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DOC)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

1歌舞大曲

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

“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2大司乐

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3板腔体

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又称“板式变化体”。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曲牌体

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属于套曲结构。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海青拿天鹅

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该曲运用了多种琵琶弹奏技巧,描写海青捕捉天鹅时的激烈场面。全区共十八段,分引子、主题及尾声三大部分。每段基本上采用合尾的形式,旋律张弛结合,节奏松紧相间,生动地描写了蒙古人民紧张有趣的捕猎生活。

7、《碣石调?幽兰》

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3-590年),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据统计,全谱分为四拍(即四段),224行,共有4954个汉字。从谱中可见纯律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6梨花大鼓

产生于清代末叶,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早期音乐以农村民歌小调为素材,以两片破裂的犁铧互击作为伴奏。发展后,伴奏乐器新增三弦、四胡、小鼓等,并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约于

19世纪下半叶进入城市。其内容多为民间大套故事,音乐朴素淳厚。有南口、北口之分,南口著名艺人有王小玉姐妹,曲调刚健明快,唱腔婉转华丽,长于抒情;北口以郝老凤(又称何老凤)最为著名,曲调浑厚质朴,咬字有力,富于乡土气息。

7雅乐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西周实际上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锁演奏的音乐。主要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功能。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8楚辞

是战国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它以楚国的历史、风俗、音乐、方言等为其背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音乐文化的特点在于它的“巫风”,实质上是楚地原是祭神歌舞的延续。现存于《楚辞》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9太常寺

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隋代太常寺是监管雅乐和俗乐的机构。唐代太常寺规模更是空前,其月工竟占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几,其下隶属了“大乐署”、“鼓吹署”两个机构。

10梨园

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在内庭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演习法曲为主。一个设于长安宫廷中,主要表演法曲并试奏唐玄宗新作;一个是西京太常寺所管的“太常

梨园别教院”,一个是东京洛阳太常寺所管的“梨园新院”。另外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由30多个未满15岁的儿童组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梨园解散。

11俗讲

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使更多的百姓乐于接受,便利用讲故事的方法佛教哲理通俗化,这种方式称为“俗讲”。

12诸宫调

宋元时期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由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它因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其结构庞大,曲调丰富,适合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是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音乐来源主要是唐宋以来的大曲、去自己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伴奏乐器主要用鼓、拍板、笛等。

13减字谱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14参军戏

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戏剧形式。“参军”是官职,创设与曹操统治时期。它以诙谐笑谑为主,其中扮演被戏弄对象的角色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苍鹘(hú)。在唐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如李商隐形容他的小儿“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可见其被喜爱的程度。这种戏剧

直至宋元杂剧兴起后,才被取而代之。

15相和歌

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汉代时由北方兴起。相和歌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逐步发展为i“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其发展过程可见,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作为一种俗乐歌曲,其内容和形式均有广泛的群众性。代表作如《江南》、《短歌行》等。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势为多段体的相合大曲,是有歌、有舞、有但曲(即器乐曲)的歌舞大曲形式。相合大曲可分为三个部分:1. “艳”(分有词、无词二种),一般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舞态优美。2.“曲”和“解”,为相和歌的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每段歌曲之后器乐伴奏的舞蹈部分,速度快,情绪热情奔放。3.“趋”、“乱”,常用于一曲末尾,是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后来“趋”逐渐取代了“乱”。伴奏乐器主要有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等。

中国古代音乐史论述题

16曲子的来源、创作方法和体裁形式。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曲子萌芽于隋,渐兴于唐、五代,进入两宋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曲子的主要来源是继承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段。其创作方法主要有两种:(1)依乐填词:依据已有的曲调来填配新词,这是最常用的创作方式。已有曲调可分为传统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三种类型。依乐填词的方法:“减字”:减少歌句字数,即以多音配一字,将某些字的节拍拖长;“偷声”:增加歌句字数,

即分割少数的音来配合多数的字;“摊破”:在歌句间插进歌句,即增加新的乐句或扩展原有乐句;“犯调”:将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成为新曲牌,亦指转调。(2)自创新曲:根据当时流行曲子的题材和风格特点自创新曲,即“自度曲”或“自制曲”。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序、歌头、引、近、慢等。“令”指较短小的曲牌。“慢”指较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引、近、序和歌头等都是从大曲中摘取的片段。

17论述戏剧声腔昆山腔的发展历程。

昆曲简称昆腔,最初是今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强调。明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曲家在唱腔上对昆山腔作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并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使之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被称为“水磨腔”、“冷板曲”。伴奏以弦锁、萧管、鼓板等三个类别的乐器集合在一起,采南北之所长,组成了完整的乐队伴奏。剧本的创作及其搬演也是昆山腔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一环是由梁辰鱼完成的。他所创作的《浣纱记》是昆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改良后的昆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在流传过程中,昆山腔不断吸收南北曲之精华,使之成为戏曲之集大成者。《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作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乾隆中叶,昆曲过渡到折子戏盛行的阶段。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很多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可谓承前启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18论述唐代坐部伎与立部伎有何特点。

它们是晚于多部乐想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始于唐太宗时期,奠定于武则天时代,最终确立于唐玄宗时期,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立部伎于堂下立奏共有八曲:《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

《光圣乐》。少则64人,多达180同人女,规模宏大,伴以擂鼓,气势磅礴。坐部伎于堂上坐奏,共有六曲:《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哥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最多12人,少则3人,闲雅抒情,优美细腻。

4、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音乐一般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由三四支甚至二三十支曲牌组成。折与折之间,使用不同的宫调。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唐宋大曲、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等。在音节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伴奏常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板、笛等,风格刚劲雄健。

论述我国民间音乐木卡姆的艺术特征并简单谈谈如何保护传承其音乐文化。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大型器乐歌舞套曲。除少数是六套以外,一般都有十二套,又称为“十二木卡姆”,以喀什地区最为典型。内容多是歌唱爱情,反映人们痛恨黑暗势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等。它具有统一的调式体系,每套的音乐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琼拉克曼,由散板的序唱开始,然后是多段体歌曲与器乐曲;达斯坦,有歌曲与器乐曲相间唱奏;麦西热普,由数首舞蹈组歌组成,气氛热烈奔放。

(一)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音乐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在已有的行政

法规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文化部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保护法尽快出台。

(二)健全保护机制,推进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要针对音乐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别,深入研究每一类项目不同的保护措施,分门别类制定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意见,建立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完善教育传承机制,使音乐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焕发时代的活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音乐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

(四)尊重音乐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音乐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继续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生产性保护,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等方式,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音乐文化遗产。科学的方式要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第一,要坚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的原则;第二,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第三,要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从保护方式和形成立体的保护生态两个方面去活态地保护音乐文化遗产。

????保护音乐文化遗产不是为了留住历史,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我们要立足于音乐遗产的保护,加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激发民族文化创造精神,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衷心希望各媒体和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加大宣传,为保护音乐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诗经》的产生背景、分类及曲式结构。

周代初年,朝廷专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风,为宫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也为先秦时期民歌的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诗经》即是周代采风(或采诗)制度的产物。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前六世纪)约500年间的歌辞305篇。由160篇风(各地民间歌曲)、105篇雅(宫廷演奏歌曲)和40篇颂(宗庙祭祀歌曲)三部分组成。以四言一句为主,间有杂言形式,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有十种曲式类型:①一个曲调的重复;②一个曲调的后面用副歌;

③一个曲调的前面用副歌;④在一个曲调的重复中,用换头的手法;⑤在一个曲调重复前,用一个总的引子;⑥在一个曲调重复后,用一个总的尾声;⑦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结成一个歌曲;

⑧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互轮流,联成一个歌曲;⑨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互轮流,联成一个歌曲;⑩在一个曲调重复之前,用一个总的引子,在其后,又用一个总的尾声。

其中,最常见的是一个曲调的重复,《诗经》中使用这种曲式的歌曲,约占其总数的70%以上。《诗经》中,还有一种音乐处理手法——“乱”,一般指乐曲结束时的高潮部分。

论述京剧的形成及其初期发展。

形成背景:自清康熙末叶开始,昆曲逐渐衰落,“乱弹”诸腔代之而起,如梆子腔、秦腔、楚腔、皮黄腔等。他们在音乐上突破了曲牌体的形式,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式。乾隆中期,出现了雅部与花部对立的局面。“花”“雅”之争的结果是昆曲最终趋于衰落,乱弹诸腔盛极一时。京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逐渐形成的。

初期发展: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京剧以徽剧与汉剧为基础,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剧种,如昆剧、秦腔等优点,京剧真正初具规模,是在清咸丰年间,“三庆”、“四喜”、“春台”的班主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称为第一代京剧泰斗,被称为“老

生三杰”。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京剧又有了新发展。它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

22论述京房及其在律学上的贡献。

京房,西汉时人,本姓李,字君明。他提出六十律的理论。即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当生至第54律“色律”时,其与“黄钟”律只相差3.6音分,京房称为“一日”,今人称之为“京房音差”。贡献:他是我国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六十律即是他为解决此问题而研究的成果。同时,他在研究中发现以管定律需要的管口校正的问题,因而提出了以弦代管定律的主张。并创制十三弦“准”,即一种张弦的定律器,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23嵇康的音乐思想及简要谈谈对他的看法。

嵇康,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音乐方面具有很突出的才,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之中,其论述步步深入的阐明了作者音乐思想的核心——“声无哀乐”。①音乐史客观的存在,人的哀乐是主管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②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③音乐具有审美作用,但其美与不美,与人的感情哀乐毫无关系。④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起到诱发与媒介的作用。⑤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看法:《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对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将音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大胆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它一方面肯定有声之于乐,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但另一方面,它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

认礼乐的教化作用,规定音乐必须具有平和的精神,持崇雅排俗的态度,而又接近于儒家。它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表演美学等,带有自律论色彩,与西方十九世纪著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非常相似,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4论述促进元杂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5(1)社会原因:①元代城市,特别是大都(今北京)经济繁荣,市民十分喜好杂剧艺术。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不少知识分子接近下层,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与矛盾。③杂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多和当时著名的杂剧演员如朱帘秀、天然秀等交往密切。利用书会的形式与他们合作编写剧本,或亲自登台表演。作家与演员间的紧密合作,对杂剧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④元统治阶级对汉族音乐文化的爱好,也有利于杂剧的繁荣。

26(2)艺术原因:元杂剧是前代和当代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宋金时代的杂剧艺术经验而形成于发展起来的。如唐宋大曲、曲子、说唱音乐等等。

27如何传承保护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木卡姆、元杂剧、昆曲…)【提示:主要说明其现状是什么?分理论和时间来说明如何保护?看法?】

成也萧何败萧何,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艺术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事件中的偶然性。如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究其衰落的原因:(1)必然性:文辞过于典雅,曲牌繁多,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圈子的小众艺术,脱离了大众艺术的基本要求,通俗易懂,京剧的简洁明快称为新生力量,。(2)偶然性:四大徽班进京,乾隆八十大寿,花雅之争,雅部昆曲失败,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何保护见论述题NO.5。

28汉魏六朝时期相和歌的发展。

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时对民间歌曲作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汉代时由北方兴起。相和歌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逐步发展为i“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其发展过程可见,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作为一种俗乐歌曲,其内容和形式均有广泛的群众性。代表作如《江南》、《短歌行》等。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势为多段体的相合大曲,是有歌、有舞、有但曲(即器乐曲)的歌舞大曲形式。相合大曲可分为三个部分:1. “艳”(分有词、无词二种),一般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舞态优美。2.“曲”和“解”,为相和歌的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每段歌曲之后器乐伴奏的舞蹈部分,速度快,情绪热情奔放。3.“趋”、“乱”,常用于一曲末尾,是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后来“趋”逐渐取代了“乱”。伴奏乐器主要有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等。汉魏相和大曲已具备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原则,对隋唐歌舞大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音乐思想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孔子:①“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③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④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孟子:①主张“君与民同乐”,并提出“今之乐,由古之乐”的观点,即只要服从于“与民同乐”这一主旨,则无论是《韶》、《武》,还是郑卫之音,都是能安邦治国的;而若离开了“与民同乐”的住址,则“尽善尽美”的《韶》乐业不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目的。②还主张“独乐乐”不如“与少乐乐”,而“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③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深深也”,及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的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荀子:①音乐史人们真情的体现。②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这也是制乐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的根源所在。但也因此而又崇雅贬俗、“贵礼乐而贱谐音“的倾向。③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④“美善相乐”的音乐审美观。联系: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明清时期昆曲艺术的发展。

昆曲简称昆腔,最初是今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强调。明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曲家在唱腔上对昆山腔作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并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使之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被称为“水磨腔”、“冷板曲”。伴奏以弦锁、萧管、鼓板等三个类别的乐器集合在一起,采南北之所长,组成了完整的乐队伴奏。剧本的创作及其搬演也是昆山腔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一环是由梁辰鱼完成的。他所创作的《浣纱记》是昆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改良后的昆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在流传过程中,昆山腔不断吸收南北曲之精华,使之成为戏曲之集大成者。《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作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乾隆中叶,昆曲过渡到折子戏盛行的阶段。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 答: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郑志忞等,代表作品《体操——兵操》、《送别》、《春游》等。学堂乐歌对其后中国音乐发展深有影响,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新开端。 2.沈心工 答: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笔名心工。1896年考入南洋工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3年回国,任职于南洋公学。她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作,所编乐歌体裁广泛,内容浅显,且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此外,沈心工创设唱歌课,并多处教授,推广。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及音乐教育初创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3.李叔同 答:李叔同(18880——1942),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艺术教育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美术与音乐,1910年回归后从事艺术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其成就涉猎多个艺术领域,在音乐方面主要体现为乐歌创作、音乐教育和创办期刊三个方面。代表作品有《春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中国音乐史试卷

甘肃联合大学03-----04学年补考试卷 《中国音乐史》试卷 学院 级 专业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 A .《吕氏春秋》 B.《管子·地员篇》 C. 《乐记》 D.《乐府要录》 2、磬属于“八音”分类法中的( )类。 A .金 B.土 C.石 D.匏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音乐机构是( ) 。 A 大司乐 B 乐府 C 教坊 D 大乐署 4、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的是( )。 A 李龟年 B 王麻奴 C 李延年 D 师旷 5、我国民间艺人的专业组织“社会”最早出现在( )。 A ,宋代 B ,商代 C ,汉代 D ,唐代。 6、下列作品中沈心工作曲的是( )。 A 《中国男儿》 B 《黄河》 C 《缠足苦》 D 《地球》 7、1927年,( )于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 A 萧友梅 B 黄自 C 黎锦晖 D 冼星海 8、下面哪个大合唱不是马思聪创作的( ) A 《春天大合唱》 B 《牺盟大合唱》 C 《民主大合唱》 D 《祖国大合唱》 9、下列钢琴作品中属于贺绿汀创作的是( ) A 《五首素描》 B 《牧童短笛》 C 《牧童之乐》 D 《中国组曲》 10、下列作品中属于刘天华创作的是( )。 A 《光明行》 B 《怀乡行》 C 《前进操》 D 《三门峡畅想曲》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原始时期的古乐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曾侯乙墓编钟是古代________ 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全套编钟 _________枚,每组分三层,总音域可达_______________,每钟可发出 ___________两个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歌舞戏有 、 、 等。 4、“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邯郸记》、《南轲记》和__________。 5、我国目前所见的一部器乐合奏谱是 。 6、《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他的曲作者是 。 7、赵元任的主要歌曲作品有 、 、 , 其大型合唱作品是 。 8、冼星海创作特色是 、 、 、 。 三、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2.《溪山琴况》 3.《神奇秘谱》 4.黄 自 四、连线题(每题2分,共20分) 张 曙 《内蒙组曲》 任 光 《大刀进行曲》 阎述诗 《渔光曲》 马思聪 《五月的鲜花》 麦 新 《日落西山》 宋 扬 《嘉陵江上》 费 克 《古怪歌》 舒 模 《茶馆小调》 江文也 《跌到算什么》 贺绿汀 《台湾舞曲》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 题型 填空题 词条解释 简答题 问答题 远古、先秦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贾湖骨笛: 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 大司乐: 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 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 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 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 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 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 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 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 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 石类:鸣球 二、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 汉代 一、简答题 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 相和歌: 李延年: 鼓吹乐: 百戏: 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

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 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清商乐: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 西曲: 何承天: 《广陵散》: 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 二、问答题 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讲课讲稿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10.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11.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12.吴歌:又称吴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13.清商乐: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14.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15.《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它由六朝两代丘明传谱,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也是迄今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曲名前冠以调名,应该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此曲的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概。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内容:(1)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3)形式: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辛亥革命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以新词编成的。(4)音乐特点:1、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2、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3、也有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4、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5、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意义: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 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 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 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1)沈心工《体操——兵操》、《竹马》、《蝴蝶来》、《黄河》。《黄河》是他自编曲调的歌曲,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体现出歌词中要求的那种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2)李叔同:贡献:日本留学时学习绘画、兼攻音乐;参与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活动;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任教,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编写歌曲约70多首。《春游》《送别》;是强调学校歌曲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3)曾志忞:贡献: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春游》《练兵》《扬子江》;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作。 沈心工:创作特点: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他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的生平和音乐贡献。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热衷于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最早开设音乐课,并编写了大量学堂乐歌,作为教材出版了《学校唱歌集》 贡献: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早在中国开设了乐歌课和音乐课,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编写了一百八十多首学堂乐歌,在填词过程中,密切地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编写的题材广阔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意味深长。例如《竹马》《赛船》《铁匠》。他的《黄河》是自己根据杨度的词作曲,曲调大气雄浑,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李叔同:原名李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出生天津,1905年前往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兼音乐,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舍”,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法号“弘一” 贡献:曾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初创做出显著贡献,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一生编写七十多首歌曲,如《早秋》《月夜》《送别》《春游》等,这些歌曲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秀丽生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他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强调学校歌曲的审美性质。有的在曲调基础上配上了钢琴伴奏,例如《送别》,三声部合唱曲《春游》 曾志忞:1901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后又改学习音乐,1908年在“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在幼儿中培养音乐人才,并在他们中组织了一个管弦乐队。 贡献:曾志忞的音乐贡献可分为三方面:1、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包括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其管弦乐队,这在当时都是首创的。特别是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更是中国最早的管弦乐团。2、编写学堂乐歌,例如《练兵》、《游江》等,3、他对中国新音乐贡献最突出的是对音乐方面的论述,他编写或翻译了许多音乐理论的书籍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新音乐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的发展 大同乐会:由郑觐文发起的,成立于1920年,宗旨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培养了许多民乐人才,该会还从事我国古代雅乐器的仿制,进行演奏和民乐合奏的试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 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

音乐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6.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1年秋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1906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被称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前期是我国近代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大师,后期是佛教界荤奉的领袖。《祖国歌》《春游》《送别》《悲秋》《山色》《观心》。 7.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共创立了“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钢琴曲:《哀悼引》《夜曲》,代表作《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音乐理论著述:《乐学研究法》《和声学纲要》《近世西洋音乐史纲》《普通乐学》。 8.黎锦晖:高举平民音乐旗臶的音乐家,湖南湘潭白竹村人,1919,在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中国音乐史试题单选题

中国音乐史试题单选题 第1题分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总结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论着是 A、《乐记》 B、《乐论》 C、《声无哀乐论》 D、《梦溪笔谈》 第2题分的音乐素材来自于京剧西皮过门的音调。 A、赵元任《海韵》 B、萧友梅《问》 C、黄自《春思曲》 D、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3题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 A、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B、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 C、吕骥的《凤凰涅盘》 D、黄自的《长恨歌》 第4题分黄源洛创作的歌剧遵循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程式,是中国新歌剧探索期的重 要代表作。 A、《荆轲》 B、《观音》 C、《秋子》 D、《白毛女》 第5题分孔子观赏古乐舞后称赞它“尽善尽美”,这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艺术评价准 则。 A、《大武》 B、《韶》 C、《咸池》 D、《云门》 第6题分是东汉琴家阮籍的重要代表作品。 A、《胡笳十八拍》 B、《广陵散》 C、《幽兰》 D、《酒狂》

第7题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在时期出现了巨大转折,市民音乐走向繁荣。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第8题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是。 A、黎锦辉 B、沈心工 C、李叔同 D、萧友梅 第9题分秦汉时期兴起的是一种以吹管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A、相和歌 B、鼓吹乐 C、清商乐 D、百戏 第10题分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徵”音弦长三分而损之,得到音。 A、宫 B、商 C、角 D、羽 第11题分近代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中,古琴社以,最为着名。 A、今虞琴社 B、大同乐社 C、天韵社 D、国乐改进社 第12题分西周礼乐机构春官中的最高乐官是。 A、瞽师 B、大师 C、大司乐 D、乐师 第13题分近代传统音乐品种中的职业化程度最高。 A、器乐 B、歌舞 C、说唱 D、戏曲 第14题分贺绿汀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在配器和复调手法运用方面堪称佳作。 C、《森吉德玛》 D、《台湾舞曲》

中国音乐史重点

1学堂乐歌 清末明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歌曲,西方乐歌的先进性就在于新的新文化思想理念,它的主题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等方面,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依曲填词”。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一般只有两、三个角色,可表演一些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等。 3沈心工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乐歌作品,特点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例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歌】、【竹马】,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新编音乐唱歌集】对我国近代作用。 4【毕业歌】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由此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5黎锦晖 他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为我国歌剧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王光祈 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是中国在欧洲第一个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家。王光祈的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是他的“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最新中国音乐史试题 单选题

中国音乐史试题单选题 第1题 (1.0) 分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总结了“儒家音乐思想”的论著是 A、《乐记》 B、《乐论》 C、《声无哀乐论》 D、《梦溪笔谈》 第2题 (1.0) 分的音乐素材来自于京剧西皮过门的音调。 A、赵元任《海韵》 B、萧友梅《问》 C、黄自《春思曲》 D、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3题 (1.0) 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是。 A、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B、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 C、吕骥的《凤凰涅槃》 D、黄自的《长恨歌》 第4题 (1.0) 分黄源洛创作的歌剧遵循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程式,是中国新歌剧探索期的重 要代表作。 A、《荆轲》 B、《观音》 C、《秋子》 D、《白毛女》 第5题 (1.0) 分孔子观赏古乐舞后称赞它“尽善尽美”,这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艺术评价准 则。 A、《大武》 B、《韶》 C、《咸池》 D、《云门》 第6题 (1.0) 分是东汉琴家阮籍的重要代表作品。

A、《胡笳十八拍》 B、《广陵散》 C、《幽兰》 D、《酒狂》 第7题 (1.0) 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在时期出现了巨大转折,市民音乐走向繁荣。 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第8题 (1.0) 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是。 A、黎锦辉 B、沈心工 C、李叔同 D、萧友梅 第9题 (1.0) 分秦汉时期兴起的是一种以吹管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A、相和歌 B、鼓吹乐 C、清商乐 D、百戏 第10题 (1.0) 分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徵”音弦长三分而损之,得到音。 A、宫 B、商 C、角 D、羽 第11题 (1.0) 分近代较有影响的民间器乐社团中,古琴社以,最为著名。 A、今虞琴社 B、大同乐社 C、天韵社 D、国乐改进社 第12题 (1.0) 分西周礼乐机构春官中的最高乐官是。 A、瞽师 B、大师 C、大司乐 D、乐师 第13题 (1.0) 分近代传统音乐品种中的职业化程度最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 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 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

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名词解释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创刊《音乐杂志》。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着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救亡派”的实质概念是指以创作救亡歌曲作为其使命和生命的音乐家群体。代表音乐家:聂耳,任光,吕骥,张曙,麦新,孟波,张寒晖。代表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 任光: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歌剧《洪波曲》等。任光是20世纪30年代着名的电影音乐作家,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吕骥: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吕骥创作有歌曲多首,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并对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黄河大合唱》:我国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里程碑式的大型声乐合唱作品。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全曲分8乐章,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 明月歌舞团:中华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为了继续他的歌舞艺术活动,于1930年初组建了明月歌舞团。作为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伴随黎锦晖此后长时间的音乐活动,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