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备课笔记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探究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目标导学三: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

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确: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明确: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文字词默写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文字词默写 第一课:《社戏》 1.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 piān pì()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2.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 háng bèi()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3.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 qi án ()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 zhào l ì()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 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 q īwǔ()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4.母亲便 kuān w èi ()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 zhǔfù()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5.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 dài màn (),是待客的 lǐsh ù()里从来所没有的。 6.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 cuān du ō()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7.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 fú shu ǐ()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8.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 chán ch án ()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9.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 yǒng yu è()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2019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教材分析 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 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 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 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二、各单元内容及教学思路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单元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单元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体现了本套教材重视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八年级语文教材重视文体学习的特点。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体会多样化的写法和语言;理解课文深广的人文内涵 单元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了解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 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二上《看图讲故事》公开课教案

【部优】《看图讲故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教学重点: 1.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学难点: 完整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会讲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讲故事的口语交际课——看图讲故事(板书) 2.出示第一幅图:鹅。 3.师: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只鹅,在湖面上。 师:嗯,不错,你说得很清楚。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有进步,你说的不仅很清楚,而且观察很仔细。他把XXX说出来了,我们知道了…… 师:现在我们越说越好了,只要认真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谁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说呢? 师:你说得真好,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跟我们差不多大,他也看到了白鹅,还写了一首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诵读。 师:小小的骆宾王通过细心的观察,写出了这么美的诗,生活中如果我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也会有很多收获呢!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6幅图。 二、新授 1.第一幅图(注意学生说话完整,清楚,听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提升)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图,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谁能把这幅图完整说一说,把你看到的内容说清楚。(板书:说清楚) 师小结:真了不起,刚才通过第一幅图,我们学会了把看到的内容说清楚,有的同学观察认真,表达清楚,有的同学能大胆想象,联系生活把故事讲得很有趣,还有的同学能做文明的小观众善于倾听。这些都是我们口语交际中要养成的好习惯,那么,同学们,你们想学到这些好方法吗?请刚才获奖的同学们上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小窍门,掌声欢迎。 师贴:大胆想象认真观察联系生活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有了这些小窍门,我相信同学们在后面的几幅图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请大家翻开课本79页,让我们一起找找儿子去哪儿了? 2.第二幅图——第五幅图 师: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顺序说说2——5幅图的内容,记得用上我们刚才的小窍门哟。(指黑板)老师在这儿还有两个小提示:准备好了吗?大家开始吧! 3.汇报(注意评价,补充,认真听,板书机动) 4.第六幅图 师:这组漫画一共有6幅,最后一幅图是空白的——出示图6,需要我们来发挥想象,给这个漫画故事加一个有趣而又合理的结尾。自己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故事结尾与同组的小伙伴们交流。组长组织大家推荐本组最有趣的一个结尾。 生汇报,评价。 掌声鼓励,他们组能联系前面的漫画内容来想象,真会思考! 5.整组漫画连起来讲故事。 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讲故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一个故事大王把这6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说明文教学理所应当成为本册教材的重点。 其次,它体现了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的阅读目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表明对说明文的阅读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下面我就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阅读 新教材的一至四册都是30篇课文,五册是25篇课文,估计六册应该也是25篇课文。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的文章;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由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以三、四单元是教学的重点,而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大自然的语言》一直都是以前教材的重点篇目,在教学时应加以注意。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第三册,阅读的量由以前的三个单元 15篇课文减少到两个单元10篇课文,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都有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我的看法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一、三、五单元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以写作、口语交际为辅,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二、四、六单元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 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优秀

小学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朗读课文。 2. 了解水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前准备]: 1.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2. 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有两个要求,请仔细听:第一、请认真听清谜面;第二、知道答案以后要举手,可不要说出来,否则你的答案就被其他孩子偷走喽!那位孩子听清楚了?能来重复一下老师的要求?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听第一个谜面: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生答,板书:云)

再听第二个谜面: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生答,板书:雨) 接着听下一个: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自天上来。(生答,板书:雪) 还有最后一个,耳朵竖起来听仔细哦:大小冰球光又亮,噼里啪啦从天降。小孩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生答,板书:雹子)(教学“雹子”) 真聪明,一下子就把四个谜语都猜对了。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黑板,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答案,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水构成的,都跟水有关,是自然现象) 2、读课题,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他们有关的课文。(30我是什么)(1)一生读课题(注意其“什么”的发音,如有不准的,再请其他学生) (2)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把它圈出来,注上拼音。人坐正,捧起书本,等会儿我请读得最认真的孩子来读,开始吧。 请学生自己读读放大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读第四小节。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先读读红色的词语,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2、再连起来读读第四小节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古代诗文名篇。通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治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一一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兼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兼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通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同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交中要的词活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的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表 第一课社戏 钳qián 撮cuō偏僻piān pì行辈hánɡbèi 照例zhào l ì欺侮qīwǔ宽慰kuān wèi 嘱咐zhǔfù 怠慢dài màn 礼数lǐshù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shuǐ潺潺chán chán 踊跃yǒnɡyua屹立yìlì家眷jiājuàn 皎洁jiǎo jié 好歹hǎo dǎi 第二课回延安 盏zhǎn 登时dēng shí糜子m?izi 脑畔nǎo pàn 油馍yóu m?眼眶yǎn kuàng 第三课安塞腰鼓 瞳仁t?ng r?n 恬静tián jìng 亢奋kànɡfan 晦暗huìàn 束缚shùfù羁绊jībàn 闭塞bìsa冗杂rǒnɡzá严峻yán jùn 震撼zhan hàn 磅礴páng b?辐射fúsha渺远miǎo yuǎn 大彻大悟dàchadàwù 叹为观止tàn w?i guān zhǐ戛然而止jiárán ?r zhǐ 第四课灯笼 争讼zhēng s?ng 领域lǐng yù斡旋w?xuán 静穆jìng mù思慕sīmù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rán 褪色tuìsa燎原liáo yuán 熙熙然xīxīrán 暖融融nuǎn r?ng r?ng 马前卒mǎqián zú人情世故r?n qíng shìgù

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 萌发m?ng fā次第cìdì翩然piān rán 孕育yùn yù农谚n?ng yàn 海棠hǎi táng 悬殊xuán shū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jì周而复始zhōu ?r fùshǐ 花香鸟语huāxiāng niǎo yǔ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 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臀tún 骨骼gǔg?漂移piāo yí流逝liúshì 褶皱zhězh?u 携带xi?dài 两栖liǎng qī彗星huìxīng 潮汐cháo xī劫难ji?nàn 致密zhìmì陨石yǔn shí 追溯zhuīsù天衣无缝tiān yīwúfang 第七课大雁归来 雾霾wùmái 缄默jiān m?迁徙qiān xǐ赌注dǔzhù沼泽zhǎo z?瞄准miáo zhǔn 狩猎sh?u lia盘旋pán xuán 稀疏xīshū喧嚷xuān rǎng 凋零diāo ling 枯燥kūzào 邀请yāo qǐng 弥漫mímàn 目空一切mùkōng yīqia偷偷摸摸tōu tōu mōmō 第八课时间的脚印 掸dǎn shàn 踪迹zōng jì装置zhuāng zhì烘烤hōng kǎo 腐蚀fǔshí沙砾shālì山麓shān lù沟壑gōu ha 龟裂jūn lia帷幕w?i mù海枯石烂hǎi kūshílàn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

部编二上语文公开课之《15 大禹治水》 (1)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叶梦娜 【研训特色】 教育戏剧的习式在阅读教学的实践 【本课使用的教育戏剧习式介绍】 1.良心小巷:成员面对面排成两列,戏剧环境中的特定角色从一头缓步至另一头。队列内的成员可用曾在戏剧内出现过的对白、声音、符合戏剧内人物立场的话语、或对特定角色的个人看法,不断对角色传递信息,制造反复回环、连续重复的声音,以此让特定角色回想、思考。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变成给大禹提建议的人,让学生站成两排,大禹在中间走过听取大家的意见。 2.定格:将生活面貌,模仿“录像机”暂停的功能把画面凝固。学生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一个视像画面,从中具体地呈现生活及事件。学生可以复制相片或绘画的画面,也可以按文本说明中创造面貌;也可以透过互动集体讨论共同创造画面,或先后次序自由即兴运用身体投入画面去创造一个场景的定格影像。本课让学生即兴定格治水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3.思路追踪:当扮演进入关键时刻或情绪时,教师随机即场交换扮演角色,让孩子体会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身份的感受及看法,进行更多角度、更全面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探索。本课让学生保持定格的姿势,教师走下去拍一下肩膀学生就可以说一句话。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文的课后习题一提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挡水”“疏导”“驱赶”的意思,并借机复习查字典。课后习题二提示了学生学完本文后要学会借助故事梗概复述故事。 但这个故事是选入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在文章的篇幅上进行了删减,学生单凭课文的语言描述比较难理解大禹这个人物,因此本节课我借助传说原文的绘本补充大禹治水的细节;通过教育戏剧的手段帮助孩子利用想象走进上古世界,让他们在戏剧中去换位感受当时人民以及大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加立体地去学习语文。 【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孩子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治水的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教学中我会运用很多方式进行情景渲染,对比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感受大禹的精神。另外,本班孩子经过差不多两个月的训练,在课堂上基本能够熟悉“定格”“思路追踪”等教育戏剧的习式,而且在以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力很强,富有想象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走近上古时期这节课我们也会继续凭借教育戏剧的习式带孩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①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而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这必将成为智慧城市的新引擎。 ②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四层,分别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 ③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以视频监控为例,北京目前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头有50万个,一个摄像头一个小时的数据量就是几G,每天北京市的视频采集数据量在3PB左右,而一个中等城市每年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在300PB左右,这些摄像头实时回传的信息,海量数据对数据存储、并发处理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同时,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不单是智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IT投资的一种保护,否则非但不能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还将为海量数据所累。 图: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处理应用 ④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如在智慧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通过对交通流量的监测,从而动态调节红绿灯的间隔时间,实现缓解拥堵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为司机提供优化的行车路线,避开拥堵路段。由此可见,面对智慧城市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将是必然的选择。 ⑤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城市管理正在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⑥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

(完整word)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公开课教案

《语文园地一》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识字加油站”安排的是一组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旨在拓展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词。 “字词句运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二是联系生活,学习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写句子。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表达能力。 “书写提示”揭示了左右结构的字的宽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的字,练习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并拓展户外活动着装和工具词语。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3.联系日常生活,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 2.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昨天老师收到了我们的老朋友米奇发来的邀约视频,一起来看一看。 2.听说妙妙屋路途遥远,充满挑战。还想去吗?真是乐于探索的孩子。 出发前,先去我为大家准备好的淘宝屋里逛逛吧!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图片,打打招呼。 2.过渡:这些小家伙们个个打起精神抢着要和你们做朋友,试试看能不能读出它们的名字? 3.小老师领读。

4.同桌两人考考读,帮帮读。 5.瞧,这些词语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变了样子,躲到了老师手里,快快找出它们吧。 6.你们能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跟同伴说说看。 7.汇报。 8.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哎呀,说的真好。这次妙妙屋旅途中你最想带什么呢? 9.除了能带走这些东西,你们还能准备哪些着装和用具呢?(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过渡:合作的力量可真神奇,一起快乐出发吧!哎呀,看,前面有座山挡住了我们的路,有信心爬过去吗? 10.爬山字游戏,扩词。 过渡:翻山越岭,我们来到了一片丛林,正赶上动物狂欢。 三、字词句运用(演一演) 1.狮子大王热情邀请我们表演节目——情景剧,看看提词板上写了什么? (1)自己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2)说说发现。 (3)说说不同颜色的字的意思。 (4)出示小组表演要求。汇报表演。 过渡:狮子大王很满意你们的表演,为我们送来了米奇头饰和动词小儿歌。加上动作读一读吧! 2.集体读儿歌,加动作,巩固词音及意。 过渡:孩子们,我们离妙妙屋越来越近了,可是,一条小河给我们出难题了。 (1)出示句子1。 ①读读看,知道了什么?(板书“有时候……有时候……”) ②你们能不能用上有时候……有时候……来说说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2)出示句子2。 ①你们知道水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板书:在……在……在……在……) ②我们每天也会做很多事,请你说一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按自己的节奏奔跑 游宇明 ①朋友有高血压、脂肪肝,医生叮嘱他多锻炼。怎么锻炼呢?他不喜欢篮球、足球,对单杠、哑铃更是手生得很。他选择了跑步,觉得跑步的技术含量最低,也相对安全。 ②大学的田径场,早晨8点以前与晚6点以后向公众开放。因此,这两个时间段人也最多,有慢走、快走的,有慢跑的、快跑的,还有倒着走路的。朋友在田径场经常遇到熟人。按理,结伴锻炼最好,一方面该做的运动可以做,另一方面因为可以说说话,时间也相对容易度过。然而,说也怪,朋友一般都是独自锻炼,有时是慢跑,有时是快走。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是有高血压病的人,锻炼需要有自己的节奏,太快了身体受不了,太慢又起不到作用,只有独自走才能把握节奏。” ③我佩服朋友的智慧,他能一反别人通行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锻炼方式。我相信,有了这样的智慧,他在其他方面也能如鱼得水。 ④生活的考验无所不在,许多外在的因素常常会干扰我们的心志,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按自己的节奏奔跑。你喜欢写作,觉得文字发表之后能够影响别人。现在有人不喜欢写作的艰辛,只想通过炒作获得名声,他们“成功”的节奏明显会比你的快,你如何选择? ⑤你执掌一方土地,老百姓希望你干实事、做长远的事,但实事、长远的事有时候是隐形的,不像建大广场、大园区能被领导直接看到,你可能会因此丧失一些被提拔的机会,你怎么取舍? ⑥你是个商人,商人以赢利为天职,现在有人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或者变相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发了大财,你该不该按下躁动的心? ⑦在我看来,一个人在文坛也好,官场、商场也好,完全不思进取当然是不好的,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快节奏”,以至让肉体跑在灵魂前面,这样的奔跑是一定会出事的。 ⑧按自己的节奏奔跑,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却费神费力,我们得有足够的智慧。眼前利益是谁都可以看到的,眼前利益可以化为生活的享受也是谁都清楚的,只有聪明的人才知道如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应该选择长远利益。曾国藩当年打败太平天国时,有多少人劝他做皇帝啊,但曾国藩始终“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只选择做一个总督,通过这个换取了曾氏后人一代代的平安与优秀。如果曾国藩想要快节奏,像吴三桂一样非要弄个皇帝的头衔,他能做到保家全身吗? ⑨生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人按照别人的节奏奔跑,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别人不做什么你不做什么,生存压力反而少些;而若选择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节奏奔跑,那些批评、指责你的声音突然像苍蝇一样冒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坚持自己,你要相信自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经得风吹雨打阳光暴晒的,你要继续自己计划实施的行程,将没有跑完的路程一段段跑完。如此做了,你的世界才会与众不同,生活也才会最终给你最美的微笑。 ⑩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