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 内力作用的意义

4.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

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0.褶皱的形成

11.断层的形成

1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深度探究]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提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

斜?

提示: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

13.火山的类型

14.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15.板块构造学说

16.板块的边界

17.构造山系

18.海洋的一生

19.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方式的选择

交通方式的密度

公路的选线20.河流的侵蚀地貌

21.河流的堆积地貌

海洋呈放射状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深度探究]

1.如何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提示:(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2.如何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提示:(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

3.怎样分析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

提示:(1)若河道平直时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若河道弯曲时,此时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分析?

提示:上游由于土地、植被、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小;入海口的地形、流速;海水顶托作用等。

5.平原按成因分类一般有哪几种?

提示:以河流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洪积作用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断裂陷落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如渭河平原;冰川堆积形成的平原等。

22.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

23. 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地貌成因类题目的规范答题和模板

典例剖析

(2012·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

区域。回答问题。

[样卷展示]

[样卷剖析]

[

分析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8分

) 用增强,在

典例剖析

读我国东部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甲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主要形成

过程。(10分)

[样卷展示]

[样卷剖析]

在描述地质作用过程时,清楚各个环节所受的力,主要按照环节给分。洲慢分,[地势平坦的入海口处,答题模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北京东城一模)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甲层深度约2 900千米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2.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2014·郑州四中第一次调考)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

4.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2014·河南3月适应性测试)图Ⅰ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图Ⅱ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图Ⅰ

图Ⅱ

5.欲使直径为0.1 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A.0.1 cm/s B.0.5 cm/s

C.0.7 cm/s D.30 cm/s

6.下表中P

A.

C.侵蚀、堆积D.搬运、侵蚀

7.能够反映图Ⅱ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4·太原调研)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及地层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

A.背斜—山岭B.背斜—谷地

C.向斜—山岭D.向斜—谷地

9.图示区域各地层的岩石()

A.由先成岩石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B.坚硬而致密,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C.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D.质地疏松多孔,属于岩浆岩

(2014·长沙模拟)下图示意台湾省台东县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图中每个正方形网格的实地面积为4平方千米。读图,完成10~11题。

10.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坡度最接近()

A.10% B.20%

C.30% D.35%

11.形成东兴与苏巴阳之间河流地貌的地质作用()

A.堆积大于侵蚀B.沉降大于隆起

C.侵蚀大于堆积D.隆起大于沉降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2014·黄冈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2: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1)据材料1和材料2,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10分)

(2)据材料2,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8分)

(3)据材料2,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聚落,并分析原因。(10分)

(3)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发展潜力(前途)大。原因: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而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水源不足;且丁聚落有交通线路经过。

13.(28分)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8分)

(2)(6分)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

(4)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试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 试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龙文教育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 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 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

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 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 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力作用地球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教案讲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课教案 第一课时:重难点突破一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岩石时代的确定 一、知识讲解 1)喷出岩时代的确定 A出露地表的喷出岩,时代比被覆盖的岩层要新; B喷出岩夹于沉积岩之间,很显然上覆岩层形成在喷出岩之后,可见,喷出岩的 时代比下层新,比上层老; C分布在岩层中的岩浆岩不一定是侵入岩 2)侵入岩时代的确定 A侵入接触变质现象:其特点是侵入岩在形成过程中,高温岩浆会使周围岩石发 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同时,由于侵入的强大力量,侵入岩中往往会含有周围岩 石落入岩浆中的碎块。如图a B岩浆侵入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 这种情况也可确定侵入岩的时代晚于周围岩层。如图b D多次侵入现象:被穿过的岩体时代较老,穿越其它岩体者时代较新。如图d,时代由老到新依次是:①②③④⑤ (1)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岩 层新老关系判断图中褶曲形态:甲地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地 是---

(2 )如果在图中A岩层发现煤层,在甲地钻孔,是否能挖到煤, 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 (1)甲地:背斜;乙地:向斜。(2)甲地不能挖到煤,因为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甲地是背斜,背斜的顶部被侵蚀,因此A岩层在甲地已经缺失。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褶曲形态和褶皱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地形倒置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属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本题力图使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及图示分析得出答案。 【解题思路】 本题图示中的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已经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较为 平坦的地表,因此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依据图示中所给的信息,即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甲地岩层是中心老,两翼新,而乙地岩层中心新,两翼老,由此判断甲地为背斜,乙地为向斜。 2读下图,回答: ⑴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 ,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 ⑵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油气应在图中 ________ 处;找地下水应在 _______ 处。 ⑷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是一幅地质构造剖面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判断出背斜和向斜的部位。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A处为断层一侧上升岩块,B处为断层一侧下沉岩块。 【答案】(1)D C (2) 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3)D C (4)D 如果在向斜 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生产成本较低 向斜在地貌上是 。 ,原因 _,原因

高中化学选修4 第四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__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 4 2--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 4 2-+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 4 2- 阳极:PbSO4+2e-=Pb+SO 4 2-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 2H2SO42PbSO4 ↓+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Word版)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初中物理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 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 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 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 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 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 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固 液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4: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以下蚀和溯源侵蚀 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V” 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 积,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U”型,上游 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 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 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 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 既不旱也不涝, 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 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 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 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土壤肥沃,易旱 易涝.粮食产量不 稳定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的口 外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 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潮顶托形成三 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由 分叉顶点向海洋呈放 土壤肥沃,易形 成盐碱化,影响 农业生产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6.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

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练习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4地表形态的塑造 命题角度1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2019全国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第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1.A 2.A 3.D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1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由材料“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A项正确。第2题,流水搬运能力与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流速最大时,搬运能力最强,沉积物颗粒粒径最大,图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A项正确。第3题,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上游河段)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阶地。四个平坦面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地壳稳定期沉积作用强,形成砾石沉积层,地壳抬升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故选D项。 (2019全国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4~6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4.C 5.B 6.B

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1.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 分类: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板块碰撞区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形成裂谷、海洋或海 形成巨大的山脉Array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U型谷和V型谷的区别?——U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

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 ”字形。 特别提醒: (3)球状风化地貌 (4)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①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2 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的判读 ①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可依据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 而成为山岭。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

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斯喀基拉海槽位于挪威东南海域,是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读斯喀基拉海槽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18河南郑州二检)斯喀基拉海槽最深处约为( ) A.349米 B.449米 C.549米 D.649米 2.(2018河南郑州二检)导致挪威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生物风化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3.(2018河南郑州二检)斯喀基拉海槽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 B.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 C.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海平面上升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8东北三省三校二模)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5.(2018东北三省三校二模)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6.(2018东北三省三校二模)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① B.② C.③ D.④ 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7.(2018山东淄博一模)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 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减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18山东淄博一模)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 ) A.背斜沉积平原 B.向斜沉积平原 C.背斜剥蚀平原 D.向斜剥蚀平原

4。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 范例剖析 1.下列事物哪些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大寨的梯田 c.褶皱山 d.荷兰的围海造田工程 e.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f.岩石断裂、错位 2.写出下列地形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1)台湾海峡(2)喜马拉雅山(3)华北平原(4)长江三角洲 (5)几千年来渤海的形状一直未变(6)塔克拉玛干的沙丘(7)西北地区风蚀蘑菇 [解析]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区别如下表格)。 答案1。a.不是,因为它不发生在地球上。b.不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界的原因形成的。c.是,因为它的形成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的变化。d.不是,因为不是自然界原因形成的。e.是,因为它是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的变化。 f.是,因为它是发生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壳内部结构的变化。 2.(1)内力作用(2)内力作用(3)外力作用(4)外力作用(5)内外力共同作用(6)外力作用(7)外力作用。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挤压而形成的巨大的褶皱山系,在它受内力不断隆起的过程中,外力也在不断地对它风化、侵蚀、使之不断变低,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但内力作用很强大,在同一时间内地壳隆起的高度大于风化、侵蚀降低的高度,使得喜马拉雅山形成为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之一。所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而内力起主导作用。 3.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沉积作用 C. 搬运作用 D. 侵蚀作用 [解析] 外力作用主要有五种作用,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着。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0.褶皱的形成 11.断层的形成 12.地质构造

高三地理复习9《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新人教必修一)

高三地理复习9《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新 人教必修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九讲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本讲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4.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本讲难点: 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 [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2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 [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3

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4.2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 葡萄糖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 酶 (1) 酶的概念 (2) 酶的作用特点 (3) 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 ????? ? ?????????? ???????????????? ???????? ?????盐酸和胃蛋白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小消化腺消化酶肝脏:分泌胆汁,不含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胰液,含有 有唾液淀粉酶等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大消化腺消化腺肛门大肠部位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部位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 食道咽口腔消化道消化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及阶梯练习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1、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体的是面,面面相交为线,线线相交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 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直线、射线不能度 量。 3、直线、线段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或者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角的意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 线是角的两条边,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角的大小的比较: (1)叠合法,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在重合边的同旁进行比较; (2)度量法。 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二、基础知识巩固 1、如图所示,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右边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 左边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1)(2)(3) 2、(1)过一个已知点的直线有多少条?答: (2)过两个已知点的直线有多少条?答: (3)过三个已知点的直线有多少条?答: (4)经过平面上三点A,B,C中的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请画出图来。 (5)根据(4)的结论,猜想经过平面上四点A,B,C,D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能画,请简要说明理由;如果能画,请画出图来。

3、(1)计算:①27°42′30″+1070′;②63°36′-36.36°。 (2)用度、分、秒表示48.12°。 (3)用度表示50°7′30″。 4、小明从A点出发,向北偏西33°方向走33m到B点,小林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 20°方向走了6.6m到C点,试画图确定A,B,C三点的位置(1cm表示3m),并从图上求出点B,C的实际距离。 5、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CD=2.5厘米,请你求出线段 AB、AC、AD、BD的长各为多少? 6、如图,经过直线a外一点p的4条直线中,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___,共有__条. 7、如图,如果AB∥CD,那么∠A与∠C__________. 8、如图中几何体的展开图形是() A B C D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龙文教育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1、褶皱山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地表形态的塑造 1.图示意某区域地质构造。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示地质构造及判断理由。 (2)描述图示地区各岩层的形成过程。 (3)图中河流沿岸居民点很少且居民点规模很小,其地质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断层。理由:岩层断裂并产生错动位移,而后形成河流。 (2)岩层f、e、d、c按顺序沉积并固结成岩;在岩层c沉积并固结成岩后,岩浆沿断层侵入形成b岩层;最后岩层a沉积并固结成岩。 (3)位于断层附近,多地质灾害。 [解析] 第(1)题,参照图例,观察同一岩层的连续状态即可得出图示地质构造为断层。第(2)题,沉积岩具有明显层理构造,按顺序从下向上层层沉积;b岩层不符合层层沉积的规律,分布于断层顶部并且不符合喷出岩的火山锥形态,应为侵入岩。第(3)题,河流在断层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地势较低、位于向阳坡,气温偏高;坡度大,冰雪不易存留。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 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的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坡度平缓;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洋县北部的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全长约53公里,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东汉蔡伦在洋县首先使用树皮制造出低廉优质纸张,受到汉和帝称赞,造纸术得到推广。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

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