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资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5.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注意:孕妇禁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7.下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耳鸣特效。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9.腕顺二穴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三、小臂部

1.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解剖: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2.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3.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4.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5.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

解剖:此处与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6.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乾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四分至七分。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7.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解剖:此处与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枝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散右穴。)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8.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肉缘,距人士穴三寸。

解剖: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

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9.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运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四、大臂部

1.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五、足趾部

1.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六、小腿部

1.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2.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3.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4.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5.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6.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7.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同四花下穴。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运用:通常与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8.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9.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10.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11.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解剖: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注意:孕妇禁针。

12.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深。

13.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同侧三里穴。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14.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七、大腿部

1.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2.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3.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上四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4.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

解剖:肾之神经。

主冶:阳萎、早泄、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取穴:当膝盖内侧上缘之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5.通胃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二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盖内侧上缘之上二寸,即通肾穴之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6.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胃穴。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7.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8.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同明黄穴。

主治:同明黄穴。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9.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机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

10.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1.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2.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下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13.解穴

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解剖:心脏敏感神经及血管。

主治:扎针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下针处起包、疼痛,或是西医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损伤,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劳过度之疼痛。

取穴:当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下针后将针缓缓转动,病痛解除即取针;留针时间以八分钟为限。如患者晕针不省人事,即将其口张开,以扁针、筷子、汤匙或手指按其舌根,稍用力重压三下,见其欲呕吐时,以凉水洗其头,并以湿毛巾覆盖其头部,令饮凉开水半杯即醒。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如患霍乱引起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用针药治之。

14.失音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取穴:当膝盖内侧之中央点一穴,其下二寸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八、头面部

1.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2.镇静穴

部位: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脑神经。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3.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当嘴角直下四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4.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同水通穴。

取穴:从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下针时应就发青处针之。

5.鼻翼穴

部位:大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解剖:肺、肾、脾神经。

主治:眉酸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脸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

取穴: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中取之。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地霸道而显奇效

霸道而显奇效的董氏奇穴常用穴位 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最新胡光董氏奇穴与谐针法穴位最全整理版

综合组穴 一、李旸四针(有称鲍四针或杨四针) 人中穴、后溪穴、束骨穴、复溜穴扎10分钟,做主穴25分钟 治验应用: 1、通督脉:治疗腰痛如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腰突压迫神经髂前上棘疼,特别是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如果杨四针效果差就加上:小节、腕顺1、2(先针,令其动),小节+腕顺1,2可治各种腰、腿痛,尤其是腰椎间盘脱出、突出、膨出,坐骨神经痛。针:健侧,10分左右,令其动。 2、止痛要穴:a、三叉神经痛;b、舌咽神经痛;c、腰痛加五虎擒羊;d、尿闭、尿失禁、遗尿、夜尿多、尿床:秩边+杨四针泌尿系统(肾关三阴交秩边重子、重仙、小大浮外) 3、膝关节炎:杨四针+膝关节周围;如有积液:取穴远一点,不要在膝盖周围渣,可取穴: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膝关节疼痛不要脱离杨四针 4、治疗全身冷水过敏 注:原因扩大其治疗范围故仍从其原穴名,现因教学授课改称为“李旸四针”。 二、怪三针 正会穴、次白穴、鼻翼穴 临床应用: 治疗尿床、抽动秽语综合症、多动症、神经不集中、口吃、癔病、考前综合症、小儿脑瘫、痴呆、脑发育不良、癫痫、狂躁、怪病。 治验应用: 1、胃痛、小儿疳积:正会、次白(向指侧倾斜45—60°) 2、运动异常病:正会、次白、小节 3、面肌痉挛(眼跳):正会、鼻翼、眼黄 1.顽固性癫痫脑瘫(涉及到运动功能障碍就用小节) 2.多动症 3.抽动秽语综合征(怪三针) 厌食症(脾胃功能——斜次白——厌食) 4.尿床 a. 正会(百会)次白鼻翼 b.杨四针(附睾炎精索炎) c.重子、重仙、小大浮外间(哮喘) d、秩边透水道快速针刺1分钟+杨四针(前列腺炎尿闭、尿失禁) 5.眼黄(小指中节中点处)——斜眼 三、灵、大穴、三重穴 灵骨穴、大白穴为补阳要穴,三重穴可活血化瘀。 治验应用: 这组穴的作用于补阳还五汤疗效相似,用于一切偏瘫。 1.中风后遗症用健侧的灵骨、大白,下三重; 2.如伴吞咽困难:失音+上瘤(脚掌涌泉穴下3——5寸,根据患者的尺寸) 3.可治脑瘤、一切肿瘤,语言障碍、嘶哑、息肉, 4. +三重:甲状腺肿大、甲亢、甲低,留针25分钟 5.脑瘫:木火、灵骨、大白、三重(健侧) 6.三重+ 膻中:治乳腺增生 7.肝硬化:重子重仙+外三关

庄育民秘穴 董氏奇穴 治疗篇

秘穴(董氏奇穴)及新穴治疗学(庄育民編著《鍼灸别传奇穴集》) 头脑疾病 头痛 1.针泽田合谷(灵骨),立即可以止痛。 2.针后三里,后下三里((侧三里,侧下三里),留针半小时,轻症二次,重症三 四次,可以不发。 3.飞马(驷马)、明黄、曲陵、足千金,可作配穴,单取一穴刺针,亦能生效。 4.阳明经头痛,在厥阴俞上点刺放血亦可。 编者按:在治验上,一妇人患头痛甚剧,经刺泽田合谷(灵骨),后三里(侧三里),下针痛止。 又有一妇人患习惯性头痛有年,针明黄、六完,亦立愈。 厥阴俞在膀胱经上。 偏头痛 1.三钟、外花(三重,四花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立即止痛。 编者按:后三里、后下三里(侧三里,侧下三里),针法与效果,同正头痛一样很好。 头晕 1.血压高的头晕,先针火硬,再在背部胸椎两侧放血,血压就降低,晕眩亦愈。 2.脑贫血的头晕,针统关、统山、统天(通关,通山,通天)。 编者按:一军人头晕,诊系血压高,在委中至承山直线上放血,再在胸椎两侧线上放血,立即不晕。 头部开刀 1.针两手外关,两完骨,通电一小时,然后动手术。 编者按:完骨是列入麻醉穴中。 脑神经不清 1.针正会上印堂(正会镇静),再在三钟穴(三重穴)放血。脑清功效相同。 编者按:某医生在治验上,有一位五岁小儿,他只会叫一声妈妈,其他话都不会说,代针上列穴位,他什么话都能讲出来了。 脑膜炎 1.三钟(三重),用回马针法。 脑瘤 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火菊),再在三钟穴用回马针法。 脑骨肿大1.针下承筋(正筋)。 编者按:本穴治疗脑骨肿大,效果很好。 脑后右侧生瘤肿痛 1.在右侧丘墟静脉管上大放血,随即消散。

脑积水 1.针下承筋(正筋),化瘤(上瘤),有良好效果。 眼疾病 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胸椎两旁放血。再针统肾(通肾)、地皇、 人皇。 编者按:在治验上对患高血压,视物模糊,在胸椎旁放血后即清爽。 一妇人患高血压视力不清,针地皇、人皇、统肾(通肾),血压下降,视 物清楚。 近视 1.针中指的十奇、十绝、配上太(光明),效果很好。 2.一般可以取臂臑为主穴。 3.至明四、透明二,作为配穴。 眼丹 1.针泽田合谷(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编者按:一位小姐,左生眼丹,医生要开刀,她不肯,以借钱为由,潜至编者诊所,代针上穴,一次即愈。后遇该医生说,为何不来开刀,小姐说,经针刺治 愈的。医生骇怪地说,眼睛不会针瞎么。小姐说,针在手上的,不是你们 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生哑然。 目赤(角膜炎) 1.肩胛骨部上红点放血,耳尖放血。 2.再针上白穴,有奇效。 编者按:肩胛上的取穴法,载在庄着中国针灸学319页 目乾濇 1.针明黄有效。 两眼睁不开 1.至阴下针,即可睁开。 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编者按:一老年人,患糖尿病多年,忽然视四指如五指,在明黄针后,立即正常。散光 1.针中白有效。 眼痛眼花 1.针头光明(上里),外光明(四腑一)。 2.再针统关、统山、统天、三黄,效果甚好。 眼球歪斜1.先针肾关,再针至阴。

董氏奇穴治疗学 一

董氏奇穴治疗学一 第一章脑神经外科、颜面神经疾   (一)头痛 1、血虚头痛: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配通关穴、通天穴效果甚佳。 2、气血两虚、身体赢弱之头痛:针神耳上穴、外耳穴,特效。 3、神经衰弱之头痛:针正会穴、前会穴、镇静穴,效果佳。 4、脑部疾病所引起之头痛:(1)针火菊穴、火散穴,有效。 (2)针土顶穴、水顶穴,有卓效。 (3)针正筋穴,正宗穴,有奇效。 (4)针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效果卓著。 5、高血压之头痛:针三圣穴特效。 6、发高烧头痛:在五岭穴点刺出血,再针重魁穴,有卓效。 7、肾亏头痛:针通肾穴配水通穴、水金穴,有卓效。 8、头顶痛:针正筋穴、正脑一穴、正脑二穴,有奇效。 9、舒压过高头痛:在十八星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0、心脏病头痛:先点刺镇静穴、再针心灵一穴、心灵二穴,特效

11、久年头痛、习惯性头痛、脑神经衰弱头痛:在三重穴、四花穴、火羚穴、火通穴、金羚穴、金通穴、木通穴、木羚穴、上溪穴、下溪穴、溪穴、水溪穴、外溪穴、水溪穴、解溪穴点刺出血,特效。 12、久年头痛、高血压头痛:在上俞、下俞穴、双奇穴、委中穴、三灵穴、三权穴、三弼穴、一、二、三穴、火山穴、木棱穴、木陵穴、水生穴、火灵穴、火陵穴点刺出血,有奇效。 13、重感冒头痛:在金口穴、金北穴、金曲穴、金斗穴、火球穴、金吉穴点刺出血,效果甚佳。 14、脏腑引起之头痛:可针火主穴、火硬穴配灵骨穴、大白穴。或针水曲穴、门金穴、火主穴。 15、外感引起之头痛:在总枢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放血、针神耳穴配灵骨穴。 16、临时性头痛:针四腑一穴、四腑二穴,配合上星穴放血或五岭穴放血。 17、感冒头痛:先于十八星穴放血,再针灵骨穴、大白穴。 18、头痛: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19、头痛:(1)针灵骨穴,立可缓和疼痛。 (2)背部五岭穴点刺,可立止头痛。 20、感冒头痛:三商穴点刺放血、十八星穴点刺放血

[整理版]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强横而显奇效

[整理版]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强横而显奇效霸道而显奇效的董氏奇穴常用穴位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 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 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主治:膝 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 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 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杨维杰如何学好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董氏奇穴最新著作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杨维杰在美国最新出版的《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与纤维缔组织掺杂而成,故又有纤维肌瘤、肌纤维瘤及纤维样瘤等不同名称。按肌瘤生长的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类。本病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30岁以上的育龄妇女。临床所见部分妇女绝经后不再生新的肿瘤,原有肿瘤亦可自然缩小。子宫肌瘤在中医学中属“胞宫瘀结”范畴。 (一)临床表现 (1)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有不规则的子宫出血,这是典型症状。 (2)出现贫血,尿频,尿急,便秘等一系列继发症状。 (3)下腹部疼痛,坠胀感,腰酸背痛,出现痛经。 (4)白带增多,粘膜下肌瘤尤其悬吊在阴道内的有蒂肌瘤,于感染、坏死、溃疡、出血时可产生血性白带或脓臭性白带。 (5)盆腔肿块,双合诊检查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瘤。此外,因子宫肌瘤的压迫可以引起输卵管位置改变或造成扭曲,常成为不孕症的重要因素。 2.实验室检查 B超、宫腔碘油造影术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可确定位置及肿瘤大小。 (二)病因病机 本病系由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积所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因寒气客于子宫,与内湿相合,瘀血凝结,蕴蓄化热,胞宫日渐增大。日久则出现崩漏淋漓,面色白光白等气血两虚现象。 (三)中医辨证 (1)气滞型: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经前乳房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2)血瘀型: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

董氏奇穴针灸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 董氏奇穴再传入室弟子左常波 引言 孔子云:礼失求诸野。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两千年的岁月苍桑,传统针灸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湮没佚散了,但是在民间,中国针灸之真传命脉却延绵不绝,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月印万川,风流千古。面对董氏先祖的大智慧,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强烈震撼…… 历史渊源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公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县。其父董森公,身怀绝技,以针术名噪乡里。董公幼承庭训,绍衍祖学,18岁即独立行医,曾悬壶青岛数载,怀救世之心,挟济人之术,未几,医名鹊起。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台湾,1953年,蛰居台北。数十年来,董公临诊40万人次,活人无算。其医术日见精进,造诣更为深厚。董门独派针灸绝学,在其手中运用如神,功至臻境。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朝野,时人盛誉其为"当代针圣"。为弘扬董门绝学,董公摒弃门户之见,打破先祖不传外姓之常规,开门授徒,一时虔诚求师者日众,可谓桃李满天下,董公择其德才俱佳者七十又三人,收为入门弟子,悉心传授。1972年,从师学艺者某公(某大学教授),盗用董氏奇穴之部分,出版《江湖奇穴秘集》,董公深恶而痛绝之。为免众人受愚,以正视听,遂取其祖学之精华,于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董公厥功伟矣! 董公入门弟子七十三人,得其衣钵者乃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杨氏祖籍山东省高密县,家学渊源,自幼学习医药、伤科、针灸,后师从董公潜心研究董氏独门奇穴针法。因杨父与董公素有世交,且杨氏天资聪颖,用功精专,为人厚道,深得董公期许,遂将家传绝学倾囊相授。杨氏克绍箕裘,尽得其传。28岁即出版第一部由张大千先生亲笔题名的著作:《针灸经纬》,以后陆续推出《针灸经穴学》、《针灸五输穴应用》,尤可称道者,杨著《董氏奇穴针灸学》,乃董公原著之后第一部深入阐释董氏奇穴针灸心法的巨著,畅销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等地区国家,引起轰动。 杨氏临证数十载,潜心于董门绝学的研究之中,苦心孤诣,兀兀穷年,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公元1997岁末,常波从青岛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台湾,拜谒董氏嫡传弟子、美国针灸学会学术组长、台湾中医针灸泰斗--杨维杰先生为师,学习董氏奇穴针灸心法。承蒙恩师不弃,拜在杨师门下,并登堂入室,成为董氏奇穴大陆再传入室弟子。徜徉董杨大成针灸之殿堂,神游心印,搜奇揽胜,真可谓玄机妙趣,异彩纷呈。 学术特色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 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目录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 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 (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一)视力模糊: 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 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 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加针上白,效果更佳。 (四)目干涩: 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 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 1、睑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白内障: 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效。 2、针肾关、光明。 (八)迎风流泪: 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点刺三重穴。 4、花骨一穴之四穴(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叉口下每隔5分一穴) 5、眼发干、流泪: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线,四分法取三穴) (九)角膜炎,眼痛、眉棱骨酸痛:三叉一穴 (十)偷针眼:灵骨(交刺) (十一)眼跳: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二)青光眼: 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十三)眼睛诸疾:分白、上白(食指、中指掌骨间上5分、1寸5分各一穴)(十四)飞蚊症: 肾关(天皇下1.5寸)光明(内踝尖后1寸,直上2寸)(书指即复溜穴)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 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2 、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3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2 、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4 、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5 、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 、侧 三里(足三里后1 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 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 寸为上溪穴,其下1 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 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 、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 取两穴、向下斜刺)3 、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

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 、高血压头晕, 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 4.5 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 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 寸。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 、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2 、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配复溜效更佳。(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2 、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2 、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加针上白,效果更佳。(四)目干涩: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2 、针光明、人皇。(六)沙眼:1、睑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七)白内障:1 、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效。2、针肾关、光明。(八)迎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2 、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点刺三重穴。 4、花骨一穴之四穴(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叉口下每隔5 分一穴) 5、眼发干、流泪: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 线,四分法取三穴)(九)角膜炎,眼痛、眉棱骨酸痛:三叉一穴(十)偷针眼:灵骨(交刺)(十一)眼跳: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十二)青光眼: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十三)眼睛诸疾:分白、上白(食指、中指掌骨间上5 分、1寸5分

董氏奇穴—真人配穴不看后悔

董氏奇穴—真人配穴不看后悔!! 希望能帮到进来走走的董针爱好者们。同时不会针的人,可以针对自己的症状以手指代针按压,也会有一定的效果的。木留穴脾胃不和调节剂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跖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解剖:肝神经,脾神经。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中指无名指痛(即伸屈不灵)。取穴:当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消化不良、肝病、 针深五分(具有特效) 疼痛2、深刺至涌泉,能治头顶痛3 配内廷倒马(中指痛屈伸不便用木留穴,木斗穴)5、痛经第一针,经行腿痛发作第一针立止水曲穴又名马灵穴。四肢浮肿、全身骨痛的特效穴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解剖:肺之分枝神经,肾之枝神经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全身骨痛,神经疼,手骨疼,肌肉痿缩,麻木。取穴:当第四跖骨与第五跖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手术:五分至一寸。延伸阅读1.浮肿:四花下穴配腑肠穴2.四肢浮肿:地皇穴配通肾,通胃3.脚上小腿处按之凹陷者可消:通肾,通胃4.下肢浮肿,

全身浮肿:下三皇配通肾,通胃穴5.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利水补肾,治全身、四肢浮肿,脚背红肿6.四肢浮肿:人宗穴7.肾脏炎,四肢浮肿:水相穴,水仙穴8.四肢浮肿,腹胀:水曲穴扩展应用1、减肥2、眼肿胀痛3、肾水上泛的耳鸣者4、少阳胆经区域坐骨神经痛5、肩痛不能上举者,水曲穴配足千金6、中风后遗症的腕关节7、配中九里对癌性疼痛有效。学董氏奇穴笔记;61、水清穴穴位:水明穴直上一寸。水明穴在水枝穴(内踝尖向後横开二寸,直上六寸。)直上一寸。解剖位置:内侧腓腹皮神经、 、项紧痛、背痛。胸痛。 状有绝对的治疗效果。62 肾脏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卵巢炎、头痛、偏头痛(特效)、项紧痛、背痛。胸痛。腹膜炎。心闷。痔疮。(奇效)。三棱针点刺黑血立即见效。治疗方法:放血法。或刺针法,直刺五分至一寸。特效主治:痔疮特效配穴:水珍穴治疗痔疮(奇效)。针感:酸胀感。63、水阴穴穴位:在水珍穴直上一寸。距内踝後水平点一寸。解剖位置:内侧腓腹皮神经、肾之神经、六俯神经。主治:慢性肾脏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卵巢炎、头痛、偏头痛(特效)、项紧痛、背

董氏奇穴治疗学(二十三)-妇科疾病

董氏奇穴治疗学(二十三) 妇科疾病 第二十三章妇科疾病 (一)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穴道 1、妇科五穴。 2、上三黄穴(天黄穴、明黄穴、其黄穴) 3、凤巢穴。 4、还巢穴。 5、通肾穴。 6、云白穴、李白穴 7、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8、姐妹三穴、木妇穴 9、门金穴 10、三阴交穴、中极穴、关元穴 (二)赤白带 1、针妇科穴,上三黄穴,有卓效。 2、针下三皇穴,配通肾穴,奇效。 3、针还巢穴,配水金穴、水通穴,特效。 4、针姐妹穴,配上三黄穴,效果卓著。 5、针还巢穴,配水金穴、水通穴。 6、针姐妹穴,配上三黄穴。 7、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8、天宗穴,配凤巢穴、还巢穴 9、云白穴、妇科穴,配上三黄穴。 10、火包穴、妇灵穴放血,针木妇穴、妇科穴。 11、姐妹穴,配妇科穴,分枝穴。 12、针还巢穴。 13、针妇科穴。 14、针姐妹三穴、木妇穴。 15、针通肾穴、通背穴、通胃穴,有效。 16、三江穴点刺放血 17、十七椎下、八髎穴点刺放血。 (三)阴道炎 1、针李白穴、云白穴、海豹穴,特效。 2、针妇科穴,具有卓效。 3、针云白穴、海豹穴。 (四)阴道痒痛 1、针天宗穴,配妇科穴、驷马穴。 2、针云白穴、李白穴、海豹穴、妇科穴。(五)阴门肿、阴肿 1、针还巢穴、凤巢穴、妇科穴。 2、针还巢穴。 3、针妇科穴。 (六)子宫瘤(子宫癌、子宫炎)

1、针妇科穴,配妇灵一穴、妇灵二穴,特效。 2、针凤巢穴、还巢穴,有卓效。 3、针姐妹穴,配木妇穴,效果卓著。 4、针门金穴、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三重穴,特效。 5、针妇科穴,配还巢穴、妇灵一穴、妇灵二穴。 6、三江穴、腑巢二十三穴放血,针火主穴,火硬穴、木妇穴。 7、水晶穴、水仙穴一带青筋放血,针妇科穴、三重穴、灵骨穴。 8、子宫肌瘤:(1)妇科穴、三重穴,再配不定穴针法。(2)姐妹穴配妇科穴。 9、子宫颈癌:针外三关穴,配妇科穴。配合膝下外侧肺区寻找怒张的血络或皮肤暗紫处,点刺放血 10、子宫胀:水晶穴放血,针妇科穴、灵骨穴、三重穴。 11、子宫不正:针凤巢穴、妇科穴、还巢穴。 12、子宫诸疾:针妇科穴、凤巢穴、还巢穴、配门金穴、水曲穴、火主穴。 13、子宫瘤:(1)还巢穴,姐妹三穴。 (2)重子穴至重仙穴直线上点刺出血,再针还巢穴。 (3)妇科穴特效。 14、子宫炎:三江穴点刺放血。 (七)子宫痛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2016年4月22日—4月27日(22日全天报到)广州2016年4月09日—4月14日(09日全天报到)北京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

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着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四)心法特色: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

-董氏针灸常见处方表

病症处方手术 头痛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 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 的掌骨间 偏头痛 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前头痛 针火菊立止头痛公孙 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目干涩 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两眼睁不开 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眼跳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针风市、复溜 鼻出血 针肩中立止 耳鸣泻驷马补肾关即可停止泻曲陵补明黄,亦可停止 牙痛灵骨(左病针右,右痛针左,下 针立止,大白若痛不止加心灵一 穴 灵骨(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 心灵一穴,(前臂腕横纹上1.5 寸 鱼骨刺喉 针足千金有特效 喉痛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放血。 3、足千金放血。 项强(颈痛) 针正筋、正宗立效

肩颈痛 针肾关上、髀关。 落枕 1、针重子、重仙。 2、针正筋、正宗。 3、针重子、承浆。 4、针后溪、束骨。 失枕穴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 分上二分处{尺侧} 重子穴配承浆穴落枕时颈 项强硬涌左右转动者取后溪,不 能前后俯仰则取束骨,或刺正 筋、正宗亦有殊效。 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 与灵骨相对 手酸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腕关节痛, 手腕扭伤 侧三里侧下三里 肩关节扭伤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 手抽筋火串穴配火陵,火山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 火陵:火串上2寸 火山:火串上4寸 针对侧火山 肘关节痛1、灵骨特效。 2、针四花中亦特效。 手脚扭伤外陵,内陵外陵:承山外侧1.5寸 内陵:承山内侧1.5寸 脚抽筋 针正筋、次白 足跟痛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足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小腿酸胀痛1、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董氏奇穴治疗学2

董氏奇穴治疗学2 第二章脑中风、中风后遗症(一)中风急性发作 1、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二)半身不遂(偏枯、偏瘫) 1、特效处方:(1)灵骨穴、大白穴特效(疗效优于十四经,健侧取穴,针刺深度要深,且需先针灵骨穴,再针大白穴) (2)针八关穴,配灵骨穴、大白穴,特效。 2、针木火穴,特效。 3、针神肩穴,配中白穴、下白穴,效佳。 4、针肾关穴、通肾穴、通关穴、上三黄穴,特效。 5、针正会穴、前会穴、后会穴、驷马穴,特效。 6、针三重穴,上营穴、下营穴,效佳。 7、五岭穴、总枢穴、膝后太阳区放血。 8、针肩中穴、建中穴、地宗穴、骨关穴、木关穴。 9、正会穴、前会穴、后会穴(斜刺透穴)加州圆穴、州昆穴、州仑穴透穴可加电针 10、州火穴、州金穴、州水穴,配镇静穴、肾关穴、天黄穴、其黄穴。 11、针肩中穴、建中穴、重子穴、重仙穴,配六完穴、木留穴。 12、针上九里穴、中九里穴、下九里穴配八关穴、三叉穴。 13、针肾关穴,特效(双侧取穴) 14、灵骨穴、大白穴,特效。 15、九里穴,使用倒马针法,特效。 16、对侧重子穴、重仙穴,效佳。 17、肾关穴、正会穴、后会穴。 18、治疗中风手脚不灵活、不能握拳伸张:针火连穴、火菊穴、火散穴,单脚取穴 19、治疗中风手脚不灵活:针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 20、高血压中风之半身不遂:五岭穴点刺放血。(三)中风昏迷不醒 1、针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特效。 2、针李白穴,云白穴,有卓效。 3、针天宗穴、还巢穴,有效。 4、针妇灵一穴、妇灵二穴,特效。 5、正会穴、前会穴、后会穴、灵骨穴。(四)口眼喎斜、口眼歪斜(五)中风舌强不语、舌强难言 1、针地宗穴,特效。 2、针上三黄穴,疗效卓著。 3、针三风穴,配正会穴,有效。 4、针肩中穴,配商丘穴更佳。 5、商丘穴、正会穴。(六)舌僵硬不适 1、金津穴、玉液穴放血。(七)中风手足拘挛 1、针上三黄穴,配通关穴、肾关穴,有效。 2、针灵骨穴、大白穴深针有效(针刺深度要深,且需先针灵骨穴,再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

第二篇治疗学 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 一、头部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三)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疼痛。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 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六)脑神经不清: 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 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 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

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 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 (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 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 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三)目赤(角膜炎): 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3.加针上白穴。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 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 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 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 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加针复溜,效更佳。 (八)散光: 1.针中白有效。 (九)眼球歪斜: 1.针下三皇,极有效。 (十)眉棱骨痛: 1.针火菊特效。 (十一)白内障: 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卓效。 2.肾关、光明。 (十二)夜盲: 1.针夜盲穴特效。 (十三)见风流泪: 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

董氏奇穴针灸学 杨维杰著 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

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 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杨师常说:“真正悟透了董氏奇穴之精神,常用奇穴二、三十个足矣。” 二、针法特色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指挥针法内容有四: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其术简单,其理深奥,看似至简至易,实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针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人体内在潜能,集中定向冲击病灶,使诸多疑难杂症、顽症痼疾奇迹般速愈。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不论病有多重,只要有病,就必有其治法。董公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知象则理在其中),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董公遇到疑难杂症,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显示穴位下针,往往针到病除,立见奇效。

董氏奇穴治疗学

第一章 头面颈项 一、头 部  (一)头 痛 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 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 晕 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 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 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八)脑 瘤 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上瘤穴配正筋、正宗,效果良好。 ③先针上三黄,再针三重穴。 (九)脑骨肿大 1.针三黄、正筋、正宗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 1.针正筋、正宗、上瘤,有良好效果。 (十一)外感针法 ①地宗、腑格三穴、合谷、灵骨。 ②背部感冒得放血特效。 (十二)内伤头痛 ①头区、偏头区、后脑区点刺放血。 ②背部五岭穴放血 ③如有肿胀受伤处可直接点刺放血。 (十三)脑震荡 ①要针后脑区、冲霄点刺放血,效果显而易见。 ②针脑干、脑点、正筋、正宗(强刺激)效果良好。 (十四)手针、头痛特效针法 ①灵骨、大白、重魁:治感冒、头痛、发高烧。 ②灵骨、反后:治头痛、背痛、颈酸痛。 前头痛:灵骨、合骨配前头穴。 项头痛:灵骨、大白炭项头穴。 偏头痛:灵骨、太白配偏头穴。

董氏奇穴及单穴治疗学

董氏奇穴及單穴治療學 頭痛:木火加肺心穴; 婦科; 富頂; 後枝; 火主(心臟病引起); 天皇; 火散; 針靈骨立可緩解; 五嶺點刺 眉稜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腎關; 公孫; 崑崙 前額痛:二角明加中白; 火菊加火連; 水相加中白; 五虎四; 公孫、內庭、陷谷後頭痛:指三重; 火菊加火連; 水相加正筋、正宗; 束骨; 沖宵點刺 偏頭痛:指三重; 婦科; 六完; 三重(特效);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加側下三里加腎關4至5次即愈; 九里; 三泉; 次白加木斗; 足解穴加耳背點刺 頭頂痛:火主; 門金; 沖宵點刺 鼻骨痛:二角明; 花骨一 太陽穴痛:門金 頭痛在耳上及耳後:足臨泣 顱內痛:束骨、湧泉 全頭痛:列缺透太淵; 腎關; 側三里、側下三里 頭上怕風:靈骨、大白 頭暈眼花:中間; 指四馬; 火腑海穴; 四花上; 三通(針對腦貧血) 頭暈腦脹:靈骨; 富頂; 後枝; 支通; 落通; 火菊; 火散 頭暈耳鳴因心經引起者:前谷、後谿 腦神經不清:正會、鎮靜、三重點刺 失眠:指針按壓雙風池穴; 大陵透外關(100%有效); 百勞(大椎上二寸旁開一寸) 目眩頭疼:灸腦空 血壓高;富頂; 後枝; 上曲; 下曲; 支通; 落通; 五嶺點刺加火硬 血壓高引起之頭暈眼昏、心跳、心衰:火連 血壓高肝陽亢進、中風後神志不清:火連 血管硬化:後枝; 肩中; 地宗; 支通; 落通; 火菊; 四花中副 瞼面神經麻痹:指三重; 靈骨; 富頂加後枝; 四花外點刺; 側三里、側下三里再加風市然後三重點刺; 四馬(面部神經緊張); 上中下三泉; 地機、漏谷、三陰交 面癢:迎香 風水頭面腫:水溝 下頷痛、口不能張:合谷、解谿; 火硬 顴骨痛:三重(點刺); 側下三里 唇痛、白口症:上下唇 頸骨正中央脹痛:沖宵點刺 頸部胸索乳突肌痛:心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