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定义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核心内容前景

【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批判资本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揭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进程和一般目的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是指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从运动的主体和目的来看,又可称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纵向替代物,既源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的更高级、更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所要实现的制度目标。它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从1825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1825年是欧洲经济的转折点,那么,1831年就是欧洲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已有的理论不能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封建阶级的复古主张开历史倒车,空想社会主义的方案不切实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理论纷纷破产。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定势。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它产生时的经济、政治和理论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分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阶级基础和理论前提。

(一)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经济条件

14世纪和15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代替了封建的行会

经营方式。然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的发明出现了,它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转化,极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每十年都发生一次,1836和1847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工厂倒闭,产品滞销,工人失业,生活没有着落。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打击和心理恐慌。这是资本主义当事人完全预料不到的事情。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这些曾给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巨大财富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却也给其自身制造了麻烦。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已经发生尖锐的冲突,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已经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不能相容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生产力武器,而且锻炼出一个能运用这种武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现代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越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跟着发展;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最初是个别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在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是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是攻击生产工具本身,如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等。工人

的斗争造成了他们之间日益扩大的团结,这种团结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工人们彼此联合起来了,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斗争回和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必将发展为政治斗争。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的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的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却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和早期的工人运动相比,近代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标志着工人阶级的成熟。

在这三大工人运动中,欧洲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又表明了,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解放的目的,必须有科学的、革命的理论指导。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给无产阶级指明正确的方向。由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已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通过参与和组织了19世纪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并总结和吸取了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例如:法国工人起义组成“巴黎公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等人进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教训,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订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部著作在1848年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发现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三大发现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的理论基础。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情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幻想地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1],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则是因为他们在深入社会实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也吸收了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许多重大发现的成果。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第一、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把发展辩证法的主体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并由些出发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但他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他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

第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同时,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资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但局限于把资本主义认

定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第三、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一是其社会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萌芽,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拉开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序幕。而光有序曲没有高潮跌宕算不得伟大篇章,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历经坎坷方成大器。因此,从拉开序曲可以总结为四个历史性的飞跃。

第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光有理想没有指南是很容易走“左倾”路线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提供了可行的准绳。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指南。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的现实。历史上理论带来的实践总是震惊的。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可以说是开辟了新世界新观点纪元。作为对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理论上的实践。并且斯大林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当时的整个世界有着非同凡响的深远意义。尤其对我国来讲。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我们意识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可行。而十月革命的胜利恰好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进一步鼓励我们坚持下去。

第三,从一个国家的实践到多个国家的实践,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体系。如果说十月革命是导火索,那么往后则涌现出竞相绽放的焰火。欧亚社会主义的建立有力震撼了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特别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可以说是既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胜利,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的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第四,社会主义在总结吸收遭受曲折经验教训过程中,不断改革,调整发展,逐步走向完善,成熟,重新奋进。没有教训,就不会有成长,更谈不上一个国家的发展。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一帆风顺。成长过程中,一些旧的传统弊端就会暴露出来。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社会主义遭受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中国等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旗帜。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不得不说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回顾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平坦大道,更谈不上一步登天。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瑰宝。既有低潮也有高峰;既有凯歌前进的辉煌,也有心痛的倒退和波折。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在曲折前进中的规律,坚信不管发生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与波折,都丝毫改变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社会主义建立的国家来说,是由经济底子薄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它的不完整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统战的局面,形成“一球两制”的伟大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它开辟了新纪元。

再者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革命。革命是其所需要的各种客观和主观的条件成熟下的产物。只有革命了,才会带来社会新的质的飞跃。

就资本主义的角度来说。虽然比社会主义发展的早,并不意味着完美。它的基本矛盾依然不可调和。当今世界,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掠夺本性并没有什么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阻碍。这一切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主义走向衰退的命运。而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着物质和阶级的条件。

五、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工人阶级彻底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革命学说,革命性是其鲜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确立的革命任务、革命目标及革命性质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及其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为基石的。它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展望“置于现实

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这一具有革命彻底性的学说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立论基础以及研究和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在它诞生之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已经存在。恩格斯指出,从那时起,“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派别的头脑中”。这里说的人物和派别,就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但是,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被压迫的工人阶级才能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才能认识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定能够实现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锐利的“批判的武器”。科学社会主义决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活的行动理论”,是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因此,它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旧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可见,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矛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在批判种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尤其是在批判和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批判性,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既指出它相对于封建社会的进步性,又指出它剥削、奴役无产阶级的本质;既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指出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条件。在对影响工人运动的各种思潮的批判中,既指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自诩的“社会主义”的阶级实质,又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同它们的批判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既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即其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又指出它有积极的合理性因素,需要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的合理性因素加以批判地继承,并把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特点,表明了它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科学社会主义总是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回答人类社会发展中提出的种

种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是其革命性的真正体现,它的继承性是其开放性的有力佐证。

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正是由于具有上述品质,从而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把基本原则与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种结合,才能改变和推动社会实践,从而也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和一次大发展。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大发展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为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既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又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把基本原则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这个鲜明特点,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六、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中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列宁

阶级本质: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

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作用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实现。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只有把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稳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造成国家内的多数统治,才能造就牢固的政权根基。

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无产阶级专政担负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从国体上说: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七、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景

我们坚定不移的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社,它的前景是灿烂的,它的蓝图空间是广阔的。可以说是美好且一片光明。

现在的我们能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仍然是不容小觑的,皆寂寞顿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但一个国家总是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反恐,它的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使得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是不容忽视的。就取今年的经济危机来讲,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端暴露,而社会主义国家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质疑。西方国家存在的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特别是财富集中,贫富差距,犯罪增多。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永远是一块繁荣的“绿洲”。卡德纳尔神父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纪事》发表文章上说:“新闻界得意洋洋的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从来不提及资本主义更大

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多数穷人来讲,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限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现在,我们有根据的说,社会主义的“震荡期”已基本过去,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积极变化。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并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社会主义旗帜不倒,世界就有1/5的人口坚持社会主义。而且,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影响着西方的青年。甚至美国共产党主席霍尔1999年7月指出美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光明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可能性。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更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应对当今社会发展进行一切的经济,文化措施。基于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再有稳定政权的领导下蓬勃向上的发展。凸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们有理由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是光明的,作为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我们能看到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战争问题,给世界和平带来阻挠。而高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旗帜的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为建设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做出努力。为科学而文明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创建自己的事业,发展科学社或注意的新文明。

【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共产党宣言》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岳川夫,沈济时北京大学出版社

[4]《恩格斯全集》新华出版社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于1880年,是恩格斯在1878年发表的首次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反杜林论》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独立著作,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确立时期所写的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的代表作,是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32年后所写的一篇深刻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光辉著作。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从对内来看,高福利政策固然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却使剥削的程度在加重,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答案

参考答案来自于教材以及课件。部分问题答案不确定,为了不影响大家,仅将明确的答案上传。欢迎大家完善答案,感激不尽。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人们对它有多种理解。社会主义既指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也指一种社会实践运动,还指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⑴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最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及其问题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并且同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其二是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所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比较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及派别。也包括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其三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客观标准。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的结果。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观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回归。马恩认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直观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它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主要内容: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反对资本主义主义的思潮。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乌托邦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以文字游记的形式,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予以空想的描写。代表作如《乌托邦》《太阳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是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叶立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了罪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许多合理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他们以极高的评价,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创始人”。 历史功绩:(见教材48页) 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⑴以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⑵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⑶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⑷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⑸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以取代原来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缺少阶级观点的旧口号。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其现实基础及意义。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

科学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体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始了从理论变成现实的进程。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不断取得发展,经受住了种种历史考验,初步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并且推广到许多新兴的国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病加上各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深刻,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活力不断缺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谷。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在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在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都处在低潮的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分重视科学指导思想的建设和完善,中国有着宝贵的来自长期革命实践的,并且不断完善发展的革命理论指导。实践证明,任何革命或社会的变革,都需要一种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革命和变革,迟早都会失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草率采取的“休克”疗法以失败告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盲目西化,自由化的变革也宣告失败.而中国人民在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成功的经验,纠正错误,不断完善经受住种种历史考验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理论带领下,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崛起,中国的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 这更加坚定了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信心。指引着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进与发展!同时中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产物.他们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困扰,让我们深刻认识倒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一国两制”、统一祖国.坚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泽东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理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今天的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国际上美日等国鼓吹的中国威胁论虽然是荒谬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也作出了英名的决定,并且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和情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恩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发展即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践实践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 ,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共产主义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 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马、恩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发展即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践实践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 ,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共产主义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 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内涵与科学性的原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内涵与科学性 的原解 摘要:科学理解和全面掌握科学社会主义,既是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革命的理论,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和高度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在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运动,但一些冠以“社会主义”名称的运动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些政党和政府自称搞的是社会主义,但并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到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必经的发展道路。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求马克思、恩格斯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解与对科学性的解释。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涵,科学性,实践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究竟是什么,十七大报告没有概括,之前党的文献中也没有明确概括(以前的文献中用过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等说法)。另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界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十七大报告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什么关系?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理论渊源,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这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做一归纳和梳理,以推动学者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我们知道,马克思最早把科学社会主义叫做共产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直到1877年恩格斯才明确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这一社会主义是“现代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也在1880年为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写了前言,正式称他们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虽然较晚,但其学理内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已经确立,也就是说《共产党宣言》是最早指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经典文献。于是,有一部分学者是从贯穿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基本思想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高度来归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这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其学理内涵在《共产党宣言》中确立之后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今天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不断发展之中,找出其具有贯通意义的并且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原则。并且认为解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站在当代,要解放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问题,进行艰难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在这30年的探索中,虽然其中也有许多曲折和困难,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基本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1)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回答了“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2)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形态,是没有阶段可分的。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正处在而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阶段。 3)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新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的思路,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分配制度方面,十七大报告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突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一切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准。 4)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进行深刻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自己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某种条件下它的某些环节、实现形式、具体制度和方法也能“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去解决,而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动力。得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结论。 5)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 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为解决国家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和与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 2、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严肃的崭新课题,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马原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对立和同一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相互联系,不能分离。没有对立就没有同一,同样,没有同一也就没有对立。对立和同一作为两种相反的属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同一之所以不能脱离对立而存在,这是因为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差别和对立中的同一;对立之所以不能脱离同一而存在,这是因为对立是统一体内的对立,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了联系,毫不相干,也就谈不上对立。脱离对立的同一是绝对的同一,脱离同一的对立是绝对的对立,这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贯穿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在二者的相互结合中实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就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高度概括,不仅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和历史趋势。恩格斯把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和“两个重要事实”。就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由于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可见,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从对客观历史事实的科学分析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因而是正确的和科学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二、科学社会主义以普遍的人的解放为最高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确立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目标。共产主义的质的规定性首先体现在这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解放归根到底是人本身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要实现的人的解放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其次是全人类的解放,再次是世界的解放。普遍的人的解放包括许多方面:从依赖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从孤立封闭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等等。因此,“人的解放”是全方位的解放。在所有这些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灭阶级。可见,社会主义并不仅仅在于消除贫困,也不在于实现平等,而是要消灭阶级。实现人的解放关键是经济解放。经济解放有双重涵义:一是摆脱旧的经济关系对劳动者的经济剥削;二是摆脱旧的经济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五、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对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它同形形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色色社会主义的对立上。无论是就理论思想来说,还是就实践形态来说,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不以人的全面解放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缺乏现实条件和实现形式的社会主义,不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都不能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论提出之前,“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就已经出现了;但它反映和代表的不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作为反动的社会主义,是从反面即右的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的,力图以社会主义的名义把社会拉向后退。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社会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前者把国有化和政府干预本身等同于社会主义;后者则把所谓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空想社会主义”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主义上的表现。它不客观经济条件为基础,因而只能诉诸理性,只能凭借头脑构想社会主义的模式。民粹派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空想社会主义。它力图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次大战以后,比较盛行的所谓社会主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落后国家的国家社会主义或者农民共产主义,以及二者的混合物;另一类是西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集中表现在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上。如前所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公式是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马克思又把这个公式扩大到占有交换手段方面。恩格斯指出,不能抽象地谈论“劳动权”。劳动权在资产阶级的意义上是一种胡说,是一种可怜的愿望,“但是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但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从来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经济条件的客观性和现实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性。现实的经济条件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独特的阶级性和前所未有的高级性和世界性。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它本身的特殊性,同形形色色的所谓社会主义的区别开来。两个事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然具有生命力,传统社会主义道路难以为继,不能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条件比我们通常的理解要高得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证明,在发达国家尚未发生根本性的革命变革之前,后发展国家只要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但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本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等于“先于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初级阶段,虽然已经包含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因素,但经济关系还不可能具有共产主义性质,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人类社会第二阶段的任务。这是另一种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可以将其称之为“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身的科学性,同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区别开来;必须把后发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必须把作为资本主义直接对立物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同后发展国家社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题目: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药学院中药学专业2009 级 学号 2 0 0 9 2 1 3 0 3 9 姓名张启云 2010 年10 月2 日 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纲】1、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 4、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6、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景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词】科学社会主定义背景理论基础发展特点核心内容前景 【前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 导论: 名词解释: 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同其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它直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经济条件:一方面机器大工业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庞大的社会财富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促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并日益明朗。1825年在英国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序幕,在这以后,经济危机每隔10年左右就周期性地爆发一次。其症状是:交易停顿,市场盈溢,产品大量滞销积压,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停工,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从1847年开始,经济危机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阶级条件: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

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一边是无产者贫困化的加深。在19世纪上半期,除劳动力不足的美国以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都有下降的趋势。无产阶级直接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日益壮大,并被现代化大生产组织起来,因而拥有以前的无产者群众所从未有过的组织性和战斗性。他们在斗争中开始建立带有政党性质的独立政治组织,反映了其组织性和团结战斗的精神明显提升。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人运动开始登上欧洲历史舞台。19世纪30—40年代先后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其他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时,无产阶级确实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理论条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和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面前,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工业革命的深入,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新的客观历史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作一番新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第四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简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