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能从事动物科学专业及相关行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和相关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动物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经济动物生产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动物科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2、具有较强的为社会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思想,遵守行业法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3、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相互学习。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追求卓越,热爱动物科学专业。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遇到疑难问题能主动向同行专家或权威人士求助。

6、主动获取信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专业知识要求:

1、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掌握与动物科学相关的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掌握动物解剖学、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畜牧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育种学等动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

4、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的基本理论。

5、掌握畜禽繁殖、育种的基本理论。

6、掌握畜牧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7、了解动物科学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专业技能要求:

1、掌握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畜牧微生物学、动物遗传学的实验技能。

2、具有动物科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能力。

3、掌握优良品种选育及家畜人工授精基本技能。

4、具有饲料分析检测和饲料配方设计的能力。

5、具有养殖企业生产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的能力。

6、具有畜禽舍设计和环境控制的基本能力。

7、具有一定的动物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能力。

8、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科学研究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9、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10、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学位:农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与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学位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经济动物学、畜牧业经济管理学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一)必修课

必修课38门、总学时2362 学时。其中,通识课8门,81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34.5%;学科基础课15门,82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35.0%;专业课13门,72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30.5%;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1:0.64。

通识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08学时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

5、大学外语288学时

6、计算机基础与应用96学时

7、体育144学时

8、军事理论课36学时

学科基础课

9、高等数学 72学时

10、线性代数 36学时

11、无机化学 44学时

12、有机化学 54学时

14、普通动物学 36学时

15、动物解剖学 46学时

16、动物组织胚胎学 36学时

17、动物生物化学 90学时

18、动物生理学 64学时

19、畜牧微生物学 64学时

20、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60学时

21、动物遗传学 72学时

22、家畜环境卫生学 52学时

23、动物营养学 64学时

专业课

24、饲料学48学时

25、畜牧机械 48学时

26、家畜育种学 50学时

27、家畜繁殖学 72学时

28、专业英语 18学时

29、养猪学 48学时

30、养禽学 48学时

31、养牛学 48学时

32、养羊学 36学时

33、经济动物学 46学时

34、养兔学 18学时

35、畜牧业经济管理学 50学时

36、兽医学 190学时

(二)选修课程

限定、任意选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20分以上,18学时计1学分。

限定选修课:

1、细胞生物学 28学时

2、行业法规 18学时

3、心理健康教育 18学时

5、就业指导 18学时

6、形势与政策 28学时

任意选修课:见每学年的“选修课指南”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论文答辩、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

项目学期周数

军事训练 1 2

课程实验1~7 554学时

课程实习4~7 7

毕业论文6~7 8

毕业实习8 17

论文答辩8 2

社会实践1~6学期暑期(4)

生产劳动2~6 每学期各1天

*()中周数为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完成。

课程学期周数考核方式

动物营养学 4 1 考查家畜环境卫生学 5 0.5 考查

家畜繁殖学 5 1 考查

饲料学 5 0.5 考查

畜牧机械 5 0.5 考查

养猪学 6 0.5 考查

养禽学 6 0.5 考查

养牛学 6 0.5 考查

养羊学7 0.5 考查

经济动物学7 0.5 考查

兽医临床7 1 考查

合计7

七、课外指导课程

1、学术讲座每学期不少于2次,学生累计听讲座5次计1个学分,不计入总学时。

2、创新学分: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由进行课外科技活动获得成果,通过《xx医学院创新学分实施细则》予以认定。创新学分可抵选修课学分,但最高不超过10学分(含)。

八、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

学年

教学周

一二三四合计内容

入学教育军训 2 2 毕业教育 1 1 教学33 36 32 14 115 考试 4 4 4 2 14 论文写作 4 4 8 论文毕业答辩 2 2 毕业实习17 17 假期12 12 12 6 42 合计51 52 52 46 201 九、成绩考核、毕业和学位授予

成绩考核分为课程考试和毕业考试。课程考试包括在校学习期间所要求的所有必修课的考试与考查、选修课的考核。学生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达到《xx医学院学生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xx医学院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十、课程体系(附后)

十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附后)

xx医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

平台模

课程课程类别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必修课限选课

通识平台思

人文社会科学基

础课程

社会调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

就业指导

工具性学科基础

课程

上机

听力

检索训练

大学外语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文献检索

军事与体育学科

基础课程

体育训练

军事训练

体育

军事理论课

心理健康教育

质公共基础课程

实验

社会实践

高等数学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线性代数

分析化学

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解剖学

普通动物学

动物组织胚胎学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遗传学

畜牧微生物学

动物营养学

家畜环境卫生学

细胞生物学

业平台专业课程

毕业实习

论文答辩

饲料学

家畜繁殖学

专业英语

畜牧机械

家畜育种学

养猪学

养禽学

养牛学

养羊学

经济动物学

养兔学

畜牧业经济管理学

兽医学I

兽医学II

兽医学III

行业法规

拓展平台综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

公共任选课程模块

各类竞赛、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化沙龙、学生科研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理科学新进展/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课程编码:12014023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第8学期以前的全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5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陈健飞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了解和关注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动态、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和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为: (1)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近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其研究动态; (2)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状态; (3)介绍本地区本单位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研究特色、研究特长和进展情况。激发学生参与相关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展望;结合毕业论文任务,能把握学科方向和创新途;初步养成关注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导读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专著的新近论著;介绍最新学术会议的学术报告;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检索、信息过滤、学术沙龙和文献综述。(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与先修专业课程呼应,使学科知识条块清晰;直接服务于毕业论文选题,为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联。 (五)教材与教参 选印系列代表性论文及提供电子版论文文档; 教学参考书: 陈述彭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上、下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Helmut Geist. Our Earth’s Changing Land, An Encyclopedia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6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07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精)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 Program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一、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train and bring up professional talents acquiring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knowledge & skill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Graduated students can undertak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aps and GIS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hotel management in research institutes, colleges and other departments, such as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gramming, planning etc. 二、主干课程及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包括自然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测量学与地图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等。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构成。 双语课程:土地利用规划 专业特色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区域规划、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 ⅡMain Courses & Courses System Natural Resources, Theory of Management, Theory of Economics, Theory of Ecology,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AutoCAD,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Urban Detailed Planning, Region Planning, General of Land Management, Planning of Land Use, Tourism Plann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etc. The courses system is composed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specialized core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Bilingual course:Planning of Land Use Characteristic specialized courses: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The Principle and

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090500) 专门化方向: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营销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基本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能力,从事中小型计算机网络设计与搭建、计算机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现场施工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注:每个专门化方向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任选一个工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综合素质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能力; (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7)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8)具有规范操作、安全操作、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意识。 2.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析见附录2) (1)行业通用能力: ①具有正确、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

②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③具备按照具体要求运用OFFICE软件制作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的能力; ④具备计算机组装、软件安装、常见硬软件故障排除能力; ⑤具有网络综合布线施工图绘制、现场布线及测试能力; ⑥具有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⑦具有小型应用程序的编制能力; ⑧具有平面图像处理能力。 (2)职业特定能力: 网络管理与维护方向: ①能够安装、维护网络操作系统; ②能够编写网络管理日志; ③能够处理常见网络故障; ④能够组建中小型计算机网络; ⑤能够配置网络相关设备及各类服务器; ⑥能够进行规范的中小型网络综合布线; ⑦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图像处理; ⑧能够按照客户要求使用网页设计工具、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功能丰富、界面美观的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 网络产品营销方向 ①能组装计算机硬件;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 5. 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 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7.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决策能力;热爱祖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开拓进取、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奉公守法、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身体健康。要达到思想与心理素质综合评定合格。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分散实践: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课程实践。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代码:0828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城乡规划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规划师基本训练,能从事城乡规划及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素养,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2、具有一定的政治思维、经济分析和领导艺术才能,能很好地综合与协调城市规划中各种问题,了解城市规划、经济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具备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旧城更新与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城市道路与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4、具备较强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社会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计算机辅助绘图、社会交往与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5、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法规与相关技术规范以及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和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技研究、项目策划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读年限为4―7年,总学分 180 。 四、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城乡规划 六、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城乡规划原理(二)、建筑设计(一、二、三)、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乡总体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2、学位课程 城乡规划初步、建筑设计(二)、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乡总体规划设计。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专)人才培养方案(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汉) 一、专业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办公应用、硬件维护、网络应用和软件应用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人员。 五、职业范围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是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法制观念;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科学素养。 3、掌握阅读、理解外文软件文档所必备的外语知识。

4、掌握数据通信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 5、具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及方法等基本知识,事件驱动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网络应用编程的知识。 6、有网络硬件和软件设置、安装和维护的知识。 7、具有网络多媒体应用背景下,使用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知识。 8、具有通信网络接入技术的基本知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1:网络技术及应用、管理 1、具有网络技术专业必需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布线、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等基础知识; 2、具备网页设计的知识与技能; 3、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维护; 4、具有搭建和配置小型局域网的能力; 5、具有网络监控和维护基础知识,能够使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和维护; 6、能够进行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 7、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有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2:办公自动化及设备维护 1、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录入与排版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进行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的能力; 3、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能编制简单程序; 4、熟悉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与维护,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 5、熟悉计算机网络与产品,能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6、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专业(技能)方向3:网页制作及网站维护 1、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录入与排版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掌握设计网页工具软件; 3、掌握多媒体素材处理软件; 4、熟悉网站架构; 5、具备网页设计的知识与技能; 七、主要衔接专业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八、课程结构 九、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理学 二专业代码:******** 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 四专业简介 本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扎实教学科研基础的专业体系。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七、第八学期安排1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12周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以“实操技能”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通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能力 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三)发展能力 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0124140054)

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83300,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理论与知识,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能全面从事城乡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并向相关领域拓展的高素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 2.城乡规划与设计: 3.城乡规划技术科学; 4.社区与住房规划: 5.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 6.城乡规划管理;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24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27学分,研究环节要求注5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1.对课程教学及存档的相关要求 (1)理论课程考核 校级公共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学科专业课程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 (2)补修本科课程 补修课程须在入学一年内完成,根据任课老师要求,参照本科课程结业形式。课程存档:按照研究生课程作业相关要求,自入学起,第三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存档。 (3)“城市规划设计"课程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分四个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城市设计研究、小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由指定教师授课,可口由选题, 也可由授课教师组织参与相关设计竞赛和实践规划项目。每个学生必须选择1门城市规划设计课程。 个人工作量要求为:本人作为学生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参加课题;理论研究和规划文字部分不少于10000字,图纸不少于6张规划图纸(或分析研究图纸)。 2.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导师口上) 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由研究生的导师口行安排上课时间和考试方式,最终成绩只计通过与不通过。 本课程任课教师为该研究生指导教师,以研究生参与导师指导的规划设计课题成果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课题由导师根据学生研究方向选定,可以是各类城乡规划研究与规划设计类型。个人匚作量要求为:本人作为该项目主耍规划设计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完成该项目主要规划研究与设计成果;理论研究和规划文字部分不少于10000字,图纸不少丁? 15张规划图纸(或分析研究图纸)。课程存档要求:研究生认真填写《研究生"规划设计与实践"课程完成情况登记表》,由导师评分并签名。本人成果的文字和图纸用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应用 专业代码:4002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五年制 办学层次:高级工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网络组建、维护和应用管理工作,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工作,网站开发工作,参与应用软件编制工作,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培养规格 (一)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1)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3)了解专业领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现状,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地方创业鼓励措施。 2、专业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的知识。 (2)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管理的知识。 (3)中小型数据库的安装、配置、维护、管理的知识。 (4)中小型企业网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管理的知识。 (5)智能化综合布线和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知识。 (6)网络设备的设置与管理的知识。

(7)网站的设计、开发、维护的知识。 (8)具有技术推广和用户支持所需要的人际交往知识。 (二)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1)具有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 (2)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 (3)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终生学习理念,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2、专业能力 (1)具有正确、快速的文字录入能力。 (2)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具备按照具体要求运用Office软件制作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的能力。 (4)具备计算机组装、软件安装、常见硬软件故障排除能力。 (5)具有网络综合布线施工图绘制、现场布线及测试能力。 (6)具有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7)具有小型应用程序的编制能力。 (8)具有平面图像处理能力。 (三)素质结构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2)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 (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8)具有借助工具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基础能力。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一)职业面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者。 2.学制:三年。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各种常用网络的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并能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及其层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2)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与安全系统。 (3)掌握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及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技术。 (4)能够分析和解决网络系统的简单技术问题,具有初步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和 评估能力。 (5)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计算机专业的有关文献、资料和书籍。 (6)具有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1)组装、操作及维护计算机。 (2)设计、组建、维护和管理各类局域网。 (3)制定网络综合布线设计、施工、调试和检测计划,并实施;使用专业测试仪、测试设备分析网络结构、排查网络线路故障。 (4)规划设计,制定实施方案,使用工具及资料调试网络设备、分析并解决网络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服务器平台和各种系统服务,网络服务和活动目录,防火墙等安装配置,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网络服务运行的故障。 (6)小型企业网站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开发和后期维护。 (7)网络系统中硬件、软件的维护、故障诊断和恢复,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8)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和工具的熟练使用。 三、毕业标准及就业范围 1.毕业标准 (1)所修课程的成绩合格,应修满144学分。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The Teaching Schem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专业代码:070504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和数学建模的基本能力; 4、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相关问题; 5、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 6、能熟练使用常用GIS专业软件,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建设与应用能力; 7、接受水利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教育,具备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等领域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 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自然地理学、数据结构、地理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遥感技术、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 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

城市规划专业培养计划 一、学制 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至8年)。 二、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关爱民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既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发展方向: 方向一:城市设计 方向二: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 方向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三、培养规格 业务要求: 1. 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 掌握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能力; 3、理解环境、经济、社会、建筑、土木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有关城市环境与地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与交通工程、城市文化历史、城市工程基础设施、城市设计与管理、城市与法律等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4、初步掌握城市市政工程和交通规划、区域规划、社区发展、城市开发更新、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协调者与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开展工作的能力。 5、具有城市规划管理能力; 6、具有计算机运用的能力(含运作CAD基本能力和GIS的初步能力)。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附表一) 五、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要求 1、军训、公益劳动、军事技能:校内,2周 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 2、建筑认识实习:市内,1周 使学生增强对建筑形式和城市结构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空间组织能力。 3、素描实习:外地,2周 通过实地写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4、色彩实习:外地,2周 通过色彩实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并提高其构图造型能力,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计周:6周, 本设计周安排在六个学期,是为该学期的课程设计留出的专用绘图时间,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录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修业年限: 5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络规划设计、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配置、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的技能专门人才。 目标岗位(群) 计算机售前与维护、软硬件维护员、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员、广告设计员等 拓展岗位(群) 网站管理与维护员、后台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设计员等 四、培养规格(技能、知识、态度的要求) (一)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的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维护知识; 4、掌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5、能运用各类网络工具软件进行网络日常管理、故障排除;

6、能运用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进行系统管理与设置; 7、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熟悉协议,熟悉常见路由协议的应用和故障处理;能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 8、能运用网络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接入技术进行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与配置; 9、能使用防火墙来进行访问控制设置、流量控制设置、安全规则设置,地址绑定、链路负载设置,进行防火墙的安全防护; 10、能运用服务器架构技术,在微软平台上进行网络服务器的部署、设置与维护; 11、能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 12、熟悉数据库、服务器等系统基本知识,熟悉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一三、能运用网页设计技术,设计与制作网页; 14、能运用动态网页设计技术,实现网站的功能模块,设计与制作动态网页; (二)方法能力 1、具有熟练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的能力; 2、具有维护计算机局域网的能力; 3、初步掌握网络环境的设计、建设及维护的能力; 4、学会使用与管理数据库系统的能力; 5、具备网站设计能力; 6、具有学习和运用技术、快速适应相关岗位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8、具有较好的对新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力; 9、具有较好的方案文字处理能力; 10、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素质与情感态度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隶属于地理科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50年开始招生,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专业,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以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为支撑,依托重庆市级实验(实习)教学中心和完善的3G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金佛山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10余实验实习基地,以培养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乐教适教的地理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地理研究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键问题和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知道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GIS、ARS和地图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能力。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具备完整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了解金融、会计领域基础理论,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类IT企业、金融、政府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规划、建设与维护,网站及网络应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编程、测试、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学制及修业年限 基准学制为三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2—5年。 三、专业特色及培养规格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到毕业设计选题都以面向社会需求为标准,在教学体系中引入华为3com 和锐捷网络两大国内网络技术认证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能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同时,通过软件编程、web开发、网络编程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网站、信息安全、数据库应用等领域的开发能力。 (二)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1)具备大专文化基础知识(德育、数学、英语、法律等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企业网络管理中涉及的网络协议;具备网络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和信息安全知识; (3)程序设计特别是网站设计、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相关知识; (4)数据库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管理与维护; (5)了解金融、会计领域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 (1)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配置能力;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技能能力; (2)局域网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管理能力; (3)分析网络结构、排查网络故障的能力;网络设备的配置、策略优化技能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 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院系平台课程 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选修), 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 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授予学位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