灾害小。第(2)题,随着人口的迁出,对迁出区而言,可以缓解

人地矛盾,使西海固地区人口容量趋于合理,减轻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环境

得到修复,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第(3)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应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

方面分析。据材料可知,国家扶贫优惠政策支持;福建省和银川市的科技支持;据图可知,闽宁镇靠近银川市,农产品市场广阔。第(4)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条件,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而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农业应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发展特色养殖、旅游产业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等。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高考地理微专题“风”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风向的判断方法; 风力的判读; 风的影响。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风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风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让学生体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色,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节知识学生都基本学习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链,本节课重点在于知识的整合,系统归纳,提高学生的读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型: 专题复习课 【真题展示】 此类题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卷中经常出现,属于高频高点,所以把这个点单独摘出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与训练,从而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风向的判读 (一)、通过等压线图、火山灰厚度等值线图或大气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一】 (2013全国卷)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 B. 偏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B (二)、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二】 1005.0 L 1000.0 图4 N ·甲 997.5 100 0 200km 1000.0 等压线/hPa

(三)、通过当地的气候类型或所处的风带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三】 (2013四川)读图2,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东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答案】3.B (四)、通过沙丘、旗形树冠等地理景观图判读风向 【高考真题四】 (02春季文综卷)读右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回答7小题。 7.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答案】7.B 二、风力的判读 【高考真题五】 (2013高考新课标二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答案】(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0~200米 200~500米 500~1000米 1000~2000米 海洋 河流 例

高考地理小专题——港珠澳大桥

(1)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造价昂贵的原因。(6分)(2)分析港珠澳大桥中部采用隧道而不采用桥梁的原因。(4分)(3)运用城市中心地理论,简述港珠澳大桥通车对香港、珠海、澳门三城市的主要影响。(4分) 典型例题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常住人口、GDP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6%、0.5%、l 2 1%,有三个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

级区域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泛珠江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图6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 9公里的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大桥于2009年12月正式动工,2016年9月27日全线贯通。 (1)简述粤港湾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8分) (2)根据深圳港湾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建议。(8分) (3)从自然环境角度简析建设港珠澳大桥面对的主要困难。(6分) 典型例题四: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连接核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迺道,全长55千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斥资七百多亿元,于2010年开始修建,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小时。港珠澳大桥预计使用寿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桥普遍使用寿命长20年。 (1) 港珠澳大桥工程宏大,试分析该工程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 (2) 说明影响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的因素。 典型例题五: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港珠澳跨海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该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该大桥所在海城每天有上千艘轮船和数百架飞机经过。下图为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1)列举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 (2)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没有全部采用桥梁构造而是建造了6.7千米海底隧道的原因。

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完整word)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卷1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光照 D.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B.价格低 C.款式新D.质量优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

2020届高三地理微专题训练 循环经济

2020届高三地理微专题 循环经济 一、单选题 鱼菜共生系统是高密度水产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水产动物和蔬菜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数据表明:用1千克鱼食,生产至少50千克蔬菜和0.8千克鱼肉。这种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鱼、水、菜的和谐,逐渐出现于一些大中城市的庭院和街道的暖房中。右图为鱼菜共生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中( ) A.固体杂质B.二氧化碳C.氮、磷元素D.有害细菌 2.在家庭庭院中建立该系统,主要效益为( ) A.缓解热岛效应B.提供绿色食品C.提高资源利用D.环境绿化美化 3.有人提出,采用普通泡沫浮床,在长江三角洲池塘推广该系统,其面临的问题为( ) A.产品集中上市B.设备投资过大C.能源浪费严重D.劳动力成本增加 1.C氮磷元素是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无土栽培的蔬菜会大量的吸收水中氮磷钾,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给鱼留有良好生存环境;蔬菜吸收水中固体杂质、二氧化碳、有害细菌很少,选择C。 2.B缓和热岛效应主要是在城市不是家庭,A错;可以提供没有污染的食品,B对;提高资源利用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C错;环境绿化美化不是该系统主要目的,D错。 3.A我要大面积发展该系统生产,就会导致产品集中上市,数量大冲击市场;该系统设备简单投资不大,能源消耗少,劳力成本低,不会成为生产问题。选择A。 读日本某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下列小题。

4.图中箭头①、②、③分别表示 A.饲料、燃料、肥料B.饲料、肥料、燃料 C.燃料、饲料、肥料D.燃料、肥料、饲料 5.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有 ①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②改善农田施肥结构 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④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B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特点。读图,①为榨油之后的油渣等,是家畜饲养的良好饲料;家畜粪尿经过堆肥化可形成有机肥料②,施用到油菜、水稻田;食堂废油经过加工之后可以生产生物柴油,作为燃料③用到农机的农业生产中,所以从而实现了物质循环。所以B项正确。 5.A本题考查循环农业的好处。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可以①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②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变变废为宝,增加农产品种类,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故A项正确。在生物燃料在农机、公交车使用中,仍然有燃烧废气等排出,所以不能实现④污染物零排放。故BCD项错误。 读曹妃甸工业区火电建设项目循环经济产业共生模式总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湖北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7: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湖北省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17: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70分) 1. (2分) (2019高二上·埇桥期末) 下图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A . 1963年~1972年 B . 1975年~1986年 C . 2000年~2010年 D . 1985年~1990年 (2)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 人口就业压力大 B .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 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 . 城市人口比重大 2. (2分) (2018高一下·四川期中)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15——64岁)之间的比率。表1为江苏省人口数据统计表(部分)。读表1,完成下列各题。

(1) 2000~2015年,江苏省() A . 人口增长加速 B . 抚养比持续下降 C .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D . 家庭户数明显减少 (2)针对上题中出现的问题,江苏省应() A . 控制外来人口迁入 B . 实行提前退休政策 C . 积极提倡晚婚少育 D .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3. (2分)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 . 1950—1960年 B . 1960—1970年 C . 2000—2010年 D . 2040—2050年 (2)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 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 . 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 . 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 . 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3) 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 . ①③④ B . ①③⑤ C . ②④⑥

2017年高考地理真题(全国卷Ⅰ)

2017年高考地理真题(全国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国卷Ⅰ)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 B.价格低 C.款式新 D. 质量优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脚杆,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冰泡湖

高考微专题训练——冰泡湖 在全球仅有那么4-5个著名冰泡湖。如加拿大的亚伯拉罕湖,俄罗斯的贝尔加湖。而这一奇特景象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已知的就有2个,一个就是被报道的漠河观音山景区的莲花湖。还有一个在新疆赛里木湖。什么是冰泡湖.冬季里死去的水草释放的沼气不停地涌向湖面,湖面结冰后将这些气泡形成的空腔保留了下来,随着气温越来越低,这些冰冻气泡就不断地堆积在如镜面般清澈的冰层里,宛如镶嵌在通透湛蓝宝石里的一朵朵马蹄莲,神奇壮观。 注:区域小尺度专练有选择题和综合题练习,题后备有参考答案详解。均围绕冰泡湖湖小切口小尺度专门训练,符合新课标高考理念。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19·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是著名的“冰泡湖”。

冬季里死去的水草释放的沼气不停地涌向湖面,湖面结冰后将这些气泡形成的空腔保留了下来,随着气温越来越低,这些冰冻气泡就不断地堆积在如镜面般清澈的冰层里,形成冰泡湖奇观。 读赛里木湖冰泡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利于赛里木湖冰泡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准静止锋徘徊不前B.快行冷锋过境 C.沙尘暴天气的袭来D.锋面气旋控制 2.推测冬季将积雪吹离赛里木湖的大风多为( ) A.偏西风B.偏东风C.偏北风D.偏南风 3.青藏地区的湖泊难以形成大规模冰泡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生物量低B.盐度高封冻慢 C.湖水浅冰层薄D.湖水透明度低 【答案】 1.B 2.A 3.A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冰泡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气温的急剧降低,由此推断能够使冬季赛里木湖区气温急剧降低的天气条件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从高纬度地区移来的冷气团迅速控制该地区,使气温迅速降低到0°C 以下,上升气泡形成冰泡,故B正确。 2.根据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推断该地冬季应当受西风的影响,即偏西风的影响,故A正确。 3.青藏高原春夏季的气温要低很多,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湖泊的生物量很低,没有了丰富的腐殖质,也就少了气体的来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冰泡景观,故A正确。 (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月考)“冰泡湖”是作为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严冬礼物,最基本的形成条件:一是湖底腐殖质丰富,能分解形成甲烷等气体;二是湖泊当地气温急速降到冰点以下。中国科学院某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农业小专题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农业小专题农业小专题: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 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

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加强"南南合作"; 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全国卷)最新2019年高考地理 人文地理 专题01 人口专题检测卷

01 人口 选择题 (河北五个一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报告中全球总和生育率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世界人口总和生育率变化的特点是 A. 下降速度越来越快 B. 从2015年前后开始匀速下降 C.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下降速度最快 D. 21世纪中期以后下降速度开始减缓 2.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长期低于2.1。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社会负担减轻,利于经济快速发展 B. 家庭负担减轻,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 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 D.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1. C 2. D 始减缓,D错误。故答案选C项。 2. 人口的生育率较低,会导致人口的出生率较低,会导致少年儿童的人口比重较少,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减轻和家庭负担会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AB错误,D正确;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城市,而且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因此对农

业发展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答案D。 (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为1970-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 A. 1980年 B. 2000年 C. 2015年 D. 2025年 4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 A. 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 B.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C.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 【答案】3. C 4. A (怀化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考)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比。当人口支持比大于7.5时,经济高速增长;比值小于7.5时,经济中速增长;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下图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的人口支持比变化趋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完整版)2017年地理高考真题全国卷一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A.产量大B.价格低 C.款式新D.质量优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和地理实践力详解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 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 一、选择题(共44分) 灯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古代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或绫绢、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兴村是一个有着数百余年灯笼制作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销售紧俏。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灯笼制作技术正面临失传和逐渐衰落的境地。下图为古代灯笼作坊图。据此回答1~3题。 1.杭州市西兴村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优越的海陆位置 B.温暖的气候条件 C.丰富的竹材资源 D.广阔的消费市场 2.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制作的灯笼,其主要作用是 A.指示风向 B.照明引路 C.驱兽捕虫 D.农田分界 3.浙江杭州西兴灯笼逐步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A.京杭大运河淤积 B.电灯泡的发明 C.消费市场的萎缩 D.劳动力的老龄化 贵州石桥皮纸是采用传统全手工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有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皮纸具有纸质洁白、柔韧性强、纤维长、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等优点。石桥皮纸生产工艺复杂,技艺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授,耗时长,要求严。近年来,石桥皮纸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下图为贵州石桥皮纸作坊场景图。据此完成4~6题。

4.石桥皮纸深受书画爱好者喜欢主要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品质优越 C.知名度高 D.文化底蕴深厚 5.石桥皮纸保护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是 A.核心技术面临失传 B.产品销售市场狭小 C.生产加工技艺落后 D.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6.目前石桥造纸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A.扩大材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 B.借助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C.加强技艺创新,完善产品体系 D.拓宽营销渠道,打开国际市场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7~8题。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阶地 典型例题一:读河流阶地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见下图。 材料二: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下切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下图a、b、c按顺序表示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材料三: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6200年。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它高出河床9米,西距浐河有800米。见下图。

(1)读材料1判断,河流阶地属于何种地貌类型?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2)读材料2,按a、b、c三个阶段顺序,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3)读材料3,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有何益处?(4)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阶地的形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指出来。 参考答案: (1)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河谷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作用(2)a阶段,河流以侧蚀为主;b阶段,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河流再一次转为以侧蚀为主 (3)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4)相同:都受流水作用而形成;不同:长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河流阶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读上图.描述该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永定河沿岸的耕地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下图)。阶地的形成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使谷地展宽;汛期时,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沿岸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最终经过地质作用使原有河漫滩形成阶地。 (2)说出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耕地多分布在河流阶地的自然原因。 近年来,雁翅镇着力发展“一沟一品”的特色林果经济,农业生产结构逐年调整。区域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果种植面价逐年增加,建成苹果、葡萄、香椿、蘑菇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全国卷):第6题 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第6题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 1、洛伦兹曲线模型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本题用其反映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相互关系,下图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该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该变量分布越不均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省人口、GDP分布的状况是( ) A.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B.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 C.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D.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完全背离 2. 图示安徽省人口与GDP洛伦兹曲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 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 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 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 ⑤淮河横贯安徽北部,南北气候差异大 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三产业比重不高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①③⑤ 2、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 ) A.2012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6年 2.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城市房价增长快 B.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量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2至107之间。下图示意我囯2011年与201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2011年之前与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水平 B.传统文化 C.生育政策 D.自然灾害 2.根据2011年与2016年人口性别比变化可推测出我国( ) A.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 B.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 C.男性平均寿命等于女性 D.男性平均寿命长于女性 4、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017年高考地理全国卷2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 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图1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答案】1.C 2.D 3.D 【解析】 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的。 2.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 秦岭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秦岭 一、单选题 读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可能会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① C.①D.① 2.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道“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甲地某人在北京时间5:40看到日出,该日最可能处在() A.3月份B.6月份 C.9月份D.12月份 1.B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观察等高线图及图示区域河流可能袭夺相连处,推知①处河流流量可能会增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A 诗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只有甲地是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点,且站在甲地向北看才能看到渭河水。乙地海拔不及甲处高,丙丁位于太白山南侧,受图中太白山峰的阻挡看不到北侧渭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B 北京时间5:40日出,秦岭主峰经度约107°E地方时约5点日出,算出昼长约14小时,且甲地海拔高,日出早,日落晚,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接近昼长最长,6月可能性最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某学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

从南麓开始攀登山峰,进行生态考察。下图为秦岭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年降水量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秦岭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海拔位于() A.1500~2000米之间B.2000~2500米之间 C.2500~3000米之间D.3000米以上 5.秦岭南麓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针阔混交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6.渭河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被侵蚀而成 B.流水侵蚀、搬运而成 C.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向斜向下弯曲而成 D.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4.C 先在年降水量线(图中虚线)上找出降水量最多的点,然后作垂线落在地形剖面线上(图中的实线),两者的交点为降水最多的地点。最后从交点向左作横坐标的平行线,与纵坐标的交点为海拔高度,可读出海拔高度为2500~3000米之间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A 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秦岭南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误。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D错误。故选A。 6.D 渭河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是断层下降的一侧,是秦岭北侧岩体下陷,渭河携带泥沙沉积而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 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生存环 地区的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 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2017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7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 一、本部分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4分)(2017?北京)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图1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回答第1题. 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A.西二区B.西十区C.东十区D.东二区 2.(4分)(2017?北京)如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题. 该台风() 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

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 (12分)(2017?北京)如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3~5题. 3.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4.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5.芒种至小暑期间,()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大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8分)(2017?北京)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6、7题.

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台,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8.(4分)(2017?北京)如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8题.

高考地理-人口(练)-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人口(练) 1.练高考 (2016?上海卷)(十)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 .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2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图为2013 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2016?江苏卷)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 分)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来此过冬养老人结合数近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图16 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表1 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分)(3)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____________ 。(4分)(2016?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图4 是2010 年3 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 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 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017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答案

海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地理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图可以看出该国在2000年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8%,因此总人口约为10.8亿,在2050年,该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不变,依然约为18%,总人口约为16.2亿。根据人口总数只能在中国和印度中选择,根据计算可知该国在50年增长了5.4亿人,人口增长率高,而中国目前为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而且中国在2000年,人口已经超过10.8亿人,因此只能是印度。 【考点】人口增长 2.【答案】B 【解析】根据图分析可知,该国为印度,结合图可以看出该国在2000年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8%,因此总人口约为10.8亿,在2050年,该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不变,依然约为18%,总人口约为16.2亿。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B正确;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A错: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C错:人口比重比较稳定,D错。 【考点】人口增长 3.【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因此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单位产量低。 【考点】农业、农作物和农业类型 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乙类村落主要为观光村落,因此大量种植红米稻的主要目的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考点】农业、农作物和农业类型 5.【答案】A 【解析】根据图可以看出甲类村落为自给自足类村落,种植类型多样,因此甲类村位置较偏僻,A正确;乙类村落为观光农业村落,交通便利,不可能位于山顶,B错:根据材料可知哈尼梯田位于横断山区,本身地形复杂,C错;当地商品粮以水田作物为主,D错。 【考点】农业、农作物和农业类型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街区内集聚了众多的时装企业,集时装设计、销售等于一体,因此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和市场,根据选项可知选市场。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事时装加工的分包企业大多分布在洛杉矶,而时尚街也在洛杉矶,距离市场近,因此可以缩短产品的流通时间。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8.【答案】A 【解析】根据时装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变化迅速、极富流行性和周期性,因此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只有快速更新产品。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