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6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7“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鉴赏】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全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

1.这首诗写了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1写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答: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3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

答: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4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

答: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笫四句“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鉴赏】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①诗人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3.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4.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练习】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五)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筲”的情景。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溧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仕么?

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夫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6.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六)《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1.本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

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3.作者“僵卧孤村”,为件么“不自哀”?

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虽年老体衰,但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

“尚”是“还”的意思,笫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

(八)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练习】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现,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写的是作者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梳理| 观沧海(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龟虽寿(曹操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进大的理想和抱负。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雁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雁心壮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

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 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练习】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题】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练习】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2分)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龟虽寿》 【赏析】 《龟虽寿》写于孟德东平乌桓之后,此时,他省察到自己已人到暮年,应抓紧时间干一番一统中原平天下的事业,这首诗正是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雄心外现。这首诗共分为三个层次: 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为诗歌第一层。“神龟”,古人认为龟为长寿之物,性通灵,故称;“腾蛇”:传说中能兴云驾雾的、与龙同类之物。诗人在这里以龟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时”“成灰”的命运。这四句看似极消沉,极颓伤,而且,在他的诗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回首前尘往事,人生倏忽,弹指间,已届老境,感到人生如水、逝者如斯、去而不返的短暂。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所谓的消极情绪,恰恰是一种质直的人生感悟。惟其如此,才有了下面豪迈的气概的勃发。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烈士”,胸怀壮志之人。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如果一个人,因体悟到人生易逝的痛苦后,只是用哀伤的眼神和痛苦的眼泪换取人们的同情,并用这种同情来抚慰自己受伤的灵智的话,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会在消极的苦境中苟活,那么,他的诗作和话语就会成为颓废主义的说教,是不会给人精神上的豪放和情绪上的激昂的感发的。相反,曹操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生难永,所以要用继续建功立业来消弥人生短暂这一大憾事。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全在上天的支配,如果加强人的主观修养,也可延年益寿。这一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因为时间,对他这样暮年的人来说,已弥足珍贵,他需要时间施展他的理想和抱负,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前一节联系互证。这一层的说理,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也给壮年者深深的启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句是为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涉,所以笔者在前面抄录全诗时如上排列。 总之,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莱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 ——_______ ——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 来形容“流星”。有什么妙处? (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 (2)不能。“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 (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

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㈠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老马自喻,写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表达了追求伟大理想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㈡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请自选角度,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进行赏析。 示例1: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两句诗用词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描绘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突出了环境的优美,画面感强。 2、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王昌龄并称。 B、《过故人庄》从诗歌的形式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田园诗。 C、全诗由“邀”到“至”“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D、整首诗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园生活简朴亲切。 点拨: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2、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朗读尾联,你认为最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说说理由。 示例一:应重读“还”。“还”是“再”的意思,诗人深为农庄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花。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深厚友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延伸向远方。 ㈢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竹从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但余钟罄音”中“但”为何意?这句诗为我们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但”是“只”的意思。“万籁俱寂”的时候,只有钟罄之音,袅袅不绝,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创设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意境。 2、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观沧海(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唐)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为何选取“花”“子规”来写? 写“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 3、填空:“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4、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