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论文

依循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和试点先行的改革策略,在30多年的总体社会转型中,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以实施项目的形式,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活动,它既促进了政府自身的变革,也明显的提升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水平。但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在中央提出加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战略形势下,有关“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的问题业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议

题。通过对前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以下称“创新奖”)入围项目案例和其他一些案例的跟踪

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

胡宁生杨志

内容提要在社会整体转型时期,“政府创新”日益成为现代政府正确履行职能、强化

责任担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策略。进一步加速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

特别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将成为检验其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地方政府社

会治理创新持续性受到诸多内生和外生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案

例的比较分析,可以概括出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主体的能力、权利

中心的稳定性、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项目的可扩散性、公民与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等方面

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联、互动,在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发展上具有关键性的

作用。只有通过加强政府创新的顶层设计,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制度环

境,以科学的绩效管理来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才能在多元合

作共治中逐步形成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其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创新持续性影响因素政策优化

胡宁生,南京审计学院教授

210029杨志,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210046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 ala Univers ity )访问学者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研究”(07JZD0026)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方政府创新路径与绩效研究”(10ZZ008)的中间成果。

[1]“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三家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创办,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学术机构独立举办的政府创新奖项。自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已举办七届。

DOI:10.13858/https://www.360docs.net/doc/562518650.html,32-1312/c.2015.03.015

2002

分析发现,有些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得了奖,热闹了一阵,就再无下文了。有些创新项目只是花开一隅,在当地还有影响,但不可复制,缺乏扩散、推广的效应。在当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热潮”中冷静的思考,审慎地观察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要素结构及其演变,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问题的解释框架,使成功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和做法得以延续和推广,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反思和回归。

一、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概念有多种词语表述,如李景鹏提出“地方政府创新的坚持与推广”,王焕祥等提出“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韩福国等提出“地方政府创新持续力”,毛铖等提出“地方政府创新续航力”等等[1]。虽然所指的对象大致相同,但也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

囿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背景,不同的学者们对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王焕祥等学者基于管理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的视角,认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是地方政府作为创新主体,通过协调、控制各创新要素从而维持和增进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期公共利益的过程[2]。韩福国等人则提出了“政府创新持续力”概念,将其界定为是影响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和其他结果得以持续的核心要素的综合力量,并强调所谓持续力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得以维持,并向制度化方向进展的结构性力量[3]。傅金鹏等人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理解为是“一项地方政府创新的核心技术或思想在时间上的存续性和在空间上的辐射性”[4]。包国宪等人则从演化范式的动态视角出发,认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可持续性是地方政府创新的优良因子在选择、模仿和试错性学习的过程中得以保留、扩散,产生后续政府创新的过程[5]。

本文倾向于使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这一较为流行的也是较为规范的表述。“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是一个复合概念,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和“持续性”这两个概念。对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概念来说,虽然不同学者的理解各有差异,但多数研究者都赞同将其视为是各层级地方政府为依法履行职能、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它是中国地方政府在总体社会转型过程中,以深入改革的方式促使自身从旧的形态向新的形态转变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一种能动的、逐步推进的探索与调整。

由于“持续性”这一概念则较为抽象,其外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些研究者最初从生态学、经济学的角度,后来又从生态、经济、社会、制度等综合要素的角度探讨了持续性的涵义。随着研究的深入,持续性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本文尝试从社会及制度的视角考察持续性的内涵,认为持续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的制度经常地演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知识、价值和道德规范。

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和“持续性”有机联结起来,并将其嵌入到由不断深化的改革所推动的中国特有的总体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中,并置于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型战略的观照之下,中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指某一地区、层级的地方政府所设计和实施的旨在依法履行职能、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创新项目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自我强化,呈良性发展态势;其二是指某一地区、层级的地方政府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使自身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模式能够逐步的推广、扩散到其他地区或其他部门的依法履行职能、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中去,并激发出更

[1]参见王焕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与竞争的行为、制度及其演化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王焕祥、黄美花:《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韩福国、瞿帅伟、吕晓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持续力研究》,〔广州〕《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

[4]傅金鹏:《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研究——生态、利益和组织的视角》,〔武汉〕《理论月刊》2012年第3期。

20111

[5]包国宪、孙斐:《演化范式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研究》,〔北京〕《公共管理学报》年第期。

图1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数量及变化趋势图资料来源:参何增科:“中国政府创新的趋势分析”,

http://ndnew https://www.360docs.net/doc/562518650.html,/html/201308/21/144090.htm l

高层次的后续性创新。

二、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体系能动活动的表现和结果,从而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的特征。作为一种复杂变化的系统过程,其持续性必然受到诸多内生和外生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正是这些要素中的一种或数种,或独自作用,或联动作用所产生的状态与结果。为了研究的方便和具有确定性,我们以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三家民间学术机构联合创办的前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获奖项目为研究样本,在思考一些研究者所做的基于这些获奖项目的多案例比较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中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较好和较差两类项目的考察,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因素对地方政府创新的持续性有较大的影响。

一是政府创新的成本与收益。创新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即创新收益率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能否启动和启动后能否延续。如果创新的预期成本高于预期收益即创新收益率为负值时,创新项目就启动不了。只有当政府创新的预期效益率和实际效益率均为正值时,政府创新项目才会启动并具有持续性。由于创新项目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及政治改革收益的滞后性,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实际收益往往与预期收益出现偏差,或者是预期收益迟迟显示不出来,或者是小于已经付出的成本,当人们发现无利可图时,创新项目即使一时启动了,决策者们还会选择将创新项目中途停顿下来。另外,政府创新意味着对权力格局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总有一部分人因既得利益受到损害而反对创新,从而就会产生“摩擦成本”。当创新的收益甚微,甚至没有收益,而“摩擦成本”却很大时,决策者们甚至会退回去,维持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准。

二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政府社会创新创新的数量。如图1所示,从政府创新的数量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前六届政府创新获奖的绝对项目数各占61%和12%、27%;从政府创新发展的趋势来看,东、西部地区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则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状态是由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所导致的。

一个地区各层级地方政府社会治理

创新的项目越多,创新发展的趋势

越是呈上升的趋势;从总体上看,这

一地区地方政府创新就越具有持续

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影响地

方政府创新的内容[1]。如图2所示,

中、西部地区创新内容的比例结构

大体趋同,但与东部地区创新内容

的比例结构略有差异。东部地区政

府创新更多关注公共服务、行政改

革,其次才是政治改革;而中西部地

区则更多地关注政治改革、行政改

革,其次才是公共服务。经验研究[1]“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前五届将政府创新的内容分为政治改革创新、行政改革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三大类。从第六届以后,新增了社会管理创新,创新内容包括:政治改革创新、行政改革创新、公共服务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四大类。

图2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内容比例结构图资料来源:参何增科:“中国政府创新的趋势分析”,http://ndnew https://www.360docs.net/doc/562518650.html,/html/201308/21/144090.html

表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大致

遵循“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

服务改革”的演进逻辑,政治改革和

行政改革能够为政府社会治理创新

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政府社会治理

创新持续性也将随之增强。因此,

越是先在政治改革、行政改革方面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政府就越能

保持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三是创新主体的能力。地方政

府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能力主要是

学习、沟通与协调和制度化能力。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是对已

有创新的及时模仿与自觉学习,这是一种适应性、累积性学习。具有持续性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所推动的制度变迁必须是一个“适

应性学习的过程”[1],因而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学习能力,对其创新的持续性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具体层级的地方政府来说,上级政府既是其创新合法性的认可者和体制内资源的提供者,又是其创新扩散的推动力量。同层级政府则是其创新项目的配合者、横向仿效者与推广者。下层政府和下级部门则是创新项目的全面、持续的实施者。因此,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横向和纵向沟通与协调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进程”[2],及时地将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程序及成

果制度化,不仅可以充分肯定已经实施的创新行为,而且能增强地方权力中心持续推进创新的热情与信心,还可增强创新理念和模式的空间扩散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创新主体的制度化能力,也是增强政府创新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四是权力中心的稳定性。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组织是否能够为达

到理想生存状态而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持续创新活动,正是取决于机构领导者”[3]。据统计,约有五成

左右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启动得益于“某个有创新意识的领导的决策”[4],而地方政府社

会治理创新实践中“人存政举,人走政息”的现象并不少见[5]。政府创新的绩效多数归功于其“第一推

[1]〔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6页。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3]〔美〕保罗 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4]郭为桂:《中国:走向可持续的政府创新——专访“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执行主任杨雪冬研究员》,〔福州〕《领导文萃》2012年第7期。

[5]比如,“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公众全程监督政务’项目”曾获第三届创新奖。自从该项目的提出者和主要实践者(区长)升任他职,这项制度在贾汪区日渐式微,原本一年内举行过四次民众质询会议,在他调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再也没有开过。另外,对前五届113个入围项目持续性的研究发现,106个项目在创新发源地延续下来,有86个项目的影响扩散到更广的区域,但有3个项目没有任何可持续性。这三个项目分别是:广东省深圳市大鹏镇“三轮两票”选举镇长;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之家”;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乡长”。两个选举创新没有持续下去主要是没有获得宪法等法规的支持,“外来工之家”则由于当地城市重新规划失去了场地条件。(参见郭为桂:“高端访谈,中国:走向可持续的政府创新——专访‘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前执行主任杨雪冬研究员”,〔福州〕《领导文萃》年第期。)

201214

动者”,新任官员从原有创新项目中获取的个人收益总是有限的,继任者为了政绩考虑多数会选择重新设计并推动自己主导的创新项目,一旦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发起者因升迁或其他原因离开,原有的政府创新将因失去其推动者的持续关注,常常“非正常的结束”。

五是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有效的制度供给能为地方政府创新及其持续性提供合法性基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早进行了制度变革且后续的制度供给充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行为不但大量涌现,而且持续发展,不断扩散。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制度供给相对缺乏,地方政府创新能力及水平相对滞后,持续性大打折扣。在制度环境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度也影响着政府创新的持续性。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制约,相互间存在张力,二者只有在相容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如果只有法律、政治制度而缺乏相应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配合,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观念、理论就不易为公众所接受,更不能成为习惯的思维模式,政策创新的持续性就会受影响。

六是创新项目的扩散性路径。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是和创新项目的推广、扩散紧密相联的。创新推广和扩散是“一个包含政策扩散、强制与自愿的经验吸取活动的更宽泛的概念[1]。成功的政府创新扩散至少与三个因素有关,即创新项目的价值性、传播途径的有效性及潜在的经验接受者,本文主要分析扩散途径对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的作用。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扩散有两条基本路径,一种路径是上级政府凭借其权威进行强制推广,其他层级的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的动员下进行被动式的创新复制;另一种路径是其他地方政府为寻求发展主动进行的模仿学习或再创新。当地方政府创新扩散采取前一种路径时,虽然交易成本较低、失败风险较小,但被动仿效的地方政府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不会太高。当地方政府创新扩散采取后一种路径时,对于创新项目扩散的潜在接受者来说,这种跟进式的学习型创新既可大大降低首创式创新的初始成本,规避创新失败的政治风险,又可获得等同的创新收益,因而能够自觉和积极的推动政府创新的扩散。

七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增进公共利益是地方政府创新的重要目标。公民个体和各类社会组织是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活动的利益诉求者、过程的见证者、效益的享受者与绩效评判者。地方政府创新的成效,包括其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一些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初衷很好,但只有政府的积极性,没有广泛吸纳公众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创新活动往往备受质疑,进展困难[2]。公民和社会组织对地方权力中心权威的高度认同和对地方政府创新内容的充分了解,持续关注,可强化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政治认同,增强政府创新的合法性,从而降低政府创新项目的执行成本,减少其推行、扩散的阻力。

三、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政策优化

正如经济学家赫希曼所言,改革创新意味着“现存特权集团的权力受到抑制,而非特权集团的经

[1]魏淑艳、张琪:《政策转移研究的相关学术视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2]例如,2010年江苏省睢宁县率先在县域领域推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县政府主导推行的大众信用体系建设在短期内收到一定成效,对睢宁县政府的创新做法认可或部分认可的百姓和专家都认为,目前社会信用缺失情况严重,睢宁能从一个县的层面全面推进信用管理建设,难能可贵。但由于公众信用知识的缺乏和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不足,创新项目在实施和推广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睢宁做法是对建立公民社会的一种积极尝试。他同时指出,政府在这一体系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引入更多的参与方,“比如建立一个监事会,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无论是对某些指标的解释和增删,都要通过一个公共性机构,这样就会比较平衡,公信力也会高一些。(参见新华网新闻中心:“江苏睢宁:‘信用分’让坏人吃亏好人得利”http://new s.xinhuanet. com/2014-0/19/c111121122.htm

6_3。)

济和社会地位得到相应的改善”[1]。就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来说,其实质就是地方政府要自觉的规范自身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并让社会组织和公众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积极主体。只有在持续的改革和创新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型社会治理体制运行才能更为通畅,政府治理的权力才能得到监督,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社会治理中才能更为自觉的协同和参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所蕴含的多种效益是政府创新的价值所在。要正确引导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按照科学、持续、有效的路径,增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就应当强化社会治理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从而形成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与政策的联动。从对前几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运行和推广、扩散的分析中,可以在社会治理政策的优化方面引申出下列的一些建议。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营造宽松的制度空间以促进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这是确保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前提。制度的供给空间小于实际需求空间是中国社会治理制度环境的现实状况,现阶段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及其持续发展对上级政府的制度供给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并明确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空间,尽力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创造更加优越的改革环境。

从具体政策的优化来说,一是强化中央对整个国家社会治理的政策设计,在总结前一阶段先行先试的地方社会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央应尽早出台一些系统配套的有关社会治理的带有宏观指导意义的相关制度和规则,以满足地方政府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上的制度供给。二是要尽量扩大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灵活度和自主性。上级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源供给力度,增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需求,上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赋权和分权机制,营造宽容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和支持真正为增进公共利益而勇于“试错”的创新者。二是要增强创新成果的制度化能力和水平。增加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成果的“文件化的数量和文件化的等级效力”[2],在现行宪法和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及时的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制度化,规范地方政府创新的程序,形成地方政府创新的时间延续效应和空间扩散效应。

二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以保障民生社会建设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是确保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基础。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必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大量实证的经验说明,区域经济结构模式、发展水平与增长方式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数量和创新类型的层次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和谐的要求必然形成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要通过调结构、稳增长、扩内需,有效地夯实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经济基础,尤其要注重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区域间各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

在具体政策的优化上,一是中西部地区要突破计划经济制度残余的束缚,减小对外部援助的依赖性,增强地方政府创新的主动性,遵循市场机理进行自主创新,增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民生社会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东部地区要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资金投放等方面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渗透,鼓励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协同与合作,推动优势资源共享。三是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灵活流动的基础上,以经济要素流动带动社会治理要素的流动,增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经验的区域辐射力,及时将好的地方创新项目推广到其他地

[1]赫希曼认为,改革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现存特权集团的权力受到抑制,而非特权集团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则相应的得到改善。这意味着改革会使得社会、经济或政治上的进一步平等,意味着人民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更为广泛的参与。可参见成伯清:“没有激情的时代?——读赫希曼的《激情与利益》”,〔北京〕《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庞绍堂、石晶:“中国近代变革失败原因探折——从中日近代化制度成本比较谈起”,〔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201012

[]傅金鹏、杨继君:《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影响因素与对策》,〔武汉〕《改革研究》年第期。

区,实现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空间扩散。

三是要建立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创新的持续性,是确保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动力。有效的社会治理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是激励和约束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行为的重要机制,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决策和行为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认真研究制订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和管理体系,引导地方政府树立以正确政绩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政策的优化上,一是要以强化回应性和学习性为宗旨,建立便捷、有效、合理的社会治理绩效管理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调研,选取出兼顾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性和灵活性,在社会治理的现实性和前瞻性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社会治理绩效评估指标并设计各项指标的权重。逐步减小并取消对首创式创新和跟进式创新的差异性评价,强调创新绩效评估的效果导向,形成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二是要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突出“创新持续性”这一指标的权重,以此来引导地方政府注重创新行为的时间延续和空间扩散,增强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

四是培育公共精神,鼓励公民有序参与以推动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持续性,是确保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性的核心。公民和社会组织乃是社会生活的主人,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和完善,最终都必须有赖于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身的自治能力和水平、与政府协同合作的水平、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实现以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为主的多元治理主体在地方政府创新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的国情和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地方政府推动公民积极、有序的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组织主动、有序的协同社会治理,这将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需要有执政党组织、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组织两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从具体政策优化来说,一是要提升政府对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知度。地方政府要树立权力“公共性”的观念,充分认识公民有序参与的内涵是强调政府和公众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平等、互动与合作。增强与公民合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由传统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向现代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努力将公民参与权的实现落实到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去。二是要培养公民自身有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现阶段,要通过多方位宣传引导,唤醒公民的治理主体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公民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进而提高公民有序参与的意识。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教育,使公民了解参政议政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培养公民精神,增强公民有序参与的能力。三是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通过微博、BBS等网络新媒体和NGO、NPO等新型社会组织载体搭建公民政治参与平台,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在基层民主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在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促进公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减少公民政治参与的随意性。

〔责任编辑:方心清〕

更正启事

本刊2015年第2期刊载的《面向职业群体的城市社会治理创新》一文,作者刘少杰单位、职称更正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以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鸿尾乡人民政府吴依俤 摘要:政府对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对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推进全社会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应当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 政府行为是围绕着政府权力的运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政府统治和政府管理,其中主要是指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将政府职能进行分类,可分为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因而,与这三种政府职能相一致,政府行为也可分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它们分别是政府调控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的三种不同活动。 一、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 现代政府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竞争性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而是让市场去生产和供给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中国政府再造实质上正是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是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存在着多样化的机制,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上,营造有利的激励环境,建设与完善市场制度,促进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分析 从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角度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和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 (1)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别特点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承担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外,还承担了公民个人以及社团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2)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 (3)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政府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过程交给社会,政府只以参与者角色在其中拾遗补缺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导公共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仅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提供维护市场秩序、社会公正、科教导向等等公共产品的不同组合,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和强制履行契约行为的发生。 (4)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与市场分权、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服务过程的公共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市场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是直接而非间接的,

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期末论文

《烈日灼心》所反映的一些道德与法律问题 电影《烈日灼心》是一部犯罪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三个逃犯长达七年之久的自我救赎。而本文正是以他们三个人忏悔和赎罪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在伦理范畴之内,进行了深刻的思辨,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性做了一些个人的解读。电影《烈日灼心》中的三个主人公是一起强奸灭门案的作案者,这三个人疯狂地夺走了一个家庭,五条人命,案情令人沉重、悲恸。这三个一起长大的同伴,在血淋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孽下,一天天被良心审判。在潜逃的七年中,三人在这条忏悔和赎罪的艰难之路上,受尽了源自内心深处的痛苦折磨。直到对尾巴的愧疚和内心的煎熬日益加深及最终案情一步步被揭开,他们才终于放弃再次逃跑,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七年,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是比一辈子还要漫长的痛苦岁月。虽然他们的现实身份和生活处境各不相同,一个开出租,一个当协警,另一个在海上打工养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遭受着同样的折磨和煎熬。剧中的他们在社会的边缘闪躲着,却比常人更善良更富有正义感。剧中主角的情感就好似一根皮筋,时刻紧绷着,时时刻刻保持着隐忍。恰如影片里警察伊谷春说了一句话:“谁的心里没有一点脏事呢?”,隐含了整个电影自始至终阐述的主题都将是善与恶的争辩。 的哥杨自道,车技娴熟、心地善良。与他有过交往的人,相信无论如何都不会将他与逃犯联系在一起。在电影中沉默寡言的杨自道,凭着踏实能干、古道热肠的男子汉气质,吸引了女孩伊谷夏的注意力,但是他却只能选择将这份美好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肩负重罪的人,他更知道对于一个连明天都没有的男人来说,爱情这东西是一份不可企及的奢侈品。但是因为内心的忏悔与煎熬,杨自道不敢去爱也不能去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还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全都寄托在养女“尾巴”身上,“尾巴”就是他痛苦人生里的救赎与阳光。协警辛小丰,日常工作是协助警察破案。在《烈日灼心》中作为身犯重罪的辛小丰,他每天做的却是缉拿不法分子,作为协警与警察一起破案。辛小丰破案的时候,机智勇敢,时常奋不顾身,冷峻的外表下十分自然地掩藏着他身上的忧郁和迷茫。在三个罪犯中,陈比觉算是最“远离红尘”的一个。这个在海边养鱼的男子,像无数的草根渔民那样,付出最辛苦的劳动,却得到最低微的报酬。这个默默无闻的渔民,将自己伪装成为最善良和最正义的人,静静的守护着爱女“尾巴”。就是这样三个亲兄弟一样的男人,他们的人生,被一桩命案绑在了一起。这辈子,他们选择了同样的赎罪方式,那就是照顾弃婴。当他们一心一意地照顾着这无助的孩子时,他们似乎忘记了血案,忘记了惩罚。这份来自心底的善意,给了他们重新活过来的勇气,直到这种勇气搀扶着他们一点点走向道德的审判台。这部电影并没有将这三个罪犯角色囚禁于法律的牢笼里,而是从正常人的视角,将人的多面性透明而又公正的放在了一架天平上。 当我们以冷静、客观的目光,去审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我们的内心总会不由的去拷问:重罪在身而又良心发现的三人将用怎样的情感去面对法律与道德?三人虔诚的自我惩罚式的精神救赎又能否告慰被害者的亡灵呢?三个逃犯有着正常人的善恶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政府的特征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权威的广泛性 ●成员的非自愿性 ●暴力的垄断性 ●权力的合法性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 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 ●政府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府和政党的关系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 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原始社会民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行政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1、统治行政 特征: ●集权管理 ●人治管理(权治) ●强制管理 2、管理行政 ●政治与行政分离,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此消彼长,管理职能凸显 ●政治部门赋予政府以政治的性质,政府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对政治部门负责 ●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 ●广义行政和狭义行政 3、服务行政 ●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开放行政而非封闭行政 ●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出现了那些变化与特点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 ●党政关系改革:减少党政交叉兼职;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 的职责 ●立法体制:两级立法体制 ●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讲稿】 公共服务创新:政府与GONGO培育和发展SHO案例分析——重庆市北碚区计生委公共服务分权拓展模式 【案例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对家庭造成的伤害问题逐步突现出来。据估计,全国农村就累计约有30万户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独生子女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缺失、养老保障等问题,更多的是对丧子父母近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助组织(SHO)应运而生,在丧子户的精神抚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北碚区的“真情互动联谊会”就是其中一例。早在2003年,重庆市北碚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 、计划生育协会(计生协) 、妇联和团委在“母亲节”召开全区关爱特殊母亲(中年丧子母亲)座谈会,向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母亲们表达了国家和社会的慰问。这次的聚会后,区计生协将区内中年丧子(女)家庭登记造册,建立联络小组,鼓励她们自主开展精神互助活动。本来就存在情感交流的巨大需求,又在政府和计生协的大力推动下,这些特殊母亲们很快自主联系起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 【案例简介】: 2005年,利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展“60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抚助行动项目”的契机,在特殊母亲们的积极要求和计生委、计生协的共同努力下,北碚区“计划生育家庭真情互动联谊会”成立。区计生协将联谊会作为自己的二级协会,使其具有合法性。由计生协秘书长担任联谊会会长,副会长则由中年丧子(女)户的积极分子担任,管理组织日常的运作。至2006年9月底,“真情互动联谊会”的会员已达到134户近250人,均为中年丧子的夫妻。联谊会的自主性较强,活动开展和组织的运作基本是由丧子家庭的成员来自主决定,体现了自助组织(SHO)独立运作的特点。联谊会定位在“联系计划生育中年丧子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以“敞开你的心扉、诉说你的烦恼、沟通你的心灵”为口号,互相抚慰,携手树立积极向前的生活态度,共同回归主流生活。联谊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各种文娱活动、新老会员倾诉、心理医生定期的心理咨询等,目的都是为那些有着共同遭遇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个缓解心灵悲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流抚慰的平台,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毛概论文(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年级专业:应用物理1401班 小组名称:第四组 评阅教师:赵排风 提交时间: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于是,我们以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为研究题目进行了一次调研。本文是对研究的总结,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我们对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最后是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办法。全文围绕着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进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成就问题大学生解决 一、数据分析 从数据统计上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经常关注社会问题,这也反应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关注时事的范围(国内时政,国际态势,本地新闻)这三个选项各占三分之一,可以看出,大学生关注的时事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就业问题,这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社会主义初级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紧密把握时代的脉搏,逐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无论是在理论文化建设方面还是经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收稿日期:2004-05-08 作者简介:杨方方(1978-),女,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 杨方方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实践表明,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合理界定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明晰政府责任是转型期确立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中国转型期社保改革中的政府责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应遵循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设计、监管与实施合理分离,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有限与有效,官民结合五项基本原则的观点;本文采用四分法即分类、分项、分层和分级法来确定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勾勒出转型期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框架。关键词:转型期;社会保障;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4)08-0040-06 The Government s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Security S 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YANG Fang-fang (L abor and H uman Resour ce I nstitute,Renmin Univer sity of China,Beij 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 he practice of social securit y at all times and all over the w orld sugg ests that a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the gov ernment s responsibility in social security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a health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 ity.So it is made clear t hat the responsibility of g over nment is the key to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 secu rity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 f transition.On t 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s,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government s responsibi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this paper holds that clearly defining the govern ment s responsibility should follow five basic principles:shar ing t he government r esponsibility;separate design,super vision from implementer;unifying the rig ht to financial arrang ements and the right to routine arrang ements;limitat ion and validatio n;combination of the officers and common people.By quartation method,that is separat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varieties,items,lev els and ranks,this paper decides on the government s responsibility in social secur ity and outlines its framew ork during t he period of tr ansit ion. Key words:transition period;social security ;gov ernment responsibility 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实践表明,政府责任的合理界定是保持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热潮,还是基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我国着手的社会保障改革,其实质都是对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重新界定和调整。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仍处于政策选择之中[1],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中谈到的社会保障是大社会保障的概 念,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2]。 一、现阶段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 自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开始到成为市场经济改革五大支柱之一,再到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建设[3] ,社会保障正在由国家 单位保障制向国家 社会新型社会保障制迈进[4]。新型制度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责任体系没有最后定型,仍处于政策选择之中[5]。从现阶段来看,政府主要承担以下责任: (一)制度设计和规范 纵观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都是以颁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揭开社会保障发 40

浅议地方政府上的管理创新与不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不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在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地方政府在创新方向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创新举措的后果和最初的政策目标背离,最终管理创新行为失败。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重庆市城口县镇长直选等案例。 二、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是直接治理一个区域和管理该区域内居民最直接的政府,是基层的政府,也就是指除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以外的所有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在实际情况存在这许多不同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

当代社会问题论文参考选题

《当代社会问题》参考论文选题 1、举例分析社会媒体在社会问题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2、试运用差异交往论来分析人的越轨行为 3、试分析标签理论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4、谈谈你对于“不道德的社会造就了不道德的人”这句话的看法 5、以孙志刚事件为例谈谈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 6、简要分析中俄两国在解决人口问题上的差异 4、试分析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5、试分析当前中国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6、谈谈你对于“白领炮灰团”问题的看法 7、谈谈你对于新社会阶层的看法 8、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 9、贫困文化与反贫困问题 10、以“福利妈妈”问题为例,分析社会福利与贫困问题的关系 11、试根据贫困代际循环理论来分析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难度 12、谈谈你对于当前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看法 13、试运用结构主义的贫困理论来分析社会贫困问题 14、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15、小额信贷与反贫困关系研究 16、谈谈你对于母亲水窖工程的看法 17、试分析环境对于贫困问题的影响 18、谈谈对对于限制应届生报考国家公务员政策的看法 19、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20、中国当前的灵活就业问题研究 21、从蚁族现象看就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 22、试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蚁族现象 23、啃老族现象研究。 24、谈谈你对于大学教育收益率的看法 25、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26、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妇女社会地位研究 27、举例分析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 28、试析网络传播对性别的影响 29、当前中国性别不平等问题 30、中国性别不平衡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31、中国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32、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33、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 34、当前裸婚问题探析 35、当代同性婚姻问题 36、试以大陆妹为例来分析当前两岸的通婚问题 37、试分析《婚姻法》司法解释(2010)对中国婚姻的影响 38、谈谈你对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看法 39、政府公租房与蚁族居住问题的解决 注:限选一题

社会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见图1.1) 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 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4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农村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管理。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管理。财政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所有的机构统归国务院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研究,学者从不同学科,如社会保障、财政学、管理学、法学的角度,不同角度如社会公平、效率,政府的责任定位,社会管理服务等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的模式(政府在管理中的责任承担问题),管理的社会化、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对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等几个方面。 1康士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3年8月第2版 2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部门设置,有各种不一的说法,在这里采用的是其中一种 4关于中央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也是说法各异,本文取其中比较统一的说法。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读书笔记

强化政府过程,扬我中华雄威 ——读《当代中国政府过程》有感最近读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使我深刻的了解到政府运行体制在形式上其实就和一所学校或者说和一个家庭的运行过程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政府过程又极大地区别于任何一个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任何政府,都不仅仅是一个体系,而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全民族大大小小的事物服务,并使其运行机制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对政府过程这一无形巨掌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走上一个重要的领域,即过程研究。而我们所说的政府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对现代政治,行政问题研究的视角。其主要特征就是对政府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可见对于政府过程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政府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的极为重要的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这本书是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集中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作了比较详尽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当然也针对性的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的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政府过程的研究就是试图反应一个具体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工作程序,探究其中的规律性。也就是说探寻政府是怎样管理国的。”就我

个人而言对“政府如何管理国家”的细致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比如教育、住房、社保、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这部分人不了解政府,不了解政府过程,当然还有国民的劣根性“利己”成分的影响。我们的党是实事求是的为人民服务的大党,每当有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政府总是在尽其最大的限度去解决问题的。就政府解决问题这一件事情而言,政府都要经过调研、审议、决策、实施、监督等过程,所以政府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全局性的的过程,它不像吃饭“充食则腹足”,当然政府工作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否则会蝴蝶效应般波及整个中国,比如十年浩劫“文革”。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政府过程的认知: 一、“政府体制一般就是政治问题,二而政府过程则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过程这一确定性概念在中国形成是比较晚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过程”的角度研究和表述政治和政府的各个方面。区别于政府体制的政府过程,它是政府运作的一种实际的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将整个中国脉络起来,而政府充当的则是脉络总输。所以说政府过程不仅仅涵盖政府的运作范畴,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站在宏观的角度可知,中国政府过程,不是“团体”问题,也不是“接近”问题,而是如何摆正党和政府、政府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并以实事求是为准则。 政府过程的研究处于中央和地方的中间地带,有助于领导圈和理论界互相发现问题,有助于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研究的针对性,也可以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 学习指导书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 《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试重点

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幕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受全国人大监督,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 政府职能讲的是国家活动的总的方向以及国家的使命和目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国家机关的活动及其任务的总和。 政府职能的双重性:阶级性和公共性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下列哪种政治关系属于广义上的"党政关系":(abc ) A 党与人大B党与政府C 党与社团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审判和检查机关的职务 多党合作的特点: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而非执政党和在野党、反对党的关系。

3、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4、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的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制原则 4.民主集中制或三权分立原则 思考:实际政治生活中党如何实现对人大的领导 1.提出方针政策,人大采取行动执行。 2.党就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向人大提出建议案,通过人大的立法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 3.党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党对人大常委会具体工作做出决议或发布指示,并要求人大常委会党组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工作向党委请示汇报 4.党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其领导人的候选人由党组织推荐。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候选人也由党组织作出安排 国务院机构设置

论当今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论当今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作者:青岛大学2012级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班孔旭、金佳怡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进步,教育观念的转变,全球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老年人的数量都在呈上升趋势,21世纪,人口老龄化将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知识型、技术型、政治型、经验型等各类富有专长的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愿望和能力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利益也逐渐被关注。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也日渐提上日程,做出正确的决定来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让他们安度晚年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养老现状,存在问题,借鉴案例,对策措施 正文:在中国长春养老福利院,拿刷锅水泡馒头喂老人,引起轩然大波。香港护老院无良女护理虐待老人问题,在法国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虐待老人的事件告诉我们,关注老年人生活状况,关心老年人生活发展水平,成为当今社会青年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关注老年人,从着力解决养老问题开始。 在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比重占据了大部分。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比我们年长的人,都要有礼貌,尊重她们。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昨天的劳动者,他们对社会和经济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且有着对社会变迁的独特认知,是历史的鉴定者。他们是我们生活的创造者,事业的奠基者。最终老年人的利益是时代的追求和精神的使命。暂且不说别家的老人,就说说我们的父母,当我们的父母老去时,你们该怎样对待他们。历史上孝敬父母的例子数不胜数,孝敬父母的人,老天都会眷顾他。其实,这些道理都不用说,我们都明白。现在很多子女大都颠覆了孝敬父母的概念。他们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高枕无忧,他们永远没有倾听过老人们的心理,人一旦上了年纪,对于身外之物已经不在乎,可以说都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家庭团圆,子孙满堂,健康快乐就是他们对子女最大的要求。还记得一个电视公益广告,老人在家里忙忙活活的做着饭等待说好回家吃饭的儿子孙子,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房间的气氛,“喂,妈,家庭影院看的还行吗,今晚不回家吃饭了啊。”“奶奶,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奶奶再见。”挂了电话,老人失望的说了一句:“都忙,忙点好啊!”空空荡荡的房子里一桌子的饭菜整整齐齐的放着,老人孤独的坐在沙发上看着没台的电视,慢慢进入梦乡。不知道,这个广告有没有给子女们一点警醒。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都需要我们去关注,试想当我们渐渐老去时,你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现如今,我们的养老方式不外乎有三种情况:一是子女和老人一块生活;二是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三是子女雇佣保姆去照顾独自居住的老人。每一种方式都会有他的利弊,我们只有用最恰当的方式作出最正确的决定。 一.当前中国社会养老方式的现状及其利弊 (一).子女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利弊: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小两口白天上班,且工作压力很大,照顾孩子无能为力,有老人在家照顾孩子的上下学和三餐饮食起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也省去子女来回看望老人的时间,相互之间也能够帮助。老人有了子女的直接照顾会更加舒适些,当然比较自然,毕竟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但是在生活上的不便是很麻烦的,而不容易

材料与现代社会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先进陶瓷研究及其展望 学院:xxxxx 学系:xxx 专业:xxxx 课程名称:材料与现代社会 学生姓名:邓夹心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 2015年06 月07 日

中国先进陶瓷的研究及其展望 [摘要]综述了先进陶瓷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先进陶瓷材料的分类、特点以及制备工程中的材料设计,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还简要评述了我国与外国关于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研究的对比现状并展望了先进陶瓷的研究开发趋势。 [关键词]先进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纳米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方向;未来展望; 1.绪论 1.1文献综述 陶瓷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至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已素为人知中国的陶器可追溯到九干年前,而瓷器也早在四千年前出现中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历史也在一个方面标志着华夏文化的进步。我国是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因此英文瓷器China与“中国”是同意词。陶瓷,作为人类生活、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空间技术、原子能工业和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优良的材料。对材料的耐热性、耐蚀性、机械强度、电磁特性和尺寸精度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陶瓷研究进入了一个的新阶段,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先进陶瓷。先进陶瓷材料是现代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学、光学、磁学、声学等特性,一直受到材料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不仅被用于航天、航空、核能、电子等尖端技术领域,而且在各个工业化生产领域也极具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明一下关于中国先进陶瓷的研究以及其未来展望。 1.2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的目标通过具体内容来说明展示中国的先进陶瓷材料的现状及其未来展望,通过了解不同的先进的陶瓷材料及其运用领域并且还会提及与外国的区别,以此提出先进陶瓷材料未来应该要改进及学习之处,总结出中国先进陶瓷材料的未来走向。此项研究首先通过简单介绍先进材料及代表,之后对比中外研究现状,最后提出关于中国先进陶瓷的未来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