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综合练习题_重点

生理学综合练习题_重点
生理学综合练习题_重点

A.加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C.使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增多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小将发生

A.叠连加速

B.脆性增加

14.外源性凝血开始于

A.组织损伤释放因子川

C.血小板粘附聚集

15.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类型

16.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血红蛋白

B.纤维蛋白原

17.额外刺激落在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

B.抑制纤维蛋白原的生成

D.去掉血浆中的游离Ca2+

C.溶血

D.血栓形成

B.因子刘接触激活(源性)

D.因子X激活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

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球蛋白

D.白蛋白

A.绝对不应期C.超常期

18.正常心脏起搏点

综合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4个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全身性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2.机体环境是指

A.细胞液

B.细胞外液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4.维持机体功能相对稳定的调节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5.Na+由膜转运到膜外的转运方式属于

A.单纯扩散

B.载体扩散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Na+平衡电位

C.Cl-平衡电位

7.葡萄糖跨膜转运主要依靠细胞膜上哪些部分来进行

A.泵

B.通道

8.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值

C.Ca2+B.自身调节

D.局部性体液调节

C.组织液

D.血液

C.负反馈

D.正反馈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C.经通道扩散(相反)D.主动转运

B.K+平衡电位

D.Ca2+平衡电位

C.载体

D.

受体

D.阈电位

D.Cl-

A.顺浓度差转运

B.耗能

C.借助载体

D.不耗能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A.细胞接受刺激的标志x

C.细胞兴奋的标志

12.柠檬酸钠的抗凝血原理是B.细胞收缩的标志D.腺体分泌的标志

B.相对不应期

D.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C.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

D.心肌传导细胞

19.外周阻力主要取决于

A. 大动脉管壁弹性

C.心肌收缩力

20. 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微循环通路是

B. 小动脉口径

D. 循环血量

A. 直捷通路

C.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21.在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压力最大是下列哪个期。

A. 等容收缩期

C. 等容舒期

22.兴奋在心脏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23.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细胞是

A. 间质细胞

c.肺泡n型细胞(降底肺泡表面力)

24.肺活量是指

A. 每分钟吸入的气量

c.用力吸入的气量

27.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A. 脊髓

B. 下丘脑

28.C0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 物理溶解

C.形成碳酸氢盐

29.肺牵反射的传入神经是。

A. 迷走神经

C. 盆神经

30.由肝脏分泌产生的消化液是

A.唾液

B.胃液

31.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胃肠运动减弱(交感)

C.胰液分泌减少

32.胃排空的动力是

A.胃容物性质

C.幽门括约肌舒

33.消化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

A. 容受性舒(胃)

B. 蠕动

34.消化道平滑肌对下列哪项刺激不敏感

A. 电刺激

B. 机械牵拉

35.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

强的消化液是

B.血中[H+]升高

D.肺牵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C.先增加后减少

D. 不变

C.延髓

D. 脑桥

B.形成碳酸血红蛋白

D.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B. 交感神经

D. 脏大神经

C.胆汁

D.胰液

B .胃液分泌减少

D.胰液分泌增多(副交感)

B .胃紧性收缩x

D.胃运动

C. 分节运动

D. 集团蠕动

C. 化学物质

D. 温度改变

B. 动静脉短路

D.迂回通路和直捷通路

B. 快速射血期末

D. 减慢射血期末

C.浦氏纤维

D.房室束

B.肺泡I型细胞

D. 毛细血管皮细胞

B.用力呼出的气量

D.最大吸气之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25.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A.—定程度的缺02

C.一定浓度的C02

26.当氧解离曲线左移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

A.增多

B.减少(合成氧多)

A.胃液

B.胰液

C.胆汁

D.小肠液 36.营养物质和水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

C.结肠

D.直肠

37.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 延髓

C.下丘脑

D.小脑

38.临床上用冰敷的万式给病人散热的万式属于 卜列哪种方式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39.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保纳排钾)A.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血容量增加

B. 使血钠、血钾都降低,血容量减少

C. 使血钠、血钾都增高,血容量增加 40.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肾小球滤过量- A.增多(尿) B.减少 41?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近球)

B.远曲小管

42.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有效滤过压(毛细血压-血浆胶压-囊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43.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减少 D.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44. 与血浆比较,终尿中缺乏的物质有

45. 下列哪种激素由腺垂体释放。

46. 甲状腺激素不具备下列哪项作用。 A.促进能量代

C.在生理情况下,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47. 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A.交感神经 C.血糖浓度

48. 下列哪一种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49.

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选择此题后老

师上课没说)

A.交感神经 C.血糖浓度

50. 下列哪一种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A.生长激素 C.肾上腺素

51. 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是。 A.维生素B 12与叶酸 C.钙与氨基酸

A.葡萄糖

B.Na +

C.K +

D.C l

A.催乳素

B.催产素(神经)

C.甲状腺激素

D.肾上腺素

A.生长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催产素

D.血管升压素

D.引起肾素分泌,血压升高 C.不变 D.先减少后增多 C. 髓袢升支 D.集合管

B.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出球小动脉血压

B.促进体糖、脂肪的分解 D.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B.胃肠道激素 D.肾上腺素

B.胃肠道激素 D.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D.去甲肾上腺素 B.Fe 2+

与珠蛋白

D.碘与甲状腺球蛋白

B.浅感觉障碍发生在同侧 D.下肢肌肉瘫痪发生在对侧

52.脊髓半横断时。

A.浅感觉障碍发生在对侧

C.深感觉障碍发生在对侧

53. 下列哪一项不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A.单向传导 B.双向传导 C.相对不疲劳性

D.绝缘性

54. 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结合的受体是。

、填空题

1. 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水平,即 —细胞、分子水平_、—器官、系统水平 _和_整体水平_。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_反射_,它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3. 细胞被动转运物质的特点是 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

和不需耗能。

4. 细胞主动转运物质的特点是

_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讲行 _和需耗能。

5. 钠泵的化学本质是 Na+-K+依赖式ATP 酶,其生理功能是 _维持细胞外 Na+、K+的不均衡分

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_。

6. 兴奋性是指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阈值。

7. 有效刺激必须同时满足

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

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三个条

件。

8. 膜电位减少称为_去极化_,膜电位增大称为_超极化_。 9. 某人的血清与B 型血的血细胞凝集,而其血细胞与 B 型血的血清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_0_型,

其血液可输给 A 、B 、AB 、0血型的人。(抗B-A O,B 抗A 所以凝结A 不凝集O )。

10.

某人的血浆中含有抗 A 凝集

素,红细胞含有 B 凝集原,此人的血型为

B 型,他的血可以

输给 B 和 AB 血型的人。

11. 血液由—血浆_和_ 血细胞 _组成。 12. 合成红细胞的基本原料是 _铁_和_蛋白质_。

13. 白细胞的总功能是通过吞噬作用 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 防御、保护 作用。 14. 第一心音发生在 心脏活动的收缩初期

.标志着 心脏收缩开始

15. 心脏射血时,心室肌处在 收缩 状态,此时,主动脉瓣 开放,房室瓣 关闭。

16. 心脏充盈是,主动脉瓣 关闭 房室瓣 开放。

17. 心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窦房结,称为 心跳起博点 。

18. 心肌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房室交界,其牛理意义是 心房收缩完毕,心室才能收缩

A.N 2受体

B.M 受体 55. 感觉分析的最高级中枢在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56. 牵反射的感受器是 A.肌梭

C.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D.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C.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58. 纠正近视眼可配戴 A.平光镜

B.凹透镜

59. 散光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 .眼球前后径过长 C.角膜表面曲率半径不等 60. 声音传向耳的主要途径是 A.外耳T 鼓膜T 听骨链T 园窗T 耳

C.外耳T 鼓膜T 听骨链(22.4倍)T 卵园窗T 耳

C. 受体

D.N i 受体 C. 额叶 D.顶叶

B.腱器官

B.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 凸透镜

D.园柱镜

B.眼球前后径过短 D. 晶状体弹性变差 B.颅骨T 耳蜗淋巴

D.外耳T 鼓膜T 鼓室空气T 园窗T

19.动脉压力感受器包括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20.胸负压是指胸膜腔压总是低于大气压___ ,它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肺扩状态,_降低中心静脉压。

21.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

22.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23.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

24.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排泄三个过程。

25.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尿量增加。

26.幼儿生长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呆小病; 生长素分泌不足可导致侏儒症。

27.激素按化学性质主要可分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

28.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主要提高后膜对q二离子的通透性,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

结合后,主要提高后膜对Na+离子的通透性。

29.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30.胆碱能受体包括M受体、N受体-N1受体和N受体-N2受体。

31.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a受体、B受体珂和B受体B2。

32.外周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

3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是通过晶状体变粗、瞳孔缩小和双眼视轴会聚三方面来进行的。

三、名词解释

1.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发生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阈值:指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

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为负。

4.动作电位: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扩布的一系列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分去极化和复

极化两个过程。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5.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

在的凝集原命名。临床意义最大的有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

6.心肌细胞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

性兴奋收缩的特性。

7.动脉血压:动脉管血液加于管壁的侧压力。是反应循环机能的重要指标。包括收

缩压,舒压和脉博压。

8.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由

肺泡呼出的气量。

9.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出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值:平均男3.5L、女均2.5L

10.容受性舒:进食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

部肌肉松弛。

11.调定点: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类似恒温器样的调定点结构。由热敏神经元和

冷敏神经元相互制约协调、形成。阈值为37°C稳定体温在37°C水平。

12.渗透性利尿:透过提高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及渗透压,阻碍水的重吸收而使尿

液量增多的现象。

13.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暂时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合成与释放。

14.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 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 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 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4、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5、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 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 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 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 6、机体死亡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简述其判定标准 机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大脑包括小恼、脑干在内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丧失。其判定标准有: ⑴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状态 ⑵自主呼吸停止 ⑶瞳孔散大 ⑷颅神经反射消失 ⑸脑电消失 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7、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哪些? 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 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 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8、试述机体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大出血—→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乳酸大量堆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这就是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9、举例说明机体遭受创伤后,出现的哪些表现属于损伤性变化?哪些属于抗损伤反应? 创伤引起的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等都属于损伤性反应;而动脉血压下降和疼痛所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及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血氧供应及减少出血,属抗损伤反应。 10、举例说明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规律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同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例如肺结核病,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如肾结核等。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为什么早期或轻症的高渗性脱水病人不易发生休克? 高渗性脱水病人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以下三个代偿机制使细胞外液得到补充而不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和休克。

生理学考试试题附 答案

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 刺激阈E. 以上均不是 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都是固定不变的B.同一刺激的反射效应相同C.刺激传入神经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反射D.反射弧的传出途径可以通过体液环节E.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反射弧的完整3.下列生理过程中,哪一个不是正反馈()。 A. 排尿反射B. 血液凝固C. 分娩D. 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细胞膜的再生式钠内流E.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 ADH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4.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 胃腺粘液细胞将粘液分泌到胃腔中B.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到导管中 C.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分泌NH3 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E.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如果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为2ms,理论上每秒能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A. 100次B. 200次C. 300次D. 400次E. 500次 6.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7.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以上都不是 8.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吞噬作用 9.一般细胞用于维持钠泵转运的能量大约占其代谢能量的()。 A. 5~10%B. 10~20%C. 20~30%D. 30~40%E. 40~50%10.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 A. 12倍B. 30倍C. 50倍D. 70倍E. 90倍 1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钠离子浓度的()。 A. 1倍B. 5倍C. 12倍D. 18倍E. 21倍 1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3.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A. 去极相之后B. 超射之后C. 峰电位之后D. 正后电位之后E. 以上都不是14.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 前者约大10%B. 前者大C. 前者小D. 两者相等E. 以上都不对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 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医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不能随意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验。那么,利用人畜共患的疾病或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实验性治疗,无疑成为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人与动物不仅在形态、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并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可在动物身上复制,而且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例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部分人群受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反应性增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而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并且因肾小动脉收缩,促使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发病中的一种神经体液机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考纲 第五单元呼吸系统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核心命题点: 1.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呼吸的调节 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原动力)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使胸廓扩张; ●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辅助吸气)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壁肌

表:呼吸运动的形式 形式表现主要参与的肌肉出现的可能原因 腹式呼吸腹壁起伏膈肌提示胸部疾患,也见于幼儿胸式呼吸胸壁起伏肋间外肌提示腹部疾患 混合式呼吸腹壁和胸壁都有起伏膈肌和肋间外肌正常呼吸形式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吸气是主动 呼气是被动 平衡均匀 用力呼吸运动时; 吸入气氧含量减少时、二氧 化碳含量增多时 吸气、呼气都是主 动的 深快,费力; 当严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会出 现呼吸困难 平静吸气时,参与呼吸动作的主要肌肉是 A.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B.膈肌和肋间内肌 C.膈肌和肋间外肌 D.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E.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正确答案』C 2.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呼气末:-3—-5mmHg 吸气末:-5—-10mmHg

胸内压作用: ①牵引肺,实现肺通气 ②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3.肺内压(肺泡内压力) ——由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简单的事情术语化—— 肺通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实现肺通气

→保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肺泡液-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B.主要成分是糖脂复合物 C.可防止肺气肿的发生 D.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 E.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正确答案』A 气道阻力 请思考? ——为何阻塞性肺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其原因是 A.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B.吸气时肺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肺弹性阻力大 C.吸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大 D.吸气时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增大 E.吸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呼气时胸内负压增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吸气——肺扩张——气管扩张——口径加大——阻力减小; 呼气——肺缩小——气管缩小——口径减小——阻力加大。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基本肺容积:基本肺容积是指相互不重叠、全部相加后等于肺总量的指标。 ①潮气量 ②补吸气量 ③补呼气量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为零 B.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约为K+通透性的1/2 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 D.增加了Ca2+内流 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时间 C.阈刺激 D.阈值 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 A.刺激阈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 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2l倍B.5倍C.12倍D.30倍 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1.试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为什么低渗性脱水的失水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试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6.ADH分泌异常综合征为什么能引起等容性低钠血症? 7.试述高渗性脱水发生局部脑出血的机制。 8.在高渗性脱水早、晚期尿钠有何变化?阐述其机制。9.试述扎紧动物一侧后肢2小时后局部的变化及其机制。10.简述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机制。11.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骨骼肌影响有何异同?其机制如何? 12.在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3.试述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心肌自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4.试述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极其机制。15.简述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6.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17.动脉血pH值正常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18.哪些情况下易于发生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 19.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20.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为何降低? 21.简述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22.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23.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失衡?为什么? 24.代谢性碱中毒与低钾血症互为因果,试述其机制。25.血氯、血钾与酸碱失衡的类型有何联系?为什么? 26.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述其机制? 27.心衰发生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形式是什么? 28.试比较心功能不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两种代偿反应形式的意义及优缺点。 29.试述持久的神经一体液代偿反应引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30.试述心衰时血容量增加的发生机制。 31.试述心力衰竭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有关因素。32.简述心肌肥大转向衰竭的一般机制。 33.简述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主要发生机制。 34.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35.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代谢的变化。36.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的原因。 37.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发生的机制。38.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多尿的机制。 39.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主要发生机制是什么? 40.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高血压的机理。 41.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ATP产生减少的原因及后果。 42.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解析

第一章思考题 1. 生理学研究为必须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2. 为什么生理学中非常看重稳态这一概念? 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细胞的正常代活动需要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其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活动都是酶促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临床上,若某些血检指标在较长时间明显偏离正常值,即表明稳态已遭到破坏,提示机体可能已患某种疾病。3. 试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生理功能活动调节中的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

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称为负反馈。人体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血压便回降;相反,而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称为正反馈。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的代活动加强,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体表散热减少,于是体温回升。这是负反馈控制。但实际上正常人的体温是非常稳定的。因为除上述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的参与,人们可根据气温降低的有关信息,通过视、听等感受器官传递到脑,脑就立即发出指令增加产热活动和减少机体散热。这些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需要等到寒冷刺激使体温降低以后,而是在体温降低之前就已经发生。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病理生理学复习笔记(问答) 疾病概论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1. 先决条件:①昏迷原因明确;②排除可逆性昏迷。 2. 临床判定(3项全部阳性):①深昏迷;②脑干反射全部消失;③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暂停不能引出自主呼吸)。 3.确认试验(至少一项阳性):①脑电波平直;②经颅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③体感诱发电位P14 以上波形消失。 4.观察时间:持续12小时无变化。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三种类型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变化及临床表现 ☆低渗性脱水 (一)概念: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体液大量丢失后补液不当,只补水(或葡萄糖溶液)而不补钠。 1、胃肠道失液:呕吐、腹泻; 2、经皮肤失液:大汗; 3、体腔积液:胸水、腹水; 4、经肾丢失:利尿药物、肾脏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三)机体代偿变化: 1、细胞外液的水分向相对高渗的细胞内移动; 2、ADH分泌减少,晚期增加; 3、醛固酮分泌增加。 (四)临床表现: 1、外周循环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细胞外液丢失; 2、失水体征明显:细胞外液丢失; 3、轻症或早期患者缺乏渴感,晚期可有轻度渴感; 4、多尿、低比重尿。 ☆高渗性脱水 (一)概念: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大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的脱水。 (二)原因和机制: 1、饮水不足:水源断绝、饮水障碍、渴感减少。 2、失水过多: ①经呼吸道:通气过度 ②经皮肤:高热大汗 ③经肾:尿崩症、渗透性利尿 ④经消化道:呕吐、腹泻 (三)机体代偿变化: 1、细胞内液移向胞外;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生理学考试题

试题(5) 生理学试题 考试时间(分钟)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C ) A. 分娩 B. 排尿反射 C. 降压反射 D. 血液凝固 2.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体液 D. 机体内所有的液体 3.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 D )A.膜在安静时对K+ 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4. 下列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 C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动作电位幅度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动作电位由去极化波构成 5.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指引起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 B ) A.K+ B.Na+ C.Ca+ D.Cl– 6. 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 B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增强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抑制因子x的激活 7. 下列哪种物质是制造血红蛋白必需的:( D ) A. 维生素B12 B. 维生素K C. 叶酸 D.铁 8.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可使:( A )A.股动脉血压↑B.心率↓C.窦神经传入冲动↑D.血管运动中枢活动↓ 9. 心肌细胞兴奋性为零的时期:( B )

A.有效不应期后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10. 下列物质升血压作用最强是:( D) A.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I D.血管紧张素II 11. 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因素:( C ) A.每搏输出量 B.循环血量 C.大动脉弹性 D.外周阻力 12. 关于呼吸中枢哪项是错误的:( C )A.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在延髓 B.脑桥调整中枢主要功能是限制吸气相 C.脑桥调整中枢主要功能是形成基本节律 D.在脑桥与中脑间横断仍能保持正常节律 13.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指:(C ) A.组织换气 B.肺通气 C.肺换气 D.内呼吸 14. 肺与外环境间的气体交换是:(B ) A.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组织换气 15. 由胆盐帮助而吸收的物质是:( C ) A.甘油和脂肪酸 B.甘油和脂溶性维生素C.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D.甘油—酯和水溶性维生素 16. 参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为:( B ) A.唾液和胃液 B.胰液和胆汁C.胃液和胰液 D.胆汁和胃液 17.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D ) A.蠕动 B.集团蠕动 C.容受性舒张 D.分节运动 18. .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位于:( D ) A.脊髓 B.延髓 C.脑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呼吸肌,胸内负压,肺泡活性物质; 基本肺容积: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和肺牵张反射对呼吸的调节。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包括三个过程: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有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2.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都低于大气压故简称胸内负压。1)行成原理: ①胸膜腔密闭。(气胸时负压消失) ②胸廓的发育大于肺的发育。 ③肺是弹性组织被牵张时有回缩力。 2)胸腔负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可见胸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决定的。 3)生理意义 (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 (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3.肺通气的阻力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2)生理作用: 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残气量(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所尽力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多少。 4.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 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83%、96%、99%)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5.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1.肺(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3.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动,直至两处压力相等(可见压力差决定气体方向)。 2.压力差是交换的动力。 分压差:不同器官内同一气体的压力差距。 小结: 1.肺换气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2.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效能。 3.PO2和PCO2何处最高? (1)PO2: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2)PCO2: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4.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1)呼吸膜面积和厚度:3亿肺泡总面积100m2。6层厚度不到1微米。肺毛细血管血量60-140ml(半

动物生理学实验思考题

实验二:坐骨神经标本的制作 1、毁坏脑颅----单毁随。保持静止,麻醉蟾蜍,减少痛苦。 2、脑颅+脊髓----双毁随。排除中枢神经对腓肠肌的m 影响。 3、完整的标本:坐骨神经脊柱骨+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或胫腓骨头 4、任氏液的作用:它包括钾离子,钙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等等。 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保持内环境稳态,相当于机体中的组织液。 5、注意事项:用锌铜弓刺激时神经干要悬空,切勿接触其他物体。如果神经干结扎不好, 通电断电时会引起腓肠肌收缩,需要重新结扎。剥过皮的保本不可和皮肤,赃物接触6、如何保持机能正常:1、金属器械不要碰及、损伤神经或腓肠肌2、保持湿润,常加任氏 液,最好先泡一会. 实验三四:骨骼肌单收缩和收缩特性 1定义: 阈强度或阈刺激,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兴奋或动作电位,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影响。 最适刺激强度 有了阈刺激也就是刺激导致的电位变化已经达到了阈电位,这样就会有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形成局部电位 因为骨骼肌收缩是许多神经纤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多,多支配的骨骼肌肌纤维也会随之增多,收缩增强 活的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反应。标志单一细胞兴奋性大小的刺激指标一般常用阈值即强度阈值表示,阈值是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单一细胞的兴奋性是恒定的,但是不同细胞的兴奋性并不相同。因此,对于多细胞的组织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与反应之间表现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是多细胞组织,当单个方波电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或腓肠肌时,如果刺激强度太小,则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微弱的收缩,这时引起的肌肉收缩称阈收缩(只有兴奋性高的肌纤维收缩)。以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肌肉收缩幅度也相应增大,这种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数值时,肌肉出现最大收缩反应。如再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肌肉的收缩幅度不再增大。这种能使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最适强度,具有最适强度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最大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称最大收缩(所有的肌纤维都收缩)。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骨骼肌收缩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强度,这是刺激与组织反应之间的一个普遍规律。 2单收缩 潜伏期、动作电位产生及传导至神经肌肉接头,再到肌纤维 收缩期、 舒张期 3两个刺激: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4串刺激: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 发热与过热相同点为:①两者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均高于正常值的0.5℃;不同点为:①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过热时调定点并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升高不会超过调定点水平,而过热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③从体温升高的机制来说,发热是主动性调节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由于调节障碍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可能为填空)发热的发病学有哪些基本环节? 发热的发病学有3个基本发病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作为“信使”,经血流传递至下丘脑;(2)中枢调节,EP促使中枢发热介质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移(3)发热效应,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寒战使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因产热大于散热而体温升高。 3.(可能为填空)发热过程分为哪几个时相?各有什么特点? 发热过程分3个时相。第一时相为体温上升期,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患者畏寒、皮肤苍白、出现寒战和“鸡皮”;第二时相为高峰期,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患者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第三时相为体温下降期,产热小于散热,患者出汗而皮肤潮湿。 4.试述发热时临床上出现畏寒、皮肤苍白、干燥、寒战和鸡皮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在发热的第一时相,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不断升高。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皮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致皮肤苍白;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觉。鸡皮和皮肤干燥是经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关闭汗腺而致。寒战则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不断产热所致。 5.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失血性贫血,又有循环功能障碍,前者造成血液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后者造成循环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是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化不大。 6.煤气中毒如何导致缺氧? 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10倍,故当吸入气中有0. 1% CO,血液中可有50%HbCO,Hb与co结合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而结合后,不易解离。此外,co还有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一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O2不易释出的作用。 7.试述缺氧与紫绀的关系如何 缺氧常有紫绀,但并非都出现紫绀,如严重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血红蛋白量少,缺氧时脱氧血红蛋白很难达到5g/dl,故不出现紫绀;如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呈樱桃红色也难见紫绀;又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的组织中毒性缺氧,因组织用氧发生障碍,血液中氧释放减少,毛细血管处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液颜色鲜红,也无紫绀。紫绀常是缺氧的表现,但紫绀患者不一定都有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紫绀,但往往无缺氧。 8.比较氧疗对不同类型缺氧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缺氧病人的基本治疗为氧疗,但因缺氧的类型不同,氧疗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异:1、氧疗对低张性缺氧效果最好。吸氧可增高肺泡气氧分压,促进氧在肺泡中弥散,使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对组织供氧增加。高原性肺水肿吸纯氧有特殊疗效。但右向左分流的病人,因吸入的氧无法与流入左心的静脉血起氧合作用,一般吸氧对改善缺氧的作用较小。②血液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的共同特点是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吸入高浓度的氧虽然能提高Pa02,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增加十分有限,主要增加的是血浆内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