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台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二十四二日

目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1

(二)新时期、新挑战、新机遇 3

二、指导思想、要紧目标、布局导向4

(一)指导思想4

(二)要紧目标5

(三)布局导向6

三、着力自主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8(一)加大布局引导,推进产业有效集聚8(二)加大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产业结构10(三)发挥特色优势,做大做强集群产业10(四)发挥沿海优势,进展滨海临港工业12四、加大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2(一)大力进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13

(二)全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14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收入14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15

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15(一)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业15

(二)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16

(三)优化进展交通运输业17

(四)主动进展旅行休闲业17

(五)鼓舞进展金融保险业17

(六)加快进展信息服务业18

(七)有序进展房地产业18

(八)主动进展新兴服务行业18

六、加大区域统筹,构建现代化港口大都市19(一)强化市区功能,提升中心都市首位度19

(二)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结构调整19(三)和谐进展“三大板块”,提升区域综合实力20(四)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20七、深化改革开放,创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20(一)强化民营机制优势,推进企业主体创新20(二)大力进展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21(三)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转型21

(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稳固增长22(五)大力引进外资,提升“走出去”水平22(六)加大区域合作,进展“台州人”经济23八、进展循环经济,增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24(一)推进“511行动打算”,建设节约型社会24(二)切实爱护环境,建设优良生态24

(三)加大资源治理,提升开发利用效率26

九、建设文化大市,全面提升软实力28

(一)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8

(二)加快进展教育事业29

(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31

(四)主动进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32

(五)主动进展医疗卫生事业33

(六)大力进展体育事业34

(七)加大思想道德建设35

十、切实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5

(一)主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35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36

(三)加大人口与打算生育工作 36

(四)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36

(五)推进民主法治建设38

(六)主动支持国防建设38

十一、十大百亿工程38

十二、规划实施保证43

附:46

1、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46

2、市区“十一五”规划目标49

3、全市“十五”打算要紧指标执行情形51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送审稿)

“十一五”时期,是台州加快现代化建设新进程、争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中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时期。《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按照《中共台州市委关于制定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台州人民抓住进展机遇,共同战胜困难和挑战,协力建设美好以后的行动纲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台州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科学进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台州“二次腾飞”的目标,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战胜了严峻自然灾难和要素制约等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取得新的庞大成就,“十五”打算确定的要紧目标任务提早完成。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47.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360元,分不年均增长13.5%和1 3%。财政总收入达到147.45亿元,其中地点财政收入72.33亿元。全市生产总值构成由2000年的13.6:52.0:34.4演变为8.0:52.6:39.4,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保持稳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都市化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中心都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0平方公里,都市功能逐步完善。县域都市、中心

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变化明显,城乡布局更趋合理,全市人口都市化率达到58%(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都市治理和环境爱护得到加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一批事关台州长远进展的能源、交通、水利、供水、供气、通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建设或建成投用。

——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出现新格局。一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市共有7家企业上市。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行政效能持续提升。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差不多完成。多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持续拓展,外贸、外经和利用外资快速进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主动成效。主动接轨上海,正式成为长三角都市经济和谐会成员。山海协作、南北协作和回来工程启动实施,对口支援成绩明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差不多形成。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89元,年均分不实际增长13.1%和8%。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市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不下降到32.6%和36.2%。实施农村劳动力素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率从52.9%提升到65.3%。城乡居民住房条件连续改善,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不达到28.3平方米和49.6平方米。市区居民户均汽车拥有量名列全省前茅。

——精神文明成果丰硕,社会事业日趋繁荣。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素养教育主动推进,十五年基础教育提早差不多普及,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大学园区启动建设,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连续改善,疾病预防操纵能力明显提升。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1‰,略为超过6‰的预期。社会保证覆盖面迅速扩大,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事业迅速进展。

——坚持可连续进展战略,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依法关停了一批严峻污染企业,建成一批都市污水处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清水河道工程、“百万亩阔叶林工程”深入实施。市区累计创建噪声达标区42.

06平方公里,覆盖率为73.8%。全市共新造阔叶林24.5万亩,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

——民主法制持续加大,“平安台州”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市稳步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民主恳谈”等创新做法受到全国关注。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应急体系逐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差不多形成,群防群治队伍持续壮大,群众信访工作得到加大。安全生产事故明显减少,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取得成效。重视国防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征兵和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大。

(二)新时期、新挑战、新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进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促进了要素流淌和产业转移,国内与国际市场联系加深、互动增强,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进展。同时,围绕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贸易爱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不稳固不确定因素连续增多,对台州经济社会进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过1000美元大关,经济社会进展进入新的时期,经济基础更加厚实,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为经济社会连续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周边都市迅猛进展,既为台州提供了重要的进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进展要求。

从台州看,“十一五”时期全市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3000-5000美元的进展时期,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仍将快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必须正视存在的咨询题,要紧是中心都市首位度不高、服务功能不够,产业升级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优势弱化,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高成本约束加重,高端要素制约明显,经济社会进展不够和谐,城乡和地区进展不够平稳等。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段,

突破各种制约和障碍,持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进展。

二、指导思想、要紧目标、布局导向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进展观统领经济社会进展全局,立足创新、加快转型、统筹进展、争先进位,力争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台州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开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都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台州现代化新进程,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奠定基础。

“十一五”时期,按照“立足科学进展、着力自主创新、争取走在前列、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把握好以下战略重点: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工业立市和品牌兴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开发和有效爱护资源环境,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可连续的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相互促进、和谐进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大交通建设,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努力构建高速公路网架,主动寻求港口建设的突破。推动重大电力工程建设,加快打造电力能源基地。科学筹划水资源调配,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主动建设海水淡化工程。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一体化和现代化。

——推进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市区一体化,加快中心都市进展,进一步提升首位度,强化中心都市的龙头地位;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三大板块”和谐进展。持续增进文化融合,理顺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和谐进展。

——提升软实力。着力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科教为基础、文化为支撑、人才为关键、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主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进展文化生产力,着力构建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努力建设文化大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和环境爱护的关系,持续增强可连续进展能力。

——深化改革开放。建立规范、公平、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更高层次上保持以民营为特色的体制和机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制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进展水平。

——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主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证,让宽敞人民群众共享经济进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进展,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二)要紧目标

从经济进展、社会进展、和谐进展、可连续进展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分预期性、约束性两类设定目标。预期性目标是体现了政府战略意图、通过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目标是体现了政府公共职责和工作要求、并确保实现的目标。

1、经济进展目标

——预期性: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其中市区增长12.5%。201 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5万元,年均增长11.5%,其中市区达到5. 5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以上。2010年外贸自营进出口超过1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5亿美元。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提升到78%以上。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200亿元左右。2010年地点财政收入达到127亿元,其中市区达到61亿元,年均分不增长12%以上和12.5%左右。

——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操纵在4.3%以内。

2、社会进展目标

——预期性:“十一五”末,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宽带用户数达到50万户。2010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其中市区达到3.2%。“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获专利授权数超过1万件。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2%。

——约束性:全市平均每千人大夫数达到2人,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和谐进展目标

——预期性: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升0.5个百分点。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十一五”末全市人口都市化率达到60%以上。基尼系数操纵在0.4以内。全市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万个,平均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达到5万人。

4、可连续进展目标

——预期性:“十一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都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不达到60%、6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约束性:全市差不多农田爱护面积保持在261.6万亩。“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15%,2010年降低到0.17吨标煤/万元以下。全年都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30天。2010年,全市都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

5、人民生活目标

——预期性:“十一五”末,全市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以上。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

——约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操纵在6‰以下。

(三)布局导向

台州依山面海,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要紧是沿山进展;改革开放以后主动进展沿路经济,使我市跨入工业化中期;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产业大转移,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我市沿海地区经济进展进一步显现了相对优势,全市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步东移,进入沿海进展的新时代。今后亟需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促进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拓展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空间,加速中心都市崛起,加快形成南北联动的进展格局。要主动营造椒江中上游沿江地区新的进展优势,加大布局引导,重点依靠各要紧河谷平原和重点城镇,加快产业与人口集聚,带动山区脱贫致富,促进我市东西部的和谐进展。

1、加快构建沿海经济带

发挥沿海区位和空间优势,借助港口等优势资源,在滨海地带主动进展临港基础产业、装备制造业、航运业、海洋渔业和休闲旅行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加大市区和沿海南北两翼的分工协作与互动进展,形成以市区为龙头、两翼齐飞的进展格局。

沿海经济带中部,以市区为中心、温黄平原和临海东部为主体,是台州市域的产业集聚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是工业化、都市化的要紧平台。功能上以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为主,重点进展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承担带动全市、服务周边的功能。

沿海经济带南部,以玉环本岛和楚门半岛为主体,功能上以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为主,重点是适时调整产业进展方向,强化水资源保证,加快开发大麦屿港,大力进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休闲旅行业和临港产业。

沿海经济带北部,三门湾沿岸的台州北部是甬台两市联动进展的前沿区域,具有专门大的进展潜力。重大能源项目的定点建设和交通优势的逐步形成,为争取实现跨过式进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加快构建重要能源基地的同时,主动进展先进制造业,争取成为全市经济进展的重要增长点。

2、着力强化沿江进展轴

临海大田平原、天台始丰溪和仙居永安溪河谷平原是我市沿江地区人口、城镇和产业布局的要紧空间,是带动山区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重要

依靠。该区域开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陆路交通优势明显,旅行资源和绿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条件迅速改善,社会事业加快进展,具备再创进展新优势的基础条件。加大都市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在生态环境爱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主动处理好上下游地区关系,在城镇和平原地区优先进展清洁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优化进展高附加值制造业、特色农业,在优势功能区重点进展旅行休闲业和生态农业。

三、着力自主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紧紧抓住长三角加速崛起、温台沿海产业带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基础扎实、滨海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把握机遇、强化创新,主动吸纳国际国内先进生产要素,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主动调整优化布局,加大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进展。扎实推进实施“先进制造业百亿工程”和“5431打算”,进一步强化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医药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进展优势,努力改造提升水泵阀门、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工艺品家具等传统支柱产业,主动进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建科技、金融、人才三大服务体系,主动实施“112”品牌进展打算和名牌“825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精心打造“十大之都”,努力打响“台州制造”。把台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阻碍的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加大布局引导,推进产业有效集聚

按照相对集中原则进一步优化布局,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与都市融合进展的工业新格局。规范进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完善功能区设定,以台州经济开发区、黄岩经济开发区、临海经济开发区、温岭经济开发区、玉环大麦屿经济开发区和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台州市滨海工业区块等为要紧平台,主动争取扩容、努力拓展进展空间。依靠重要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把工业化、都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整治农村工业“低小散”,提升基础设施、资源、人才和信息的共享程度。加大沿海地区岸线和空间等资源的统筹治理,为造船、石化工业、金属材料等新

兴产业预留进展空间,制造条件努力争取一批国家重大基础产业项目落户台州。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实现有限资源向技术先进、效率较高的区域、产业和企业倾斜,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制定完善产业进展导向名目,鼓舞进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产品。严格执行投资强度、行业准入等有关规定,着力提升土地、水、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加大分工协作和公共配套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逐步剔除落后制造。

(二)加大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产业层次

整合完善扶持工业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工业进展的引导作用,推进大企业加大规模经济和国际竞争力,主动向生产的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进行创新投资,提升工业增长质量;优化中小企业进展环境,从传统轻工业品生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实现有限资源向技术先进、效率较高的区域、产业和企业倾斜,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制定完善产业进展导向名目,鼓舞进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产品。严格

执行投资强度、行业准入等有关规定,着力提升土地、水、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加大分工协作和公共配套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逐步剔除落后制造。(二)加大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产业层次整合完善扶持工业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工业进展的引导作用,推进大企业加大规模经济和国际竞争力,主动向生产的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进行创新投资,提升工业增长质量;优化中小企业进展环境,从传统轻工业品生产,零配件组装加工为主,向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转变;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向以专业化为基础、多元化进展和扁平化、网络式形状转变;加快企业治理制度和治理方式的变革,主动导入先进治理方式,促进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资本经营型转变。加大创新与创牌的联动,加大名牌产品培养力度,推动企业从“无牌、贴牌”向“有牌和名牌”跨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发挥特色优势,做大做强集群产业

顺应产业集聚进展趋势,培养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档次培养品牌。着力加快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产业等高成长行业进展,进展成为经济型轿车及汽车、摩托车配件的制造基地;主动进展医药化工等优势行业,努力扩大和保持其在全国市场上的领先优势和较大份额;鼓舞和支持缝制设备产业加大技术升级力度,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增强其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优势;加快引进国际先进制模设备和技术,重点进展工程塑料、机电零配件及医用包装等塑料产品建成国内一流的塑料原料及制成品交易中心和全国较有阻碍力的塑料研发中心;重点进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家电产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具

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用电器产业体系;强化形成传统产业和先进适宜技术并重进展的多层次产业结构。连续争取和保持阀门水泵、工艺美术、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和全球市场上的较高份额。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质量。

扶持建筑业集群进展,鼓舞强强联合,促进建筑业规模化、产业化。推进建筑业科技创新,大力拓展钢结构、智能化等建筑业新领域,主动发挥古建筑、石建筑等特色优势,提升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培

养进展一批建筑业优势企业,“十一五”末全市建筑业上市企业争取达到2家。

(四)发挥沿海优势,进展临港新兴工业

临港能源产业。依靠沿海优良厂址,扎实推进三门核电一期、玉环华能电厂、台电五期等重大电源项目建设,争取海洋风力发电基地的定点建设,加快建成以火电、核电为主体,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比重较高的综合能源基地,主动争取进口低温液化气在台州接入,为华东及周边地区提供重要的能源保证。

基础原材料产业。充分利用市区、三门、临海、玉环等临港区位,制造条件争取国家支持,主动利用境外资源进展石化、特种钢铁、有色金属等附加值高、带动和支撑能力强、环境污染能得到有效操纵的临港型原材料工业。依靠塑料大市的市场优势和临港区位优势,争取建设百万吨乙烯工程及玉环大麦屿石油储运加工等大型石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进展要求,在沿海选择合适区位集聚进展清洁拆解业,形成以高品位高附加值原料为主导的产业链,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金属再生示范基地。

船舶制造。牢牢把握国际船舶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强化既有产业优势,提升造船装备和治理水平,培养具有企业集聚效应的有特色的船舶配套业、船舶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建成以吸砂船、杂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为主体的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修造基地。

四、加大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进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反哺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支农保证机制,重点抓好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农村新社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农民素养、农村民主政治和城乡和谐进展机制建设,努力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盛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治理、全面进展的新型农民、城乡和谐的

进展体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持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大力进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布局,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爱护制度,加大对平原地区工业化、都市化的规划引导,提升建设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为农业进展留出更大的空间。高标准推进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其中标准化吨粮田保有量要在保持60万亩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确保全市166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山区空间宽敞、生态多样的优势,主动进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发挥海洋大市优势,优化渔业生产结构,适当压缩近海捕捞,主动拓展海水养殖空间,稳妥进展远洋渔业,着力培养休闲渔业,促进渔业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建设好椒江、石塘、坎门、红脚岩、健跳、大陈、金清等渔港,主动进展渔港经济。

2、扎实推进产业化,持续提升农业竞争力

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进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鼓舞工商企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着力培养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探究进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着力培养农业种养大户,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争取达到1500家,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进展到500家,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合作社进展到600家,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进展亿元农业龙头企业40家,培养销售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30家。大力进展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形成10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100个规模特色农业基地。培养10大农业名牌产品,农产品出口超过5亿美元。实施农业“走出去”进展战略,再造一个“陆上台州”。

3、加大标准化建设,打造台州农业名牌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绿色认证三大体系,扩大安全农产品基地规模,强化动植物防检疫工作。主动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标准化覆盖率从2005年的50%提升至90%以上。

划定区域爱护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黄岩蜜桔、黄岩东魁杨梅、路桥枇杷、临海无核蜜桔、临海西兰花、温岭大棚西瓜、温岭高橙、温岭果蔗、温岭大棚葡萄、玉环文旦、仙居杨梅、仙居有机茶、三门青蟹等13个中国农产品特色之乡和仙居三黄鸡、温岭草鸡、椒江大陈黄鱼、天台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

主动培养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提升“台州水产”、“台州水果”、“台州家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农产品产地编码的应用范畴,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施要紧农产品市场准入,打造绿色诚信农业。

(二)全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抓好村镇建设规划及事实上施治理,以小城镇改革与进展为载体,推进村镇格局调整和优化,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万户农民康居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和“下山移民”等为载体,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百亿工程”。加快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的投资机制,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十一五”期间,全市再建设100个示范村和1000个整治村;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左右,厕所改造完成9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三)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收入

连续实施“百万农民素养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明白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农业劳动力从115万人下降到90万人。以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带

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主动进展“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居民的差不多生产生活条件,采取综合措施减少低收入人口的数量。重视和加大教育扶贫、知识扶贫,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养,开创增收途径。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治理体制改革为要紧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民负担监督治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固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共享土地增值的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治理体制改革,进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探究建立农村集体财产增值与公平分配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稳步进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主动进展信用担保,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

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

把服务业作为重要增长点加以培养,以“7+5”框架为重点,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百亿工程”,优先进展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主动进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大力进展知识型新兴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持续优化服务业态,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结构优化。2010年争取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 0亿元,实现翻一番目标,持续提升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一)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和完

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重点扶持一批综合性物

流企业,努力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利用交通便利或制

造业集聚的有利区位,专门是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相衔接的港口、铁路场

站、机场或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专门区位,分层次规划一批重要物流节点或

现代物流集聚区,尽快划定优先功能区块,分不制定操纵性详细规划,适

时有序启动建设。发挥台州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的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

物流配送中心。

(二)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

主动进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经营方式,加快电

子信Array息技

术在

流通

领域

的应

用,培养若干个大型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加大商贸区和多种新型业态的合理布局,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商贸服务网络。在市区建立集购物、休闲、餐饮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商务区,重点进展多业态连锁门店和中介服务行业,开发一批中高档写字楼。以市区和县城为依靠,进展市级和县(市、区)级商业中心。突出路桥商贸中心地位,依靠骨干市场,促进产业进展和市场体系的联动升级。依靠社区和中心集镇,培养地点性商业中心,在要紧社区建设功能齐全、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或商贸服务中心。在居民小区结合电

子购物和配送服务,主动进展便利店和连锁超市。以进展乡镇连锁超市为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2020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6.9-2020.8 ) 一、学校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背靠巍峨的黄花山, 前面是坦荡如砥的大草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59 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占地面积85000 平方米,有12 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500 余人,住宿生287 人。教职工125 人,教师的专业合格率100%。 自2010 年校安工程以来,乌额格其牧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 学条件得到逐年的改善,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2015 年学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检阅,以此翻 开了乌额格其牧场学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遵循“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以李森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 子的引领下,反复思辨,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提出了以“争创 全旗农村牧区一流学校,造就未来高素质合格小公民”的办学目 标和“知感恩、讲节俭、学知识、懂礼仪”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为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 理念。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 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旗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基本功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已形成,但还不够鲜明,特色项目不特别强。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分析

计量地理学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题目: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 力分析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姓名郑凯鹏 学号: 10280235 提交时间: 2012-6-6 短号: 662126 成绩:

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分析 郑凯鹏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102班 10280235) 摘要:选取台州市7个县级市和县的可以用于代表其经济实力的7个经济指标(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产业)。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得出分析结论;再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的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台州市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的区域谱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县级市和县的经济实力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针对结果对各县级市和县提出了一些区域发展建议。 关键词: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台州市 Taizhou economic strength analysis of the county-level city and County Zheng Kaipeng (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geography 102 10280235) Abstract:Select Taizhou 7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its economic strength of a county-level city and County 7 -economic indicator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local residents ' savings revenue, balance at the end). Application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on its for has main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ame analysis conclusions; then combination main components analysis of results, application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of poly class analysis method are has Taizhou all County County of economic strength of regional pedigree figure; and this Foundation Shang, discussion has all County County of economic strength regional similar sexual and differences sexual, and for results on all County County made has some regional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Economic indicato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Taizhou 引言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南翼,市中心处北纬28度,东经122度。北邻宁波、绍兴,南连温州,是中国金海岸线上一个新兴的组合式港口城市。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浅海面积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97万,其中市区人口144万。台州市现辖椒江、黄岩、路桥3个市辖区,以及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代管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台州是中国重要渔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和水产产量居浙江省首位,盛产大黄鱼、带鱼、鲳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由于一些地区在地域上的差异,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本次分析,希望将这7个县级市和县划分为不同类别的经济地区,以简单地了解一下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 1、主成分分析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纲要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

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立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 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立区级特色学校。 ---- 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立市级特色学校 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台政发[2006]25号 【发布部门】台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4.05 【实施日期】2006.04.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台政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五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二)新阶段、新挑战、新机遇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布局导向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布局导向 三、着力自主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一)加强布局引导,推进产业有效集聚(二)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产业层次(三)发挥特色优势,做大做强集群产业(四)发挥沿海优势,发展临港新兴工业四、加强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二)全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三)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 (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业

(二)整合提升商贸流通业 (三)优化发展交通运输业 (四)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 (五)鼓励发展金融保险业 (六)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八)积极发展新兴服务行业 六、加强区域统筹,构建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一)强化市区功能,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二)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结构调整 (三)协调发展“三大板块”,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四)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七、深化改革开放,创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一)强化民营机制优势,推进企业主体创新(二)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深化政府改革,加快政府转型 (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五)大力引进外资,提升“走出去”水平(六)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台州人”经济 八、发展循环经济,增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推进“511行动计划”,建设节约型社会(二)切实保护环境,建设优良生态 (三)加强资源管理,提高开发利用效率

最新韩宁--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