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

1.“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

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 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 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2.古代典籍《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查士

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 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 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 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 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3.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

外县者甚夥”。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历史学家张鸣在《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

一种‘另类’乡村政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性质认识有误

B. 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C. 苏维埃运动走出了中国化的道路

D. 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

5.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

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A. 工业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

B. 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 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 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6.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

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

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

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A. 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 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C. 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 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8.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某段时期),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天才的民族,

是伟大的民族,是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当时他们向往的是中国,学习的是中国”。据此判断,“某段时期”是指()

A. 十一、十二世纪

B. 十四、十五世纪

C. 十七、十八世纪

D. 十九、二十世纪

9.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

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①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來发展生产

③要求共产党人学会经商

④推行国家主义经济政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0.“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

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11.如图,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 “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 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0分)

12.某学校学生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

需要更下多地了解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探究1:源头: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一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探究2:中西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材料二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探究3:现代:猜疑隔绝两败俱伤,互信开放互惠共赢。

材料三有头脑的苏美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宫对美国的挑战上帝使美国人民受到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负有的道义和政治领导的责任。

--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根据材料三分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逐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的?

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归纳阻碍或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13.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依据材料一,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三反映中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变化?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独立后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宗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恶的圣土”。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撒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远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1923年1月11日,法国借口德国拒绝履行赔偿义务,同比利时一起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这次占领行动引起了英国的不满,英、法矛盾迅速激化。从鲁尔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英国更有理由相信:正受到威胁的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在英国看来,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使德国滑向布尔什维克。随着英、法关系的冷却,英国在鲁尔事件结束后的10年里成为欧洲政治独一无二的主导者,其政策核心转为英、德协调。

---摘编自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在鲁尔危机后,调整对法、对德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1945年9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

---摘编自姜南《法德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父偃的办法是通过广建侯国,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抚慰异姓功臣”并非主父偃的主要目的。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并非主父偃的主要目的。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父偃通过宣扬仁孝之道,广建侯国,以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推恩令的历史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D

【解析】

A.罗马法没有体现出重罪轻判的理念。

B.中国古代没有法律至上的原则,但罗马法有。

C.材料不是强调法律宽松灵活,而是强调法律要合理。

D.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能滥杀无辜,不能随便怀疑人,要讲究证据,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法制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3.【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销路益远”、“运销外县者甚夥”说明近代交通扩大了商品市场;“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说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交通事业

的发展也带动了沿途地区经济的发展,故①②④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列强的侵略,故③错误,故A项正确。

故选:A。

本题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作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销路益远”、“运销外县者甚夥”、“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

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4.【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苏维埃运动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这是中共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农民阶级的理解是共产党和我(农民)的政府,符合工农武装割据的性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从材料“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湘赣边界方言)政府”即可看出苏维埃政权维护了农民的

利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苏维埃运动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了中国的国情,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中国革命政权的名称“苏维埃”即可看出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

义趋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工农武装割据相关知识的掌握。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工业结构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说明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故A项正确;

乡镇企业、国有工业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故BC错误;

材料只讲到工业类型,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

6.【答案】A

【解析】

“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表明这一时代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A正确;

B是宗教改革,排除;

CD是启蒙运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智者学派,它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智者学派,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普罗泰格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7.【答案】D

【解析】

该材料只是认为选举资格的规定受时代影响,并非认为其违背自由精神,故A项错误。

题干分析的是选举权的发展趋向,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的问题,故B项错误。

“取消选举资格的限制”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可以看出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

能力。

8.【答案】A

【解析】

A.十一十二世纪当时中国文明领先全世界符合材料的意思。

B.十四十五世纪,西方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开始走向了近代文明,当时西方没有向中国学习。

C.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和开始了工业革命,西方文明开始超越中国。

D.十九二十世纪,西方工业文明远远超过中国。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征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宋朝时期文明发展程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近代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

特征。

9.【答案】D

【解析】

题中政策指的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充分经济核算”,

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而“‘不会用精打细算的方法’

则是傻瓜”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②③正确;

①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0.【答案】D

【解析】

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次会议应该涉及到中国,美国,苏联和越南地区,应该是指日内瓦会议,当时没有倡导不结盟外交。

B.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C.实施全方位的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特征。

D.材料体现了一种和平的外交政策,既反对霸权政策,也反对不正当的国家要求,体现了和平共处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现。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和内容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内容特点。

11.【答案】A

【解析】

抓住题目的时间:1943年。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故B项正确。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故C项正确。

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故D项正确。1944年6月“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故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考查西西里登陆、北非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相关的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漫画的能力。

解答漫画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漫画中的时间提示和文字信息。

12.【答案】【小题1】(1)异同:根据材料“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可知二者都关注人,以人为本。但是中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社会秩序、统治者权威。西方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个性发展、民主政治。

(2)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需要从工业文明的冲击、肩负着民族解放和近代化的双重任务和经历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演进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是美苏冷战。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需要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及参加联合国的重大行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影响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需要从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等。推动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故答案为:

(1)同:关注人,以人为本。异:中---强调社会责任、社会秩序、统治者权威。西----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发展、民主政治。

(2)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逼迫下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进行的;中国近代化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或:肩负着民族解放和近代化的双重任务);经历了先器物、后制度、再思想的演进过程。(3)原因:美苏冷战。如何融入世界:对内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先后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等。推动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准确把握。

13.【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因素,材料一译文大意是: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子孙来还债的事情。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政策的不稳定。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可从区域特征、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收入状态等角度分析说明。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着重就对抑商政策的冲击、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倭寇对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得商业资本异常活跃等信息加以分析说明。

(3)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二可以看出变化是生产的丝茶出口大量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第二小问的说明,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近代的农业发展已经受到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巨大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故答案为:

(1)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自然灾害、高利贷的盘剥。 (2)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 影响:冲击贱商传统;“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

(3)变化:生产的丝茶出口大量增加,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

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小题2】 【小题3】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经济的发展。考查阻碍小农经济的因素;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以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综合归纳。回答时应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把握。

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

【小题1】(1)“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宗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撒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早期移民渴望建立新世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独特的地理环境。 (2)“在英国看来,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使德国滑向布尔什维克。随着英、法关系的冷却,英国在鲁尔事件结束后的10年里成为欧洲政治独一无二的主导者,其政策核心转为英、德协调”受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影响;阻止法国独霸欧

洲大陆;害怕德国复仇;防止苏德接近。

(3)第一小问,“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

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

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肢解、削弱德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德

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解。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得发展。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 故答案为:

(1)原因:早期移民渴望建立新世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独特的地理环境。

(2)原因:受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影响;阻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害怕德国复仇;防止苏德接近(孤立和隔绝苏联)。 (3)意图:肢解、削弱德国。

【小题2】 【小题3】 【

4

变化:法德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解。

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得发展。

(4)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大国的对外政策,考查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英国在鲁尔危机后调整对法、对德外交政策的原因,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的变化及其时代背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的因素,需掌握一战、二战、美苏冷战的相关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战、二战、美苏冷战,在美国立国之后相当长久的一个历史时期中,美国外交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