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人民政府

2017年3月

目录

一、“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1)

(一)外部趋势 (1)

(二)自身条件 (2)

(三)发展需求 (2)

二、“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战略目标与功能定位 (3)

(一)战略目标 (3)

(二)战略布局与功能定位 (3)

(三)发展战略 (7)

(四)发展原则 (8)

三、“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重点功能建设 (9)

(一)产业功能 (9)

(二)交通功能 (14)

(三)环境功能 (16)

(四)文化功能 (17)

四、“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18)

(一)组织保障 (18)

(二)执行保障 (19)

(三)政策保障 (19)

五、“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重点建设项目 (19)

为巩固徐家汇地区发展成果,促进徐家汇地区转型升级,推动徐家汇地区功能不断完善,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建设徐家汇中央活动区的基本要求以及《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编制本规划,以指导徐家汇地区“十三五”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趋势

1、全球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全球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向第五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理念和趋势,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城市发展更倾向于打造具有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和开放式公共空间。更加注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新概念正在走向实践,世界诸多城市都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城市智慧智能化。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正从概念技术走向实践应用,城市运行模式正在发生全方位变革。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现代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越来越突出细微处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共用共享。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元素渗透。“文化”成为现代商圈的核心竞争力。

2、城市商圈发展演变成多功能融合发展

城市由单核心中心向多核心中心发展,城市核心商圈的发展向承载城市活动中心功能转变,强调以人为本、多元融合的混合化业态模式已经成为商圈转型的趋势。

3、互联网驱动商品经济发展深刻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全球经济和产业步入变革时代,全球商品购买、个性化定制服务使得传统商品经济流通模式发生深刻变

革。商品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等领域的拓展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二)自身条件

1、发展优势

(1)禀赋优势。“圈状”的区域物理分布,且周边地区集聚了名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历史建筑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不可复制的地理优势。

(2)品牌优势。作为发展较为成功的上海城市副中心之一,徐家汇多次被评为出行首选的商业中心,在上海、全国乃至国外都具有较强影响力。

(3)交通优势。华山路、虹桥路、漕溪北路、肇嘉浜路、衡山路等五条主干道路在徐家汇交汇,轨道交通1号线、9号线和11号线交汇换乘,徐家汇在上海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显著。

(4)潜力优势。徐家汇中心等重点项目将进一步拓展徐家汇产业发展的领地及纵深,结合城市更新项目,为徐家汇构筑产业高地、承载更多的城市功能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不足

(1)区域业态功能不足。一是商业业态竞争力不足,二是商务功能较为薄弱,三是旅游与文化、商业整合联动不够,四是文化与商业有机融合有待提升,五是支马路联动不显著。

(2)综合配套功能相对较弱。一是现有交通系统可进一步串联,二是公共空间品质有待提升,三是城市景观较为陈旧有待调整更新。

(三)发展需求

1、消费者需求不断更新升级

为适应全球消费城市消费者对于了解、体验、交流等各个环节的需求,未来徐家汇地区需要满足消费者三个方面的需求:与自我价值

匹配的消费方式和品质;具有更高规格、更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层次;具有更强的社交活动、娱乐休闲功能。

2、商务办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未来徐家汇地区商务客群需求表现在:能匹配企业形象的服务品质和硬件环境;能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区位形象;便利、舒适、完善的商务办公配套功能。

3、居民需要更加宜人舒适、生态健康的社区环境

未来徐家汇宜居需求表现在:与自然和谐、绿色智能的居住环境;具有完善的生活配套;拥有人性化、包容性、开放性的社区文化。

4、文、旅、体功能需要突出品牌与内涵

未来徐家汇文、旅、体功能的需求:增强相关功能的独特性、权威性、创意性;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树立徐家汇地区整体品牌形象。

二、“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战略目标与功能定位

(一)战略目标

立足于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着力打造全球卓越城市,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总体目标要求,逐步将徐家汇地区建成商务环境高效、消费环境舒适、创新环境活跃、人文环境独特、生活环境宜人的全球卓越城市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国际一流城市的中央活动区。以建设“徐家汇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为基本目标,以提升商务、商业服务能级,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为引领,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环境改造、功能优化、管理创新。

(二)战略布局与功能定位

“十三五”时期,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徐家汇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定位,立足于不同空间的特点和基础优势,加快徐家汇核心圈向外辐射,拓宽发展腹地,形成“商务商业核心圈”与“四大功能区块”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强化和深化“商务商业核心圈”及四个功能区块的发展潜力,并加强核心圈与功能区块在物理空

间和功能、内涵上的连通互动,共同支撑与拓展核心圈影响力,打造徐家汇地区发展“大圈”。

图:徐家汇地区功能布局规划图

d 绿色人文功能区块

绿色人文功能区

时尚设计功能区块体育休闲功能区块

科技创新功能区块

商务商业核心圈

1、商务商业核心圈

以“体验型消费、智慧型商务”为引领,发挥徐家汇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环境优化和功能提升,吸引国际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入驻,形成综合环境优越、总部集聚的综合性城市空间,成为体现徐汇繁荣繁华的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

积极推进徐家汇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成为集国际甲级办公楼、五星级酒店、国际化商务活动中心、时尚商业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使其成为徐家汇地区高品质、高智慧、低能耗的商务办公标杆。

以徐家汇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T20、太平洋数码二期、汇金六百、港汇广场、飞雕国际、东方商厦等载体更新,引入品质、时尚、文化元素,推动老旧载体焕发新貌。

系统定位徐家汇地区商务、商业发展方向,加快业态转移更新。引进创新元素,探索创新模式,着力增强消费体验功能、高端服务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再造区域商务商业发展新生态。

整体谋划环徐家汇广场连廊建设,逐步连通“商务商业核心圈”内商务商业载体和市民活动空间,促进区域内往来联系与功能互动,同时为市民营造更加开放、更加便捷、更加愉悦、更具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区域环境,进一步增强徐家汇地区商务商业集聚与辐射能力。

2、四大功能区块

(1)绿色人文功能区块

依托“商务商业核心圈”东西两翼——徐家汇源的景区资源,打造徐家汇地区的绿色人文功能区块。利用故居旧址、风貌建筑、教堂文化、绿地空间、博物场馆等集聚的优势,以徐家汇天主教堂广场改造为契机,按照“文化有脉、商业有魂、旅游有景”的发展思路,加强内部有机串联,将都市商务活动空间、城市居民生活空间、人文旅游休憩空间、公共绿化生态空间有机融合,为在徐家汇地区工作、居住、消费及旅游的人群提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海派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

(2)科技创新功能区块

科技创新功能区块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集聚多个科技载体。一是通过校区联动发展与合作,积极引进、举办国际国内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文化品牌。二是利用现有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等科技载体资源,发挥区域内科技龙头企业优势,加速与上海交大学科领域相关的科技型企业集聚,促进徐家汇地区成为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功能区,不断丰富和深化徐家汇地区产业发展的内涵。

(3)体育休闲功能区块

体育休闲功能区块以徐家汇体育公园为核心。“十三五”期间,通过对上海体育场、万体馆、游泳馆等场馆设施及周边街坊实施城市更新,强化公共属性,提升体育功能。聚焦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以及体育新业态(包括体育传媒、体育金融、体育科技、体育旅游、体育服

务贸易、体育健康服务等)发展,逐步将徐家汇体育公园打造成为“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塑造徐家汇地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创新活跃、国际交流密集的体育品牌形象。

(4)时尚设计功能区块

时尚设计功能区块以宜山路整街坊(由宜山路、凯旋路、文定路、蒲汇塘路围合而成)为核心。在已形成的宜山路建材家居特色街的基础上,吸引具有国际品质的建材、家居、装饰设计、创意生活品牌企业进驻,完善设计服务、咨询交流、展示发布等专业功能,打造以时尚家居、品质建材为主题,以设计、创意为内涵的产业集聚区。

(三)发展战略

1、城市更新

以高起点、前瞻性和战略性为城市更新战略原则。充分尊重区域的历史人文脉络,充分把握区域市民活动需求的内在变化,充分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与徐家汇地区当前发展不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和功能,通过维护改造、拆除重建等更新方式,为徐家汇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载体,激发徐家汇地区发展新活力。

2、能级提升

提升重点业态,培育新兴领域。以拓展领域、延展品牌、丰富业态、强化服务为能级提升战略原则,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业态,吸引更多国际知名品牌落户徐家汇地区;大力推进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行业集聚,探索和培育产业新兴领域,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层次,增强产业辐射能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3、融合发展

整合徐家汇地区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艺术场馆、体育运动场馆、商务商业载体等资源,实现商业、商务活动与文化、旅游、体育等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以文为本、以商增值、以旅聚人、以体造势的发展格局,在提升区域软环境的同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的核心价值,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能级提升服务,实现徐家汇地区向多元化功能和多面性区域品牌认知转型,从而成为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标杆。

4、统筹规划

基于徐家汇地区“商务商业核心圈”与“四大功能区块”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现状,坚持地区发展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战略,坚持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管齐下。一是抓好徐家汇地区“十三五”总体战略目标落地,有效建立该地区发展统一的决策平台、管理平台、互动沟通平台,积极用好战略合作、政策扶持、成果共享等发展手段;二是处理好“商务商业核心圈”与“四大功能区块”各项工程、项目的进度关系,分步实施,充分尊重不同板块自身特点,积极调动各板块成长的内生动力;三是补齐城区管理中的“短板”,加大民生关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四)发展原则

1、注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结合

对历史沿革要有清晰、客观的认识,保持徐家汇的历史风貌;对

徐家汇的现状要有充分、明确的把握,进一步完善徐家汇地区的功能和业态定位;对徐家汇的规划要预留发展空间,不断推动徐家汇地区的能级提升和形态改观,体现出其徐汇领先的发展水平。

2、注重景观、功能和能级的有机结合

统筹考虑市容环境、交通网络、绿化景观、文化氛围的整体融合,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不断优化徐家汇地区城市形态,打造多功能、多梯次商贸服务业格局,加快业态调整和能级提升步伐。

3、注重核心圈、节点和外围的有机结合

徐家汇地区商务商业核心圈发展要和功能区块及周边衡山路、华山路、天钥桥路等街区发展相衔接,形成徐家汇地区整体联动效应。要在徐家汇地区的交通组织、标识设置引导、公共活动广场改造等方面做细、做实和做精,提升徐家汇地区的整体面貌。

4、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

以市场运作为根本,以政府规划控制、政策配套和整体协调为主导,以企业具体运作为主体,同时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汇聚多方力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市场开发、滚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5、注重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徐家汇地区的提升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在高起点规划的引领下,把握重点,放稳节奏,明确近期与中长期目标,进一步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制定年度推进行动计划,循序渐进推动。

三、“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重点功能建设

(一)产业功能

以商贸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聚焦商业零售、贸易代理、专业服务、金融服务、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创意设计等核心产业发展,重视宾馆餐饮、都市旅游、娱乐休闲等配套行业发展,支持扩大

影视创意、科技创新、时尚家居、体育健康等延伸行业发展,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特色化的产业体系结构,形成一种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综合集聚的发展模式。

1、提升商贸业发展能级

加快商贸业业态结构调整。坚持调整落后业态模式,巩固优势业态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引进创新商业模式及新兴业态。逐步将商品市场的形态调整出商圈,调整现有业态向规模型、主题型发展,培育体验式、定制化服务的新型业态。引进影剧院、美术馆、沙龙论坛等具有文化体验特色的业态和内容来提升商贸业发展环境,形成多元化的商圈业态布局。

加快商贸业品牌结构调整提升。以徐家汇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城市中央活动区新地标,弥补商圈高端商务及商业功能的不足;对于同质化品牌的业态引导其向特色化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格局。结合百货自营模式的探索,引进国外时尚品牌,提升区域时尚感,最终实现徐家汇地区商业品牌结构向中高端提升,同时将徐家汇地区塑造成为时尚品牌云集的区域。

加快商贸业经营策略调整提升。一是引导从商品“品牌错位”经营向更高层次的“特色错位”转变。将错位经营的概念进一步引申为功能、服务、文化、形象、营销等方面的错位,引进新品首发、定款发布等销售形式。同时,在细分市场的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积极培育主题化、定制化服务模式,满足个性化、专业化消费需求,增强引领商贸业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二是加快智慧商圈建设进度,鼓励商贸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把握共享经济趋势,以实体品牌、线下体验作为有力保障,将线上和线下有机联系起来;加强与平台型企业合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实体商业的范围;加强与技术型企业合作,利用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提升商圈“智慧”程度,培育创新应用项目;

加强与互联网服务型企业合作,为商圈实体商业、文化旅游产业注入共享经济服务,最终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结构完整的生态体系。三是鼓励商贸业企业探索和建立自有品牌。充分利用自身品牌的无形资产,依托商贸经营人才队伍开发独家代理的品牌,创立自有品牌,逐步提高自营品牌比率;加快品牌经营产业化进程,通过加强品牌代理、自购营销等手段提升对品牌营销渠道的主导权,形成集创意规划、产品定制、展示销售、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的品牌产业链。四是鼓励开展整合营销,提升营销文化内涵。依托参与上海购物节、上海时装周等市级活动扩大影响力,结合区域商业特点和优势,有计划地培育一批不同种类的具有地区标志性的商旅文活动,积极探索整体营销新模式,在物流、宣传、营销、集客等各方面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扩大徐家汇地区影响力。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

强化商务载体建设,提升区域商务服务品质。以人为本,通过对商务办公环境、节能环保、功能替换、电子科技、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等建筑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时改善和提高现有商业建筑和楼宇的品质,逐步完善商务发展空间和商业配套设施,优化餐饮和智能停车服务,构建结构集约型和环境共生型的城市商务区,凸现大都市中心区的品格魅力和竞争优势。同时,对现有的大型商务楼宇进行系统定位,整体统筹,优化业态布局。加快辛耕路沿线、宜山北路虹桥路等徐家汇地区辐射区域的商务功能开发,以发展中档商务区为目标,与中心区域形成功能互补。

大力拓展楼宇经济发展内涵,促进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集聚。关注重点楼宇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背景,剖析税源结构,结合经济形势,把握各楼宇经济的特质,指导楼宇、区域招商等经济工作。一是加快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进一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区域

总部、业务总部、研发中心和投资性公司,形成总部经济效应。重点吸引国内外具有标杆引领地位的经营主体,世界知名服务业企业以及国际国内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和行业组织。二是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模式。聚焦网络商务服务领域,培育一批电子支付业、电子商务征信评价业、商务共享平台服务业、远程教育服务业企业。发展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机构等新兴金融业,加强培养设计、策划、评级等新兴专业服务业。三是围绕主导产业提高集聚度。聚焦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等主导行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打造产业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平台,积极改善经营环境,努力提供支持与服务,促使资源向重点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倾斜,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不断拓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链条化、内涵式发展。鼓励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入驻同一座楼宇,努力建立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行业群、产品群,形成楼宇内部的产业集合和产业链。

3、推动文化产业突破与扩张

加快聚合文化主体及要素。发挥徐家汇地区中西汇通、多元交融的文化优势,挖掘区域不同文化载体潜能,大力发展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文化产品出版与发行服务、文化设计与创意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细分产业,汇聚影视、戏剧、演艺、书籍、动漫、数字化文化、设计等文化形态,吸引文化人才、资本、项目、活动等文化要素集聚,坚定文化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徐家汇地区的支柱产业,塑造徐家汇作为标志性中央活动区的核心价值点,形成徐家汇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的独有特色与优势。

加强文化产业与商业、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徐家汇地区商贸商务载体的文化设施更新和文化活动入驻,推动商务商业与文化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推动区域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串联起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艺术场馆、商务商业载体等,融入科技、商业、

旅游等元素,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深度开发、整合徐家汇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大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开放力度,打造徐家汇夜游地标,推进全域旅游规范要求改造。不断推进商旅文与体育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融合共生发展,打造全新的体育文化。积极促进徐家汇地区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联动,营造活力与宁静相宜、现代与历史互动的休闲生活体验。

4、强化体验式经济内涵

增强特色餐饮、时尚娱乐等配套功能。吸引创新、特色鲜明的餐饮服务进驻,引入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聚会交流场所,建设极富特点的休闲娱乐设施与业态,通过构建购物、娱乐、休闲、美食等多元化体验项目,注重商业、商务与体验业态的均衡配比、空间布局和互动方式,带给消费者全方位、立体化的享受与体验。

发展高端服务式公寓,提升宾馆酒店服务品质。创造条件,积极培育高端服务式公寓业态,鼓励高端商务酒店业态发展,促进徐家汇地区众多宾馆和商务酒店提升服务品质、升级环境设施,大力发展专业、特色、精品的策划执行服务,积极引入国内外高端大型活动在徐家汇地区举办,保持徐家汇地区商务商业热度,引领经济潮流。

5、鼓励推动延伸行业发展

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产业升级。把握徐汇区成功申报“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和成功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并以打造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发展机遇,顺应新时期消费者提倡健康、突出个性、追逐潮流、讲求体验和推崇软性消费的需求,促进市、区资源联动,打造徐家汇地区最具活力和朝气的都市空间,全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继续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场馆服务业等,充分发挥以赛事为引领的体育服务业的支柱作用。大力培育体育用品业和健身娱乐业,创新业态,调整布局,在徐家汇体育公园周边道路上,引进一批国际体

育用品和健身娱乐的旗舰店、体验店、品牌之家落户。发挥体育产业集聚人气、提升知名度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功能,促进体育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

推进影视创意产业链完善。依托上海电影广场优质的载体条件和软件服务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促进形成电影电视剧发行放映、技术服务、媒体传播等相互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并积极开展电影发布会、动漫主题活动,抢占影视动漫行业话语权,使上海电影广场片区形成影视信息发布高地、影视产业集聚高地、影视活动活跃高地。

深化延展“上海交大”科技智慧品牌。充分把握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机遇,深化与上海交大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积极承接各项市级创新政策,认真落实各类区级科技创新政策,依托上海交大品牌和现有基础,吸引高端信息产业、科技服务业集聚。充分发挥“上海交大”品牌效应,拓展科技智慧产业创业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孵化体系,不断丰富“上海交大”科技智慧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发挥“上海交大”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上的智力支持作用。

着力提升时尚家居业附加值。适应时尚家居新型消费模式,以时尚为主题,以文化创意为主线,巩固宜山路家居建材品牌,引入家居建材品牌旗舰展示,增强商品定制加工服务功能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弥补市场空缺,引入“软装百货”、“家居购物中心”,丰富产品线;吸引软装设计师、艺术事务所、工作室入驻;设立“办公科技与办公家具体验场馆”采购平台,注入新活力;引导现有家居建材商场商店改造成视觉行销与体验功能兼具的展示场所。

(二)交通功能

1、推进徐家汇连廊项目,打造人本交通空间

推进落实“徐家汇空中连廊”项目,有效串联徐家汇地区现有商业

楼宇,并通过延伸和徐家汇公园、徐家汇中心等实现连通,形成可供行人漫步的“空中花园”,改善徐家汇地区人流、车流复杂局面,优化开敞空间和步行系统,整合区域商业、人文、旅游资源。

同时,以“徐家汇空中连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徐家汇地区慢行步道整体系统建设,营造小尺度慢行交通氛围,并将区域开放式公共空间、绿化小品等有机串联,实现与轨道站点、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公共交通体系有机接驳,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

2、建设智能停车系统,打造便捷交通空间

推进徐家汇地区道路智能化停车系统建设以及社会停车场电子收费系统的改造,加强区域停车信息传输系统构建以及停车诱导显示屏、移动电话、电话查询、电子地图、互联网等多类型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构建徐家汇地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通过对徐家汇地区停车场内部及相关道路交通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处理与发布,实现在徐家汇地区主要位置、出发地实时发布停车场空余车位数信息,引导迅捷停车,调节徐家汇地区停车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均匀分布,提高停车设施使用率,减少由于寻找停车场而产生的道路拥堵,减少为停车等待而造成时间消耗,从而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增强徐家汇地区商贸商务活力。

3、优化公共交通系统,打造低碳交通空间

引入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融合理念和手法,将徐家汇中心与

地铁站、公交车站、出租车站、城市干道等交通设施连接,打造多层次步行交通,使其成为多种交通工具的交汇点与转换站,实现人车立体分流与立体转换,打造成交通枢纽与购物、休闲、商业、办公、文化等融合一体的城市空间。充分发挥并不断放大徐家汇地区现有3条轨道交通融汇的枢纽优势,增强徐家汇经济发展与轨道交通联系,不断改善人们来往徐家汇地区的出行环境,增强区域活力。

4、强化交通精细化管理,打造高效交通空间

一是优化和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开放高架桥、天桥连廊、地下交通等可利用空间,引导商务商业办公场地开放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周边单行马路停车作用,避免非机动车占道问题。二是优化交通动线。引导人流、车流、物流从不同出入口、不同路径进入徐家汇地区,避免混杂。三是优化徐家汇地区交通标识体系。应用具有较强系统识别能力的空间、线路、交通标识,并合理、科学规划,提高徐家汇地区交通运营效率。

(三)环境功能

1、打造“智慧徐家汇”,构筑更便捷有序的城区环境

一是完善徐家汇商圈、徐家汇源等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覆盖。通过无线徐家汇项目实现重点区域免费网络全覆盖,为区域内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增加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同时为徐家汇地区多种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二是整合多重发布手段,打造徐家汇地区资讯门户。整合区域内购物、文化、旅游、体育等资讯,构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徐家汇地区移动信息平台,提供虚拟导游服务;在流行社交媒体设立徐家汇地区官方账号,利用互联网加快“徐家汇地区”品牌的推广速度,进一步提升精准营销水平,有效吸引更多潜在顾客成为实体徐家汇地区的消费者。三是探索引入智慧城区合作企业,全面构建徐家汇地区智慧型管理。积极开展与知名智慧城市建设企业沟通

互动,推进在徐家汇地区智慧政务、智慧社务、智慧商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各方面合作,努力架构起徐家汇地区智能管理。

2、打造“美丽徐家汇”,形成更优雅的视觉形象 配合徐家汇地区城市更新重大项目及建筑改造,优化徐家汇地区绿植、公共广场等城市环境面貌,加强时尚、动感、魅力等现代商业文化元素的注入。公共活动区域以广场、步道、绿地等公共设施为脉络,串联起建筑群体,形成良好的景观走廊和便捷的交通系统。系统化设计区域的绿化、道路、灯光、雕塑等体现时尚的区域景观,展现城市中央活动区的美好形象。

3、打造“品牌徐家汇”,强化更鲜明的区域认知 逐步树立与徐家汇地区功能相匹配的区域品牌概念及形象,将徐家汇地区作为整体品牌进行推广。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听觉识别、环境识别等方面设计徐家汇地区的品牌内涵。开展多元化事件营销,经常性举办参与性强、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商业活动。向社会开放各类社会、文化、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集聚人气,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提升区域知名度。

(四)文化功能

1、以“汇”塑造徐家汇文化发展

“神态”

充分挖掘徐家汇地区在时代变迁中历练、融合并升华形成的以“汇”为特质的文化底蕴,利用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教堂文化相对集

美国政府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中文译版)

美国政府大数据计划的中文译稿 奥巴马政府宣布“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承诺帮助加快在科学与工程中的步伐,加强国家安全,并改变教学研究。 这个计划里,六个联邦政府的部门和机构宣布新的2亿美元的投资,提高从大量数字数据中访问、组织、收集发现信息的工具和技术水平。了解更多正在进行的联邦政府的计划,解决所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可通过大数据表来了解大数据革命。 我们还计划与工业界、大学研究界、非营利性机构与管理者一起利用大数据所创造的机会。显然,不能单单依靠政府,需要我们总统所呼吁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的努力。 一些相关的公司已经赞助大数据相关的比赛,并给大学提供这方面的研究资助。大学里也开始开设一门全新的研究型课程,培养下一代的“数据科学家”。一些无国界的组织帮助非营利性机构对公益性服务的数据进行采取、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将会非常有兴趣支持建立一个跟大数据相关论坛,包括最新的公私组织之间的合作。 美国政府的大数据计划 亮点:为应对大数据革命带来的机遇,联邦政府制定计划,推进相关研究机构进一步进行科学发现和创新研究。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多尺度异常检测(ADAMS)项目解决大规模数据集的异常检测和特征化。项目中对异常数据的检测指对现实世界环境中各种可操作的信息数据及线索的收集。最初的ADAMS应用程序进行内部威胁检测,在日常网络活动环境中,检测单独的异常行动。 网络内部威胁(CINDER)计划,旨在开发新的方法来检测军事计算机网络与网络间谍活动。作为一种揭露隐藏操作的手段,CINDER将适用于将对不同类型对手的活动统一成“规范”的内部网络活动,并旨在提高对网络威胁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 Insight计划主要解决目前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不足,进行自动化和人机集成推理,使得能够提前对时间敏感的更大潜在威胁进行分析。该计划旨在开发出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图像和非图像的传感器信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TechWeb报道】9月6日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下称《纲要》),对大数据开放应用等工作提供指导意见。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84亿元,主要由3部分组成,即大数据软件产值、用于承载大数据应用的硬件产值,以及大数据相关的专业服务产值 2014年大数据软件产值为35.6亿元,占比约42%;大数据硬件产值达28.5亿元,占比约34%;大数据服务产值为19.9亿元,占比约为24%。 此外,预计2016至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 根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提出未来5至10年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应实现的目标,将惠及全民,助力经济转型。 《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 根据《纲要》计划,2017年底前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18年,开展政府和社会合作开发利用大数据试点,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等;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 此外,《纲要》提出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等十大工程,其中,包括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国家大数据资源统筹发展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等4大“政府大数据”工程;工业和新兴产业大数据工程、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万众创新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等5大“大数据产业”工程;以及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 《纲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国发〔2015〕50 号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

工信部_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2016〕412号_20161218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

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大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网络社交、电商、广告、搜索等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大数据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驱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信、金融、交通等行业利用已积累的丰富数据资源,积极探索客户细分、风险防控、信用评价等应用,加快服务优化、业务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大数据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达到17.1万亿元,比2010年进入“十二五”前翻了一番。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大型数据中心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跨地区经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的企业达到 295家。云计算服务逐渐成熟,主要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处理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为大数据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序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某某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某某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某某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某某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某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某某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某某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某某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某某签署合作协议,对某某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完整版)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

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精编版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 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

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

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8年8月

前言 (3)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4)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6)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11) (一)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 (11) (二)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 (13) (三)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 (15) (四)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 (17) (五)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 (20) (六)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2) 五、保障措施 (24)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4) (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24)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5) (四)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25) (五)推动国际化发展 (26)

今日,工信部官网正式发布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随着产业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将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上海各区域总体规划

上海各区域总体规划 【提要】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金融机构总部和公共广场、财经传媒集聚区,沿世纪大道、浦东大道、东方路形成建筑立面的一体化,合理布局建筑高度和商业配套,综合开 发先进的地下空间体系。针对金融交易平台和企业总部用地需求,在开发东方路世纪大都会结点以外,拆除竹南和燕乔用地,补强陆家嘴软件 园区和竹园地区的地下空间体系,建设中国金融交易广场和国家金融监管驻沪机构项目。 在浦东行政中心地块,结合9号线、18号线、16号线的布局,建设塘东总部园区,以及10号地块的上海国际艺术文化中心,完善世纪广场区域的地下环路和商业、创意休闲、张家浜水岸步行体系,开发外围三个站点的地下空间一体化体系。针对东方路到洋泾港和张杨路到南浦大桥 之间的沿江用地布局,建设敞开、有效的高尚居住和部分商业休闲用地,并与保留建筑形成有效过渡;保留民生路粮库用地和北洋泾码头仓库,改建为历史博览和创意休闲区域。注重与浦东南路、浦东大道沿线的协调定位。 在洋泾地区开发泾南、海事大学、东镇和杨浦大桥匝道地块,开发匝道和海事大学地块的地下空间体系,形成与陆家嘴定位互补的总部和商业、居住综合区;在塘桥地区完善宁阳路到浦建路的地区中心规划,开发宁阳路到塘桥站的地下空间。在花木地区,结合龙阳路大型换乘枢纽、国 际博览中心的建设,改造龙沟和沪南路王家浜沿线地块,补强居住和商务综合功能,形成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并开发地下空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12年10月,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启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工作。2013年5月,杨雄市长组织召开市规划委员会,听取“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城市未来发展若干思考的汇报”,对实施评估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城市发展和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技术支撑,并要求“开门做规划”,继续深化研究评估报告和开展战略讨论。随后,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建设交通委召开19 场专题研讨会,多次征询全市专家和人大政协相关专委会委员以及23 个委办局、17 个区县的意见。目前结合意见反馈情况,已修改完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评价 2001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明确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成为指导新世纪上海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应对世博会、虹桥枢纽、临港等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要,2003 年和2006 年分别编制了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总体规划不断深化细化,体现了较好的适应性,对引领和指导十几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成效来看,规划实施有力、有序、有效,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总量和综合功能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个中心”建设框架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二是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等重点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新城建设加速,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三是以“三港三网”为重点的一系列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城市运营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各项民生工程切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区改造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从总体规划实施的具体指标来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提前实现2020 年规划指标,反映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能级不断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提升的良性发展趋势。如城市化水平、市域高速公路总长、机场旅客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及部分市政基础设施供应和处理能力等。第二类是突破2020 年规划控制指标,反映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用地绩效相

上海嘉定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城规划

上海市嘉定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 2004年9月公示 按照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部署,嘉定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上海市嘉定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让全体嘉定市民了解嘉定未来的发展蓝图,特将规划成果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 一、区域性质 嘉定区是以汽车文化为品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具有独特人文魅力、持续创新力、高科技水准和综合辐射功能的现代化新城,是上海市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是上海市近期重点推进发展的新城之一。 二、区域发展目标 1、优化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功能空间联系,形成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把嘉定建设成功能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组合型城市。 2、以大型基础设施及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的建设为依托,形成完善的城市功能结构,适应区域性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要求。 3、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工业制造业体系、面向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和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4、结合以F1赛事为主体的体育休闲产业、现代城市商业服务业,挖掘嘉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现代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产业。 5、结合快速道路、轨道交通、BRT快速公交系统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施,形成区域和城市内部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6、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和符合产业科技创新要求的现代教育和科研体系。 7、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游憩休闲的城市景观环境。 三、区域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至2020年,嘉定区总人口为125万,其中城镇人口115万,城市化水平92%。其中外环线(A20)以外地区总人口为1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05万人,城市化水平91.3%。 2、用地规模 至2020年,嘉定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210平方公里。其中地方城市建设用地190平方公里。 四、城镇体系 规划形成“新城——新市镇——居住社区”三级城镇体系。规划至2020年,嘉定区将建成“一城、五镇、六居住社区”的格局(参见《嘉定区城镇体系规划图》)。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教学文案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大数据应用推进势头良好。大数据在互联网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网络社交、电商、广告、搜索等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催生共享经济等数据驱动的新兴业态。大数据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驱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推动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信、金融、交通等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30日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地形。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为8359平方公里。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水系。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道(湖泊)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黄浦江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47.5平方公里。

大数据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大数据发展规划(2017-202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晋政发〔2016〕12号)、《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晋政发〔2016〕41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我省大数据战略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重要意义 (一)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我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对规模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并从中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当前,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国家把大数据产业纳入战略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构建多元化的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应将大数据作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作为驱动经济增

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战略资源。我省实施大数据战略,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对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转变意义重大。 (二)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我省破解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作为资源型省份,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我省近几年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转换步伐迟缓,创新驱动亟须新兴产业拉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依托煤电资源和环境气候等优势,把我省建成特色明显、区域影响力突出的大数据应用和产业拓展聚集地,将成为我省提升信息产业实力和比重、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应对全省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民生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源。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

上海市长兴岛岛域总体规划(2008-2020)

上海市长兴岛岛域总体规划(2008-2020 ) 时间: 2009-12-25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 编制时间: 2008 年 5 月 -2008 年 12 月 审查批准情况:2009 年 2 月 27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2009)17号文批复 获奖情况:优秀设计二等奖 项目负责人:方澜 项目参加人员:倪嘉谢靖怡周文娜易伟忠金敏冯洁陈晓鸣 长兴岛总平规划俯视图 规划概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为加快推进长兴岛的开发建设,推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联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 年 5 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上海市规土局委托编制长兴岛岛域总体规划。

长兴岛 - 岛域总平面 规划内容 长兴岛规划立足打造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上海的水源生态岛和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岛。按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配套和生态保护的“五位一体”发展任务, 合理构建长兴岛的远期发展建设规划。 规划岛域南部为产业基地,中部为城镇区,北部为生态空间。潘圆公路作为东西向贯穿全岛的交通干道,是南部城镇和产业区与北部生态区的主要分隔界面,也是岛内的主要功能轴和景观轴。 打造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 人口规模 规划到 2020 年,预测长兴岛总人口为25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由现状 3.6 万增加到约4.5 万,产业发展导人人口约20 万。 用地规模

规划到 2020 年,长兴岛建设用地约5078 公顷(含 690 公顷生产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约占岛域总用地面积的54.5%。 土地使用规划图 长兴岛 - 土地开发控制图

产业发展 规划长兴岛将实现以海洋装备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目标。以打造核心产业区、配套产业区和产业备用区来实现长兴岛的海洋装备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本次规划明确了产业基地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要求。长兴岛产业基地内禁止和控制引进电镀、表面处理等有较大污染的工业项目。具体限制和鼓励引入工业项目 的水耗和能耗控制标准执行国家环保部的有关规定和《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的要求。 居住体系 为配合产业岛的建设,至2020 年,规划形成“一个新市镇、三个居住社区、四个中心 村”三级居住体系,在不同地区规划各类形式的住宅,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 长兴岛 - 居住体系规划图 公共服务设施 针对长兴岛内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结构特征,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 理念,建立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完整模板)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目录 一、我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2)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3) (一)“信息孤岛”现象 (3) (二)“纵强横弱”现象 (3) (三)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3) (四)信息化人才匮乏 (3) (五)信息产业发展滞后 (3) (六)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4)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发展原则 (4) (三)发展目标 (4) 四、GDS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议 (8) (一)规划目标 (8) (二)公共数据和信息平台建设 (9) 五、保障措施 (10) 10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0 (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 10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0 (四)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 发展。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 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 GDS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一、我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交通、社会综治、城市管理等各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在社会保障领域实现网上信息查询、网上自 助缴费,实现全社保信息化互联互通;在教育领域实现基础 网络光纤进班,部分学校班班通开通应用,部分学校录播系 统基础网络搭建,高考监控在市县两级得到全面应用;在卫 生领域建立了以医院为代表的HIS系统、PACS系统和医院就诊系统;在交通领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实时调度、GPS定位及公交内部一卡通;在社会综治领域实现道路平安监控、 城市维稳监控、平安学校监控等重点区域监控,流动人口信 息无线采集和身份认证。信息化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逐步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